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教学设计,第1张

#教案# 导语《爱如茉莉》这篇文章,作者虽然用朴实、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一平凡的小事,但出色的细节描写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爱如茉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关注语言文字中的细节,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2、感悟、理解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题。

 2、读文,找出些茉莉的三段文字,答(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二、品味细节,感受“爱如茉莉”

 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关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感受其中流露出的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感受描述的语言。

 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词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之间深厚的爱

 1、那么平淡无奇的茉莉与真爱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认真读课文6-18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并在句子边上写写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相机出示)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你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小结:爱是出差归来的一碗(饺子)。

 (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小结:爱是一份(焦急)的牵挂。爱是(彼此的心心相印)。原来爱就像这平淡无奇的茉莉般,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板书)正如课题所说,爱如----

 (3)、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你体会到什么?

 (4)、“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你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这一夜,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度过的:半夜,爸爸还没睡着,他___________;夜深了,妈妈刚想翻个身,可_________;小结:(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这样的爱是多么真切无私,就像茉莉般洁白纯净。正如课题所说,爱如-3、文中就有一段淡如茉莉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感人的场景,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静静地感受。仿照大屏幕上的语句,结合所读内容,说上几句爱的感言,并说说理由。这么温馨的画面,我们忍心打扰吗?

 指名读

 1、读课文6-18自然段,想想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并在句子边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抓住“虚弱”“等他吃完了……”体会妈妈对爸爸的关心与了解,同时爸爸也很关心妈妈

 感情朗读

 (2)抓住“没吃、没听”“直奔”“谎话”“每天”体现了爸爸心中只想着妈妈,一心挂念妈妈,对妈妈也很了解。

 接读-----茉莉。

 (3)、抓住“一动我就惊醒”

 “边打哈欠边说”

 “不肯叫醒我”等体会爸爸妈妈都为彼此着想。

 (4)抓住“怕惊动他”“手脚麻木”等体会妈妈为了让爸爸休息好,不敢动

 填空

 接读-----茉莉。

 3、有感情地朗读那一段交流并说明理由

 (1)爱是一声轻轻的叮嘱。

 (2)爱是紧握的双手。

 (3)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抓住“悄悄”“探”阳光也有感情,怕打扰、惊醒这美好的一切。)配乐齐读三、情感升华,体悟“爱如茉莉”

 体会课文最后连用两个“爱如茉莉”所表达的情感,在感叹中理解爱的真谛,真爱烙于心间。

 1、映子从妈妈住院这件事中,亲眼目睹了这样一种平平淡淡却那么令人回味的爱。此时,她不禁感叹道——引读“病房里……”

 2、再好好读读这一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3、小结

 这样真爱就像茉莉般散发着缕缕幽香,是那样的情意绵绵,感人至深。(板书)她终于深切地体会到了——“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引读。

 1、接读——“病房里……”

 2、(体会用“钻”字好处)

 3、接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三、回味生活,领悟爱的真谛给予学生书写内心,表达情感的机会

 1、出示爱的小诗

 2、你觉得“爱是什么?”

 3、齐读爱的小诗

 4、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爱如茉莉”的句子。

 2、围绕“爱是什么”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16、爱如茉莉

 简简单单

 平淡无奇

 真切无私

 洁白纯净

 感人至深

 缕缕幽香

篇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教材说明: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三段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这是课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都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相信不少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曾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父母相爱吗?(板书:爱?)

 2、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夫妻,爱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含蓄而优美的文章——《爱如茉莉》。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尤其是生字和有注音的字;

 (2)难读的长句子要读好停顿,避免读错词意。

 2、检查

 (1)记词语。

 橘** 嗔怪 叮嘱 怔住

掏不出 静谧 浸润 睡眼蒙胧

蹑手蹑脚 打哈欠 欣欣然 眸子

洗漱 揉揉胳膊 缕缕 幽香 袅袅

(2)句子。

 那是一个飘浮橘**光影的美丽黄昏,

 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3、指名分节朗读。

 4、四大组分角色朗读:“我”、“爸爸”、“妈妈”、叙述。

 三、理清文章脉络

 1、提问:本文中谁认为“爱如茉莉”?(指名读第四节、第18节)

 开始时“我”差点笑出声来,最后却由衷地信服和认同,这在结构上是文章的首尾呼应,而在内容上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让“我”改变看法的呢?

