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识恩,知恩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识恩、知恩。感知大自然的恩赐,感知祖国的无尽恩情,感知教师的教诲之恩,感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感知同学的点滴帮助……
1、从教学中认识,用心感受。
(1)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在语文课本中,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情朗读的重点,可以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可以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可以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发挥想象,用心体验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可通过电脑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置身于桂林的山水之中,通过欣赏、想象,渐渐的孩子们就像身临其境,在享受幸福的童年时,油然升起了对祖国、对生活、对党的热爱。
2、从活动中认识,实践体验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平时可组织学生背诵古诗词,当同学们背诵唐诗、宋词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祖国有无限的文化遗产供学生学习。当学校组织学生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当同学们津津有味地朗读描写某地风景文章的时候,学生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我们的祖国多壮美!
学校少先队可举行 “感恩的心”主题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就懂得了互帮互助,也懂得了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要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最后全场再唱起《感恩的心》,爱的旋律就会在每个人的心中回荡。
母亲节、父亲节都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大好时机,唐代的诗人孟郊写得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日,家庭收入及自己花费占家庭支出比例等。从而去感受父母好多年来义无反顾地呵护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艰辛和不容易!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等歌曲都能让学生逐渐感受到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在精神上、情感上父母也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最终让学生产生的想法是:父母的笑容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幸福,父母的健康是孩子一辈子最大的心愿。
二、感恩、报恩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懂得并不是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要学会真诚的感谢,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关心、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帮助,正是报恩的表现。
(一)从小立志,为国争光:
宋朝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都是立志报效祖国真实的写照。作为班主任,要经常结合班级 “学雷锋活动”、“德育基地活动”、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尊师重道,热爱老师:
教师节来临之际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做一张贺卡,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并且声音宏亮等。
(三)点滴做起,孝顺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往往是无偿的奉献,不求回报。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的活动: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渐渐地学生会想到: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这样学生就会在点点滴滴的小事做到孝顺父母。
婚姻总是充满了太多的抱怨。我抱怨,是因为我不够强大,不足以包容对方。如果完全不抱怨对方,这种放弃往往就太彻底了。俗话说“嘴是宽容的,心是善良的,心是宽容的,嘴是甜的。”在婚姻中,如果你能保持对对方最初的欣赏,那么双方的内心都会充满感激。因为在婚姻中,其实双方对对方的付出已经比恋爱时多了很多,只是双方都习惯了对方的付出。
我记得一位女士,她是一家餐馆的老板,总是对她无所事事的丈夫吹毛求疵。更让她不解的是,她老公居然和酒店的一个服务员勾搭上了。她向丈夫大吵大闹,多次威胁要离婚。她无法理解自己这么努力,却被这个男人无情抛弃。在她心里,周围的人都觉得她老公不够好。当她处于这种心态时,似乎丈夫的存在对他来说就是多余的。直到有一天,她去车站买回家的车票,突然发现没带身份证。这时,她给丈夫打了电话。结果她老公紧急发给她。而且她也没觉得她老公有多好!直到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然后她的同事告诉她:她有一个多好的老公啊,多幸福啊!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忽略了丈夫所有的优点,看到的都是他的缺点。在这种人生观下,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其实是我对老公的爱被悲观蒙蔽了双眼。所以要审视自己的婚姻,也要参考别人的看法。
人之所以不懂得包容别人,是因为遇到的人不一样。如果你没有机会接触太多优秀的人,那么你就要学会成为那个优秀的人,让自己的行动带动和影响其他人。在婚姻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夸大对方的优点。当你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点时,对方一定会因为你的欣赏而感到格外自信。如何用感恩来挽救婚姻?这就需要你记住别人的付出,但是要学会把这种情感和真诚储存在心里,真诚的对待别人。这样以后你们之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降到最低。作为一个聪明人,你应该这样处理小问题。在婚姻家庭中,是无数的小事积累起来,让彼此产生好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要知道比起一见钟情,你总会被爱情打败很久。
当婚姻出现问题时,婚姻中的两个人肯定存在认知偏差。双方都忽略了婚姻本身就是一种感情投资。如果其中一方说分手,对双方都是坏账损失。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换位思考,互相欣赏。当你用感恩的心看待你的婚姻,你的生活环境、心情、幸福感都会随之改变。
培养感恩的心: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懂得并不是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要学会真诚的感谢,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关心、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帮助,正是报恩的表现。
(一)从小立志,为国争光:
宋朝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都是立志报效祖国真实的写照。作为班主任,要经常结合班级 “学雷锋活动”、“德育基地活动”、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尊师重道,热爱老师:
教师节来临之际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做一张贺卡,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并且声音宏亮等。
