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如果说校园暴力会给孩子造成终身心理阴影,那 “老师暴力”也丝毫不逊于校园暴力,甚至还有可能更加严重。老师暴力”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畏惧,以致孩子失去学习动力,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之路造成严重障碍。
于此同时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严重打击,有的孩子会因此沉默寡言,有的孩子则会由此产生终身阴影。“校园暴力”是心理伤害,”老师暴力“则是心理伤害加前途伤害。
2021年5月31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一小学发生了一起“老师暴力“事件,受害人是54名二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据家长反应孩子们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痕,严重的孩子屁股等处有长达几厘米的伤痕,强烈的疼痛感让孩子连坐都坐不下,一坐下伤口就会发痛,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看到孩子们的伤,家长们迅速反应过来这不是一起简单的“体罚“而是一起严重的”老师暴力“事件。于是便有家长向当地教育局反应,经调查显示,才得知孩子的伤疤来自体育老师,因孩子拿器材时部门孩子没有按照规定拿 ,这个老师便对他们进行惨无绝伦的”棒刑“,老师直接用扫帚棒打学生,扫帚直接打断三把。
而体育老师体罚学生时,旁边不是没有人,旁边还有学校几个领导、老师,但这些人所谓的”为人师表的老师们“并没有上前去阻止这个老师的恶行,反而是站在旁边观看,他们的行为配不上学生”喊他们老师“,他们也不配为人师表。
事件发生以后,涉事体育老师已被强制停职,交于公安机关处理,袖手旁观者则被停职调查。
这次老师暴力事件不是第一起老师暴力事件,在这次老师暴力之前,在多个学校也曾发生过类似老师暴力事件,甚至比这个还要严重。这不得不引起重视,教育关于国家前途的大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校园暴力、老师暴力整改迫在眉睫。
一:校园不在安全前有校园暴力,后有老师暴力,这些存在的问题无一不体现现在的学校已不再安全。学校本是教书育人之地,但现在部分学校却剑走偏锋,非但没有起到育人作用,还成为了育人道路上的绊脚石。
孩子是家长新手里的宝贝,家长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该学校学习是对这个学校老师、学校的信任,但我们发现部分学校、老师愧对家长信任,孩子学习不好不是问题,但是体罚、殴打学生那就很有问题了,这是对家长信任的磨灭。
不求老师对孩子像自己家孩子一样好,但希望老师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为家长着想,孩子可以学习不好,但安全要有保障,若安全没有保障,那还谈什么学习,学生活在恐惧之中,对学习真是有心无力。
现在“老师殴打学生”,“研究生跳楼,“老师猥亵学生“这样的校园新闻频出,大家早屡见不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学校被爆出负面新闻,这些新闻总能围绕”校园暴力“,”老师暴力“展开,这是新闻也是现在校园出问题的一种表现。
老师抢夺学生研究成果导致学生自杀,老师为一己之私暴、猥亵学生,本该为人师表的他们变成变成了校园杀手,这些杀手遍布多个校园,让家长、学生活在恐惧之中。
校园暴力、老师暴力是校园安全两大杀手,若不除学生、家长难以放心,故希望“校园暴力,老师暴力“能够得到重视,涉事学生、老师应该受到严重处罚,而不是单纯的罚款、撤职、开除。
二:维护校园安全迫在眉睫这些年校园暴力、老师暴力事件频出,其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严重威胁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故维护校园安全迫在眉睫。
现在我国针对校园暴力、老师暴力事件已有相关法规发条,但校园暴力事件还是频繁出现,这其中必有疏漏,才导致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下面我们来看看校园暴力得不到解决的背后,有可能存在那些问题。
①:校园暴力大多数发生在未成年人之间,受害人没有成年,嫌疑人也没有成年,所以有的人便肆无忌惮地校园暴力他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不处罚的法律是以前,现在规定未成年人犯法同样会被处罚,所以希望大家应以为戒。
②:校园暴力、老师暴力施暴者有可能存在保护伞
校园暴力、老师暴力真的看不见吗?我想不是这么一回事,很多人看到这些暴力事件会装作看不见,因为畏惧后面的保护伞,所以选择视而不见。除此之外还存在包庇的情况,也就是讲究人情世故。
这些都是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也期待有一天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还学生们“一片安宁”。
三:校园暴力、老师暴力应该被爆出很多人都曾经遭受过校园暴力、老师暴力,但通常不会讲出来,只会选择自己承担下来,认为只要毕业了就好。但我们忽视了一点“校园暴力,老师暴力”就如同家庭暴力一般,只有零次与无数次,选择容忍就是选择纵容,所以如果你遇到校园暴力、老师暴力一定要给家长说,再去相关部门反应。
如果不幸校园暴力、老师暴力对你已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也一定要及时反应,接受治疗。
结语,愿世间不再有校园暴力、老师暴力,家长可以安心送学生进校园,学生可以开开心心毕业,原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快乐的校园时光。
最后,高考即将到来,愿每一个高考生都能够金榜题名。
本文本人原创,个人看法,来源网络(有限,,若有侵权请联系
山东一硬核爸爸为女儿还原语文课本,成品有多精致?
