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男人是下半身动物,女人不是么?
2、是人驾驭马还是马驱使人?
3、大多数人的聪明,不是人的聪明。
4、爱,其实只是一种动物本能。
5、没有谁是真正自觉的。
6、是“人大于马”还是“马大于人”?
半人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怪物,他们上半身是人的躯体,下半身则是马的身体。半人马往往代表着粗野、狂暴,然而,我认为,半人马的形象并不仅仅体现出兽性,而是同时代表着人性和兽性。
上半身代表人性,代表社会,代表协作,下半身代表兽性,代表自我,代表自私。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但是我觉得,骑象人和大象的比喻,远不如半人马这个形象更加形象和生动。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其实在本性上都是具有两重人格,一个是上半身的符合社会化的人性,一个是下半身的符合动物化的本能。我们接下来详细谈谈。
一、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女人不是么?
曾几何时,网络上流行一个说法,说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说男人如何粗鄙、兽性,而女人是上半身动物,如何优雅,如何文明。这种说法其实误导了很多人。我也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分析说其实女人也是下半身动物,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我学习心理学很多年,也观察生活很多年,我觉得,其实,男人女人都是下半身动物,只不过,男人显得更为直接、简单、粗暴,而女人则显得更为委婉、更为含蓄,在良好的氛围下女人也会展现出动物本能。男女的这种区别,从进化心理学上来说,男性是目标性动物,狩猎动物,而女人是穴居动物,安全感动物。所以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本质上,男人女人都是下半身动物。
下半身,代表了吃、喝、享乐、贪婪、好色等等。
二、是人驾驭马还是马驱使人?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看起来是人驾驭马,但是人对马的驾驭是相当有限的。这个问题上,骑象人的比喻更为贴切。骑象人代表理智,大象代表潜意识,代表本能。事实上,大象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有骑象人奈何不了的时候。
很多人总是一味强调理性,忽略本能,这是不对的。在发展心理学中,关于人的成熟阶段就描述为感性----理性----智慧。智慧就是兼顾理性和本能的一种动态的和谐的方法,这是人的最高认知阶段。我认为,不存在谁驾驭谁。作为人,总是喜欢看得长远,看得开阔,作为本能,总是喜欢看到当下,看得现实。事实上,作为生存策略,是没有对错的。只不过动物是短期生存策略,人是长期生存策略。其实这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
当人理解了马,满足它一部分的当下的需求,它就可以载你飞驰,去向更远的地方,找到更多的食物,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另外一方面,马如果没有人的思维和眼光,它就难以规避风险,难以跑得更远
所谓的驾驭,换个说法其实是:合作。
三、大多数人的聪明,并不是人的聪明。
我想说的是,半人马的聪明,包含了两种,一是上半身人的聪明,二是下半身马的聪明。
我们通常见到评价一个人聪明,往往是说他反应快,机敏,能够讨人喜欢,谋得利益。但其实这只是马的聪明,也就是动物的聪明。动物界,老虎、狮子、狼以及其他动物,为了生存进化出种种本事,这也叫聪明。
但是作为人的聪明,很可能是另一种表现。可能这个人虽然木讷,但是有思想,虽然卑微,但是却秉性高洁,虽然强大,但是却能悲悯众生。人的聪明,往往是反本能的。人的聪明,往往得到的是嘲笑,但是也往往,赢得人们的敬重。
四、爱,其实只是一种动物本能。
被几千年来全世界人们歌颂的爱,其实跟动物界的爱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为了维护种族繁衍。只不过,人们的爱,增加了更多社会性的因素。人有思想,而动物没有。人们创造的文明其实只是动物们身上艳丽的服装而已。就算人们写了那么多美妙的文章诗歌,而爱因为是生命繁衍的一部分,所以显得如此重要和伟大。
但是本质上,不管你识字不识字,会不会写诗,你都会去爱。
马也会爱,不需要学,但是人可以写诗,人可以读诗,而马不会读诗。在半人马的世界,你说,诗歌很重要么?
