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作品

茨威格作品,第1张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

参考资料:

-茨威格

《茨威格文集(全7卷)》(斯蒂芬·茨威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NuUUEWZKKw-Gx9YlQb9TA

提取码:ghwu

书名:茨威格文集(全7卷)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8-10

页数:484

内容简介: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的茨威格文集是七卷本,高中甫编。高中甫以前也编过一个

茨威格的文集,但没有陕西人民出版社的这个齐。这个集子前三卷是小说卷(

几乎收了他的全部小说),四五卷为传记卷(第四卷收三位大师,与魔鬼搏斗,

三位作家。第五卷收伊拉斯谟和麦哲伦的传记),六卷为散文卷,七卷为自传。

其中三位大师是被首次译为中文,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来出的《三大师》单行本

的译者是一样的(申文林译,高中甫校)。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1881年12月28日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与大多数的同行相比,父亲要体面的多、很有教养、钢琴弹的非常出色,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母亲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这些对于茨威格的语言和文学上的天赋的形成,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都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在这样一个上流的幸福家庭中,优裕的环境为茨威格童年的成长、受教育、文化艺术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茨威格188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皙学和文学。1903年获博士学位。16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 ,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马来狂人》(1922)、《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感情的紊乱》(1927)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贵梦》。其他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看不见的珍藏》 ,《月光小巷》,《里昂的婚礼》,《无形的压力》 ,《偿还旧债》,《女仆勒波雷拉》, 《偶识此道》,《旧书贩门德尔》, 《既相同又不同的两姐妹》,《是他吗?》, 《变形的陶醉》,《象棋的故事》 ,《情感的迷惘》,《奇妙之夜》, 《雷泼莱拉》,《一颗心的沦亡》, 《巧识新艺》,《旧书商门德尔》,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桎梏》 等。

茨威格擅长传记文学, 曾写过《人类群星闪耀时》

《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等。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去世。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剧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代表作品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异端的权利》等。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英语沙龙(锋尚版)》2015年04期

| |

摘要:正《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的著名中篇,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她潜隐了一生的 爱恋和情感痛苦。由于父亲早逝,女孩与母亲过着深居简出、小市民般的穷酸生活。随着时光的沉逝,女孩开始厌弃她与母亲的现实生存状态。女孩十三岁时,邻家搬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对于一个生活天地非常狭小的女孩来说,在另一个大世界里颇有名气、英俊潇洒的作家是一个奇

分类号:I52106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晓青;;[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袁萍;;[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万向红;;[J];文学教育(上);2007年07期

涂琳琳;;[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李嫒;马佳;;[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5期

王升;;[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张晓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谢寒星;;[J];语文建设;2013年21期

张玉书;[J];国外文学;1986年04期

王鹤;;[J];四川文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英(北京大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刘晓南;[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张玉书钟华;[N];文学报;2007年

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 张玉书;[N];社会科学报;2007年

丁涵;[N];中国艺术报;2012年

本报记者 陈熙涵实习生 黄河;[N];文汇报;2007年

贝天祺;[N];中国邮政报;2004年

本报记者 张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丁刚;[N];人民日报;2014年

张增兰;[N];西安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晓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卜懿;[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王琴;[D];苏州大学;2004年

薛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王敏;[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丁露;[D];江南大学;2011年

冷燕丹;[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刘慧涛;[D];湖南大学;2012年

刘合利;[D];河南大学;2013年

郭春兰;[D];苏州大学;2008年

杨静静;[D];北京大学;2011年

现实主义作家茨威格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包括:多毛,须发浓密,面部黑,像田野村夫等)来突出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敏察和深刻,目光的锐利,从而表明其中丰富的情感。既说明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又表明了他的聪明,突出了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茨威格自杀之前,德国法西斯上台,纳粹分子陷入狂热状态。他们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扩展资料: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这个时代的弃儿,最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最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参考资料:

斯蒂芬·茨威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62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