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一):“如果”俩字是何其的残忍 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就已经知道了结局,但其实恰恰是知道了结局后再读安妮的日记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她的日记中每一次出现对未来的向往时,或者是出现“如果”的字眼时都能令我想到那令人痛心的结局。
看这本书时我常常在想,如果安妮没有被抓去集中营中,如果她没死,那她的人生肯定很精彩,她的日记的细节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想象一下吧,当安妮站在台上娓娓道来在秘密小屋中的细节时,她是怎样的表情呢?
想象一下吧,如果秘密小屋没被发现,当战争结束时,安妮再一次踏出房门看到外面的世界时的神情又是怎样的呢?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
所以才说“如果”俩字是何其的残忍……
《安妮日记》读后感(二):她至少用力地活过~
喜欢看书,但是不喜欢写书评,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写,毫无头绪,但总会好起来的!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感触:
一、小小的年纪,丰富的内心
安妮的情感细腻,情绪多变,最可贵的是她敢于深层剖析自己的内心,敢于面对自己的对错,这也是她能快速成长的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得过且过,我想如果人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混沌度日,虽长命百岁也不如安妮的16年有意义。
二、理解的重要性
安妮和彼得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典型心理代表,他们深深感觉到没人理解的痛苦,安妮表现得尤为明显,她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表现出叛逆,如果她的妈妈能试着理解她,心就不会那么疏远,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我要试着理解我的爱人,而不是一味地去改变,去要求,这完全是以爱之名的残害!
三、珍惜眼下
看安妮内心世界的时候,我总在想我13~15岁的时候在干什么,答案是无忧无虑吧,尽管家境拮据,但起码衣食无忧,有着充分的自由,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开怀大笑,想跑就跑,想跳就逃,这看起来简单的需求,在战争时期都是奢望,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反而迅速成长,尽管恐惧笼罩,尽管噩梦不断,但支撑她的还有很多,她能为了争取单独学习的时间而与杜塞尔起争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小说炮火连天,遭遇可怕的灭族危机,安妮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沮丧和悲伤,而是一直拥抱自己热爱的一切,不断汲取营养,用尽全力来等待阳光的来临。
我多么希望他们能坚持到解放,能重现过上正常的生活,当看到结尾的时候,我的心是颤抖的,捶胸顿足,就差一点点,奇迹并没有发生,命运并没有被改写,我想如果安妮能活下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像她自己向往的一样,亲爱的安妮,祝你在天堂依然坚持自己,依然与众不同~~
《安妮日记》读后感(三):《安妮日记》给人以希望而看不出任何绝望
以前只看书名,会觉得《安妮日记》又是一本文艺小说,因此一直提不起兴趣。直到后来接触到一篇介绍有关二战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种族清洗过程的书,其中包括《夜》以及《安妮日记》,直到那个时候,我才惊醒,原来这是一位二战期间躲藏在荷兰的德国犹太小女孩避难期间所写的日记。于我而言,这与历史书籍无疑,因为它真实记载了那一段恐怖时期一位普通犹太人所见所感,难怪当它被改写成戏剧搬上舞台上,台下观看的众多亲身经历并存活下来的犹太人啜泣不止。这就对了我口味,我的态度也一百八十度转变,对《安妮日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我对历史有着无穷的好奇心。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封面上以安妮的淡**照片作为背景,第一眼看到的我,没有感到丝毫痛心,反而被这位面带微笑并显得平静的小女孩所鼓舞。我在想,面对二战期间纳粹的所作所为,避难过程的各种艰辛,安妮或许像封面上一样依然面带笑容,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可是当我看完译者序后,我心情变得沉重,因为内容提到安妮的日记最后是由被送往集中营后唯一幸存者的父亲重访故地整理而成,似乎在提醒我即使安妮如此热爱生活,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击败。让我感到最为惋惜的是,就在她和家人朋友被告密后运往德国之后的一个月,他们所在的城市布鲁塞尔便被盟军解放,他们是最后一批被运往德国的犹太人。
