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因情感因素蒙蔽而失去大将的例子有哪些?

古代君王因情感因素蒙蔽而失去大将的例子有哪些?,第1张

比较出名的有明末的袁崇焕。崇祯皇帝因为中了敌人的离间计,又受到朝中很多人的蛊惑,将镇守辽东的明军统帅袁崇焕凌迟处死,从而使得威震一方的主帅惨死在自己手上,就是很著名的因受蒙蔽而失去大将的例子。

近日,袁崇焕墓穴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去世了,袁崇焕的墓穴是在北京的一个小区里,文保部门还对墓祠进行了修缮,袁崇焕是我国明代的爱国将领,守灵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女士在近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1岁。佘家17代守墓四百年,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更胜亲人。

据有关历史资料,袁崇焕是我国边关的统帅,抵御外敌入侵,后来却被诬陷勾结谋反,很遗憾被判处死刑。袁崇焕去世之后,他的一名佘姓部下将袁崇焕的部分遗体埋葬在自家的后院,并立下祖训,希望后人世代为袁崇焕守墓。在此后的300多年里,佘家人始终坚持在北京的广渠门外为袁崇焕守墓,到佘幼芝已经是第17代人了。佘幼芝从1970年就开始为袁崇焕守墓了,至今也有50年之久了,这样的情感怎么不让人为之动容。

佘幼芝先生一生恪守祖训,为袁大将军守墓,不仅宣传了我们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忠义报国,敢于斗争,还奔走呼吁对墓祠的保存重修,为袁大将军墓祠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守信重诺。还在2004年成为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活动的候选人,高风亮节和严谨家风还被央视《家风》栏目大力推荐,值得全国人民所学习,也为我们年轻的一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佘幼芝还把爱子送到袁崇焕的家乡永伴袁大将军,对于袁崇焕来说,他们佘家不是亲人更胜亲人,佘老的忠义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

如今,佘幼芝老人因病离世,那么还有人将继续守墓吗?这个不确定,只是有一种说法,临终前佘幼芝将守墓的责任传承给自己的女儿,但对于这种说法,我们还未能与佘幼芝的女儿取得证实。

1、邱少云

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高地前沿是一片开阔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

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潜伏,他所在排潜伏在高地东麓距敌前沿阵地仅60多米的蒿草丛中。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

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着了棉衣。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

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

2、刘胡兰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决定实施报复行动,大举进袭文水一带。为保存实力,中共八地委决定平川地区大部份干部转移上山。

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十二团三营连长王本固负伤,她将王本固隐蔽在一户军属家,用自己平时节省的钱给他买药治伤。

并精心护理直至痊愈返队。12月,敌人频繁出击云周西村,并捕走地下工作人员石三槐等,形势日险。家人劝其撤退但她仍坚持等上级通知。

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她转移。次日拂晓,国民党却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随同群众来到会场。

国民党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张年成等,并胁迫她出场坦白。审讯中,国民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土地。刘胡兰百般不从,从容就义。

3、张自忠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出战。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

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激战到16日佛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

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5月16日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

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

4、黄继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

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的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5、梁士英

1948年10月14日11时,锦州战役总攻开始了。在连续几十次排炮的轰击下,锦州城垣的西北角被炸开了一个个缺口。尖刀8连的勇士们在大炮和坦克的火力掩护下。

实施了连续爆破,扫清了敌人外围的铁丝网、梅花桩、地雷网等障碍,打开了冲锋道路,迅速摧毁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冲开了城垣的突破口。

梁士英是首先登城的一个,他一人用十几颗手榴弹击退了敌人一个连以上兵力的猛烈反扑。敌人的第二道工事是利用铁道突出地面的路基加工修筑的。

正当我尖刀连冲到路基下,准备向城内纵深挺进时,却被路基附近的一座大暗堡的强大火力网封住了前进的道路。地堡内敌人的机枪喷着火舌,疯狂地扫射着。

进攻部队被压得动弹不得,担任右侧突破任务的尖刀3连也被阻止在路基下。排长带领战士硬冲了几次,都被那严密的火网压了回来。组织了几次爆破,也都失败了。

这时,大部队总攻的号声响了,我军勇士们喊着震耳欲聋的杀声,像山洪一样从后面冲了上来。一分钟也不能耽误了。

梁士英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连长,我是***员,把炸敌堡的任务交给我吧!”连长是相信这个机智而又顽强的战士的。就说:“好!士英同志,要坚决勇敢,保证完成任务。”

