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如何让笔下人物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

写作技巧:如何让笔下人物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第1张

写出鲜活有趣的作品,是写作者的主要任务。富有情感力量的故事会让读者深陷故事之中,任由故事带领读者担忧、紧张、愤怒。这样的故事也会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或者听到故事的情节,继而激发他们的智慧、感觉和情感。显然,写出这样的富有情感的故事,是一个不会被轻易完成的任务。这就需要作者意识到,得要去寻找情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写作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最基本的情感类型有生气、厌恶、悲伤、鄙视、快乐、恐惧和惊讶,以及以上各种的变种。情绪的大潮会以不同的强度影响我们,有时候持续很久,有时候很快就过去了。情绪触发器会加快血流速度,并使那种情绪闪过我们的脸颊,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的祖先在丛林里追赶晚餐时,快速地预警危险。

 当你写作的时候,确保你也写到了这些基本情绪及其变化。这些情绪需要在人物行动,做决定,做选择,以及展现价值观的时候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让人物有情感地活着。然而,情感是个人化的,是人物之所以迷人的原因,也是小丑之所以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因为这些白脸小丑以漫画形式呈现的情绪是面具化的和夸张的)。

 怎么样才可以不过分地传递情感呢新手作家通常陷入这样的陷阱,要么大喊大叫,要么傻乎乎的。还有一个问题是,怎么样才能保证你的读者既不是什么都感觉不到,又不会因为满纸闹剧而感到无聊呢有些故事之所以显得肤浅,是因为故事从来没能使读者主动去关心它的进展,去设想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

 1、强化情感

 作为作者,你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想到一个情节或者回忆录的骨架,然后着手写出第一稿。一旦写完草稿(没人说这很容易),你就要去寻找故事中那些能够强化情感的地方,并且给读者充分的理由,使其体会到其中人物或某些真实人物所感受到的情感。

 随后我希望你能够确保,在你的场景中,人物的欲求是明显的,因为正是这种欲求驱动着故事世界的运转。无论在单个场景还是整个故事中,主人公都迫切地想要得到某物。这些欲求推动小说向前发展,而读者关心人物的程度,与他们了解人物及其欲求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欲求可以是崇高的、疯狂的、不合常规的,或者是带来希望的。

 你需要分析笔下人物的欲求,并且理解他们如何依此行动,做决定和做选择,然后根据他们内心的渴望,设计出后续结果。所以作为一个小说家,你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些欲望为何而来,及其对人物的重要性,然后为这些欲求的达成设置障碍。

 2、要展示,不要描述

 当书里出现害怕、恐惧、困惑和脆弱这类词的时候,读者通常很难融入故事。情感是有生命的,而不是一种判决。相反,你应该使用动作、想法和肢体语言来暗示人物心中的情感。可能人物想要拨打911,但是她的手颤抖得太厉害,以至于拨了三次才拨对号码。在戏剧性时刻,读者需要体会到和人物同样的情感,要与人物同悲同喜同哭泣。

 为了在写作中传递出情感,试着回忆你自己的强烈情感,并在写作过程中流露出来。我希望你从来没有被跟踪过,但是你肯定害怕过——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险些发生车祸的瞬间,或者在商场里突然找不到自家小孩的心情,或者是听到了朋友糟糕的诊断报告时。你需要从这些事件中进行借鉴,回忆这类使人震惊和颤抖的厄运中的所有细节。

 3、情感需求

 欲求通常都与情感需求相连——即那些由艰难生活造成的未完成的事和伤痛。有些人物想要被爱,而有些人则避免爱情。(通常这两类人物会在同一个故事中出现,或者有时候这种相反的欲求会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有些人物想要获得认可,或者得到权力,或者是实施复仇。还有些人由于童年孤独,于是迫切想要成名或者得到爱情;而也有些人就是想要默默被人遗忘。