撇开日记所记载内容的事前事后,我们很容易会发现安妮的日记里很少会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大多数情况都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言语间能够看出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希望。譬如,在秘密房间里各种节日里欢快地接受亲人及朋友的礼物,精心准备其他人节日的小礼品,与皮特之间差点成为情侣的互动。如果你不告诉我这本日记的时代背景,从各种小细节里,我几乎感觉不到安妮正处于一个极度危险的处境,一个随时丢掉性命的局面。
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安妮前后日记里所表现出来的心智的逐渐成熟,而无论两年前还是两年后,她所表现出来的心智成熟度都远胜于同龄孩子。一位十四岁左右的小女孩竟然能够写出散发出强烈独立思考能力的文字,如分析她与各个亲人之间互动关系的内容,理性地与姐姐玛格特交流关于与皮特感情的问题,略带激动地陈述分析父母对她们两姐妹付出的不平等的爱。
对本书,我有一个小小建议。在看完安妮最后一篇八月一日写的日记后,后记里提到了安妮及其亲人朋友在被逮捕运往德国集中营后的生活片段及平静地陈述各位成员的生命终结,只有安妮的父亲皮姆最后幸存下来。这个结尾让我心情一下子压抑了不少,或许一部好的关于历史的作品应该尽可能真实全面地记录下所发生的一切,所以编辑这样处理后记也可以理解。但是从社会积极意义上来说,后记的最后引用一些关于主人公及二战幸存犹太人正面的生活纪实,或许整本书的基调就能给人以更多的希望和积极情绪。
吉尔伯特喜欢安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吉尔伯特和安妮是青梅竹马,他们彼此之间有着很深的了解和情感联系。
2 安妮个性热情,善良且充满活力,这吸引着吉尔伯特。
3 吉尔伯特意识到安妮对他的感情,而他也对安妮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这促使他向安妮表白。
然而,吉尔伯特在表白时并不顺利,他误以为安妮已经接受了罗伊·贾德纳的求婚。这一误解导致他情绪低落,一度病倒。当他得知安妮其实拒绝了罗伊的求婚后,他的健康奇迹般地恢复了,最终他与安妮订下了婚约。
一个满脸雀斑、模样不算好看的11岁女孩,装了满脑子的天马行空,在一个美丽的黄昏闯进亚芬里。从此,这座美丽淳朴、务实保守的村庄迎来了一轮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朝阳。
这个女孩叫安妮·雪莉,是《绿山墙的安妮》书中的主人公,阴差阳错被单身兄妹马修和马瑞拉收养,居住在偏僻、朴素但充满幻想的绿山墙。在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笔下,安妮在绿山墙的成长是一个治愈的故事,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怪人,没有坏事,只有怪事。你可能担心这样一个线索单一、缺少冲突的故事会枯燥乏味,但恰恰相反,它的精彩,会让捧读它的人如饥似渴,欲罢不能。
想象力,让生活焕发诗意
《绿山墙的安妮》的想象力不属于脑洞大开的那种,而是用初见的美好去讴歌和赞美生活。无论是故事里充满想象力的安妮,还是蒙哥马利充满想象力的笔触,都把生命写成了诗,清新唯美,温柔如水。
作家周国平说:“安妮拥有两种极其宝贵的财富,一是对生活的惊奇感;二是充满乐观精神的想象力。”安妮刚到亚芬里车站的时候选择待在外面,而不是站长建议的女士候车室,因为外面有更多想象的空间。看到路边缀满白花、从田埂上斜垂出的洋樱桃树,她马上想到了一位戴着美丽面纱的白衣新娘。在安妮看来,亚芬里的一切都能令她浮想联翩,住在绿山墙、走在亚芬里的小路上,她都能挥着想象的翅膀,浪漫地度过一分一秒。
面对古板的没有一丝美感可言的裙子,安妮可以想象着自己喜欢:“幸运的是,我可以把其中的一件想象成是用雪白的麦斯林纱做成的,缀着漂亮的蕾丝花边,袖子的三边都蓬松地鼓起来。”卧室简陋,安妮就通过想象,为窗户挂上真丝窗帘,为地面盖上天鹅绒地毯,把冷冷清清的小卧室打扮成“做梦的地方”。在安妮看来,生活中的不尽人意,大多都可以通过想象变的完美,这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在世俗眼中或许可笑,但在安妮心里,却是享受生活的秘方。
安妮的想象力,在热爱生活的人眼中是舞动的精灵,在刻板保守的人眼中,就是出格的怪物。奇妙的是,安妮能够让刻板保守的人逐渐爱上她的想象力,甚至爱上她。
被安妮想象力征服的第一个人是马修。马修是亚芬里出了名的怪人,木讷迟钝,腼腆害羞,不敢和马瑞拉、格林太太以外的女性说话。他驾着马车去火车站,是为了接他们即将收养的男孩,但偏偏搞错了,火车站只有一个女孩,这让马修如何开口呢?
