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蜀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时写了这首七律。诗人在成都定居后,多次拜祭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品格、功业、成就深表仰慕,也为诸葛亮事业的最终未成而深至惋惜之情。诗歌开篇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环境,松柏森森,为诗人指点“丞相祠堂”的路径,这与诗人前去拜祭的心情相吻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写诸葛亮的身后寂寞,也是世无俊杰的曲隐表述。后四句对诸葛亮功业的咏叹中,渗透了个人失落的感伤。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君主对人才重视到这等地步,足令后代文人志士羡慕不已。诸葛亮因此鞠躬尽瘁,辅佐两朝,死而后已。这样的明君、贤臣际遇,是后代有志效忠朝廷的才智之士们的楷模。诗人向往古人之时,也就是在为自身的不遇而苦恨。难得君臣如此投合,诸葛亮居然还是抱憾而终,诗人不禁为其泪流满襟。

       说起四川的历史,有谁会想不到诸葛亮呢?这就像说起杜甫,几乎没有人会想不到成都的杜甫草堂一样。也因此,成都最有名的两个景点就是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本期分享我们一起在“三国文化圣地”成都武侯祠欣赏杜甫的名作《蜀相》。

杜甫《蜀相》赏析

附: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仄起式七律《蜀相》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给大家做了四期关于四川的分享了。通过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了诗圣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和创作;通过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于四川整体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有了了解。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省份上做五期分享呢!四川这片土地,不仅地理位置特殊,更以其浓厚的历史色彩为大家所熟知: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每当天下大乱时这里出现的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面对异族征服时川人的誓死抵抗、张献忠及清军在四川的疯狂屠杀、揭开辛亥革命序幕的四川保路运动……但最家喻户晓的无疑是三国争雄时代的那一段蜀国历史。

        说起四川的历史,试问有谁会想不到刘备和诸葛亮呢?如果没有他们,四川的历史绝对会少了最精彩的一笔,这就像说起杜甫,几乎没有人会想不到成都的杜甫草堂一样。也因此,成都最有名的两个景点就是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我这次暑假的成都之行自然也专门去了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在三绝碑、文臣武将廊、刘备殿、诸葛亮殿和著名的网红打卡地红墙夹道流连许久,感受到了这一“三国圣地”浓浓的三国文化氛围。

        根据《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去世时,许多人都请求为他立庙,可是朝廷不同意。但百姓们十分怀念诸葛丞相,每到岁时节日都会偷偷地祭祀他。后来中书郎向充等人上表请在沔阳诸葛亮墓旁边为其立庙,以断绝私人祭祀,后主刘禅才在沔阳为诸葛亮建了第一座祠庙。成都的武侯祠最早是由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兴建的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后来历经千年的岁月沧桑,也屡有毁坏倾颓和重建。现存的武侯祠景区是经过明清两代和建国后的不断修缮和整合才最终形成的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隶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其外围还有文化体验区(即西区,原南郊公园)和锦里民俗区。

        由武侯祠的兴建和兴衰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千百年来世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连刘备这个蜀汉政权的开创者也无法动摇诸葛亮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文化里,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不仅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对诸葛亮倍加推崇,追封有加,普通百姓更是对诸葛丞相景仰不已。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话,以及戏曲、电视、**等文艺作品对诸葛亮的渲染,更使后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那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受人尊敬呢?这既因为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功绩和伟大精神,也有历史流传过程中各方面的文化缘由。

        诸葛亮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为刘备指明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三分天下”的战略方向,并辅佐刘备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的重要地位更被凸显了出来。公元223年4月,时年17岁的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并开府治事,从此开启了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生涯。

        对于丞相这个官职,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可以说是丞相一职臻于人臣之极致。但曹操这个丞相在后世成为“白脸奸臣”的代言人,而诸葛丞相却成为君臣遇合和忠贞不二的典范和楷模,这当然有民间文化传播过程中脸谱化塑造的因素,但确实有着这两个历史人物真实历史形象的坚实基础。

