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是什么意思

陈情是什么意思,第1张

陈情是旧情;陈述自己的想法的意思。

引证解释:

《楚辞·九章·惜往日》:“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王逸注:“列己忠心,所趋务也。”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亚(陈亚)与章郇公同年友善,郇公当轴,将用之,而为言者所抑。亚作药名《生查子》陈情献之。”

清汪懋麟《送梦敦学士假归桐城》诗之二:“陈情原遂躬耕志,已办山中薜荔衣。”

例句

(1)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2)这份陈情书上写道:这个男人冒犯了我们。

(3)快阻止他。陈情书上汇集了意大利著名艺术家、音乐家、电视名人以及普通民众的签名。

(4)他的章表具有立意高远、陈情恳切、理深文赡等特点,并记录着一生的追求与失望,洋溢着一生的才华与情感。

(5)他代被告向法庭陈情说被告十分懊悔。

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陈情赠友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诗人向友人陈情,述说自己被人所陷害,又借典故述说交友之道,不以眼前的贫困而不善遇。全诗语言古朴凝重,运用典故使情感表达形象化,产生了一种动人心魄的效果。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陈情赠友人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作者 :李白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名家点评,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陈情赠友人 延陵有宝剑 1 ,价重千黄金。 观风历上国 2 ,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懦夫感达节 3 ,壮士激青衿 4 。 鲍生荐夷吾 5 ,一举置齐相。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6 。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多君骋逸藻 7 ,掩映当时人 8 。 舒文振颓波 9 ,秉德冠彝伦 10 。 卜居乃此地 11 ,共井为比邻 12 。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尘 13 。 英豪未豹变 14 ,自古多艰辛。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奈向成离居 15 ,相去复几许。 飘风吹云霓 16 ,蔽目不得语。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17 。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18 。 沉忧心若醉 19 ,积恨泪如雨 20 。 愿假东壁辉,余光照贫女 21 。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延陵”句:延陵是春秋时吴公子季札的封邑。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西汉刘向《新序》卷七《节士》:“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 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也。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赐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 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今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挂坟墓。’”《史记·吴太伯世家》谓“吴使季札聘于鲁,北过徐。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以上两说皆谓季札使之“上国”,按春秋时鲁之国君称“王”,晋之国君称“公”,季札使鲁为是。

上国:当为鲁国。

懦夫:谓软弱无能之人。达节,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明达世情且识时务。《左传·成公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青衿:为古之学子或学生之服,常以代指学子、诸生和未仕之文士或读书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鲍生”句:鲍生,即鲍叔牙。夷吾即管仲。《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重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尚:超过。

逸藻:超逸之文藻。

掩映:犹遮掩。此为誉美之辞,是谓其友人文采光耀,乃在当时人之上。

舒文:《文选》卷二六颜延年《赠王太常》:“舒文广国华,敷言远朝列。”李善注:“王逸《楚辞注》曰:发文舒词,烂然成章。”张铣注:“舒其文章。”

秉德:朱谏注:“秉德,执德也。”犹持德。彝伦:犹常伦。

卜居:《楚辞·卜居·序》:“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著龟,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后以泛称择地定居。

共井:周时行井田制,《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则九家共用一井(《孟子·滕文公上》谓八家)。比邻:比者,近也,《周礼·地官》: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比邻即近邻。

“薄德”二句:李白自喻,谦谓。中,帝王所都为“中”,此指唐都长安。见,此为谒见、晋见。捐,即捐献。此二句是谓李白曾至长安谒见玄宗献赋之事。

豹变:《周易·革卦》:“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文选》卷五四刘孝标《辨命论》:“视彭(越)韩(信)之豹变,谓鸷致人杰。”此喻人之地位转变,由贫贱而显贵。

离居:离开居处,流离失所。语出《尚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孔颖达疏:“播荡分析,离其居宅,无安定之极。”离居还有“散处”分居的意思,谓人各处所在。《左传·文公十六年》:“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按李白诗云“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揣之,此“离居”应为离家出行之意,拟李白作此诗时,或有再度离家的打算。

