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的励志名言警句文言文

鼓励学生的励志名言警句文言文,第1张

1 激励学生的名人名言,古文,有哪些

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名言名句 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7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诫外生书》 8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3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14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荀子。

2 激励学生的名人名言,古文,有哪些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名言名句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 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 《归田录》等。

3 激励学生的名人名言,古文,最好有出处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5、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名言名句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7、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诫外生书》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 植《赠白马王彪》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 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 《归田录》等。

4 鼓励人上进的文言文名句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有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 鼓励学生的诗句或古文有什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 《长歌行》(汉乐府诗) 《长歌行》是一首中国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原文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

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其最小者名鸭脚葵。

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大河流。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

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进学解》《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

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写国子先生解析进学正义,向诸生陈明形势,正面得出“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的结论;第二段写学生进行辩解,以先生在“学”“言”“文”“行”四个方面的努力、成就与自身遭遇对照,先扬后抑,驳斥先生的结论;第三段写先生再作自我解嘲,针对学生之意申说发挥,表明随意而安的态度,对朝廷隐含讥刺。文章构思别出心裁,语言新颖形象,在技巧上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用韵等形式,又加以革新改造,富于整饬之美。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经典语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注释嬉:戏乐,游玩。随:因循随俗。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出自《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作者是陈著。原文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相逢拌酩酊,何必备芳鲜。“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出处:清·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原文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6 高中励志文言文名句有哪些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

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7 励志的有气势的文言名句

1、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3、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4、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5、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8 求励志、鼓励同学学习的名言警句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以人为师能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

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

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

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

向前吧,荡起生命之舟,不必依恋和停泊,破浪的船自会一路开放常新的花朵。

这样可以吗?不行的话要说哦,有的字貌似多了点。。望采纳。

9 激励学生的名人名言

天地间第一人品,惟有读书。

每个人的气质本难改变,惟有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读书虽未成名,人格已趋高雅。

读书要诀∶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注有识∶辨别,选择有益之书。)

人世间任何事,多是利与害兼有,

惟读书有利而少害,读一卷书,则有一卷之益,

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学问是智慧的泉源,品德乃事业的根本。

百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鱼离水则身亡,人离书则神索。

(注‘神索’∶神气颓丧。)

君子之求学,入于目,藏于心,行之以身。

眼界要阔,踏遍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注‘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读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一个真正懂得读书的人,要能读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才不会陷入只背诵词章文句,而不明书中真理。

家贫者,不可因贫而废学。

家富者,不可因富而怠学。

贫而勤学,可以立身。

富而勤学,名乃光荣。

惟见学而显达,未见学者无成。

学者乃身之宝,学者乃世之珍。

学者乃是君子,不学则为小人。

造灯以求明,读书以求理。

明以照暗室,理以服人心。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好老师,我们应该多读书、苦读书,从中汲取营养,增长智识。

我们要多读书,更要读好的书。在言情武打的迷宫中,我们要迷途知返,勇于争脱;在 书的海洋中,我们要学会辨别,善于选择。

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发奋读书,立志成才,快成长,成良才。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 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智识的力量,在于它是一盏启迪智慧、驱逐蒙昧、开阔眼界、把人引向光明的明灯。而 书籍,恰如点燃明灯的火种。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我喜欢读书,喜欢认识人,了解人。多读书,多认识人,多了解人会扩大你的眼界,会 使你变得善良些,纯洁些。

读书,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中外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所以书籍是人类进步 的阶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不独改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

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

千年奇遇,无如好书相遇;平生清福,莫过于雅事接连不断。

没有比读书更快乐的,

没有比教子更重要的。

读书者不贱,耕田者不饥,

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节俭医贫,弹琴医躁,独卧医*,随缘医愁,读书医俗。

不读书不能进入圣贤的境界;

