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对于情感的依附是没有愧疚感的。这话什么意思?

有些人对于情感的依附是没有愧疚感的。这话什么意思?,第1张

有些人对于情感的衣服是没有愧疚感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些人认为。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而他的付出就一定会收到回报。对于这种人来说,一点愧疚的心都没有。总是。希望。得到而不去付出。尤其对于情感方面,他们。非常的吝啬。

书名: 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撰稿人:晓曦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进入了普通公众的视野。这个概念的流行,让我们揭开了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看到了它真实残酷的一面,它不仅给我们温暖,也带给我们伤害。许多有意无意的人为伤害,就发生在家庭内部,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深深影响着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甚至在成年以后都无法走出内心的阴影。

然而,作为生命源头的“家”,我们谁都无法选择。唯有深刻理解,家是如何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你的一生,你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家庭和解,与自己和解,阻断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选择当一个好的父母,给孩子更好的爱。

那么,“家”到底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什么样的家庭养育方式能够养育一个身心健康、拥有内在自由的孩子?我们又该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呢?这本书能给你一些答案。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都是精神科医生,并在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亨利·马西是国际著名的研究“依附关系”的学者,在母亲和婴儿的互动模式、母婴关系对婴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内森·塞恩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儿童精神病学家,致力于精神分析方向的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的长程研究。

本书根据一项关于纵向母婴研究的心理学专业项目完成。这个研究项目历时30年,用镜头对76位受访者从出生到成年早期的生活历程进行记录,研究人员又花了6年时间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整合、评估和探索,生动地揭示童年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及成年后生活的重要影响。

本书的内容包括: 首先,探讨早期母婴关系对孩子核心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其次,通过受访者真实案例,来探讨童年创伤对一个人发展造成的破坏性;最后,探讨早年不安全型情感依附的修复与创伤疗愈。

本书在叙述受访者的生活故事的背后,有着“依附理论”、防御机制等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撑。作者正是从基于母婴关系形成的心理依附的角度,来探讨父母养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这也是书名被译为“情感依附”的原因。

作者通过研究跨越30年时间的生命历程发现,早期的母婴关系诞生了儿童的人格,大多数婴儿在生命最初的12个月中,已经形成了将会成为什么人的核心意识,到7岁时就形成了完整的人格。

在这个项目中,研究人员详细记录了每一个孩子第一年的养育情况,重点是母亲的喂奶,对孩子的情感回应,以及与孩子一起游戏的情况。这些都是母婴互动的重点考察事项。

作者发现,母婴关系或母婴互动,会在三个不同层面的体验中发生。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母爱”,包括母亲的慈爱、快乐、保护等特质。

第二个层面是母婴间分分秒秒互动的微观体态层面,包括目光注视、抚触、抱持、表情、言语表达等。这种互动在生命的第一年里重复上千次,为儿童提供了依附,情感安全以及随后独立性成长的基础。

第三个层面是神经心理学层面。

依附理论的提出者鲍比认为,刚出生的婴儿通过靠近母亲来确保安全,依附母亲得以存活。婴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结汇聚成对母亲的心理依附。如果婴儿能依靠母亲免受疼痛、寒冷和饥饿之苦,形成愉悦的幸福感,就会与母亲形成安全依附。反之,如果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中,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与母亲形成不安全依附。这种情感依附,并不只是对孩子与母亲的互动关系有影响,而是终其一生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而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认为,婴儿对母亲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气和食物一样,生死攸关。父母与孩子,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来看看早期母婴关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本项目的76位受访者中,有7个人在童年受到很好的照顾,成年后也过着很充实的人生。他们工作成功,婚姻幸福,关心他人的生活。作者研究发现,这7个孩子在早年与母亲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母婴关系,奠定了他们顺利发展的基础,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其中一位受访者叫尼克,他出生后,母亲对这个小婴儿充满自信,体贴、温柔、亲切,给予了他很多共情和专注。小尼克胖乎乎的,总是笑着,喜欢用绿色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母亲。在尼克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也积极参与了他的生活。父亲晚上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编故事,哄他睡觉,支持他的体育爱好,与他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识。

