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望江南 宋·朱敦儒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望江南 宋·周邦彦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望江南/忆江南 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沈。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晓,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江南草,如种复如描。深映落花莺舌乱,绿迷南浦客魂消。日日斗青袍。
风欲转,柔态不胜娇。远翠天涯经夜雨,冷痕沙上带昏潮。谁梦与兰苕。
江南水,江路转平沙。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迢递送星槎。
名利客,飘泊未还家。西塞山前渔唱远,洞庭波上雁行斜。征棹宿天涯。
江南燕,轻扬绣帘风。二月池塘新社过,六朝宫殿旧巢空。颉颃恣西东。
王谢宅,曾入绮堂中。烟径掠花飞远远,晓窗惊梦语匆匆。偏占杏园红。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江南酒,何处味偏浓。醉卧春风深巷里,晓寻香旆小桥东。竹叶满金锺。
檀板醉,人面粉生红。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酩酊任愁攻。
江南雪,轻素剪云端。琼树忽惊春意早,梅花偏觉晓香寒。冷影褫清欢。
蟾玉迥,清夜好重看。谢女联诗衾翠幕,子猷乘兴泛平澜。空惜舞英残。
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
朝与暮,长在楚峰前。寒夜愁敧金带枕,暮江深闭木兰船。烟浪远相连。
江南竹,清润绝纤埃。深径欲留双凤宿,後庭偏映小桃开。风月影徘徊。
寒玉瘦,霜霰信相催。粉泪空流妆点在,羊车曾傍翠枝来。龙笛莫轻裁。
菩萨蛮
年代:唐 作者:韦庄 体裁: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
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南湖春早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律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年代:宋作者:苏轼体裁:词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题西太一宫壁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体裁:词
柳叶鸣蜩绿暗,
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想见江南。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年代:宋作者:王观体裁:词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内容简介:现代以来,《诗经》主要被当作一部诗集,得到阅读、研究,对它的体会、品味也常常从文学角度出发。青年作家、批评家黄德海在《诗经消息》中,通过对两千多年来历代解《诗经》之言说的解读、辨析和拣择,以此去探寻《诗经》产生时代的历史图景,以及后世著名解诗人的内心关切和用世情怀,揭示出《诗经》中的诗歌,为什么历代圣贤不将其仅仅作一般文学看待,而确信其中的“微言大义”从而被奉为“经”的道理所在。
本书融入作者个人阅历和西学功底,多角度摸索古人之意,竟有深刻的沟通,并用中正淳厚、严谨朴素又极富睿思的文字,诠释一位当代青年学者对古人和世事人心的理解。最终,带回了一部经典在今日依旧能够对应世事、映照精神、安放灵魂的新鲜消息。
黄德海,1977年生,《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上海文化》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评论集《驯养生活》《若将飞而未翔》,随笔集《书到今生读已迟》《泥手赠来》《个人底本》等,翻译有《小胡椒成长记》,编选有《知堂两梦抄》《书读完了》《野味读书》等。曾获“《南方文坛》2015年度优秀论文奖”,“2015年度青年批评家”奖。
图/西湖杂志
听筝读诗 X 黄德海
Q1
听筝读诗:面对《诗经》这样一个被解读和注释得很“齐全”的文本,您为何依然选择写一本关于《诗经》的专著?您是如何寻找到这本书独特的写作角度的?在这背后,您参照的坐标系又是怎样的?
黄德海:正是因为《诗经》是一个被解读和注释得很“齐全”的文本,才需要现在写一本关于《诗经》的书。
这个解释起来复杂,简单点儿说吧,那个齐全的《诗经》文本,有很多人去阅读吗?如果没有,现在写一本关于《诗经》的书,可能正好是时候。
具体到写这本书的角度,其实是针对我们时代的问题,思考《诗经》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启发,或许可以说是“执今之道”的一种。
这个角度背后的坐标系,是我认识到的中西思想世界的一部分卓越思考。
Q2
听筝读诗:《诗经消息》,重点在“经”,那么请您解释一下何为“经”?而“诗”又是如何转化为“经”的?
黄德海:所谓“经”,就是构成中华学术和政教系统的根本经典,可以包含我们后来称为文学的部分,但绝不止于文学。
“诗”通过历代有心人的持续努力,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教系统,可以用来呵护人世。
这个系统现在略显沉晦,我们的努力,是稍微把这个晦暗擦亮一点儿。
Q3
听筝读诗:如果说古希腊神话、《圣经》等文本是西方文化的集体无意识,那么中国文化的这层底色又是什么呢?《诗经》在其间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发挥了怎样的功能?