不积德不能生出聪慧的儿子。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雅,足以成长。

多则廉价,万物皆然,惟独智识例外。

智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

一个爱书的人,等于有一个忠实的朋友、有一个良好的导师、有一个可爱的伴侣、有一 个真挚的安慰者。

10 求励志、鼓励同学学习的名言警句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以人为师能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

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

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

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 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 向前吧,荡起生命之舟,不必依恋和停泊,破浪的船自会一路开放常新的花朵。

这样可以吗?不行的话要说哦,有的字貌似多了点。

望采纳。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劝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劝学》教学反思1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为赶时间有点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劝学》教学反思2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在开始诵读阶段,我让学生分段、分层地进行,最后要求连贯地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反思3

 《劝学》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课,课后深刻反思,通过教学虽然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回忆起来感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现做一下总结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克服。

 自古以来,苦口婆心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大家层出不穷。从孔子“学而时习之”到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再到王安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饱含着名家大师语重心长的激励。古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焚膏继晷”之发奋图强终成一帮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读,终成一代大师的典范……所有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学不可以已”的谆谆教诲。而将这一主张全面,彻底,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劝学》成为千古名篇,也成为几经变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经久不衰。

 鄙人幸甚,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方芳老师的提携之下,前往云南省水富县云天化中学进行学习交流,而我也承担了荀子《劝学》一文的同课异构教学,虚心向云天化中学的同行们求教的同时共同研讨语文教育的效率与成果获得的方式。

 在完成同课异构教学之后,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语文教师注重教学语言和表达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响,才能透过语文教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影响一拨又一拨的求学者追求卓越。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传承下来的身后文化底蕴通过思维的外壳彰显出来。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学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后在进行流畅,有文化意味地表达,向着言简意赅的方向努力,力争让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自己的口中更美丽地凸显,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没有能够做到圆满。这次的教学,也是响应以及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改精神的实践,我们都盼望着取得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收获。而使用导学案 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发散学生学习时的扩展性思维。在《劝学》教学里,基本上让导学案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有了知识的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大胆质询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心里。开了一个好头,但在结束的时候,没有将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了余韵。我们所追求的余音袅袅的效果自然也没有完全达到,也致使学生产生了没有吃饱的遗憾。

 再次就是在知识生成性方面的处理不够完善。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度非常高,它们希望和老师一起探究更为深刻的知识,它们也敢于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挑战传统,挑战思维定势。于是乎,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里,学生能够对一些陌生知识进行质疑。我在欣赏学生这样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精神的同时,对自己教学中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足是很不满意的。虽然当中不存在卡壳的情况,但细节性处理毕竟不够精到。一方面对学生主动求学的精神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能力方面的欠缺。这就启示我在往后的教学中,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综合考虑到教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一手准备,便多一份内蕴 ,也几许从容,才能够在语文领域里自由翱翔,享受祖国文化带给每一个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第四,就是在诠释教师是课堂学习组织者的角色时有浅尝辄止的痕迹。我们主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意愿的机会与权力。学生在探讨学习的环节中,都能针对性地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在组织交流 的时候,么深刻把握教学从荣幸的特点,甚至产生不信任学生能力的杞人忧天心里,总想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到达华山之巅。因为引导不得法,所以导致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只是停留的表面上的肤浅见解。这样的状况,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得。因此,找到一条既能培养能力,又能彰显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课题。

 第五,因为时间的有限性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对《劝学》一文中饱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处于零状态。身为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子对芸芸众生可谓是用心良苦。在他的《劝学》里,蕴藏着他对勉励人们好好学习的真诚、真挚的激励,告诫和期盼之情。而在教学的时候,因为自己解读的浅陋,就没有引导学生体会荀子这样的期许,也就导致了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很多老师一直语重心长地希望学生努力学习的那一份良苦之心,更没有将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只为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无私奉献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风亮节的精神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里。

 第六,在对该文主题升华的时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实现帮助人们向善的目的。而在《劝学》一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支撑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关键。在当前“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搬出经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识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和温暖。教学中,没有将这个亮点加以呈现,不能不说是一份缺憾。这也对我产生了启示,在学习这样一些名家名篇的时候,除了理解内容以外,还得引导学生物品味当中的内涵美,教化美……

