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在身边,什么时候改变都不迟!
知行合一,天下无敌
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第二单元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第三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第四单元,意志
情绪出不来,道理进不去
悲伤的时候,情绪高涨的时候
先顺着他的脉络,贴着他走,进入她的世界,不要硬推,也不要硬拉,不要试图让她怎么样?
正在兴头上,一盆冷水泼下来。正难受呢,让他立马高兴起来,笑起来,幅度太大,做不到。贴着走,先接住,顺势后退,再顺势回推。
真正的接住他
希望他怎么样?希望他怎么说?
希望理解,希望说说看,希望看到我们的委屈,希望替我们说话,跟我们是一伙的
说你是为你好呀,你明明错了,承认了就好了呀。刀子搁在谁身上谁疼啊!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服务员打包拿两个食品袋,一个光叉
情绪情感概述
女人容易有情绪,为什么寿命还长呢?
唠叨情绪容易出来
女人像空气,有他不显,没他要命
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看到事物的不同的角度,我们的态度变了,更多的要找到出口,不要憋着,压抑着,憋着压着,时间久了,人就真的会出很多的问题。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比较
是最核心的认知,直接影响情感和行为
有情情绪的地方都是我们在乎的,只要有情绪就很宝贵有情欲说明在乎,只有找到在乎的点,才会有更多的变化。感受希望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比较烦,是什么让你比较烦?这个烦的背后是什么?那我们来试试看,能想到多少是多少。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每一个抱怨的背后,会有一个正向的期待,烦躁焦虑,后面是想要更好的心。情绪情感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我们很多的成长是来源于逆境
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内心体验
3情绪和情感能看到表情变化,认识过程不能
都是千年的狐狸,谈什么聊斋
更多说出来,说出来就会有变化,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倾诉即疗愈。
4情绪情感会引起生理变化,认识过程不伴有这种变化,身心疾病,委屈藏在胃里,高血压,心脏病,胃疼,肠道病掉头发,乳腺,腰疼,失眠,子宫肌瘤,癌症,这些往往和我们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关系。过的很幸福,幸福指数比较高
我想要的是啥?我的初心是啥?哪怕现实情况不会允许,我们会所在现实的生活,但我们永远可以找到方向透光的地方白天能看太阳见阳光,晚上能看月亮和星星,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心态的,但我们的心可以自由遨游世界,带着镣铐跳舞,乘物以游心,人被困,心飞翔。生命和生活情境分内心里有阳光,可以更好的去追求自己想要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把我们的身心疗愈,
养身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学心理学的最高境界是修己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5情绪情感的结构是由三种部分组成,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
二,表情
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言不由衷,面部表情容易掩饰,但细微的不容易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活动的模式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身段表情,面部以外的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首饰,身体姿势
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要看的那么太真实,难得糊涂
大事上较真,小事上糊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
看透不说透,别太较真,有鬼就有呗,不太影响生活就好
有情绪就有情绪,学会与问题共存
夫妻相,神似情绪状态气质神态
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性格相同。价值观是基础,三观不同会很麻烦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二者密不可分,情绪表现情感,情感制约情绪,很深沉的就是情感,情感以情绪来表现呈现
有社会情怀,情怀是做事之类
1对象不同,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只有人特有
2需要不同,情绪与生物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是社会性需要
3特征不同,情绪带有情境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4情绪较为强烈,冲动性大,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情感一般较弱,较少冲动性,外部表现不明显。
烟火人生在所难免,情感也是慢慢积累的
四,情绪情感的功能
猫会通过尿床报复,动物没有情感,但是有情绪的。对人的依恋种族得以存续
(一)适应功能,
1,婴儿早期通过情绪来传递信息,表达自己需要获得成人的关心。说话靠心不靠嘴,透过话语感受那份感受往往是更真实的,话由心生,能做到不说话更不容易,寥寥数语,能说到重点
2,成人生活中,通过情绪与他人交流,传递信息,微笑点头,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好不是没有边界没有底线没有原则,没有人喜欢看见别人整天苦瓜着脸。法无定法,关注正向与坚定规则并行
四五十岁的人要当心,人生第二春,中年危机婚姻危险期,再不抓紧就没机会了,没有时间了
情绪是影响一个人动机的,情绪不好,哪有那么多的力量去做事呢?情绪不好,是彼此的差评师,怎么可能会对对方有更多的爱?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做得好的看不到,做的不好的反复说,咋可能喜欢学习,咋可能有劲儿去学习呢?经营婚姻,经营亲子关系的时候,还需要学着这些好评,期待值降低一些,好评能带来更多的变化,关注什么就会强化什么,强化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婚前睁大眼,婚后眯着眼!