学生时期,尼克表现得非常快乐、擅于合作、做事富有创造性、勤奋且学业优秀。30岁时,尼克成为了一名经济学教授,婚姻幸福,对生活感到满意。

尼克的父亲说:“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以及自己在家里很安全的感觉,无论世道怎样变幻莫测,家里的事情都不会任意变化、反复无常。”

其余6个孩子,也和尼克一样得到父母高效的养育。作者发现,这些成功儿童的父母有这样一些共同的品质:母亲充满爱和温柔,能自由地向孩子传递温暖;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感。他们镇静、反省,对孩子专注,能够以一种促进成长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回应。他们能很好地共情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他们对孩子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感到骄傲和愉悦,还很重视孩子对愤怒情绪的表达。他们强调纪律而非惩罚。父母彼此相爱,密切关注并参与孩子的生活。

当然,没有任何父母是完美的,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成功儿童也同样会遭遇挫折和困境,也会焦虑和紧张,只是,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在困境中能够灵活做出选择,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寻找最好的机遇。

与那些成功儿童的父母相比,那些发展不太好的儿童的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充分的情感联结,在情感上疏离孩子。这些孩子不能与父母建立安全的情感依附,失去了最深层次的安全感,情感发展受到阻碍,就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大多数痛苦的儿童主要通过外化或内化的方式来应对。痛苦外化表现为多动和反抗,痛苦内化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

在该项目的76个受访者中,有6个孩子与父母依附存在问题,将痛苦和压力外化,行为上表现为多动,对父母愿望的反抗,并在成年期带来低自尊、安全感缺失和潜在的抑郁。他们的行为具有戏剧性,他们挑衅、热爱社交、多动、注意力涣散、话多或者经常受伤。

其中有一个受访者叫弗朗克。他的父母是农场主,艰苦的工作让他们筋疲力尽。母亲在照顾弗朗克时,像木头似的,面无表情,死气沉沉,母婴很少互动。母亲说很爱孩子,却无法理解孩子的需求。弗朗克安静时,母亲总是打扰他;弗朗克哭泣时,母亲却不知所措。从学走路开始,弗朗克变得越来越多动,不能安静坐下来,并对父母表现出抗拒。

作者认为,儿童的多动是对自己的一种拯救,用“多动”来抵御内心的空虚或父母的抑郁,这是轻度躁狂的防御行为的早期形式。

30岁的弗朗克,看起来很憔悴、很茫然。他告诉研究者,感觉自己20年的时光好像丢了一样。他周期性地做着被怪兽追赶的噩梦,还有一些躯体症状。他经常消化不良,甚至三天不能走路,却没有任何生理原因。他典型的心境是“疲惫”。自杀是他感兴趣的话题。

因为家庭的不同,这6个孩子的生活也非常不同,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把心理的紧张、痛苦和冲突外化,行为上表现为多动。

作者发现,这6个多动孩子的父母,其实都很关心孩子,也有投入地去照顾孩子。然而他们的问题是,很难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期待,常常过度控制孩子,无法在情感上回应孩子。

与这些将痛苦外化的孩子不同,有些孩子倾向于将痛苦内化。当他们痛苦的时候,会默默地忍受。他们宁愿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来承受痛苦,也不愿与父母、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在76个孩子中,其中22个孩子具有把痛苦内化的基本特征。将痛苦内化的孩子,多把冲突、不快和紧张内化,指向内心和身体,大部分症状通常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

把痛苦内化的孩子,不是向外宣泄和释放,而是平静地忍受痛苦,然而他们痛苦的形式并不相同。

例如,这22个孩子中,有一个叫诺兰。他习惯自我贬低,情感压抑。尽管他学习很好,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是他的内心一直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好。在人际关系中,他消极、冷漠、惶恐。成年后,他沉默寡言,尽管生活安定,但无法自我释放,悲伤和孤独一直笼罩着他。

