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视酒如敌,一个是酒的迷弟,大禹和李白差在哪里?

一个视酒如敌,一个是酒的迷弟,大禹和李白差在哪里?,第1张

很多人对酒又爱又恨,李白大禹可谓是两个极端!李白是离了酒罐子就找不到活的感觉,大禹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颁布“禁酒令“的霸道总裁,原因何在?

“霸道总裁大禹“VS醉仙李白

大禹:酒乃亡国之祸,需禁!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治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被视为极具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伟人。

然而这位伟人对酒却是敬谢不敏,据《战国策》记载,帝女(即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为让禹消除忧愁,便将仪狄酿的酒进献给禹,酒以其甘美、爽神、遣性的特点让禹十分喜欢,盛宴之上,君臣尽欢,禹封仪狄为“造酒官”。可是宴会的第二天,禹却因为宿醉误了上朝,一班大臣等到了日上三竿,禹懊悔不已,遂令禁酒。

大禹是个危机感很重的君王,一次宿醉便让他彻底看清了酒的真面目,酒于他而言不是天堂,而是祸患,故而他预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从此自己也不再喝酒,并疏远了仪狄,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禁酒的君主。

李白: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而反观李白,估计没几个人拼酒拼得过他(当然,那时的酒酒精度很低)。躺着喝站着喝和月亮喝和星星喝,就算在皇帝面前也照喝不误!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个文人能像李白一般爱酒。他嗜酒的名气之响,至今无人比肩,曾作诗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李白对酒的痴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后人统计,李白直接写酒的诗便占据了他所作诗歌总数的1/4。

正因为酒,李白的才华方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求仕时“一醉累月轻王侯“;隐居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得意时“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失意时“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酒成就了李白,已融入他的灵魂,。

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生于酒而死于酒。”民间传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喝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大禹和李白,为何有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质?

时代背景不同:动荡江山VS大唐盛世

李白处于大唐盛世,弥漫着“享乐“的风气。唐人饮酒风气甚浓,无人不贪杯中之物。唐人嗜酒,诗人们尤其如此,可以说酒已经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基本条件,翻开《全唐诗》,可以发现其中直接与酒相关的诗篇约12000余首,约占《全唐诗》总数的22%。

唐代酿酒技术已经较先进,许多皇帝也鼓励饮酒,甚至亲自参与酿造,唐太宗就曾酿出“芳香浓烈,味兼醍醐”的绿色葡萄酒。而唐玄宗认为醉可以养德,他曾在天宝年间举办曲江宴,君民同乐,长安城中人人均可参加。文人“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妓女则“玳瑁筵中怀里醉”,道士“蓬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僧人更是逍遥,“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

相比起来,大禹的时代就没那么轻松了,大禹是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新时代的初期,处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化的门槛。且尧舜禹时代,是一个洪水泛滥的时代,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直到大禹时代,才历尽千辛万苦,平息了这场灾难,故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作为统治者的大禹,面对动荡的社会首先考虑的是稳定,而非享乐,而酒这种令人神智昏昏的饮品,实是洪水猛兽。

身份不同:掌控全局的统治者VS仕途坎坷的浪漫诗人

作为最高统治者,大禹禁酒不但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则,不被美酒所诱惑。且由于酒特有的引诱力,一些贵族们沉迷醉酒,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从维护本身的利益出发,禁酒是一个维稳的手段,不但能节约粮食,还可起到整顿民风,稳固治安的作用。

于是西周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大禹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君主都禁过酒,最讨厌饮酒误事的成吉思汗,严禁私人酿酒、卖酒,“有私造者,财产子女入官,犯人配役”,在1290年又将处罚变更为“犯者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美国于1920年也曾颁布了禁酒令,酒馆被视为“藏污纳垢之地”,酗酒、聚众斗殴、地下妓院、政治阴谋都因酒而起,这是“对廉明政治、清白生活和社会安全的公开挑战”。

而李白不是统治者,只是个“仕途坎坷的浪漫诗人”。他拥有更为独立和自由的身份,他可以纵情饮酒,而不在乎是否会醉酒误事,更可以借酒来肆意挥洒他骨血里的自由和狂放。当初侍奉翰林之时,他借着醉酒,敢让贵妃研磨,力士脱靴。晚唐诗人皮日休有诗写道:“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召见承明庐,天子亲赐食。醉曾吐御床,傲几触天泽“。

酒到底是恶还是善?