飘风:《楚辞·离骚》:“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王逸注曰:“回风为飘。飘风,无常之风。以兴邪恶之象也。……云霓,恶气,以喻佞人。”

“投珠”二句:《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注释:“‘投珠’二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从狱中上书曰:‘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壁,以暗投人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旁视曰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此解似嫌与李白《陈情赠友人》诗之文义不符。按李白诗云“投珠冀相(一作有)报”来理解,“投珠”的意思当为“投珠报玉”或“投桃报李”。《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薛据《古兴》诗:“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道在君不举,功成叹何及。”由此可知,“投珠”即为向亲朋或长官送赠礼物。按剑,一般应解释为以手按握剑柄或佩剑。如李白诗“按剑清八极”、按剑心飞扬”是也。有时或喻与对方怀有敌意。如王维诗《酌酒裴迪》:“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之“犹按剑”即含此意。细读李白《陈情赠友人》这首诗,全篇贯通理会其内容,从而发现,诗“按剑恐相拒”一句中的“按剑”一词,不仅与李白作此诗时的事情和境地极为不符,而且表现亦极不和谐。拟疑此“按剑”当误,其本应为“弹剑”。弹剑,犹弹铗。此李白是用“冯讙弹铗”故事。《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讙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讙不复歌。”后因以“弹铗”谓处境窘困而又有所干求。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即“弹剑”之意。“弹剑”正合李白作《陈情赠友人》诗时的实情。此句意为李白欲效冯讙,求友弹剑于门下,恐为朋友所拒。此应属谦恭客套之辞,似无实指。

“所思”二句:采芳兰:《乐府·采兰歌》:“采芳兰兮以赠君子,君子不见兮惆怅如此。”苏颋《送贾起居奉使入洛取图书因便拜觐》:“遗文征阙简,还思采芳兰。”“采芳兰”,喻作诗文。荆渚:“荆”,胡本作“修”。“荆渚”,可释为荆楚一带的洲渚;然“修渚”则无可释,甚而不讲。按通行李白集是诗为:“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修)渚。”此殊与文义不通。可以试问,李白与其这位友人为“共井比邻”,之间有何“荆楚的洲渚”相隔?窃以为,“荆渚”与“修渚”而者皆误。“渚”与“堵”字形相近,极易相淆而出讹。此诗中的“渚”字本当为堵。所谓的“荆渚”实为荆堵。“堵”者,墙也,如“观者如堵”之“堵”,即意为观者如墙是也。兹将“荆渚”改正为荆堵,乃意谓篱墙;若改为修堵,则意谓高墙,二者与诗皆通。按改正后,这两句诗当为“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堵。”如此,可不解而自通。

沉忧:《文选》卷三陆机《拟行行重行行》:“伫立想万里,沉忧萃我心。”张铣注:“沉,深也。”《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泪如雨:曹操《善哉行》:“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愿假”二句:典出《列女传·辩通传》:“齐女徐吾者,齐东海上贫妇人也。与邻妇李吾之属会烛相与夜续。徐吾最贫而烛数不属。李吾谓其属曰:‘徐吾烛数不属,请无与夜。’徐吾曰:‘是何言与?妾以贫,烛不属之故。起常先,息常后,洒扫陈席以待来者,自与蔽薄,坐常处下,凡为贫,烛不能属故也。夫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暗,损一人烛不为明,何爱东壁之余光,不使贫女得蒙见爱之恩,长为妾役之事,使诸君常有惠施于妾,不亦可乎?’李吾不能应,遂复与夜,终无后言。”此二句是李白以贫女徐吾自喻,以求借邻友之光,而承邻友之惠也。

