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表现在态度并不决定特定的行为;相反,态度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个人一定类型的行为。
一般说来,态度包括以下三个成分:
(1)认知成分,与表达情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或命题有关;
(2)情感成分,与伴随概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与行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
情感与态度的区别在于情感是只针对你的周围人,包括你喜欢的,不喜欢的,在乎的,不在乎的,而态度是可以针对所有人,所有事。情感与态度的联系是情感决定态度,态度也会影响情感。
我们可以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保留自己的态度,我们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态度,但是我们却不能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保留情感。因为情感是特别深层面的东西,它可能倾注了一个人的所有心情甚至于感情。稍有不慎对一个东西一个人产生感情,当他失去的时候一定会特别感伤,说很多人有念旧情怀,还不如说很多人是因为和这些东西或者人呆的时间长了产生了感情,以至于失去的时候,严重的还可能有撕心裂肺的悲痛感,但是态度就不一样,即使那些东西失去也不会悲伤,因为从来没有产生过感情,那大千世界,乱七八糟的多了去了,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完全不会牵动关于感情的任何东西。
我们对一件事请或者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决定我们对这件事情或者这个人的看法,比如说,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即使有时候做错了,我们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原谅,但是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人呢,即使只是一个特别不起眼的错误,有也可能通过我们的主管感受被无限放大。我想这就是这些之间最大的联系了吧,说态度可能影响情感,那也只能是微微影响吧!奠定的深厚基础又岂是那么轻易动摇的?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五个基本类型:第一,与情绪、感情联系的态度-由一次情感反应(如欢快、恐惧、痛苦等)的经验构成对某些客体的态度,当遇到类似情境就会出现同样的体验;第二,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当人们依据他人的介绍或书本知识而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其中有明显的分析、联想、类比与评判,而无强烈的情感伴随;第三,动作定向的态度─由于某种需要的激活而产生对有关客体接近或迥避的反应,其中认知成分很不明显;第四,知情意均衡的态度─这里既有认知与思考、伴有强烈的情感,还有行动意向,三者交融在一起或交替出现;第五,自我防卫的态度-由于情势不明、内心冲突或出于防卫的动机而产生某种疑惑、拘谨或暖昧不定的态度。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情感不仅仅指人的喜怒哀乐,而是泛指人的一切感官的、机体的、心理的以及精神的感受。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