梁士英迅速掖上两颗手榴弹,提起爆破筒,飞身向敌堡冲去。在机枪掩护下,终于冲过了敌人的火力网,把两颗手榴弹投向敌堡,借爆炸后的浓烟做掩护。

飞跃到敌堡前,在刹那间将爆破筒塞进了吐着火舌的枪眼。可是正当梁士英转身刚要撤离时,顽固的敌人把冒着白烟的爆破筒扔了出来。梁士英毫不犹豫,猛扑过去,抓起爆破筒。

又迅速地投进了敌人的地堡,并用双手死死地顶住。战士们愣住了,连长狂呼:“梁士英,快回来!”梁士英侧过脸来,高喊:“不能回!回去就……”

他的语音未落,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敌堡爆炸了,我军前进的障碍扫除了,梁士英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年仅26岁。

其三:  新浪娱乐讯《碧血剑》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小说,属于金庸先生的早期创作,带着早期金庸小说的一些特征,这也可以说是金庸、梁羽生先生开创的“新武侠小说”的一些特征。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有两点,第一点是武侠小说和历史叙事相结合,第二点是传奇的内容为历史的主题服务。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并非由主人公的性格所决定所推动,也不是由人性的命运所决定,而是由既定的历史素材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有关历史的思想主题演绎出来的。  《碧血剑》的创作,在《书剑恩仇录》之后,在《射雕英雄传》之前,因而比较明显地带有从《书剑恩仇录》向《射雕英雄传》过渡的痕迹,即从“历史传奇”向“人生成长”过渡的痕迹。我们看到,与《书剑恩仇录》不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袁承志的故事是从他小时候开始的,不像《书剑》的主人公陈家洛一出场就是一个武功高强、性格定型的青年;但另一方面,袁承志的成长故事又是一个不完整的成长故事,不像《射雕》的主人公郭靖那样由性格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为主人公的性格成长服务的。在这部小说中,到了第四回,主人公袁承志从华山派艺成下山,他的性格就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其后的故事情节中,袁承志的这种性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就是说,袁承志的故事其实不是他本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有关江山社稷的历史演变的故事,主人公袁承志只不过是在这个江山社稷的故事中充当一个引线或者是导游,有时候甚至是历史主题的一个演绎或表达的工具。  根据这些,张纪中拍摄的这部40集电视剧《碧血剑》设定双重主题(双重叙事线索),即有关江山历史的叙事线索,和有关江湖传奇的叙事线索。小说第二次修订版的后记中指出,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人公,其实不是在小说中所看到的主人公袁承志,当然更不是夏青青,而是他们的父亲,即从没有正式出场过的两个早已经去世了的人物:明朝的蓟辽总督袁崇焕,和金蛇郎君夏雪宜——在这次第三版修订本后记中,作者将这句话删除了,这说明,作者在这次修订中,努力将这部作品的叙事重点转移到正式出场的人物身上,也就是转移到袁承志和夏青青的身上,让他们来承担小说的思想主题。但即便如此,小说原来的构想痕迹,仍然存在于小说的文本内外。最好的证明,就是在海内外《碧血剑》的版本中,仍然将作者专门创作的历史人物袁崇焕的评传放在书后。  很显然,历史人物袁崇焕和传奇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这样的两个人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他们的不同,首先是真实与虚构的不同,袁崇焕其人其事都是真实存在的,有案可查的;而夏雪宜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则全都是由作者想象和虚构出来的,只能存在于这部小说之中。其次,对于小说的主题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那就是这两个人的个人品格、精神境界和价值指向也是完全不同的:袁崇焕是一个为了江山社稷奋不顾身、数十年生命都献身于明王朝、汉民族和中原的苍生百姓,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的英雄;而金蛇郎君夏雪宜,却是明显的另外一种人,即为了个人的、家庭的仇怨而苦斗,不仅消耗了自己的全部生命,而且还制造了更多人的苦难和更多人仇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典型的江湖浪子。  从这两个不同的人身上就能够分析出这部小说的两个不同的主题。