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作为具象化的实际存在,必然与作家的小说创作紧密相联。地域独有的景物与其间的人事沉浮,自然而然地成为作家‘空间叙事’的主要内容。在我看来,温州作家马叙的小说常常借助空间叙事来建构审美空间。审美空间的并置,其实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那些有利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参照,从而结成一个整体;换言之,并置就是‘词的结合,就是对意象和短语的空间编织’”。马叙往往通过地理空间的延展,深刻地展现社会空间的多重变迁,又把经济发展中的温州人的心理空间刻画得惟妙惟肖,用审美空间来探究并寻觅那些隐含而复杂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
一
马叙的小说《乡下女人》细腻地描述了生活于城镇的文化人吕七一隐秘而个人的私生活。马叙通过空间叙事,独特地创造了一个乡下女性,借她道出了乡村女性简单而直接的生活蕴涵的诗意价值。吕七一收到乡下女人李长芳的来信,于是到洛镇约会,从而体会到乡下女人不同于文化女性的老婆的诸多差异。这篇小说着重于描摹其细微的感觉,李长芳,健康丰满、单一直接而没有文化,羡慕城里人;生活朴素,家里布置简单到没有任何文化氛围;最让他觉得享受的是,她在做爱时扔掉避孕套,根本不怕怀孕。与之相反,老婆则是啰嗦个不停,喜欢指责丈夫;虚伪做作,喜欢在看泡沫电视剧时痛哭;在做爱时假装高潮;对于吕七一而言,她就像永远戴着文化套子的人,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意味。我认为,马叙在小说中细致地展现了一种乡村的诗意想象,把城市生活的繁琐哲学披露无遗。
他另一篇小说《陈小来的生活有点小小的变化》大致表达了类似感觉。毕业多年的外科医生陈小来最近很不顺。小说通篇是微小叙事表现出来的无聊、散漫和无所谓的感觉。作为诗人的马叙在1990年代曾经回上林村的老家建房,为的是在诗歌创作的时候,每天都能够看到云卷云舒之下的大海,看到自然界的诗情画意。其实,他浪漫的诗人气质对其小说创作始终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前期的小说创作中延续了以乡村的诗意来叙事的精神。
在他富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中,比较独特的是,他常常引用以前创作的诗歌作为小说开头的题记。比如小说《观察王资》《摇晃的夏天》《重返南京》《别人的生活》《伪经济书》。他有时还在小说中大量引用自己创作的诗歌,小说《广告时代》中的诗人华林就创作了许多诗歌,而这些诗歌其实是马叙写的。他在一次访谈中强调这样做的理由:“我在题记里强调诗,在小说中取消诗,而更多的是对诗的消解与反动。”我们知道,诗歌的创作对于马叙而言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而今,他在生存的现实中所看到的不再是富有诗意的生活,生活不再是诗意性的浪漫而是彻头彻尾的平庸。当然,马叙所说的平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庸,而是指物质的平实与现实人生的庸常。
《乡下女人》和《陈小来的生活有点小小的变化》都以空间位置的改变来达到对乡村的想象,这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马叙描述了在城市里生活得不太顺利的人们的情绪,这种“情感结构”在不断发展、变化,它始终处于塑造和再塑造中。马叙在小说中重建了空间形式的叙事结构,他没有以时间性的线性顺序而是以碎片化并置的空间叙述方式来叙事,这带给读者一种身临现场的印象。正如巴赫金所说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作想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便是确定一个完全具体的地方。不过,这不是贯穿观察者情绪的一种抽象的景观,绝对不是。这是人类历史的一隅,是浓缩在空间中的历史时间。”因此,马叙的小说,独特地运用空间叙事,把乡村作为一种参照系,把城市生活的不足之处展示出来,以便让我们看到城市发展带给普通人的情感变迁。
二
空间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能够表达出难以言说的效果来。龙迪勇精辟地指出:“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未来小说发展的康庄大道。”作为先锋作家的马叙,他善于利用都市空间来表达时间性的意义。《黄善林石在南方的一座旧旅馆》《机械厂的朋友》《旧工厂,新生活》,基本上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在《观察王资》中,人物的活动场所集中在咖啡厅,《广告时代》的人物活动在步行街的商场和宿舍;《王开,王开》王开的恋情发生在办公室里,《结构相同的单元房》则直接写都市中的住处单元房。他的空间叙事总是与小说的内涵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
《旧工厂,新生活》叙述了在1984年的汽配厂里几个青工的故事。回忆了那时国企处于艰难境况下,年轻职工马才、王新军和“我”怎样一起追求女孩红蕾、陈星歌的往事。事情都是在车间、宿舍和食堂等等空间里面展开。而《机械厂的朋友》则叙述曾经在工厂工作过四年的我,15年后与机械厂的好朋友聚会的故事。以今天的花园大酒店与过去的宿舍进行空间对比,揭示粗俗生活的渺茫如烟。“人在某一个时间段时是真实的,而对于下一个时间段而言,这上一个时间段就会显得荒谬而虚无。这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它来自于人自身的荒谬。”在马叙小说中,展现了今天的温州人对生活的感受,饱含着1980年代以来十几年间温州经济发展的复杂内涵,更饱含着独特的生活方式的变迁。“情感结构”作为一种处于“溶解状态的社会经验”,马叙小说深刻地描摹了那时候工人们的精神渴求,更把今天工人阶层的生存困境和无奈的心理做了细致的刻画。
马叙非常巧妙地利用空间来推动叙事进程,他常用弱化事件的碎片化空间形式进行叙事。小说《黄善林石在南方的一座旧旅馆》就是明显的例子。新婚夫妇度蜜月来到南方一家很差的旧旅店,旅店房门的司伯灵锁坏了,导致里面的人没法反锁因而没有办法阻止外面的人进来。黄善对老婆林石多看了帅小伙几眼很不痛快,而妻子林石也因为丈夫对女服务员产生性欲感到愤怒,两人不约而同地怀疑对方对自己的爱情的忠实。看似细微的小事产生了强大的多米诺效应,最后导致两人决定中止蜜月旅行选择离婚。故事叙事者巧妙地把“旧旅店”这个空间作为叙事的动力。马叙这种“低姿态”的空间叙事深刻地体认了这个变革时代的爱情,尤其是现代都市人们对现实的那种荒谬与无聊的感觉。
