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选材五个方法如下:
第一,我们的写作的材料要从现实生活中去选取。直接材料就是我们所见闻的各类人和事,而间接材料就是是我们阅读过的书籍和文章。
第二,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人和事很多,所以在这么多的选材中要学会围绕写作主题的中心去进行选择。
第三,选取材料要遵循真实的原则,就是注意材料的真实性,不要无中生有自己编造出来。
第四,作文的选材要新颖——与众不同,不落俗套,新而别致。
第五,由于网络鱼龙混杂比较多,我们要认真辨别,从正规渠道获取真实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既真实又热门新鲜,会写出别具一格。
第五,文章中心要突出明确。
第六,确定中心要考虑作文的时间、篇幅的长短等方面的限制。 2、围绕中心选材 材料是为突出中心服务的,要想准确表达中心,就必须选择那些最能表达文章主题的材料。在表达中心的事例确定以后,要紧扣中心构思、叙述,切忌横枝蔓叶。
3、选材要典型 选择出来的材料要有典型性,要有说服力。一是新鲜的,或是老题材角度新的,而不是老掉牙的。二是内容要曲折的——一波三折,而不是平板的。三是能以小见大的,而不是空泛的,四是视角广阔的,不是局限于家庭、学校的。
那要看亲这件事是叙述的是人还是物了,写作方法写作手法有很多种的,亲可以自己看一下
拟人法
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成人,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化动法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说明法
采用说明法描写物品时,首先要真实地说明它的特点,其次要抓住重点来说明。例如对物品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时,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质地;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特点;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作用。此外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时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切忌扯得太远。
运用“五觉”法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物品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采用“五觉”法来描写物品,要注意围绕物品最主要的特点写,切忌支离破碎。此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
借物抒情法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托物言志法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物品自述法
物品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因此要找物品中具有“人”特点的角度进行描写。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物品既体现了人的特点,又不失去物的本色。具有人的特点,物品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可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质特点,物品描写则显真实自然。
远眺近看法
建筑物可以远眺,也可以近看。远眺建筑物,可以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看法楚建筑物的整体轮廓。但是,远眺不可能看清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但是对建筑物在空间的位置,缺乏一种整体感,往往有一叶障目的感觉。我们描写建筑物时,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可以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的印象。
内外结合法
从外面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轮廓,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内部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因此要作详细的介绍。从外面观察建筑物要着重从整体上进行描写,切忌写得支离破碎。从内部观察建筑物要细致,因此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读者也看得明白。采用内外结合法描写建筑物,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法。
移步换形法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说明介绍法
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写建筑物上来,并与前文衔接。文章从描写建筑物转到介绍说明,或从介绍说明回到描写建筑物要有过渡词或过渡句。
环境衬托法
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特别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写,建筑物就显得突出。描写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在描写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彩笔描绘法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远近结合法
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这同照相一样,放在照相机的前面和远离照相机,摄下来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远近结合法描写植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给读者以完美的印象。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才能条理分明。
时序变换法
植物各个部位的形态和颜色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写出来,同时把前后有关的情况交代清楚,就等于在不同的时间给植物拍了彩色照片。看了这一组彩色照片,读者对它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采用时序变换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要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对同一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日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写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生长变化法
植物总是要生长的,一般要经过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等阶段。如果把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和生长的情况与下来,就好像给这棵植物拍了一部小**。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采用生长变化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把植物生长过程中最突出的变化写下来;其次要交代植物发生变化的原因、前后情况和过程;此外要注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写下来。
