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具有什么重要的价值

中华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具有什么重要的价值,第1张

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出了科学概括,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彰显着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功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伟大、最为悠久的精神传统。在传统节日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内容,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芒。举例而言,在我国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端午节最初曾经是人们驱邪避疫祈求平安的节日,后来经过演化,人们通过举办龙舟赛、吃粽子,把它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在老百姓中的影响极为深刻。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端午节的各项活动中得到彰显。清明节据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爱国忠臣介子推。还有中秋节、春节等无不饱含着对故土、对家乡的眷念,它们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在民族精神中,民族凝聚力具有突出的地位。民族凝聚力整合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激发着人们的强烈的向心力,构筑了中国人家国统一的群体意识。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当前,依仗着西方大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西方节日大肆进军中国,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异常火爆,受到相当多的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中国传统节日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发挥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有力地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同时,传统节日的广泛推行,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打击“台独”势力,促进国家统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节日具有和睦团结、追求和平、促进和谐的功能。传统节日是中国“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有学者认为,“和合”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这种“和”的思想,不仅是指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而且也包括了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儒家文化重视人伦,家庭和睦和谐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最大特色,家庭团圆和美是传统节日的美好景象。在传统节日里,有不少反映了老百姓追求天下太平,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期盼。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第一大节“春节”,就承载着中华民族温情、和谐的民族心结,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传统节日具有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功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传统节日中,富含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的成果。美味可口的食品、内容繁多的礼俗、生动活泼的娱乐,荟萃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力量。具体来说,如春节期间的掸尘习俗就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爱清洁的良好习惯。舞狮子则表达了老百姓昂扬向上、威武雄壮的精神面貌。在中国人心目中,月亮具有柔和与光明的象征,中秋赏月,寄托着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是维系民族情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还受到来自西方世界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本土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政治经济的弱势局面受到严峻的质疑和挑战。西方世界依凭强大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物质财富、政治关系上的强势地位,带着强烈的自信以拯救者的面貌出现在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前,一方面输入资本、拓展市场、扶植代理人等,将第三世界绑缚到西方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上,另一方面大肆灌输西方世界的文化观、价值观,甚至将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描述权也牢牢掌握住。

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是维系民族情感、区别他国其他民族、激励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的根基,第三世界由于政治经济弱势而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怀疑,在全球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只能处于聆听和接受的地位,无法参与到对话中,本民族文化观念在被质疑、歪曲、变形中渐渐被洗刷了,这样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强制输入和干预统治的传播交流方式就是文化殖民。

霍米·巴巴指出,要在一种偶然的但又是历史性的关系中,通过重新安置和调整他者,建立起一种民族秩序的信仰,对文化差异从"外围"进行表述;在这里,"艺术和政治的焦虑汇集于民族之爱与恨那扭曲的边境地带;文化的断裂性差异使得对现在的修复和在将来的褶页内对过去的修订成为可能"。对民族过去的发明就是从现代社会的差异性的、断裂的文化现在和在场的一种转离。

但在其后顾之中,民族身份的现在变得矛盾而充满焦虑。巴巴于是提出文化的"少数族化"概念作为走出当前焦虑的困境的一种策略。文化的"少数族化"是在一个满是跨民族的、移民的社会力量的世界上,表达文化差异的民主可能性的一种激进方法。巴巴进而推崇产生一种新世界主义的可能性:它会依照伟大的后殖民和世界主义的中心模式,通过文化疆界的混杂而被发现被产生。

首先要谈及的是充满时尚气息的拥有爱情、家庭、歌舞等元素的印度影片《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只是宝莱坞大众题材中,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并且反对印度种姓制的影片,但是该部影片中的大量细节,反映出的殖民与印度本土文化的对比,并且对印度本身高度赞扬,使得影片与印度文化的优越性有着很大的联系。

卡伦·乔哈尔导演的印度**《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是以Rahul与Anjali的爱情故事发展为主线。在两人的爱情故事发展过程中,影片多处或者说是无时无刻不在宣扬印度传统文化相比殖民文化的优越性。在Rahul与Anjali爱情的产生、发展、结婚以及婚后生活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影片表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典雅与魅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然后殖民文化给印度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在这部**中,Rahul的父亲这个角色有着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二元性。当Rahul的父亲要将家族产业托付给他的时候,他的父亲着重强调了家族名望的重要。他要求Rahul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把家族的名望放在首位,Rahul的父亲说:人人都会赚钱,但不是人人都会赢得别人的尊敬。

在金钱与名望的对比中,Rahul的父亲更看重的是名望。当Rahul将自己与Anjali相爱的事情告诉父亲时,父亲所坚持的是印度传统的种姓制,他在儿子的婚姻问题上是传统的、封建的态度,也就是父母提亲包办婚姻的方式。Rahul的父亲对于这两点的看重,使得他的形象只能定位为:一个接受了殖民文化并坚守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虽然Rahul的父亲反对Rahul与Anjali在一起,但是不能说他就是殖民文化的代表。

后殖民文化在影片中的体现多数是由对比得来的。在建筑风格上,影片一共有3个镜头是Rahul住宅的正面全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那种西方建筑风格。在服饰上,Rahul的家庭与Anjali的家庭,充满现代气息的西装、衬衫、领带与印度传统服饰对比鲜明。

