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而希区柯克著名的那个人头侧像剪影,也不仅只是单纯的剪影,它还成了这“希区柯克精神”的一个图腾意向。
称呼这位由英国来到好莱坞发展的导演为恐怖大师,他当之无愧!相信只要是喜爱心理惊悚恐怖剧的观众,一定会对“希区柯克”这个名字感到熟悉,自大师以后的许多相同类型剧,或多或少都会被拿来与希区柯克做研究比较一翻。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 thriller genre)这一**类型。阿佛莱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同时也是个优秀的技师,熟练的把性感、悬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里。
从小螺丝钉到大导演
希区柯克的**事业起始于1919年为派拉蒙最有名的Players-Lasky工作室做默片的说明插图。这份工作让他习得了编剧写作、编辑和艺术指导的知识,并在1922年升上助理导演的地位;该年他执导了一部未完成的**《13号》(Number 13),或译《皮伯蒂夫人》(Mrs Peabody);而他第一部完整执导的**则是《欢乐花园》(The Pleasure Garden ,1925)。有了这个经验,再加上在德国UFA作助理导演的经历,因而在他**里,对于视觉上的设计和语言结构上的展现,出现了表现派作风的特质。《房客》(The Lodger ,1926)这部让他在**界名声大作的**,就是开创了希区柯克式**风格的一个典型样本:一个无辜的主角,被人阴错阳差扣上一道罪名,因而连带的被卷入一连串阴谋策划好的圈套中。
喜欢不经意露脸的导演
希区柯克可以说是表现欲非常强的导演,除了常在自己得**中亮相外,在海报上也常常出现他的侧面剪影。而他的喜爱亮相的举动被柯克迷察觉出这些惯性以后,大家不免会在片中寻寻觅觅那个像大提琴的胖身影:《蝴蝶梦》(Rebecca ,1940)的电话亭旁、《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 ,1954)在墙上的某张小照片里、《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一开始他提着大提琴箱子,拼命拍公车的门想要上车、《惊魂记》(Phycho ,1960)出现在房地产公司、《群鸟》(The Birds ,1963)片头他拉着狗走出鸟店……后来希区柯克为了怕观众只顾着在**里寻找他的身影,而忘记要去注意剧情,干脆在片子一开始的前几分钟就会露脸出现,免得大家因分神而影响了观影的情绪。
取用演员的挑剔个性
从希区柯克的**当中,不难发现他似乎是偏爱金发美女的!比如《深闺疑云》(Suspicion ,1941)中的琼·芳汀(Joan Fontaine)、《后窗》(Rear Window ,1954)《电话谋杀案》《捉贼记》(To Catch a Thief ,1955)中的格蕾丝·凯莉(Grace Kelly)、《迷魂记》(Vertigo ,1958)中以冒牌身份假跳楼的金·诺娃(Kim Novak)、《怪尸记》(The Tronble with Harry ,1955)里认为自己才是杀死丈夫凶手的莎莉·麦克琳(Shirley MacLaine)、《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的桃丽丝·戴(Doris Day)、《西北偏北》的伊娃·玛莉(Eva Marie Saint)、《惊魂记》(Phycho ,1960)里面在浴室被谋杀的珍妮·李(Janet Leigh)、《群鸟》及《艳贼》(Marnie ,1964)里的提比·海德莉(Tippi Hedren)、《冲破铁幕》(Torn Curtain ,1966)的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这些都是影坛上的金发美女。他也曾经说过:“金发美女最适合被谋杀!想像一下,鲜红的血从她雪白的肌肤上流下来,衬着闪亮的金发是多么美阿!”。而其中又以摩洛哥王妃格蕾丝·凯莉为难能之选,获得希区柯克青睐,连续三次出演他的片子。
除了这些典型的金发美女,他也喜欢用长的得体俊秀的男人,来搭配这些冷艳美女,真是好一对俊男美女所组成的**,令观影者赏心悦目极了!像是现今被公认的性格男星詹姆斯·史都华(James Stewart)在《后窗》、《夺魂索》(Rope ,1948)、《迷魂记》、《擒凶记》,以及加利·格兰特(Cary Grant)在《深闺疑云》、《美人计》(Notorious ,1946)、《捉贼记》、《西北偏北》,这两位帅哥在这些片中和上述所提及的金发美女搭档演出。另外更别忘了还有《惊魂记》里清秀俊美的精神分裂杀手安东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冲破铁幕》里保罗·纽曼(Paul Newman)所饰演的科学家、《艳贼》里至今愈老愈拿翘的老帅哥辛·康纳利(Sean Connery)。
吓死你不偿命!