虽然两个人的身份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对酒截然相反的态度,但总结来说,两个人最大的分歧点就在于对酒性的看法不一。大禹看到的是酒魔性的一面,而在李白的身上则更显现出酒佛性的一面。

酒精麻痹人的神经,会让撒旦之性更暴虐。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商纣王饮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里可运舟,两人终因酒而亡己亡国。更有东晋孝武帝司马曜醉酒后被自己的妃子张贵人闷死;北齐文宣帝高洋喝醉酒杀了爱妃薛嫔,命人把她的大腿骨做成琵琶;隋炀帝杨广“妓航酒船”,顺着大运河从北喝到南,临死时仍吟诗“乌声争劝酒,梅花笑煞人”,还没忘一个“酒”字。甚至列宁也认为,“伏特加和其他流毒会把我们领回到资本主义时代。”于是酒和历史上那些红颜一道,也背负上了骂名,成了魔性和罪恶的代名词。

若因此说酒是魔,则太不公平,多少文人墨客借助酒的力量成就了伟大的文学,酒精让他们进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充分的感受生命,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通道。酒能够抒发灵感,有谓“李白斗酒诗百篇”;酒能助兴,唐书法家张旭,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更有曹雪芹“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以及女诗人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而白居易留诗二千首,其中饮酒诗就有九百首。

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思想、哲学、文学、绘画、音乐、艺术、书法等等就会死气沉沉毫无出路,难以发挥超常的想象力和灵感,人类也就不能进步。从这个层面来看,酒又何尝不是带着普度众生的佛性呢?连佛家弟子都美其名曰“般若汤“。

关于酒性善恶的争论,可以用《说文》的一句话来解答:“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其实酒哪有什么佛魔善恶之分,酒与人性善恶相联系,善恶在于人心。孔融在驳斥曹操的禁酒令时说道:“历史上曾有君主因为过于仁爱和谦让导致亡国的,是不是也要禁止仁爱和谦让呢?当年鲁国因为过于崇尚文学而灭亡,是不是就要禁止人们写字呢?夏朝和商朝都是因为宠爱女人而灭亡,是不是就要禁止结婚呢?“。可见,酒本没有善恶之分,只是饮酒人的心性各不相同罢了。

酒只是一个媒介,把埋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或意识深层的真实思想和情感以及生命固有的勇敢与脆弱,邪恶与卑鄙,统统都诱导出来,激发出来,形成浪漫血性的英雄文化与野蛮无赖的强盗文化。放在今天,我们也有一句话:酒后吐真言。有人的怕酒,因为担心喝多了会让自己原形毕露,说出不该说的话。我想李白胆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也是因为他本性中带着天真和率性,所以即使醉酒,也不会失德。酒又何尝不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的本心,什么样的人喝出什么样的酒。

所以今天,仍然可以用酒做试金石,来看看自己和他人的本性。不信?你试试

声明:本头条号所刊发稿件、均用于交流使用,会尽量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若涉及版权,或版权人不愿意在本平台刊载,请通过后台与辉发部落取得联系,辉发部落将会立即删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会积极改正!