从袁崇焕的人生故事中,我们得到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道德典范,即道德人格的主题;而从金蛇郎君夏雪宜的传奇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则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情感风貌,即个人情感的主题:夏雪宜这个人物是一个典型的传奇人物,一个典型的江湖的、武侠的人物,他的存在目的,就是要为家人复仇,同时又为寻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复仇和寻宝的过程中,他的情感经历,又是那样的扣人心弦。  根据小说,直接出场的主人公袁承志、夏青青、阿九等人,就全都有着双重身份,首先,是作为上述主题的承载着,即作为上述不在场的主人公的后人,寻访先辈的生存和死亡之谜,或为先辈报仇雪恨,但不论如何,都是先辈故事和历史的寻访者和导游员。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自己的故事,只不过,他们的身上流着先辈的鲜血,他们的故事也并没有脱离上述思想主题——在一个层面上,可以说,历史人物袁崇焕的儿子袁承志是承担了小说中的历史主题;江湖儿女夏雪宜的女儿夏青青则是承担了小说的江湖的主题。而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还可以说,在小说的第一主人公袁承志一个人身上,实际上已经同时承担了历史的主题和江湖的主题,也就是社会悲剧与个人情感的悲剧,因为,阿九这个情感人物原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她是皇帝的女儿,也就是袁承志仇人的女儿,但更是袁承志倾慕的对象,这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对象。  这样的双重主题,形成了小说《碧血剑》的一种叙事的“复调”,甚至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交响”,形成了小说故事与传奇的一种巨大的内在张力,不仅看起来错综复杂、起伏跌宕、气象万千,而且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和情感的艺术空间,让人无限感慨、浮想联翩、心灵震撼。  立足于“江湖传奇的故事是为历史的主题服务”的原则,这部《碧血剑》对主题进行了整合,即将小说的第二主题即江湖恩怨和个人情感的主题放在第一主题之中,因为,江湖传奇的故事完全是在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历史的视野中发生的,小说《碧血剑》的双重主题,可以整合成一个主题,即历史的主题,这也是小说的作者金庸先生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候的主要目标。如前所说,小说一开始的构想,是要把“广东蛮子袁崇焕”的形象和事迹通过武侠小说的形式传播开来、传承下去。也就是说,作者要通过传奇故事的方式,讲述自己心目中不能忘怀的历史。在作者的心中,这就是一种历史。更重要的是,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作者为我们确定了历史的坐标,而且,这种历史的坐标还是双重的。  第一重历史坐标,是小说的开头,不是从一般的江湖人物或江湖背景开始的,小说讲述的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江湖故事,而是讲述海外渤尼国华侨张朝唐公子万里迢迢来祖国参加功名考试,被官兵当成盗匪的这段奇异的经历。作者对海外渤尼国的叙述,完全是一种历史小说的笔法和基调。有意思的是,在这部小说的结尾,这个倒霉的张朝唐再一次出现在中原故国大地,且再一次被官兵当成盗匪,只不过,这一次的官兵不再是明朝的官兵,而是李自成统帅的大顺王朝的官兵!也就是说,李自成的官兵和明朝的官兵,对于张朝唐而言,对于所有的老百姓而言,并没有真正的区别!这是一个严肃的、深刻的历史总结。  第二重历史坐标,是小说的开头,出现了“山宗”即历史人物袁崇焕的旧部的聚会,为的是要纪念这个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了大半辈子但到晚年却蒙受巨大冤屈的英雄人物,甚至为此要宣誓报仇,也正是为此,山宗的领袖决定要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联合。很显然,他们把李自成当成了人民的救星,当成了这个时代的希望,当成了历史的拯救者。然而,在小说的最后,我们却看到,发生在袁承志的父亲袁崇焕身上的大悲剧,在袁承志的义兄李岩身上再一次重演了!明朝的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与李自成冤杀李岩,可谓如出一辙。如果说,这部小说的主线,是讲述袁承志如何为父亲袁崇焕洗刷冤屈,甚至报仇雪恨,即以一种奇特的传奇方式进入历史的话,那么,最后李岩的遭遇,则是对袁崇焕的经历的又一次重复。似乎,这乃是中国历史的一种必然,或者说,这种“黄龙未捣,武穆蒙冤”的悲剧,正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真相。