黄德海:古希腊神话和圣经,其实是西方有意努力的成果,并非自发的“集体无意识”。或者说,正向的“集体无意识”,并非像字面看起来那样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认识过程,这里包含着很多卓越者的努力,只是因为后来习焉不察,就以为自然如此了。
《诗经》,包括成为“经”的过程,包括历代不断的注释,也正是参与了我们“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包括正向和负向的,我想做的,是把我们或许已经忘记的正向部分提示出来,看看如何参与当下的精神发展。
Q4
听筝读诗:《诗经》对很多人相对来说是比较熟悉的,那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熟悉”?
您也曾提过这是“某种先入之见”(或用术语来说,是某种我们有意或无意接受的“前理解”(Vorverstäendnis)),那么如何在这种先见之上,去拔开迷雾,观照《诗经》的真实意味?
黄德海:包括我自己,大概所谓对《诗经》的熟悉,更多的是熟悉其中的某些篇目,并且是经过现代思路解说的某些篇目。
如果要深入一点儿了解《诗经》,大概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以为理所当然的某些态度,比如认为“风”是民谣,比如把很多《国风》中的诗确定无疑地认为只是爱情诗,比如觉得古人肯定是迂腐不堪的……
或许以上的思路也没有问题,但我们对这些的反省本身,已经是在学习了,也就已经是在调整自己的“前理解”了。
不用急着确认自己已经看到了所谓的真实意味,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本身,就非常值得开心。
Q5
听筝读诗:解读诗经,您提到“视域融合”;后人进行“视域融合”,要比古人更好地理解《诗经》,前提是不是要先如古人理解自身那样理解他们?
人们若不严肃地对待经传的意图,即认识《诗经》整全之真相的意图,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的真正用心?
黄德海:如果我们不尝试着如古人理解自身那样理解他们,所谓的“视域融合”岂不是我们自己的“视域专制”——同一视域的不断加强?
只有不把古人当成傻瓜,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如何理解《诗经》,如何理解一个整全的世界,我们才可能把古人的卓越部分辨认出来,从而引入我们现在对时代的认识。
Q6
听筝读诗:(接第5个问题)您在书中提到“这传授既要面对社会强制,又明显是针对特定对象,必然会导致一些必然的晦涩,造成很多问题内部人心里清楚而外人莫名其妙。”
这好像是,我们现在在网络上讨论某一敏感问题或事件时网友们会使用的各种暗语,断然看去,不明其意,必须联系前因后果和当时语境方可知其中意味。
而回到历史语境,尤其是当时的暗语语境之中,对我们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您可以分享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武功秘诀”吗?
黄德海:所有的语境都内外有别(或者说隐显有别),对外的部分容易理解交流,对内的部分很难有人人适应的方法。
暂且用金克木的意思回复吧:
“所有只供应内部的书……其内容都是不便对外人说的。我不敢说知道,自以为知道的也不敢对外说;‘内外有别’,说出来怕会招致‘内外夹攻’,何苦来呢?”
“真想知道的自会硬着头皮往里钻,不至无门可入,用不着我多嘴。”
Q7
听筝读诗:《诗经消息》中讲到《文王》时,在书的第170页里有对“天命”的阐述:“不妨把这天命看成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时机,一个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的可能,一个让人可以明确决断的形势,从而认识到自己拥有了某种带有无数责任的天赋,某种必须严格以身作则的义务,某种超过个人或周族本身的辽阔视域……或许就像灵感袭来之时的那种感觉,人完完全全被击中了,却无法说出这灵感的来路。”
您对于“天命”,是怎样具体理解的?同时也很好奇,您认为自己的“天命”是什么呢?
黄德海:我书中的说法,就是我对“天命”的完整认识,除了这个,我没有更好说法了。至于我自己,没有资格说有什么“天命”,只有踏踏实实做点事才是真的。
Q8
听筝读诗:当下自媒体会引发很多热议话题,其中最为广泛的就是情感话题,但这些话题之中的情感似乎有些过于绝对和单线条了。
而我们的古人的诗歌中其实也是饱含各种幽微的情感,却似乎与我们的日常情感隔了好几层纱,那么我们该如何精微地去体味《诗经》之中的情感?
