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自费,是免费的。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印发的通知,有疫情的地区,高校内如果没有疫情,实施7天以上封闭管理结束后,学生可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高校开具的相关证明离校,实施“点对点”闭环返乡。请大家按照要求进行报备,衡阳部分地区对于提前报备,经分析研判有疫情传播风险应集中隔离的,隔离期间所产生的食宿费用由政府承担。
对不履行疫情防控个人责任,没有第一时间主动报备,或者谎报、瞒报、漏报、迟报旅居史和健康状况等信息的人员,所产生的集中隔离费用由个人承担。对逾期不报、故意隐瞒造成疫情传播的或拒不配合落实健康监测措施等,将依法追究个人法律责任。在集中隔离期间,所有隔离人员是足不出户的,除了核酸采样、取餐、扔垃圾这几件事以外,是不能打开房门的。每位隔离人员会配发消毒用的小喷壶一个、硕康消毒片若干、体温表一支、薄膜手套若干,瓶装矿泉水和卫生纸若干。餐饮不需要个人准备的,隔离点会按一日三餐配送到每个房间。以上这些物品集中隔离点应该会提供的,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建议最好还是自己准备一些。
隔离标准如下:
1、确诊患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被救护车接到定点治疗医院,有专职医护人员,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与隔离;
2、密切接触者:如果没有确诊,而是确诊患者密接,会运输到定点宾馆进行隔离,每个人均是单人单间,不能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饮食有固定的工作人员送到。隔离时间总共14天,并会在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对此类人群进行病毒的检测,包括咽拭子、鼻拭子、肛拭子。如果经过检测结果均是阴性,则可以回家。但是回家之后要居家再隔离7天,不能外出进行公共社会活动,7天之后结果仍然为阴性,则可以解除隔离。
法律依据:
《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
12月6日下午,应清华大学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在线上作了一场题为《如何理性面对奥密克戎》的专题报告。
在专题报告中,冯子健对当前和未来疫情发展形势作了判断。冯子健表示,“不论政策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调整,我们多数人都难免遭遇一次感染。”
在冯子健看来,第一波大规模疫情冲击的到来时间,与不同地区政策调整的方式、调整前的感染者人数、人口流动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冯子健称。
他还提到,在应对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过程中,有三件事亟需做好,包括采取适当措施压制疫情感染高峰;医疗系统提前做好应对压力的准备;进一步加快疫苗接种,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
“采取适当的压制高峰的措施,包括减少人员聚集、减少人员流动、减少堂食、减少娱乐活动、鼓励非关键工作岗位居家办公等,减轻疫情高峰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冯子健说,“当然压制高峰的代价是使疫情拖得更长,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更大压力。这需要每个城市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权衡。”
针对疫情高峰可能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的问题,冯子健认为,需要提前做好医疗服务的流程、模式转换的准备,使没有接触过新冠重症病例的医务人员尽快熟悉新冠的诊断、治疗的规则和流程,能够快速识别重症和有重症倾向的病人。此外,还要改进医院的管理模式,保护正在住院的其他各类病患,并尽量减少因医护人员感染而造成的人员压力。
冯子健还建议,还未完成疫苗接种的老人尽快接种疫苗,“疫苗对于降低高危老人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效果非常显著。”
延伸阅读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新冠肺炎回归“乙类乙管”符合实际
近日,国内多地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进行了密集调整,广州、深圳、重庆、成都、上海等多个城市发布通告,宣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此外,广州、北京等地对于一些密切接触者或阳性感染者中的特殊人群允许居家隔离的措施也表明,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正在逐步落实。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如今的形势下,是否有必要将新冠肺炎的防控管理方式回归为“乙类乙管”?回归“乙类乙管”后将对疫情防控措施产生哪些影响?