白话译文 延陵季子有把珍贵的宝剑,价值高达千两黄金。 他出使观风要身佩宝剑到上国去,心中把剑暗许给友人徐君。 归来之时他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头之树,万古以来都知晓他崇友爱友之心。 懦弱之夫会因为如此达节而感愧,壮烈之士会因为同学的友谊而激奋。 鲍叔牙推存管仲给齐桓公,一举之间便成齐国之相。 此人若不是有好朋友,哪里会产生青云之上的念头。 面临财物绝不随便取得,推托辞让自己那份给更需要的人。 后代之人非常称赞鲍生的贤明,英名高风已远去真是难以再见。 与人相交只要如此,交友之道谁说已经沦丧? 友人您啊驰骋美文美词,花聚叶茂自然高上遮掩当时众人。 案笔撰作文章舒展力振文风颓波,秉持道德冠于常辈之上。 占卜择居就确定住在此地,与您共比邻相傍而居。 对云面月弹弄清琴,美酒佳酿欢娱冬春。 德性浅薄中道被弃,轻蔑忽视如同遗弃尘土。 英豪之人难逢时运地位未变,自古以来多有艰辛。 纵然他人对我疏又远,唯有您应该对我愈发亲近。 为了什么如今离居相分,此一相别又要经历多少时日? 无常之风吹挑恶气云黑,掩蔽眼目不可得语。 投人明珠期望有所报答,人不理解按剑而恐推而拒之。 心有所思采集一把芳兰,欲有所赠还远隔着荆渚。 沉郁烦闷我心如醉,恨积于胸我泪又如雨。 愿借东壁之居那点蜡炬光辉,让那余光照我这贫贱的织女。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系年,《李白集校注》:“此诗似入京以前,在安陆时作。”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从前之《校注》说,其在《简谱》中认为李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闲居安陆”,因系此诗于该年。以上两说无据,均误。按李白生平事迹和行踪,其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自安陆移家兖州,翌年暮春自离新家,游历三年。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归家兖州。此诗云“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尘。”故知此诗当作于李白移家兖州与其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谒见唐玄宗,继游吴越、潇湘等地归来之后的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夏秋间。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陈情,犹陈诉衷情。友人,按此诗陈述:“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知此“友人”当为李白的近邻。诗又云:“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由而可见,李白所向陈情的这位友人,其当时在兖州一带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名流或知名文士。想必开始两人友情甚笃,过从甚密,然突遭变故,中途见弃,交道不终。感情的破裂,李白为此陈忧积恨,但一如既往,对友情坚忠不渝,并在诗中索性挑明此中曲折,坦率、诚挚地表白自己的初衷,希望言归于好。诗又云:“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由而揣知,李白作此诗后,旋即去往徂徕山之“竹溪”。 在具体表达上,诗人着意于感情的形象化与情感之具体刻画。这主要体现在典故的运用上。季札“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54年)春天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刘向所著的《新序》当中,都对这次活动有所记录。“鲍生荐夷吾”的故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诗人说管仲一举为齐国之相,位置青云之上,此全靠好友鲍叔牙所荐,且赞二人交道之高尚。李白用季札挂剑和鲍叔牙荐管仲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交友之道,亦以此向友人表明心迹。在这友道的标准的基础上,诗人盛赞友人的道德文章,并描述了共井为邻的生活情景。可惜友谊好景不长,中道见弃,因此诗人深感“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即使如此,诗人仍然执著于友谊与友道,“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但事实上言归于好已不可能了。思念至此,“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并发出“愿假东壁辉,余光照贫女”之叹,忧恨交积,语极悲怆。 名家点评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杨安仑:全诗情真意切,沉郁悲怆,加以行文古朴凝重,读来动人心魄。此亦足见诗人的心襟和气度。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至德元载(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像

读后感 网权威发布陈情表读后感1500字两篇,更多陈情表读后感1500字两篇相关信息请访问读后感网。

 导语以下是大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情表读后感1500字两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情表读后感1500字一

 我是一个青年人,但我酷爱中国古典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强调自己的态度,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弘扬,这就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最大的认可。

 作为一个年青人,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里承载着更多的是关于民族、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的思考,在思想的逐渐成熟中,我觉得热爱民族文化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当今社会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社会上部分人漠视自己的信仰,践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物欲横流,金钱第一,这是社会群体信仰的危机。我敢肯定这种危机既潜伏在意识形态,又反映在现实之中!总之,我能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正在面临一场劫难,却又无可奈何,我不知道是历史的悲哀,还是我们现实的残酷

 回过头来看《陈情表》,这是一篇散发着传统美德的古代散文,现在能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人,在这个金钱世界,谁还在乎忠,义、廉、孝,它的观念,已经与我们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不仅中国古文化离我们很远,似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也离我们很远,说得严重一点,中华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没落!

