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角色游戏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
我们都承认“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那么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我认为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角色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孩子们会在游戏中大胆地反映出很多很多内容。我们曾在中、大班二年时间内就先后开出了:娃娃家、医院、戏院、公共汽车、公园、餐厅、修理店、理发店、照相馆、工厂、小主人报、宠物店、茶馆店、自选商场、面包房、招聘公司、中央委员会、博览馆、邮电局、电视台、**公司等等五十二个主题。仅在餐厅这个主题中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小吃店、中餐店、西餐店、等情节。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幼儿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是他们一日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了。
然而,角色游戏仅仅作为幼儿的随意游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角色游戏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尊重幼儿五个”自由”的同时,老师应该把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计划时时刻刻装在脑子里,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意识、情感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特点来有目的的教育。
一、通过活动、环境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区域活动中注重规则培养,作到乱中有序。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材料,具体操作,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从而发展各方面能力。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应该让幼儿意识到区域活动的自主性、有秩序性,怎么做才能使区域活动的材料不损害等。同时应注意到小班幼儿年龄小,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性较强,所以经常出现争抢的现象。
镜头一 :
区域活动开始了,几个小朋友争抢着跑到了表演区,他们看见沙锤、双响筒、单响筒、手鼓、铃鼓等各种打击乐器,以及漂亮的花环,彩带等便纷纷争抢起来。
看到这种情况,我走过去,悄悄对他们说:“小朋友,这样争抢好不好”?贝贝说:“不好”,我又问:“怎样玩最好?”他们停下来说:“不争不抢,互相谦让地玩儿。”我说:“对呀”。于是,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表演材料,“这些是打击乐器,是小朋友敲打伴奏用的,玩乐器的小朋友站在外面围成一圈伴奏,好吗?”孩子们说:“好!”我说:“这就作为一条规则行吗?”“行”。“老师,这些花环是戴在头上用的”“彩带是拿着表演用的”……孩子们纷纷说着。我说:“那表演的小朋友在哪儿表演呢?”聪明的玲玲说:“站在圈里表演吧!”我笑着说:“这又是一条规则好吗?”“好!”于是表演活动有了规则。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井然有序,各个表演得是那么投入。
分析:
在情景一中,孩子们为了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争抢,老师从尊重孩子出发,和孩子一起商量,共同制定出活动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他们不但没有攻击性行为,还能相互协商,互换角色。因此,在区域活动中一定规则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我班幼儿多,活动场地小,动静区域不得不挤在同一活动室内,这势必造成各区域间互相干扰。为保证各区域正常开展,就需要教师和孩子共同制定股则:
1活动前明确活动规则,帮助幼儿内化规则意识。
幼儿的思维比较形象具体。在活动前教师应该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有让幼儿明确规则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才能使幼儿真正内化规则意识。因此,活动前教师应明确提出具体的、合理的要求。例如:活动时不要大声吵闹,不随便走动;取放材料时要轻拿轻放,不玩的东西要放回原处;活动结束后要把材料收拾整理好,放回原来的位置等等。并提醒幼儿:看哪个小朋友按着老师的要求做得最棒,老师就奖励做得好的小朋友。
2活动过程中强化规则意识,帮助幼儿遵守规则。
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幼儿的守规行为得以体现,而巩固幼儿的守规行为又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的孩子因年龄小,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持久性较差,往往会受外界刺激的干扰,不能把握自己的行为。因此,幼儿虽然明确了规则要求,但在活动
社会情感
《指南》中指出的“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
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 o就是指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积极的社会情感。
认知:幼儿对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幼儿积极的社会情感表现是自信心、自尊心、
同情心、乐观、宽容等。幼儿在学前期形成积极的
社会情感,对将来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动机
幼儿被社会属性所引起经学习而获得的内在
驱力,它与幼儿的生活经历有关,与社会文化等因
素有关。
社会动机是幼儿采取社会行为的直接因素。
学前期,亲和动机、成就动机以及利他动机最重要。
亲和动机:幼儿想与他人交往,希望有人结伴
同行或有群体生活的内在推动力;
成就动机:幼儿通过自己努力,力图完成他认
为很有价值任务的内在推动力;
利他动机:幼儿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
别人的内在推动力。
社会规则
一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约定俗成。在此主要指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获得。
第一层次,规则知识的习得。相关知识需要言传身教,如轮流排队、基本的交通规则。通过生活实践或角色游戏强化这些规则意识,多次反复成为习惯。第二层次规则遵守的习惯。排队喝水、入厕、上车等的有序习惯等。
第三层次规则内化为需要。在习得和习惯基础上,内化成幼儿自身的需要,如他们在说话时,要求你们认真倾听等。久而久之,规则意识就养成了。所以,到小学、初中、高中学习过程中就会自圆其说了。
社会礼仪
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
助的敬重他人的礼貌表示。反映一种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即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又是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
实施过程中切忌过火行为,贯穿到一日活动中礼仪教育内容要很好研究,要切合孩子的生活需要和认知需要。
社会目标:
人际交往
目标1:愿意与人交往
目标2:能和同伴友好相处
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目标4:关心尊重他人
社会适应
目标1: 喜欢适应群体生活
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见目标3: 具有初步的归宿感
人际交往目标1:愿意与人交往
3-4岁: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4-5岁:
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5-6岁:
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
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建议
1幼师必须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幼儿一起做游戏活动。设计幼儿能感受到与成人交往快乐的游戏活动。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设计活动能体现出年龄
层次,幼儿能在交往中感受乐趣。
3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
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4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
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5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