这种令阅听者赏心悦目的俊男美女组合——大师就是大师——希区柯克就是有办法把这样的组合转变成心理战栗片,这跟现代科技特效所呈现出来的悬疑紧张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不靠恶心的镜头和死法,以及夸张煽动的剧情,但是他就是有办法在片中的某位主角挂掉之前,先让观众的脑细胞死掉一堆而神经紧张兮兮的。(不过《惊魂记》这部片在当时播出以后,女主角珍妮·李在浴室里的死法,可是吓得一堆美国观众不敢进浴室洗澡的呢!)
根据希区柯克的理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观众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而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但是为了达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藉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演员之间的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
永远的惊悚代名词
这种声东击西的游戏手法,却是让后人回味无穷的戏剧张力,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了经典的代表,为许多后辈导演模仿学习。而其中三部纯正一时的**杰作:《后窗》、《西北偏北》、《惊魂记》,更真是典型的线索追踪**,充斥着让我们会想起希区柯克的元素:足智多谋的拍摄手法、不可思议的男女角色关系、戏剧性的真相、明亮鲜明的色彩、内敛的玩笑戏弄、机制风趣的象征符号、和最重要的——能支配人心的悬疑配乐。因为这些元素,成就了“希区柯克”这个与悬疑紧张划上等号的代名词——让人感觉无助、惊吓、祈祷着接下来要(或不要)发生什么——而这,就是这就是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的特色不止“悬念”那么简单,这只是其**的一种商业化元素,他最大的野心在于以一种“悬疑”的方式揭露人内心的阴暗面。《蝴蝶梦》、《爱德华大夫》、《精神病患者》、《眩晕》、《玛妮》都是精神分析的杰作,里面的主人公无不是徘徊在人性灰色地带的迷途羔羊。在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毁灭与救赎才是其永恒的主题。
希区柯克也是探索**技术的先驱,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实验性技法。如《绳索》全片没有分镜头,而是以一个超长的长镜头,完成了**的所有叙事。其场景转换、演员调度的能力可见一斑。《鸟》则使用了“抠像”技法,将群鸟攻击人类的场景拍摄地异常惊悚可怖。
对金发美女的情有独衷也是希区柯克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条。从琼芳登到英格丽·褒曼、再到格蕾斯凯丽、爱娃·玛丽·森特(《西北偏北》)、提皮海德林(《鸟》)这些气质高贵忧郁的金发美女几乎成了希式**的一个标志。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希区柯克喜欢在**中将她们置于险境,构成一种“神秘的美、危险的美”。个中原委,也是扑朔迷离。
不过,除了喜欢吓人之外,老希还有几分幽默感,他的另一大爱好便是在自己的**中客串一把群众演员,时而扮路人甲、时而演乘客乙,看**的时候可要留神,因为稍不注意,老希那肥硕的身躯便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他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定义:假如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
希区柯克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来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1939年他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
希区柯克的作品并非只靠悬念吸引人,其内涵要深刻得多。他对人类的心理世界有着深刻的体悟。作为一个大师级人物,希区柯克对人性的看法是相当冷静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冷酷的,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的荒谬。
