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他人的名言警句

关心他人的名言警句,第1张

关心他人,关爱自己,珍惜友情,让我们在同一个阳光下健康成长。只有懂得关爱,才能懂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关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是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关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关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是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关于鼓励关爱他人的名言警句,关爱就是给他们一丝温暖。

  罗曼·罗兰与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级的文学泰斗和思想巨匠,他们的作品也为国人所熟悉。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其创作风格和作品特点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

  心灵的启蒙———“远方来信”

  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弥漫着悲观的气息。1886年7月,罗兰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第一次接触到托尔斯泰的著作,特别是《战争与和平》。在罗兰心中,托尔斯泰是莎士比亚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战争与和平》是古往今来至尊的经典。

  每当回忆起这段心路历程,罗兰无不充满深情地说:“我深深至爱着,我从来没有停止去爱的托尔斯泰。两三年以来,我生活在他的思想氛围中,我同他的作品,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和《伊凡·伊里奇之死》亲密无间,胜过与任何一位法国作家的重要作品的关系。这个伟人仁慈、睿智、绝对真实,对我来说,他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无政府状态最可靠的向导。”

  然而让罗兰陷入困惑和迷惘的恰恰也是这位精神导师。就在他进入大学的当年,托尔斯泰出版了震惊整个欧洲的小册子《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在这本书中,托尔斯泰对代表上流社会的科学与艺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艺术的作用是腐蚀人的心灵,会败坏人心。托尔斯泰的观点不但遭到法国学界的一片奚落,也使年轻的罗兰—头雾水。解铃还需系铃人。1887年4月6日,罗兰终于鼓起勇气,给托尔斯泰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迷惘:“我还要向你提出一个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你为什么要非难艺术?……我酷爱艺术,因为艺术能使我可怜和渺小的个性放射光芒……”

  罗兰发出信后,并没指望会收到托尔斯泰的回信。可是,半年后,他竟意外地收到回信。托尔斯泰在信中逐一回答了罗兰提出的问题,字里行间充满着睿智和仁慈,那平等而朴实的对话,字字句句打动着罗兰的心。

  《远方来信》影响罗兰的有以下观点:

  第一、平等观。身为贵族作家的托尔斯泰在信中深刻地批判那些不劳而获的上等人:“一个不履行每个人都遵循的道德义务的人,借口爱科学、爱艺术,而过着寄生虫的生活,这种人创造的只能是伪科学、伪艺术……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艺术成果来自于自我牺牲,而不是来自于优越的物质条件。”看来,托尔斯泰所反对的只是那些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脱离生活实践、不关心人民疾苦的所谓的“科学和艺术”。

  第二、博爱与幸福。在信中,托尔斯泰阐述了自己对爱与幸福的理解。他说:“倘若世界上存在一种法则,即爱人胜于爱己,那我就感到幸福。”他还说:“我是一个人,而理智教给我怎样才能使所有人幸福,我必须遵循理智教给我的这条法则——爱人胜过爱己。”

  第三、反对暴力的艺术观。关于文艺的作用问题,托尔斯泰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艺术应当消除暴力,也只有艺术才能做到。艺术的使命让爱的王国统治一切。”托尔斯泰把仁爱的心灵、仁爱的行动看作是艺术家最神圣的职责。在托尔斯泰心中,一切阶级和民族的人应该是彼此相爱的。托尔斯泰的这些思想,就这样像种子一样深深埋入罗兰心中,成为他生命的起点、艺术的起源和道德的基础。

  走进托尔斯泰的心灵

  如果说《远方来信》是罗兰对托尔斯泰主义的接受,那么,当托尔斯泰去世后,罗兰满怀敬意写作《托尔斯泰传》,则是对托尔斯泰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罗兰是为托尔斯泰立传第一人,通过写传,他以艺术家、文学家独特的视觉和感悟,洞察出托尔斯泰的思想特征和创作内涵。从理性的角度审视着托尔斯泰。“我们体验着作品中的生活,它成了我们的作品。它之所以成了我们的,是由于它强烈的生命、青春的心灵;它之所以成了我们的,是由于它带着幻灭后的讽刺精神,无情的洞察力,死亡念头的缠绕;它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是由于它对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与和平的梦想;它之所以成了我们的,是由于它对于文明世界虚伪的强烈谴责,也由于它的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由于它具有大自然的气息,它对于无形的力量的感觉,它对无限的迷醉。”通过写传,罗兰沐浴在托尔斯泰心灵的海洋中,体验着托尔斯泰生命的力量和意义,并在思想和感情上经历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