说到这里,我们要扯回到现实生活,很多鸡汤文都大谈特谈:不要跟女人讲道理,而是要跟女人讲感情。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不跟女人讲道理
因为爱本来就是动物的本能,而不是人的本能。所以,你跟“动物”讲什么道理?很多年前,我写过一句话:“千首诗,万首歌,不如相约去玩乐”。
爱如宠物,要的是陪伴和玩乐。
爱,并不是什么很高级的玩意。
五、没有谁是真正自觉的。
经历越多,你越会发现,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完整的觉悟性。觉悟是属于社会性的,是属于人的,而半人马另一半的兽性,是遵循本能的。一个人他总是在上半身发展道德、理想、高尚、规则,在下半身发展享乐、贪婪、自私、残忍。
所以几千年来人们争论到底人性是善是恶,我都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人性和兽性如此结合在一起,怎么分离?兽性如果真是坏的,我们能不能全部克服掉兽性呢?我们的肉身本就跟动物没什么根本的区别,我们的灵魂栖居于此,我们也靠着肉身感受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兽性本来没有罪恶,只是因为人们有了思想,组成了社会,才开始区分善恶,才开始有了真假。
只有佛教认清了这个事实,他们采取的是,否定兽性,保留人性,相信灵魂永生,把希望寄托在来世或者逃离这个世界。但,这样的看空,并不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毕竟,肉身怎么安顿呢?
记得有一次开会,一个大公司的老板发言, 讲道,一个公司为什么要有制度?那是因为人是最不可靠的事物!
所以,我们的上半身,需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建立规则、道德,来引导和驯化我们的下半身。
古人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变幻莫测,也是因为动物性使然。所以,我们对人性、对人心切不可掉以轻心,包括对自己也是如此。
所以说,没有谁是真正自觉的,我们都需要教化和监督。
六、是“人大于马”还是“马大于人”?
一个人“马大于人”,可以说是本能大过文明,一个人“人大于马”,可以说是文明大过本能。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其实孔子的这段话与我的意思大体是一样的。一个人过于社会化,便失去了勇猛,一个人过于动物化,则不免于粗俗。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当一个人“人马不合”时则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马”代表潜意识,“人”代表意识,二者不匹配,则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我曾经对一个焦虑症患者说,他当下的状况很像他骑在一匹狂奔的马上,自己无能为力,他认为我说得很形象。也就是说他的“人”和“马”失控了,意识对潜意识失去了控制,所以他感觉很痛苦。
一个人做到“人马合一”,也就是身心合一,便是大自在。
动物能否听懂人话目前仍然有争议,不过研究表明动物可以通过识别人类语音的声调、音高和语调来理解我们的意图和情感。例如,在狗中,一些实验表明它们可以区分出主人说“好”和“坏”的声调,并对这些声调做出相应的反应。
注重社交和互动的哺乳动物通常会表现出一些通人性的行为。以下是一些例子:
1猴子会像人一样用手臂拥抱、拍摸和亲吻,以表达关爱和支持。
2大猩猩也能像人一样使用工具,在特定场合下使用它们制造工具来获取食物。
3海豚能够通过声音和身体动作与人类进行交流,它们还可以帮助人类进行军事和医疗任务。
4大象有着相当复杂的社交结构,并且可以表现出类似于哀悼、友好和损失等情绪。
5狗通常表现出对他们的主人的情感,如忠诚、兴奋和悲伤。
总之,动物能够表现出像人类一样的情感和行为,并且它们可以通过感官(如嗅觉、听觉和视觉)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的行为。
我想知道动物是否也能像那样情绪化!只知道人类有这样那样的压力,有不同的情绪!人活着,接触的就是人和事!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抚养子女、赡养老人、子女教育、工作安排、事业奋斗每件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压力!人往往会有各种情绪和发泄!