而另一个孩子,她叫乌拉,有着迷人的外表,美丽而乐观,总是表达美好的感受。然而,研究人员回顾采访进程时发现,乌拉其实非常自恋,大多数时候都只顾自己。自恋是痛苦内化的一种经典形式。乌拉通过保护自尊,增强身体的吸引力,来吸引他人的爱。这是自恋的路径,它制造了幸福的假象,表面上在创造和传播快乐,实际上掩盖了内心巨大的不幸。研究人员发现,太多孩子从小被父母讨厌,长大后都出现了矛盾情感、空虚等问题,结果会导致自恋。

无论是将痛苦内化,还是将痛苦外化,根源都是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依附出了问题。与养育成功儿童的父母相比,这些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是很有问题的,共同的特点是: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不能与孩子玩耍;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不能理解孩子的需求。他们总是将自己的需要放在前面,将孩子的需要放在后面,总是先满足自己,后满足孩子。有时,他们还会对孩子进行体罚。

所以说,早年母婴关系,或者说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附,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对孩子的爱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父母,我们是发自内心地爱孩子。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更好地共情孩子,与孩子建立充分的联结,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而这,尤其是当代国情下,是很多父母所欠缺的。

其实,当孩子出生后,每个父母都想要给孩子爱,给孩子提供安全和保护,但因为种种原因,父母无法实现最初的愿望。比如因为家庭遭遇经济危机,父母自身的心理状况堪忧,搬家,周围环境恶化等原因,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创伤性的体验,阻碍了孩子的情感发展,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创伤性事件,包括外部创伤事件和家庭内部创伤事件,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强大的破坏性。

下面,我们通过本书研究项目中真实案例来看看,不同的创伤性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造成的阻碍和破坏。

首先,我们来看看受访者奥斯卡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死亡和暴力对他的伤害和影响。

7岁时,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奥斯卡一家搬到了秘鲁首都马利,这次搬家改变了奥斯卡的发展轨迹。作为外来人,他和家庭都缺乏根基和归属感。8岁时,他在街区垃圾场发现了一具男性腐烂的尸体。几个月后,他看到一个女性撞向大卡车上自杀。初中的时候,警察到他们所在的街区搜寻革命分子,姐姐的男朋友被警察击毙。高中的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在帮派斗殴中被人刺死。他的成长中弥漫着无所不在的死亡。

这些死亡事件带来的创伤性体验,导致了创伤后综合障碍。他经历过重度抑郁、自我怀疑和孤独的时期,并且有严重的幽闭恐惧症。同时,伴有躯体化症状:失眠、长期消化不良和头痛。

这些创伤性体验,耗尽了奥斯卡的信任能力,他变得消极,紧张,失去了快乐和乐观的能力。遗憾的是,父母因为工作疲惫,没有注意到奥斯卡内心发生的事情,没有关注到他的情感需求,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支持。奥斯卡内心累积的恐惧和焦虑,加大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如果说,在经历这些创伤性事件后,奥斯卡能够接受大强度的心理治疗,他的生活可能会变得好些。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接受心理治疗,没能及时处理内心的创伤。这种破坏性一直影响他的成年,30岁时,他仍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

奥斯卡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主要是外部创伤事件。他的经历告诉父母,要尽量给孩子选择一个安全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除了外部的创伤性事件,家庭内部的偶然事件,也可能会给一个孩子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甚至成为这个孩子的创伤经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受访者奥利弗身上的故事。

在奥利弗5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怀上了妹妹,在她14个月时,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后,妈妈出现了甲减症状,活力大不如从前,没有精力照顾两个孩子。就这样,奥利弗过早地失去了妈妈的全心照顾,使她早早对母亲情感疏离,严重影响她的情感发展。可以说,妹妹的出生改变了她的发展轨迹。

