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惠子是一对志趣相投、情同兄弟的朋友。
1、庄子和惠子相遇后,通过长时间的交往,两个人发现彼此对于哲学、人生、自然等问题有着非常相近的见解和兴趣。因此庄子和惠子两个人渐渐地从相遇,相识到相知,最后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相互倾诉着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互相启迪着对方的思想和心灵。
2、庄子和惠子可以说是一对情同兄弟的朋友。无论是相互陪伴面对生活中的喜乐和苦难,还是一起探讨哲学和生命的意义,两人始终默契相通,互相理解。对于庄子来说,惠子是庄子的知音,是庄子一位真正的朋友;对于惠子来说,庄子是惠子的精神导师,是惠子的兄长。
3、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友谊,是源于彼此对道家思想的崇敬和演绎,是建立在彼此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纯粹而深刻的情谊。庄子和惠子的友谊,是在彼此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是真心相待、互相扶持的友谊。
庄子和惠子介绍和其思想对后人的影响:
1、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庄子的学术体系被称为道家,主张追求自由无拘束的自然之道,具有深刻生命观和智慧。其著名作品《庄子》则被後人誉为文学经典。
2、惠子是庄子的学生,惠子在庄子影响下也成为了哲学家和文学家。惠子重视天人合一理念,主张饮水思源,尊重伦理道德,在政治上也提出了听取多数之意、能事者当之等思想。
3、庄子和惠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庄子和惠子的思想对于后人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和广泛。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思想主张虚静无为,推崇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惠子思想与庄子相似,也以自然和生命哲学为主张,有着以诚明道等名言。
4、庄子和惠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自然主义方面更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庄子和惠子的思想传承也对后代学习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惠施是庄子的老朋友,后人又称他为惠子。惠子也是当时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庄子和惠子既是老朋友,又是老对手。有一次,庄子到梁国去,而这时惠子正在梁做相国,当时庄子的本事比惠子大,在诸侯中的名声也比惠子高。
有的人就对惠子说:“这次庄子可是冲着你来的,他是想当你的相国。”
惠子听到后,将信将疑,于是就在国中反复搜查,搜了三天三夜。没有找到。
庄子自己主动去见惠子,他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叫作鹓雏,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鸟,它从南海一直飞到北海,它一定要落在高贵的梧桐树上,一定要吃最好的食物,一定要喝最清洁的泉水。有一只猫头鹰得到一只臭老鼠,看到鹓雏从远方飞来,心里紧张极了,以为对方要吃它的东西,就对着天大叫起来。
庄子说完这个故事后说:“你以为你的职务对我来说就不是臭老鼠吗?”
他俩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他们来到濠梁河上,庄子看到河中的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就说:“鱼游得是这样的从容,鱼真快乐极了。”
惠子就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反唇相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实在是个聪明的人,马上就说:“我不是你,我是不知道你的快乐;这也就是说,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我现在实际上就是濠上之鱼啊。”惠子再不能说其他什么了。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他来到庄子家,这时被庄子奇怪的行动所吸引,他看到庄子坐在门前,两腿盘着,一边敲着一个盆子,一边唱着歌。
惠子上到他的跟前,说道:“你也太过分了,你妻子死了,你不伤心也罢,怎么能在这里唱起歌来呢?”
庄子说:“你真是有所不知啊,她今天又回到自己的生命之本,难道这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像一般人那样号啕大哭,那是不知命的表现。”
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有人送我一颗葫芦种子,后来结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葫芦,我用它来盛水,可以盛五担水,但是就是拿不起来。我用它来做瓢,就是因为它太大,而没办法用。最后我干脆把它给打坏了。”
他是要用这个比喻来挖苦庄子,言下之意是说庄子所谈的理论,都是虚夸荒诞而没有用的玩意儿。
庄子不慌不忙地说:“真可惜,你竟然不会用大的东西。葫芦这么大,你何不用它来做一只船?”