(二)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情绪情感对内驱力起着放大和增强作用
中等强度愉快情绪
(三)组织功能情绪情感对活动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效果,
情绪情感对记忆的影响,
情绪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问题本身不一定是问题,把它当成事儿当成问题了就是问题
(四)信号功能
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通过表情来实现
生人勿近
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情绪表达出来是不一样的
说的话不重要,话背后承载的信息感受情感才是重要的
修好自己,才能传递对他的接纳理解
孩子最讨厌家长的言不由衷,孩子都是火眼金睛,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影帝,看的很准,模仿的也很准,关键是经常会模仿不好的
第二单元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和情感的两极,两个极端性
两极性情绪情感的每一种变化都存在两种对立状态
情绪情感变化维度主要指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我们想要的,中间例外的情况,多看一看,很多时候都是两级的,反复反复效果更巩固很多时候都是与问题共存的,没有办法把问题全部消灭高兴就高兴呗,不高兴就不高兴呗,接纳不接纳本身就会让人更纠结我就偏偏不接呢,我怎么可能?我怎么能不高兴?很多问题可能本身不是问题,把它当成了问题,他才是问题
动力性,增力减力提高还是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在乎归在乎,不要反应过度,反应过度会更停留
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和动物共有,不学而会,又叫原始情绪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敌意等于愤怒加厌恶加轻蔑
焦虑等于恐惧加内疚加痛苦加愤怒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从情绪的状态来分
(一)心境
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持续时间较长,几周几月
时间越久的东西越微弱,越是强烈爆发的越短暂
(二)激情
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暂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应对激动)
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出现的紧张的情绪状态
生活事件
认知评价,事情本身不一定是事儿,关键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视角
应激反应
应激的应对
曾被开水烫过,看见开水就害怕是条件反射,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是一种经验,防御就是一种保护
第四单元 意志
意志即通常说的意义是有意识的,确定有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的行动
想让一个人更有意志和一系列因素有关,需要制定一个目标有目标,有思路,目标是相对容易实现,并且清楚目标实现之后,对我们的意义。中间有调节,有强化,看到我们做到的部分,让我们有希望,最好有同行者,有同行者才能更好的往前走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
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案,做出决策
执行阶段
坚定地执行制定的计划,克服那些妨碍达到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不断审视及定的计划一变,及时修正计划,保证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目标越清晰,计划越具体,越容易实现
动机冲突
勒温认为,动机冲突一般有以下类
1,双趋冲突,两个都想要,只能选一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必须选一个
两害相权取其轻,饥不择食,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3,趋避冲突,既想要又害怕
如甜食与肥胖,再婚者的心里
4,多重趋避冲突
对多个目标均形成趋避冲突,
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自我知觉,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人服从于活动的目的
相反的是,受暗示武断
二果断性迅速的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相反是优柔寡断,鲁莽草率
三坚韧性坚定有韧性,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永不退缩,(虎头蛇尾动摇执拗)
四自制性自我控制,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的能力,(任性怯懦)
接纳自己来才会更任性