展开联想法
我们看到一棵植物,往往联想到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往往与这棵植物有共同之处。例如我们看到棉桃,联想到洁白的雪花,这是因为雪花和棉花的颜色相同;我们看到大西瓜,联想到篮球,这是因为西瓜和篮球的形状相似;我们看到冰在雪地中郁郁葱葱的松树,想起那些在敌人面前不怕严刑拷打,决不屈膝的英雄,那是松树与英雄的品质上有相似之处。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主要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首先要认真读书,了解生活,使自己的头脑储备丰富的知识。其次是勤思勤想,经常训练,使自己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突出重点法
植物总是由根、茎、枝、叶、花、果组成。我们在描写植物的时候,可以对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的各个部分进行描述,也可以只对植物的某一部分进行描述。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植物时,首先要找出这棵植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次要对最能体现这棵植物特点的部分从颜色、形状、气味等多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此外还可以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
对照比较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我们描写植物时,往往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来突出植物的特点。对照比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这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进行比较;一种是把植物本身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采用对照比较法要注意抓住所要描写的植物最显著的特点与其他植物作比较。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采用对照比较法还要注意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感人。抓住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找出矛盾点,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赞美颂扬法
各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青松不怕严寒,杨柳随处生长,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桂花香飘十里,留芳人间,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植物的这些特点往往使我们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如看到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们可以联想到要对不正之风作斗争;看到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联想到做人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赞美颂扬法就是对植物的这些特点进行赞颂。采用赞美颂扬法首先要对植物的能联想到怎样做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描写,并以此贯穿全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其次文章中要把赞美的感情抒发出来,要在描写植物中写出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感人。此外还要注意首尾呼应,突出赞颂。
静态素描法
动物的外形包括身体、毛色、脑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不同的动物,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同,例如鸟只有两只脚,但有一对翅膀;鱼没有脚,但不鳞和鳍。静态素描法就是把动物静态时各个部位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写出来。首先要仔细观察,分辨动物各个部位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其次要找出各个部位形状的特点。此外,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这样,可以使读者好像看到一幅动物的写生画。
总分结合法
采用总分结合法描述动物,要注意总述与分述之间关系。分述部分要紧紧围绕总述所讲的特点描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美丽,分述部分都要围绕着美丽来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灵活”,分述部分就要围绕它的灵活来写。此外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或先形状后颜色,或先中间后两边,一定要有条理。
特征举例法
采用特征举例法描写动物时,一般先指出动物的某一方面特点,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证实。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抓住最能反映动物的这一方面的特点,而且要尽量写具体,使读者觉得可信。
特征说明法
采用特征说明法描写动物,一般先介绍动物的某一特征,再说明它的作用,或说明为什么具有这一特征。接着采用同一方法逐一介绍动物的其他特征。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科学性,要有依据,不能采取想当然的方法加以说明。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要注意多阅读科普读物,了解动物的习性。
重点突出法
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动物,首先要仔细观察某一动物,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加以描述。在描写动物的最主要特点时,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比较等方法,使重点部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对主要特点详细描述,次要特点一笔带过;有的则内写主要特点,不写次要特点。
成长变化法
用成长变化法描写动物,要注意把动物从小到大整个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写下来,不能采用写流水帐的方法。描写动物成长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时,要注意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避免中间衔接不上,使读者看了莫名其妙。动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系统地观察,要不意识地写系列观察日记,把观察结果写下来。最后,只要将观察日记加以剪裁,就可成一篇反映动物成长过程的文章。
实验证明法
采用实验证明法首先要找出动物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特点及习性,然后通过实验来证明动物确实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和习性。在记叙实验的过程时,要把实验的方法、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才能使读者信服。这一类作文一般按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明白道理的顺序写。