过早地失去了母亲的悉心照顾,奥利弗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也缺乏坚实的自信,表现出低自信和低自尊,限制了她潜力的发展。同时,她对母亲持有一种矛盾的情感。她渴望自己独立,不再依赖母亲。而在内心深处,她对母亲有着深深的依恋,过早离开母亲的怀抱,又让她抗拒这种依恋。她有着太多的焦躁不安,太少的志向,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父亲为了补偿奥利弗,接管了照顾她的责任。然而,过早地与父亲建立过度的亲密关系却妨害了她的情感发展。7岁那年,奥利弗在游泳时,泳装上衣不断滑落,父亲帮她扯了下来。这件普通的小事,却被奥利弗解读成了父亲对自己的性侵犯。没有处理的对父亲的感受,导致她在成年后很难与男性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她同男人的关系通常很短暂,或者会无意识地破坏与男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对于奥利弗来说,妹妹太早出现这个偶然事件,改变了她的发展轨迹,限制她的潜能发展,也影响了她的情感发展。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家长准备要二胎的时候,要做好计划,尽可能让第一个孩子得到了母亲足够的爱和照顾。

此外,在孩子早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中,父母离异,父母一方的虐待对孩子的发展也会造成较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在本项目9个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除了一个叫朱莉亚的孩子发展良好外,其他孩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共同的特点是对情感的恐惧,对婚姻安全的否定怀疑,以及在人际关系上的紧张。

父母离异给茱莉亚也带来了伤害,她一度怀疑婚姻的安全性,内心挣扎。父母婚姻的解体,造成她内心的紧张,对生活感到压抑,谨慎地回应他人的情感。因为没有处理与父母的冲突,她的内心被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扯。靠近父亲,她对母亲感到内疚;靠近母亲,又害怕父亲失望。

好在她的父母在离异后,仍然持续地积极参与她的生活。父母虽然对彼此感到深深的失望,却依然愉快宽容地相处,没有利用孩子进行斗争。这些好的迹象,使得茱莉亚和父母分别发展了特别的关系和互动。父母双方的支持,也让茱莉亚慢慢摆脱心魔,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除了离异,遭遇家暴和虐待也是来自家庭内部的重要创伤事件。受访者上有一个叫法利的孩子。他从小就遭到了父亲的家暴。父亲情绪不稳定,暴怒,偏执,经常鞭打法利。由于母亲的不成熟,并未能保护法利。法利两次被送进医院,并启动了儿童保护服务。家暴不仅影响了法利的长相和行为,也固化到了他的人格中。

心理测试显示,法利自尊水平较低,同一性丧失。他常常无意识地惊恐发作,甚至在成年后工作遇到困难时,也常常惊恐发作。成年后,他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却依然选择了延续早年熟悉的家庭模式,他娶了一个像父亲一样脾气很大的妻子。他从未获得真正的解放。

童年创伤对一个人发展的破坏性,并不仅仅止于发生的一刹那或发生的整个过程,它的破坏性会在其后持续存在。创伤经历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沮丧和愤怒,并让孩子持久地、长久地体验到焦虑的情绪。创伤研究专家科尔克将其称之为“身体记忆”。

所以说,作为父母,除了要尽力为孩子创造安全的外部环境,尽量避免外部创伤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也要创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免受家庭内部的创伤,尤其是家暴和虐待。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看到,早年母婴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是非线性的,没有什么能决定你最终的发展走向。即使原生家庭再不堪,总有生命的动力驱动你成长,也总有一条路通往你想要到达的地方。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早年未得到良好照顾的孩子,也是可能在非家庭关系中得到成长资源,让自己发展地很好。而在父母有局限,对孩子照顾不太好的家庭,孩子也可以通过认同并内化父母的良好品质,让自己获得很好的发展。此外,通过心理治疗来疗愈创伤,也可以调整一个人的人格,改善其各种功能。

有很多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但这些孩子却从家庭以外的成员,比如亲戚、老师、朋友等身上,寻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成长资源,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