        诸葛亮这个丞相是空前绝后的。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刘禅的少年继位和才能平庸,以及诸葛亮本人心系天下、兼济苍生的“国士精神”、极度负责、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和无与伦比的才能和忠贞,所以蜀国上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并在重重压力之下五次整军北伐,殚精竭虑地努力实现“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以尽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直到把自己累死在五丈原才死而后已。而且诸葛亮治蜀以以身作则、公正公平著称,使蜀国政权实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政治清明的局面,不但广受蜀地人民的爱戴,连他的政敌都对他心怀敬意。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的崇高地位和他对蜀汉政权的贡献是无以复加的,但如此位高权重的诸葛亮却一生恪守淡泊明志、清廉为官之道。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正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虽然不是皇帝,但实际上是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者,诸葛亮却没有多少私产。他在给刘禅写的信中说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这样的历史功绩、这样的精神和境界,怎不令人由衷钦服!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三国故事被人们一代代地讲述中,如易中天教授所分析的,江山社稷需要一位“忠臣”,文人士大夫需要一位“楷模”,人民群众需要一位“清官”,而这些理想最终都照耀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成就了诸葛亮集智慧与忠贞于一身的完美形象,并最终由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推至极致。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伟略、举世公认的治国才干以及无人可及的忠贞使他收获了后世人们无限的敬仰。诸葛亮的粉丝可是多到生平功业文章不显的人甚至都难以跻身其中。在蜀汉政权的数十年历史上,从后主刘禅以下,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诸重臣到各大小臣僚,可说无一人不是孔明粉丝;“丞相”这个词在蜀汉便是孔明的专属称呼,论政者言必称之,代表着和“先帝”刘备等同的最高政治正确。孙权在蜀吴两国的正式盟书中直书“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而且对孔明之侄诸葛恪称赞孔明“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毫无半点身为盟国君主的矜持。最终一统三国的晋武帝司马炎,作为孔明的宿敌之孙,他一生心念的偶像便是这个让自己祖父畏之如虎的敌国劲敌。某种意义上,司马懿的子孙征服了天下,却又在精神上敬服于诸葛孔明。终晋一朝,琅琊诸葛氏皆是士林敬重的高门大姓,代代簪缨。晋朝执政大司马桓温西征,在途径峡口八阵图遗迹时,提笔写下《八阵图》一诗并勒石以铭。辅佐唐宪宗削平不服藩镇,实现“元和中兴”的唐朝名相裴度,在成都武侯祠外,亲笔撰写《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认为史上过往诸贤,能兼具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者,唯蜀相诸葛公也,并赞颂孔明可与伊尹、周公、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易代而论。南宋名将岳飞拜谒武侯祠时竟至泪下,转侧难眠,心神激荡,遂笔走龙蛇,书《前后出师表》以抒胸臆,尝言“读《出师表》而不泣,则其人必不忠也。”南宋末年面对大厦将倾、神州陆沉而无力回天的文天祥更对孔明当年感同身受,其不朽名篇《正气歌》中,称颂《出师表》是“鬼神泣壮烈”。明朝名臣宋濂和方孝孺都赞叹夏商周三代以下,惟诸葛亮一人“合于先王之道”。到了清代,康熙帝定下基调,历代为人臣者惟孔明能真正履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乾隆帝则将孔明评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清末名臣曾国藩,文人典兵,才兼军政,一生以诸葛孔明和王阳明为自己效仿楷模,赞叹《出师表》「其志愿之宏大,事势之艰危,亦古今所罕见」,是“襟度远大思虑精微”之不朽文章。正是因为这样坚实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才将诸葛亮塑造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在诗人中的粉丝也都是第一流的大诗人。唐朝的李白、白居易、岑参、元稹、刘禹锡、李商隐、温庭筠等等都写过赞颂诸葛亮的诗篇,宋朝的苏轼、王安石、岳飞、文天祥也都在诗中对诸葛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诗人陆游更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吟咏诸葛亮的诗有好多首。明代名相李东阳、大才子杨慎、明末思想家顾炎武也都曾为孔明撰写诗文。

        不过在这一众大牌粉丝中,大诗人杜甫可以说是最资深也是首开先河的诸葛亮的“粉丝先锋”,相信一说起吟咏诸葛亮的诗词,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杜甫的《蜀相》,这也是我本期要给大家分享的主题诗。

        诗的题目是《蜀相》,顾名思义吟咏的正是蜀国丞相,而因为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就废除了丞相一职,所以诸葛亮也是蜀汉唯一的丞相。