近日,网上有一个爸爸为自己的女儿还原了一段语文课本当中的场景。杜先生的女儿今年7岁,正在读小学一年级,其中有一篇课文是《荷叶圆圆》,杜先生耗时2个月打造出了这个精致的意境。看了这段视频之后,我整个人都惊呆了,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个爸爸为了女儿喜欢可以将场景还原的如此完美,而且科技感十足,网友纷纷评论要是小时候有一个这样的爸爸,如今的他也不会拿着3000块钱的工资吃着泡面了,虽然很幽默,但也很生动形象啊,这位爸爸真的是太厉害了。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成品到底有多精致吧。
根据杜先生自己的描述,因为他自己挺喜欢做手工的,那天正好看到自己的女儿在背《荷叶圆圆》的课文。其中有一个荷叶插图让杜先生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他就尝试动手还原了一下这个荷叶,没想到做出来的效果还可以。然后他的女儿又说这个场景里面要有青蛙,要有水珠,要有蜻蜓,还要有鱼。于是杜先生都按照女儿的意思将这些东西全部给做出来了。但这个过程是相当缓慢的,杜先生耗费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完美的还原这一个合页的插画场景。居然还会动,是机械的你敢相信。
总的来说,这一件成品是相当精致,放在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售卖的话,价格都是相当不菲的,因为它是纯手工制作,而且还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完成。最关键的是,这个作品满满的都是父亲对女儿的爱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了。这些的材料主要都是以木头为主,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精致的齿轮都被这位杜先生做的相当的到位,丝毫不输一些精致的玩具。
山东济南一位爸爸把女儿神奇脑洞画成童话,你觉得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据新闻报道,山东青岛有位程姓先生,他是一位漫画家,经常带着9岁的女儿出去玩。路上看到的景色都会拍下来,然后让女儿尽情发挥想象力,再把这些“脑洞”画成漫画,并配上情节,形成类似童话的故事。然后再跟女儿一起修改审视,形成一个个独属于她们的童话。
这些作品或许粗糙了一些,没有经过时间和读者的检验,但却是独一无二的!这其中有小女孩的想象力,有父亲的绘画能力,是这对父女共同的、独特的美好记忆。这时候,作品的好坏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是父女两人共同完成的。
女儿对父亲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虽然男人看起来确实是粗线条的,但女儿绝对是其内心中最柔弱和最细腻的地方。儿子不听话时还可以揍两下,摆一摆父亲的威严,但女儿是动也动不得的。每一个女孩都是上天的恩赐,说女儿是天使,实际上是夸赞了天使的。无数个父亲想着陪女儿长大,给她最美好的童年,但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割舍一部分人伦情感,远离家庭出去谋生,这种现实的遗憾是难以弥补的。
所以题目中问这位父亲创作出来的作品怎么样,我觉得是无所谓的,好也罢坏也好,那都是人家的,只要人家女儿喜欢,这就是最好的作品。我一看到这个新闻,内心中就有一些感动,至于她们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好不好看,画工如何,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实际上,这位父亲画得非常好,孩子的想象力也足够新奇。
结语
与其在这里品评别人的作品,羡慕人家父女之间的感情,倒不如回家多陪孩子玩一会,也带她出去转一转,不要整天只想着赚钱。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河南男子花半年画16米长“百虎图”送女儿当新婚礼物,他画的老虎如何?河南商丘一男子花费半年的时间绘画出了16米长的白虎图,然后当做新婚礼物送给了女儿。从照片可以判断男子的画工是非常优秀的,整幅画纸上总共有126只老虎,形态特别的逼真,给人一种老虎会跃出来的感觉。父亲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女儿在虎年出嫁,然后希望这100多只老虎代替自己去守护女儿。
每一个父亲对于自己的孩都是极为疼爱的,他们会尽可能用自己擅长的东西去表达爱意。比如说这位商丘的父亲就特别擅长绘画,每天的休闲时间就是给女儿画老虎图。整个过程是比较繁琐的,但父亲并没有感觉烦躁,而是想着女儿收到礼物时候的开心,就更加有动力去绘画了。这样的爱就是极为厚重的,也是人们所羡慕的,虽然我们经常说自己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这也是他们的内敛导致的。不过如果你遇到的事情,那么父亲就是你身后的保护伞,能够让你的心情变得很好。
除了在虎年出嫁女儿也是属虎的,正好在自己的本命年遇到了心中的另一半,父亲也是很开心的,但同样又舍不得。毕竟是养了这么多年的宝贝女儿,现在女儿要前往别人的家中,也会让父亲担心女儿会不会过得不好。而现在父亲的绘画就无形之中给自己的女儿增加了底气,让婆家人知道女儿是有爸爸疼的,自然不会去欺负女儿。来到婆家的客人肯定会看到这幅画之后也会进行询问,然后夸赞男子的岳父有多么的好,这也是在给自己的女儿长脸。
老虎画的是非常好看的,即使不好看也是爸爸的一份心意,女儿肯定不会嫌弃。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礼轻情意重,比直接包红包还让女儿幸福。
基本能力专题复习材料第一卷
音乐鉴赏复习材料
第一部分 各地民间音乐
一. 音乐与人生
1.吴祖强,作曲家。代表作: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妹》,芭蕾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
2.刘德海,琵琶演奏家。演奏代表曲目:《十面埋伏》《阳春白雪》,创作有琵琶曲《天鹅》《草原**妹》《老童》。
3.草原**妹共有五个乐章《草原放牧》《在寒夜中前进》《与暴风雪搏斗》《党的关怀记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4.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第六(悲怆)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1812年序曲》,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钢琴套曲《四季》。
5.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6.音乐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
二.多彩的民歌
1.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通过口耳相传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的结晶。故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
2.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花儿)(信天游)、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3.民歌的八块色彩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江浙、江淮、闽粤台、湘鄂。