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有些变态,备受焦虑、内疚、仇恨或情欲的折磨。希区柯克对变态心理学有着持久的兴趣,他对杀人狂的一段评论,很典型地表明了他对这类人的态度。他说:“人们常常认为,罪犯与普通人是大不相同的。但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罪犯通常都是相当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们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更无特色,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罪犯实际上是一些相当笨的人;他们的动机也常常很简单,很俗气。”希区柯克认为人是非常脆弱的,他们经不起诱惑。他说:“人们正派和善良的品质可能是天赋的,但常常经不住严格的考验。”于是我们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看到一个个受到诱惑的灵魂逐步地脱去人性的外衣,滑向罪恶的深渊,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最终是害人害己。
希区柯克的作品结构巧妙,这是为世人所公认的,以致形成了一种“希区柯克模式”:故事的结局曲折惊险,出人意料,其中不乏黑色幽默式的场面。
文如其人,希区柯克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这与他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希区柯克对人生抱着一种奇怪的恐惧感。他认为,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而且潜伏在只身独处的时候,有时当我们和正派、友好的人在一起时,也会感到十分孤独、险象环生和孤立无援。另外,在希区柯克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一种绝望的感觉。他的那部影片《破坏者》初次放映时,在广告上加上了“当心背后有人”的副标题,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暗示了希区柯克本人具有无时不有的偏执的疑惧。
希区柯克的艺术的别具一格的主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悬念,但是,更准确地说,那是一种焦虑。例如,他非常害怕和警察打交道,以致到了美国后,几乎不敢开车出门。有一次,他驱车去北加利福尼亚,仅仅因为从车中扔出一个可能尚未完全熄灭的烟头而终日惶惶不安。希区柯克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人。虽然他身处名利场中,却离群索居,怕见生人,整天在家里跟书籍、照片、夫人、小狗、女儿为伍,只同很少几位密友往来。
希区柯克也许有点古怪,难以理解,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他是一个献身艺术的人。他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拍出一部杰作,而不是赚钱(虽然钱也会随之滚滚而来)。希区柯克不参加各种社交聚会,不跟妖艳的女影星厮混。他除了拍片之外,的确是一心不二用的。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准备制片上,他事先筹划一切,直到最后一个细节,并且全神贯注、兢兢业业地去实现他的计划。有人问他,要是让他自由选择职业的话,那他愿意做什么,或者在他一生中想做什么。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我爱画,但我不会画;我爱读书,但我不是作家。我只懂得制片。我绝不会退出影界,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因而,对于希区柯克来说,**仿佛是这么一种手段,它能使惊恐不安、经常受着莫名其妙的内疚和焦虑所折磨的人们,通过导演对剧中人物进行巧妙的安排来排除内心的痛苦;对于希区柯克来说,**似乎是一种工具,那就是在他确认人们需要他的地方,可以暂时从精神上来支配人们和拥有人们。
为了表彰希区柯克的一生对**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高度关怀的艺术家。
《希区柯克》(Hitchcock,2012)是一部传纪片,讲述了悬念大师“希胖”拍摄《惊魂记》(Psycho,又名“精神病患者”,1960)时台前幕后的故事。这位大导演从来没有接受过正统**学习、20岁踏入影坛从小工做起;30岁拍摄了英国第一部有声**《讹诈》(Zsarolás,1929);40岁从伦敦来到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蝴蝶梦》(Rebecca,1940)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更是佳作不断。他曾说“我的失败之作都能赚钱而且第二年就成了经典。”
以前我曾写过希区柯克的文章,所以观看《希区柯克》时很有些追本溯源的乐趣。
1950年代是希胖的创作高峰期,为华纳兄弟拍摄完6部**后(其中包括《电话谋杀案》这样一部3D**),1954年他转投派拉蒙,为派拉蒙拍的第一部**就是影史经典《后窗》。之后又有《捉贼记》、《迷魂记》、《西北偏北》这样的经典之作和大名鼎鼎的《惊魂记》。