 《禹庙·禹庙空山里》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前言

 《禹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永泰元年(765)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点明游览的地点及时节,引出大禹治水的典故;颔联由远及近地描写大禹庙内部的景色;颈联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庙内云气腾蒸,山下江声震耳,一派雄浑景象,暗喻大禹治水的功劳;尾联借景抒情,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全诗情感波澜起伏,笔触沉郁有力,讴歌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作者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⑴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四川省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

 ⑵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

 ⑶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样子。

 ⑷橘柚:典出《尚书·禹贡》,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橘柚包好进贡。

 ⑸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⑹生虚壁:一作“嘘青壁”。虚壁:空旷的墙壁。

 ⑺江:指禹庙所在山崖下的长江。

 ⑻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全唐诗》注:“载”,去声,

 ⑼疏凿:一作“流落”。三巴:东汉末年刘璋分蜀地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传说此地原为大泽,禹疏凿三峡,排尽大水,始成陆地。

  翻译

 大禹庙坐落在空阔的山坳,飒飒秋风伴着落日的斜照。荒凉的庙院垂着累累橘柚,古屋的壁上画着龙蛇虎豹。蒸腾的云气在屋壁上缭绕,深深的江水卷着白沙浪涛。大禹乘四载到处凿山疏道,终于降服三巴地区的龙蛟。

  赏析

 这首诗牡甫深情地歌颂了古代帝王大禹的功绩,突出表达了他对唐代帝王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进而创造光辉业绩。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首联点明禹庙的位置与周边的景观;禹庙坐落在寂寞的山中,萧瑟的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寂寞外更添荒凉。当读者打破诗句的顺序,在想象中重构禹庙所处的情景时,却又惊奇地发现禹庙虽古老却苍劲,虽荒凉而充满了韧力。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出禹庙的老当益牡,格外庄严,格外肃穆。这才是诗人此时的真正感情,即敬慕和怀念,于是诗人开始参谒这座古庙。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这联诗写庙内之景。庙内是“荒庭”和“古屋”,似乎很残破,但是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庭中高高的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于是荒庭和古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庭院不再荒凉,古屋不再残破。如果读者单纯从字面来解读这联诗,就看到了上面所说的自然景观,但是如果读者翻检典籍,就会发现诗人在这化用了大禹的'典故:大禹治水受到人民的爱戴,他驱走龙蛇,既造福了生灵也福泽了生物。当读者了解这些典故时,那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致就成为对古代帝王英雄事迹的赞叹了,诗歌的境界也就提升了。可以看出,诗人将大禹的典故与眼前的实景结合,使景物描写中包含典故而看不出是在用典,即景与典合为一体,所以前人称赞杜甫这联诗是“用事入化”的典范,称赞杜甫的笔法是“千古绝技”。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这联诗写庙外之景。禹庙所在的山上,白云流走,好像在逗引着生满青苔的山崖峭壁:禹庙山下的江中,波涛轰鸣,似乎要在向前奔跑中卷走岸边的白沙。白云逗引青壁,而江涛又狂卷岸沙,这多么像一幅既充满情趣又壮观奇丽的画啊,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激动和热情。诗人暗示,这激动和热情是大自然壮丽的景观给予的,更是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所激荡的,于是引出下联对大禹事迹的记叙。“其中“嘘”和“走”二字用得非常传神:“嘘”是慢慢地呼气,将云气紧贴着青壁慢慢舒卷的状态写得很淘气,认为是白云轻轻地向青壁嘘气,逗弄着青壁,像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一样;“走”是跑的意思,这个字既可以说是长江在奔跑,也可以说长江所发出的轰鸣声在奔跑着传播,还可以说岸边的白沙在江水带动下向前奔跑,可谓一字点活了长江向三峡流淌的场景,给予读者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情境,既充满情趣,又饱含力量。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走出禹庙,伫立崖头,遥望三峡,诗人因大禹的伟大和景观的壮丽所引发的豪迈之情已到极致,于是逼出尾联的一声赞叹:大禹啊,我早就听说你乘四载到处奔波,疏通长江,凿通三巴的英雄事迹,今日我眼观你的成就,享受着你创造的三峡美景,我越发佩服你的伟大!这联诗按照诗意来看,上下句是打通的,即“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一般说来能打通的诗句是不易对仗的,所以只有词中才常用打通的句式,比如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入会、登临意。”但是这里杜甫将句子打通,却又对得很工整,“乘”对“控”,“四载”对“三巴”,巧妙而又不损害诗意,真可以说是笔力老到。