        诗的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就是指成都的武侯祠。“锦官城”是成都的别名,我在给大家分享“锦城虽云乐”和“花重锦官城”的时候都说到过。“柏森森”就是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引《儒林公议》曰:“成都先主庙侧,有诸葛侯祠,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围数丈,唐相段文昌有诗刻存焉。”可知武侯祠前的柏树是颇为引人瞩目的。这两句就是说: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官城外的翠柏森森、郁郁苍苍。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祠内景物。“映阶”意思是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都要拾阶而上。“空”可以理解为“空自”、“独自”,“好音”是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黄鹂的鸣叫。这两句就是说:碧草映照石阶兀自展现出一片春色,黄鹂穿梭叶间空有妙声好音。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共图大业。“频烦”一作“频繁”,但从诗意和对仗来分析还是“频烦”更好,意思为忧劳、忧虑。“开”是开创,“济”是扶助,“两朝”即刘备、刘禅父子两朝。“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济美扶危。这两句就是说:先主三顾茅庐,君臣二人同心为天下大计不辞忧劳,诸葛丞相辅佐先主开创基业、扶助后主匡济艰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穷尽老臣之心。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上句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卒于五丈原军中。结句的“英雄”历代注家均理解为“天下后世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多数注家还认为也应包括杜甫自身,因他也是有匡国安邦之志者。但我这次读到的一篇论文《赍志长逝的悲歌——杜甫诗<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误读辨正》认为:尾联不是说天下后世英雄想起“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感同身受而掉泪,而是杜甫想象诸葛亮弥留之际想起大业未成而泪洒满襟,为不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溯源而深深悲叹、遗憾终生。如果把最后一句释为天下后世英雄泪满襟,或指杜甫自己,则诸葛亮临终时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深痛巨悲就表现不出来了,诗圣杜甫这样的大手笔绝对不会这样构思落笔。我觉得这个说法也很有道理。这两句可以理解为:时运不济天不假年,出师未捷而身先死,泪水洒满衣襟,留下了终生的深痛巨悲和千秋遗恨。

        这首《蜀相》仇兆鳌《杜诗详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也就是杜甫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初建成时作的。在前几期分享中我给大家介绍过,杜甫的成都草堂刚建成的头两年,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作为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并“窃比稷与契”的伟大诗人,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自然会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和向往,现在寓居成都,怎会不去探访诸葛武侯祠?所以甫一有暇,便来到武侯祠凭吊,并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诗的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也是如此。“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丞相”一词用得非常巧妙,虽说蜀汉自然只有诸葛亮一位丞相,但整个三国却不止诸葛亮一位丞相。诗人不说“蜀相”而直接说“丞相”,意味着在杜甫心目中,三国时期虽然英雄辈出,但是只有诸葛亮才是真正的丞相,这就有一种特别的推崇和特别亲切的意味,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小视三分,抬高诸葛”。杜甫的这种抬高,当然有尊蜀汉正统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对诸葛亮个人的景仰,一个“丞相”已经体现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特殊的地位了。“何处寻”不疑而问,并非是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而是加强语势。以诸葛亮广受爱戴的程度,尤其是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应该很容易找到,但诗人用一个“寻”字刻画出自己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拳拳之心。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非但是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而已,更是通过描写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杜甫的《古柏行》也是通过写古柏“材大难用”慨叹孔明才大而不尽其用,并抒发自己大志未遂、弃不见用的无奈。可见杜甫写柏是有其深刻寓旨的。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典型景物,既隐隐地表达了对诸葛亮大志未遂的惋惜,又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如果说首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那么“颌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穿行在林叶之间,发出宛转清脆的啼鸣。这两句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用互文的笔法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这“颌联”两句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委婉地流露出因国家陷入战乱而悲怆伤怀以及亟jí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真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清代卢麰、王溥在《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中说:“三、四写祠堂物色,只着‘自’、‘空’二句眼于中,便已悲凉欲绝,而肃穆深沈之象,更与荒芜零落者不同。”金圣叹《杜诗解》中也说:“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尽心尽力辅助刘备开创蜀汉政权,又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地匡扶刘禅维持蜀汉政权,直至死而后已。既形象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用浓重的笔墨着力点明,这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一联“句法如兼金铸成,……亦如鎔金浑化”,都是众口赞许的确论。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可谓《蜀相》的“诗眼”。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的有力铺垫,收束得既有感慨万千,又有精神余味,在沉郁顿挫之中还另有一种慷慨悲壮。“出师未捷身先死”固然是沉痛悲凉,“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其中又何尝没有即使知道难以获胜也还是要为实现壮志而出师北伐,为了理想而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悲壮呢。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正是因为这两句诗内在意蕴如此深沉,一千多年来它才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而之所以历代注家都把这里的“英雄”理解为“天下后世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也正是因为这两句诗道出了“天下后世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唐代政治家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就曾经反复吟诵此诗,为之流涕不已;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之前也是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渡河而亡的。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大唐江山社稷的深深忧叹。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叙议结合,营造了深沉悲凉的意境。结构上起承转合、既有层次之波澜起伏,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蕴藉深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后代的读者无论是仁人志士还是普通人,一吟诵起这首诗就会油然而生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更是会不禁潸然泪下。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写道:“‘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

