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我们做过一期隔离期间亲密关系的封面。在准备那个封面的时候,我曾问过心理咨询师宫学萍,对这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观察。她当时提到,她特别想让我们关注一个问题:很多家长都在担心上网课效果不如现场教学,但很少有人关注到孩子隔离在家,彻底没有了玩伴。
有些孩子出现了睡眠障碍和情绪问题,家长们考虑各种可能的原因,但往往不会想到同伴互动是孩子日常疏解情绪和压力的重要渠道。
“孩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而成年人也不能充分理解他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孩子到底在为什么烦恼,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安慰他们,”宫学萍说,“但是孩子能够看到彼此,有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办法。当小孩担心床底下有妖怪的时候,大人们会告诉他们没有妖怪,这并不能真的让他们安心。如果孩子有机会和小伙伴一起玩,在床下面钻来钻做游戏,不用任何语言,就能消解这份焦虑。其实,同伴间有很多角色扮演游戏都在处理儿童的焦虑和恐惧。
具体来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这个过程使的儿童能够产生归属感。
如果这时候儿童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便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些都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着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与小团体的关系等。
这一切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与父母不同,同伴既是平等的,又是铁面无私的。
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主要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改变儿童行为和态度中具有很大潜力。儿童常模仿同伴的行为并将其同化到自己的行为结构中去。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儿童常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和信息,他们或许相互交流、或许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同伴集体中,当发生规范冲突时,儿童会考虑到同伴提供的信息和团队规范,会表现出从众行为。
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一定的规范框架。
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当儿童面临陌生或恐怖情景时,同伴(一个好朋友)在场可以起到与父母同样的作用,即解除紧张和压抑。
也有研究表明,相比于没有同伴一起上学的儿童,与同伴一起上学的儿童更喜欢学校,在环境适应不良方面,产生的问题更少。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
1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对幼儿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作用。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在共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协作中,幼儿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汲取种种间接经验,包括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习方法等,学会遵守规则、尊敬、承担责任、完成任务等,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
2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能给幼儿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幼儿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社会测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幼儿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适应环境。
总之,同伴关系的功能在于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吸收同伴的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情感支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对成人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孩子在婴儿期就会有社交的愿望,2岁以后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即便孩子可能会害羞、抗拒不知所措,但交友的渴望和需求是非常敏感的。
而幼儿园,正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交场所,萌发并且延伸友谊的第一个环境。那么,在这个家长无法深触的环境里,如何帮助孩子交到朋友呢?有几个方面,给各位家长一些建议。
先做好自己
首先,交朋友的第一原则,一定是“做好自己”。
孩子会因为期待和小朋友相聚,一起玩,而真正渴望去幼儿园,也会因为和小朋友合不来,没有交到自己的朋友而不愿意去幼儿园。家长不妨多和幼儿园老师,和孩子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问题,那么就先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问题。
家长要尽量在孩子上幼儿园前教会孩子自主如厕,自己吃饭等生活技能,避免孩子因为“尿裤子”这种事被小朋友嘲笑,而产生自卑,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心理。另外,家长要教会孩子合理分享,使用礼貌用语等,一个懂礼貌,懂分享的孩子,自然会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喜爱。
制造幼儿园以外的社交机会
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家长很难观察和干预,那么不妨帮孩子制造一些幼儿园外的社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周末聚会”。
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沟通,或者向幼儿园老师了解,孩子和哪些小朋友的互动最多,在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邀请这些小朋友的家长周末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出去玩,做一些园外的户外小集体活动。因为有爸爸妈妈在场,孩子在与小朋友的相处会更容易放得开,家长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孩子们在相处中的行为、性格和喜好,鼓励孩子积极社交,在孩子遇到社交困难的时候给予指点、帮助。
经过几次家庭单位的周末聚会后,家长也能够观察到自己的孩子和哪个小朋友更合得来,不妨再进行一些一对一的聚会。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儿,帮助孩子促进一份更深层、更特殊的友情。
