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幸的童年不仅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给他带来一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他在人格和心理上都有缺陷,由于自卑感。使得他从小到大可能患有轻度或重度抑郁。一个人大部分的童年不幸是由家庭原因造成的,例如父母的情绪不满,家庭变动,父母离婚,虐待或父母遗弃。父母离异的孩子从小就会感到不安全。
无论父母的哪一方与他同住,都会有被对方抛弃的感觉。这种感觉将跟随他从童年到成年,使他失去安全感。不敢轻易与人打交道。与他人互动时,由于害怕被别人鄙视,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取悦他人,甚至使自己感到悲伤。他们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轻易说话或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尽管当时的人年龄很小,而且不知道痛苦是什么,但他们每天都必须面对周围的人。他们不仅经常遭受大人的折磨,而且还不得不忍受孤独而没有朋友玩耍。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很多人通常不敢走在路中间。有时候总是安静地走在墙的根部。当他讲话时,必须始终看着别人的脸,以免自己说别人讨厌是不好的,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交流的时候总是聊得很快,不管别人是否听得懂。
即使到了成人时期,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纠正,到了关键时刻,仍不会说清楚,因为在讲话讲得太快,这已经成为自己的主要痛苦和心理障碍。童年不幸的人会由于自卑而失去自信。即使自己已经很好,他也会经常怀疑和否认自己。由于缺乏自信,他将失去在陌生人面前或某些重要场合讲话的信心,并且应该失去表现自己的机会。
这是煜明最近接的情感咨询个案,咨询女学员小Q,33岁,香港籍,白领。因为谈了7年的男朋友提出分手,结果悲痛欲绝,差点跳楼自杀,后来在闺蜜的帮助下找到我们。经过15天的挽回沟通,情绪稳定了很多,同时男朋友联系也恢复正常。
经了解,小Q童年过的并不快乐,父母5岁时离婚,后来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经常对她批评指责,在这样的原生家庭成长下,小Q变得非常敏感多疑,不自信,极度缺乏安全感。出来工作后,先后谈了3个男朋友,每次都因为男朋友嫌她缺乏安全感,控制欲太强而提出分手。
而现在和她分手的这个男朋友,年龄比她小10岁,虽然表面上是一个阳光快乐的男人,事实上却是一个心理不够成熟的男孩,从小母亲对她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不用他做。在这种家庭成长环境下,他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天真幼稚,没有责任心缺乏担当。一次吵架,只是因为小Q说了他几句,就提出分手,而小Q是这个极度安全感的人,原来以为相恋七年的男朋友会是她的依靠,男朋友的提出分手让她完全接受不了。
很明显,这是一对缺乏心理,没有成长的男孩,女孩。人总是有种心理叫补偿心理,你童年越缺失,你长大越会补偿。童年越缺爱,长大越要寻找爱。童年时候遭受的心理创伤会压抑在潜意识里,伴随你一生影响你事业婚姻感情和亲子关系。
这句话引自《童年不缺爱》。
最近,有幸在007复利人生读写成长营参与共读了这本书。
说实话,起初我只是被精美的书籍封面吸引。
毕竟,这类育儿鸡汤比比皆是。
我也未曾真正的去“品尝”。
原因很简单:我自认为我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妈妈。
这句话倒是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身边的孩子各种各样的表现其实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孩子们真正缺失的不是物质,而是爱。
这本书的作者是心心妈。
说实话,我看完本书也只是知道她是新东方俞敏洪的副总裁的夫人。
可这似乎不影响这本书的质量。
她只是把自己的爱和才能展现出来了。
本书作者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使孩子的爱在童年不缺失。
心心妈在本书中用大量的笔墨表达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会做到真正的给予孩子需要的爱。
第一章:“看见”孩子,正确回应。
父母是孩子生命早期最重要的客体。
每个孩子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年龄阶段。
他们的种种合理以及不合理的行为背后,都深藏着他们的真实需求。
我们“看见”孩子,并正确的做出回应,孩子被理解,被满足。安全感就形成了。
那么,怎么才是“看见”了孩子呢
看见孩子独特的性格特点。
作者给出了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一书中对性格类型的分类。
A是兴趣广泛、喜欢交谈、温暖热情、享受人生的乐天派。
B是深思熟虑、高度敏感、追求真善美、理想主义的忧郁派。
C是意志坚定、注重行动、精力充沛、追求成就的激进派。
D是慢条斯理、小心谨慎、温和稳定、追求和谐的冷静派。
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小A小B小C亦或小D,他都是我们的天使。
他们的性格中有优势有劣势,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让孩子充分发挥优势,同时对其缺点多一些耐心,使他们扬长避短。
不盲目的将自家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因为他是那么不一样。
我们爱他就要如他所是,而非如我们所愿。
程程是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跟了我半年多时间,我亲眼见证了他的成长。
爸妈的离异对于小小的他应该是不小的打击。
以至于在父母和好之后,他的大东北汉子性格依然没变化。
8 岁的他,一言不合就动手,甚至于大他几岁的孩子都不是对手。
数学语文成绩只能维持在二三十分。