不过,安妮没有让马修为难,因为还没等马修想好开场白,她已经说了一连串的话:“很高兴见到你,我还以为你不会来了,正担心哪!我想像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刚才我还想,如果你今天晚上不来的话,我就到对面铁道拐角,爬到那棵大樱花树上一直等到天亮,一点儿也不用害怕。隐藏在盛开的樱花中,沐浴在月光下睡觉,不是很浪漫吗?就如同睡在用大理石砌成的客厅里一样。如果你今天晚上不来,我想明天早晨也肯定会来的。”
铁路站长口中的“怪女孩”,正好对上了“怪人”的胃口。这番充满想象的喋喋不休,撞开了马修封尘已久的心扉。像绝大多数安静的家伙一样,马修也喜欢健谈的人,而且安妮可以滔滔不绝,也不介意他是否做出回应。相比亚芬里有教养的女孩斜着眼、羞怯地从他身边偷偷行而过,安妮和她们不同,她能和马修大大方方的聊天,而且像个小鸟一样咋咋呼呼,一点都不扭捏。有了安妮的日子,马修的世界明亮了许多,虽然腼腆害羞一点没变,但整个人却充满了人情味。他会偷偷给安妮买最时髦的泡泡袖,还会一改往日的沉默,尽力说服马瑞拉让安妮做她喜欢的事。那个曾经眼里只有农活和农具的人,越来越享受安妮随时蹦出来的奇思妙想,如果坐在没有安妮的餐桌上,他会觉得盘子里的烤肠和面包一点都不浪漫。
和马修相比,刻板沉闷却勤劳善良的老姑娘马瑞拉要严肃很多。刚刚见到安妮的时候,她认为这个女孩话太多,并不想收养她。但是,她很快就被安妮的想象力吸引了。当安妮说刻薄的布卢伊特太太像个锥子时,马瑞拉的心是愉悦的,因为她“竭力忍住了笑”,或许绿山墙,乃至这个小镇都不曾有人对她说这样生动形象且大逆不道的话。虽然安妮第一次睡前祷告的“浪漫祷词”把马瑞拉吓的面色苍白,而且安妮想象力泛滥时,马瑞拉经常无奈地插不上话,但她越来越爱上了安妮“有趣的叨叨”,她很清楚,自己心里那座刻板的冰山正在一点点消融。当马瑞拉听到安妮失去戴安娜后的“遗言式”哭诉时,她彻底被安妮的想象力融化了,她试图掩藏自己抽搐的脸,但是没有用,随即瘫倒在椅子上尽情地放声大笑,那是马修从来没有听过的,反常的,响亮而持久的笑声。
在亚芬里,那些瞬间被安妮的想象力吸引的,几乎都是亚芬里的孩子们,比如安妮最要好的闺蜜戴安娜、还有学校的同学。把安妮当异类的,都是成年人。想象力对于务实的成年人来说,往往一文不值,他们习惯了思虑再三,渐渐失去了与美好事物的直接感应。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写过一句话:“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安妮的想象力,就是那片童心,让亚芬里的成年人寻回了儿时的自己,开始发现身边显而易见却总被忽视的美丽。
从安妮的生命中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像阳光和雨水一样滋养着这棵闪闪发光的小树。而蒙哥马利富有想象力的文字,也“滋养”着每个读故事的人,让他们的眼睛,为了那些如沐春风的语句变得贪婪。“这种改变对安妮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就好像无法改变溪流浅水中的一丝跳跃的阳光一样”。“每年都会有一朵希望的玫瑰被织进一顶不朽的花冠中。”“海螺光洁盘旋的内壁仿佛依稀可见海上西下的斜阳”……细腻而优美的想象,赋予文字跳动的灵魂,一定是对生命充满了热爱,才能写出这样赏心悦目的文字。或者说,它们更像是一首歌,用奇妙的能力,唤醒读者脑中所有的旋律,不断回味,如痴如醉。
最本真的善良,是对生命的感恩
安妮来到绿山墙之前,有过两次收养经历,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她在两个家庭的生活并不幸福。但在马瑞拉询问的时候,安妮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反而充满了理解和感激。
安妮确实是一个善良的女孩,但不要误会,她并不像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那样完美。她虽然热情奔放、坦诚直率,但脾气火爆,做事也不够专注,总犯小错误。读安妮的故事,就像看着邻家小女孩成长,亲切真实。
如果说富有想象力是安妮最显著的优点,那么赋予她想象力的,就是她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纯良之心。她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捕捉到生活中所有的快乐,并嚼成良药,治愈每一处受伤的心灵。因为感恩生命的赐予,安妮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善良,尽最大努力原谅所有的恶意,并毫不吝惜地释放天性,把淳朴和热忱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