群体描写法
描写一群动物,最要紧的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要选择具有特色的动物,重点观察,重点描写,其它的或者概括地写,或者略写一笔,要做到选材典型,重点突出。对重点描写的动物,要抓住它的形状、颜色、动作,进行具体的描绘。对略写的动物,可抓住某一方面略提一下。描写一群动物,切忌面面俱到。
现场目击法
采用现场目击法描写动物,要把观察的地点交代清楚,这样读起来具有真实感。由于现场目击是以作者的观察视点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因此,描写时不强求全面、完整,但是也要慎重选择描写的内容,做到突出重点。要注意在叙述过程中交代清楚哪些是亲眼见到的,哪些是猜想的。这样文章具有科学性。
动物自述法
动物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动物,因此文章中要把“我”当作动物来写。这里要注意在写作时把“我”和动物融为一体,不能露出痕迹来。动物自述法是采用拟人的方法来描写动物,因此在描写时,既要反映动物外形、动作、习性的特点,又要体现人的一些特点。这样才能使文章既具有科学性,又显得生动活泼。
写的特点进行。采用议论抒情法描写动物,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描写、抒情、议论。
景物衬托法
景物衬托法就是描写动物,首先要集中笔墨描写好动物,写出动物的特点。动物的描写要成为文章的中心。其次描写动物周围的景物时,要为描写动物服务。景物的描写在全文中只是起衬托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季节特征法
采用季节特征法描写自然景物,一定要对景物四季不同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描写时,既要逼真地再现具体的时令特征,又要表现景物本身的特征,使时令特征和景物特征融为一体。在描写景物的四季特征时,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各有侧重。此外,运用季节特征法描写景物时,不能变换景物的地点,要对同一地点的不同季节景色描写。
随时变化法
随时变化法一般运用于描写日出、月上、日落、月夕等天空的景色变化,以及描写刮风、下雨、下雪等气色变化。采用随时变化法描写景物,一定要注意仔细观察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景物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在描写景物时,要把时间的变化交代清楚,这样能反映景物变化的时间进程感。其次要把景物在各个时间里自身特征的变化描写具体,使读者好像看到一场景物变化的小**。
日内变化法
同一景物在一天内不同的时刻,景色是不一样的。采用日内变化法描写景物,我们必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并做到各有侧重,避免画面相似。不能只改变景物的地点,但是侧重点可以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同中有异。
定点换景法
运用定点换景法描写景物,首先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因为表现同一事物时,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其次描写时要注意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即使不用文字作专门说明,也应该让读者能从描写中领会到作者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方位。此外,描写时要按照一定顺序,即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或从右至左等等。这样可以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有立体感,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在感受。
定景换点法
同一景物,从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现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就是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景物的差异写出来。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其次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或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此外描写景物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反映,使读者对景物有整体感。
移步换景法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围绕中心法
我们描写景物时,不可能把看到的全部写下来,而且也不必要全写。围绕中心法就是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景物进行描写。采用围绕中心描写景物,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写景就有了主心骨。中心的确定来自对景物的细致观察。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这就是文章中心。中心确定以后,就要对观察到的景物进行筛选。能表现中心的就要进行细致的描绘。能衬托中心的也要进行必要的描写。与中心无关的,就略去不写。
分类描写法
分类描写是按描写对象的不同类别,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等,或不同方面,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的顺序来写的。因此描写时,不一定要交代观察点,也不一定要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
一、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的一些基本规矩
二、关于做题的步骤
关于做题的步骤历来有多种方法,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先整体感知文章(在这一步也可以看题,不过看题的目的是为了读懂文章)──然后看题,在文中找答案。
(一)读懂读透文章(整体感知文章)
怎样才算读懂读透文章,那就是把“三么”(“为什么写”是最终目标)读懂读透。
“三么”分别是: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每道题都是在围绕“三么”来命题的,特别是在围绕第二么(文章的主旨)来设置题的
(二)审懂:识别出命题者命题意图(考查的考点等),拿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首先是审题
这步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这题命题的意图,要知道命题者想考我们那个考点,要知道这是考点中的哪种题型,然后在自己的大脑调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2、定位(就是确定这道题答案的范围)3、
(三)写“懂”答案(组织答案)
锁定范围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规范表述
三、必须掌握的技巧
在整体感知中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就是第二么、主题、写作目的、中心)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可以是浏览)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写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们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
关于“关键句”这个考点
1)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
2)关键句有哪些?