惠子又说:“现在我有一棵大树,虽然长得很粗,但是歪歪扭扭,一点用处都没有,这是一个大而无用的东西。”惠子还是在抨击庄子的思想。
庄子说:“那你就让这棵树长大,夏天来到的时候,你在它的下面乘凉,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庄子的意思是说,我的思想就是供给你们这些平常人乘凉的大树。
后来,惠子死了,庄子非常痛苦,他失去了一位能和自己辩论的好对手。几年以后,他来到了惠子的墓前,对随从们说:“自从他死后,我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朋友了。”
庄子与惠子是好朋友,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拒绝了楚国为官的邀请,打算去梁国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的位置。”于是惠子恐慌了起来,在都城内连夜搜寻庄子,整整找了三天三夜。最后,庄子见到惠子,对他说:“你知道吗?南方有一种与凤凰相类似的鸟,名字叫鹓鶵(yuān chú)。这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没遇到梧桐树,它不停息;不是竹子开花结出来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甘醇如酒的清泉水,它不喝。
在鹓鶵飞过的地方,有只猫头鹰正在吃腐烂的老鼠,它害怕自己的食物被抢走,于是抬起头看着鹓鶵发出了恐吓的声音。惠施呀惠施,这几日,你在全城范围内搜捕我,不就是害怕自己的宰相之位被我抢走吗?可是你恐怕不知道,梁国的官职在我眼中就是腐鼠一般呀!”
庄子和惠子这一对好友,真可谓是相爱相杀了,从《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开始,一直到最后一篇《天下》为止,这二人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平息过。
惠子是庄子的诤友。他对庄子的评价,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无用”。在《逍遥游》中,惠子对庄子说:“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在《外物》篇中,惠子也说“子言无用”。
所谓“无用”,不是说庄学与事实不符、讲得不对;而是说庄子的思想只能在理论层面探讨,没什么应用价值。在庄子眼中,“无用”不是什么毛病,反而是自己不被利用的诀窍;但是在实用主义的惠子眼中,“无用”却是一个思想学说最致命的问题。
《史记》上有个故事,可以看出,惠子是一个非常重视实用价值的人。这则故事讲得是,墨子花了三年时间做成了一只木头鸟,结果这只鸟只在天上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的弟子们都说木鸟虽然坏掉了,但是好在制作精良,还是有价值的。但墨子却说,“我做这个鸟没什么实际用途,还不如去做车轴呢!我做车轴,用不了多少木头,也用不了一天的工夫,如今我花三年时间,做了这么个破玩意儿,真是得不偿失呀!惠子听闻后,非常赞同墨子的看法,说“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鸟”,意思是墨子真是手巧,但是他巧在做车轴上,而笨在做鸟上。正是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观念,惠子才坚决反对一切“大而无用”之物,与庄子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学术道路。
惠子追求现实基础和实实在在的官职地位,而庄子追求人生自由和内心的纯真天性。这样两个选择是矛盾的,但是都有一定的道理。整个庄子学说是,都建立在“道”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它难免会带给人们一些虚无恍惚、实操性不强的感觉,对于社会实际生活也是很难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后来的实用主义大家韩非子更是直接批判:“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韩非子·忠孝》)但需要明确的是,庄子的学说具有超功利的审美特征,它比先秦任何一家的学说都更能让人摆脱功利得失的束缚,从而达到一种审美自由的人生境界。
人的幸福感的提升,往往来自于对功名的漠视。因为财富的多少有明确的数字,权力的大小也能在序列中比较,盯着这些实用主义指标的人,难免产生攀比和较量的心态——对损失感到厌恶、对收获不知满足、对没有得到的东西又心存执念……当内心被这些情绪充斥的时候,幸福是进不来的。相反的,积极拥抱自然之美,尽情感受天伦之乐,才是一个人灵魂底层最真实的需求。从这一点来看,庄子的学说正是以“无用”才显示出其“大用”,而惠施的功利眼光反而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浅薄而又局限的幸福观。
鸢飞戾天,鱼翔浅底,真正的天地大美需要用心去感受,千万不要让一只死了的“臭老鼠肉”去阻挡我们通往幸福的人生通道。
周一鸣和惠子的爱情在《林深见鹿》情节中占了不少的戏份,两人的感情纠葛总给人一种违和感。在已知的情节中,二人的关系以及对待这种关系的态度观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周一鸣作为一个成功人士,被年轻美丽充满活力的惠子所吸引,对惠子的骄横任性和无理取闹极尽包容,想方设法照顾关爱自己的小朋友。而惠子,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生,对生活有着各种憧憬和幻想。她爱周一鸣什么呢?风度气质,经济实力,还有精心的呵护和无原则的包容,对于一个只身闯荡于大都市的小女生来说,这些确实都是无法抗拒的。一个有能力付出,一个需求能得到满足。两人一拍即合,本可以功德圆满,皆大欢喜。