在亚芬里,安妮几乎爱所有人,对马修、马瑞拉、戴安娜、艾伦太太和斯泰西**,安妮会毫不费力地立刻爱上他们,因为他们也拥有和安妮一样善良美好的灵魂。而其他人,像林德太太,安妮也选择爱他们,虽然“得花点工夫”。对曾经害她摔断腿的乔西·派伊,安妮也能始终保持友好。乔西·派伊编织的花边得了一等奖,安妮为她感到高兴,她对马瑞拉说:“而且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而高兴,因为这说明我在进步。”
看吧,安妮就是这样,不仅善待帮助过她的人,还能善待伤害过她的人。就连身边的一草一木,她也能倾注真挚的情感。
在安妮心中,草木同样拥有着可贵的生命,所以,她和所有的草木、河流做朋友,用最大的热情称赞他们,用最丰富的想象力为他们起名。白色苹果花遮天蔽日、被暮色余晖映了绯红的林荫大道,叫“喜悦的洁白之路”;色彩斑斓、清澈幽长的巴里家池塘,叫“闪光之湖”;卧室外挂满洁白花朵的樱桃树叫“白雪皇后”,木桥下的小溪叫“树神的水泡”……马修的老马叫“贝尔”,门前的老鹳草叫“邦妮”……安妮与她的草木朋友分享着成长中的喜怒哀乐,陪伴它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四季。
马克·吐温说过:“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安妮用善良回馈带给她新生的绿山墙,用春风化雨的青春活力滋润着死气沉沉的亚芬里,她就像一道光照进了灰暗,让这里的生活变得富有生机。她用不染纤尘的赤子初心坦然期待着明天,也从不怕盼望落空,因为她已经从盼望中享受了一半的喜悦。
弯道附近,一定有最美的景致
安妮来到绿山墙的5个岁月,弥补了她苦难的童年。勤奋的安妮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女王学院,又全力以赴获得了埃弗里奖学金。带着对美好前途的憧憬,安妮回到了绿山墙,马瑞拉摆在窗台上的玫瑰、窗外开着白花的洋樱桃树、清香的薄荷、诱人的香水月季,在安妮看来,都如“一首歌、一个希望、一句祷告。”
如果是成年读者,读到这里,一定知道太过美好的东西必然不会长久。蒙哥马利在描绘美好的同时,也埋藏了伏笔。比如马修频发的心脏病,马瑞拉越来越严重的头痛,和存款银行的破产传闻。
乌云是在一个普通的清晨飘进绿山墙的。报纸上登载的银行破产消息像一柄剑刺入马修的心脏,要了马修的命。可怜的绿山墙已经充满了悲痛,但乌云还没飘走,马瑞拉的眼睛也被医生警告不能再读书、做针线活,否则就会失明。
这是安妮第一次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也是她第一次感受到责任的沉重。从女王学院回到绿山墙的那个晚上,她是那么快乐,她的未来是那么光明,但一夜之间全都化为乌有。苦难,是爱的沉淀,是生命的升华。安妮思考未来的这几天,仿佛过了好几年。但她认真计划好了每一件事情,决定用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来报答马瑞拉的养育之恩。
安妮放弃了奖学金,放弃了去雷德蒙德读大学的机会,选择在亚芬里做一名老师,在绿山墙陪伴马瑞拉,为她读书,帮她料理家务。
如果说去雷德蒙德读大学是一条笔直的梦想之路,那么留在绿山墙自学大学课程就是梦想之路上的弯道。对于这条弯道,安妮依然选择用乐观来解读:“我不知道弯道附近有什么,不过我相信那里一定有最美的景致。”
事实上,安妮很快就在弯道上收获了惊喜。为了让安妮留在亚芬里,她的“死对头”吉尔伯特让出了亚芬里唯一的教师岗位,安妮也与吉尔伯特“一笑泯恩仇”,收获了这份可贵的友谊,而这份友谊,又在蒙哥马利后面的书中发展为爱情。
热爱生活的安妮,也热爱着她人生中的弯道。这个通透的姑娘明白,人生该走的弯路,一步也少不了。就像自然界的河流,没有一条是笔直的,因为前进过程中,总要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对于人生来说,那些无法逾越的障碍就是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苦难,绕不开,也避不了。但正因为这些障碍,河流才激荡出壮观,人生才收获了精彩。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安妮就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像彩虹一样拥有不同的色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对安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她“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如果你认识了安妮,相信你会和她一样,用善良去感受世界的温暖,用想象去治愈人生路上的悲观。
安妮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前不久。这个不到16岁就被纳粹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