        杜甫一生中有二十余首诗吟咏或者提及诸葛亮,是写诸葛亮的诗最多的诗人,专门写诸葛亮的诗就有《蜀相》、《八阵图》、《诸葛庙》、《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古柏行》、《武侯庙(庙在白帝西郊)》、《夔州歌十绝句》之九、《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阁夜》等多首名作。无论是这首《蜀相》还是《八阵图》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咏怀古迹中》的“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都给予诸葛亮极高评价。在《登楼》中他感慨“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在“《阁夜》”之中他慨叹“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究竟为什么如此得崇敬诸葛亮,他为什么有这么深的“诸葛亮情结”呢?

        这个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这首《蜀相》的诗题中窥见一斑。在普通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种种锦囊妙计,而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志使得他更多地专注到诸葛亮作为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丞相”的身份以及他和丞相身份息息相关的忠贞和美政,所以这首诗的题目为“蜀相”而不是“武侯祠”或“诸葛亮”。从“蜀相”这个角度写,既符合杜甫身处乱世,渴望圣君贤相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的心境,同时又准确地暗示出他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正是因为杜甫忧国忧民,在漂泊西南的时候才会痛感朝廷缺少象诸葛亮这样的匡时济世之才来振兴国家, 所以会在“诗中拳拳于武侯,推崇至矣。”

        历史上的英雄不都是能刻石记功而还的,更多的是那些渴望建功立业却功业未成甚至失败的英雄,他们除了钦佩诸葛亮的才能之外,更歆慕他得逢良主、事业有托的人生机遇。然而,诸葛亮以惊世奇才、“相父”之尊纵横驰骋,大业还是未成,最终星落五丈原,时也?势也?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面临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个人际遇和动荡的时局,心忧国无大才,块垒厚积,更会叹息蜀相诸葛亮的功败垂成,叹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惺惺相惜的共同命运!正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契合,才使得杜甫如此崇敬诸葛亮,有这么深的“诸葛亮情结”啊!

1在咱们的诗书优游平台上,除了诗词以外还有《三国演义》的分享,可能你对诸葛亮已经非常熟悉了,那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诸葛亮,讲一讲你喜欢的诸葛亮的故事吧。

2你也可以选择给大家介绍一下蜀汉政权,给大家讲讲蜀汉的历史故事。

3你去过成都武侯祠吗?如果去过,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见闻和感受吗?你知道还有哪里有武侯祠吗?

4你觉得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如此被后人推崇?

5你能给大家分享一首你最喜欢的写诸葛亮的诗吗?

6诸葛亮都有哪些大牌“粉丝”?他们都是怎么粉诸葛亮的?