关键句大致说来有结构关键句和主旨关键句,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3)关键句的考试题型
(1)关键句的含义(如:你是如何理解……)
(2)关键句的作用
(3)赏析关键句
(4)为什么说“关键句”
4)关键句的答题格式答案=A+B+C+D(请大家再想一想,A、B、C、D分别代表什么)
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其次,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关于“人物形象”这个考点
1)理解清楚人物形象的作用
2)有哪些题型(1)直接让你归纳某个人物形象
(2)根据某句话让你写出某人的性格或心理
(3)与中心结合起来考,因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中心基本上是一致的。
3)如何归纳人物形象
小说(包括写人叙事类)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文章的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如果知道了文章的主旨,直接采用王老师的“顺瓜摸藤”法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考点
一般情况下,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
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另外考查词语的作用考点时,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加点词语是写人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写景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托物言志的“物”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说明文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议论文中的词语时时,又应怎样回答。
关于“环境描写”这个考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或交代)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某种气氛;4、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或处境等); 5、突出、深化主题;或暗示人物的命运等6、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要求:全面、准确、简洁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等等。
直接考中心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对于借景抒情的文章,经常会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赏析题
1)、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必须对文章的“三么”有很深的理解
2)、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疑问必须理解正确,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唱反调。
3)、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①、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②、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③、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④、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4)、分析语言: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等。如优秀的说明文大多是语言准确的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开放性试题
(一)语言赏析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道2006年江苏南通市的中考真题:
19.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三个句子(句子附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选(),赏析:
附:文句摘录
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
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
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分析,即:(1)怎样写的;(2)写得怎样;(3)写出了什么;(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句A的赏析可以分解为(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2)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美;(3)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4)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将这四点组合成句,就能使自己的回答趋于完美,如: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势,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等)。
依照此法,B句可作如下回答:
B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碱蓬草的从容和生命力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C句:以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或突出)了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极具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怎样写的”我们应该选取合适的角度,这些角度包括:人称、修辞、表达方式、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等。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四个步骤为文中的C句作如下解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达方式——描写的分类角度)烘托或突出了(写得怎样)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写出了什么),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四步法回答表达方式的题目是建立在对文章及语句本身初步(甚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里为你完整地回答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经验,真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能做到笔随心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步法适合散文任何一种文体,他们的解题方法都是一样的,四步法。其他文体也可以参考此方法。
(二)谈感受题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 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即中心);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最好能显示出你的作文基本功。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三)仿写题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4)答题的语言要有讲究
一、选材要真实。真实,是记叙文选材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真实,才能反映生活得本质,才能表达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1、以“说说咱们班”为题进行选材。出示两则材料让学生比较。 材料一:咱们班老师优秀,个个都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咱们班的学生勤奋,人人都是刻苦学习的典型;咱们班班风良好,次次受到学校的表彰。 材料二:咱们班有“八大族”。“睡仙一族”,每晚挑灯夜战,鏖战“题海”,白天却云里雾里,昏昏欲睡;“神侃一族”,课间“猛侃”,饭后“神侃”,寝室熄灯后“瞎侃”;“追星一族”,将明星贴画贴在课桌上、书本上、笔记本上,对明星的轶闻趣闻津津乐道……“语文一族”,“数学一族”等也各有特点。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则材料存在着美化人物、编造故事的毛病,缺乏感染力;第二则材料原汁原味,真实可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量。 二、选材要小巧。大材料(大的事件、大的场面、人的复杂经历……)运用得当,能够很好地表现主旨,反映时代风貌。但我们初中生很难把握这样的大材料,且初中作文篇幅短小,也难运用大材料。因此,我们应善于选择小材料,表现大主题。 1、学生以“家乡的变化”为话题进行选材。出示两则材料让学生比较。 材料一:我所在的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修了一条公路,交通更便利了;兴建了一个大型农贸市场,生意更兴隆了;兴建了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 材料二:十年来,我家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搬进“二室一长厅”,极差的居住条件带来了许多的不便;第二次搬进了真正的“二室一厅”,比原来的房子好多了,可时间一长,一连串的问题也相继涌来;第三次爸爸从单位买了“三室一厅”的住房,房子既宽敞又明亮……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则材料是较大的事件,往往会因感受不深写得肤浅空洞;第二则材料由于视点集中,容易写出具体的内容和真实的感受。 三、选材要新颖。 有人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人是蠢才。这句话道出了创新的重要。作文选材也是如此,只有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颖材料,才能给人审美的愉悦,才能给人全新的启示。 1、学生以“幸福”为话题进行选材。出示两则材料让学生比较。 材料一:我不小心摔折了腿,不能去上学,心里十分烦闷。后来很多亲戚轮流来看我,同学们也每天抽时间陪伴我,还给我补课,我感觉到很幸福。 材料二:班主任的晚自习上,大家都在抄黑板上的作业,我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差生,眼睛近视没法抄,于是向前面得同学“借光”,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罚我站在讲台旁边抄,我回到座位上,同桌的难兄难弟一边抄我的,一边说“你真幸福,这么快就抄完了,要是我也被罚上去抄就好了!”看着我第一次抄得这么完整的作业本,听到同桌的羡慕的声音,我的心头涌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满足。 师生讨论明确:第一则材料属于“你有我有全都有”的陈旧材料,很难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则材料以幸福写不幸,以乐境写哀情,反映了教师歧视差生的现象,视角独特,吸引人耳目。 四、选材要深刻。鲁迅先生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指材料中蕴含的立意要深刻。深刻的材料往往能给人以不尽的思索,强烈的震撼。学生以“生日”为话题进行选材。出示两则材料让学生比较。 材料一:生日那天爸爸妈妈送给我梦寐以求的礼物;老师送给我祝福的话语;同学们为我开生日晚会,远方的朋友也给我发来了祝福的短信。我感觉到好温暖好幸福。材料二:不知从何时起,学校里刮起了一股风——给过数日的同学送礼物。今天是好朋友的生日,我不知怎么办才好。送吧,这个月为给同学送礼物借了好几回钱了;不送吧,又不好意思。我感到很困惑。同学过生日,送礼物既浪费钱财,又耽误学习,这是何苦呢?为什么社会上的“人情风”竟刮到校园里来了呢? 师生讨论明确:第一则材料表现了亲情、友情、师生情的美好,立意健康,但不够深刻;第二则材料通过一个小事件反映了一个大主题——人情之风不可长,能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请以“心中的美丽”为话题作文,文题自拟,文体自定,自由选材.不少于600字.