作为一个作家,安妮宝贝的三观是她创作中的重要基础,也是她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的三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她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反对一切形式的束缚和压抑。在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反叛、敢于挑战权威的角色,他们不愿意被固有的观念和社会规范所束缚,更愿意按照自己的信念生活。
2 她注重情感表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温柔、感性的场景,她试图通过这些场景来表达人性的美好和柔软。
3 她对于女性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她关注女性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强调女性应该独立、自信、坚强,同时也要关注女性在家庭、职场等不同场合的权益。
总的来说,安妮宝贝的三观比较开放、自由、注重情感和人性美好,同时也关注女性问题,这些都是她的作品得以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2彼得·希夫 因为他和安妮可以说是青梅竹马,曾经有过一段恋情,书中有一段是安妮在梦中梦到了他和自己以前的事情,她在书中写到:我爱彼得,因为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其他人。
3我觉得她是主角,因为这本书是以安妮的日记为主的,里面有许多安妮的情感和生活故事。
4因为我们可以了解关于那个时代的故事和局势,以及德国法西斯的残酷。而且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不是捏造的。
5你说的是哪个彼得?如果是彼得·希夫,那么是因为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爱彼得,因为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其他人。”如果是另一个,我觉得回答应该他陪着安妮度过了逃难时的日子,在安妮最孤独、最寂寞的日子里Peter陪着她度过和她相爱。
7这个……个人意见是变得坚强,要好好的活下去。只要活下去就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8年龄是13~15,梦想是不必再过躲藏的日子和家人幸福的在一起。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日记安妮·弗兰克
名称:日记安妮·弗兰克
德国人的名字:
达斯Tagebuch德安妮·弗兰克:安妮·弗兰克,安妮奥托·弗兰克,弗兰克·莫简·普雷斯勒,米莉亚普雷斯勒,奥托·H弗兰克
描述:
一个16岁的女孩,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而是因为邪恶的希特勒发动战争,死在纳粹集中营中绽放的年龄。这本日记是生活和情感的安妮受害者隐藏的密室前两年的记录。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女孩,她在他的日记中吐露了与他的母亲在不断的冲突,困惑,和好奇。
“二战结束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商会的秘密日记
1942年7月,13岁的安妮和家人逃离纳粹的恐怖统治,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中,荷兰,自推出以来,两年多生活的密室。 “我经常感到沮丧,但从来没有在绝望中,隐藏我们的生活在这里的一个有趣的冒险,作为一种充满危险和浪漫的情况下,我的日记更丰富的材料作为稀缺的艰辛。” 2044年4月5日十九,安妮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我已经死了,可以继续住。”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1944年8月1日写的。起初,她的日记,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写作。后来,贾勒特博克斯坦,流亡荷兰政府在伦敦广播电台的成员宣布,他希望,在战争结束后,可以收集在德国占领下的苦难的生活目击者的报告,荷兰人们为社会和公众。尤其是他的信件和日记的例子。安妮听着这些话,谁动心,决定在战争结束后,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这是必要的。她开始了她的日记被改写,编辑,润饰,,删除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通过回忆一些额外的内容。安妮也保留了原有的日记。