 2、分段

 第一段(1~5)写妈妈告诉“我”真爱像茉莉。

 第二段(6~8)妈妈答应包饺子给出差回来的爸爸吃,因生病住院要“我”买现成的饺子煮给爸爸吃,爸爸却直奔医院。

 第三段(9~18)爸爸在医院为了照顾好妈妈伏在床沿而睡,妈妈为了让爸爸睡好,手脚麻木了也不愿惊醒爸爸。

 四、精读第一段

 1、文章在一开头就定下了含蓄优美的基调,指名分角色朗读。

 2、你觉得哪儿写得真好?读读说说。

 3、老师觉得有两个动词用得好极了,特别形象。

 (1)示范做“掏”的动作,请学生造句;

 (2)指名读第三节用“掏”的句子,问:秘密能看得见、摸得着吗?

 (3)比较“从她口中问不出秘密”和“从她口中掏不出秘密”,

 小结:用了“掏”字使抽象的事物仿佛可以看见可以摸到,因而也就使语句更生动形象了。

 (4)“咽”字教法同上。

 4、“我”咽下的话是?

 这说明?

 5、这是因为“我”对茉莉的印象停在4个字上——“平淡无奇”。

 爱可以“平淡无奇”吗?“平淡无奇”中也有爱吗?

 我们留待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我”对茉莉的印象浓缩为一个词,那就是——平淡无奇,“我”听妈妈提出“爱如茉莉”这一说法时的反应是——(指名读第五节)

 2、出示咽下去的那句话“这也叫爱”,指名读并加标点。

 二、细数爱的体现

 1、生活中的日子常常平淡如水。而母亲的生病住院,如同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中,荡出了爱的涟漪。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因为哪些事而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爱呢?请你概括地来说。

 2、爱,往往在细节,在一颦一笑中,在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里。接下来我请大家细读课文6—18小节,哪些细节打动了你,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了爱的温度?请你在底下加点或者打圈。

 自读课文,圈画。

 3、出示:“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读妈妈的这段话,想想妈妈虚弱地说这段话时,特别要强调的是什么?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在这里,“爱”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

 4、妈妈虽然在病中仍然首先想到了爸爸,把爸爸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么在爸爸心里呢?(生找出相关词语读读说说)

 师小结:把对方看作生活中最重要的。

 5、师:(课件出示图:我推开病房门所看到的画面)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画面的内容或自己的感受。

 生:静谧美好的画面。 生:恬静的画面。 生:温馨的画面。

 师:文中是怎样来描述这幅图的,谁来读读。

 “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此时此刻病房怎样?(美好)

 (2)作者笔下的阳光怎样?(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探”、“悄悄的”)

 (3)指名朗读,读出病房的美好。

 6、这一夜,爸爸睡得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那么,妈妈这一夜睡得好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爸爸妈妈时刻为对方着想。

 7、再读第九小节,爸爸妈妈都没有睡好,可是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如此美好呢?(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微笑”,这是高兴的笑、幸福的笑。)

 小结:为对方的幸福而幸福。

 8、齐读第九小节:“妈妈睡在病床上,……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三、读出“爱如茉莉”

 1、既然母亲爱父亲,为什么母亲还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爱在心头口难开;爱在心头落实在行动)她的父母对爱是如何理解的?或者是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的?

 2、“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妈妈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自由谈谈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送进句子中感情朗读。)

 3、师:是啊,母亲认为“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更送来缕缕幽香”。这爱可以无声无息,无痕无迹,你留心了吗?