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在古代中国被广泛探讨。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都试图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下是一些关于艺术与情感关系的中国古代理论和观点:
1 “心画派”理论:心画派”理论是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他认为画是画家“意思”的表达,是“心画”。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这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他认为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艺术家内心的感悟和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造化”是客观自然,而“心源”则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3 “气韵”理论:这是南朝齐、梁间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他认为“气韵”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美学品质,它既包括外在的形式美,也包括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4 “意境”理论: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的,他认为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情感和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艺术境界。
5 “情感”理论:这是明代文学家李贽在《焚书》中提出的,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是艺术家内心的自然流露,艺术家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关于艺术与情感关系的理论和观点,它们都试图说明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和表达,是艺术家内心的自然流露。
情感是人们行为表现中最为复杂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生活中基本的精神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伴随着喜、怒、哀、惊、愁、悲、妒嫉等等情感产生。人在认识事物时,对现实中不同的客观的对象环境状态都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情感现象;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愉快;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惊慌;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愤怒;还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悲哀;另还有许多如冷漠、疑惑等等。这些愉快、愤怒、悲哀、冷漠、疑惑等等都是人的精神的情感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人,情感还表现在语言文字、艺术创造和劳动行为之中,甚至漠然和呆滞也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作为人的情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动物的人;另一是作为精神社会的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语言文字性质的精神表达”。人以外其他动物的情感表达只有体征形式,例如:狗在高兴时的欢快行为就是摇头摆尾;在受到主人责骂后就夹着尾巴而低着头。人表达情感不仅仅只有体征表达,还可以用文字的书信以及现代的信息产品、艺术礼品等作为传递情感的表达形式。..……………………...情感是作为生命精神主体对客观环境条件,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感觉体验和“逻辑判断”反应;与人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客观事物就是客观环境条件状态,包括外部客观事物和人主体内部客观事物;内部客观事物是独特的包括自我“主观”客观化的形式。这些客观实在的事物就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不同的客观事物以及其事物中的不同特性,对人实际需要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产生出人的各种不同的精神反应状态,这些状态就是情感。因此,认识“情感”的性质特征,其要点就是人与其自然环境事物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对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逻辑判断反应就是情感,需要就是情感产生的动力,客观条件符合人的某种需要时,就可产生相应的正相关的情感反应,如满意、愉快、高兴、平静等等;否则就会可能产生负相关的情感反应,如忧郁、愁苦、恐惧、烦闷等等;当人面对的是陌生事物时,或客观事物条件突然变化过大时,人就会产生惊讶、或恐慌、或疑虑等等情感反应;人处于内省状态时,自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呆滞、沉思、冷静等等情感反应。.....从“情感”语义上,“情”字的字义是:一是精神对自然事物的信息结构的指称;另一是被指称对象的结构中存在着特定的结构性倾向。