黄德海:绝对和单线条的情感,容易导致脆弱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人内心的怨愤,而对情感认识越幽微,人与人或人自处的方式就会更舒展一些。
所谓幽微,就是复杂、多变、无法一概而论,每个不同的人都有自己进入幽微的不同方式,所谓精微地体味《诗经》之中的情感,说不定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如何认识自己内心的幽微。
有了对自己的体会,或许《诗经》中的幽微就容易理解了一些。
Q9
听筝读诗:《诗经消息》很多地方都是对《诗经》的解构,设置这样的写作方式,很好奇您“别有用心”的地方在哪?
黄德海:如果说得确切些,我想说,我写这本书,更可能是在经典被解构之后的重新建立,也就是从解构的一地碎片之中,重新找到组合的方式,让已经单薄或者破碎的《诗经》可以丰富地进入我们当下的思想过程,从而可以更复杂深微地谈论一些问题。
Q10
听筝读诗:您在《诗经消息》里多次谈到人的“自我定位”的问题,可以展开谈谈吗?身处当下这个时代,解构似乎是一个更为流行的方式,而在这之前的建构却也是未完成时态的。
那么“自我定位”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黄德海:尝试去认识不同的人,尝试去认识不同的思维方式,尝试去理解自身和所处的时代,大概就是不断“自我定位”的过程。
无论解构还是建构(这两个词本身大概就需要被反省),可能都不如认识自己来得重要。
或许,“自我定位”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认知阶段,人都会有不同的自我定位。
定位需要坐标,如果我想的没错,那么关于《诗经》的各种出色解说,无疑提供了一些可以称为坐标的东西。
编辑 | 盐粒
排版 | 梵低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 ,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比较全面的:
白鹭――一种水羽毛鸟,羽毛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
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
东吴――指现在江苏省一带地方,古代是吴国所在地。
黄鹂有两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
草堂的四壁并没有限制诗人的视野,更没有妨碍诗人的想象,反而给他的观赏增添了几分艺术情调。那终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窗口从百里之外收纳进来,不恰好成为一幅山水壁画?那停泊在门前的几艘航船,听说正准备扬帆万里,定然是下岷江、转长江、远到东吴去吧!西岭远隔百里,却说它含在自家窗口;航船泊在门外,又说它要远下东吴。远景把它移近,近景将它推远,在远和近的推移变化之间,千秋西岭和万里东吴,全都聚拢到诗人的草堂跟前来了。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 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宋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此是农家真富贵,雪花销尽麦田肥。
[编辑本段]绝句分类
绝句按字数分: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编辑本段]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关诗句范例如下: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编辑本段]诗词及赏析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迟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湿又软。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时常双双出没。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诗的开头突出“迟日”,统领全篇。正因为春天来到,才会出现“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现象。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写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自然流畅。
中心思想这首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鸳鸯、泥融与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蔬笋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对僧诗蔬笋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蔬笋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蔬笋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蔬笋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蔬笋气”的。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蔬笋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蔬笋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评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字意〗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点评〗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
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鉴赏〗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 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 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 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鉴赏〗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的无限深情
1描写吉他的句子和诗句
吉他音色:一直以为吉他能弹,不跑调即可,直到今天借了把吉他,顿时明白了练习琴与专用琴的差距:同一个人,同一种手法,同弹天空之城,竟有不同的感觉。
与练习琴相比,专用琴具有更接近原版的音色,更柔和,更舒缓,音色的差距估计为弦与音箱的不同(注:左为本人的练习琴,右为借来的中档专用琴)” “乐器常识:/呲牙避免将吉他直接放在阳光或是其他的强光下,例如在外出时,不要将吉他放在汽车后窗处,在阳光的照射下那里的温度会非常高,对于吉他的保养很不好。同时还要防止将吉他放在暖气等发热物体附近,以免造成变形。