例如,前面提到的遭遇严重家暴的法利。他并没有被父亲彻底摧毁,是因为他好心的婶婶,赋予他力量来整合自己。

另外一个叫丹尼的孩子,他的母亲情感淡漠,很难带给他愉悦的体验。而丹尼经常模仿他的保姆,愉快地哼歌。丹尼对保姆的认同,补偿了母亲的单调情感。自己哼歌具有自我抚慰的功能。

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也是从家庭外部获得了成长资源。

苏明玉从小没有得到家庭的爱与温暖,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然而,她的倔强,坚毅,独立的性格得到了师父蒙总的欣赏。蒙总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父亲的功能,给明玉情感和事业上的支持和引导,对明玉的成长帮助很大。尽管内心与家庭还有纠缠不清的牵扯,但明玉的社会功能发展得很好,这得益于蒙总给她的支持。此外,作为恋人的石天冬,给了明玉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融化了她内心的坚冰,重建了对他人的信任,补偿了她早年缺失的安全感。

像生命力顽强的小草一样,无论你在多么不堪的原生家庭中,经历怎样的逆境,生命内在的动力总会驱动你,去寻找到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资源与土壤。你总有力量顽强地生长,长成你渴望的模样,找到你人生的方向。

那么,如果我们不那么幸运,没能从其他人身上获得需要的成长资源,还有没有可能让自己获得良好的发展了呢?

作者研究发现,尽管父母给予孩子的共情和关注有限,孩子早年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但是,如果孩子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没有受到其他创伤,他们依然能够通过认同并内化父母良好的品质,让自己得到较好的发展。

在本项目76个受访中,有9个孩子早年发展不太顺利,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但后来却发展比较顺利,事业和生活都比较满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书中一个孩子叫尼克。他的母亲在医院工作,深受抑郁之苦。在养育尼克时,她隔离了自己的抑郁,对孩子很温和,专注,但是很少笑,平静却有些冷漠。尼克的父亲从事戏剧工作,充满活力,外向、兴奋,虽然很爱孩子,但对孩子缺乏深度的共情。尼克认同了母亲身上的冷静和自律,学习成绩优秀。他也认同了父亲的活力和幽默,在社交中如鱼得水。在尼克20岁时,母亲自杀,但他相对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没有受到刺激,并在30岁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餐厅,与妻子一起经营,对生活感到满足。

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这些孩子的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些父母身上依然有一些好的特质,孩子发现并认同了这些好的特质,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质。

这些父母中,有的树立了自我肯定的榜样,有的工作效率高,有的乐观、慷概,有的工作努力,并且,这些父母都乐于为子女奉献和付出。同时,这些父母都没有虐待孩子或者放弃孩子的生命。相对而言,这些孩子是比较幸运的,他们比那些遭受虐待、严重忽视的孩子发展地更好,超出了研究者的预期。

此外,心理治疗也是修复早年生活和疗愈创伤的重要途径。受访者维姬是典型的例子。

在婴儿时期,母亲把维姬的头强扭过来喂奶,反复把奶匙硬塞进她的嘴里。到了7岁,维姬目光忧郁、焦虑不安,紧张到无法玩玩具。到30岁,她食欲差,非常瘦,患有偏头痛和焦虑,和第一任丈夫离婚。

父母的冷漠和疏忽,让维姬在儿童期非常焦虑,在青春期非常愤怒,在成年期又回归焦虑。后来,维姬接受了几年心理治疗,了解到母亲的冷漠不是由她自己造成的,是母亲自己存在心理上的问题。这个认知上的转变,让她从强烈的内疚中解脱了出来。她渐渐理解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确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与母亲全然不同的人。35岁时,维姬打电话告诉作者,她要结婚了,现在更能敞开自己的情感,未婚夫给了她很多帮助。

作者认为,有些创伤是无法治疗的。最有效的治疗或许是支持性治疗,帮助来访者接纳焦虑、减轻抑郁并对人格做出调整。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理解了成年期焦虑、抑郁等症状的童年根源,并且来访者也理解的时候,治疗是最有效的。维姬就是这样。