 出示小诗: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病中仍惦念着要为爸爸包的那顿饺子;

 爱是……

 4、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并交流。

 板书设计:

 17、爱如茉莉

 这也叫爱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篇三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在口语表达中正确运用。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从而理解“爱如茉莉”。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爱的真谛。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

 教学难点:

 1 关注语言文字中的细节,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2 感悟、理解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的爱。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2 大家翻开书,轻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随文识字读生字词。

 4 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感悟好词,体会茉莉的特点。

 1 题目说爱如茉莉,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茉莉,找找看。

 2 用文中词语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茉莉,概括茉莉花的特点。

 点拨:在运用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在高年级的得识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字形和字音,还要更快更好的积累和运用好这些字词,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三、潜心读文,感受“如茉莉般的爱”。

 1了解作者对“爱如茉莉”的初步认识和态度。

 起初,母亲说,爱如茉莉,作者赞同吗?(处理咽——用心品读字词,你就会从字里行间发现汉字丰富的表达效果。副板书:品味字词)

 (设计意图:与教材的编者对话,用好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品味字词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关注语言文字的细节描写也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2、潜心读书,用心感受“如茉莉般的爱”。

 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认同爱如茉莉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描写的几个场面,用心去感受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看你能够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在让你心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下感受。

 3、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并指导学生朗读文章。

 (1)“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奔bèn有目的。你能想象一下爸爸直奔医院的样子吗?(训练想象读)

 (2)第九自然段。紧握、微笑、探(处理细节,重点在于朗读和写作方法引导)

 当作者推开病房的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啊? (处理细节:紧握、微笑)

 除了对人的描写,这段还写到了环境。读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点拨:情景交融。)

 小结:关注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你就能从平淡无奇中感受到真爱!(副板书:关注细节)像作者这样通过环境烘托和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怔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怔住了?(相机板书:感人至深)

 全段朗读训练:齐读——范读——齐读

 (3)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B“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C: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处理生活中的细节)

 小结:“生活有真爱,细节显真情”爸爸妈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姿势甚至每一个眼神不都象茉莉一样散发着爱的芬芳吗?(每个环节注意回扣板书中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和感人至深。)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读书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的阅读活动。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感受,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4、了解作者对“爱如茉莉”的最终认识和态度,体会文章结尾连用两个“爱如茉莉”的效果。

 此时此刻,小作者还认为母亲说“爱如茉莉”好笑吗?恩,她赞同了母亲的看法,从哪儿看出来的?此处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爱如茉莉”?朗读2遍。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透过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父母朴实真挚的感情。)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中“如茉莉般的爱”。

 1观看课件,拨动心弦。

 是啊,爱如茉莉。其实,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爱,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关注细节的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组。(课件)

 2 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的生活中可曾有过这样的爱的画面?你可以静静地思考,也可以跟同桌小声地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从关注文本的细节上升到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不仅是一种写作方法的传授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引导,与自己心灵对话。)

 交流“爱是 ”,你能像老师这样说上几句吗?

 3 此时,如果再让你给“爱如茉莉”这句话加上一个标点,你会加上一个什么符号?

 (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加标点符号的练习,从作者到自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五、 深情引读,回扣文本。

 1深情引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2结束语: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这如茉莉般的爱,去发现爱的真谛,下课。

 (设计意图:回归文本,抓住语文课的“根本”)

  新课标把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认识的一次重大超越。语文学科积淀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富有浓郁的人文特色,较之于其它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更多的幻想、想象,也有着更多的情和爱。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笔者致力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断探索和总结,让学生对语文课堂、语文课本、每一篇文章都能情有独钟,从中获取快乐,体味真情。

一、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相通。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一门学科,没有感情的契合和移入,是无法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之美的。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良好的情感氛围作保证。在课堂上,老师应多对学生进行“激励、“呼唤”、“鼓舞”,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处在一种身心解放、无拘无束的空间下,才会乐于参与,自由表达,才会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才不会流于表面,而会向纵向深入,横向扩展,最终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反之,学生如果处于刻板呆滞或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及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拨动情弦,创境激趣,精心设计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语的设计,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顺利走进作品,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会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字、画面的理解揣摩,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精心设计好导语,当好学生的导游。从而使学生在和谐活跃的情境中兴致盎然的去探索、解疑,既从感官形式上,又从内心深处感受“情动而辞发”的各个方面。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总之,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导入,导之入情,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三、精心挖掘筛选,多元化设计情感目标