 这首诗写禹庙,除了最后一联外没有正面提到大禹,诗人主要是写了庙外庙内的所见,然后由内及外写到大江。然而这一切都涉及到大禹的历史伟绩。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诗人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禹庙》这四十个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而且写作章法严谨,整体气象宏丽,是咏史怀古的佳作。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唐代的祠庙诗都不能超越杜甫《禹庙》和《重经昭陵》的成就。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神明大多有着"标准化"的面孔,能够传承下来受人敬仰的神明大多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和洞悉世事的淡然,而西方常见的邪神之类则相对少见很多。大禹为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从尧舜所在的上古时期一直传扬至现代,可见大禹的精神自然是值得传扬的。

然而在数千年的前,真正的大禹作为最后一个禅让制度产生的王以及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创者,他是否真的如神话中所记载的一般是个堪称完美无缺的人呢?有人相信人无完人,也有人认为他的确一生雄才大略,那么大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是为何能够从人一路"走上神坛"呢?

一、从神话中看"治水英雄"大禹的成神之路

虽然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于我们古代兼神与人的特性于一体的禹却绝不简单是行为特性的争论,甚至不少人认为他的存在性本身就是一个假象。夏禹的出生在《遁甲开山图荣氏解》的文献记载中称:"女狄暮及石纽山下,泉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吞之,遂孕。十四月,生夏禹。"

仅从出生而言便像一场神话而多于现实,以我们现在更加唯物一点的眼光来看实在是缺少说服力,也因此甚至有人认为夏禹此人是不存在的。但如果仅仅从大禹的存在性来看,我其实同大多数人一样更愿意相信他是存在的。

这种相信无关崇拜,毕竟我们从石器时代走向封建文明的确是需要一个改变的,每一个时代都不乏超越者,如果要抹杀大禹的存在,那么几乎是抹杀了我们如今对夏朝的大半认知,在没有证据支撑这种抹杀之前,更多人将大禹的成神之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他从"人"到"神"的历程。

根据研究发现,大禹存在的年代在5000至8000年之前,而在这个时段,我国北方地区的确因沃姆冰河期的结束,黄河流域整体变暖而经历着一个大约两百年的洪水期,而大禹治水的方法在《尚书》、《诗经》等早期文献中也都有记载,《禹贡》中也曾写道:"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这种方法类似于如今的填土法和植树造林,无论如何施行,都的确能够为当年不慎充足的人口创造一个相对安全,不受洪水侵袭的环境。

《诗经》中有大约六篇与大禹相关的诗文,然而其中只有一篇提到"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能和神力沾上些关系,其他诗句里的大禹更像一个实实在在的凡间英雄,然而在《山海经》中却有:"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记录,可见大禹在治水方面的功绩的确是无法抹去的,而将他神化的则是人心。

无论是本人造势或是他人的崇敬,在对神明更加敬畏和崇拜的上古时期,一个超越大多数人的存在能够与神明挂钩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禹而起,真个夏朝的统治者被当做神明所承认的统治者,这种说法延续到了商,以至于到了周帝王甚至为了自己未得天授而畏惧。

从种种事件来看,禹的神化更类似我们熟知的"关公"、"包公"等形象,是自身能力、社会环境以及人心所向共同推动而成,但禹之所以比后者更加扑朔迷离,大约是时间过于久远以及历代对他的美化造成的。

女娇是涂山氏的女儿,大禹的妻子,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大禹继位成为天子之后,曾两次会盟诸侯,所选的盟址一次是涂山,另一次则是在会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诸侯会盟大会的地址选在涂山,据说是为了报答妻子涂山氏的部族。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的黄河流域水患严重,中国氏族部落最大的问题就是治水。尧便下令让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治水的主要治水策略就是“堵”。鲧花了九年的时间治水,不仅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洪水更加的严重了。于是尧很生气,下令处死了鲧。后来有人推荐鲧的儿子禹来治水,于是尧便命令由禹接替其父亲的工作继续治水。鲧在临终前嘱咐儿子禹说:“一定要把水治好。”由于大禹忙于治水,因此一直到三十多岁也没有结婚(在那个年代是个老光棍吧)。