 大学毕业已十年了,我觉得自己在毕业时曾高喊着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想起这些话,现在我都觉得脸红。我在经历了十年社会生活后,我明白自己已发生了蜕变,没有了纯洁,熄灭了热情,磨去了棱角,随波逐浪在这个金钱社会,已经变得庸俗不堪。我懊悔、我内疚,甚至痛骂自己。一个忽视继承的民族,发扬光大毕竟是一句 口号 ,我个人的力量怎能与潮流抗争,我又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呢

 中国古代有无数个例子说到忠孝不能两全,而这些例子只是说明了这个历史命题的正确性,而没有突出它的矛盾性。忠孝不能两全,必然要有取舍。传统的封建礼教认为,不能两全时,必取其大者。以此作为前提,应该说凡是具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会选择忠,因为忠是忠于国家,进而忠于黎民,忠于天下,此为顺应天意,弗敢违矣!而《陈情表》似乎是个例外。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核心价值理念就在这一句话中,我特别欣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是文章的文眼,更重要的是它映射出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以孝治天下,古代似乎做到了,真正的能够为国尽忠的贤才,皆是大孝之人。因此,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甚至以孝顺廉洁来举荐官员,这也成为了入仕的主要渠道。孝是立身之本,忠却是立国之本。陈情表读后感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设定自己的推辞逻辑,以孝为忠、为大义,更以孝作为仁君之仁,达到了自己巧辞而又不迁怒于君主的两全目标。是孝在前而忠在后,一前一后成就了李密的忠名。

 那么“忠孝不能两全”应该指的是不能同时两全,如果处理得当,先后有致,那似乎也是可以两全的!李密的忠孝之名既归结于处理二者关系的得当,更在于李密内在的孝廉之心。

 孝顺自己的祖母,不,别说是祖母了,就说是孝顺母亲,能在挺进仕途,成就大忠之间作出选择的,又能有几人我不想以此来评论道德沦落或者是退化,但这个深刻的命题在现实社会中,其二难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不能两全的范畴。

 在现实社会,我们遗憾地只能看到,标榜自己忠于党者、忠于国者、忠于人民者,多乃营营苟苟之辈,他们鱼肉百性,伤天害理,岂敢指望他们大忠乎这些道貌岸然的所谓正人君子,枉负大孝之名!

 试问,一个不能行孝之人,到底有几人可以行忠心之事又哪来那么大的德行去施恩天下黎民,更莫奢谈忠党、忠国、忠于人民之大事业了!

陈情表读后感1500字二

 追求者,不思名则其为利。得欲之所有,念之全部。

 大概是人的心性吧!每个人都想要拥有,仿佛不是自己的就无处容身,拼命而思得其之。

 于是,人开始醉了,恨了,到最后也疯了……欲望横生,彻底击垮了他们那颗执着追求的心。变了,变得麻木,变得阴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达其求不论其失,却不曾想追到手了,脚下却是深渊。

 还有一种人,追求乐在其中,乐享其成。既不患得患失,也不求过分拥有,能力达到就够了,成就有了就好了。能得到就满足了,得不到也满足,欢乐与追求同在。

 有时不禁地想:人有了所欲是不是件好事端正追求态度,它能成为追求道路上不解的动力。反之,它能使一个人不停地堕落,让一个人变得黑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成一把伤人害己的利剑。欲望啊,该怎么说你呢

 有一次梦见,我和“自己”下赌注,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两个要自相残杀呢梦中,我遇急事,焦躁不安,愁怅满容。而他虽一脸凝重,却从容淡定,安然闲适,仿佛与他无关。下一盘棋,我胜了便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输了便灰头土脸,气急败坏。看他,输了,坦然淡定,笑呵呵的;胜了,怡然闲适,笑呵呵的。于是,我们不停地赌注,我输了,输的我一无所有。没了自信,没了理想,没了追求,没了所有……他胜了,却还是无所感慨……