4.西北民歌:
代表曲目:青海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陕西民歌《脚夫调》《赶牲灵》《三十里铺》,山西民歌《刨洋芋》。
风格特点:旋律高亢悠长,起伏较大,节奏较自由,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5.中原民歌
代表曲目: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江苏民歌《茉莉花》
6.南方民歌
代表曲目:云南民歌《弥渡山歌》《小河淌水》,浙江民歌《对花》《对鸟》,湖北民歌《幸福歌》
风格特点:歌词含蓄内在,善用比兴;旋律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7.蒙古,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
蒙古民歌代表体裁:长调 《牧歌》《辽阔的草原》,短调《嘎达梅林》《森洁德玛》
西藏民歌代表作品:《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宗巴朗松》《天上飘着彩虹》
西藏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
维吾尔族民歌代表作品:《掀起你的盖头来》《牡丹汗》《阿拉木汗》《新疆好》《达坂城的姑娘》
各民族代表乐器:藏族 扎木聂;
蒙古 马头琴;
维吾尔族 冬不拉、弹布尔、手鼓
8.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民歌 创作歌曲
作曲 群众口头创作 根据作曲法则创作
歌词旋律 流传中有变化发展 固定不变的
流传 口耳相传 记谱传流
风格特点 民族地方特性 作曲者的个性特征
三、民间器乐
1.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
2.鼓吹乐:又称“鼓乐”,是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分为黄门鼓吹(用于宫廷宴饮)、骑吹(用于帝王贵族的马上演奏)、短箫铙歌(用于祭祀狩猎)、横吹(用于随军演奏)四大类。
3.“打溜子”,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演奏乐器有: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劳动生活情景。代表曲目《锦鸡出山》。
4.吹歌:是鼓吹乐的一个类别。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之以打击乐器。因多采用民歌或戏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称。
5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
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流行区域 上海,苏南,浙江西部 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
所用乐器 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子、箫、笙、鼓板、木鱼 高胡
扬琴
音乐风格特点 轻巧、明朗、欢快、活泼 乐曲短小精悍,缠绵细腻流畅动听
代表作品 《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欢乐歌》《云庆》《行街》《》《旱天雷》《雨打芭蕉》《娱乐生平》等
6.被称为“五世同堂”的是:《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老六板》,五曲同出一宗,多在喜庆之日成套演奏。
四、京剧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
2.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3.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
4.四大行当:生(老生、小生、武生等)、旦(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等)、净(花脸)、丑(文丑武丑)。
5.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二黄的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适合于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西皮的旋律起伏变化较大,节奏紧凑,唱腔较为流畅轻快食欲表现欢乐坚毅的情绪。
6.京剧的板式: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有以下形式:一板一眼(相当于2/4拍);一板三眼(4/4拍);一板无眼(相当于1/4拍);无板无眼(称为散板)。
7.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为唱腔伴奏,为管弦乐部分;武场配合身段表演,为打击乐部分。
8.古典京剧的代表曲目:《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霸王别姬》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贵妃醉酒》选段)。
9.现代京剧的代表曲目:梅兰芳《孽海波澜》《邓霞姑》《抗金兵》;程砚秋的《荒山泪》《青霜剑》;
10.八大样板戏是指:《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
五、亚非音乐
1.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西亚、东南亚、中亚。
地区 国家 代表曲目 风格特点
东亚 中国、日本、韩国、朝鲜 蒙古《四岁的红鬃马》(呼麦)呼麦,是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是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 《星星索》《梭罗河》这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克隆宗歌曲。曲调缓慢悠扬,带有哀伤色彩,每句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
南亚印度、 孟加拉(音乐之邦)《欢迎》萨朗吉(被称为印度的小提琴)演奏印度音乐的特点:有很多滑音和装饰音,波浪形和曲线式的旋律,多变的即兴演唱、演奏,器乐曲中多持续音,歌声中略带有鼻音色彩。
西亚 阿拉伯、 《巴雅提木卡姆》卡曼贾演奏《木卡姆》是一种由多首乐曲组成的组曲,通常由某一特定调式为主贯穿全曲。
2.非洲歌舞音乐
非洲音乐不是地理概念上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黑人居住地区的音乐。
3.代表作品:加纳民歌《非洲赞歌》,布隆迪圣鼓《鼓舞》,坦桑尼亚民间乐曲《门库尔雅》,塞内加尔《男孩之舞》。
4.非洲音乐的特点:高度发展、复杂多变、强烈奔放的节奏。
5.非洲民间音乐的功能性:音乐活动常伴随社会日常生活进行,是社会生活习俗的一部分;与劳动相伴随;是各种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在各种节日和喜庆活动中具有社交的性质;并经常与宗教仪式紧密联系。此外,非洲音乐有强烈的自娱性质。
6.特色乐器:
亚洲:印度的萨朗吉,阿塞拜疆的卡曼贾,蒙古的马头琴,新疆维吾尔的冬不拉、热瓦甫、弹布尔、手鼓,中国的二胡,古筝,唢呐等。
非洲:马林巴琴、拇指钢琴姆比拉、鼓及各种敲击乐器。
六、欧洲民间音乐