奥托·弗兰克的遗产继承安妮·弗兰克基金会设在瑞士巴塞尔,安妮·弗兰克的日记“的版权的所有者。后来日记,该基金会决定推出一个更新版本,从安妮的A和B两个版本,由奥托·弗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增加了大约30%的内容,希望让读者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安妮在德国,死在集中营里的死亡原因是有爆发斑疹伤寒,死了3月,她的亲人,唯一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活着出去,他在1945年6月返回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在以后的日子,他一直在流传她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死于1980年8月19日。
在目前这个时候,它的确是困难的:在我们心中有理想,有梦想和珍贵的希望也浮出了水面,但只能通过残酷的现实粉碎。我没有放弃我的理想,也想知道,那些理想似乎如此荒唐,如此不切实际的。但我仍然坚持他们,因为这个世界,所以,我还是认为,竟是那样的人,包括我。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逃离纳粹大屠杀,安妮避难所之一的荷兰。后来,中立的荷兰被德国占领。从1942年7月至1944年8月,安妮和其他人都被隐藏在一个秘密的房间阿姆斯特丹的房子。安妮记述了她14岁的小女孩的眼睛,在多年的痛苦煎熬。
今日稍后盖世太保的秘密报告,他们将被逮捕并带入集中营。安妮死于伤寒在集中营中只有一个星期了,从德国投降。 1947年,幸存下来的女儿安妮的父亲留下的日记浮出水面发表。这本日记已被翻译成54种语言,印刷共30万。她避难的房子已变成安妮·弗兰克故居博物馆,吸引游客从世界各地来珍惜的记忆,痛苦的人间悲剧。
Anne Frank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是以往一样强烈,她说,在她的一部分的事实,荷兰。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撰写的。”
KRO电视台10荷兰伟大的选择结果将在下周公布。此外安娜,其他知名的候选人,其中包括伦勃朗,梵高,足球明星克鲁伊夫,古利特和喜力啤酒公司创始人弗雷迪喜力等。
“安妮日记”是个人日记,荷兰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二战遗留下来的,它是一个真正的帐户,以她的家人和其他两个犹太家庭逃避纳粹的迫害,并花了两年的隐居生活。安妮写的13岁生日,已被写入1944年8月4日撤退后不久,德国党卫军没收。这是不到16岁的纳粹夺去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教材进行深刻的反思,人类的噩梦。
安妮·弗兰克(1929-1945),德国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她的家人本土的法兰克福市,德国。在纳粹的兴起,开始迫害的犹太家族的名称,安妮的家人搬到阿姆斯特丹,荷兰避难。 1942年6月12日,安妮生日,生日礼物,她收到了一本日记,然后开始写日记。
1929年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二战爆发后不久,德国和法国占领荷兰,这里的犹太人避难所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朋友的帮助下,弗兰克·HID在他父亲的公司建立一个僻静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报案,隐匿8人被捕,关在一个集中营。到战争结束时,他的父亲奥托幸存下来。他编写了安妮的日记神秘的,和出版引起人们的关注,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是“安妮日记”。
日记“安妮·弗兰克”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年轻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纳粹集中营的悲剧。最近,在纽约犹太研究中心的公共弗兰克一家私人信件一系列逃到美国,已经想尽办法。
刻1941年4月30日的信中,安妮的父亲奥托·请密切的同事娜森西齿补贴5,000元购买一本护照逃往美国。 “如果情况没有变得更糟,我不会问你。”奥托写道。当时,牙联邦住房管理局主席,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妻子的朋友。 “也许你还记得,我们有两个女儿。主要是考虑到孩子没有,我们的命运是不是对你很重要的是我们唯一可以寻求帮助。”