《怎样选材》教案如下:
一、自主明标
1、情境导入
播放读书日朗诵活动的一组照片,请学生观看,并简单评价。
过渡:一看这抢眼的照片就知道我们的活动是多么的精彩,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拍摄的时候,摄影师经过了精心的构图和选择。写作文的时候,也让我们精心选材,为生活“拍照”,定格难忘的瞬间。
2、明标预习
板书目标:掌握技巧。学会运用。
二、互动达标
1、天马行空——自主思考
题目:《我的一天》
任务一:围绕题目,可以选择什么材料来写。
要求:(1)将你想到的材料(主要是事件)用一两句话或几个词写出来。
(2)至少写出八则材料或者事件,独立思考,越多越好。
作业展示(一):
(1)起床磨蹭,被妈妈唠叨。
(2)爸爸送我上学,路上鼓励我。
(3)校门口遇到老师,热情问好。
(4)早餐时,在拥挤的过道同桌给我递来餐盘。
(5)英语课听写不过关很着急,老师找我谈话。
(6)语文课学习了新课文轻松愉快。
(7)下午课间学校发了美味的面包,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
(8)音乐课上学习吹陶笛很有趣。
(9)放学时值日尽职尽责。
(10)错过了公交车与同学拼车回家。
作业展示(二):
(1)早自习我们班继续排练。
(2)上课前排练出现错误全班都很着急。
(3)换上演出服特别开心。
(4)数学课上到一半去化妆。
(5)朗诵活动开始了,八年级的表演特别精彩。
(6)轮到我们班候场了很紧张。
(7)老师鼓励我们,挥手送我们上舞台。
(8)第一小节朗诵完音乐没有配上,很担心。
(9)后面的三个小节朗诵得精彩,感到自信。
(10)焦急地等待成绩,终于获奖。
设计意图:“我的一天”既可以是时间洪流里平常的一天,也可以是记忆里特殊的一天。选材的第一步是让材料先涌现出来,越多越好,然后才能围绕中心根据需要精挑细选。
2、任务二:给已经列出来的材料简单分类,想想看以上材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思考的,你能不能分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个角度?试着分析自己想到的材料属于哪个角度,将各个角度写出来。
作业展示
(1)角度有:父母亲情,老师教导,同学交往,课堂学习,课间趣事,学校新事件,放学路上。
(2)角度有:排练准备,紧张候场,表演经过,成绩公布。
设计意图:每一个角度都是一个思维发散点,可以顺着这个点对材料进行分类和整合,然后再进行挖掘和选择,这样选材就不会凌乱。
3、任务三:围绕一个作文题目,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帮助自己想出更多的材料来?请你认真思考,将你所想到的角度写出来,至少写出四个。
作业展示:(1)时间角度;(2)地点角度;(3)心情变化;(4)一天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打开思路的基础上再次对材料进行挖掘,达到对接生活的目的,力争把自己生活中那些独特的经历都挖掘出来,使材料的搜集更加丰富。
4、在你所选择的材料中,你认为哪几个材料比较好?原因是什么?写出来。
设计意图:思考自己罗列的材料,学习甄别和挑选,在选材中明确,那些真实、新颖,自己独有的材料才是好材料。
5、课堂交流、思维碰撞
(1)小组内交流“任务一”,互相补充和丰富材料,看看谁想到的材料最多。要求:主动发言,说说自己想到的材料;认真听取别人对材料的介绍,自己未想到的补充记录。
(2)小组内交流任务二和任务三,互相补充和启发,看看谁的材料角度多。要求:说说自己的材料角度;认真听别人思考的材料角度,做好笔记。设计意图: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进一步丰富材料,打开思路。
(3)师生合作,面对一个作文题,给自己一个思考方向,打开记忆的闸门,接通生活的源流,让材料涌现出来,再选出最新颖动人的材料。
三、多元测标
1、读一读前两个单元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根据提示,做出修改。
(1)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者心理特点的细节。
(2)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用词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评价。
(3)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作文的选材 1、 确定话题中心 中心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看法、态度、想法等等。 首先,想好自己在要写的文章中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或说明什么问题,也就是要明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其次,确定的主题要有积极意义(有启发教育意义,从中受益),并且是读者需要的。 再其次,确定的中心要有作者自己独立的看法,新的见解。 第四,中心要单一、具体。 第五,文章中心要突出明确。 第六,确定中心要考虑作文的时间、篇幅的长短等方面的限制。 2、围绕中心选材 材料是为突出中心服务的,要想准确表达中心,就必须选择那些最能表达文章主题的材料。在表达中心的事例确定以后,要紧扣中心构思、叙述,切忌横枝蔓叶。 3、选材要典型 选择出来的材料要有典型性,要有说服力。一是新鲜的,或是老题材角度新的,而不是老掉牙的。二是内容要曲折的——一波三折,而不是平板的。三是能以小见大的,而不是空泛的,四是视角广阔的,不是局限于家庭、学校的。 4、选材要真实 ①注重平时的积累。一要做个有心人,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二要广泛阅读,精心摘录。