1.欧洲大陆按照地理划分可分为:南欧、西欧、东欧、北欧、中欧。
2.欧洲民间音乐代表曲目: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
苏格兰风笛演奏《优雅》
罗马尼亚排箫演奏《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
3.欧洲歌曲的体裁:叙事歌曲、爱情歌曲、节庆歌曲。
4.特色乐器:苏格兰风笛、爱尔兰风笛;罗马尼亚排箫、意大利曼陀林。
5欧洲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联系:
民间音乐是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欧洲民间音乐的素材被音乐大师们大量吸收,创作了大量体裁多样、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专业音乐家创作的乐曲,经常由民间歌手和民间队表演。
七、拉丁美洲音乐
1.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
2.代表曲目:秘鲁民间乐曲《告别》(演奏乐器:排箫、盖那笛、恰朗戈)
墨西哥歌曲《美丽的小天使》(体裁“松”)
探戈舞曲《小伙伴》(阿根廷最著名的探戈舞曲。音乐特点是运用多种多样的切分音)
3.拉丁美洲音乐大体上可分为: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以黑人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乐三个类型。
3、非洲黑人音乐相融合的产物。
第一部分 西方音乐流派
一.巴罗克时期 (1600——1750)
1.音乐特点:作品大都宏伟壮观充满活力,以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为主。()
2.代表人:
巴赫 : 代表作 <<马太受难曲>>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包括前奏曲和赋格)
亨德尔:代表作<<水上音乐>> <<焰火音乐>>;还有斯卡拉蒂、维瓦尔蒂等
3。中国明代律学家朱载堉1581年首创“新法密律”并计算出十二平均律,比西方早一百年。
二.维也纳古典乐派 (1750——1810)
1音乐特点:崇尚理性,形式严谨,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 。
2代表人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暴风雨》《热情》,
交响乐 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
歌剧 费代里奥》
海顿: 交响曲 《时钟》
清唱剧 《四季》《创世纪》
莫扎特: 歌剧 《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
三.浪漫主义音乐 (1820-1910)
1.音乐特点:从主观的角度感受事物,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
2. 代表人:
舒伯特 艺术歌曲《魔王》《鳟鱼》《致音乐》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纺女》《冬之旅》
交响曲《未完成》)
肖邦 《C小调革命练习曲》《幻想即兴曲》《华丽圆舞曲》
李斯特 首创交响诗体裁,作品:《前奏曲》《塔索》《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
柏辽兹 首创标题音乐, 作品:《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3.艺术歌曲: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有精心编配的钢琴正谱伴奏,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4.练习曲: 是为练习某种乐器演奏和嗓音演唱技术而创作的乐曲。
5.标题音乐: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音乐形式,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相对应。例:《图画展览会》《荒山之夜》
四.民族乐派 (1860年左右)
1.音乐特点:作曲家探索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采用民族的题材内容,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歌颂祖国河山和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代表人:捷克斯美塔那 交响诗《我的祖国》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
捷克 德沃夏克 歌剧《水仙女》
芬兰 西贝柳斯 交响诗《芬兰颂》
俄国 格林卡 “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歌剧《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管弦乐《卡马林斯卡亚幻想曲》
俄国 柴可夫斯基 交响曲 《第六悲怆》;序曲《1812年》
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3. 俄国强力五人团
成员: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作品:穆索尔斯基: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
4.交响诗: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例如:西贝柳斯《芬兰颂》;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五.印象乐派
1.音乐特点: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重视和声配器色彩,意境幽静朦胧飘忽空幻。
2.代表人:德彪西
3.作品: 交响素描《大海》;歌剧《佩利亚斯兰与梅丽桑德》;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
钢琴曲《意象》《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六.表现主义音乐
1.音乐特点:表现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
2.代表人:勋伯格(奥地利),贝尔格,韦伯恩
3.无调性音乐:没有调性的音乐出现于20世纪初,它取消了各音之间的音级功能差别打破传统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处于平等地位,既不与某个调性中心有关系,也不依附于某个主音,从而避免和否定了调中心的存在。
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
4.十二音音乐作品:勋伯格《第三弦乐四重奏》《华沙幸存者》
七.爵士乐(JAZZ)
1.起源: 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黑人舞蹈音乐,源自美国的黑人歌曲和“拉格泰姆”。
2. 代表作品: 格什温的钢琴与乐队作品《蓝色狂想曲》,贝尔格的歌剧《璐璐》
3.分类: 迪克西兰爵士乐(代表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金奥利弗),自由爵士乐
4.爵士乐之父: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南部之子》