在除了向私人信件,公开的官方文件中,他们在新泽西州的仓库,为近30年来,只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是指在1974年的纽约犹太研究中心。
岁的安妮·弗兰克,经历了生活的残酷。那年,希特勒上台后,掀起反
整个德国境内的犹太人的反犹太主义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一个犹太人,他的家庭的和平,他带着他的全家搬到了荷兰
兰。经过几年的平静的日子里,在荷兰,但在灾难性事件:1940年5月,荷兰纳粹
德国的秋天。奥托意识到,他们要么立即迁移或快速找到一个藏身之地。但在整个欧洲已经介入
战争的地方的秋天,他们在哪里可以逃离?于是,他决定去躲了起来。奥托在荷兰,近年来
丹恩合作伙伴业务。阿姆斯特丹,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我们做生意,面对运河。销售楼上几个
废弃的房间,外屋。奥托藏匿在那里不太容易找到。
1942年,预计厄运终于来了:奥托·弗兰克责令其立即退出。他没有马上去
全家人一起被录取到外屋。然后,一个丹麦和一个犹太医生的生活让他
开始的“黑人”生活2年8个月。他们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出去散步,没有新鲜烘焙
是不会有任何社会活动。总之,他们必须是外部抹杀他们的存在,不能发出声音的夜晚
不能照明。以外唯一接触是奥托收音机和他的正直和勇敢的采用
成员,他们给奥托等人走私食物,书籍和报纸。
偷偷摸摸的阴暗的生活,无论是谁,它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郁闷,孤独,痛苦的
恶心,抑郁症使居民紧张外屋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已成为争议的争吵 - 但只有
压低自己的声音,人声嘈杂 - 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成年人,更不用说是一个活泼,开朗,好动的13岁女孩,安妮?安妮是个懂事的孩子
子当然不会告诉他们的父母吵着要出去玩,于是她开始写日记。这本日记或父母给了她
生日礼物。安妮日记记下她的心理活动,她的想法和感受,她的孤独的痛苦
心情。当然,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附属建筑,每个成员的关系,她和临时大家庭。
这些谦逊的日记中,人们可以看到如何在越来越多的女孩的法西斯主义的恐怖统治
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你可以看到一个女孩在纳粹的蹂躏扭曲人性的控制爆破。 “我喜欢
倍,在黑暗中飞行的鸟的翅膀,但对一个笼子里囚禁她。”安妮写道。
同时,人们也可以看到,安妮在日记中是怎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变成一个
一个成熟的女性心理的“成人”。青少年风暴和欲望的心理抑郁,沮丧和懊恼,甜密的初恋的喋喋不休
李日记真实记录。
日记,保存和发布,完全是由于一个巧合。安妮的日记里写的,允许
父父公文包。 1944年8月4日,当纳粹警察搜查和逮捕外屋居民
,他们只是抢劫的钱和首饰,日记被倾倒在地面上。几天后,奥托的助手冒险偷偷跑到
“外屋,她看到安妮的日记,并决定将它保存。
1945年,幸存的奥托·弗兰克回到阿姆斯特丹解放,他的助手安妮的日记交叉 />给他。奥托和读她的女儿的日记,不禁老泪纵横。女儿的声音和面部表情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在过去,他太忽略她,不停地在他的日记公文包,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读它,没想到我了解丰富而复杂的女性
完美无暇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但现在它是死的人!他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忍不住但复制
他的母亲和一个亲密的朋友,我没想到这个心爱的朋友推荐现代历史教授,教授立刻意识到
它的价值,建议在报纸上的文章和评论
在朋友的劝说,也按照的安妮我的最后愿望 - 她在日记中表达了愿望,希望有机会出版一本日记
朋友的帮助,标题“附属楼 - 安妮·弗兰克的日记”终于出版了在阿姆斯特丹
。很快,英语,日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已公布的国家的读者反应强烈,人
奥托的写发出的信件的各种小礼物,鲜花送给安妮生日。奥托走出去的业务
家里,在你的信的专门治疗。这些信件,奥托表示同情和慰问,以及一些安妮过早死亡
伤心,更多的人说,纳粹和法西斯种族迫害的制造,导致像安妮这个小