三要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②选择熟悉的对象 ③记叙文内容要具体 三、话题作文的表达方式 1、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①要选择有意义的事来写,使人读了有益,文章中心才会明确、突出。 ②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 ③要把事情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才能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2、科幻体 科幻体,顾名思义,就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想像的空间。科学幻想重在幻想。而幻想不是描写现实,幻想可以指向未来,也可以幻想古代。科学幻想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符合科学规律,不是胡思乱想。 3、童话体 童话的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故事完整,有头有尾。曲折神奇 。第二,人物形象功能特异,性格鲜明,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第三,多用幻想、想像、拟人、夸张手法,幻想只以现实为基础,却创造出超现实的童话世界。拟人是对非人的人化,却有超人的强大力量。童话中的夸张比一般作品更神奇,更强烈,更有超自然的威力。第四,通俗、生动、活泼,具有儿童情趣。 四、话题作文的创新 1、思路要新 从有新意、有创见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发现体现时代精神的事物,挖掘出它的本质意义,作文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选材要新 童心最可贵,童趣最可取,用一颗颗经过熏陶的心去发现美、捕捉美,用一颗颗纯真善良的心去揭露丑、抨击丑,才能在风雨中磨练成材。选材新的前提是真实,不能编造作假,无中生有,更不能改头换面,移花接木。 3、表达要新在作文时,首先要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样的作文往往感情真实,让人信服。在新的世纪里,作文也要进入新世纪。作文要有创新精神,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写别人之不敢写,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时代意义、角度新颖、构思精巧、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来高考作文现在一般是话题作文你也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让心灵的底片曝光:谈作文选材 选材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棋。新颖而能很好凸现中心主题的题材,往往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但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许多同学为选材而犯愁,他们大多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没什么可写的,因此,他们要么编造,要么借用作文选上的材料,拾人牙慧,乔装打扮,以此来应付作文,作文成了造假的工具。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同学人为的缩小了选材的范围,而把选材的方向圈定在能体现主题积极向上的大事上,他们认为凡作文,必写高尚崇高,一定要写出积极的意义和向上的精神,因而他们的作文总是排斥自我的,排斥心灵的参与和情感的宣泄。李镇西老师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也就是说作文是种情感的需要,它需要我们投入情感,展现内心,如果我们以此作为选材的出发点,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拥有的素材何其多! 有一位同学在题为“真情的呼唤”的作文里叙述的是这样的一件事:当老板的爸爸与手下打工妹产生恋情,含辛茹苦的妈妈佯装不知真相而忍辱维持着家庭完全是为了“我”的成长能有一个正常的环境,但终于爱我的爸爸提出了与妈妈离婚的要求,万分悲痛的妈妈在无奈中向爸爸提出一个要求:为了让处在升学重压下的儿子能安心学习,向儿子隐瞒离婚的实情,于是他们瞒着我离了婚,还假装维持着过去的关系,知道事实真相的“我”不忍戳破事实的真相,心底滚动着的是一腔真情的渴望,它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呼唤再拥有一个真正的家!读着这样至诚至纯的文字,笔者的心在颤动,同时也深深地感到最感人的力量来自情感的迸发,最绚丽的“美丽”来自心灵闪烁的火花,最真的情也许就包裹在你不愿或不敢示人的事情里。其实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都装着这样的“感人”、“美丽”和“真实”,只是出于某种顾虑将它深埋于心,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勇气冲破自己设定的心理防线,勇敢的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作文装上一个秘密,写出一段心事,道出一种苦闷,——我们是可以寻找到浸透情感,足以感人的素材的,从而使作文具有感人的力量。 作文需要这样勇敢的选材和大胆的表现。在一篇写家庭生活的作文里,有一个同学叙写的是这样一件事:开租车的妈妈瞒着爸爸为即将升入高中的“我”积攒了一笔钱,但赌钱成癖的爸爸发现并很快输掉了这笔血汗钱,一向逆来顺受的妈妈终于愤怒了,在那个晚上与爸爸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失去理智的爸爸把妈妈打得遍体鳞伤,并且迁怒于“我”,撕毁了“我”的课本,砸碎了挂在墙上的与妈妈的合影像,一记重重的耳光,疼在脸上,更痛在心上,也粉碎了“我”所有的美好幻想……不必再叙述,沉重的事情道出的是来自心底的痛苦与苦闷,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呼唤也当然是发自肺腑的。当一股勇气驱使着我们打开紧锁的内心,禁锢得太久的情感和素材就会化作写的冲动,化作一种表现欲,一吐为快,不吐不快,作文在情感需求和思想发展的轨道上滑行,作文也就成为自我的释放、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顿悟。 