7你还了解四川的哪一段历史,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陈贻焮《杜甫评传》

冯至《杜甫传》

易中天《品三国》

文史对照本《三国志演义》

杨福泉《<蜀相>“频烦 ”辨正》 

金志仁《赍志长逝的悲歌  ——杜甫诗《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误读辨正》

钟树梁《一往情深,千秋论定——读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

蒙曼品最美唐诗-杜甫《蜀相》

杜甫一生都在为诸葛亮作诗,诸葛亮的粉丝有哪些?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诸葛亮是中国封建时代士人心中的高峰和偶像。高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生不逢时的杜甫,心中始终存在着一种“蜀相情结”。入蜀后,先后拜谒了刘备、诸葛亮君臣留下的古迹:先主庙、武侯祠、八阵图、白帝城,写下一系列的咏怀诗篇。乾元三年(770年)春,杜甫去成都南郊拜谒了武侯祠,贫病交加的一代诗圣,写下了饱含血泪的名篇《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晚年惭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1]晚年的诗歌更加凝炼。诗的开头四句,写尽了历史烟尘过后的荒凉感。武侯祠的位于繁华的成都古柏森森的郊外,工整的对偶写出春天的景色。“空”、“自”衬托出武侯祠的寂寞与荒凉。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道》之五称赞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将孔明比作伊吕尚,功盖萧何、曹参。然而,这样的盖世英雄如今到了哪里?“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阁夜》)[2]一代圣贤已入黄土,目前的人事和远地的音书都只能托给天地间的大寂寥了。英雄作土,空余碧草春色依旧,黄鹂声声依旧!

这样的沧桑感,促发英雄人生苦短的悲叹。他们渴望在有限的人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是,正如韩愈叹惜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世有伯乐》)。[3]机遇和才志的矛盾却造成了无数的人才悲剧。“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孔明不同寻常的一生。诸葛亮何其幸也,刘备三顾茅庐,咨之以天下大事,委之于重任,赋之以托孤之重,君臣之间,如鱼得水,无所猜忌。虽然刘备这样猥自枉屈是为了笼络人才,成己霸业,然伯乐难遇。诸葛亮感激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力挽狂澜,为无立锥之地的刘氏挣下三分天下的蜀汉基业。刘备深知自己儿子是昏庸无能之辈,故于临终前托付孔明:“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令后主事之若父。古来才俊,几人能受到君主这样的恩宠、殊荣。刘备的几句安抚之辞,换来的是诸葛亮的感激涕零:“臣敢竭股肱之力,郊忠贞之节,继之以死!”[4]士为知己者死,几乎是风烛残年的诸葛亮,依然率领大军连年征战,又不放心昏庸的后主,临行前上《出师表》,反复叮咛嘱咐“远小人,亲贤臣”,然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渴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趁自己有生之年,拼死把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扶上皇帝的宝座,才可以无愧地面见先帝,报答他的三顾之恩,托孤殊荣。据《魏氏春秋》载:“亮使至,宣王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食不及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日夜思报效,至于累死。杜甫在《武侯庙》中叹道:“遗庙丹青古,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之,不复卧南阳。”

杜甫也像无数才志之士一样,窃比稷契。现实的残酷并没有改变他忠君恋阙、仁物爱民的初衷。“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葵藿倾太阳的本性使他面对屡屡的打击和失败,依然痴心不改,不肯做萧洒送日月的隐士,甚至于在因贫寒交困,幼子饿死的情况下,还要“默思失业徒,因念远辛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心中依然装的是天下苍生。安史之乱,杜甫陷于叛军,被押至长安,面对破碎的山河,他忧心如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以至于白发搔落。后有幸逃脱长安,他历尽艰辛,不远千里奔赴凤翔,追寻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述怀》)。衣衫褴褛、白发苍苍的诗人,九死一生之后站在肃宗面前,感动了君王。五月官拜左拾遗,自以为得到了报效朝廷机会的杜甫涕泪交流,思感皇恩,哪里想到,因疏救房绾,触怒肃宗,八月即被放还�州。“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路犹恍惚。”(《北征》)遭弃的杜甫,不愿离开,一步三回头,依依难舍。非是贪慕富贵,而是担忧主上有失,挥泪远行,却念念不忘东胡未平,以至于行路时神思恍惚。沿途看到满目疮痍,生灵涂炭,国家处于动荡和危险之中,诗人肚肠寸断,幻想着大唐帝国的中兴:“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哀莫大于心不死。如果心死了,放下包袱,反而没有了沉重。唯有屡受打击,心却不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每一轮的挫折和失败都会使人清晰地感受到心头流血的疼痛与凄楚,痛到深处,人何以堪!