诚然,早年母婴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至深,但却不是决定性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不断成长,它的影响就变得越小。

我们生命自身的动力,会让我们寻找不同的方式,修正早年形成的不安全的内在机制,超越原生家庭的限制,让生命得以蓬勃发展。对于童年的创伤性事件,心理治疗是较好的疗愈方式,能调整我们的人格,改善我们的社会功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对76个来访者从出生到成年早期的临床研究,探索了家庭养育对一个孩子发展的重要影响,尤其是早年母婴关系对一个孩子核心人格的塑造作用。

我们知道了,早年良好的母婴关系是一个孩子顺利发展的基石。养育成功儿童的父母,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这些家庭,父母彼此相爱,乐观镇静,善于反省,对孩子充满信心。母亲温柔、慈爱,能共情到孩子。父母为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感到愉悦,强调纪律而非惩罚,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

而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照顾,孩子无法与父母建立安全的情感依附,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此外,童年的创伤事件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破坏性作用。尤其是遭遇暴力、家暴、虐待等恶性事件,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然而,修正早年经历,疗愈创伤是可能的。早年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的孩子,可以在非家庭关系中找到成长资源,也可以通过认同父母的良好品质获得良好发展,还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疗愈创伤,让自己过上满意的生活。

虽然,父母和孩子逐渐分离,却永远也不会完全分离,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心理模板。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请善待自己,善待孩子。

恢复,必须建立智慧:这可以让你避免分析错误,错过时间,避免错误; 建立智慧:明确我们想要的是真正的重组,而不是假的!

  所谓假复合,我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复利不是基于反击

       你被分手了,然后你就用了阿谀奉承或者抚摸的方式。 正好对方暂时没有新的目标,你们可以复合。 这种重组不是基于反击。 重组后,你们的对位关系还处于严重的低位。 复合后,往往会让你不被珍惜和重视,甚至面临二次分手。

  复利没有通过他的考验

      接受一段感情,尤其是作为一个在感情上容易被动的女生,更需要考验对方的诚意,这在复合阶段尤为重要。 很多时候,表面上,你们确实重归于好,但实际上,在对方心里,你们可能只是临时找了个备胎而已。 你的临时备胎变成了普通备胎,他并不想和你复合。 这个时候,不试探他的诚意,贸然复合,以后自然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

  复合而不惩罚他

  有一种和解,确实是基于你的吸引力,确实成功的再次吸引了对方。 对方也为失去你而感到遗憾,很想和你重新开始。 但是,这里有一个陷阱和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当他开始后悔,想要和你复合的时候,如果你太轻易答应他,轻易和他复合,那么可能会带来一些隐患。  这种情况很常见也可以理解,因为当对方提出重新开始的时候,你已经喜欢他了,想要复合。

 这也可能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方会在他们经历并感受到足够的惩罚和痛苦之前把你找回来。 如果痛苦不够,反思也不够,可能会导致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可能不会珍惜你,以后珍惜这段感情。

  如果你想在分手和和好后更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建议是:

  1、不能靠抚摸和祈求和解,因为不是靠自己的魅力,以后会有很多问题。

  2、和解需要考验对方的诚意,避免被放过,再次分手。

  3、和好之前,让对方体验失去你的痛苦,而你需要惩罚对方抛弃你,让他在和好后更加珍惜。

  4、和解应该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和接受的基础上,根本问题解决,双方平等。

  所以,我们要明确,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和解,而不是求饶施舍,否则,这种重逢不会长久,不会珍惜,即使重逢,也无话可说。 

 

 

简介

为了弄清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西尔维娅·布洛迪博士开启了一个研究项目。他找到了131位待产母亲,对孩子出生后前7年的家庭生活进行跟踪研究。

等到孩子18岁和30岁时,再分别对他们进行后续访谈,从而分析前期家庭生活对孩子人生的影响。

后来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接手了这个研究,他们都是美国的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儿童发展的著名研究者。