教会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即便没有家长在园外的干预,孩子在幼儿园一样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友谊。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帮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更容易破冰。
如果孩子有喜欢接触的小朋友,可以告诉孩子勇敢地去接近对方,比如,吃饭、做游戏的时候坐在小朋友的旁边;把今天画的画,给小朋友看看,来引起对话;玩玩具的时候,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带的零食和玩具,分享给小朋友;如果看到小朋友不开心,哭了,可以坐在他的旁边,或者拉着他的手安慰他;当小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去帮助他,或者替他寻求老师的帮助;如果喜欢小朋友的衣服,鞋子,可以告诉小朋友,你觉得他的鞋子很好看,由心地发出赞扬。
主动接近、引起对话、邀请、分享、安慰、帮助、赞扬等,都是社交中非常有效的“破冰技巧”,可以帮助孩子主动去交到朋友,营造自己的小社交圈子。孩子可能从其中任何一种尝试中,便开启了一份友谊。
同伴,在儿童社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伴,也就是年龄相仿、语言等发展相近的人。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动因,与同伴的良好交往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心理学上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英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饲养了一些只有母亲生活在一起、剥夺了同伴交往机会的恒河猴,结果发现,这些只有母亲的猴子形成了异常的社会行为模式。当他们与同龄猴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倾向于回避;当他们不得不接近同伴时,则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性,而且这种反社会倾向一直持续到成年。
后来,哈洛及其同事将恒河猴与其母亲分开抚养,但一直和同伴待在一起。他们发现,这些只有同伴的猴子相互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依恋。
这个事例说明了同伴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同伴关系在某种意义是弥补了他们丧失父母之痛,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使得他们能够顺利成长。
所以,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这个过程使的儿童能够产生归属感。
如果这时候儿童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便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些都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着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与小团体的关系等。
这一切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与父母不同,同伴既是平等的,又是铁面无私的。
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主要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改变儿童行为和态度中具有很大潜力。儿童常模仿同伴的行为并将其同化到自己的行为结构中去。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儿童常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和信息,他们或许相互交流、或许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同伴集体中,当发生规范冲突时,儿童会考虑到同伴提供的信息和团队规范,会表现出从众行为。
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一定的规范框架。
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当儿童面临陌生或恐怖情景时,同伴(一个好朋友)在场可以起到与父母同样的作用,即解除紧张和压抑。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
通常来看,儿童同伴关系发展大致有几个阶段:
※在婴儿期,因为家人的照顾,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这个时期的孩子社会交往非常有限。
※进入幼儿园,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他们不再把成人作为唯一的依靠对象。他们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
※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这个时期的友谊还很不稳定,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关系。
※4~9岁,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6~1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要互相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这一段时期的友谊具有稳定性,但是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爸爸妈妈们可根据孩子处于哪个阶段,有针对性的找到一些帮孩子建立伙伴关系的方法。
发展良好伙伴关系的几点建议
首先,学会把孩子的爱埋在心里,不溺爱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特殊的一员,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自己更应该尊敬长辈、孝敬长辈。
其次,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教育孩子懂得在交往中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其实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基础。
第三、让孩子学会分享。要让孩子明白,好东西大家一起吃才有味道,好玩的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
第四、让孩子学会宽容。告诉孩子别计较别人的无意冒犯。另外,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全面地评价别人,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别老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否则是很难与朋友友好相处的。
当然,对处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同伴交往中,产生冲突在所难免,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因为怕孩子间有冲突、被打伤而让孩子远离伙伴,这样的方法并不可取。
同伴关系对孩子有多重要?著名心理学恒河猴实验告诉你!
