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解答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解答,第1张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解答

  1人在突然遇到重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反应包括:

  心理反应

 (1)恐惧和担心

 ·很担心地震会再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2)无助感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觉得世界末日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

 (3)悲伤

 ·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抒解。

 ·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4)内疚感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有罪恶。

 ·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以避免亲人的死亡。

 (5)愤怒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6)强迫性的重复回忆

 ·一直想念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创伤事件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

 (7)失望和思念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一种爱的失落感。

 ·对死亡亲人的怀念常有如针扎心般的感受。

 (8)过度反应

 ·对于地震相关的声音、图像和气味等感觉过敏,反应过度。

 ·感到没有安全感,易焦虑。

 ·失眠,做噩梦,易从噩梦中惊醒。

  身体不适症状

 ·易疲倦。

 ·发抖或抽筋。

 ·呼吸困难。

 ·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

 ·子宫痉挛。

 ·记忆力减退。

 ·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

 ·晕眩、头昏眼花。

 ·月经失调。

 ·心跳突然加快。

 ·反胃、拉肚子。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这些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会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而且持续时间长,如果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

  2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在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过于担心——“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隐藏感觉——“我没事,我挺好的。”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4)试图遗忘——“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么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1)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2)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和康复的保证。

 (3)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4)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和朋友一同分担悲痛。

 (5)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6)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7)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5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作为陪伴者,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与灾难幸存者交谈的技巧

 当灾难刚刚发生时,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灾难幸存者的基础上,可以说: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这不是你的错。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

 ·看到(或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是发疯了。

 ·事情可能不会总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或亲属),等等。

 ·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或能够再找到另一个人)。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他(她)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后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你应该将你的生活继续过下去。

  6我没有救下我的亲人,如何减少负罪感

 在严重的灾难之后,人们比较容易出现内疚或负罪感。人们会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那个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来避免亲人的死亡。亲人死亡对幸存者而言是一种严重的丧失,因此有上述提到的负罪感是一种正常的反应。通常这些反应都会在一个月之内缓解,若一个月后,这种负罪感仍强烈存在,则需要寻找心理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7如何承受突如其来的丧亲之痛

 丧失亲人之后,通常都会经历如下四个心理反应过程:

 (1)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

 (2)埋怨: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

 (3)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特别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事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

 (4)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

 对于丧亲者而言,出现以上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若如上反应持续时间超过半年或者过于强烈,则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在居丧期间,应当尝试表达哀伤、自责、愤怒等情绪。哭泣、向他人倾诉、写日记等方式都有利于情感的表达。还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让大家一同分担悲痛。

  8我一直无法安睡,处于惊恐中,我该怎么办

 地震之后,出现恐惧、担心、失眠等心理反应是正常的。个别人由于在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有的人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脱掉,把东西给人,等等;有的人凭空怀疑周围的人是坏人,要抢劫或谋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惧;还有的人感觉周围变得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走到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察觉。其他可能的反应还有出现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

 他们经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梦频频,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与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出现这些情况,首先应当尽可能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其次应当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和康复的保证;另外,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则会延续数月、数年。灾后尽管时过境迁,他们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灾难片段在脑海中、梦中反复闪现,甚至不愿在原来的环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表现得过于警觉等。若有上述情况发生,则需要寻求心理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9如何判断自己和家人必须去找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

 如前所述,人们在严重灾难之后,通常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诸如恐惧、悲伤、愤怒等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但若体验到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或者同时具有如下表现,严重影响了工作与生活,则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卫生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1)彻底麻木,没有情感反应,经常发呆;对现实有强烈的不真实感,对灾难事件部分或全部失去记忆。

 (2)脑海中或者梦中持续出现灾难现场的画面,并且感到非常痛苦。

 (3)回避跟灾难有关的话题、场所、活动,对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4)经常出现难以入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觉过高以及过分的惊吓反应。

 此外,若上述反应并不强烈,但持续时间长,也应当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除了上述情况之外,有些人可能还会表现出其他心理问题,包括酗酒、性格改变等,这些情况均应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

 摘自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由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联合组成)提供的资料

  灾难后,如何帮助孩子们

 本次地震中不少儿童遭受了严重的创伤。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儿童同样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由于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因此此时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

 首先,需要留意孩子的如下反应:

 (1)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好像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其次,需要更为关注以下儿童,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第三,在保证儿童身体和环境安全、预防潜在的危险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立即给予医疗救护。