阅读的材料是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在 教学设计 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值”,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系”呢一个极寻常的“系”就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标。

四、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以外的,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不囿于读读――议议――说说――想想这个浅层次上,还要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侧重于诵读吟悟,把平铺直叙的文字化作立体的形象,从而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迁移训练中,可构建与作者对话的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材料,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如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本中的《挖荠菜》,可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封书信给作者,表达对老一辈人的理解、感激之情及新一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新的价值观;学了《两小儿辩日》,可写一篇随感式日记,论述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没有必要嘲笑别人,或者论述人不应迷信权威,要敢于像两小儿那样向权威挑战等。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这就需要教师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多方的对话平台,用心灵去诱导学生,使情感目标能顺利达成。

  随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生活、关爱学生、关爱生命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呼唤着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作为语文这一独具强烈人文性的学科,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当下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聚焦的话题。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性体验缺失的反思

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理论把教学看作是纯粹的认识活动,过于强调课程的功利性、工具性,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生命性,忽略了学生个体生命的需求,“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被简约为计算的智能—客观的‘知识、规律、规则’”。教师成了教学的机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课程中大量的情感资源被荒废了。学生对知识敬畏而不亲近,理智而无激情,使得原本极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趣的语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变成了机械的、无聊的文字游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教学设计 中目标的偏差。教学设计向来只固守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教学检查与评价中很少涉及情感因素,缺乏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操作性不强。第二,教师普遍轻视情感素质的培养。一些教师或把情感视为一种生理现象,是能够自发、自然地生成,或把情感视为认识活动的“副产品”,无须培养。第三,教师自己情商品不高,一部分教师不善于挖掘、提炼、展示课程的情感内容,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第四,教师的角色的错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充当“居高临下”的主导者,缺乏师生之间“对话”,导致师生之间难以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无法达到情感相通。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性体验的策略

1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导语、实物、图像、音响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

2解读文本,披文入情

我们知道,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绝大部分文章文质皆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前,教师必先受其感染、熏陶,找出文章的情感最深之外,然后,根据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精心安排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感世界,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获得新的情感体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记得早几年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田晓菲写的《十三岁际遇》一文时,打破了以往简单提问,机械回答的方式,而是根据文中主人公田晓菲的情感线索,巧妙地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走近北大,谈感受,融入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交流感受。(2)走进北大,体悟情感。由两年后田晓菲的“茫然若失”设疑,跟随作者感受对北大似师长、朋友、母亲的情感。(3)朗读结尾,释疑悟情。结合作者的抒情话语,理解作者“茫然若失”的真正情感—对北大的依恋。(4)再谈北大,升华情感。让学生谈与作者一起走进北大的感受,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师生的情感始终随着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脉搏跳动,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

3品味语言,以情育情

(1)设疑法。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发挥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能,看准时机,就某些容易被学生忽视而又蕴含强烈情感的词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感悟教材的“情”与“理”。例如《藤野先生》中“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教师发问为什么要用“酒醉似的”来形容“喝采”的情态?这样,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作者对那些愚昧民众的批判之情,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想象法。情感体验往往离不开想象,因为它可以使语言情感得以活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这些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都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到春天万物充满的活力与生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组织活动,以情冶情