禹想到了女娇的本家,东夷强大的涂山氏。如果能联姻涂山氏,则整个东夷都会为己所用,朝内的重臣也都会支持自己。女娇对大禹也是早有耳闻,二人见面后互生爱慕之情,心心相惜,于是大禹便迎娶女娇为妻。话说,这个婚真的结的好随便啊。不过因为当时的社会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禹只能做上门女婿,“夫从妇居”。

但是心系治水大业的大禹,在婚后的第四天便离开了心爱的妻子前去治水。在离开家之前,女娇问如果我在此期间怀孕生子而你不再怎么办,不如你先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大禹说如果生男孩的话就叫“启”吧,“治水启程”之意。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个大bug,结婚四天之后就走了,难道大禹特厉害,他们连以后怀孕生子都想到了,而且为啥只说儿子的名字,万一是个女孩儿呢?

大禹在治水的十三年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大禹为了治理淮河,从嵩山经过时,正好路过家门口,看到正在院中推磨的妻子,发现妻子此时已经怀孕。好像没有什么不对大禹虽然觉得愧对妻子,让怀孕的妻子还在干农活,但是为了治水和父亲的嘱咐,于是并没有进家门,而是继续治水。时隔一年,大禹为了治理三门峡水患,第二次经过家门,此时涂山氏的儿子启已经出生了,禹看到妻子给孩子喂奶的场景,便又匆匆离去了。第三次是南方荆水暴涨,大禹前去治理,第三次路过家门口,母亲和妻子在门口张望着等待他回家,此时的儿子已经可以在院子里玩耍了。

对禹来说,治水的业绩决定着前途;但是对于女娇来说,丈夫是自己全部情感的寄托,大禹忙于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十分思念大禹,又担心大禹变心,于是跑去找大禹。治水的众人见涂山氏来到现场。纷纷向她哭诉思念家乡,挂念父母妻儿之情,涂山氏深有感触,便悄悄的放走了他们。后来,前来诉苦的人越来越多,涂山氏放走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在治水现场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了。大禹知道后,就直接找涂山氏说:“这怎么行!如果人都走了,何时才能打通九江啊?”涂山氏说:“你以为人家都像你这样没良心,不值想家吗?”

大禹也感动的流泪,忙说:“其实我也很想家,很想念你的,但是如此浩大的治水工程,谁来管理呢,我如此努力的治水也是为了可以早日回家全家团聚。”大禹说:“你把人都放走也不是全无道理,只怪我太粗心,没有顾忌大家的思乡之情。这样吧,今后把中青年和老年人分成两拨,春秋两个农忙季节,让青年人回家做农活,最冷的时候,让老年人回家休息一个月,你看如何?”涂山氏连声称好,第二天,大禹就把这个主张和部落头领们商量,大家都说赞成,于是各自回部落宣布,众人听后欢呼雀跃,从此干活也更加卖劲。

在大禹治水期间,涂山氏在家天天期盼禹回来,盼望不到,又跑到涂山南的山坡上去等候。一天天过去了,涂山氏望穿秋水,还是未见禹回来。她不禁长叹一声,吟咏出这样的一句:候人兮,猗!涂山氏的这一咏叹,就成为了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恋歌。“候人兮”意思是等候我所盼望的人,“猗”是古汉语的叹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啊”!一个“猗”"字,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想见到朝思暮想的爱人,望而不见的焦虑、彷徨及无可奈何的心情;还塑造了一个思念丈夫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女子形象,一个人伫立山头,翘首远盼。

“诗贵含蓄”,涂山氏的这一咏叹,后来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典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34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