自从袁崇焕当了蓟辽督师,清军都打到北京了,这是自也先以来还从没有过的事。老百姓都被劫掠一番,必须要有人出来为这个国耻负责。而袁崇焕杀了在敌人后方的总兵毛文龙而正是有毛文龙在,清军才会进攻的时候有所顾忌。毛文龙一死,清军再无顾忌肆意杀掠。这必须有人出来负责,而且不杀人不足以平民愤。所以袁崇焕你不负责谁负责,才有了百姓吃袁督师的一幕。

另外,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崇祯已经挂了。至于那个连小学生都骗不了的反间计的故事崇祯还有他的大臣们还不至于傻到那程度,不说熟读兵书,起码看过三国吧。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享受最大的待遇,也要担起最大的责任,袁崇焕为清兵肆虐负责了,那么天下的灭亡,崇祯你不负责谁负责。

东山再起只是没失败到绝地的美好谎言,你以为崇祯没有努力吗?你体会过那种使出了全力确无法改变现实的深深的无力感吗?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美好的绝望。就像项羽一样,天下人都已经厌倦了战争,项羽东山再起只能是重新开启战端,个人能力再强但是也无法阻挡历史百姓渴望和平的洪流,所以所谓项羽东山再起也不过是后人yy罢了。

《碧血剑》迷们大体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袁承志最爱的人是阿九,而对于青青只有责任;一派支持青青和袁承志在一起。我们不妨可称之为九迷和青迷。

其实,和阿九相比,青青处处落下风。论出身,阿九出身帝王之家,贵为公主,而青青却出身匪窝,还是个私生女;论相貌,阿九也远比青青漂亮;论修养,阿九是大家闺秀,青青却小心眼动辄发脾气。不管怎么说,阿九才是承志的良配,然而最后和承志走到一起的却是青青,难道这只是偶然吗

种种迹象表明,袁承志心里有阿九,这种感觉也许能称得上“淡淡的爱”或者“深深的喜欢”,但可以断定,承志和阿九绝对不会走到一起!

崇祯皇帝,阿九的父亲,灭了袁承志满门,杀父之仇灭门之恨不共戴天,如果承志能放下仇恨和杀父仇人的女儿在一起,那怎么对得起一门忠烈若真是那样,算青青瞎了眼!

不可否认的是,和仇人的后人成为眷侣的例子也有(《萍踪侠影》张丹枫和云蕾),但那限于被害人一方犯了错或者出于误会,而杀人者是出于更高层次的目标不得已而为之,成为眷侣的条件也是杀人者内疚一生最终偿还血债,结局皆大欢喜。但袁承志和阿九的情况就完全不同,崇祯因昏庸故错杀忠臣还厚脸皮死不认错,而袁崇焕一门忠烈含冤九泉,这种情况下,承志阿九怎么会在一起

诚然,这是客观因素,也只是决定了袁九难成眷属,并不说明承志不爱阿九,而真正使袁九分道扬镳的,是阿九的天真与无知!

惠王作乱,袁承志看在民族大义的份上先公后私,阿九却示意他趁机求为驸马。这时候的阿九,完全不了解承志。承志的本意是阻止清兵入关,可是在阿九看来却成了单纯的为了美色与荣华才有此行为,这让承志的忠烈之心往哪放让民族大义往哪放此时的承志,应该很伤心吧!