中国音乐部分
一古琴音乐
1.古琴形制:七弦,十三徽
2.代表曲目:《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3.赏析 《流水》:曲式:“起,承,转,合”结构
谱源于《神奇秘谱》;此曲伴“航行者”太空船遨游太空
二.古代歌曲
1.发展历程:诗经,楚词,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发展阶段。
2.代表作品:《阳关三叠》《扬州慢》
三 学堂乐歌
1.定义:“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898年5月向光绪上书:“请开学校折”中提出的。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学校里开设乐歌课所唱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2.主要内容及代表作品:
A、 “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代表性的歌曲有:《何日醒》《黄河》
B、 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体操-兵操》等;
C、 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的,如:《革命军》(沈心工编)
D、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代表作:《勉女权》《女子体操》《缠足苦》 ;
E、 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运动会》、《电报》、《文明婚》等;
F、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勉学》《春游》《送别》
3.四位音乐家的作品风格比较
主要作品 音乐风格 对会的主要贡献
沈心工 《体操兵操》《黄河》 歌词浅显易懂,词曲结合好,适合儿童学唱编写大量乐歌,宣扬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李叔同 《送别》《西湖》《春景》 所作乐歌文辞秀美,富于意境和韵味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萧友梅 艺术歌曲《问》 所作乐歌贴和时政,善于运用西方音乐要素 1927年到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即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
黄自 清唱剧《长恨歌》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广泛,风格典雅旋律流畅结构严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大批音乐专业人才。
4.清唱剧
又称神剧,是巴洛克时期的一种混合歌乐的形式。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以曲调,由许多乐章组成,包括:咏叹调喧叙调合唱等曲体。题材包括:抒情的,戏剧的,历史的,宗教的。无布景动作与服装,多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例如:黄自《长恨歌》;海顿《四季》《创世纪》
四.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1.聂耳:作曲家,云南人。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歌曲:《卖报歌》《新女性》
《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梅娘曲》
2.冼星海:作曲家,广东人。
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生产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 《黄河颂》, 第三乐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四乐章 《黄水谣》,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 第六乐章《 黄河怨》,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片段1)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片段2)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片段3)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片段4)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片段5)
7《保卫黄河》(轮唱,片段6)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片段7)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五.左翼音乐运动组织
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 聂耳,王旦东等
中苏音乐学会 聂耳,任光,田汉等
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聂耳,任光,张曙等
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 张曙,安娥,吕骥等
六.歌剧:
1.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演唱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
2.中国新歌剧代表作:(六部)
1马可《小二黑结婚》《白毛女》 2梁寒光《赤叶河》 3 羊鸣《江姐》
4罗宗贤《刘胡兰》 5 张敬安《洪湖赤卫队》 6 石夫《阿依古丽》
七.新中国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陆祖龙 合唱《祖国永远是春天》《一束山茶花》独唱曲《娄山关》《心中的玫瑰》《长城永在我心上》
吕其明 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秦咏诚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
施光南 歌曲《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剧《伤逝》
彭修文 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丰收锣鼓》《瑶族舞曲》《乱云飞》
郭文景 交响序曲《御风万里;》歌剧《狂人日记》《夜宴》;交响合唱《蜀道难》;交响诗《川崖悬葬》;
协奏曲《愁空山》;室内乐《戏》《甲骨文》《社火》
谷建芬 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与微笑》《烛光里的妈妈》《那就是我》
赵季平 歌曲《好汉歌》。为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笑傲江湖》**《大话西游》《霸王别姬》等配乐。
印青 歌曲《走进新时代》《 凝聚》《西部放歌 》《永远跟你走 》音乐剧《迷人的港湾 》舞剧《妈祖 》
三宝 歌曲《 你是这样的人》**乐《一个都不能少 》《 我的父亲母亲》
刘炽 歌曲《祖国颂 》《我的祖国 》《 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 》