只要是更适合自己的,自己感觉舒服的都OK,知道初心,知道自己要啥,感觉挺舒服就很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是周课程安排比较多的学科,比起其他学科来,学生耗时很多但收效甚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被挖掘出来。究其根源是语文课堂效率低造成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多种需求和潜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语文老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学生开展教学,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而且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了解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鼓励学生间互相自由辩论,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能胡猜乱想。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好学习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待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余犹未尽时合理转移目标,引出新问题,牵引注意力,拓展思维。这样整个课堂才能有松有紧、有张有弛,既气氛活跃,又秩序井然;既内容丰富,又重点突出。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
只有课前精心备课充分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地处理学生的突发情况,既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是要有全局观,也就是说要对整套教材有一个全面而整体的把握。初中语文的整体教材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反映了语文课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只有了解整套教材,才能处理好初中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加强各阶段知识间的联系。二是局部观,也就是说要了解所教的一册教材,了解教材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了解各单元的侧重点与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调整,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组合。备学生的基本情况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智力情况,包括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过程,因此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接受知识的水平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是学生主动学习与自主探索的原动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符合初中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更易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程改革提倡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转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导入,如问题导入法、形象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情景表演导入法等,使导入富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有效吸引学生的视线。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三、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新课标主张重视阅读教学,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感知力,语文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并进行一些改革。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无法真正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使阅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被挖掘出来。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它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深深地切合了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标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且迎合了新课改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快速生长发育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感受力,喜欢具有自我个性的东西,愿意自己去探讨研究一些知识。