在教育上,Rahul的家族中的男人都要去英国受高等教育,Rahul是从英国学成归来,Rahul的儿子也是在英国的学校读书的,这个家族的三代人都接受着英国文化。影片的这些接受英国教育的情节展现了后殖民文化在印度的渗透。在庆祝方式上,Rahul的父亲的生日宴会所有人西装革履,穿着燕尾服和晚宴装,Naina唱的歌曲也是明显的西方生日歌曲,并且在舞蹈上,Rahul的父亲跳的也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舞蹈。在同样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中,Anjali的妹妹出嫁时,参加宴会的人的服饰是传统的印度服饰,唱的歌曲跳的舞蹈都是充满印度传统色彩的舞蹈与歌曲。

影片中,印度传统文化在Rahul的父亲身上就有着很好的体现,种姓制是印度传统文化的糟粕,种姓制文化也是Rahul的父亲反对Rahul与Anjali在一起的理由。Anjali的生活环境中,印度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旧德里街上所有人的服饰都是印度传统服饰,在歌舞中展现的也都是印度传统歌舞。在语言上,Rahul的家庭中英语会掺杂在多数对话里,但是在旧德里街,人们的对话是毫无英语成分的。语言在影片中并不完全是两种文化对抗的点,却充分反映了印度平民与上层阶级的文化对立。

在影片开始Rahul与Rohan回家的时候是印度的传统节日排灯节,在这个节日里可以看出所有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Rohan曾说过他希望能在排灯节的时候回家与家人团聚。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家族中,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依旧是无比深刻,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丝毫没有减弱。在Anjali的身上,Anjali在与Rahul离开印度后,她一直耿耿于怀的便是自己的婚姻没有得到Rahul父亲的祝福,Anjali这样看重父母对婚姻的祝福,其实也是印度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一种表现。

殖民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对抗,这部**中多数以喜剧的方式展现出来。当Anjali与Rahul第一次相见后,Anjali知道自己造成乌龙,在与妹妹的未婚夫的对话中,Anjali叫嚷自己就是占西女王。在对待充满西方文化气息的Rahul时,Anjali自称占西女王表现了Anjali这个印度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曾经作为殖民者的西方的不满。与此相对,小Rohan在第一次来到旧德里街时,说这里充满了臭味,并称生活在这里的小孩是流氓,是坏人,在与自己优越环境的比较下,充满香水味道的家庭,充满西方礼数的环境使得小Rohan对旧德里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

Anjali与Rahul在旧德里街散步时,Anjali说只有西装革履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人,Anjali在用这种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于殖民文化对人的渲染的不满。在Anjali的思维里,Rahul接近她的目的是要占有她家的甜品店,她对于Rahul初期的不信任也表现了Anjali对于殖民文化的怀疑。在影片的喜剧情节中,有这样一个部分,当Anjali参加Rahul父亲的生日宴会上,她打碎了两个花瓶,但是在道歉时,Anjali却称呼花瓶为大壶,Anjali之所以用搞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歉意,包括她对Rahul的不满使得Rahul的父亲造成的误解,其实都是在展现Anjali对于那个充满西方气息的地方的不屑。

相同点《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这两篇都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所谓“与民同乐”,最基础的便是物质上的共享。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就有提到“宣王之囿”与“文王之囿”的区别。民以为小者是因其共享,民畏其囿以为大者,是因其被君主圈定为私有禁地,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可以说,共享物质资源是“与民同乐”的基础,或者说是最浅层的内容,像极了现下风靡全国的共享主义。联想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床铺其本质就如《孟子》中所说“文王之囿”一样。只不过在封建社会下,他们讲求的是君主与民同乐,而我们所追寻的则是通过互联网回归共享,走向“半熟人社会”。即使当下的科技在孟子所生活的时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但人性却不会因为技术的更迭而改变。共享的实质,就是把生人变成熟人,把冰冷的交易关系变成共享关系。物质的“与民同乐”在孟子的思想中是民本,是恪君心之非,而在21世纪的生活中,便是爱陌生人。所谓“与民同乐”,即是与众同乐,是分享与传递。“乐”字,是谓一种情感。物质共享化的最终目的也是情感的共享化。现代人追求共享,是为解不时之需,为省生活成本,为自身的便利。最根本的也不过是得到这些愿望之后的满足和快乐之感。孟子亦是如此。他常与王言乐,劝其与众乐乐,以管_之音、羽旄之美的例子来述“与民共乐”的重要性。但就孟子的立场而言,“与民同乐”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君主政权的巩固,为了树立起君主的威信,借民做水载舟,使社稷富强长久。限于战国的社会状况,百姓的“乐”也仅仅只能倚于生存的安定平和。但若要将其延伸于当下,恐怕精神上的同乐才是现代人真正需要的。来源:美文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在文学上继承唐朝柳宗元韩愈宗旨,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奖掖后人。苏轼父子成名与欧阳修扶持有很大关系。历史学上,撰写了《新唐书》、《新五代史》。\r\n 我推测您所说欧阳修与民同乐指的是《醉翁亭记》。我认为,他的与民同乐一方面道家返朴归真,还有士大夫气,三是苦中之乐。那个旅游局局长在辖区醉着混迹游客中您看是何形象。文学之美是因为距离,时间距离,1000年了。作为文人学士,混迹游客之中,不妨作为轶闻趣事报道,作为政府官员,太守,也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他可以包养情妇,未必去如此与民同乐。当时政府职能何工作内容与如今不可同日而语。其实我认为主要是宣泄贬官后政治失落。用笑声表达痛苦是人类的高明之处。\r\n不可盲目仿效,追随,崇拜。时过境迁,研究文章艺术尚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85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