但是二者底层认知的差异注定这段爱情会以闹剧收场。所谓爱情是一种心动的感觉。周一鸣对惠子的感情归根到底是对青春活力的感动和冲动,这种感动和冲动也是对曾经拥有的青春的回忆和渴望,惠子恰巧作为青春活力的实体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对惠子的骄横任性和无理取闹的包容,也可以看做是弥补曾经青春的缺憾。看似在受虐,实际在享受,享受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成功人士特有的感觉和乐趣。与其说周一鸣爱的是惠子,不如说他是在享受曾经的青春带给他的心动和感动,他爱的是心动的感觉,甚至可以说他爱的是能掌控人生的感觉。
而惠子是一个独立意识很强的女孩,但她喜欢被呵护被纵容的感觉,她很享受周一鸣给她的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于是她的撒娇、她的无理取闹就成了证明她人格独立的一种方式。她希望用实际行动告诉周一鸣和所有人,她要靠自己的打拼和实力在职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她不愿做别人的花瓶,做别人的附属品。她爱的是周一鸣这个人,而不是周一鸣的钱。所以她愿意也必须成为他的妻子,成为陪伴他一生并能送他走的唯一的那个女人。
两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浪漫,周一鸣要的是浪漫的感觉,惠子要的是浪漫的生活。可生活是很现实的。周一鸣的理念是我要你的青春活力,你靠我的经济实力,配合默契,搭配合理。惠子想的是爱我就把你的一切给我,别人在意你的金钱,我在乎的只是你。两个人的浪漫是互相冲突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我要给的不是你最想要的,你想要的不是我愿意给的甚至是不能给的。至少按照周一鸣的底层逻辑来说,这种要求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剧情继续发展下去,如果两个人对彼此感情的认知不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俩的爱情注定要以一场闹剧收场。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
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
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寓意
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运斤成风》的全文翻译
庄子送葬,达到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随的人说:"郢城有个人的鼻尖上沾了白粉,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让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头砍掉这点白粉。石匠挥动着斧头,带着呼呼的风声,听任(斧头)去砍白粉,白粉被削得干干净净,(郢人的)鼻子却一点没有受伤。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将匠石叫来,说:'(请你)给我也试试看。'石匠说:'我曾经确实能够砍掉鼻灰。即使这样,我的配手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自从先生去世以后,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我没有说话的人了。"
出处
运斤成风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来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一般作定语。
读音:yùn jīn chéng fēng
出处:《庄子·徐无鬼》
运斤成风原文
庄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②,若蝇翼。使匠石斫之③。匠石运斤成风④,听而斫之⑤,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⑥。宋元君闻之⑦,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⑧。’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⑨。’自夫子之死也⑩,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11)。”
〔注释〕
①本篇节选自《庄子·徐无鬼》。题目为后人所加。斤,斧。
②郢人,楚人。郢(ying影),春秋时楚国都城。垩(e饿),白粉。
③匠石,名叫石的木匠。斫(zhuo酌),砍。
④运,挥动。
⑤听,任意。⑥失容,失去常态。
⑦宋元君,宋国国君。
⑧尝,试。
⑨质,箭靶;这里引申为对象。
⑩夫子,指惠子,即惠施。
(11)这句意为,自从惠子死后,再没有与我一起论辩道理的人了。
赏析
《运斤成风》是《庄子·徐无鬼》中的一段,记述了庄子在惠子墓前的一段话,借郢人之死使匠石失去最好的“质”(靶子,对手,或言“搭档”)感叹惠子之死。我们知道,庄子将生死荣辱都视如云烟,“庄子妻死,惠子往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那么惠子的死又怎会令他发出“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吾无与言之矣!”这一悲凉感叹呢