12月5日,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新冠肺炎的管理方式回归到“乙类乙管”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回归“乙类乙管”后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以居家隔离取代集中隔离。金冬雁还表示,从香港经验来看,防止医疗挤兑要做好精准防控。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回归“乙类乙管”符合实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法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当时为何将新冠肺炎列为“乙类甲管”?金冬雁表示,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比较强,也有很多的未知性,并且地方上实际的感染人数已经非常多了,必须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才能遏制病毒在人群当中急速地蔓延。此外,当时没有新冠疫苗,也没有抗病毒药物。
“我们当时非常恰当地判断了它的危害性是乙类传染病,并没有把它列为甲类传染病。甲类、乙类最大的区别就是隔离的强度问题,把它按照甲类管理,就是要用比较强的隔离措施,希望收到好的防控效果。”金冬雁表示,当时国内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防控效果很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属于抗疫优等生。
金冬雁指出,现在完全有必要将新冠病毒的防控管理方式回归到“乙类乙管”:第一,病毒本身已经较原始毒株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其致病性大大降低了;第二,我们国家疫苗接种率已经相当高,通过疫苗接种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群体免疫力;第三,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它的传播性、致病性、变异规律、免疫逃逸特性都有了很好的了解。
“我们现在也有应对新冠病毒的武器,我们有好几种疫苗,还有口服抗病毒药。而且经过全世界的防疫实践,各国已经有很多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金冬雁认为,在如今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条件、也有必要将新冠肺炎的防控管理方式回归到“乙类乙管”,这完全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金冬雁还表示,现在的隔离措施可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比如可以以居家隔离取代集中隔离,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新冠病毒来源:摄图网-401679155
防止医疗挤兑要做好精准防控
在优化防控措施的同时,公众也在担心,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院内感染?
金冬雁表示,对传染病防治来说,院内感染是较为常见的,防止院内感染首先要把感染控制的工作做好。“一个专门接诊传染病人的医院,是不应该造成大规模院内感染或者聚集性感染的。其他的传染病,比如肺结核、麻疹、腮腺炎等,也是要注意院内感染的,防止院感是一个常态化的艰巨任务。”
金冬雁称,院内感染的出现跟感染控制的漏洞有关系,出现漏洞需要去堵,但不是说一有院感马上就要封院,马上全部停诊,这样会严重影响非新冠病人的救治。“香港今年因为新冠疫情死亡超1万人,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但是中国香港每年死亡5万到6万人,如果因为新冠疫情,其他的病人都不救了,只可能会死更多人。所以我们在医院里要实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就算是要封院,也是有必要的时候再局部封。”
金冬雁表示,中国香港在应对疫情的时候,从来没有采取过封院的措施。中国台湾当年SARS流行时采取封院,是因为医院已经出现了广泛传染,医生护士病人都有被传染,所以才采取更果断的措施。
金冬雁认为,出现散发性、小规模的院感后,不应该随便以封院的措施来应对,而是应该采取精准防控,比如可以对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采取管控措施,但是无关的科室不需要停诊。