 (2)优先给儿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间保暖。

 (3)尽量把儿童安置在远离灾难现场和嘈杂混乱的场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环境拥挤不能入睡。

 (4)要指导孩子观看新闻报道,因为低年龄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

 (5)鼓励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关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第四,在心理保护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出现的那些幼稚行为,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3)本次灾情重大,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4)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5)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

  最重要的是陪伴

 目前,一些受地震影响不大的学校已经复课,首批灾区帐篷课堂已在四川的绵阳、德阳等地成立,就近接收受灾的中小学生。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贾晓明认为,复课第一天,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给孩子安全感。她为教师提供了以下建议。

 灾区学校复课时,第一堂课上,老师首先可以对孩子们说:

 1我们经历了特别大的灾难。

 2现在我们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3老师和你们在一起,你和你周围的同学坐在一起。

 4如果你现在还有很多复杂的情绪和感受,这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还处在一个特殊状态。

 5这些天不要单独行动,上学放学时要和家人或同学一起走;放学及时回家,不要到别处去。

 6如果你觉得自己特别需要帮助,请告诉老师。

 这一段时间教师需要特别注意:

 1接纳孩子的情绪,多倾听,多陪伴。

 2不要说“做个勇敢的孩子”,“你会站起来的”或“坚持到底”这类话语。

 3如果有孩子遇难,不要对幸存的孩子说:“你们要替遇难的同学好好学习。”

 4如果有些孩子心神不定或迷迷瞪瞪,无法安心学习,不能完成作业,这是灾难后的正常反应,你一定要更宽容,不指责。

 如果有灾区儿童或孤儿被安置在其他学校,帮助这些孩子适应新环境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时学校需要注意:

 1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2老师不要特别关注这些孩子,要温暖地陪伴他们,告诉他们:“有需要来找老师,老师会帮助你。”

 3可以安排一两名学生陪伴他们,带他们去教室、食堂和买东西等。

 4告诉教师和其他学生,不要主动问他们的情况,比如“地震时你在做什么”,“你家什么人去世了”。

 5如果他们自己愿意诉说,可以倾听,不要继续追问细节。

 6不要让媒体打扰他们,尽量让他们过正常的生活。

;

无论是清晨,还是深夜,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疫情专线都有人在守候。

这条援助专线24小时为那些在疫情中感到孤寂、压抑或惶惶不安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疫情以来,市心理援助热线共接听相关来电咨询2700余人次,服务时长超过1400小时。专家提示五个方面进行自我调节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专家组组长、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表示,在疫情出现局部反复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心理会受到冲击,产生焦虑、恐慌、失眠等症状。为缓解公众心理压力,回龙观医院结合实际,梳理了五个方面的自我调节提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证均衡饮食、优质睡眠和适度的锻炼,多与家人交流,经常和朋友电话、视频联系;不要用吸烟、饮酒或成瘾性药物平缓情绪;收集可靠信息,了解事实,理性评估自身风险并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减少接收使自己情绪沮丧的信息,以舒缓焦虑与担忧;采用既往对个人有效的健康方式,帮助自己舒缓情绪,居家隔离人群要规律作息,安排好生活。

封控小区居民的求助“感觉自己已经憋不住了”“到底哪天才能解除隔离,一直没有确定的消息,感觉自己已经憋不住了。”凌晨,电话铃声格外响亮,一位封控小区的居民打来求助电话。“我特别愿意积极配合防控政策,最开始隔离观察的几天,我还觉得挺放松的。可是,时间一长,我就越来越焦虑。”来电者倾诉着自己负面情绪的来源,“到底什么时候能解封?”“已经做了7次核酸检测了,下一次是不是最后一次?”“平时我是个户外爱好者,无所事事的宅家生活,让我坐立不安。”“看着家人过着安之若素的居家生活,觉得无人可以诉说,心里非常苦闷。”焦虑,与日俱增。情绪的波动也逐渐给来电者带来了身体的反应,他食不下咽,有时候整夜不眠,有时候则很难入睡或眯一会儿就醒了。“出不去,怎么办,你给我想个办法!”来电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诉求。解决办法耐心倾听安排“日程”接听这个来电的是咨询员王景娜。前十几分钟,她耐心倾听着来电者的诉说,回应并接纳着来电者的情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痛快地释放内心的压力能够有效缓解沮丧的情绪。“其实,您现在吃不好睡不好的状态,跟焦虑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当人们陷入糟糕的情绪中,很容易过度关注眼前的难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钻牛角尖’。”王景娜耐心地进行着心理疏导,让来电者对自己目前的身心状态有所了解,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排解紧张的情绪。之后,王景娜引导来电者将集中在疫情信息上的注意力,转移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您可以试着给自己找点事儿做。整理房间的同时,整理心情;锻炼身体的同时,释放焦虑。”近一个小时的通话交流过后,王景娜明显感觉来电者的焦虑情绪有所平复,于是开始积极地为他安排起了隔离生活的“日程”。