机会,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人际交往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4岁: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4-5岁:会运用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与同伴发展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不欺负弱小。
5-6岁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
己。
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
发现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幼儿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幼儿尝试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2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如:看到幼儿争抢玩具不友好行为时,引导幼儿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想法你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人际交往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4岁: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4-5岁:会运用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与同伴发展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不欺负弱小。
5-6岁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发现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幼儿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幼儿尝试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2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如:看到幼儿争抢玩具不友好行为时,引导幼儿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想法你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人际交往目标3:具有尊重、自信、自主的表现
3-4岁: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
动。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4-5岁: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知道自己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并对此感到满意。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依赖别人。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5-6岁: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
想办法。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干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建议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不
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遇事征求幼儿的意见,认真倾听并接受他的合理要求。在安全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条件,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或给予正确的鼓励与指导,在做中树立自尊和自信。鼓励幼儿尝试挑战难度的任务,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人际交往目标4:关心尊重他人
3-4岁:长辈讲知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
辈的要求。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4-5岁: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
要求和想法。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5-6岁: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能关注别人
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尊
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建议
1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礼貌对待老年人,如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事实上的帮助。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如:提醒幼儿关心身边的人,如妈妈累了,给她捶背。借助故事书、
图书等给幼儿讲讲父母抚育孩子成长的经历,让幼儿理解和体会父爱 与母爱。结合实际情境,提杨亚星幼儿注意别人情绪,了解他
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如商场、邮局、医院等,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便利用和服务,懂得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 对待差异。如:
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相互学习。利用民
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社会适应目标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3-4岁: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对幼儿园的生活
好奇,喜欢上幼儿园。
4-5岁: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愿意与家
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体活动。
5-6岁: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对小学生
活有好奇和向往。
建议
1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
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
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其群体活动的经验。
2幼儿
幼儿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仿或相近儿童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反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同伴关系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了解他人的机会,同时也能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如何与人共同活动,学会合作与解决冲突,从而使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不断地提高。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也是幼儿良好社会行为形成的重要的因素,有利于幼儿形成自信、自尊、活泼、开朗的性格。 我们从培养幼儿建立与同伴良好和谐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学习交往技能、家园合作等方面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一、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保证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尽管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幼儿与同伴,特别是同龄人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温馨和谐的社会活动和游戏情境,并充分提供幼儿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分享”、“谦让”等优良品德,通过同伴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地反馈和直接感受,从而使自己的积极行为得到保持、延续和发展。1创设情境。我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开展“大带小”活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集体活动,哭着吵着要回家,我们对大班幼儿说:“你看,弟弟、妹妹想妈妈了,没人带她玩,你去当她妈妈,和她玩好不好,喂她吃饭好吗?”幼儿依然像大人一样去关心、照顾比自己弱小的同伴。