  文本比较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战争与和平》是两个独立的文本,也是罗兰与托尔斯泰两人的代表作,在史诗般宏篇巨著中,凝聚了思想巨匠的思想与情感。提高比较,能使我们进—步理解罗兰对托尔斯泰的接受和超越。

  (一)相同之处

  l、创作主体都处在压抑和迷惘的文化氛围中。

  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时,国内战争不断,他本人也参加了战争。同样,罗兰在创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时,正是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沉闷的,古老的欧洲在重压和腐烂的空气中麻木了。打开窗子吧!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这是罗兰向世界发出的感叹。他希望将音乐、历史和文学融为一体,创作一部音乐史诗体小说,从新唤起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人的英雄主义精神。

  2、创作动机。

  他们都是力图从历史影像中透视当代问题。

  3、从体裁上看,都是史诗体小说。

  罗兰在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时,以《战争与和平》为摹本,吸取了其体裁上的优势。他说:“这种恢弘浩瀚的构思与创作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只有一部作品曾见过,那就是《战争与和平》。”

  (二)不同之处

  这两部小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作品的结构安排上不同。

  《战争与和平》是纵向发展的。托尔斯泰再现了1805年~1820年间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并以编年史的形式独立延续、交互出现。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则既有横向的跨越,又有纵向的延伸。小说的结构既具有托尔斯泰“长河小说”式的开放性,又具有音乐性和史诗性,成为一部独特的音乐史诗体小说。

  2、创作模式不同。

  《战争与和平》是传记的叙事模式,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则是英雄交响曲。罗兰借鉴了交响乐乐章的结构,把这部巨著分为4个乐章:少年-反抗-悲歌-复旦。与此相应的是交响乐的4个乐章:序曲-发展-高潮-尾声。

  3、思想内容的不同。

  《战争与和平》表达了民族的共性,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则表达了人类的共性。

  虽然两者都具有长河小说的开放性,但内涵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托尔斯泰是在写一个民族的史诗,他的作品尽管人物众多,但反映的只是俄罗斯民族历史上一段伟大的历程,具有民族性。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尽管主要写了一个音乐家成长的历程,但克利斯朵夫却是一个“属于各国人民的,而不是属于一个民族的英雄。”“是一位集各个时代伟大人物感受于一身的精神天才。”他突破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具有人类的普适价值。这也是罗兰对托尔斯泰的超越。

  罗兰超越托尔斯泰的根源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是双方所处的时代不同。由于时代的发展,作为晚生代的罗兰自然就思考得更深入些,他捍卫“欧洲精神”,“反对法西斯战争”,争取“世界和平”,提倡在精神领域打破国界、突破民族界限,具有了全人类性。关于这一点,傅雷先生有精道的评论:“《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述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绩。”

  今天,21世纪带着全球化的梦想向我们走来,但目前这个世界并不安宁:个人私欲膨胀、民族纷争扩大、恐怖主义猖獗。罗兰的人道的理想主义仍然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兰依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旗帜!

  因此,我们说,罗兰精神是永恒的!

书单栏目简介:

网上书单泛滥,但很少有让人满意的,多是罗列基本信息、复制黏贴官方简介的凑数之流。好的书单应该告诉读者: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我花时间看?它涉及哪个我可能感兴趣的议题?我会从阅读中获得哪种认知升级?它曾经给阅读者带来哪些改变?

深夜书桌书单栏目,想写有态度的书单,真正让人心动的书单。小墨每个月将围绕主题拟一份专属书单。

历史书单:

1月书单 | 过年是最好的增值期,我强烈推荐这10本书  

爱情是每个人都躲不开的人生命题,很多人在这件事上特别渴望指导,可是我觉得,想从某些情感鸡汤里获得指导,无异于饮鸩止渴。

最没有底线的,应该是那类为了迎合女性粉丝,不断变化立场的“情感导师”。他根本没有立场,只要粉丝爱听,他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也可以把白的说成黑的。

他一会儿告诉你只要心里有爱,距离不是问题,一会儿又告诉你感情靠相处,只有距离才是问题;他既可以告诉你很多爱情有始无终,缺的就是坚持,也可以告诉你爱情是不能坚持的,需要靠坚持才能维系的感情,不如分手。其状如骗子,怎么能听这种人胡诌呢?

