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三国鼎立的主角,为何东吴存在感这么低呢?

同为三国鼎立的主角,为何东吴存在感这么低呢?,第1张

三国时代是一个群雄四起,英雄辈出的时代,相信大部分中国人对于三国故事都会多多少少知道一些。

但是,许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是,作为三国的主角之一的东吴,我们能够说出的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比起另外两个主角却要少上许多。

如果将三国时期的中国版图分为七分,那么魏国独占四分,剩下的三分中,东吴的版图面积是占到了两分,历史戏份最重的蜀汉实际上只有一分。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样的一位主角,在历史的戏份减少的如此厉害呢?

陈寿《三国志》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代得知三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最重要的来源就是陈寿的《三国志》,但是写作者陈寿却必须降低东吴的存在感。为什么这么说?

陈寿生活的时代是在西晋时期,但在统一之前,他是蜀汉的臣民,他对于故国有着特殊的情感。而对于魏国,则是政治原因了,晋得国于魏,要说明的晋的正统性,那么魏国就必须的正统的。

因此,我们在读《三国志》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陈寿对于孙权的称呼和评价完全不同于曹操和刘备。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陈寿介绍曹操时,原话是“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在介绍刘备时,则是“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而到了孙权这里呢,他说的是“孙权字仲谋。”看出区别了吧,曹操是太祖,刘备是先主,对于孙权则是直呼其名。

因此,后世之中在观看史书时,不自觉的就会把曹操、刘备归为一类人,而孙权不管怎么样都会比二人矮过一头,在加上曹操、刘备都是创业之主,而孙权则从父兄手中是继承来的。所以,后世各个朝代中,时而尊刘贬曹,时而尊曹贬刘,大家似乎都选择性地将东吴给遗忘了。

文学作品的影响

这里说的文学作品主要指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演义中,罗贯中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尊刘贬曹。

但实际上尊刘贬曹这一思想的确定是来源于南宋,因为南宋与蜀汉有着非常相似的遭遇,都是偏安一隅,南宋朝廷为了保住自己的正统地位,必须尊刘贬曹。

在任何时候,能够让人们记忆深刻的永远是正派和反派,处在中间位置的,很难让人想起。再加上罗贯中在人物描写时,也是围绕着曹魏和蜀汉展开的,东吴基本上就属于陪衬,好不容易有个厉害的周瑜,还被罗贯中写成了一个小气鬼,许多的战功也被记在了别人身上,确实是委屈周公瑾了。

《三国演义》成书后,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再加上近些年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蜀汉和曹魏展开的,所以东吴的知名度自然会远远低于其他两国。

东吴所作所为并不出彩

抛开史书和演义,历史上东吴的作为也并不出彩。这里说的不出彩并不是指的它的军队实力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志在“匡扶汉室”,而孙权呢?他在守成。

当然了,其实孙权也很离开,他在位的时候江东地盘一直很稳固,而且东吴的军队其实也很强。但是他们却缺少了一些进取精神。

东吴取得过两次极大的胜利,一是赤壁之战,一是夷陵之战。但是这两场战役都是在抵御两外两国的侵略。但他们对外扩张的战役其实一直打得很艰辛,知名的战役并不多。

而反观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次地以弱伐强,在历史上大大地刷下了存在感,而作为对手的曹魏,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而且,曹魏统一北方,打过的大型战役也不少,比如官渡之战等。

历史记住的不仅是胜利者,还有一些悲情英雄,但是作为中间者,自然就会被历史淹没。所以,东吴的存在感要大大的低于蜀汉和曹魏。

当然了,其实东吴也很强,只不过他的政权构成与曹魏、蜀汉都不同,有其特殊性,孙权的所作所为有时候也显得非常无奈。

就历史影响力和存在感而言,东吴确实不如蜀汉和曹魏,但在当时的实力而言,东吴却是一个让另外双方都不敢小觑的一个存在!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出自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 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东吴在荆州之战中大获全胜,并且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战果。这场战役还没结束时,孙权命令虞翻占卜了一卦,想通过这一卦测算出能不能在这次战役中擒杀关羽。当时虞翻通过占卜推算出:“不出二日,必当断头”。结果这占卜还真的挺灵的,关羽父子真的没出两天就被潘璋的部将马忠给擒杀了。