也不要将吉他放在过于潮湿的环境中,不要让吉他受到剧烈的冲击和震动。” “30年前我自学古典吉他,本着自娱自乐的原则,关起家门勤学苦练。
十几年后,当吉他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就开始在亲友间炫技了,继而走向了舞台。最初我弹古典时,很多人会说:“不知道你在弹什么。”
后来我就开始练习最为大众喜爱的民谣吉他,也开始写歌。如今吉他的新趋势却又回归指弹!” “吉他(guitar)在流行音乐、摇滚乐、蓝调、民歌中为主要乐器!我爱吉他,是guitar给了我灵魂,正如爱她一样,不能放弃!黄婷,呵呵,爱人和爱好是我一辈子所不能抛弃的!朋友们,支持音乐,它会给你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吉他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明白了,因为懂得去掌握一些方法去练习,既然交了钱就要把吉他学好,虽然我的吉他方法的笔记不见了,现在想起来还一本副本留在家里面没有拿出来,听歌越听越喜乐,越听越能训练我的听耳的听力,听力学习吉他口琴这些我都要去练习了” “谈恋爱与谈吉他的区别在于~摁不住F和弦可以随时放下吉他,而抓不住的人却会留在心底。
好久没碰吉他了” “新的一天。阳光温暖。
我的心也应该是温暖的。如若可以。
在午后,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带着吉他,到一个安静的田野中弹起吉他唱起歌。或者,一个人背着吉他去不远处的山坡上弹个小曲唱个小调,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大自然会给你愈伤的力量。” “突然好想弹吉他,或许只有那些来自指间的音符才能让心情好些,可惜了吉他不在,只有听音乐了,也许吧,音乐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最好好的朋友,” “学了一个学期的吉他,今天拿起吉他上课。
我觉得我在对牛弹琴,而我就是那头牛,这把漂亮的吉他花插在了我的脑袋上,” “听力训练开始听歌词的调,还要能听出吉他和弦是什么调和那些和弦的结构成的,只要能听出一首歌以后的编配都不是问题了,看了光谍之后给我的是要专心要学好我的吉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首自己的歌来弹给她听,这是最期待的一首歌,加油吧” “人家都说学吉他可好骗小女生了…那我学吉他的话会不会骗到好多小男生呢…………” “靠着床上,听着这首《寂寞的季节》,旋律略带淡淡地感伤,歌词很秀气很简单,再加上木吉他分解和弦的伴奏弹唱。配着木吉他独特的音色、简洁的伴奏和干净的嗓音,没有过多的修饰。
整首歌让人很静但不会阻止你的思绪,这就像在夏天吹着微风、秋天望着枫叶,很舒心,尤其适合安静的夜晚!!!” “打开收音机,一首用吉他伴奏的歌温柔的响起,吉他在乐手拨弄下犹如高山流水般轻柔飘渺,歌手那纤细而富有张力的声音诉说着往事,慢慢的我的目光己变得空洞而柔软,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如草原上的清风悠扬滑过……… “一个人走在校园路上,路边的草坪上贪婪的坐着,躺着些人。久违的阳光撒在脸上很是温暖。
突然草坪那处传来一阵吉他声,与此时校园的宁静相比显得分外清脆响亮。我转过头往草坪望去,一个少年抱着吉他安静的坐着唱着,阳光撒向他,像极了那年的那个美好少年。”
“乐器常识:吉他成套换弦时,最好是一根一根的换好,而不是整套弦一块卸下,以免吉他因所受压力变化过大而损坏。 “有时候真有抛却现实的繁杂,背上一把吉他,浪迹天涯的冲动。
也许每一个弹吉他爱摇滚的孩子都有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悲壮情怀。” 1、拨着吉他的弦,奏出弯曲的平行线,华光从缝隙倾限,失去在不经意间。
2、“嘣,嘣”是室友在摆弄吉他。这些日子,总在风声与吉他声中度过。
那熟悉的旋律,常使我想起与吉他的结缘之初。 3、多少次曾因生活的无奈想去流浪,多少次曾在这不眠的夜里,拿起那把老吉他,轻轻的哼唱那,难忘的歌谣。
在这深夜里把你思念。时光匆匆,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走了我们的回忆,但带不走的是一份心情,和一份淡然。
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我无法自拔,我终于在无数的陌生背后找到了真实的我,缓缓的从那,细细的琴弦下飘出,穿越了时空,穿越了自己,经过了你的梦呓终于,终于泪流满面。 4、而生命就是由这吉他奏出的乐章。
组成这乐章的一支支歌中,旋律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情感有仰有抑。无论演奏是否成功,都应认真对待,全身心付出。
如那几根弦,学会调节,掌握方法,弹奏正确,才能产生共鸣,奏出生之华章。 5、刚落笔,耳边又响起吉他声,柔和的夜风送来的声音不是忧郁,不是烦躁,只觉充满深情,告诉每一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朋友。
6、吉他曾是你最爱的,而现在没。
2带有乐器的诗句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3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7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8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9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0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3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5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6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17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18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9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20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21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2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23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24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25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26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27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28溪边倦客停兰棹, 楼上何人品玉箫?