而“感”是指人受到自然结构性信息作用力传递后的确认和反应;对于自然事物,“感”是指某种事物的结构性相互作用对另一事物的结构性传递,例如:电磁感应、动量碰撞等等。因此,情感的基本定义就是:自然结构性信息作用于生物后所产生的自然的生物目的性的自然逻辑形式反应;作用于人就是人的情感形态的逻辑反应。其中,即时的逻辑判断反应,且有很强的针对对象倾向的情感反应,就是指情绪。情感的情绪与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要和即时需要目的密切相连,而作为整体结构性的逻辑判断反应的情感,可包含一系列的情绪反应组合过程。在这里,对情感的定义中,使用了“情感判断”的概念,涉及将生理生物性的条件反应过程作为“逻辑判断”。因此,生物生化过程的“逻辑判断”秩序选择,与人意识思维逻辑判断,二者之间所具有的同质问题和意义差别,就是情感问题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事实上,人和其他生命物的精神反应也就是有序化的生理生物的条件反应过程,也就是“元逻辑”系统。于是,情感就从现象语言描述转化为逻辑语言描述了,感觉顺序描述也就转化为结构分层描述了。[]……[]由于需要的元逻辑意义是自然物理的选择目的性质,使情感也具有倾向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因为是自然“逻辑”判断的结果,必然的就存在着基本的逻辑尺度和标准。正是这些尺度和标准的结构,决定了最原始的元逻辑的生物活性的本能和意识。但是这些都不是直接与情感问题相关的内容,这里也就不作详尽。<,,,,,,作为情感定义的精神主体,生物生命精神的构成是由本能和意识组成。本能是原始的元生物逻辑系统,也就是生命生理机能的最基本的需要系统;而意识,则是通过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经验记忆认识形成的。本能因预先就存在着,可认为是已经认识的意识记忆经验。这样以来,也就得到关于情感与认识的基本关系:只有可能被认识和感觉的自然事物才可能引起情感反应;有感觉和认识,才可能有情感;感觉和认识不一定是已经感觉的或已经认识的客观事物。感觉和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情感也随着感觉和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作为对情感的科学全面的认知,人对已知和未知的情感反应是同质的;“无情”也是情感反应的一种,表达的意义是拒斥,如冷淡、轻篾、麻木等等。未知引起的情感与已知引起的情感是确定与确认组合结构性的差别。有没有引起情感反应则是是否有感觉和认识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客观环境事物都会引起感觉经验和认识记忆,这就属于注意的内容了。
1、情感与价值观具有相同的层次结构,且每一个层次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关系。
2、情感是对事物价值特性的间接反映,而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直接反映。
3、情感是人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相对性认识,而价值观是人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绝对性认识。
4、由于事物的实际价值率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的情感通常是多变的;由于价值观所反映的事物的价值率通常基于正常的环境条件或平均的环境条件,因此人的价值观通常是相对稳定的。
5、人的中值价值率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其情感系统与价值观系统通常“平行”、“同向”地运动与变化。
6、人的情感在平时处于“沉寂”状态,以便于节省能量与价值,只有到了事物的价值率偏离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的情感才开始激发,而人的价值观则一直处于“觉醒”状态。
7、人的行为驱动力通常是通过情感为直接诱因产生的,价值观通常不直接为主体的行为和思维活动提供驱动力,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来间接地对行为驱动力产生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灿烂悠久的文化艺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韵味,在表现自己民族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理想愿望和生活方式中,舞蹈乃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段。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产生于本民族生活的沃土之中,是抒发人们内心的真挚情感、寄托自己的理想而生产在人民之中的,这种艺术形式也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把流行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自娱和半自娱表演的业余群众舞蹈活动,同在表现形式和动作形式上吸取和借鉴民间舞素材,以反映新的时代生活内容并作为剧场表演艺术的创作舞蹈,都一概笼统的称之为民族民间舞。在说细点,民族舞蹈,指包括汉族舞蹈在内五十六个民族的舞蹈。每个民族又有他们本民族的古代舞蹈、宫廷舞蹈(有过地方政权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其他形式。民间舞蹈,则指仍在流传的各种民间舞蹈,使用时应冠以民族的称谓,以示区别。如汉族民间舞蹈,蒙古族民间舞蹈等。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民族民间舞蹈,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将各个民族民间舞蹈分清楚呢?是因为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传统、舞蹈形式和生活的地区地域,所以他们各自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都不尽相同。这里所指的风格韵味即“味儿”。 就拿葫芦笙舞来说吧!