“我们一定要提前把应对新冠疫情的分级诊疗措施制定好,到时候如果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不一定是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病例比较多,很可能是我们的应对措施不合理造成的。把过多没有太大风险的病人都收治到负压病房,就影响了其他非新冠病人的救治,这就是在资源配置和分级诊疗上出了问题。”金冬雁称。
金冬雁表示,乙类传染病里面的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等等,这些疾病也都是有危害的,但是并没有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当然这些传染病的病例相对较少,另外一个是我们没有采取不必要的措施。我们把新冠病毒像对待季节性流感一样处理,其实也是可以的。”
金冬雁认为,医护人员感染以后,只需要短暂的休息就可以恢复工作,不需要排查一大堆的密切接触者去跟踪隔离。“一个医生感染了,你把他周围十几个医生都弄成密切接触者去隔离,医疗资源就受影响了,这其实是没必要的。”金冬雁称,只需要挑出最高危的人,通过抗原检测的方式进行常规检测,等到真正确诊阳性了,再让他们去居家隔离,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医疗资源。
“在香港上一波疫情的海啸期,香港医管局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感染了,都是让感染员工休息好了就回来。虽然是一波接一波的感染,但也没有出现医疗资源的挤兑和崩溃。”金冬雁认为,如果对感染者采取过当的管控措施,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的可能性就会增高。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鼓励居民进行抗原检测
在中国香港应对今年第五波疫情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金冬雁此前曾对记者表示,要鼓励居民在家里多做抗原检测。据悉,针对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样本来源通常是鼻腔、咽喉或唾液等,操作相对简便,居民在家可以自行完成检测,一般15分钟可出结果。
“抗原检测跟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差得不多,核酸检测能检出来而抗原检测检不出来的这部分人,其体内病毒滴度相对比较低,传染性相对也比较弱。”金冬雁称。
目前,国产新冠药已经获批,同时还有不少国产口服药正处于临床试验。金冬雁表示,新冠口服药要跟病毒抢时间,要是用药太晚的话,药物的治疗效果就会递减,因此如何让患者尽快吃上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美国,辉瑞的Paxlovid也是处方药,但可以由部分持有执照的药剂师向患者直接开具;在中国香港,患者新冠抗原检测呈阳性后,医生会马上给患者开药,也不是患者自己购买的,都是免费用药。”金冬雁称,内地如何让患者尽快吃上药,需要有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
“其实防治新冠最好的办法还是打疫苗。新加坡的经验是,要是居民不打疫苗,后面如果感染新冠也会开药,但是需要自费,打过疫苗的才能免费用药。现在中国香港的新冠口服药都是免费的,内地可能后面也会一样。”金冬雁表示,实际上打完新冠疫苗后,这些口服药的效果非常有限,口服药主要是给没打疫苗的老人使用。
金冬雁认为,现在绝大部分新冠病例都是轻症和无症状,而轻症和无症状患者是不需要吃口服药的。金冬雁也提到,关键是国家要适量地储备有效的口服药,“中国这么大,要给多少人吃,要储备多少药,这些需要相关部门提前准备预案。此外抗原检测试剂的生产也要采取果断措施来保障,确保足够使用。”
上海解封了,但核酸检测将实行常态化。走出小区的上海市民看到,如雨后春笋般,一万多座核酸检测工作站已经出现在了上海的各个角落。2022 年 5 月 31 日的第 201 场上海市新冠疫情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宣布了一个与所有上海人都息息相关的消息:
上海自 2022 年 6 月 1 日起,将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核酸单样本检测价格由 25 元下调至 16 元,多样本混合检测价格由每人份 5 元下调至 35 元。上海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的检测服务免费至 6 月 30 日。