他们对其中的76人进行了30岁的跟踪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整合,还将研究结果写成一本书,那就是《情感依附》。 这本书通过分析这76个孩子成年后的发展,让我们分别了解到父母到底是如何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父母又该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早期母婴互动

孩子出生后约一年的时间主要靠母亲的照顾,所以早期的母婴互动对孩子非常重要。

母婴互动不是单纯的母亲回应孩子的需求,它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

第一层次,整体层面的互动。

孩子在跟母亲接触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受到母亲性格的影响,表现出同样的特质。

当母亲对孩子的照顾是温柔细腻的,孩子就容易从小表现出自信、快乐的性格特征。

第二个层次:微观体态层面的互动。

母亲的一些不经意的细微行为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比如亲吻、拥抱、跟孩子说话、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回应等都属于微观层面的互动。

让12个月大的孩子与母亲分离几分钟,在母亲回来以后再观察孩子的行为。研究发现:如果在这12个月中,婴儿没有离开过父母,在跟父母的依附关系中比较有安全感,那重新回到母亲怀抱之后他们会完全放松下来。而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却会跟母亲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完全放松下来。

第三个层次:神经心理学层面的互动。

如果母亲能够带领婴儿互动,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保持注意力,那对婴儿的大脑发育也会有帮助。孩子在跟母亲接触的过程中,会通过跟母亲的互动来感知这个世界,内化自己的性格特征。

如果这个时期母亲跟孩子互动得比较好,那孩子就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性格、获得安全感、大脑发育也会比较完善。如果在这个时期母亲不注重母婴互动,那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幸福孩子父母的三个特征

第一,对养育的自信心,跟孩子沟通时有共情能力,遇见问题能保持镇定,这些都可以帮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

第二,对待孩子的态度要是相对放松的。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会客观评价。当孩子想要尝试独立的时候,这些家长也会为他们的勇气感到开心。

对于孩子的将来,这些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获得幸福的生活。

父母乐观的态度会让孩子更放松、更有自信、更愿意去尝试想要的生活。

第三,父母要尽可能尊重孩子,但也不能纵容孩子,要让他们明白纪律的存在,避免问题的产生。

调查中优秀孩子的家庭,通常会在孩子2岁开始,给他们制定纪律。在制定纪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讲道理、示范正确做法。还可以用奖励和限制权力的方式,让孩子避免犯错。如果孩子还不听话,可以用罚站等方式来让他们明白父母的权威性。

总之,想要养育优秀的孩子,比起特定的教育方法,父母本身的性格、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更有影响力。

父母养育过程中的三个问题

第一,父母应在合理范围内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放任不管,过于放松。

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给过压力,包括成绩和人生规划方面,那可能会导致人到中年还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二,过早的与孩子分离。

蒂娜的母亲在养育过程中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蒂娜不满一岁的时候跟她分离了6周。这就导致蒂娜在跟母亲团聚后的几个月内依然性格孤僻,不愿意跟人亲近。

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孩子特别需要母亲的陪伴来获得安全感,所以母亲要注意,不要太早跟孩子分离。

第三,父母身份转换

维克多的父亲因为想要成为小说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去工作,家里的生活主要靠母亲工作维持。他们家里洗衣做饭和陪伴孩子的是父亲,而母亲在孩子成长中陪伴比较少。这种父母身份的转换,让维克多的胆子比较小,成年以后性格也比较柔和。

为什么孩子会把童年痛苦外化?家是如何给孩子带来伤害的?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很多认知都来自于父母,不太知道如何排解情绪,一些情绪和不安就会向外释放,体现出极度焦躁不安,行为涣散,过度活跃,多动症等行为。

如果一个母亲对于孩子总是心不在焉,孩子会表现出越来越黏,如果总是得不到回应,会越来越闹腾,多动,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关爱。这种行为可能延续到成年。

有的孩子脾气特别大,一遇事情就焦躁不安,吵吵闹闹等等,这其实是痛苦外化的表现。

痛苦外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父母不能建立与孩子的联结。

当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联结,也不能给与最需要的陪伴,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