 《劝学》一文中包含着教育家荀子的谆谆教导。他在传输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避开了单纯说教的机械和呆板。时下,为了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努力学习,老师们都在不厌其烦地在和学生谈话,希望通过反复的语言教育激励学生摒弃杂念,一心一意地追求个人成长。但从收获来看,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在一些叛逆心较重的学生那里产生负面效应,不但起不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的效果,反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堵堵无形有形的间隔墙,阻碍了师生平等对话,甚至导致教师根本无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荀子很艺术,很灵动地处理了这样的问题。为了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先天不足,借助外物能够扬长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义,他广泛地援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现象加以说理。这样就是抽象的说教变得贴近人心,有了亲切感觉之后,每个人都会主动去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会努力伸出双手去触碰,拿捏。这样的比喻艺术,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鲜明,充满磅礴的气势,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字字珠玑,沁入心脾,吸引着求学者在自觉不自觉中汲取知识,内化知识。一旦把外在的资源装进心灵世界,将受益终身。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知识学习的时候,构建一个高起点,相信收获也会水涨船高。恐怕这也是荀子这样一些善假于物的君子已于常人的一种鲜明表现吧。

 教师影响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就是体现一个老师是否具备娴熟的教学艺术,是否能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进度的时候。回首自己走过的受教育之路,不禁为自己知识的鄙薄而悲慨。虽然念完了大学本科,完成了注定命运的自我改变,似乎是值得骄傲和庆幸的事情。但走出去以后才发现,这一切,看起来很美,殊不知当中存在着与巨人无穷无尽的距离。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钻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让我的心里隐隐作痛。自己装了一桶污水,奈何舀出清泉如何“普渡”众生怎样能灌溉出一簇簇光艳的未来之花……

 教学基本功的习得,教学艺术的科学化,高度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钻研能力的极度欠缺,鞭策着我在这条修远之路上埋头苦学,补缺查漏,用心去发掘每一个潜在的闪光点,提高能力的同时,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及艺术性,力争尽快成长,不辱使命。

 教学《劝学》,交流心得。静思之,深反之,故诫之。

 但是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课堂讲的多,对诗意理解讲得过细,耽误了时间。指导朗读,练习朗读时间也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识字教学为主,造成时间紧张,指导写字时时间太短。

 分析原因感觉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

一、治学的意义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xi 酸而蜹rui 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君子立身处世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荣辱都是自己品行、德行的象征表示。草木多了才有禽兽居住;林木茂盛了才有樵人提斧来砍树;有大树阴才能供众鸟栖息;酿足够多的醋才能吸引来各种虫子。说出的话可能给自己招致祸患,行为举止不当可能给自身招来侮辱。所以君子谨言慎行,治学上要有所选择:知道什么该学,什么学了会招来祸患。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u (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蓬麻、白沙与黑沙、槐与芷根,这些都是受环境影响而改变自身的例子,我们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容悲剧的时候常用"兰艾同焚",形容好的坏的放在一起时说"兰艾同盆、良莠不齐",形容好坏不相容时说"薰莸不同器",君子与小人不能放在一起如同香草同毒草恶草不能在一起。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而且要接近正直淳朴的人远离邪秽。

二、治学态度  专一、积德(结于一兮)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乎?

瓠hu 巴鼓瑟时能让流鱼游出水来听,俞伯牙弹琴时可让远方吃草料的马儿仰起头来听。故好音乐以及好乐师好才华不会被埋没,一定会被伯乐如钟子期发现的。到某座山时,若是那里草木润泽,那山中必藏有玉石,玉石的温润可影响当地草木温润度;到某处山崖时,若是山崖上植物茂盛、又多动物且经冬不枯,那渊泉里必有蛟龙吐珠来供养着整片崖林崖柏。你积了多少德或是造了多少冤孽毒邪哪有不被人察觉的道理呀?