虞翻的占卜很厉害,但是孙权身边还有一个更神秘更厉害的人物。这个神秘又厉害的人物就是吴范。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孙权平定江东各郡叛乱之后,准备再次出兵讨伐黄祖。孙权出征之前,他问吴范这次出征的结果如何。吴范回答说:这次出征益处不大,不如明年吧。我已经测算过,荆州的刘表会在明年八月身死国灭,所以明年出征将会有巨大的收获。”

孙权听了之后,并么有听从吴范的,他还是直接派兵去讨饭黄祖。结果跟吴范推测的一样,这次征讨的结果并不是太好。第二年八月份,刘表真的死了,他的王国耶随之覆灭了。

在之后的很多次战争中,吴范都能准确的推算出什么时候进攻、采取什么样方式进攻能获得最大的利益,给孙权很大的帮助。

这个吴范,可以说是东吴的第一神棍,他还自称为是东吴的“国师”。吴范算死关羽父子还算不上最令人惊叹的事儿,最神奇事情是他还把自己给算死了。 

据注引《吴录》中所载,吴范在黄武五年(即公元226年)推算出了自己的死亡日期,于是他对孙权说:“陛下某日当丧军师。”孙权一听,一下子蒙圈了,孙权说:“我从来就没有设过军师,怎怎么会有是去国师的说法呢”吴范回答道:“陛下每次出征都要找臣先推算一遍,我不就是您的国师吗”但是看着活蹦乱跳的吴范,孙权才不信他会死,结果,吴范真的在他推算出来的那个日期病死了。

虽然孙权每次打仗都仰仗吴范推算,但是孙权对他的情感却很纠结,是既仰仗又痛恨。因为吴范每次给孙权推算,都会糊弄他,不告诉他全部。加上吴范死后,他的这项技艺并没有得到传承,孙权寻遍天下也没寻到像他一样算得准的能人,所以对他就更恨了。

《绝句》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原文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白话文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这首《绝句》就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这首诗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

杜甫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绝句其三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吴范的测算之术十分的厉害准确,孙权一直想要向吴范学习测算,但是吴范总是糊弄孙权,不想让孙权学到,因此孙权对吴范是恨之入骨。不过孙权同时对吴范的能力十分的认可,十分的依赖吴范的测算能力。这种很微妙的情感维系着主从之间的关系,一面倚重这种能力,一面恨之不得,直到吴范的死亡,孙权苦寻不到如此能力之人,更加的恨吴范不肯教测算之术。

吴范是个相当神秘的人,很少出现在三国的记录之中。不过吴范的能力是相当的出众,他的测算能力预算的是相当的准确,直接推算出自己的死亡日期。某日曾对孙权说陛下在某一天会失去自己的军师。不过孙权说自己没有军师,吴范应对说陛下每次出征前都会询问我情况,我就是军师。结果到了吴范说的那一天,就病逝了。

话说吴范最出众的应当是算出了关羽父子的死亡之时。当时吴国还有一个相当有名的推算之人虞翻,告诉孙权关羽两日之日会被抓死亡,结果两日后关羽被马忠杀死。可是吴范却算出了准确的时间。当时关羽被抓逃跑,孙权很是慌张,吴范说明日中午关羽必被抓住。结果到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关羽真的被抓住了。

从当时留下的一些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吴范的神算真的准。可是为了防备自己把测算之术教给孙权后会失去作用,吴范没有把自身的能力教给任何人。最终这种测算之术消逝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绝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中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

《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的其中一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49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