29故人何处? 玉箫明月空闲。
30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31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32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33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34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心事曲中传。
35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
36放琵琶。挑灯羞看围屏画。
37暖玉琵琶寒月肤,一般如雪映罗襦。
38琵琶音最好,解说别离难。
39琵琶弦急对秋清,弹作关山久别情。
40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1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42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3描写吉他的句子1、有一本书,在等待被翻阅;有一把吉他,在等待被弹拔;有一丛花,在等待被欣赏;有一杯茶,在等待被品尝。
放下急事,照顾心中被搁置的琐事,那才是生活的养分来源。 2、多少次曾因生活的无奈想去流浪,多少次曾在这不眠的夜里,拿起那把老吉他,轻轻的哼唱那,难忘的歌谣。
在这深夜里把你思念。时光匆匆,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走了我们的回忆,但带不走的是一份心情,和一份淡然。
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我无法自拔,我终于在无数的陌生背后找到了真实的我,缓缓的从那,细细的琴弦下飘出,穿越了时空,穿越了自己,经过了你的梦呓终于,终于泪流满面。
4关于《吉他》的美句,越多越好,大家给力,我给分,要快拨着吉他的弦
奏出弯曲的平行线
华光从缝隙倾限
失去在不经意间
城市。街道。 ??我在游走。 ??故乡的色彩在记忆中旖旎。 ??雨,长长的等待,常常让我痛彻心扉。 ??今夜,城市的街道有点清冷。行人的步履很匆忙。 ??我像一头被人遗弃的流浪狗,在街上毫无目标的穿梭。背后的吉他有点松脱,我一头披肩的长发散发出 夜明清风的夜,我坐在夜空下,望着这轮圆月独自忧伤的徘徊在繁星的夜空中,你的忧伤,我看见了你向往阳光却永远得不到阳光,你表现的很无助! 我想用那尘封多年的吉他为那在寂静黑夜上的月亮弹上一曲,我想用音乐让它在这寂寞的夜里感受到现实,我想让它知道,盲目的去
5形容乐器的诗句1,唐沈佺期《凤箫曲》:“昔时赢女厌世纷,学吹凤箫乘彩云,含情转来向箫史,千载红颜持赠君。”
2,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凤吹笙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5,唐白居易《筝》:“------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6,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7,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
8,宋刘过《听阮》:“绛腊攒花夜气闻,尊前更著许多情,却将江上风涛平,来听纱窗摘阮声。”
9,《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10,唐朱湾《咏拍板》:“赴节心常在,从绳道可观,须知片木用,莫作散材看。”
琵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唐·李颀《古从军行》古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唐·李端《听筝》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秋夜曲》王维 笛子:羌笛何须怨杨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瑟: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回。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胡笳: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6描写乐器的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不知何处吹卢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昔时赢女厌世纷,学吹凤箫乘彩云,含情转来向箫史,千载红颜持赠君——唐沈佺期《凤箫曲》
凤吹笙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诗歌,含蓄,婉约,朦胧,这是最鲜明的特色。含蓄是意在言外。婉约是情隐事中。朦胧是故造梦境。当然,含蓄,婉约,朦胧,也都是汉诗的艺术特色,但在爱情诗中便显得更加突出。
爱情常常是从单相思开始的。世间的爱情大多先经历一段单相思的暗恋阶段。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写的便是这种暗恋的情感体验: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崔护这首诗里隐藏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 “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崔答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也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扁之,因题诗于左扉……”
这段记载有人说是先有了崔护的诗然后才虚构出来的。究竟是否真有其事,现已无从考究。但就诗文来看,都城南庄,人面桃花,作者的二度临门,诗人错失艳遇良缘的惆怅心情,这可都是真的。
此诗的前二句写去年清明日的一次踏青艳遇,洋溢着诗人对美人的赞誉和追忆。诗人并没有写这位让他动心的女子如何地美丽,但以春日盛开的桃花为妙喻,让人由桃花的艳丽、鲜嫩、清新想象出美女的妩媚与妖娆。而后二句的转结又从眷恋不舍的往日追忆中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桃花依然一如去年所见,春·风也照样轻轻吹拂着,然而,美人不见了,院门被铁锁锁住了。先前的那位美女去哪儿啦?一股怅然若失的莫大伤感蓦地袭上心头,而那在春·风中微笑着的桃花,仿佛在取笑诗人的自作多情,更让诗人倍加惆怅和尴尬,这诗的艺术效果便出来了。
从诗意来说,崔护的这首诗还只是写出了一种由寻春艳遇引发的一种单相思,一种缺乏情意相与交流的暗恋,可以说还只是一种恋情的初始体验。但当他再度登门访旧时明显是带有一种殷切期待的,而现实却将他的期待撕得粉碎,于是无限惆怅便跃然纸上。
也许他会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早些时候来,如果早来的话或许有机会向她坦露自已的心迹。但男女之间的交往,古代人要比现代人困难得多。即使男女双方爱慕已久,也不是那么轻易便敢启口的。唐人韩偓有一首《复偶见》写一位少女与情人几回见面,都因害羞而不敢将自已的爱慕之情明白说出来,韩偓把热恋中的女子想说又不敢说的那种羞涩神态,刻画得生动有趣。其诗曰:
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
密迹未能当面笑,几回抬眼又低头。
这也是一个艳若桃花的女子,眉毛象柳叶一样细长清秀。这美丽的姑娘脸上还留有泪痕,忧愁的心情还凝聚在细长的眉毛上。这诗的前二句写女子的美丽、写女子的愁怀,这让人情不自禁地想知道美女为何伤心落泪。后面二句当然便是揭示答案的。但读完方明白原来也没什么大事,这女子见了情郎,几次想说又害羞地张不开口,不但张不开口,连心里兴奋与欢乐的情绪也不敢流露出来,哪怕一丝儿笑容都被自己扼杀在胸间。
当然,过后便后悔、难受,未免抱怨自已真没用。这种心境相信许多人在初恋时都体验过,但韩偓用“几回抬眼又低头”一句便把这女子与情人见面含羞不语、走后抱怨落泪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
韩偓在唐代是以善长写男女恋爱心态而出了名的。他的另一首七绝《想得》写男女相处瞬间的温馨与暗恋也十分有味。其诗曰: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华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题目告诉我们,这诗写的是过去了的事,过去了的情感。过去了的旧事而时时想得起来,说明印象十分深刻。究竟是什么事印象这么深呢?诗的前两句交待时间与地点。时间是清明的前一天,也就是寒食节那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地点是在一所深宅大院里的亭台边。时间地点传递出一种悠闲静逸的气氛。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想起来了,“那人”(一个让他神魂颠倒的女子)在他身边垂手而立,一副娇柔害羞的模样,迟迟不肯坐到秋千板上去。
原来让诗人总想回忆的是去年寒食夜和心上人一起在月光下荡秋千的欢乐情景。那种恋情悄悄蠢动的感觉,那种心灵微微碰撞的体验,如今一旦想起来,心里依然禁不住会泛起一层层柔情的涟漪,一阵阵爱意的温馨。
韩偓用声律优美的诗句咏唱出情人相处时的那种温馨情感记忆,读来让人垂慕不已。此诗在刻画一位初恋少女的情态和心理特点方面用笔细腻入微,十分到位。“垂手立”写形态,“娇羞”写面容,而“不肯”二字则直逼内心深处的意识活动,将情窦初开的女子矜持腼腆的心态揭示无遗。
相思与暗恋是男女私下爱慕的深层次发展,如何把自己的爱慕之意传递给自己所爱的人,这是现实爱情生活中最具艺术风味的情节。诗人敏锐的眼光通常便善于捕捉这样的细节。
唐代宗大历年间十才子之一的李端,写过一首《听筝》的五绝,据说还是他自己的亲身体验。先读其诗,再叙其事。诗曰: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金粟柱指雕饰精美的古筝系弦木,玉房指古筝上安枕处。这诗的前二句以“金粟柱”、“玉房”、“素手”刻意描写“鸣筝”女子的高雅风姿和“鸣筝”环境的富丽堂皇。据元朝的伊世珍在其《琅嬛记》中所记,当时是在郭暧驸马府中,自然金光银气相与斗艳。这位“鸣筝”女子是一绝色乐妓,名叫“镜儿”。李端因写过一首《赠郭驸马》一诗,把驸马爷着实吹捧了一番,深得郭暧的欣赏,遂被待为府上贵宾。“镜儿”仰慕李端的才华,偷偷爱上了他。但李端并不知情,只顾和驸马爷及一班名贵饮酒谈笑。于是这女子故意“时时误拂弦”以期“周郎”(知音)回头一顾。果然这精通音律的李端,一听曲子弹错了就扭头看了那女子一眼。“镜儿”见心上人中招,马上用目光对接,放出上万伏的电。李端当然读懂这目光的含义,也为筝女的美色和才艺所吸引,于是两人遂以筝声为掩饰,眉来眼去,相互流连,情意无穷。
这情景不多一会便被郭暖发觉,要在平时,不立马杀了这乐妓那才怪。好在当日驸马爷心情好,又碍于李端的面子,并不发怒,只是罚李端当场吟诗一首,李端便趁机写了这首五绝,直言恋情原由。据说郭暖一高兴,便把这“镜儿”赏给他。
李端在宴席上听筝辨错赚得美人归的故事,也许只是历代文人喜欢自我欣赏乃至自我意*的老调子而已。但这首五绝,描写女子殷切盼望“知音”关注以便传情送意的情态,又巧妙融入“曲有误,周郎顾”的三国故事,借音乐演奏故意出错来揭示少女细腻的内心世界,可谓别开生面,惟妙惟肖,不愧为唐代一首名作。
由李端这诗可知,思恋中的男女,爱慕之意有时是无须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眼睛进行的。一个含情脉脉的眼神,胜过笨拙的千言万语。但眼神的交流只是传递一种情感的信息,双方读懂这一信息之后依然盼望能通过经由言语的确认。
1 关于唱歌赞美诗句
关于唱歌赞美诗句 1赞美歌声好听的句子
1、你在我眼中最迷人,你歌在我耳畔最动听。
2、你的歌声婉转动听,让人赞不绝口,令我心潮澎湃!此音只应天上有,人生难得几回闻
3、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4、在爱情的码头,我燃烧我的船,怕夜黑时候,你疏忽错过,我焚心等候。
5、优美的歌声在教堂内缓缓回荡。
6、耳边同时放着自己最喜欢的歌。歌声时而婉转动人,如山涧中的潺潺流水;歌声时而激情澎湃,如大海的滚滚浪花;歌声时而忧郁悲伤,如林黛玉望月伤悲,看花坠泪。
7、歌声拖得很长很长,因此能听得很远很远。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8、此时听到的歌声,飘散着稻麦的芳香和泥土的气息,听到歌声,仿佛尝到了农家的新米饭和自酿的包谷酒。我凝神静听。歌声飘起,动人的旋律变成一道道绚丽的晚霞,欢快的音符幻成一只只小鸟,飞向远方,然后又飞回来,栖息在我的心巢之中。
9、歌声,常常另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自己的情绪也会因为歌词或曲子而情绪化,歌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处声音,都会让自己的脑海放松,活跃,自己的身体跳动,休止,自己的情感流泪,大笑。
10、霎那间,我的心也随着那歌声一齐起伏,歌曲似乎与我的内心产生了共振,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
2赞美唱歌的诗句
1: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遣悲怀·其三》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4:《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8:湿了,沉淀多年的希翼
9: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10: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11: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形容唱歌好听的诗句
12: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摇空碧。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1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4:酒力不能久,愁恨无可医。
1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歌舞欢腾,六一儿童庆佳节;阳光灿烂,万千新花正宜人。