 那一刻,我醒了,我从睡梦中坐起,深深回味着那一幕幕。

 陪自己下一场赌注,没有输赢。

 像是经历了一辈子那么长,漫漫长夜,无眠安睡,与他相比,总是感觉自己是那么不济。为啥命运如此多舛哪!没有结果,只有自己想,自己明了。

 拼一次,一辈子的时间或许都不够,争求一次,一生的经历大概也不行。欲望啊欲望,你给了我渴望,却要让我付出万般代价,何求李密陈情表读后感得之安然,失之坦然,得之必然,成长必当然。然后,做好自己。陪自己下一场赌注,只有赢,永远都不会输。

 天底下唯至情最动人心魄----题记

 不得不说,初读这篇文章,还真是没什么感觉!相反,绕口如同嚼蜡般难受。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之情,不就是为人尽孝、尽忠、忠义嘛!这种事情,大千世界,比比皆是啊!干嘛说得那么煽煽动人,好像感天动地似的!

 不过,读着读着,我的心就泛起了疙瘩,心情顿时很沉重。开始的轻蔑支离破碎,苦楚在心底蔓延滋生。霎时,感到一阵阵清凉,心中不由得向往起那位进退两难的官人。

 李密,他虽为前蜀之臣,败朝之遗人,身份之低微,根本不值一提。但帝君不舍英才,极力召用。可是他一腔惆怅难离,患得患失。祖母卧病在床,皇帝诏书特下,“前有虎,后豺狼”进退两难。毅然的,上书陈情言况……六月失父,四岁离娘,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他---从小便无依无靠,没了家眷。祖母亲,祖母养,成就了他,祖母便是他的全部。面对那承墨的诏书,节节攀升的任命,他心动。但却止步不前,一心想着养育祖母,陪她安享天伦。官职,在封建社会无数人垂涎,但他一句话就拨了回去;权利,那么多人渴望,他一句话就压了下去。在他眼里,祖母一人变胜过所有。

 话都有些语无伦次了!我激动地不知该说什么了!整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密这个人了;最感动的就是他的那些经历;最佩服就是他的果断。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感觉就像是整个脑海不停在转动,晕乎乎的。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这位伟大孝子在向我微笑。那一笑,仿佛包含了艰辛、困苦、忧愁、欢乐、期待,仿佛世间所有情感都被这一笑包容了进去……

 感慨还是蛮多的,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好小,虽然自己也有决断。但与他的果断相比,一下子就变得不值一提,大有小孩子气!看来我需要成长的地方还有很多,我需要走的路好有很长。

 对了,差点就忘了。李密他告诉我,百义当头,孝字为先。父母很重要,他们太重我们放不下,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方知后悔。

 记住了,珍惜眼前的,方是最好的!

陈情表 [魏晋] 西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刘悯 一作:刘愍;孑立 一作:独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刘 一作:祖母)

高中文言文,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

文言现象

重点解释 1 臣以险衅:灾难祸患。险:艰险,祸患。衅:祸患。2 夙遭闵凶:夙:早。3 夙遭闵凶: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4 慈父见背:背弃我。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5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6 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爱怜。7 躬亲抚养:亲自。8 终鲜兄弟:少,没有。9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祚:福气,福分。10 晚有儿息:子女。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勉强。12茕茕孑立:孤单。13形影相吊:安慰。14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1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奉:承奉。16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17 诏书特下:特地。18 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职。19 寻蒙国恩:寻:不久。20除臣洗马:除旧官,任新官,受职。21 猥以微贱: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22 臣具以表闻:详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赏析三

“多情”的《陈情表》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

倾苦情。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话浓缩了李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也表露了他沧桑过后的人生感慨。苦情动心,真诚感人。

赏析二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创作背景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泰始三年(267年),朝廷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鉴赏

1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 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教学相关

整体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赏析一

第一段

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贾逵《国语》注:“衅,兆也。”“险衅”,险恶的兆头。“闵”,病困,凶丧。“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78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