彝族葫芦笙舞,主要流传于云南楚雄、大理两个自治州的彝族聚居区,两地风格韵味也有不同。楚雄地区以大姚、姚安一带,名为“跌脚”(彝语称作“古则”)的形式最独特。表演时,以一葫芦笙为伴奏,舞者牵手,周旋踏歌,上身无动作,步伐单一古拙,大跳、大跺为其特色。服饰中尚有披羊皮,羊皮末端留其尾,无尾的,也要用彩线黑布缝上一条,以为美;尚有头上插羽尾的古俗,带有原始狩猎生活的遗风。大理地区的巍山、弥渡、祥云等地的打歌,较前者大有发展,舞者已不牵手,可以甩臂、拍掌、腿部抬高重踏,而且各有不同名称的步法组合,如“三跺脚”、“羊撕打”等。当地尚保持着定期到“本主庙”打歌祭祖祈年的习俗。拉古族葫芦笙舞的表演形式中,自娱性舞蹈和彝族的生活形式相似,而吹奏葫芦笙的各种表演,却很有特色。表现劳动生活时,舞者左手执笙吹奏,右手作喂鸡、撒种、割谷的功能动作;或用脚做内侧“扫腿”,向外“蹁腿”,表现收割谷物。傈傈族葫芦笙舞中“鸟喝水”、“穿山甲爬岩”等表演都很别致,还带有古代狩猎生活的痕迹。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当中,用舞蹈来传达思想感情、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喜、怒、哀、乐是他们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在舞蹈表演中,常常使观众激动不已,赞不绝口的,乃是演员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但是,若没有掌握好舞蹈的风格韵味的话,那么观众也不会真正的激动起来。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贾作光老师,就是怀着对蒙古人民的热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及特有的艺术表演和强烈内在情感表现来打动广大观众的,但如果他没有对蒙古族舞蹈风格韵味的掌握,没有那股“味人”,那么他也不会被蒙古人民称为“马乃”贾作光,就是因为贾老师融入到蒙古人民之中,因而对蒙古族舞蹈的“味儿”把握到了“火候”,所以贾老师才被誉为“草原之子”。现在有许多编导为了创新,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舞蹈、新潮舞蹈的一些语汇、技巧,不经消化、盲目吸收、信手拈来,穿上民族服装,便堂而皇之的称为民族舞蹈,其实这时民族舞蹈已失去了它的意义,失去了它的民族“味儿”。 进一层,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应该是本民族文化的反映,是一个民族主体精神的展示,但这种展示要有实在的生活内容,而舞蹈又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写照,舞蹈艺术应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和写意性特征。舞蹈的抒情特征使这种“反映”和“展示”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尽管如此,只要真正深入到本民族的实际生活中去搜集、积累创作素材,在这个层次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味儿”便是不难做到的。 最深层的民族“味儿”表现在神韵上,一个舞蹈从动作、姿态、韵律到结构的启承转合乃至演员的一颦一笑,都应该传达出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在鲜明的时代精神中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情。这一层虽比较难以捕捉,但也并非玄妙莫测,如果编导和演员能够长期深入民族生活去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惯、心理,以及其观照人生的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熏
陶,让这种民族“味儿”浸透自己的心灵,创作中便会自然融进作品,融进舞台上的表演中。民族“味儿”,是构成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民族“味儿”需要的是自然,本色,却又不可流俗。 可以这样说,“味儿”是情感表现的前提基础,没有“味儿”情感表现是苍白无力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味儿”是广大观众欣赏民族民间舞蹈时最起码的审美心理需求。 舞蹈艺术的灵魂存在于舞蹈的表现本体,人的内心情感中。舞蹈与人的各个外在的感觉器官去表现,在表现中人要以自己的内心感觉、理解,去支配外在动作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舞蹈以人自身为工具和手段,它能最直接地体现人内在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的内容。这种情绪上的感染可以推动观众情绪的产生,及达到有一种要舞蹈的欲望。可想而知,舞蹈在传达人民感情冲动和艺术感受时,是一种最为简便、直接的手段。 在生活中,我们把表现人的各种情感和情绪的动作,称为“表情动作”。舞蹈中的表情性动作,主要是以生活中的表情动作为主,经过艺术的提炼、组织、美化、加工而来的。我们一般所谓的表情动作,是指那些与人的情感和情绪状态相联系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如面部的表情动作称为面部表情,身体各部分的表情称为身段表情。人的表情动作及为丰富多样,这是由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多种多样与繁复变化所形成的。人的各种情感,不管是人的初级情感还是人的高级情感,舞蹈都可以充分、深刻、淋漓尽致的予以表达。可以说,没有任何人的情感领域内容是舞蹈不能表现的。如著名的蒙古族舞蹈家敖登格日乐所表演的《蒙古人》,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蒙古舞特有的风格韵律,集民族舞蹈的各种动作与性格于一舞这中,借女性之躯,高度概括的表现了蒙古民族历史气魄与英雄气概和那宽阔的心胸与顽强性,这是一个难得的概括力度较强的舞蹈,尤其结尾强悍奔腾着的蒙古小伙子们,簇拥着一位雕塑般神圣的蒙古母亲,在激情奔放与深沉大度的动与静的强烈对比中,民族升华为母性的光辉,母亲成为民族的象征,感染力极强,感人至深。