 利用情感需求的诀窍是,迫使人物以身犯险。举个例子,如果人物自幼成长于贫困之中,那么他就会想要很多钱和大房子,相信财富是生活唯一的安全感来源,并且会不遗余力地去获取财富。但是由于人物不顾一切地想要外化自己的财富,就导致他可能会不择手段,或者由于只关注金钱目标,而变得无情无义。

 最后还有一点:要展示人物对于自己无法达成欲求之事的恐惧,因为这种失败将引发重大后果。这一点很重要:即求索失败的话,接下去的所有可能都是糟糕和可怕的。

 4、投稿禁忌

 ●走到哪,演到哪

 有些故事中,人物霸占着舞台,好像每一幕都需要来一段莎士比亚式的独白,或者宣告自己激烈的情感。在这类故事中,人物过于狂热,装腔作势,笑中带泪,又悲又喜,而且还宣称自己心跳过速,呃,或者说,激动得不能自已。

 ●平铺直叙

 我们大家都会一眼就认出那些写得平淡无奇的文章。不仅是因为其语言平铺直叙,而且我们的情绪也没有受到触动,感觉更像在读一篇备忘录,而不是一个故事。我注意到,很多新手作家总是忽略这样一件事,即故事中的过渡段落,或者某些小时刻也能够刺激读者和传递感情。

 ●前后矛盾

 有一种我经常在稿件中发现,而作者却视而不见的情况是,人物表现得前后矛盾,或者在情绪反应上显得有些精神分裂。比如明明很聪明的人物受到一丁点儿压力就崩溃了;亢奋敏感的人物有时候却表现得平静和理智,而有时候又歇斯底里得要背过气去;又或者是恶狠狠的愤世嫉俗者突然开始播撒快乐和爱心。

 ●内省

 要是故事大部分时间都发生在一个人物的脑海里,那我真的会很快失去兴趣,并且感觉不到任何东西。使用大量内省基本上就是自断后路。如果你的故事包含很大比例的人物内省,请在终稿阶段删减这些部分。读者会厌烦这样滔滔不绝的说明,因为这简直就是一潭死水。如果一个故事中,人物花了大量时间独自思考,那么故事就会变得封闭,而且缺少矛盾。好故事会包含一定的内在思考,但那并不是故事的主要构成。

 ●千篇一律

 在我写给客户的审稿备忘录中,我多次建议他们一定要使用多样化和细致入微的情感,特别是当人物需要哭着面对挫折和危机的时候,以及在人物生气或大发雷霆的时候。如果人物的情感翻来覆去就那几种,很快就会让读者感到无聊。情感和反应的跨度越大,才越能为故事带来真实感。对于篇幅长的故事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直击要害

 写出激情和强烈的情感并不容易。你想让书中的人物表现出愤怒、心碎、懊悔,但他们好像只是在尖叫,或者是由于冲突来得很唐突,使这一切听上去根本不真实。

课文《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课文开头描写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吼,海上正起着风暴,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西蒙死去的悲惨画面:母亲临死的痛苦与孩子睡眠的甜美,母亲的慈爱与孩子的无知。这一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感染着读者。这些描述,包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以"新雨衣"为线索,写出了“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盼》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

扩展资料:

《盼》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第五首赏析:

试看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诗意深醇,却又元气浑成,融和冲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绝唱!苏东坡对此曾有一段精彩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语句间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竹庄诗话》)。在宋代,陶诗此句,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与"见"虽字义相同,却有"有意"与"无意"的细微区别,大概自苏东坡有了这段精彩的分析之后,"望"字遂罢。此二句,除"采""见"两个动词,悠然天成,趣闲累远,其余动词,"菊""东篱""南山"等,亦无不佳。以至于这些物象以后成为田园、归隐与情趣高雅,不同凡响的象征物,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它们初看上去,如此随意散缓,但如细品,则滋味无穷。这种感觉亦如东坡所评:"(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要想品出个中滋味,则又"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景物虽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

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

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妙极!就其思想来说,当源于庄子:"辩者也,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忧伤,仿佛溪流,仿佛海风,仿佛忧伤划过安静

仓央嘉措的情诗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这种情感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整体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