(三)点滴做起,孝顺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往往是无偿的奉献,不求回报。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的活动: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渐渐地学生会想到: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这样学生就会在点点滴滴的小事做到孝顺父母。
感恩是爱的根源,也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对生活中的一切感到感恩,我们将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世界的温暖和生活的价值,仁不是美德,而是感恩,当一个人积极从事感恩工作时,美德就应运而生,感恩将带给我们无尽的幸福,为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而感恩,可以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感恩不是要炫耀,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将所有拥有视为荣誉,鼓励和积极行动,以产生感激之情,并与他人分享自己。
感恩的心使人醒来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更加热爱生活和创造力,感恩的心使人向世界敞开心扉,献身于仁慈的行动。一个没有感恩心的人永远不会理解爱,也永远不会从别人那里得到爱。一个心怀感激的人,即使抬头仰望夜空,也会有触摸,并体验到一丝幸福,在晴朗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你会得到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只是高贵的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
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感恩,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感恩,生活将蒙上阴影,生活将无法品味。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了许多天,口渴时碰到了一位老人,他开着骆驼,在骆驼上放了一大袋水,是他们向老人要了一碗水,老人只给了他们半碗水,其中一位抱怨,老人离开后,他有那么多水,但只给了半碗,一怒之下,他倒掉了半碗水,尽管对方知道半碗水不能完全缓解口渴,但他还是感激地喝了。
他们走了很长一段路,没有再次碰到水,前者死于沙漠,因为他拒绝喝半碗水,后者终于走出沙漠,因为他喝了半碗水。老人的慈善显然是一种爱,而后者也喝了一种谢意,正是这种谢意使他走出了沙漠,在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学会感恩,我们感谢父母给我们生命,我们感谢路人的帮助,生活中有许多事实需要感激,只有在生活中充满感恩的心,我们才能体会生活的幸福。花点时间思考一下每天睡觉之前的情况,你今天要感恩的是什么,例如爸爸的早餐,妻子的微笑和邻居的问候,这些都是生活中爱的体现,两者都值得我们感激。
我知道,这其实不能全怪孩子,他们的成长环境中有太多的因素导致了他们这种个性的形成,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大学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对孩子回报意识的培养,从而养成了他们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知一味地索取的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把现有的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而且现在谈到父母的爱,大都认为此爱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有意或无意间淡化了回报意识。而且现在的学校中,也鲜有针对学生这种心态而进行的感恩教育。因而孩子难以养成感恩意识也就不奇怪了。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也不会对家长的辛劳,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去感同身受。所以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与别人友好相处,能够知父母甘苦,想父母冷暖。而"感恩"之心也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有必要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因此,近几年以来,我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只是希望他们能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为别人着想,能够知道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那些给予过自己无私帮助的所有的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感。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的尴尬境地,而是能够使学生的道德感自然而然的从心里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为心灵的自觉要求。感恩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 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语文、品德与社会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二)策划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蓄情。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班级可以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可以使孩子们找到失落的感恩之心。同时吧,可以结合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在庆祝“三八妇女节”时,采取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可以通过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来演绎人间亲情的温暖。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三)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当家一天为父母分担家务。记录自己完成感恩作业的情况,表达自己在感恩活动中的点滴感受。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就会自然地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1施恩不图报,受恩不忘报\x0d\感恩不应该成为一次性举动,那样的感恩就会成为走形式,以为感恩只是一次任务而已。感恩的本质是珍惜和尊重,因此具体的感念和珍惜比物质回报更重要。所以,就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在需要感恩的对象前,我们要遵循的原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x0d\2感恩就从现在起尽力而为\x0d\对父母表达感恩的方式是有时间多多打电话给他们,叮嘱他们注意身体,告诉他们我的,喜怒哀乐,有时间多多陪他们,听他们唠叨。这也许是一种平凡的表达方式,却是他们最需要的,因为可以时常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捐助就是感恩,把旧书收藏起来送给最需要的人就是感恩。我们对社会的回报于我们在经济上暂时不能独立是没有冲突的,很多东西只要有心就能做到。\x0d\3感恩要适度\x0d\某种意义上,心理健康就是一个适度问题,无论什么情绪,行为,思想,适时适度就健康,不适时适度就不健康。所以,感恩也要适度,感恩要适度,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感恩,都要讲度,留有余地。有的人,因为别人为自己做一件事,就感觉自己欠人一样,非要十倍还清不可,那样其实是给别人增加负担。\x0d\4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感谢别人\x0d\有感恩的心就是有尊重与珍惜的心,在最重要的时刻,在面对重要的人和物时候,懂得做最重要的事。如果珍惜,我们就不会浪费。如果尊重,我们就不会胡来。如果人人那样做的话,这个社会就有希望。如果再加上奉献,那我们人类和谐发展与进步就有希望,而我们个人持续发展才有希望。世界是一圈,我们传递着爱,于是我们每个人分享到爱。感恩远非接受恩泽然后再回报恩泽那么简单,而是释放自身中最美好的本能,一种努力维系这个动态平衡的本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