换句话说,从 7 月 1 日起,上海市民很可能要开始自费做核酸了。
大家普遍认为,核酸检测是一桩巨大的“生意”。打开微信群,总能看到人们纷纷议论着核酸检测产业这个巨大的“蛋糕”,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产生暴利的产业。这个蛋糕有多大呢仅仅是上海市,如果按照 6 月 1 日起调整后的价格来算:
用 16 元乘以 2500 万人,就是 4 个亿,哪怕用 35 元乘以 2500 万人,也是 8750 万。假设每个上海人平均每个月做 10 次核酸,那起码就是每个月 10 - 20 亿元的市场规模,一年下来就是一、二百亿!难道核酸检测的价格就不能再降一点吗这可是发国难财啊。
然而,我跟一些业内人士做了些访谈之后,再结合现有的公开资料,我发现,公众对核酸检测价格的认知与这个产业从业者的认知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
在继续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做个声明:
这篇文章不是一篇严谨的「科普文」,因为绝大多数的数据和情报来自于我和业内人士的交流,无法提供可靠的信源作为证据,我甚至也不能透露我访谈对象的背景。写这篇文章,只是希望尽可能呈现一个热点事件的全貌。
算一下核酸检测财务账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生意,想要挣钱,有一个最基本的公式:
利润 = 收入 - 成本
只有收入大于成本时,才是挣钱的,反之就肯定亏钱。核酸检测的收入比较好算,那它的成本到底如何呢
一次完整的核酸检测主要包括「核酸采样+核酸检测」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有成本。目前各地有两种做法,有些地方是全部总包给某个实验室,由实验室自己负担采样的成本;但也有些地方实验室不负责采样,只负责收样检测。
现在我来进行一个测算,以一个「采样+检测」全包的日检测能力最高可达 10 万管的位于国内一线城市的大型实验室为例,来算下这个实验室如果在最理想的状况下,开足产能的成本是多少(注意,前提是开足产能。你也可以跳过下面繁琐的表格,直接看我后面的总结):
实验室基础设备
自动化实验室设备:
测算结果 1
一个日检测能力最高可达 10 万管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一次性硬件固定成本在 1400 万 ~ 1800 万之间。我们取一个均值 1600 万。这其中,最大头的成本是 PCR 检测仪,可以占到总成本的 67% 左右,一台检测仪开足了马力用,寿命大概是 3 年。
我们现在做一个简单粗暴的理想化假设,就是核酸检测的这门“生意”可以开足马力再干三年,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硬件费用折算成每日的成本:
每日固定资产折旧 = 1600 / 1095 ≈ 15(万元)
_ 继续 _
一个实验室光有了设备还不行,还得有人干活。像这样一个实验室,一般来说,需要配备 90 个持证上岗的检测人员(目前人力资源非常稀缺),实验员每日排 2-3 班,常规中午晚上收两批样本工作 16 小时,紧张时期 24 小时加班轮转,才能达到 10 万管每日的产能。他们的工作强度很高,而且必须是闭环管理,吃住全在固定场所,工作压力相当大。正常人很难长年累月这么干,因此人员流动率较高。此外还需要大量的各类管理、公关和辅助人员,详细的非固定资产成本计算账目如下:
测算结果 2
假如开足马力每天检测 10 万管,那么,
每日非固定资产成本 ≈ 140(万元)
算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成本构成中的一个基础项,即每一管的核酸检测成本是:
(140+15)/ 10 = 1415(元 / 管)
_ 继续 _
但成本算到这里还没结束,接下去还有最后一项大头成本,就是采样员的人工成本,这是一项变化量极大的成本项。
如果是单人单管,一天只需要采样 10 万人,就能达到实验室最大产能。
但如果是 20 混 1,则需要采样 200 万人,才能达到最大产能。
10 万人的采样成本和 200 万人的采样成本那差别可就大了。所以,下表只能给出成本的极小值和极大值。
在计算之前,我需要根据我观察到的情况做一个基础假设:
假设每个核酸采样点配备 3 名工作人员,每分钟可以采样 3 人,每一个班次按工作 8 小时算(采样 1440 人),每名工作人员的企业月支出 15 万元,日成本 500 元(含工资、社保、防护用品、补贴等其他支出)。简单来说,差不多就是 1 元/人的采样成本。我了解过不同城市的采样点情况,尽管在人员配比、工作时间上都有差异,但最终核算下来,都很接近 1 元/人的单价。
总结
一个日最高检测能力 10 万管的一线城市的实验室,在最理想化的情况下:
单人单管的人均成本 = 1415+104 = 1519 元/人
10 混 1 的人均成本 = (1415+1563)/10 ≈246 元/人