我们还通过给幼儿讲童话故事《蚂蚁搬家》、《拔萝卜》、《猫医生过河》等,对幼儿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幼儿由情感转化带来积极的行动的转化。小朋友的生日到了,我们全班幼儿为他开生日派对 ,同伴之间逐步形成了关心、友爱的氛围。2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未来的活动家,首先是在游戏中培养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可以解决幼儿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与能力经验缺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其中的角色游戏,更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学习良好的交往技能,促进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同伴交往是其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同伴交往由于是一种平等的地位关系,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我,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集体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学会了与人相处。同伴交往技能是处理同伴关系的一种能力。1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同伴交往技能是在与同伴的频繁交流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因此,我们通过一些集体游戏活动,多增加一些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来增加幼儿的交往密度。如:在分组游戏活动中,我们把个性相同的孩子放在一起,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逐步地把不同个性的孩子们放在一起,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互补,让孩子们在交往的时间中,学会处理同伴的关系,增进孩子们的相互了解和情感。2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宽容同伴,对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十分重要。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原谅别人。3学习交往中的语言技巧。有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的时候,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也不理解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他们很想加入别人的活动,但是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活动中设立了一些交往技巧的语言“请你借给我玩一下好吗?”、“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帮你好吗?”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的礼貌用语,增进了幼儿同伴之间的良好关系。4增强规则意识。《纲要》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实验中,我们重视启发和引导幼儿要遵守游戏规则,并帮助幼儿建立规则。这样,游戏在有规则的约束下,有序地进行,幼儿也从中增强了规则意识和自律的观念。三、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的确立,往往取决于幼儿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观、教育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取决于幼儿园教育和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在幼儿园,尽管教师对幼儿在分享、合作、谦让、自制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但是,幼儿在家想玩什么就拿过来,可以独占玩具,家长放任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抵消了教师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上所做出的努力。我们积极通过家园联系的多种途径,家长开放日、直接交谈、家长会、家教园地等,了解幼儿家庭教育多方面的情况,并对家长建议,以促使他们的观念、行为尽可能向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转化。四、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方法,协调同伴关系1正确评价幼儿。幼儿对自我和同伴的认识,决大部分来自成人的评价。幼儿同伴关系相处如何,其重要的因素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实验中,我们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不把孩子的不成熟的缺点扩大化,对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理智而又机智的对策将问题解决。2辨证地看待幼儿之间的冲突,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想到人际边界,想到界限,我就会想到一个词“自由”,对于我来说,体验界限的过程,就是获得自由的过程。大家可能有疑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联接起来的呢?今天我们来仔细说说。
规则感不够
在集中进行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人际边界问题,是家长们最急需面对的。除了体现在角色定位不清,还伴随着一个隐性的问题,那就是:规则感不够。家长自己不能主动遵守规则,时常模糊界限,也带来孩子对规则的适应性差,于是乎行为问题就集中出现了。
说句人话,意思就是:家长们在不同的角色中,不能很好的覆行这个角色所处的环境对自身的要求,造成了孩子也对某个环境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困惑。在这个困惑的状态中,孩子的行为就难免出现不恰当的表现,时常让家长、老师头疼。
家长自身的规则感,一方面体现在规则散乱无章程上
所谓的规则散乱无章程,指的是家长自己对于在某个环境中,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标准,不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清晰的。如此一来,他们自己的行为就会失当。
这样说很笼统,打个比方:骑车带着孩子走在路上,应该遵守的是《交通规则》对吧?有些家长不拘小节,只要看到对面没有车或者车少,就会勇敢地闯红灯。这就是家长的规则感差的表现,当然不同的人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有些朋友表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禁烟场所吸烟、旅游景点的不文明行为等等。但这些表现,给作为旁观者的孩子,带来的印象就是: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明这个环境是允许这样做的。那么孩子也会不拘小节,可能体现在不同的环境中,总之孩子的行为不恰当了。
家长自身的规则感,另一方面体现在规则太多无法遵守上
还有一些家长朋友,感觉孩子的抚养教育问题比天大,小狗要训、小树要窜,小孩子要严格教育管理才能成人。于是乎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用一个框框严格地框着孩子,不能说错做错,必须要如何去做,等等之类。
有的朋友会说:有规则哪怕多了也比没规则强吧?我要说的恰恰是:规则太多了,还不如没有规则,让孩子自己去碰撞,也好过孩子被家长事事处处掣肘不敢说不敢做。
因为这样的做法通常会带来孩子时刻被约束,而时刻不知自己该怎么说怎么做的后果。孩子的自信心无法更好的建立起来,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都畏手畏脚不知所措。
然而孩子自身的成长力量总会往外冒的,孩子需要稳定的亲密关系,家长却总是拿出规则来替代爱,这个孩子对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就更加强烈。他们通常不知如何去恰当建立亲密的关系,比如一个稳定的伙伴关系,当有小孩愿意和他们走近的时候,他们又会侵犯对方的边界。
这就是学校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的孩子,家长明明打的狠,却控制不住孩子在校行为的原因。
恰当的规则,恰当的边界,是抚养的界限
由此可见,过多过少的规则,其实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制约作用。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规则意识,主动遵守所处环境的规则。
其次要给孩子适度的规则,不少到过份自由以至失当,也不多到过份限制以至无序。
这就是人际边界对孩子规则感的保护作用。冷漠疏离或者替代包办,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须知适度才是恰当的抚养。
我自身的体验是,在规则之下的自由,是最大的自由
修习界限,也是心理咨询师要做的功课,所以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对于界限做到什么样。觉察的结果是:在家庭中,我会不自觉地侵犯父母亲的边界,在他们争吵的时候我会插入到他们中间去做一些什么,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往往我的情绪也被他们拉跑,三个人都气呼呼的才算。