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章的韵味,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于文章含义的理解,形成他们对于文章所传递思想情感的独特把握,还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加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加强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施行力度。体验式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还是对于文学的一种美的体验。学生通过对文学中蕴含的美好意蕴的品味,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最透彻地净化,从而加深自己学习文学的兴趣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大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教学力度,为学生支起一片美丽的文学天空。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左右着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在诸多方面影响着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而阅读部分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学生文学能力及感知力的提升意义深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初中时期作为学生深入接受语文知识的一个初始阶段,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而肩负着提升学生文学感知力重任的阅读教学,更成为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标准尤为重视的部分。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表达美的感受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美的热情。
(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县大侯乡营盘初级中学)
在情感生活中,我们的自主性比我们所设想的更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比我们所想的对另一个人有更多的依赖和反应。
—— 鲍恩
一、 理论背景
1 20世纪40年代末,鲍恩在做精神科医生时,开始对家庭发生兴趣并将注意力转向精神分裂症。在其到国家心理健康中心工作时,他开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所有家庭成员进行研究。其中他观察到这些家庭中许多和精神病家庭类似的作用机制。
2 几个核心问题定义
A “共生”,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有倾向性的情绪影响的集中反应。
B “依附焦虑”,母亲和精神混乱的子女之间的紧密情感连接影响到整个家庭,是由焦虑造成的病态紧密关系。
C “情感囚徒”,每个人受制于一定的情感,缺乏个人自主性。
3 鲍恩认为从正常家庭到精神病家庭之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但是所有家庭从情绪融合到分化的程度不太相同。他的家庭治疗理论是对精神分析原理的拓展,并为在家庭治疗中研究人类行为和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视野。
4 他认为精神分析太个人化,转而观察关系的情绪法则与矛盾动力。
二、家庭系统治疗理论核心概念
1 鲍恩的系统理论描述了作为多代关系网络的家庭对个体和亲情的相互影响及塑造。
2 8个核心概念:三角关系、自我分化、核心家庭情绪系统、家庭投射历程、情感截断、多世代传递关系、手足位置、社会退化。
三、三角关系
1 产生原理
在人际关系中最直接的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但是两个人的系统是不稳定的。当系统存在焦虑时,第三个人的参与能减少两个人之间的焦虑以维持稳定。而亲密关系中,是最容易产生焦虑的。
三角关系的形成,是人类面对焦虑时的自然倾向。三角关系分为应激性三角和症状三角化。
简单地说,当人们发现他们自己和另一个人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会求助于第三个人。结果形成的三角关系是更让人“舒服”的,因为它能够承受更多的紧张压力,因为紧张感会从三个人之间进行相互转移,而不是由两个人直接承受。
后来鲍恩又将三角关系的假设理论延伸到包含“爸爸”“妈妈”“孩子”之间的三角关系。
2 关系结构
A 三个人
B 两个人和一个群体
C 两个人和一个话题
D 两个人和一个物体
3 作用机制
在鲍恩的家庭系统理论中,“三角关系”(三角互动)是关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三角关系在内部不停转换,不停联盟,影响敏感性、知觉、行为。一般在环境稳定时,两人关系的运作可以保持稳定,一旦面临压力,为舒缓压力,低分化者会将第三者拉进关系中形成三角关系,以次暂时转移双人关系的紧绷情绪。家庭的分化程度越低,三角关系对于维持情感的平衡性就越为重要。例如:父母吵架了,氛围太过紧张了,本来想拉个人进来,结果实在找不到人,把成家的孩子拉了进来,孩子本来只是想充当一下“和事佬”(拯救者),结果发现自己救不了父母的关系,于是成为了“受害者”,受害的情绪没有地方转移怎么办,就飙向自己的伴侣,于是就成了“加害者”,进而促成另一个“三角关系”的形成,这事情就变得没完没了了 一个人未能达到高度的自我分化,是因为他陷入了三角关系。在这些家庭中,人们成为其他人行为方式的“情感囚徒”,这种情感关系标志着个人自主性的缺乏。
而在分化很好的家庭中,即使在压力很高的情况下,人们仍可以维持情感的分离,系统的平衡不是依赖三角关系。