惠子姓惠名施,宋人,曾做过梁惠王的宰相,是庄子的朋友。在《庄子》中庄、惠问答的形式频频出现,而在这些问答中,惠子又往往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引出问题,又被庄子嘲讽讥笑。在庄子雄辩的驳论中,他扮演的常是靶子的角色。比如在《不龟手之药》中,他因不善于用大而被庄子讥为“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逍遥游》)在《惠子相梁》中,又被刻薄地质问:“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但惠子虽属处下风,也还是个相当有思想的人,从《秋水》的最后一段我们就可看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这场诡辩中我们可以看出惠子的机智。他以退为进,以庄子之道还治庄子之身,逼得庄子无处可逃,最后只得以偷换概念、迹近无赖的方式勉强取胜。由此我们知道,惠子实是扶持庄子的不可或缺的绿叶,是庄子谈玄论道的黄金搭档。
庄子把“运斤成风”的故事讲得简练传神:郢人垩漫其鼻端,请匠石为之斫去;匠石“运斤成风”,结果,“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短短几句话便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不露声色地描绘出来,使人不得不由衷感叹匠石的鬼斧神工。文章若至此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段描述优秀的佳作。而接下去的匠石与宋元君的对答则进一步深化主题,揭示了匠石与郢人休戚与共的互相依赖关系:“臣则尝能斫之。虽然,吾之质死久矣!”郢人不过是个靶子,是个配角,但没有这个配角,匠石也演不出运斤成风的绝技。这样,匠石与宋元君的对答不仅深化了“运斤成风”的主题,揭示了主、配角之间的依赖关系,也为庄子对惠子的死发出的感叹做了恰到好处的铺垫:郢人之于匠石,犹如惠子之于庄子;郢人既逝,匠石不复能运斤成风,惠子既逝,庄子又何尝能再雄辩滔滔于是庄子反复叹曰:“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吾无与言之矣!”
本文以“运斤成风”的故事做类比,将惠子与庄子的微妙又融洽配合的关系揭示无遗,从而把惠子之死给他的打击及他的悲凉、孤独的复杂情绪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试想如果不是用了这样一个恰如其分的寓言,我们又如何能理解庄子这样一个“无情”的人发出如此“有情”的感叹呢
这短短一段文字,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叙述与抒情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庄子的感慨悲凉之情,堪称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典范之作;而庄子散文善用寓言、比喻、语言生动形象的特色亦可见一斑。
典故示范:
清·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雅之法》:"故善旧国者,必有运斤成风,垩去而鼻不伤之手段。 "
宋 文天祥《跋萧敬夫诗稿》:"累丸承蜩,戏之神者也;运斤成风,伎之神者也。"
寄生 《革命今势论》:"凡政府之对于其民……人谓将以铓刃一顿而知所返,吾以为彼方自矜运斤成风而伎巧靡有穷也。"
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并成“老庄哲学”,足见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庄子有着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 天下》)(译: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而不知觉醒,不能够跟他们端庄不苟地讨论问题)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暝”),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很多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具有艺术哲学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批评他说:“并不是别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强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终身偏蔽于‘坚白论’”(“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
另外《秋水》篇记载: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去看他,谣言说庄子是来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着慌,便派人在国都内搜索了庄子三天三夜。后来庄子去见惠子,对他讲了一个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猫头鹰得着臭老鼠而自以为美。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 《淮南子·齐俗训》)