大部分情感鸡汤呈现出来的“只谈权利,不谈责任”的倾向,本质也是在迎合女性受众。这种迎合让人心里很受用很舒服,但请保持自己的判断力。

女生可以说:“要找一个把你当女儿宠的男朋友谈恋爱”,那相对应的男生是不是也可以说:“要找一个把你当儿子疼的女朋友谈恋爱”,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吧?找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然没问题,但是这种好是互相的,享受权利也要履行义务。

这个世界太喧嚣了,那么多声音,你到底应该听谁的?没有建立起系统认知的人,就会像草原上的草一样,随风摇摆,忽西忽东,没有自己。

今天推荐的5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对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建立起系统认知。啃完它们,回过头来,你可能就再也不需要某些情感鸡汤了。

情人节快到了,本月书单主题: 爱情

身边有一类女生,明明心里渴慕爱情,但爱情对她们来说却遥不可及,像是发生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事,她的爱来得那么艰难那么迟缓,她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要孤独终老。

大龄没谈过恋爱男女很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在异性,特别是陌生异性面前,浑身不自在,表情生硬、肢体僵硬,严重的甚至语不随意。他们触碰不到爱情,最大的问题是:性感缺失、拙于调情。

这次介绍的第一本书是《调情的艺术-人类交往的终生艺术》

这本书的难度介于专业学术和通俗读物之间,里面引用大量心理学研究以及真实心理咨询案例,既可以提供让人信服的结论,又比较通俗易懂。这本书对人的调情行为有深刻的研究,除了总结调情行为的规律,还回溯到人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中,分析不同的人在调情时如何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行为模式。

中国人谈“调情”色变,调情听起来是一件放荡轻浮的事。狭义的“调情”是以“性”为目的的,但这本书讨论的“调情”是广义的,它指的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一种建立进一步交往氛围、创造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在建立起亲密关系之前,男女之间发生的所有事。他们经历了哪些过程,是怎么一步步发生化学反应的?

比如相识之初,我们如何择偶?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人,而不选择那个人?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有魅力还是没有吸引力?

对人魅力的评判,其实是一个拼图游戏,外貌长相、谈话的相似点、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地域、收入、才能、人格、品行诸多因素都是过滤器,调情的过程我们在收集信息,我们据此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交往。而所有因素中,外貌是第一信息,分秒之间,它要么引起兴趣,要么成为进一步交流的壁垒。

而男女择偶的优先级,是有区别。男人更注重女性的外在魅力,女人则更在意男人的地位(包括工资水平),两性的价值排序不一样。

又如,调情的过程中有什么忌讳?哪些表现会被讨厌?

再如,想和一个人进一步交往,如何含蓄地传达自己的好感信号,又如何破译对方的语言、表情、肢体语言,判断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兴趣?

总的来说,这本书送给单身狗,特别是0恋爱经验的单身狗,愿你因某个人的出现而世界丰盈。

对了,这本书,之前我写过读书笔记,文章链接在这里: 你过来,我有个情想跟你调一下  

我越来越相信,获得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运气。

我身边,曾经有一个朋友,飞蛾扑火一样地投身一段又一段的感情,可是每次都不得善终。其实我很想对她说,一次是遇人不淑,两次是遇人不淑,三次四次,是不是应该考虑那个不淑之人其实是你自己。一个喜怒无常、锱铢必较、自私寡恩,不懂得爱别人的人,无论遇到多好的人,对方都会感到不幸,然后弃你而去。

上一本书教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但建立亲密关系是一回事,维系亲密关系又是另一回事。多少人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然后又亲手毁掉它。

有的人爱的岁月静好,有的人却爱的鸡飞狗跳;有的人被宠溺一生,有的人却在不断受伤和逃离。恋爱初期的海誓山盟不算什么,相依相守的细水流长才考验爱的能力。开始一段感情不算成功,守住一段感情才算成功。

第二本书《爱的五种语言》教我们如何爱一个人。《爱的五种语言》帮我们梳理出爱一个人的五种方式:肯定的言语、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接触。我们可以衍生出无数种爱的行动,但万变不离其宗。

这本书送给已经恋爱和结婚的人,愿你和所爱“白首不相离”。

这本也写过读书笔记,文章链接在这里: 你真的知道怎样去爱一个人吗?  

作者是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一般人开始向婚礼咨询师求助,就是婚姻出现了问题了。所以这本书更像是问题分析,告诉你那些不幸的婚姻为什么不幸?