但是,三角关系导致家庭成员不能面对家庭的真正问题。三角冲突可以减压,但会使冲突在某些方面冻结。如一家三口,儿子可能倾听了夫妻双方的抱怨,而与双方都很好,但这对夫妻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4 可能产生的结果
A 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因为第三者加入而产生动摇;
B 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因为第三者离开而产生动摇;
C 不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因为第三者加入而产生动摇;
D 不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因为第三者离开而产生动摇。
5. 解决方法
自我分化的能力,以及去三角化
延续前两周的大脑课程,第一场讲如何以游戏玩耍掌握学习关键期、第二场讲阅读对大脑的助益,这一场的主题是情绪发展与情感教养,无论大人小孩都应理解情绪如何发生,进而了解如何辨识、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跑在大脑的前头的,在我们想要发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之前,全身就已经迅速地有了反应:愤怒令人全身发抖、激动得
延续前两周的大脑课程,第一场讲如何以游戏玩耍掌握学习关键期、第二场讲阅读对大脑的助益,这一场的主题是情绪发展与情感教养,无论大人小孩都应理解情绪如何发生,进而了解如何辨识、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跑在大脑的前头的,在我们想要发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之前,全身就已经迅速地有了反应:愤怒令人全身发抖、激动得心脏噗通噗通跳、紧张得肠胃跟着打结⋯⋯我们先理解情绪怎么产生、会造成什么可怕的影响?再思考如何让情绪更快恢复平缓。
以前的父母,看重孩子怎么变聪明、学业进步,过去的亲职课程也就顺着以此为主题。传统中,华人并不看重情绪议题,喜欢压抑、贬抑情绪,认为好的情绪就是没有情绪。然而,近几年国内外流行起「正向心理学」、「快乐学」,大家意识到:怀抱着正向愉快的情绪过日子,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了人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满意的程度。
>> 延伸阅读: 什么是正向心理学?正向心理学,就是找出孩子正面的能力,平衡他们负面看待自己的情况。遇到压力时,因为了解自己掌握的资源与能力,就能比较容易过关。请参考 《正向心理学:聚焦在对孩子行得通的事》 。
大人们往往很讨厌孩子苦着一张脸、但又不允许孩子得意忘形,不高兴不行、太高兴也不行。在华人传统的价值观里,喜欢的情绪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喜怒不形于色」,并不喜欢情绪外露的人。
于是,当我们观察到现在的孩子更能言善道、更聪明,往往却觉得他们好像更「讨人厌」一点了,每个孩子都有些说不上来的状况──不太会和自己相处、也不太懂得与人相处。这其实突显了情绪教育的重要。
周老师提到一个悲伤的案例:一个资质优秀的孩子,因为学习挫折,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的母亲是周老师的朋友,在谈及这件事时,孩子的母亲提到,其实这个孩子有想过要转学换环境,但当时母亲觉得可以再试试看。事后大家在想,是不是若是让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绪,他在这个关卡就能安全过关?
以身体来调节情绪
如果孩子是一个从小就爱发脾气、容易把自己情绪表露出来的孩子,这种孩子很快就能让人发现他的状况。真正让人担心在意的,是什么苦难都往心里吞的乖孩子,他们无法消化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拿出来讨论。
有没有想过情绪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情绪?你的情绪在哪里?
我们以前都会觉得,情绪在「心」里,但实际上 情绪是在「大脑」里建构、接着引起全身的反应 。紧张时会肚子痛、生气时会全身发抖、激动时心脏会噗通噗通跳⋯⋯情绪与全身生理连通, 人类的情绪由全身身体激发,因此反过来说,要调节情绪,也要从身体的状况来调节。
心情不好时,有的人会说要「转念」,但往往怎么转念也转不过去。与其坐在那边想破头,不如去吃顿好的、去外头跑跑步⋯⋯让身体反应调节情绪。 与其教孩子「你不要生气」、「你要想一想这样生气有用吗」,有时倒不如带着他去跑一跑。
科学家早期执行脑科学研究时,利用脑波 (EEG) 等测试工具,多数只能做出认知的研究、无法从实验结果确认出情绪到底是从哪块脑区运作。后来才发现,人的情绪运作并不在大脑皮质,而是在大脑的边缘系统。大脑边缘系统的运作和大脑皮质不同,边缘系统与生存有关,都是反射作用,不需要经由意识思考、也无法由意识控制,就像是拿手电筒照瞳孔,我们无法控制自己、要自己的瞳孔不收缩。
人的情绪是出自于反射,在我们想以意识去控制之前,情绪就已经发生了。我们常说「情绪淹没理智」,因为情绪发生后,反射的速度比认知回应的速度来得快,所以无法经由意识去控制情绪。海马回处理情绪记忆 (曾经发生过的情绪反应) ,以迅速反射处理。
情绪不只受制于当下的情境,还与过去的记忆有关。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会影响我们如何处理情绪。
不强求去除情绪,情绪是生存的必要反应
情绪可以透过学习来控制,但效果有限且缓慢 。 但人若没有情绪,真的能过得更好吗?有些宗教主张人去除欲求、没有七情六欲,就能修道成仙,但是从婴儿来看,人类的婴儿有情绪,可以帮助他生存——越高等的动物越需要父母的哺育照顾,脆弱无助的婴儿活下来的方式就是靠著自己的情绪表达,大哭要求父母帮他换尿布、喂奶、讨抱讨玩,展现笑容安辅照顾者的心、让照顾者觉得「再累都值得」。
孩子真正开心的笑容,是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左右才会发生。在新生儿初生之时,多半都是在睡梦中笑,睡眠中进入眼动期后自动牵动的反射反应。