一般来说,初中生接受情感较容易,但很难持久,因为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全部理解,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外,还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实践证明,只有创造性的情感体验,才是一种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记得,在八年级下学期的一次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当中,一位女生噙着泪水满怀深情的哽咽着给大家讲述了母亲历经许多困难不辞辛苦为她冶病的真实经历,当时全班所有同学包括教师都被她的故事所打动,许多同学流下了泪水,她的发言也激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表述自己对母亲的爱戴、感激,有的为自己不能理解母亲而感到自责,我也向学生讲述了母亲生前的往事,那一节课上了足有一个小时,全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洗礼,大家对亲情,生命的认识得到了一次升华,而这种情感体验远不是教材中几篇课文就能达到的。我想,它可能会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奉献社会的活动,也是建立自己生命家园、实现自我的一片乐土。让我们全体师生携起手来,面对丰富的语文学习,敞开心扉,体验生命的激情,共同构建师生生命成长的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摘 要妙用导语是成功地上好一堂课的首要因素。导语的设计应讲求新奇性、艺术性、知识性,同时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问题式导入、情境式导入、悬念式导入等等。 关键词导语设计 新奇性 艺术性 知识性

成功地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妙用导语是首要因素。导语融新奇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地到达下一站。

如何妙用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地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地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后却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巧妙地安排和设计。

导语设计的总体要求是:

1导语要有新奇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2导语要有艺术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导语的语言要给学生美的享受,才能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我们在设计导语时要融进自己的情感,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3导语要有知识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导语设计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第一,以问题形式引入新课。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上课之初,学生往往仍处于课间的兴奋之中,一时难以回到课堂。此时大段陈述新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很难专心聆听,也就很难进入新课教学。因此,此时设疑问、引思考,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更有针对性,能更有效地聚拢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第二,情境式导入。情境的创造可以用语言描述、图画再现、音乐渲染或声像配合。教小令《天净沙・秋思》时,导语可以利用语言创设一个情境: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游荡在异乡古道上,路边枯树上不时传出几声乌鸦的鸣叫,残桥下的流水哀号着……如此,学生能领悟到小令的意蕴,便沉浸在小令的意境之中。

第三,悬念式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起他们寻求答案的强烈欲望。笔者在执教《孔乙己》时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好友曾问鲁迅,你的白话小说中你最喜欢哪一篇鲁迅回答是《孔乙己》。但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心中设下第一个悬念。接着设置第二个悬念: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那么,鲁迅的悲剧是什么悲剧呢这两个悬念在学生平静的思想上激起层层波澜,促使他们深思,引起他们急欲求知的心理动机。

第四,背景介绍,以情激情。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如讲古文《陋室铭》,先介绍铭本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都是用韵的。然后介绍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半年时间,刘禹锡被势利小人和州知县策某作弄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这样导入,扫除了背景障碍,新课也比较容易开头。

第五,承前启后,串联导入。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导入,不但能使课堂一开始就使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加突出,而且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学习的一些方法。这样,每一课都能逐渐成为“语文学习网”的组成部分,应用时自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游刃有余,手到擒来。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刚学过的《过秦论》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作用重大,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不再感觉它是负担,而是无尽乐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寻求学习方法,获得知识,锻炼技能。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而文章并非无情物,师生亦为“有情”人,因此,课的伊始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而这正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导入。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吸引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中学。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影响。教师积极的情感容易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轻松自由,精神振奋,思维也会异常活跃。相反地教师消极的情感,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压抑感,使课堂气氛沉闷,扼杀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欲望,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说,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和利用情感的教育作用。

一、通过课文的情感因素感染熏陶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感人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人物形象感染熏陶学生、开启他们的心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爱子心切。课文中的淡淡的记叙、朴实的话语、深情的思念,朴实无华、催人泪下;人物身上流露出来的真挚的、毫无修饰的情感,使教者感动,读者动心,这父子间的深情,这崇高的境界,处处感染着读者――我们的学生。抓住学生热爱父母的感情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沟通,就会产生感人的力量。在朱父的淳朴身影中,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辛劳,仿佛听到了父母那慈祥的教导。父母是孩子们的守护神,不孝敬父母就是亵渎了神灵,不孝敬父母,怎么会关心别人,不热爱父母,怎么去爱祖国、爱人民朱父平凡的举止,让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亲情的伟大,并以此激励自己,热爱父母,为报答父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努力学习。

二、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是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情感。作为语文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体会到温暖,才能从内心涌现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