他们两人,在现实政治观点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学富五车
《庄子·天下篇》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足见其著书、藏书之多,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的思想家之一。因为他的文章能够斡旋五个国家的兴衰,后人的“学富五车”典故即由此而来。另一说解释为:“其书五车”,是说他著的书有五车之多。
劝诫田需
田需得到魏王宠幸,惠子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好好对待大王身边的人呀。您看那杨树,横着种能活,倒着种能活,折断了种也能活。然而让十个人来种树,一个人来拔它,那么就没有一棵活树了。以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敌不过一个人的毁坏,这是为什么呢栽种困难而毁掉容易。如今您虽然在魏王面前取得了信任,可是想排挤你的人太多了,将来您必然要遇到危险。”
原文:
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则子必危矣。《战国策》
伯牙绝弦为子期
人之渐老,其言渐寡,这是常识。但庄子不到50岁,便不想开口讲话了。对此,《说苑·说丛》是这样记载的:“惠子卒而庄深瞑不言,见世莫可与语也。”
惠子者,惠施也。惠施死去,庄子便把自己的眼睛紧紧闭上,不观左右事,不讲前后语,而且将这种活法坚持了20多年。
20多年,不是个小数字。特别是,对庄子这样一个思如泉涌、文如汪洋的人来说,20多年不开口讲话,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但是,庄子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自然,坚持得如此平常。
对于这一做法,庄子自有其理:“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意思是说,自从惠子死后,我就没有可辩论的对手了,我也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
庄子所言,句句是真,字字是情。
惠子,可以说是庄子一生相伴的朋友和论争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是一个“以善辩为名”的高手。惠子自己也曾认为:“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庄子·天下》)意思是说,天地虽然那么大,但有我惠子的雄才在,就无人敢称自己的道术了
惠子并非心血来潮,口出豪言。他自己的确有许多过人之处。论知识,“其书五车”;论能力,“惠施多方”;论口才,“不虑而对”;论实绩,曾任魏相,并力主联合齐楚,停止战争,随同魏惠王去见齐威王,使魏齐互尊为王。最让人诧异的是,南方有个叫黄缭的异人,“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子听后,“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而且“说而不休”,“犹以为寡”。(《庄子·天下》)
对于惠子这样一个论争的对手、高手,尽管庄子曾有“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的总评价,但他还是十分看重惠子才能的。当惠子死后,庄子亲自送葬,并对着惠子的墓,向随行的人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庄子说:楚国国都有一个人,在鼻尖上涂抹上蝇翅般薄的石灰,让一名石匠把石灰削掉。只见这个匠石挥动斧子,如刮风般向那人的鼻尖削去。刹那,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只见那人鼻尖上的石灰被削得一干二净“而鼻不伤”,被削的那个人镇定自如“立不失容”。宋元王听说这件事后,心中痒痒的,想让这位石匠也把自己鼻尖上的石灰削去。石匠说:“我虽说能做这件事,但我的对手早已死了!”
庄子所言,告诉人们:不是对手,无法成功。以此表明:只有惠子,才是他辩论的对手;惠子死了,就无人“可与语也”,自己也只能“深瞑不言”了。
庄子不言20年,让人深信:世间万物,物物相依。而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正是庄子与惠子的争辩,使惠子的十大命题在《庄子·天下》篇得以保存,而且篇中还记载了惠子与桓团、公孙龙等人辩论的基本观点。尽管庄子认为惠子的观点“其于物也何庸”,但还是认可他作为自己对手的那种“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之潇洒做派、之善辩理论家之本色的。
庄子不言20年,让人深明:真正的高人朋友,得之,可排冰吐华;失之,则当春凋悴。故,择友不可不慎。朋友,不在一时吃喝玩乐,而在久久两相关切。这样的朋友,平时,能共道德;缓急,可共患难。论而争,是为进、让思想碰出火花;定为一,是为成、让行为服从真理指向。这样的朋友,即便不在同处,照样可声同相应;哪怕从未谋面,同样可德合相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实际上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吧
二人有点像知己,两个人经常就一些哲学问题展开辩论,情绪激动时甚至到了对骂,讽刺的程度。但惠子死后庄子又很落寞。
项具体了解的话建议看看南华真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