婴儿的哭、笑、害怕都是生存必要的反应。婴儿的存活与他的情绪有关。婴儿到了有意识的时候,会开始有生存的恐惧:对主要照顾者离开自己身边,会有分离焦虑;开始会爬后会开始怕高,爬到床边就开始怕掉下床,学会走路后才渐渐消除对床的高度的恐惧。这都是为了自我保护。
早期治疗躁症患者的做法是额叶切除术,切断额叶与大脑的连结。1930-1940 年代觉得这种方式非常稳定,因此大幅采用这种方式来治疗精神病患。但后来发现,虽然截断了病人的情绪与认知之间的连结,让病患看起来变得非常稳定,但病人从此不再有情绪:不再觉得快乐、也不再觉得悲伤。而且,患者在术后五到八年左右,自杀率非常高。
研究发现,接受额叶切除术的患者,失去情绪后反而感受到巨大的空虚与痛苦,觉得不再被需要,活得生不如死。这让大家发现,移除情绪并不会让人过得超脱自在,反而让人觉得生命失去意义。因此, 我们需要的不是拿掉自己的情绪,而是学习如何与情绪共处。
冰山下的秘密:人类情感基本模式的形成
如果把情绪情感看成一座冰山,水面上的冰山是情绪的学习,懂得情绪发生的道理;水面下的冰山则是情感人格,原本就建立得健康正面的情感人格,对任何 都能有正常的反应,但情绪人格如果隐含许多破碎与伤害,人就会迅速的反应出愤怒受伤的回应。
周老师举了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有个学员去学了 EQ 课程,了解情绪怎么来、怎么控制情绪,抱定主意回家要笑脸迎人地对待伴侣,但是回到家中打开门,看到伴侣和平常没两样的白目行为后,还是非常直觉地「整把火都上来」。
人可以学习到很多面对情绪的技巧,但是真正改变情绪的反射反应,是很难透过短期学习改善的。
精神分析学派利用墨渍测验来分析患者心理,发现患者们解释墨渍的样貌,都是在描述人生经验里历经过的某个片段。累积大量的墨渍测验研究后发现,成年之后成为精神病患的人,共同点在于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童年。人类的情感人格建构的时期,就是童年时期,彼时若有童年创伤,会影响成长后的待人处事、伴侣关系,甚至代代相传下去。
动物行为研究兴盛之时,有人以动物来做依附研究,知名的「恒河猴实验」里,让与母猴分离的新生小猴与铁丝网母猴 (上头有奶瓶) 与绒布母猴 (未提供生存所需的乳汁,仅提供抚触) 。
虽然传统都认为「有奶便是娘」,但小猴仅有饿到不行的时候会去找铁丝网母猴,大部分时候还是依附在有温暖怀抱的绒布母猴身边。下一版本的实验,将绒布母猴移除,实验结果发现,没有得到依附爱护的小猴,到了成年后完全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甚至在 期时也还是会攻击异性。对动物而言,传宗接代是重要的本能,在 期无法与异性接触,是一种严重的失能。
>> 参考资料 :恒河猴实验的结论中指出,爱的本质就是 提供孩子柔软的接触、轻微的晃动、有互动的游玩 ,欲知更详细的实验过程请参考泛科学网站的 《科学话猴年恒河猴宝宝和他的绒布妈妈》 。
周老师再举一个例子,主角群是二战后罗马尼亚的战后孤儿。由于战后人手与物资缺乏,育幼院无法妥善地照顾孩子,因此孩子们仅有一天两次的便溺清洗,奶瓶就垂挂在婴儿床前供孩子们自行取食,无法有更多的人力为孩子们抚触、关怀他们的感受。
研究者进入育幼院时后发现,不若一般婴幼儿群集的地方有大量的婴儿哭声 (前面有提到,婴儿的哭与笑都是其本能求取生存的反并) ,院中仅有零星的哭声,看到大人也眼神空洞、不讨抱,重复地搥打自己或摇头,就学时发展迟缓、专心度极低、无法维持稳定的感情与工作。这些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长大后高比例地成为精神分裂患者。足见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需求。
脑科学研究者比对受虐儿与其他儿童的脑部,发现受虐儿的脑区明显有缺损,后颞叶严重萎缩。研究者观察身体受虐的孩子,推测极度恐惧中成长的孩子,脑内有高浓度的可体松,损伤了孩子的脑部发展。如同前两周的课程中提到,0-6 岁是孩子大脑的重要发展时期,童年脑内压力荷尔蒙过高,会重创孩子的大脑,且是永久的损害。不仅是身体受创的受虐儿,孩子长期被父母恶意的责骂、羞辱、刻意忽视,或是孩子作为父母家暴的目睹儿,亦会有大脑发育不全或缺损的问题。
温暖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根基,互信互爱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基。若我们希望孩子好,不应该是在孩子做错的时候去训斥他、紧迫盯人地监督他做功课,而是给他一个好用的大脑、稳定的人格。华人重视「亲子轴」胜过「夫妻轴」,非常在乎维系亲子关系、却略过了夫妻关系的经营,但破碎不安的家庭却容易重创孩子的大脑。
很多夫妻说「我们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但飘散在家中的气氛,孩子都知道。童年时期观看到父母的夫妻关系,会影响到未来孩子的情感关系,几乎会复制相同的状况,让悲剧一代传一代。
如何教导孩子「情绪」?
情绪学习通常要学三件事:
情绪表达小孩最初的情绪学习是在情绪发生后马上反射性地打人、丢东西,此时的策略是 「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 。
有很多人单纯告诉孩子「你要把情绪说出来、不要用哭的」,但孩子的语汇有限,无法传情表意,根本没办法做到「把情绪说出来」。这时大人要举例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表达,不要单单只是要孩子说。
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之后,还要让孩子知道「不要乱说」。
例如:在公车上,孩子大声说「那个阿姨好胖喔」,这时可以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样说,不喜欢你话里的恶意」。
孩子要学习情绪规则,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正确的回应。什么时候怎么表达,对方才不会觉得受伤?别让孩子变成一个伶牙俐齿到几近白目的孩子。 情绪表达要传达内在状态(学着说出来)、符合社会文化(不要乱说)。