一般来说,父母跟孩子无法很好地联结是因为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心情、身体状态、冲动以及期望。

给到孩子期望的回应需要建立在父母了解孩子行为的基础之上,所以父母应该懂得欣赏孩子的初期情感、意图、能力,并在需要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回应。

第二,父母不能与孩子玩耍。

你懂得玩耍的真正意义吗?比如孩子拿着彩笔画画的时候,父母觉得孩子会弄脏地板或者墙壁,会控制孩子玩耍。一些父母不仅不能跟孩子很好地玩耍,还习惯对孩子指手画脚。

孩子有他们的表达方式,有些行为在成人看来像是在“调皮捣蛋”,其实是孩子跟父母建立联结的绝佳机会。

如果父母不懂得跟孩子玩耍,孩子就会变得多动,也不能很好地收获快乐、正确地思考等。

第三,父母的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的分离。

有时,父母的行为和认知往往是分裂的。比如,本来答应你周末去游乐园,但周末的时候却因为忙其他事情没带你去;父母说过不再打骂你的,但不久后父母生气时又打你了……

父母的这种言行不一会让孩子迷惑,会让他们在极度不安中度过,以后也容易变成一个爱说谎的孩子。

第四,父母的需要在前,孩子的需要在后。

有时,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标准去判断。

就好比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是妈妈的判断,不是孩子的真实需要。还有孩子吵闹的时候,父母会勒令孩子安静,而不是去问问孩子为什么吵闹。

父母仅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是无法让孩子感觉到关爱的,这只会让孩子将痛苦外化得更为明显。

第五,体罚。

长期体罚会让孩子自尊减退,内心很难获得平衡,情绪也会不稳定。

罚也需要罚之有道。不仅让孩子知其然,还要让孩子知其所以然,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当父母面对孩子一些不守规矩的行为愤怒,甚至想要压制孩子的这些不良情绪反应时,就又给了孩子一些外化的压力。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容易低自尊、安全感缺乏、抑郁。

如何避免童年的痛苦外化?

父母应该给与有效的陪伴。

有效的陪伴指身心都在这里,而不只是人在孩子身边,心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父母每天可以用十来分钟陪孩子一起做做游戏、讲讲故事、一起出去走走等。

陪伴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自己的联结,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

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在日常中会捕捉的东西。

如果父母是热情、乐观的人,大多数孩子不会消极、悲观;如果父母都比较爱看书,孩子也更容易爱上书籍。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和孩子成为朋友。 而不是只站在父母的角度,用成年人的方式来要求孩子、教育孩子。

一起畅想未来,一起谈论对事物的看法,一起做喜欢的事。

(以上整理摘抄自文稿)

男女在情感认知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异同。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 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男女表达情感的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女性在情感表达方面比较直接,情感表现更加细腻;而男性则倾向于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对情感的敏感度不同: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情感敏感性。女性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善于感受他人的情感,同时也更注意细节和言语的表达。

3 情感依附程度不同:女性在情感依附程度方面比男性更强。女性在感情投入方面非常认真,他们更容易陷入感情中,并且更难摆脱情感依附。

4 对于情感诉求的反应不同:男性和女性在面对情感诉求时会有不同的反应。男性更倾向于给出解决办法,他们会尝试解决问题;而女性更倾向于倾听对方的情感诉求,提供情感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普遍性的例子,实际情况是因人而异的。在情感认知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样本,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一年级的孩子大约6-7岁,此时他们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如下:

1 发展初期: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大脑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会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 探索世界: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探索周围的事物,通过触摸、闻、尝、看、听来获取信息。

3 短暂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还不够长久,他们难以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容易分心。

4 自我意识: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

5 视觉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的视觉和语言能力正在发展,他们可以用更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6 情感体验:孩子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他们开始理解和表达情感,会体验到愤怒、快乐、悲伤等情感。

7 情感依附:孩子开始建立情感依附关系,他们更愿意与熟悉的人在一起,寻求安全感和保护。

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父母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47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