居家学习学生的哭诉“爸妈天天都找我麻烦”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王景娜有一个明显感受——拨打热线进行心理咨询的来电者中,青少年的数量增多了。疫情反复,时常造成部分地区大中小学处于居家学习的状态。不适应居家生活,不习惯上网课,加上与父母相处时间增加,造成生活琐事上的摩擦增多,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久前,王景娜就接听过这样一个来电。“我太难过了,他们天天都在找我麻烦!”打来电话的是一名初中学生,他口中的“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他正处在居家学习期间,没有了学校规律的日常作息,上网课的学习方式也让自己很不适应。但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和指责。“睡得晚要挨说,起得晚要挨说,玩一会儿手机也要挨说。有时候我用手机是在查询学习上的资料,他们进来看见我拿着手机,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教训,让我感到特别委屈。”来电者叙述时,话音里带着哭腔。解决办法循循善诱启发疏解王景娜听完少年的哭诉,待对方情绪稍加稳定,便通过提问的方式,对他进行了情绪评估。情绪评估不是专业的医学诊断,但能帮助咨询员做出援助方案的选择。在确定了对方没有高危因素、人身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王景娜稍稍安心了一些。“你把你的这些心事,告诉过爸爸妈妈吗?”王景娜温和地问到。孩子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说了,但他们不会听,也不会懂。”王景娜循循善诱地与对方耐心交流:其实,有效的沟通本来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能期望你表达了,对方就一定能够理解。“但你还是应该积极地尝试着去沟通了,这就很好。只有你表达了,他们才有机会去了解你的诉求,进而去理解你的想法。”50多分钟的通话过程中,王景娜用启发的方式同少年一起想了许多办法:当情绪即将爆发时,可以短暂地将自己关在房间,冷静下来;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处境;有时父母说话的方式不对,但建议的内容合理,这时要主动做出改变少年逐渐停止了哭泣,情绪平稳了下来。留守医护人员的倾诉“我的压力谁都不理解”在与疫情斗争的战场上,全国的医护人员都是战士,但战士有时难免也有脆弱的时候。有一位来电者,让王景娜印象深刻。对方是一位医院工作的护士,在疫情紧张的时期,许多同事都被抽调去支援前线的抗疫任务,留守的医护人员们工作变得更加繁重。来电者是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她独自租住在工作的城市。陌生的环境,一个人的房间,两点一线的生活,本就让她感到有些孤寂和无助。初入职场,面对突然繁忙起来的工作,不仅增加她的体力负担,而且加重了抑郁的情绪。来电者也曾试图从家人和朋友那儿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慰藉,得到的回应总是:“没事儿,挺过去就好了。”“别有压力,无论什么工作都很累。”“别那么脆弱,大家都一样难。”然而,这样的回应让她感到,家人、朋友对自己苦闷的不理解和不认可。不跟亲友诉说还好,被他们安慰几句,来电者反而更加委屈,甚至愤怒。解决办法充分肯定缓解压力“特殊时期,您承担了特殊的压力。真的很不容易,辛苦了。”通话中,王景娜一再肯定对方的付出,“即使没有奔赴前线,您在‘后方’的坚持,也是疫情防控的坚强后盾。您的努力是为了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真诚的肯定和鼓励,温暖了来电者伤痛的心绪,她逐渐从崩溃的情绪中恢复过来。“当我们的倾诉得不到期待的回应,就说明对方不关心我们吗?”“当您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还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放松一下,‘回回血’呢?”如果一直陷在潮涌而来的负面情绪中,就没有办法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处境,找到向前行进的道路。安抚好来电者的情绪后,王景娜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对方找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的办法。近两年来,心理援助热线的工作人员们能清晰地感受到,疫情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变化和影响。“面对疫情,焦虑是不可避免的情绪。但就像疫情防控常态化一样,‘心理防疫’也要常态化。人们逐渐适应了与之共存的生活,并理解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王景娜说。本报记者孙乐琪服务信息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由北京回龙观医院运行。北京回龙观医院是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也是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和国家卫健委心理援助热线项目办公室。热线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并增开疫情专线,对来电人员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和疏导。■心理援助热线800-810-1117010-82951332来源:北京晚报流程编辑:严圣淼