刘备为了得到贤才而三顾茅庐,杜甫千里迢迢寻肃宗,却被拒之门外。“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至今。稽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用垅坻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遣兴五首》)蛰龙伏于野,志在九天,老鹤不改万里翱翔之心。稽康遭戮,孔明得遇知音。岁月已晚,大材不用,终成枯林。岁月无情,忽乎老之已至的诗人虽有“材大难为用”的忧愤,仍然不改其壮心,依然不肯做“萧洒送日月”的隐士。《秋兴八首》表达了晚年的诗人虽流落他乡,仍心恋京华故阙的宿愿。“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秋兴八首》之二)被命运抛弃,风烛残年的老人,每日独坐在夔府孤城,痴痴遥望京城方向,直至夕阳西下,耳听凄凉的猿啼,心念着朝廷社稷,望眼欲穿。“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秋兴八首》之五)身在万里之外的江湖之野,梦里又回到了朝堂之上,致君尧舜,醒来却在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巴蜀,镜中已是满头白发,自己的壮志雄心,自己的济世之才,终究要埋入土灰,却无人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5]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人一向以出仕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怀抱“兼济天下”的才志,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然而,才志和机遇并不是一致的,千里马常有,伯乐难遇。即便是少数的佼佼者得以一展才志,也往往落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诸葛亮是幸运的,先主信任恩宠有加,后主奉之若父,身为蜀相,实掌国政,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情施展,甚至和帝王一起享受后世的香火。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四中吟道:“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命运总是弄人,诸葛亮竟然在出师北伐未获全胜的时候,过早地陨落于五太原了。陈寿说:“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6]就是这样一个才志盖世、又遇千载难逢机遇的幸运儿,熬尽了毕生的心血,也没有实现自己一统汉室江山的宿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为刘氏父子规划的霸业蓝图,挣下的三分天下,随着他生命的耗尽,也日渐走向穷途末路,最终灰飞烟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非才不足,非无机遇,怎奈苍天无情,命运弄人,以至大事未成,空余遗恨,死难瞑目。孔明尚且有此遗恨,怎不让人产生强烈的悲剧感和幻灭感,后世士人怎不扼腕长叹人生的残酷与悲凉,为自己,为孔明,为天下所有的英雄,泪洒青衫。

公元770年,一代诗圣在寂寞中长逝。《蜀相》即是这一年写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站在寂寞的荒郊古庙,凭吊已逝的英雄,诗人老泪纵横,残阳如血,春草无情,英雄末路,天地无语。用漫长的一生,也没有追寻到那个美丽的梦幻。“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7]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卷二,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读杜心解》,浦起龙,中华书局,1977年,下同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三国志选注。诸葛亮传》,缪钺,中华书局,1959年

[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同[4]

[7]同[5]

褚宛玉,女,河南南阳医专教师。

《蜀相》赏析

《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和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团糟,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 ……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开侯;亦如镕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d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吹们檎嬉庵浚�苡懈人的力量;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例做一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我们说杜甫是抒情的对手,在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 “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些诗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蜀相》一诗的艺术形式也是很完美的。

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法也”。《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 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着诗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我们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的,决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宋代以后,有不少诗话家不主张诗中发议论。认为诗以不犯本位为高,议论便落言筌,不是诗的本色。明清有些论者,甚且以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内的许多名篇是“纯乎议论”之作。我认为,诗既然要表达作者喜怒哀乐之情,就免不了有时要议论,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议论,而在于议论得好不好,有没有分寸,是否有助于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诗后半的四句议论,就是可为后世诗人效法的成功范例。首先,这段议论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地引发出来,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炼,将全篇的主题思想升华了。其次,议论中用的就是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们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渚葛亮一生的联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 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这与一般抽象议论绝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有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末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这是一首游览兼咏史的诗,是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诗题曰《蜀相》,而不是《诸葛祠》,可见此诗意在写人,写出丞相一生的功绩,表达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诗的前半写祠堂之景一个“自”字和一个“空”字说明祠堂的荒凉,感物思人,引出后半写丞相之事“天下计”写出丞相开创大业、挽救时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见出丞相鞠躬尽瘁的报国苦衷“出师未捷”既有对丞相未竟事业的惋惜,又有对自己才困时艰的感叹此诗感人至深,故刘辰翁说:“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引) 此诗也表现了作者自身想像诸葛亮一样大展雄才的心胸,但是同时含有了对才困时艰的感叹,通过诸葛未竟的心愿表达出来

其实度娘上都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