三、学习内容与方法与贤师的作用

《 礼》、《乐》:法而不说 (有方法无具体说明)

《 诗》、《书》:故而不切 (久远而不切实际)

《 春秋》:约而不速 (快了而不易理解)

老师讲课可与以下几种人: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瞽:盲目行事

荀子讲述了先王遗训以及儒家言行积善成德、避灾远祸等,反映了先秦教育重道德轻知识。同时《劝学》结构严谨;论据充足、善于用日常生当论据、旁征博引;运用了大量比喻,增强了文章形象性;铺陈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乐性强;语言犀利透避、说理性强。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孙权劝学中鲁肃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如下: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话表达了鲁肃十分惊奇的感情。

因为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名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孙权劝学》的主旨: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还告诉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让吕蒙没有办法拒绝、从而“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以感受到鲁肃的惊奇程度,也可以感受到吕蒙与之前变化之大,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劝学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 篇1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20xx年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 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 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 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15 孙 权 劝 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对比

 (详、正) (略 写) (详、侧)

 孙权 劝学 —对— 吕蒙 就学 —话— 鲁肃 赞学

 (善 劝) (肯 学) (敬 才)

 刮目相待

 启示:开卷有益

  八、教学后记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问文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教学环节如能紧凑一些,将随文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劝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2、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同学们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讲到了学习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运用的论证手法又是什么呢?

 明确:比喻论证。

 登高博见;臂见者远;声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

 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不足。

 总结(和“人”联系到一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同学们将自己在第三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明确:风雨兴焉。“焉”释为“这里、此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一个表承接的连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锲而舍之。“锲”意为“雕刻”。“而”是一个表假设的连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为名作动,“向上”、“向下”义。

 用心一也。“用”意为“由于、因为”。

 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的连词。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特殊句式,判断句。

 4、这一段阐述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有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用的是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呢?

 明确: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成千里、积小流成大海 —— 贵在积累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专心致志

 三、总结:

 课文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手法,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面三个方面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生动形象、明白晓畅,论证严密,不愧为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劝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8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

 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附《孟母断织劝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孟母断织劝学》是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是不太深刻;对文中出现的语言不会加以运用。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活泼好动而又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表现欲望的普遍特点,如果把课本剧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会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挖掘课本中那些语言生动形象又蕴含人物的动作描述,内容生动有趣的课文组织学生分小组编演课本剧。例如教学《孟母断织劝学》这篇课文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括号里的话提示了场景、人物动作、神态;括号外的内容是人物的对话。讲述了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的母亲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逃学的事。孟母以剪断布无法再接,比喻学习如果间断,将-无所获。刚开始编排时,绝大多数的同学虽然已经搞懂了文章的内容,但只会照着书来念所谓的台词,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独特创造。

 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而把他们认为平淡无味的课文变成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课本剧呢?学生们就自主地提出由他们自己去改编、排演。于是我就让他们自主讨论确定一篇声情并茂的课文《孟母断织劝学》作为剧本的题材,然后根据学习小组的编排方式进行表演。在这一次的表演活动当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像模像样,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彻,就是连平时最讨厌上语文课的万通同学在扮演孟子时也是那么投入,那么专注;当其他组同学在表演时,每一个同学都看得那么认真,每一个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在这节课上,我教的轻松,学生们更是学的轻松快乐,可以把课文在舞台上演出来,还可以让自己当一当演员,他们真高兴。就这样孩子们自己说自己演,自己评论,自己说收获,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好的多,也要顺利的多。下课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似乎还留在演出中,都觉得不尽兴,有些同学听我说下课了,他们大声喊着:“老师,下节课我们还来演好不好?看着学生喜形于色的表情,我身心愉悦的结束这节课,因为今天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演绎 一堂精彩的课本内容,发现了许多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了 同学们对学语文的态度,也让我看到了今后自己教学中新的思路。

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04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