敖登格日乐的表演,体现了蒙古舞所具有的内在感觉和情感特点,从而也丰富了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内容,她富有激情的表演,说明她所表演的舞蹈,不管是从面部表情还是身段表情来说,都是本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的直接表现,从而具有了艺术的感染力。所以无论蒙古舞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在造就一个演员走向成熟成为其特有的表演风格,没有这种深深的内在感觉和内在情感的体现和表现,是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 我们的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它作为人类自身纯洁、纯美灵魂的物化形态,作为人的自由本质感性直观的外化显现,它就应当闪烁着真、善、美的理想灵光,它把人的自然生活情感提炼、熔铸为舞蹈的审美情感,进而在舞蹈中表现出来。我们大家都熟知的青年舞蹈家杨丽萍,她所表演的《雀之灵》,通过手指的孔雀头造型和手腕、手臂、肩、胸、腿部的灵活秀丽的舞蹈动作所呈现出来的孔雀的寻觅、展翅、跳跃、旋转、飞翔以及吸水的舞蹈意象而得到充分体现。《雨丝》中,她的两手在头上、面前,手指向下微微的颤动,音乐的音符好象就从她的指尖缓缓流泻出来,她的手指又似迷朦的水帘或不停的雨珠``````清凉、温柔的雨丝浸润着她的面颊,湿透了她的全身,她缓慢的行进在弥漫的雨中,婀娜的舞姿倩影,就如一股清新浓郁的诗沁人心脾。她的表演细腻优美、纯真生动,从中我们明显的感受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关键取决于演员高超的表演艺术风格和打动人们心弦的情感表现力。 我们的舞蹈艺术家大多是来自于人民,他们对生他们的地方和养育他们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那些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家,他们对那里的人民和民族的感情用言语是难以表达的,他们所感受到的如同母亲在抚育婴儿一样,是人民的乳汁在哺育他们成长,这种发自内心所体验到的强烈感情,他们便用自己掌握的舞蹈艺术进行了充分的表现,所以这些舞蹈家们所表演的舞蹈才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民族民间舞在内在情感的表现,还需要有广泛的生活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我们才具有高度的想象能力和较好的感觉能力,从而产生创作和表演的欲望,来帮助我们深深的感受作品内容,从而更好的把舞蹈的意境
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我们知道民族民间舞产生于人民之中,人民用舞蹈来反映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我们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达到我们所感受到的艺术想象境界。这就证明,以生活为基础加之融合各种知识给予我们想象能力,通过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通过我们的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加强我们所要表现的舞蹈内容,使之较全面较细致的掌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以达到从内心深处所产生的舞蹈艺术感受来,这样,在表演中才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我们所讲到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情感表现,就是生活和广泛的知识促使你产生内在情感,而内在的情感才会使你孕育出感人的艺术表现力。现在有些演员,在表演民族民间舞时,只注意到了外在动作,而对舞蹈的内在感情、感觉、韵味没有重视,使观众看完这样的演出,感到象喝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索然无味。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不仅仅是外表的动作而已,关键取决于演员的内在感受所产生的艺术表现力,而这种表现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得到的。 首先,需要较长时间的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在广泛的深入生活过程中,与那里的人民建立深厚的感情,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化为艺术表现,再通过长期艺术实践,逐渐的掌握民族民间舞所具有的内在感受,只有在这种内在感受的烘托下,才能够产生出民族民间舞所具有的内在情感的表现力来,从而才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有丰富广泛的文化知识内涵再加上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教师,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挖掘学习者的智能和体能,使学生兼受各种知识的培养,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舞蹈表现能力。在我们学习跳蒙古舞时,老师用文学语言来启发我们:眼前是辽阔、美丽的草原,眼睛要放远些,情绪要奔放些。一些神情呆滞的学生理解了该舞的意境后,表演情绪逐渐活跃起来。这主要在于通过启发,调动了他们已有的关于草原及蒙古风情的印象,使他们深入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又如藏族舞动作中膝盖的屈伸、颤动,往往不容易掌握。这时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空气比较稀薄,加上鞋是用皮制的,较沉重,藏民又习惯于背东西上山,走起……
“谁爱我我就爱谁”这种情感观通常被称为“条件爱”。这种情感观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人只有在另一个人爱他或她的时候,才会爱对方。如果对方不再爱他或她,那么这个人也会停止爱对方。