为了保护崇祯,承志将金蛇剑给了阿九,阿九受之不疑。这至少说明了,在阿九心里父皇的位置要远比承志重要(这无可厚非),但是他和袁承志相爱的唯一条件,就是她能放下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对父亲的留恋和承志远走高飞(承志还未必愿意)。

如果这一点承志也能忍受,那阿九的一句“袁督师真的是被冤枉的吗”就无异于在打承志耳光了,这是对袁崇焕冤情与忠心的最大不敬,也是对承志二十多年所作努力的全部否定,这样的天真与无知,承志怎能和她终生相守

对于阿九,承志是矛盾的,不能爱,也不想爱,却有着深深的喜欢。所以在华山绝顶和玉真子决战之时,他才想到让玉真子把二人都打死算了。说实话,此时的承志有点窝囊,想到了用死解决问题。可是如果把阿九换成青青,承志还会想到死吗不会,他想的,一定是“打败玉真子,和青弟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深深的爱。

不错,承志躺在阿九床上的时候也曾“情不自禁”,但那种情况下其主要作用的是“性”而不是“爱”。君不见杨过在给陆无双接骨时也曾有流氓举动,在思念小龙女的时候也曾夺走完颜萍初吻,难道那也算“爱”

青青是承志下山之后认识的第一个人,也是结交的第一个“兄弟”,两人对月谈心之时,青青的那句“不管你的仇人有多厉害,我都帮你”一定会很让承志很感动吧!即便承志还不知道青青是女儿身,但就凭这一句,这个生死之交,承志是交定了。而且,这句话比之阿九的“袁督师真的是被冤枉的吗”要强多少倍!

了解了青青的身世,承志对她更加怜惜,因为二人身世相似,保护“青弟”的想法在承志心中油然而生,更何况,青青的父亲夏雪宜还是承志的半个师傅,那亲近之意就更浓厚了吧!

宝藏找到之后,青青的举动也让承志刮目相看。宝藏是凭借青青父亲的遗图得到,女承父业本就天经地义,青青却将它都送给了承志,或许你说找到宝藏是承志的功劳,那假如把青青和阿九互换位置,阿九是把宝藏送给承志还是献给朝廷镇压闯王

再到后来,青青每次对情感的表达都令承志感动万分,从刺杀皇太极临行前的千叮咛万嘱咐,到承志被擒之后的彻夜不眠,再到结局之时承志被清兵围攻受伤,青青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注定了最终和承志在一起的是青青而非阿九。

青青虽然比较任性,但她还是很聪明的。她的功夫本就不低,先是从小慧希敏手里骗到或抢到黄金,后是将海沙派杀得片甲不留。可是和承志在一起之后,她就很少出手了,受到孙仲君进攻,即便不敌,退避还手总还可以吧(青青性格本就如此),可她索性躲到了承志身后,让大哥打发她,此后类似情景不胜枚举。呵呵,受到心上人奋不顾身的保护,青青应该很幸福吧!这也满足了承志保护“弱者”的虚荣心。

青青有着阿九没有的优势:青青没有后顾之忧,她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大哥的爱情之中,但阿九不行,她有诸多顾忌。单凭这一点,阿九在另外三个方面的优势就不足为意了。

所以,相较之下,青青比阿九爱的更深,更了解承志,她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就情理之中了。

再说承志,他也想过二美兼得,可是事实决定只能娶一个。而选择青青是早就决定了的,虽说他很少表现出来。但是这何必要表现出来呢情理之中顺其自然的事,需要刻意去表现吗

重逢安大娘,安大娘曾问承志可有心上人,袁承志“想到青青,脸上微微一红”,此时在承志心中谁轻谁重已经很明了。

青青被掳,承志一怒之下点了五毒教所有人的穴道,只为换回青青。“冲天一怒为红颜”,不仅是吴三桂,袁承志也有这种英雄气概!在惠王作乱之时,承志可曾想到“阿九危险,我要救她出来”

最后,阿九出家远走西藏,承志未曾劝阻,只是说“我会去看你”,呵呵,如果真的会去看她,又何必放她走

为了打消青青疑虑,承志明知婉儿钟情于己却坐视其嫁给自己不喜欢的师兄而不加阻拦,这分明是对青青无理取闹的纵容。因为他只要说出一句阻拦的话,青青就会伤心欲绝。为了不让青青伤心,他牺牲了婉儿的幸福。从这一点看,对女友无理取闹的纵容,袁承志当仁不让!

在这场爱情角逐中,青青是胜利者,以后即使大哥会不时的想起阿九,但这对于青青来说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48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