婚姻里要不得的,比如“交换心态”,你爱一个人,并不给你要求对方也爱你的权利。爱一个人只给你为对方做点事情的权利。所以“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这种质问是没有道理的。

比如“托付心态”, 这种心态主要是女性持有。把照顾自己的责任、终生的幸福全都托付给男人。这种心态下,女性自身容易停顿,再没有成长提升;对两人的关系来说也是毒药。

打个比方,你报了英语班,老师提供指导,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的,但“托付心态”下的逻辑是,“我花了钱,就把英语学习托付给老师,老师要对我英语能力负责,如果英语能力没提高就是因为老师没教好”这样的心态下,责任永远是别人的,我是受害者。感情也一样,我的人生托付给你了,我就等着被照顾被爱,如果出现任何不好的状况,“我是无能为力的,我是受害者。”

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你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人生,我也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人生,但我们俩在一起,能得到独自一人无法获得的幸福快乐,所以我们选择共度人生。

再比如,把孩子当成巩固感情的工具,或者不分手的借口。 结婚,一开始都希望能一辈子,但结婚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分手,既然两个人可以因为情投意合结合,也可以因为感情破裂分手,离婚是及时止损。

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普及爱情、婚姻里的一些常识,而这些常识很重要。薄薄的一本书,但对于已婚的或即将迈入婚姻的人,会很有启发。

这本书,很多粉丝应该都很熟悉了,我已经写过好几篇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了,因为这本书涵盖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随便抽出一节,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

建立关系、维持关系的能力,说到底就是沟通的能力。我们对沟通有两种误解,一种认为沟通能力好就是油嘴滑舌、长袖善舞,是不真诚、不可靠;一种认为沟通只要真诚就行,不需要任何技巧。

其实人的情感、情绪、行为是非常复杂,所以有效的沟通是特别精细的事情。沟通能力太重要了,有效的沟通可以帮我们扫荡生活一半以上的不快。

沟通牵涉到的东西太多,我们不仅要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要处理他人的情绪;接收语言信息,还要解读语言之外的信息;我们要回应爱和依恋,也要着手解决冲突,你不仅要了解你自己,还要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人……

这本书分解了沟通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境,可以让你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你可能功利地只对能用在别人身上的技巧感兴趣,但这样你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沟通。沟通不是单方面的事,而是我们与别人一起共同参与的过程。

复习一下之前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我是准备作为深度阅读案例的,我才写到第二章,你们感受一下: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沟通高手?  

你到底还要吃多少亏,才能学会交浅不言深?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独立的“自我观”

这本书是书单里我唯一没看过,但它已经在我的待读书目里,躺了很久了。

打着心理学幌子的书很多,但这本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学,它对爱情有系统的论述。看一下两个联合作者的资历:

罗兰·米勒:美国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事亲密关系教学25年之久

丹尼尔·珀尔曼: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教授,从事家庭问题研究长达30年,曾经担任人际关系国际研究学会主席。

这本书综合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成果,总结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关于爱情,世界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不妨听听正规的心理学是怎么说的?

这期书单送给情人节,提前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我是小墨,这二期的书单就是这样了。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就写篇 独立思考的读书笔记 粗来,每月围绕主题,开一份高质量书单。

文章作者: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依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神韵”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神韵”二字,是全篇的“文眼”)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wěng)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独具特色的林木、长空和秋禾,表现了秋的安详)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潇潇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diàn)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一“飞”一“染”,化静为动,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征雁”、“秋虫”、“潇潇秋雨”,一齐奏响了秋天那独特的乐章,一唱三叹,叫人留恋,让人回味)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导引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从对面来写,不说“我”对“秋”的领悟,而说“秋”对“我”指引;不说“我”打入“秋”的世界,而说秋打入“我”的心扉,巧妙地升华感情)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人生感悟之一)

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怆凉的日子情感上的磨折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寞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

那感伤落寞的心情如今早已消

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曾如此有力地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我”对秋天的理解与热爱在感叹中达到高潮)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秋天具有超强的容忍性再一次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和礼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祥,由绚烂到平淡(人生感悟之二)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成熟必然意味着青春逝去,成熟必然伴随着日渐衰亡)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人生感悟之三)因此,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话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中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作者在秋天的指引下寻找到迷失的自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秋的安闲淡雅豁达超然的启发下,以平淡的心情去看待所经历过的一切悲酸与伤痛)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文末总括“神韵”的内容,巧妙地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赏析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1948年去台湾,从事音乐教育及广播工作多年,著有小语、散文、长短篇小说,尤以小语著名《罗兰小语》《罗兰信箱》家喻户晓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

本文以“写给秋天”为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作者将秋景、人事结合在一起,借秋天阐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语言厚重凝练,字字珠玑,很好地表达出一种追求超逸豁达的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36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