16: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
17: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19: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的《代春怨》
20: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1: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唐•崔涂•《七夕》
22: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23: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4: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形容唱歌好听的诗句
25: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26:田野尚逢迎(唐·皇甫冉·《与张諲宿刘八城东庄》)
2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8: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29: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王维《听百舌鸟》
30: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
3描写唱歌的诗句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
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猛虎行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孤雁
4关于赞美唱歌的诗句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空中几处闻清响,欲绕行云不遣飞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
形容歌声的诗句
1、歌声在继续。副歌部分感情陡然上扬,大肆渲染,孙楠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如泣如诉。血浓于水,情重如山,中华民族的血脉真情,在地震废墟上徐徐流淌——
2、那歌声从河对岸飘来,像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房;那歌声从乡村飘来,在城市的夜空荡漾,显得格外的不同凡响;那歌声从记忆中飘来,在我的生命中回放,点缀我的生活,点燃我的希望。
3、那乐声,有一种金属般的质感, 将铿锵相击的刀剑之声连成一片奇异的音乐雪原。那是力量之美,是强者之音,那是儿女情长,也是英雄豪迈。那乐声与听者的心灵撞击,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与互动,如同一道翩跹于雪原中 的飞蝶,追随着醉人的音乐翩翩起舞,融入了同一幅雪景之中……
4、女兵的声音中有一种银铃般的清脆,同时又似乎蕴含着一种“沙、沙”的伤感。便如同那木管乐队中的短笛与萨克斯交替演奏一般,始终与五十来号人的声音若即若离,并与四周的月光,以及官兵们当时的心境达成了一种完美的和谐。同时,又如甘露般随着月光倾洒在刚种上的菜叶菜茎上,给一垄垄的刚被赋予生命的小菜地平添了三分生气。这些还不够,用心聆听,我似乎还听到了歌声中隐隐流露出一种矛盾,有激励、伤感、眷恋、遗憾,以及幻想。
5赞美歌唱得好的语句有哪些
赞美歌唱得好的语句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出自唐代诗人杜甫《赠花卿》。
有一天,杜甫来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听到悠扬动听的乐曲乐曲如此之美,杜甫十分感叹,故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诗,称赞乐曲是人间难得一闻的天上仙乐孔子闻 《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出自《霓裳羽衣曲》。
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唐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出自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虎丘记》: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意思是说: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形容歌声清幽而又明亮,意境深远感人,突出虎丘这个地方唱歌的盛况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清 贺裳 《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6赞美别人唱歌好听的诗句求大神帮助
赞美别人唱歌好听的诗句听的诗句:
1、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处:唐代诗人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释义:这支曲子只应天上才有,人间哪能多次听到呢!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出处: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释义: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3、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出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释义:间关:鸟鸣声。滑:形容乐声婉转流畅。冰下难:以泉水在冰下流动受阻形容乐声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4、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出处:出自明代诗人袁宏道的《虎丘记》
释义: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形容歌声意境深远动人。
5、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释义:余音:音乐的余味;绝:断。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高亢、优美悦耳,余味无穷。
7描写歌唱得诗句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琵琶行》何人劚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一弹决破真珠囊,迸落金盘声断续。飘飘飖飖寒丁丁,虫豸出蛰神鬼惊。