女孩青春期早谢的愤怒和谴责。
最引人注目的反应来自德国。德国是制造这场人类悲剧的罪魁祸首,战后年,德国
政府试图教育国民意识的希特勒法西斯的邪恶本质,但总是收效甚微。然而,这一次,安妮的日记
使他们大地震,他们看到自己过去犯下的罪行。委员会
编译安妮的日记剧本“安妮·弗兰克”在德国的许多城市上演后,德国陷入深思和反思。
位批评家说:“安妮·弗兰克”之所以是成功的,因为它使观众了解历史的一出戏。
观看这部戏是喜欢看一个最谦卑的差措辞写的起诉书,指控这些人丧失了人性。人
我们在德国的谴责我们,我们谴责自己。“过去的纳粹党成员,写道:”我是
一个忠诚的纳粹党员,但直到那天晚上看戏前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纳粹。“
安妮被埋葬在贝尔森集中营的万人坑。这里每天都有人来举行一个纪念仪式。
不记得的是,这一章的内容,像乌云的到来表示了纳粹的乌云。
安妮心灵脆弱,但最初几年住了下来,她的成长壮大。
安妮是犹太人,所以才会逃避纳粹的追捕。
我是一个初中看的书,而不是记得很清楚,所以这个问题可能无法很好的回答,请原谅我。
很早以前就读过《安妮日记》这本书。其中描写的内容是二战期间犹太人所经历的悲惨命运。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种族灭绝性屠杀的不寒而栗。一个原本拥有青春年少、开朗活泼、天真浪漫的女孩,因为战争的原因,使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阅读《安妮日记》这本书,你一定要对相关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如果只是随意的翻看,你根本无法从字里行间中深切的体会到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的日记。你也无法体会到这个小女孩对于未来和平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安妮和其他七个人为了活命,躲避法西斯屠杀,不得不挤在一间狭小的密室里。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似乎大家经历的都是黑夜。因为谁也不敢打开窗户,也不敢拉开一丝窗帘。八个人平时不敢大声说话。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只能靠别人救济。因为食物的匮乏,他们八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吃一些快要发芽的土豆。他们的衣服是破旧无法修补的。厕所经常会堵住,只能用便盆。
这种拥挤,我们在日常外出的时候经常会感受到这种勇气。尤其是公交、地铁或者电梯。我记得清华大学陈果老师在课中讲过这样一句话,拥挤会使人与人之间丧失敬意。的确是这样在拥挤中,我们可以听到更多的人在抱怨,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但是安妮对童年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却感到很满足。这里虽然拥挤,但是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为了躲避德国军队的种族屠杀不得已在这里委曲求全。和那些无处藏身的犹太人相比,他们却感觉到非常的幸福。战争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虽然不能出去活动,但是思维还是相对自由的。可以让人更加深入的思考,可以展开联想和渴望。安妮的日记写得非常有深度,她认为只要可以感受到阳光、树林和动物这一切都还存在,那么一定会迎来幸福的那一天。
通过安妮的日记我们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国内和国外对于子女的教育观念的不同。国外似乎更重视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而我们国内的某些教育方式还是存在错误的。但有些家长会把自己的观念行为做法强加给孩子。尊重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根本就做不到。
虽然他们躲藏了两年,但是最终安妮并没有活下来。他们曾经坚信会迎来胜利。可是等到的并不是胜利,而是被他人举报了。虽然因为年龄原因她没有被送进毒气室,她和其它关押的女性一样,每天要做着很繁重的苦工劳役。最终安妮因为得了伤寒在1945年3月病逝了。
安妮虽然没有活下来,但是她的日记去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有更多的读者从她的日记中感受到了她的文字所带来的力量。正如她所说:拥有勇气和真诚信念的人是永远不会在不幸中消亡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