根据调查、人类社会目前广泛运用的交通工具飞机最安全、基本上很难发生事故、但是一旦发生也将是举世震惊的惨剧、前不久东航发生空难、飞机直接坠毁、我们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搜救、而在这群专业人员中还有几百名心理辅导人员、用来辅导那些心里过不去的人、专家说心理援助不是拽着对方走、重大灾难后如何进行心理援助?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要得到充分释放、让他们把这种情绪发泄出来、不要憋在心里、不仅很容易出现心理负担甚至做出难以想象的举动、让他们哭出来、情感慢慢流淌出来、有人倾听、有人讲述、让他们排队这个世界充满希望、这才是重大责任之后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在如今这个文明社会越来越需要、现如今基本上每个大学都有心理辅导室和心理辅导人员、他们帮助了很多大学生走出困惑、只不过相对于重大灾难而言、大学里面的困惑还微不足道、对于像东航这样的重大灾难、一旦有些人有了心理障碍、一定不要阻止他们宣泄自己的情绪、只要能够控制得体、情绪宣泄出来永远比心理专家劝导不要哭不要闹强上百倍、我们知道劝人不仅仅是让他想开、更是要把它心里积压的情绪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宣泄出来、只有这样人才获得满足、要知道在飞机坠毁地进行搜索心理素质不够强硬、不仅会被吓哭、更会被我们自己存在的善良压抑得难以表达、所以才会需要心理咨询师、大家相互配合走出困境、也希望这场搜救有好的消息。

人类之所以和其他的生物有明显的区别正是因为我们有情感、情感分为很多种、但是都要表达出来、特别是心里难受的时候、有一个会倾听的对象是非常好的事情。

  小班幼儿入园哭闹问题一直是小班教师最头疼、最棘手的问题。幼儿的哭闹会使家长放心不下,更有甚者是直接影响其他幼儿的情绪。如何使幼儿高兴、愉悦的入园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解决小班幼儿入园哭闹的问题

 一、创造一个能使幼儿感到自由平等的环境

 小班幼儿在家中是众人的中心,来到幼儿园会感到孤独、不自由,哭闹在所难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玩的特点,开展丰富、有趣的小活动。如:请他们到玩具角作客、用桌面玩具进行拼装比赛、在活动区和他们玩球教师耐心的讲解怎么玩,并与他们一起玩,在玩的活动中开展比赛。别看幼儿年龄小,可聪明了,他们可以创造出成人想象不到的造型。教师适时地给予赏识性评价“哎呀,真好!”“太完美了!”听到老师的表扬,忘了哭喊,也变消极为积极,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老师很快变成他们的好伙伴。

 二、创造一个能使幼儿感到安全温暖的环境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很多事情依赖家长。入园后,幼儿找不到依靠,因此哭闹不止。如何解除幼儿顾虑呢当幼儿玩到高兴时,老师及时肯定他的表现,并以奖励的形式给幼儿发一些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鼓励他们尝试用自己的用品,尝试用小毛巾擦手、用小杯子喝水,试试坐坐自己的小椅子等。幼儿对教师的奖励很乐意接受,同时幼儿会觉得自己很能干,从而消除了离开家长的恐惧。对于尿裤子、哭闹得厉害的幼儿要适当多给一点关怀和爱护,比如:抱抱、亲亲,幼儿对教师的爱抚很敏感,不经意的抚摸就有可能使幼儿感到无限的温暖。归结起来就是教师观察要仔细,了解幼儿生活需求后,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他们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切,从而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距”。