这种情感观可能源于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如果一个人只在得到爱的时候才给予回报,那么他或她就可以避免被伤害或被拒绝。这种情感观也可能是出于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性或恐惧感。当一个人只有在得到爱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时,他或她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感到不安,并依赖他人的爱来弥补这种不安。
然而,这种情感观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例如,如果一个人只在得到爱的时候才爱对方,那么他或她可能会忽略对方的需要和感受,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这种情感观也可能导致人们在恋爱关系中过于依赖对方的爱,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总的来说,这种情感观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如果过度依赖它,就可能会导致人陷入情感上的不健康和不平衡。
在当前社会,婚姻和爱情仍然是许多人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和价值目标。尽管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性别角色、家庭结构、婚姻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但婚姻和爱情的重要性并没有因此减少。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全面分析:
1 婚姻和爱情的意义和作用
婚姻和爱情是人类社会中传统的重要关系形式,它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不可忽视。婚姻是一种合法的伴侣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经济支持、生育和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爱情则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之一,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感情、亲密关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2 社会变革对婚姻和爱情的影响
尽管婚姻和爱情仍然是许多人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和价值目标,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和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例如,自由恋爱、同居、离婚等现象变得更加普遍,人们对于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婚姻观念的认同程度也在下降。
3 大环境对婚姻和爱情的影响
在当前大环境下,包括疫情、经济压力、社会不稳定等因素,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可能会对婚姻和爱情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经济压力可能会导致婚姻破裂的风险增加,社会不稳定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信心下降。
4 未来趋势
尽管婚姻和爱情的意义和作用没有改变,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和态度可能会进一步改变。未来,婚姻和爱情可能会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人们可能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的追求,而不是一味按照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婚姻观念来生活。
综上所述,尽管婚姻和爱情的意义和作用没有改变,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和态度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婚姻和爱情作为人类社会中传统的重要关系形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从婚姻与家庭的角度去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要:
1、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和家庭结构多以父系血缘结构为基础,尊重家族和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结构和形式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等。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既体现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2、其次,中华文化中的一体体现在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上。无论是传统父系家族制度,还是现代个体主义、平等、自由的观念,婚姻和家庭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情感生活的重要载体。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关于家庭观念、亲情观念、情感观念等的传统价值,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爱和幸福的追求和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