希胖有一个理论:最差的小说往往能够拍出最好的**。比如《惊魂记》就是改编自一部三流小说,他花9500美元购买了小说的**改编权。不过派拉蒙的管理层显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认为这部小说故事非常烂俗,充满着各种低劣的惊吓,拍成**只会浪费胶片,所以拒绝为这部片子提供资金,婉转推辞道摄影棚已经被占用或是被预定,实在无法制作新片了。其实当时的**业在电视业的冲击下很萧条的,连希胖闲暇时都去拍电视片。希胖不为所动,表示宁可不要自己25万美元/部的片酬(和当年一线明星一个价位),也要坚持开拍这部**,如果公司再不答应,他就去找环球。以希胖的江湖地位,既然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派拉蒙只得开绿灯,但抠抠索索只肯出80万美元。最后,希胖宣布自己放弃25万美元的片酬,而要求60%的票房分成;这样一个近乎赌气的协议,派拉蒙居然同意了。
为了降低成本,《惊魂记》采用黑白胶片,演员片酬给的也很低,比如女主角珍妮特·利(Janet Leigh)的片酬是25000美元,只有她平时的四分之一;而剧组成员大多则是拍摄电视剧的。但音乐制作人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拒绝降低片酬,希胖原本想省下这个费用,在听了赫尔曼的演奏后立即改变了主意,他那不断重复的小提琴尖锐的声响几乎能将人的皮肉切开……后来希胖说,《惊魂记》的成功有三分之一来自配乐。
影片拍摄期间,为了试试道具尸体够不够吓人,希区柯克干脆拿女主角当起了试验品。有时珍妮特·利走进自己的化妆室,会发现坐在椅子上的是一具可怕的“僵尸”。珍妮特说:“希区柯克会根据我每次尖叫的恐惧程度来决定究竟用哪一具假人来做尸体”。《惊魂记》中浴室杀人一场戏只有45秒,而希胖却花了差不多7天的时间来拍摄,剪接了77个不同角度的镜头来表达女主角死前的恐惧感。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为了让女主角的尖叫声真实可信,拍摄现场淋浴用的是冷水。不过珍妮特否认了这一说法,她说导演很仁慈,用的是热水。另一个传言说,希胖只告诉珍妮特需要拍摄一个淋浴的镜头,而没有跟她说自己随后将被谋杀,以造成她现场真实的反映……对于这些传言,大家不妨相信《希区柯克》片中所演的那样:女主角被导戏的希区柯克那副狰狞的摸样吓着了。
珍妮特后来在影院看罢那场浴室戏后感到毛骨悚然,自此之后她再也不敢淋浴,改为泡澡。无独有偶的是一个女观众也向希胖抱怨浴室一场戏太恐怖,以至于她的女儿不敢再洗澡,大导演对她说:“我建议您让她干搓。”
为配合《惊魂记》公映,希胖剪出一段长达六分半钟的预告片,是当时最长的预告片。影片上映后被公认为是希胖最好的、最具影响力的**,也是他票房最高的**,票房收入超过3200万美元,令派拉蒙大跌眼镜。最终希胖拿到手1500万美元的分红;若计入通胀,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5亿美元。这样的成绩,迄今为止也只有‘卡神’(詹姆斯·卡梅隆)可以相提并论。本片也是他为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最后一部**,在与派拉蒙公司合作的8部**中,只有1955年的《怪尸案》(Ugglor i mossen)是希胖唯一一部没有赚钱的影片,赔了大约50万。随后他签约环球公司,拍摄了影片《群鸟》(The Birds,1963)。
在《希区柯克》中,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希胖。说实话,侧影比较像,全因希胖那无与伦比的的曲线;正脸差距较大,完全赶不上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在《铁娘子》(The Iron Lady,2011)中的扮相。顺便说一句:希胖拍戏时永远穿着西服正装,即使气温高达摄氏40°以上,他连领带都不会松一下。
众所周知,希胖喜爱金发美女作为自己影片的女主角,他最钟意的金发女郎便是格蕾丝·凯莉(Grace Kelly)。在拍摄《电话谋杀案》时,当他得知格蕾丝·凯莉同时和几个男人交往,大感性奋道:“格蕾丝了不起!她跟每个人都睡觉!”与不少在工作中交恶的明星不同,格蕾丝·凯莉一直跟希区柯克关系亲密。即便她后来成为摩纳哥王妃,只要每次重返好莱坞,都会被希胖邀请到家里共进晚餐——要知道,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演员,可谓少之又少。不过在真实生活中,希胖痴迷的是上帝的玫瑰——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每次褒曼挽着丈夫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意大利著名导演)去他家参加派对,在场所有人都看得出他在疯狂的吃醋。而在《希区柯克》中,导演对此轻描淡写,只出现过几幅格蕾丝·凯莉的照片。
希胖一生拍片50多部,他的**以及他的各种话题至今都是媒体最津津乐道的事情,显然《希区柯克》这部**很难全面深入地把这位大师的艺术人生诠释出来,即便是围绕着《惊魂记》这部影片也有着更多的趣闻轶事。
虽然得到过5次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但希区柯克从未获奖。在接受第40届(1968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埃尔文G撒尔伯格纪念奖(旨在奖励一贯从事**制作并发挥高度才能的制片人)时,他只说了两个字:“谢谢”。1979年美国**学会(AFI)授予他终身成就奖时,他和朋友开玩笑说,看来我活不了多久了。一年后,大师去世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