 三、创造一个能使幼儿探索创造的环境

 小班幼儿年龄虽然小,但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幼儿熟悉了活动室的环境后,老师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进行活动,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游戏内容。自主选择会使幼儿兴趣浓厚,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们会跃跃欲试。拉个圆圈,边唱自己喜欢的歌绕圈走,孩子们可喜欢了。在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幼儿对集体生活充满了好奇,他们勇于尝试,创编出许多玩法。在此基础上,老师可趁机引导幼儿学做新游戏。如:《吹泡泡》幼儿边说歌词边做游戏,随着儿歌:“吹、吹,吹泡泡,我的泡泡变大了”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全身心的陶醉在游戏中,心中的“焦虑不安”也就没有了。

 四、创造一个家园共育得环境

 家园共育是小班保教工作的重点。幼儿入园之前家长是幼儿最信赖的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可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刚入园时由于家长对幼儿园工作了解很少,总怕孩子被人欺负,所以一见到孩子就问:“你今天哭了吗老师表扬你了吗幼儿园好不 好”刚入园的孩子一见到父母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抱住父母大哭,可家长不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对老师的解释持怀疑态度。有些家长过分依恋孩子,孩子入园后不立即将孩子交给老师,或者中途多次窥视,这使孩子产生新的期盼,坐立不安,时常向窗外张望,有些家长在家吓唬孩子:“你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让老师打你屁股。”这些话极易使幼儿本能的害怕幼儿园。更有甚者,过分溺爱、纵容孩子,使孩子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受纪律约束;见孩子哭闹就不送孩子入园,使孩子哭闹时间延长,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 剖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园联系不够紧密,使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工作存在朦胧意识,对幼儿园工作持怀疑态度。针对这一情况,开办家长学校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家长学校,使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近幼儿教育;同是教师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幼儿的各种情况,做到家园双方心中有数,将孩子的成长放飞在起跑线上。

送孩子入园不当的六种做法

 善意谎言,不辞而别“今天不去幼儿园,快点穿好衣服,妈妈带你去看鱼!”、“你去跟小朋友玩,妈妈上厕所,妈妈不走。”很多家长都是用这种方式把孩子骗到幼儿园,为了不直接面对孩子的眼泪和纠缠,就不辞而别,当孩子发现家长不见的时候,会哭得更凶,而且会让孩子失去了对亲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悲悲切切,难舍难分“再见”说了一遍又一遍,总不忍心离去,再抱一抱,再亲一亲,家长总是想多陪伴一会儿,希望孩子能多一些安慰,但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这就如同演员演戏一样,入戏越深,越难从角色中抽离。幼儿园老师其实也不喜欢家长这种做法。

 过度担忧,加倍补偿家长总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苦受罪了,接回去以后,百般宠爱、处处迁就,有的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和食品。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娇气、任性,有的孩子还会把上幼儿园当作条件进行要挟,大人必须答应孩子所提的要求才去幼儿园。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对孩子比较溺爱,孩子一哭就不去幼儿园了,反反复复,送送停停。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很难融入集体,不坚持入园的孩子会错过很多课,对游戏规则和学习都不熟悉,往往会成为尴尬的“局外人”。

 消极暗示,威胁恐吓“听老师话,要不我就不来接你了。”威胁加吓唬是很多成人“对付”小孩儿的绝招,但这样的孩子一般胆子会比较小,特别是到了不熟悉的环境当中,认为处处都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

 疑神疑鬼,中途放弃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尿湿裤子、吃不饱饭、生病没人照顾,因此果断退园,这也是某些家长的做法。他们的担心有时候确实是客观事实,新生入园阶段,老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幼儿都面面俱到。作为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并尽量调整心态,不要轻易打退堂鼓。

送孩子轻松入园的六种做法

 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家长要给孩子多带几套衣裤和袜子,以备尿湿裤子时更换,书包里准备一个袋子,用来装换下的脏衣服。女孩子的头发要便于打理,不给老师带来附加的工作量。

 积极暗示———用正能量影响你的孩子“我们的孩子长大了,终于可以去幼儿园了!”、“老师说今天我们家孩子表现可棒了,不用老师喂,自己吃了一大碗饭呢!”除了语言暗示以外,情绪、表情、行为的暗示更为重要,家长的态度孩子都能读懂,并且深受影响。

 情感援助———给孩子带上安慰物 一个毛绒玩具在成人眼里不算什么,但是在离开亲人的陌生环境中,这个玩具承载的是孩子情感的依托。现在很多幼儿园也会在入园须知上建议刚入园的孩子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