情绪理解
带着孩子理解情绪背后是什么?为什么?
有的孩子情绪语汇非常少,开心就是「爽」、反之就是「不爽」,但是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却说不上来。 引导孩子了解自己当下的感受是哪一种情绪、知道现在的状态的命名是什么(开心、难过、愤怒),和他一起探索为什么发生。不要让孩子在朦胧的状态中成长。
情绪调节
当有极端的情绪状态(大喜、大悲),要怎么回到正常的情绪状态?试着找到自己的调节方法。 周老师带着大家思考,面对情绪发生时,可以做什么事帮助自己恢复过来?有的人选择运动、有的人需要找人倾诉、有的人想要一个人静静⋯⋯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对他人有效的,未必对自己有效。 但比较令人在意的是「想不到要怎么调节情绪」无论如何,需要有几个对自己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不要只是被动地面对情绪、千万别「把情绪放在心里,让它随着时间慢慢走开」。若不调节情绪,压力荷尔蒙会累积在脑内,长期影响大脑,久了可能转换成忧郁症,而忧郁症又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显见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 协助自己也协助孩子找出各自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一生受用的。
要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平常的水准,是一个平和愉快的人,还是容易紧张焦虑的人?长期紧绷负面,要练习刻意训练自己健康快乐的习惯。大人先练习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自然会有更好的情绪管理。
各种时期的情绪管理
婴幼儿期
过去老一辈的人会说「孩子不要抱,抱着会宠坏,不抱他以后就不会爱哭了」,但是孩子不哭了,可能只是「习得的无助」,发现父母对他的哭泣无动于衷,所以才放弃表达自己的情绪。
建立孩子的安全与信任感是重要的,多抚触、拥抱、互动。当孩子发出啼哭,试着帮他处理他的问题,例如:顺时针的腹部 ,帮孩子排除胀气。孩子肌肉张力不佳,要帮孩子强化肌肉, 时就以身体中线为中心,由外侧往内按,反之,若要帮助孩子肌肉放松,就由孩子的中线往外按。
在婴儿还不会说话的「前口语期」,可以教孩子使用婴儿手语进行沟通。婴儿手语不必刻意去学,只要亲子之间可以沟通几个日常经常需要的动作即可,例如:谢谢、帮忙、吃、还要、没有、等等、抱抱、水、ㄋㄟㄋㄟ⋯⋯如果真的无法自行设计手语,可参考「台湾线上自然手语」。
>> 延伸阅读 :若想学习自然手语,可参考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台湾手语线上辞典 」。
孩子同时学习口语加手语,不会因此使得孩子的口语发展落后,反而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提早完成。
幼儿期
教孩子把自己的状态说出来。使用丰富的情绪语汇,以正面语汇来说,「高兴」、「得意」、「喜悦」、「舒适」的状态都不同,让孩子能够用更精准的语汇描述自己的内在状态。情绪语汇太少的孩子,生气也说「生气」、难过也说「生气」、焦虑也说「生气」,难以厘清自己的状态。
周育如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表达情绪的游戏:引导孩子用「高兴、生气、难过、害怕」四个基本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一阶段: 描述「我的情绪」 ,「我觉得很○○,因为⋯⋯」 第二阶段: 描述「他的情绪」 ,请参与者 A 描述参与者 B 的情绪,让 A 可以练习观察描述 B 的外显情绪,接着请 B 确认他的真实感受,让 A 可以练习如何观察他人的情绪。这个练习可以让孩子把眼光放到别人身上,久了孩子会去留意他人的状况,「今天他看起来很开心,但是他发生了某个事件,我跑去安慰他」。 第三阶段: 描述「最⋯⋯的经验」 ,把情绪卡片正面朝下,让参与者抽一张牌卡,借由随机取得的情绪词汇回想自己过往的情绪事件。真实历经的、带着情绪的生命经验,可以引导出孩子最丰富的表述。孩子如果能自在地习惯与人分享情绪经验,有时可以听到很多孩子之前没提过的经验 。周育如老师说到,她在幼儿园的教师培训中,有个老师分享课堂上的情绪练习经验,当孩子分享到:「在万圣节活动的那段期间,看到地下室的道具,让我非常害怕。」孩子的这段分享,让老师和家长追本溯源地找到孩子当时害怕自己睡、尿床等异常反应,但是要不是因为这个活动,孩子就把情绪放在心底,师长们完全找不出这些反应的来源。
大人的情绪学习
快乐的三个层次是:
感官的快乐: 吃好吃的东西、穿漂亮的衣服等等感官的、即时的享受。 幸福的快乐: 延宕满足,获得比较深层的快乐,像是:忙了一天,看到孩子睡着的平静的脸;考前努力苦读、无法玩乐,一周后考试成果揭晓,看到漂亮的成绩。 意义的快乐: 纯粹是完成了有价值的事,像是当志工。大人往往已经忘记什么是感官的快乐,随着成长、承担责任,不太敢也不太去寻求感官享乐。但周育如老师建议在座的大家,「如果觉得好累,觉得快要燃烧殆尽,要给自己放个假。你要想,所有的快乐都是赏赐给你的,应该去享受它。」
人去追求幸福与意义是必要的,感官享乐的确是一时的,但是如果能够提升自己的能量,感官的快乐也是很有用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处理情绪是不容易的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修复很难。有一些情感上的伤害,不是知识学习就能做的,也许可以用 重建爱的关系。 的对象可以是早产儿、婴幼儿,甚至是青少年、夫妻、年迈的父母。
周育如老师提了一个案例:一个国二女孩的母亲,为了女儿半年不和她说话而困扰,周老师提议可以帮孩子做手臂 ,后来也顺利成为这对母女之间的关系重建的开头。也许大家可以试着由此来作为接触的开端。
周老师与听众的 Q&A 时间
Q: 幼教老师提问:在教学现场遇到分离焦虑很重的孩子,对年长老师特别排斥、又只信赖特定单一的老师,希望知道怎么协助这个孩子?要怎么做对孩子才是好的?