最近,看了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英国有个家庭举家准备迁往澳大利亚,原因是孩子的小伙伴全家已决定迁往那里,为了不使孩子中途失去伙伴,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据说,他们的孩子生性怯懦,从小就什么都怕,连毛毛虫都不敢碰。而邻居家的孩子却天生胆大,喜欢玩些有点惊险味道的游戏。两个孩子结成伙伴后,胆小的孩子也渐渐地变得勇敢起来了。
说实话,真心为这对父母的勇气打call,放弃昔日的所有只为孩子有个好伙伴。
不过,反观他们的孩子从胆小到勇敢的转变过程,同伴的影响确实发挥了至关很大的作用。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等曾提出,儿童在“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的世界。他们认为,同伴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这就难怪这对英国父母舍弃所有,以维持孩子稳定的伙伴关系了。
有的爸爸妈妈问了,我家孩子2岁多,就不爱同小朋友玩;有的说,孩子随我,性格内向,不爱交朋友,我也没办法啊?!其实,如果掌握了孩子同伴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可能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那么,同伴关系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同伴在儿童发展中具体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这便是今天文章的重点。
同伴,在儿童社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伴,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指的是,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也就是和其年龄相仿、语言等发展相近的人。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动因,与同伴的良好交往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心理学上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英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饲养了一些只有母亲生活在一起、剥夺了同伴交往机会的恒河猴,结果发现,这些只有母亲的猴子形成了异常的社会行为模式。当他们与同龄猴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倾向于回避;当他们不得不接近同伴时,则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性,而且这种反社会倾向一直持续到成年。
后来,哈洛及其同事将恒河猴与其母亲分开抚养,但一直和同伴待在一起。他们发现,这些只有同伴的猴子相互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依恋。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战争而失去父母的6个孤儿在3岁时一起住进了孤儿院。在孤儿院里,这6个孩子亲如兄弟姐妹,相互依恋、帮助,一起成长。有心理学家对成年后他们进行了调查研究,考察他们是否因为幼年丧失父母、缺乏双亲的抚养而产生心理问题,结果发现,长大后他们都成了正常且很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身心有缺陷,他们对自己的童年和伙伴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个事例也说明了,同伴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同伴关系在某种意义是弥补了他们丧失父母之痛,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使得他们能够顺利成长。
所以,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
具体来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这个过程使的儿童能够产生归属感。
如果这时候儿童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便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些都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着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与小团体的关系等。
这一切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与父母不同,同伴既是平等的,又是铁面无私的。
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主要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改变儿童行为和态度中具有很大潜力。儿童常模仿同伴的行为并将其同化到自己的行为结构中去。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儿童常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和信息,他们或许相互交流、或许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同伴集体中,当发生规范冲突时,儿童会考虑到同伴提供的信息和团队规范,会表现出从众行为。
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一定的规范框架。
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当儿童面临陌生或恐怖情景时,同伴(一个好朋友)在场可以起到与父母同样的作用,即解除紧张和压抑。
也有研究表明,相比于没有同伴一起上学的儿童,与同伴一起上学的儿童更喜欢学校,在环境适应不良方面,产生的问题更少。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
就在两天前,朋友曾焦虑的问我,我家孩子2岁多,为何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是太孤僻、内向的原因么?这可怎么办?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儿童伙伴关系的发展规律。
通常来看,儿童同伴关系发展大致有几个阶段:
※在婴儿期,因为家人的照顾,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这个时期的孩子社会交往非常有限。
※进入幼儿园,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他们不再把成人作为唯一的依靠对象。他们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
※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这个时期的友谊还很不稳定,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关系。
※4~9岁,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6~1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要互相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这一段时期的友谊具有稳定性,但是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爸爸妈妈们可根据孩子处于哪个阶段,有针对性的找到一些帮孩子建立伙伴关系的方法。
比如,处于2岁多的孩子,我们可以为他们多创造机会,多接触同龄伙伴,激发他们对同伴交往的兴趣。如果孩子刚开始还是独自玩,也不用过于焦虑,做好引导即可。
发展良好伙伴关系的几点建议
那么,怎样帮助儿童发展同伴关系呢这里有几点建议:
首先,学会把孩子的爱埋在心里,不溺爱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特殊的一员,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自己更应该尊敬长辈、孝敬长辈。
其次,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教育孩子懂得在交往中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其实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基础。
第三、让孩子学会分享。要让孩子明白,好东西大家一起吃才有味道,好玩的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
第四、让孩子学会宽容。告诉孩子别计较别人的无意冒犯。另外,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全面地评价别人,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别老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否则是很难与朋友友好相处的。
当然,对处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同伴交往中,产生冲突在所难免,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因为怕孩子间有冲突、被打伤而让孩子远离伙伴,这样的方法并不可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