 信任园方———既来之,则安之 有的家长会躲在幼儿园的某个角落当侦察员,看老师有没有“修理”孩子,这样会让孩子心神不宁,到处搜寻亲人的身影,也不利于信任感的建立。既然来了,就选择相信,家长的信任感会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和老师。

 避重就轻———不要跟孩子讲大道理 对于3岁的孩子,只讲大道理是没用的,要运用一些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方法,比如把起床穿衣服当成一种游戏,跟小孩子不能较真,要懂得迂回和转弯。

 持之以恒———不要让眼泪动摇了决心 孩子入园的第一个月是最关键的,这个月如果能顺利坚持下来,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这个关键时期,家长可以采取“晚来早走”的方式入园,减少在幼儿园的时间,让孩子感觉一天不是那么漫长、难熬。

猜你喜欢

1 小孩上幼儿园哭的原因

2 幼儿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

3 入幼儿园园焦虑怎么办

4 开学第一天怎样让小班幼儿不哭闹

5 幼儿不合群的解决方法

6 怎样快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济南新闻频道

济南电视台新闻频道是济南地区开办最早的电视频道之一。采用无线和有线双路传输,覆盖济南及周边地区 1000 万人口。市场占有率超过 10% ,济南地区最具权威性的主流新闻信息传播平台。拥有的《济南新闻》、《今晚》、《有么说么新闻大社区》等国家和省名专栏节目组成的济南地区收视率最高, 影响力最大的节目组群。 本着服务市民,以人为本的宗旨,新闻频道在内容的广度、深度、关联度上下功夫,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本土化的特色,成为城市市民的信息超市 济南电视台新闻频道针对企业发展的新要求,体察观众对电视文化需求的多样变化,新闻综合频道广告部与时俱进,不断整合资源、调改,在拓展频道品牌营销,增强品牌影响力上下功夫,并成立负责整体宣传、包装、策划、推广的专职部门,进一步完善内容,增强观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力求以开放先进的创意营销和别具特色的整体包装加深观众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济南都市频道

济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为女性代言 2010蝶变,晚间黄金时段收视跻身前五 2011成长,展翅飞进她心里 定位唯一:围绕女性,举起山东第一女性特色频道大旗。 全面互动: 短信滚动抽奖全天不断线,深度演绎身边最精彩,我的济南台节目理念。 情感援助热线全天拨不停。《心有千千结》栏目组建省内首家情感援助团,开通首部24小时情感援助热线,全程追踪情感故事。 社区送健康全年不停休。《冬吃萝卜夏吃姜》拉网式走进社区,为身边百姓送出健康,选拔百姓健康生活明星。 全面覆盖:以女性视角看社会,全面覆盖女性生活。 女性新闻节目:都市新女报 女性专题节目:非常故事 女性情感节目:心有千千结 女性生活节目:冬吃萝卜夏吃姜 女人私语 女性娱乐节目:全家乐翻天 佳片识女人 看了又看。

济南影视频道

济南娱乐频道

《家娱户笑》栏目简介 《家娱户笑》是一档由济南电视台娱乐频道全力打造的一档季播类大型选秀节目。 《家娱户笑》栏目口号:家家娱乐户户欢笑 栏目定位:济南人自己的造星工厂 栏目宗旨:为济南人搭建自己的绚丽舞台 为小人物实现大梦想 栏目播出:首播 每周1—5 20:11分 首播 每周6 19:13分

济南生活频道

“生活空间 法治方圆”,省内第一家彰显法制特色的专业频道——济南电视台生活与法频道,关注法治民生,普及法律知识,倾注人文关怀,维护合法权益。《有话好好说》、《警方视线》、《直通12345》、《交通进行时》、《悬疑时分》等栏目精彩纷呈,博伦、淑青、周静、天天、卢奇等主持人亲情面对,365天为电视观众搭建起学法、用法、普法的良好互动平台,为济南百姓带来喜闻乐见的视觉享受。

济南商务频道

济南少儿频道

法律援助的范围确定为:无能力为自己辩护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犯罪案件和追索侵权赔偿的案件;请求给付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的;因公受损害请求赔偿(责任事故除外);请求给付劳动保险金、抚恤金的;赡养协议、抚养协议公证,有关领取抚恤金、救济金的公证;公民民主权利受到侵犯(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被非法剥夺)的案件;有可能被判处死刑、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案件;其他确需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项。

(摘自:《法律援助条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02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