有些人变压力为动力,有些人颓废不上进,甚至自欺!因为人是高级动物,压力肯定会影响他们的情绪,所以人的情绪是脆弱的,他们的大脑有很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动物的大脑功能很差,认知能力也很差,但基本的情绪是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动物和人类一样,在压力大的时候会患上精神疾病和抑郁症。当人们情绪低落时,很多人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动物来说,自我伤害最常见的原因是经历情感伤害,比如不吃不喝,或者撞到墙壁。但是,动物是否出于自杀的目的而伤害自己,仍然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毕竟,我们不是动物,所以我们不可能知道它们真正的想法,把人类的想法强加给动物是不可取的。
几年前,在一则熊取胆汁的新闻中,一只熊妈妈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不人道的折磨,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然后撞墙而死。在这则新闻中,熊妈妈亲手杀死了它因为她不想让她的孩子们遭受同样的痛苦。虽然这看起来像是动物自杀,但它也可以被视为被虐待的动物逃离囚禁的绝望尝试。
这个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有人欺负我,猫会有帮助,用爪子抓住欺负我,如果我不快乐,狗会用舌头舔我,或者头摩擦我的脚,将激烈的欺负我,如果猫的腿睡,推下来,然后它会生气,打电话也忽略,要吃还要哄,它们不舒服或者生病就会像一个人一样,没有精神,没有快乐,其实不管什么动物,它们都像人类一样,有自己的想法,但它们不会说出来,所以一定要好好对待它们!
很少有动物能感受到压力并影响它们的情绪,一些更高级的动物,如猩猩。猿猴和大象会这样做。随着森林变成农田,一些大象的骚扰是常见的。大多数动物都能感受到压力,并有一种自然的压力反应。例如,狮子会赶走入侵者。弱小的动物对压力的反应是逃跑。但野牛敢于挑战统治动物。
这个问题把人类带出了“动物”的圈子,所以很容易问:人类不是动物、植物、真菌等等,等等,等等,那么它是什么呢哈哈。人类,不管他们是什么,在其他动物中,尤其是野生动物中,更容易感到压力和情绪波动。否则,为什么野鸟一看见人就飞呢动物不应该像人一样有那么大的压力,人需要汽车和房子,欲望很大,而且动物只需要生活,有食物就可以了,动物很聪明,像人一样,有快乐,有悲伤和快乐,但是压力比人小得多
动物应该这样做,外在的压力肯定会对内心的情绪产生影响,比如,过去,一头猪知道自己要死在乡下了,它会拼命地挣扎,大声地呼喊,激动而悲伤!
最近随着007-149班班级共读活动的开展,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走进了我的视野,之前也看过班长在得到学习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看到他的收获不浅,相信一定是不错的书!所以虽然工作忙碌没跟上节奏,但我还是买了这本书准备有时间就学习,希望一窥究竟。
一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有个疑问,为什么会是了不起的我?这是一种盲目自大吗,其实不然,作者谈到这本书的初衷不是鼓吹盲目自大或者自我中心,而是提醒你,在深陷自我怀疑,或者身处逆境苦苦支撑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的潜力。
有些人是天生的赢家,很容易就有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这不是了不起,这只是幸运罢了。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得来。他们需要不断去面对和解决自我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难题,努力让自己一天天变得更好,这是一种了不起,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了不起。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之前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有相似的观点,于是与这本书的作者产生了共鸣,很想继续看下去。(文章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ccd3fe17808)
“大象”与“骑象人”
书中提到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人的情感就像一个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它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让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如果人的理智想达成改变的目标,就需要了解情感这头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有一项医学调查显示,假如心内科医生告诉病情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个人生活习惯,比如吃的不健康不运动抽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但也只有1/7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其余6/7的人是不想活了吗?