秋鸿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潏潏汩汩声不定,胡雏学汉语未正。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噒。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细腰舞。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
二妃哭处山重重,二妃没后云溶溶。夜深霜露锁空庙,零落一丛斑竹风。
金谷园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当时二十四友人,手把金杯听不足。
又似贾客蜀道间,千铎万磬鸣空山。未若此调呦呦兮啁啁,嘈嘈兮啾啾。
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
方知此艺不可有,人间万事凭双手。若何为我再三弹,送却花前一尊酒。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汤式的《听筝》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 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 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 滴碎金彻雨,敲碎玉壶冰。
听,尽是断肠声! 、筝白居易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工。甲明银玓瓅,柱触玉玲珑。
猿苦啼嫌月,莺娇语bZ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
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
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
灯下青春夜,尊前白首翁。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听颖师弹琴》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8赞美唱歌打油诗
手持麦克眉毛扬,口唱嗨歌彩灯晃,听者起舞忙鼓掌,心潮澎湃多欢畅。
1、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
2、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打油诗流传开来。
扩展资料:
1、宋代打油诗:
宋代的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地道的乡巴佬。但她面对苏东坡挑逗性的诗句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诗云:“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
2、清代打油诗:
“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3、民国打油诗:
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打油诗
9“赞美歌声”的诗句有哪些
高山流水,知音难求——伯牙余音绕梁,三日难绝——《列子·汤问》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杜甫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一高山流水 知音难求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听曲。
伯牙弹起了《高山流水》。弹到“高山”章节时,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弹到“流水”的乐章时,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久,钟子期因病不幸去世。
伯牙抱着琴来到他的灵前,《高山流水》一曲送别朋友,伯牙悲痛欲绝,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便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二余音绕梁,三日难绝战国时期,韩国歌女韩娥以卖唱为生,一天她到一家客栈去投宿,被店家赶出来,她只好在店外唱着如泣如诉的曲子,客人们感动得不吃不喝,店主无奈,只好请她住店唱歌。
离店前她唱了欢快的曲子,三天后那悦耳的歌声还在客栈房梁上萦绕。三《赠花卿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四《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10赞美唱歌的句子
1、耳边同时放着自己最喜欢的歌。歌声时而婉转动人,如山涧中的潺潺流水;歌声时而激情澎湃,如大海的滚滚浪花;歌声时而忧郁悲伤,如林黛玉望月伤悲,看花坠泪。
2、打开酷我音乐盒,欣赏着一首以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优雅的曲调让我平静,那飞快的旋律让我旋转,那流行的歌曲让我激情,那高昂的曲调让我兴奋。
3、此时听到的歌声,飘散着稻麦的芳香和泥土的气息,听到歌声,仿佛尝到了农家的新米饭和自酿的包谷酒。我凝神静听。歌声飘起,动人的旋律变成一道道绚丽的晚霞,欢快的音符幻成一只只小鸟,飞向远方,然后又飞回来,栖息在我的心巢之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登鹳雀楼草书帖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格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歌格律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崔颢-黄鹤楼
作品信息
名称《黄鹤楼》 崔颢头像[1]年代唐朝〔盛唐〕
作者崔颢(hào)
体裁七言律诗
诗词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③鹦鹉洲④。
日暮乡关⑤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⑥。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作品赏析
1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3]2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 原黄鹤楼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作者简介
1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约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的作品『黄鹤楼』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2 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