20 混 1 的人均成本 = (1415+3125)/20 ≈175 元/人
注意:以上这些成本估算,都是在最理想化的情况下做的测算,可以看成是一个只能无限逼近的极小值。真实世界当然不会那么理想化,会有各种各样的变数,例如:
现在常态化核酸检测才刚刚开始,到底能维持多久,谁也无法预料,但一次性的固定资产投入却不可能分期,设备折旧的成本只会高不会低。
很多企业需要融资或者贷款购买上千万的固定资产,这样就会存在利息成本。
这个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人员流动率较高,招聘和培训成本,本文也暂未考虑。
核酸检测经常会有突发紧急任务,这时各种耗材往往需要支付加急费才能按时拿到,可能还需要临时招聘临时工做大量的辅助工作。
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不能忽视,在核酸检测自费之前,基本都是政府买单。但往往会有一个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的账期,企业需要自行垫付极其高昂的运营成本,而解决现金流困难也是需要额外成本的。
实际上,业内人士还跟我说了很多其他导致成本增加的因素,但有些因素可能属于个别现象(比如贪污腐败问题),不能作为普适的财务成本考量。
能达到每日 10 万管产能的企业是少数,产能越低,单位成本就会越高。按照某位我采访的业内人士的说法,他们这个行业,普遍认为单人单管的成本价是 18 - 20 元,低于 18 元基本就是倒贴钱检测。
假如以上测算都是对的(限于能力和精力,我无法去逐一交叉核实),作为饭后闲聊,我总结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执行新的政府定价(单管 16 元,混检 35 元)之后,核酸检测企业的暴利时代就基本结束了。以这个定价来看,一个核酸检测企业假如只做单管检测的话,大概率是要亏钱的。我个人感觉,(5 - 10) 混 1 (各个城市情况不同)差不多是一个检测企业的成本线。想要不亏钱,唯一的途径就是跟防疫指挥部门争取多做混检,而且是混得越多,利润越高。
混检的风险
混检可以大大降低个人和企业的成本,这是它的优点,但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混检的风险在于:如果一个地区的新冠感染率超过某个阈值,那么混检给疾控部门带来的压力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有可能产生溃堤效应。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单管和混检情况下,疾控部门的风险控制难度会相差多少。
如果是单人单管检测,疾控部门基本上可以在半天之内就把所有风险人群管控住。
但如果是 20 人混检,那流程的复杂度陡然增加很多:
这里每一步所需要的时间是目前上海疾控部门的大致情况,每个城市可能会有不同。但有一个规律是共通的,在 20 混 1 的情况下,一旦发现某一管是阳性,要找出真正的阳性感染者和密接人群,所需要的时间至少要翻一倍。流行病控制就跟打仗一样,每多一个小时,情况的复杂度都会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有些人可能会以为 20 人混检的准确率(假阴或者假阳)会下降,但实验室的检测专业人士告诉我(《柳叶刀》上也有论文可以佐证),只要检测流程是规范的,那么 20 混 1 的准确率基本不会下降。武汉曾经做过 30 混 1 的全市核酸普筛,准确率也是相当可靠的。
当一个地区总的感染率极低时,混检是没问题的。混检的最大问题不是准确率的问题,而是疾控部门的工作量会随着一个地区的总感染率的升高而迅速增长。
真实世界的情况非常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难以预料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在今天这个时代,六、七个小时的时间,一个人几乎可以抵达全中国任何一个城镇。
疾控部门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当需要管控的人数在人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时,效率可以达到最高,一旦造成了人力的挤兑,那情况就会迅速恶化,形成“溃堤效应”。
延伸思考
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费用如何定价,该由谁承担,是摆在每一个城市政府面前的超级难题。
按理说,这是政府的防疫政策要求,带有强制性,应该由政府财政来买单。但问题是,这笔支出实在太过巨大,地方财政很难长期负担。
目前的解决方案之一是让老百姓自费。但老百姓新增了这样一笔「核酸税」,难免会引发不满,这就促使政府尽可能代表老百姓与检测企业议价,压低定价。