A: 要倒带回想一下,孩子怎么从家庭衔接到幼儿园的?孩子可能在情感上需要找到一个「可以抓紧的人」,也许那位老师是孩子第一个抓到的人。通常孩子入学两三周后会状况比较好,不过如果两三个月后还是这样,可能需要了解他的家庭状况。
在学校,可以给孩子一个任务 (喂小动物或是帮盆栽浇水) ,或是找班上的哥哥姊姊当小天使来帮忙顾这个孩子,让孩子的情感转移过来。
在教学现场里,老师的作为也很重要:老师有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互动吗?有协助他转移情感吗?家庭中的主要照顾者是谁?老师可以朝这些方向试试看。
Q: 在演讲的开头有提到孩子想转学的问题,我们怎么确认孩子是可以再撑一下、面对挑战的,还是要帮助他跳过这个关卡?
A: 孩子怕失败,可能是过往父母总是过度赞美,孩子做什么得到的回应都是「你好棒」,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不敢面对失败。活在掌声中的孩子,反而会担心自己做不好。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游戏经验,让他练习有输有赢,家长不要过度介入,适度的让孩子随便乱玩。让他在游戏的开心中,自然得到「内在酬赏」 (由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所获得的满足) 。
Q: 提问的家长提到,自己没有自己情绪调节的策略,不过因为青少年时期刚好有机会可以大量运动,因此顺利移转了情绪。在过去经验中,发现很多情绪表达不好的孩子,往往选择的情绪调节的策略就是「吃」,反而造成情绪容易起落的孩子都很胖。带领孩子懂得情绪变化后,要怎么找出一个规则,让孩子去找到健康又好的策略?
A: 大人如果从来没有被好好被关照过情绪,内心里会有个受伤的小孩。如果发现自己情绪有需要被修复的地方,但是却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可以试着把自己情绪波动的事件记录下来,知道是谁、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不要去试着评论自己的负面经验,单纯记录就好。一周之后就会找出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可以找出情绪的起点在哪里。 帮助自己把情绪问题从潜意识浮到意识层次,才能处理它。
如果父母有在小孩面前示范一个合宜的情绪调节策略,孩子是会模仿的。例如某天下班对孩子宣布,「我今天上班被老板海削一顿,心情不好,想出去散步,谁要陪我去?」孩子会知道这是一个情绪调节的好策略。另外,孩子过度采用情绪调节的策略,应该先帮他找出源头造成情绪的起点,去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再来考虑策略的合宜性。
个人心得:一起听情绪说话
回想起来,有时候要学习怎么好好地和孩子说话是困难的,以我自己而言,在我成长的年代,还是个学生家长会送藤条和木板、欢迎老师打小孩打到变乖为止的时代。那时的我们也一如周老师在课程前半段提到的,长辈们会希望我们完全没有情绪,乖巧听话。
现在我们鼓励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应该对应地疏导他们的情绪,听懂每一段情绪背后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拥抱快乐、拥抱雀跃的孩子,也接住负面情绪、成为接住情绪下坠的孩子的网。
正好课程结束后回家的路上,看到 YouTuber 囧星人在 facebook 上提到她的童年创伤经验:「我一直想让家长知道,我不介意你们做过什么或没有做到什么。记忆中,父亲为生意焦头烂额的样子、继母手腕上一道道的割痕、电话里传来母亲的哭声,我那时还不十分明确什么感受,如今体会到,我的痛苦一部分来源于看到应该保护我的大人们如此脆弱无助。」
每个人都会用各种方式记住事件与背后的情绪,也许需要的正是周老师提到的情绪策略,让各种情绪现场能开出一扇门,能够让背负压力与情绪的人得以顺利的离开令他痛苦的环境。远离了,回头再看,负面情绪才能成为成长的能量。
推荐给想学着听懂情绪背后表达的真实情感的你!
相关连结
2017亲职力父母教养学堂:亲子教养的 10 堂黄金教战课 四月课程:周育如老师告诉你大脑与学习的小秘密(已告一段落) 五月课程:王意中老师带你了解孩子本质、搞定小孩 六月课程:廖笙光老师帮助孩子增进专注力
*本篇文章由热血青年很向上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设计情感的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及反思层。在人类的内心世界,有许多部分负责我们所说的情感,总的来说,这些区域共同构成了情感系统。
唐·诺曼提出,情感系统由三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体验。这三个层次是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本能层与人类情绪中固有的、自发的以及符合动物性的特性相关,这些基本上是不受人类本身控制的。
行为层指的是人类行为中那些可控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下意识的分析所处情况并且制定以目标为导向的策略,从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或是以最少的行动达到效果。正如唐·诺曼所言,反思层是指“有意识的思考,对新概念进行学习,和对世界进行归纳。”这三个层次作为情感系统的不同维度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而创造了我们对世界的整体情感体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