所以,作文不必有太多的忌讳和禁区,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也许它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最好的题材,我们就应该拿出勇气去表现它,让心灵的底片暴光。这样我们又何愁写出的作文不真实、不感人、不充满真情实感? 考场作文如何选材 何为选材?选材就是对已有的材料进行一番选择。学生步入三年级起,便应对其选材能力进行逐步培养,以便他们在高年级时能够有话可说、有材可选、主题鲜明,为内容表达的进一步提升打基础。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结构是骨架的话,那么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血肉为表达灵魂而服务。选材的得当意味着作文盖好了坚实的地基,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在考场作文中,选择好的材料更是得取高分的一个重要因素。考试时,先要充分审题,再要根据作文主题与中心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且能吸引读者、打动老师的材料。 那么,在考场上究竟如何选择写作材料呢?笔者认为,选材技法有三点。 一、选材要适当 这是选材的最基本原则。适当指的是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切忌跑题,并注意不能胡编乱造,要选取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才容易下手去写。有的学生为了让立意很有特点,去编造自己根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自己还满心欢喜,事实上,有经验的老师一眼便可看出这是编出来的。所以,请同学们一定选择自己经历过的事去写,避免胡编乱造,你们编得很辛苦,老师看着也哭笑不得。另外,一篇写人或记事的大作文,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讲,一到两个事例就可以了,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求可高些,两到三个事例,注意详略得当即可(即详写其中一到两个,不用面面俱到)。 二、选材要有意义 大部分同学都明白选材要有意义这个道理,但是能真正掌握其方法的并不多。这里的意义指的是你选取的材料的内涵,即你想表达什么主题,并非材料的大小。不是说塑造一个很高大的人,或写一件很伟大的事才叫有意义,如“舍身救人”之类的题材。事实上,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的生活也很平凡,身边很多很普通甚至微不足道的小视,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品质的。
两大方法确定话题作文材料
一、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话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参照话料来确定自己作文的材料。
如2005年湖南省师大附中直升高中模拟考试作文话题 “追求与坚守”的话料是:两位老人一起在海边钓鱼。胖老人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多次寻找钓处,在不长的时间里钓上了一大堆小鱼;瘦老人挂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钓钩,固守在岸边,虽没有收获却一心想钓大鱼。当胖老人像胜利者一样带着战利品满载而归的时候,瘦老人还在黄昏的海边寂寞地坚守……
从话料来看, “钓小鱼”与“钓大鱼”是两个象征符号,从内涵来看,一个是追求的目标要求低,易于达到;一个追求的目标高,需付出艰辛努力(即坚守)才能成功。这就有了选择。这种具有情境性话料的话题作文,可以运用联想与想象、类比的方法来塑造文章故事情节:
老人 “钓小鱼” “钓大鱼”(需要努力) 结果(钓大鱼成功否)
越王勾践 失去国土贫图享乐 复国雄心(卧薪尝胆) 成:打败了吴国
荆轲 不刺秦(可活) 刺秦(会死) 败:没有刺中
唐僧师徒 畏怕作罢,中途散伙 取得西经(八十一难) 成:取得真经
高考考生 考一个普通大学 非北大不考(苦读) 成?败?
…… …… …… ……
二、对于没有情节性话料的话题我们可以运用漫想法审题:由材料你想到什么?哪些人和事与材料中的类似?你最有话可说的是哪些?
如江西省2005年高考作文话题“脸”。脸是人最富于表情的器官,脸的特征几乎就是人的特征。既可以刻画脸的丰富感情形象,也可以叙述脸的生动故事,还可以联想到脸的深刻社会内容和文化意蕴。在写作文之先,我们不妨对“脸”进行一番漫想,把你所有想到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然后从中选择你最熟悉、最能出彩的内容来作作文内容。
三、大家应当明确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关系,因为,两种命题形式都会引用一定的材料。
如2005年衡阳市中考作文题就引用了一个故事:张艺谋来到一个小山村,问当地村民:“你们想不想演**?谁想,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好几遍,村民都不敢吱声。这个时候,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的女孩站出来:“我想演!”张艺谋让她唱歌,她当场就唱,边唱边扭,村里人都大笑——她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然而,张艺谋却选择了她,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的人。考卷要求考生以“勇气”或“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作为话题作文,对于这则故事的解读就只能从勇气或自信这两个角度去进行了,但是文章的写作并不一定要引用这则故事或联系这则故事(强调)。
——可如果这是一个材料作文题,根据对材料的解读角度不同,还可以有更多的主题方向,如:别人为什么笑魏敏芝,魏敏芝的成名除了“自信”或“勇气”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等等,文章应当紧紧围绕这则故事中的人与事去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