但是我发现孩子真的不是笨。
爸爸不识字,教不了他。
妈妈常年不在家,教不了他。
他想跟妈妈撒撒娇,可是妈妈不回来。
他不敢和爸爸提要求,知道爸爸不答应。
半年多时间,他不再打人,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成绩也达到了七八十分。
可是每当妈妈答应来接他,却因为各种理由过不来时,他就会变得异常暴躁。
甚至会恶语相向。
就连半夜都会做噩梦,哭泣。
其实孩子只是想要爸爸妈妈接他回家。
程程的爸爸妈妈没有“看见”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哭闹背后的诉求。
他们不理解孩子,他们的爱只是口头的承诺。
本章节中作者还呼吁我们要用心“看见”,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这样的鼓励,是将心放在孩子孩子身上,而不是只盯着我们的目标与期待。
这样的鼓励,是用心看到孩子的表现之后的肯定与认可。
相反的,如果我们只是看到我们的期望,对孩子的进步视而不见,必将导致孩子情绪的崩溃。
程程的进步,爸爸妈妈没“看见”,他们只说孩子没有达成他们的目标,却丝毫不提孩子的付出。
每每给孩子的承诺,也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
终于,一个周五晚上他彻底爆发了。
答应来接孩子回家的妈妈去做头发了,爸爸工作忙过不来了。
给爸爸打完电话,给妈妈打电话,又给爸爸打电话。
结果,就是不能回家。
在那好好学习。
别的孩子都回家了,程程“无家可归”。
挂断电话,他大叫:
“我不是他们亲生的,我再也不回家了。”
“李老师,我再也不回家了。”
说实话,他没有无理取闹。
他不过就是想回家。
程程的例子绝不是个例,是千千万万看不见孩子的父母造成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还必须懂得:
第二章:懂得孩子,合理给爱。
妈妈的爱是给孩子最大的滋养。
孩子渐渐长大后,会有自己表达情感与需求的方式或方法。
也许是叛逆的行为,也许是大声的哭泣,也许是难听的话语,也许是不良的表现。
如果我们能透过这些表象看到孩子的真是需求,就能更合理地给予爱,让孩子在爱中感受到安全。
第三章:关注联结,滋养关系。
陪伴孩子也是一种滋养自己的方式。
生活中,有些父母就像繁忙的救火队员,看到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一个个去“扑灭”。
有些父母却淡定从容,享受其中。
后一种父母抓住了养育中的要点,去有意识地滋养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
第四章:有效沟通,饱含着爱。我们饱含着爱和孩子去沟通,孩子就能感觉到安全,踏实,会更有合作的意愿。
这样的沟通不仅有效,还会促进亲子间良性的互动循环。
在第四章中,作者着重提到了“游戏力”。
有趣的游戏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应对育儿挑战,做孩子的“魔法妈妈”。
说一千道一万,作者只是让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
童年不缺爱,不仅仅需要说出来,更是要做出来。
一个情绪平和的父母会给孩子传递内心安定的信息,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可要保持情绪平和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在情绪爆发后能及时反思。
在感到挫败感时学会自我体谅,以及在生活中好好爱自己。
第五章:情绪平和,内心安定。
别让自己因为情绪失控伤害孩子。
父母的及时反思绝对是一剂良药。
我们要明白:
我们对孩子的大吼大叫,有多少次是借机泄愤;
我们对孩子撒的气,有多少来自童年的创伤;
陪孩子写作业,你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发脾气;
当妈的挫败感并不能帮我们做的更好;
如果我不完美,我的孩子就不会完美;
学会爱自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中就到底要不要让我们成为“完美妈妈”,作者更倾向于“足够好的妈妈”。
我们总是想要我们的孩子处处完美,所以潜意识里就会先要求自己完美。
其实,不要求别人完美,是放过自己的第一步。
爱孩子的前提一定是先爱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爱自己呢
首先,是了解自己之后的投己所好;
其次,心安理得的满足自己的需求;
最后,一定是看到不足后对自己的悦纳。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我们也无须完美。
一个不会爱自己的妈妈很难真正的去爱孩子。
你能给予别人的永远不会多过自己所拥有的。
爱,也一样。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我们需要和爸爸配合,还要和长辈相处。
养育环境的和谐与否,同样影响着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第六章:家庭和谐,孩子安心。
让我们一起看清家庭矛盾的本质。
孩子不缺爱的童年绝不仅仅取决于妈妈。
爸爸如山般深沉的爱,祖父母清醒不沉溺的爱都是滋养孩子的清泉。
任何一种爱的不足与过多都不利于孩子甚至于整个家庭的成长。
我家大宝小的时候,爸爸做的真的很不到位。
很多次看到爸爸就哇哇大哭。
一直到现在“隐形爸爸”的隐身衣也没有完全脱掉。
初二的大宝,不善言辞,不鸣则已,一鸣吓人。
一不高兴就会说我“你听不懂人话吗?”
我虽然明白她心里的苦,明白她是因为童年的爱不够,可是我还是会和她生气甚至动手。
不是她不乖,是我们大人没有给她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童年的种种,譬如爱,譬如不爱,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和消失。
《童年不缺爱》,不仅仅是对于孩子,也是与我们。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孩子渴望被爱的心,我希望孩子明白我爱她们的心。
也许孩子的心里我只是个“及格妈妈”,或许外人眼里我是个“完美妈妈”。
不管如何,妈妈想做的很简单:
让我们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