乔羽 (词作家,被称为“词坛泰斗”)
作品有《 思念》《 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 爱我中华》《我的祖国 》《祖国颂 》
八.补充
音乐家及其称号
1巴赫(音乐之父、复调大师。) 2海顿(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3(乐圣)
4.莫扎特(音乐神童) 5舒伯特(艺术歌曲之王) 6李斯特(钢琴之王)
7.肖邦(钢琴诗人) 8帕格尼尼(小提琴之王) 9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
10.格林卡(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1。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乐之父)12。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13.德国“三B作曲家”是指(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
其他
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孟加拉被称为“音乐之邦”。
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7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8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9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2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3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5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16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17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18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0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21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22四大文化遗产
《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23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2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25五彩
青、黄、赤、白、黑
26五音
宫、商、角、址、羽
27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28九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29七大艺术
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
30四大名瓷窑
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31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32六礼
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33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34六义
风、赋、比、兴、雅、颂
35八旗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36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其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学生升入三年级学习的第二首古诗,《课标》指出在低年级,学习古诗,只要能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到了中年级,《课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能背诵。那么要能体验情感,首先就要理解诗意,这就成了三年级教学的中的又一难点,因此在教学第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我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说:“古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就写下了一首短短的诗,而我们却可以把古人的小诗变成我们现代人能读懂的文字,让古诗成为短文。那么怎么能把古诗变成小短文呢,就需要我们先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将词语的意思连成通顺句子,就是诗的意思,也就把两句诗变成了一篇小文章了。”学生一听这话可来了精神,她们觉得古诗学习就这么简单,所以在兴趣与信心的督促下,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插图理解词意,将词意相连说出了诗意,在诵读与想象中体验情感,理解了第一首古诗的意思。
在学习第二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注释、插图、生活实际理解词意、诗意,并与同桌交流诗句意思。我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纠错中不断完善诗意,在句句相连中,真的实现了将诗句变成了短文,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时再引导学生诵读古诗,画面已不知不觉展现于眼前,当想象当时王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时,学生好像已穿越到了当时的场面,将王维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再次拓展时,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印记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有学生竟然说每次过节想到在广东打工的妈妈,他就吟诵这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从这首诗开放的教学过程,从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让我对高效课堂的践行有了信心,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自己做好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会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古诗虽难,但孩子们在方法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将难变易,这不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