其次要设计好导语和板书并注意美读。导语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过来;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板书要注意形式多样,运用变换的字体,亦可用图表、图画,以便学生容易明白。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板书或回答问题,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美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文章,假如教师上课时能饱含激情地诵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就会随着教师情感的指引,入文、入境、入神、入化,最终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其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激活课堂情感氛围。把多媒体电脑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打破了“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形象。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电脑在显示器上或投影器上显示相应的文本、图形、图表、动画、视频,或打印出所需要的图文资料,用以实现自己的直观想像。

三、通过学习写作文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征,来布置作文,可以使得学生在作文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正确的引导,则可以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比如初一年级的新生,非常想家,思念爸爸、妈妈,甚至有人暗自落泪。面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们写作文《我的初一生活》、《进入中学以来的感受》、《我长大了》等作文,引导他们观察初中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变化。通过写作文,他们惊喜地发现,短短的几个星期,自己已经长大了,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也能照顾自己,自己洗衣服、自己处理零花钱。并且随着科目的增多,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因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设计成活动课,比如对一些情节生动、戏剧效果较好的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进行书法比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玩得很开心,变得无拘无束,师生心灵之间好像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感情在交流、心灵在互换。

情感是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师生共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能源。语文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这样语文的教与学就达到高度的和谐,使得语文教学走上成功之路。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语文教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诸如喜怒哀乐爱恶惧,包容着众多的情感触角,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比如《背影》中的骨肉情,《啊,友情》中的友谊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爱国情,《乡愁》中的思乡情,《谈骨气》中的正义感,《敬业与乐业》中的事业感等等。古往今来,大凡凝结着作者创作苦心的文章,无一不执着地表现作者独具匠心的人生追求,无一不包含作者精美和多义效果的审美情趣。而编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更是中外作者的历史佳作,饱含着作者深厚情感,可以说,情是作品的核心,作品是情的结晶,文章中的“情”决定了语文教学应“情”字当先。

那么,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情”字当先呢?以下是笔者多年的经验积累,供同仁参考:

一、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最后一课》中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背影》中那催人泪下的父子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等等。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材中作者的情感因素,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二、设计导语,牵动学生情

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主要的一环。比如在讲授《祝福》时,我用这样的言语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女人走过来,她,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左手提着一个竹筐,内装一只破碗;右手拄着一支下端开裂的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牵引住了学生,从而激起他们感悟课文的兴趣。

三、表情朗读,激发学生情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当我以悲痛、低沉、哀惋、缓慢的语调读完全文,自己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泪眼模糊,此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大堰河那勤劳乐观、善良无私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四、斟酌字句,体味作者情

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文章又总是有感而发,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学时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时,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背影》)一个,“又”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副词,而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感情,表现出我对父亲的背影产生了深深地眷恋,故而泪流难止。再如句子――“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项琏》)这是莫泊桑对玛蒂尔德艰难跋涉的人生足迹所发出的深沉喟叹。这个感叹句,不仅饱含着作者对人物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而且也道出了作者借助主人公戏剧性的生活史所表达的深刻主旨――人生命运变幻无常,难以把握。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体味作者莫泊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心态,体味小公务员出身的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酸楚的人生感触。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对类似以上重点字句精心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做到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五、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对描摹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兴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像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在教授《雷雨》时,笔者让学生当堂进行的戏剧表演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六、启迪联想,触摸作者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来丰富补充作品的形象,真正把作者的情思化为学生可触摸到的真情实感,例如在讲《荷花淀》时,当学生读懂了主人公――水生嫂的高尚人格之后,我适时发问:在历史和现实中,你还能举出具有水生嫂一样高尚品格的人吗?一句话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或凝目沉思,或低声交流,很快便举出了大量人物,有的甚至说自己的母亲就有类似之处。由此,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而且也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思维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

总之,语文是传情达意的交际工具,语文教材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教师和学生是富含情感的鲜活生命,这所有的一切,都靠一个“情”字来贯穿。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中“情”的内涵。正因如此,要求教师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应情字当先,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努力通融三方情感,达到“三情”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走向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93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