然而对企业来说,没有企业会一直用爱发电,长期做亏本生意,并且每个企业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
所以,最终的政府指导价,实际上是企业、社会和疾控三方博弈的产物,最终的平衡点就是体现在“X 混 1”上。这个 X 的数值直接影响着疾控部门的工作量和防疫效果。
这里面很可能也存在一个类似国际金融中的“三元悖论”(即资本自由进出、固定汇率、独立的货币政策只能三选二),这也被称为“不可能三角”,但这三个角到底是什么,我现在也还没完全想清楚,本文或许可以抛砖引玉。
目前,不同城市已经给出了不同的解法,不知您认为的最优解是什么
不是免费治疗。
如果是境外输入病例,虽然是中国公民,但没有在国内交纳医保或者不是中国公民的,在国内治疗都需要自费。
目前新冠肺炎治疗费用不需要自费的,只是仅限于在国内缴纳医保的中国公民。
1、免费治疗目前在疫情期间,我国仍然实行免费治疗新冠肺炎的政策。但是该政策仅限于在国内交纳医保的中国公民,这类人群无论是确诊病例还是疑似病例,只需要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进行隔离或治疗即可。在治疗方面的费用由医保承担,自费部分由财政拨款承担,患者个人不需要承担费用。
2、自费治疗如果是近期从境外输入的新冠肺炎病例,这些患者是中国公民,但是没有在国内缴纳医保,通常是无法享受免费治疗,需要个人承担治疗费用。如果境外输入不是中国公民,更不能在国内享受免费医疗,所有治疗费用需要患者个人承担。如果患者表现出新冠肺炎的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发热门诊进行检查。同时还需要去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以及胸部CT检查,一旦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则需要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还可以使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症状比较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可以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吸氧治疗,常用的吸氧方式有鼻导管吸氧和面罩给氧。如果是危重型患者,则需要通过经鼻高流量氧疗、有创或者无创机械通气等方式进行治疗。在隔离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克服恐惧的心理,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导语现在是处于疫情期间,发现新增确诊病例陆续发生,在发现确诊之前感染者与身边人发生接触,这就是密切接触者,一旦感染者发生接触就需要进行隔离,有人咨询密切接触集中隔离费用谁出?下面一起看一看。
酒店隔离
密切接触者一般会安排到酒店进行隔离,而且在酒店隔离费用并不低,有人反映过14天下来所有的吃住费用达到数千元,很多人难以承担。话说回来,与密切接触集中隔离费用谁出呢?
密切接触集中隔离费用谁出
密切接触集中隔离费用是当地政府出,如果是和新冠患者在同一空间里呆过,行程码或者是健康码都会相应的改变,是被社区或者是政府强制要求隔离的,这个费用不是自己出,是政府部门出。
居家隔离和集中化隔离的差别有哪些
1、场所不一样:集中隔离:一般是由防护肺炎疫情管理人员分派的酒店宾馆集中化防护管理方式。家居隔离:是确保家居自我隔离,是抵挡肺炎疫情的重要非药品预防和控制成本的防范措施;
2、规定不一样:集中隔离:专业医护人员和疫情工作人员定期检查监督,餐饮和日用品由相关工作人员运送。家庭隔离:自我监督是主导因素,社区或疫情工作者不容易随时监督自己做饭;
3、可用人群不一样:集中隔离:目前,境外工作人员、中高危地区工作人员、与诊断有深度接触或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隔离。居家隔离:无症状病毒感染者和绝大多数人必须在疫情发展趋势的隔离要求上相互配合,全区普遍采取各种居家对策;
4、顺序不一样:很多从海外回国的群体,在进行居家隔离之前,需要经过集中隔离。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集中隔离是居家隔离的前提。
哪些的标准必须隔离
1、从、通过高危区域等;
2、密切接触中高危地区有呼吸道症状的发热患者;
3、近距离接触,怀疑,是或者诊断病人;
4、其他特殊情况(随着疫情发展趋势,有可能调整必须隔离的人员类别,以全新相关部门出具的文件为标准)。
温馨提示:抗击疫情,我们都需要积极而又稳定的心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