当然不是,他们肯定也知道该怎么做,但却依旧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在改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心里有一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做到,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我们心里有一个自己,现实却是另一个自己,有时候我们明明很讨厌自己的某个行为,比如拖延,这怎么都改不了,这时心里就会有很多的内疚和自责,怪自己意志力薄弱,不够努力,可是指责自己并不能带来改变,相反,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
区分我们躯体里感性与理性的两个自我,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改变,非常重要。
那么大象的脾气是怎样的呢?这也是我们了解自我的一个方向,首先它的力量大,一旦被激发,理智很难控制住它。
再者,它是受情感驱动的,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驱动,所以它既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动力。
最后一点,它是受被强化了的经验支配的,它只承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好处,而不承认理智所构建的期待的好处,这个特点与“改变为什么这么难”直接相关。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 并切身体验到他。切身体验的经验,信息浓度是非常高的,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期待”与“经验”的好处
那么什么是期待的好处,什么是经验的好处呢?期待的好处是想象中的好处,比如我们都能想到每天早起跑步会更有精神;不拖延,会更高效、更有成就感;坚持健康饮食,会让身体变得更好。但这些都是想象出来的,我们可能并没有深刻的体验过这种好处。相反我们体验过睡懒觉时被窝的温暖、打游戏的快乐、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这些都是经验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期待的好处发生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发生在过去或者当下;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的,而经验的好处是能切身感受到的。
当期待的好处和经验的好处发生冲突时虽然骑象人想要寻求期待的好处,他身下的大象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期待的好处要比经验的好处大得多。
操作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伯勒斯·斯金纳曾经设计过一个斯金纳箱这个箱子里养了一群鸽子,鸽子最开始在箱子里漫无目的的漫步,可是假如他做了某个特定的动作,如果给鸽子一个特定的刺激,比如亮红灯的时候啄圈不会掉落食丸,亮绿灯的时候才会掉,鸽子也能很快掌握这个规律。在这个实验里灯光的颜色就是刺激,而鸽子做了动作以后出现的食丸就是强化。
人的某些行为也是根据这样的原理被塑造的我们可以把强化看作是经验的好处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好处他就被保留到经验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大象之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转向经验的好处,是因为经验的好处会通过强化塑造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行为改变变难。
这样看来,改变似乎并不难,只要创造新经验,不断强化它就好了。不过、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改变之路每个人都有选择
我们是要走一条稳妥的路,还是走一条冒险的路?是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还是成为被别人设计好的样子?若我们不主动做出选择,那么别人就会替我们做出选择。
小说《无声告白》里说: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1、拿回选择的控制权
当你告诉自己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当你呆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你已经做了选择,当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压力的时候,你同样做了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因为自己不改变找的所有借口,比如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通通都是你的选择,甚至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也是你的选择。
把对选择的控制权拿回到自己手中,这是开始发展和改变自我的前提,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卡住时,你一定会陷入或轻或重的无力感,除了停留在原地,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人生选项,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误以为只有按照理想状态做出选择才算有选择。如果选项不够好,那就是没有选择。
第二,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2、改变需要勇气
改变需要我们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看清自己作出的选择,这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不是轻松的事情,它需要巨大的勇气。
在我加入007之前我也是观望了快2年才下定决心跨出这一步,在这之前我从007的联合发起人苏磊身上看到他在007的刻意练习,一步步的成长与蜕变,看到他们的激情澎湃,对未来的畅想,对梦想的坚持,总让人跃跃欲试,却被自己的过往应对模式所影响,拖延症患者迟迟没有行动,而行动是克服拖延症行之有效的方法,007的先完成再完美让拖延症有了解药,于是鼓起来勇气,下定决心为自己做出改变,目前坚持七天一篇的写作节奏已经快2年了,坚持长期主义,学习与时间做朋友。
3、改变需要自省
改变需要勇气,但只有勇气还不够,改变还需要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不断审视自我,才能触发改变。
在007打磨的这一年多来,写作真的能让我们多思考,多反省,多察觉自身的问题,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去改善去补漏,即使步子比较慢,也是一种自我的完善,是一种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
正如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身去找原因,自我反省,去改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