如此便需要改变,于是老爸老妈再争吵的时候,我假装听不见,躲在安全角落做自己的事情,保证自己不被战火波及。结果是人家俩人就如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有几句话就结束争执,然后各自该做啥做啥了。父母亲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他们有他们的相处模式,哪怕动手打几下,也是人家表达情感、宣示所有权的亲昵,想明白了这一点,我更加的身心自由了。
在不同的环境下,主动去遵守界限,当真是使我们获得最大身心自由的有效方法。体验界限的过程,就是获得自由的过程,大家不妨试试看。
如今社会,家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全家人几乎都围着一个小孩团团转。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孩子们总喜欢以自己为中心。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给自己买玩具是理所当然,外公外婆嘘寒问暖地照顾自己也是应该的,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也不需要感激…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等长大了就不会再这么自私了。”但事实上,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在成人世界里不能简单地归类为“自私”。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上学和小伙伴交往时,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会使他失去很多朋友,变得孤立。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 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1 假想观众效应
自我意识发展所带来的“假想受众效应”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孩子们会坚持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和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应该是平等的,此外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应该也和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高度一致,这就是假想的观众效应。
2自我意识膨胀
自我意识膨胀导致的“个人神话”,是孩子以自我中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许多孩子开始仅仅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其自我意识的膨胀和认知的局限性,会常常致使他们无法控制自己思想和情感,甚至偏执地相信他们的情感和经验是不同的。当别人无法理解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从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
3 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宠爱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孩子从小受到家人的过度宠爱,处处不求回报地给予。让孩子在大脑中习惯性认为:“只要是自己想要,不论过程怎么样,只要我一哭一闹,最后都会乖乖送到我手里来。”于是孩子的占有欲越来越强,甚至经常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三、要改变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家长们应该怎么做?1 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
2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3.坚决并正确地执行规则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语言的发展
1、词汇:
(1)3000—4000个,词类范围扩大,对词义理解加深,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此时的幼儿能用清楚的、连贯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和别人交谈时,用词较恰当,能够完整地复述较长的故事,能看图编故事,还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故事。
(2)能掌握一些更高级、抽象、概括的词,如:动物、植物、家禽、野兽等。
2、语音:能够做到发音正确,咬字清楚,而且能分出四声,能按语句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
3、语法结构:不仅能熟练运用简单句,而且还会使用各种复合句,突出表现在讲述活动中,能够用一些“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一类的连接词,连贯有条理地独立讲述。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4、内部言语产生:由出声的自言语逐渐过渡形成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无声音,又无字形作为物质外壳,不具有实际功能,只为自己所有,与个人的思维活动直接的联系。
二、抽象思维能力萌发
1、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
2、能够掌握“左右”这样较抽象的概念,而不需要以具体事物作为左右的标志,并且此时幼儿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3、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地把事物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在进行有意记忆时,幼儿也会用多种方法,如:在“跟读数字“的测验中,幼儿一边听任务,一边默默地跟着念;在实际时,暗暗地手势帮助活动;在识记字形或其它不熟悉的形状时,会自行作出各种联想,使无意义的形状带有一定意义以帮助记忆。
三、开始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幼儿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出现了有意地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1、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如:在观察时,大班幼儿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方向或路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
2、在注意活动中,大班幼儿能够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如:自觉地把盯着需注意之物,把双手放在身旁或两手掩着耳朵防止杂音干扰等;
3、用思维解决问题,大班幼儿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
4、大班幼儿不仅在认知过程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四、情绪情感的发展
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幼儿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
1、高级道德情感明显发展;
大班时期,成人体验到的情感,也大多为他们所体验到。并且此时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的需要有较多的联系,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高级情感特别是道德感明显发展。幼儿已能把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规划相比较,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是非感、集体感、友谊感,爱周围人的情感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时期理智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突出得表现为好奇好问,对一些智力活动、智力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情绪、情感仍有外露性,但不象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愉快的情绪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3、思想情绪感已不那么外向,渐有了内隐性;
大班幼儿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虽已逐步加强,但是情绪仍有不稳定性和易冲动性,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五、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了对自我的某种看法,能够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因此,逐渐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等性情特征。
2、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交往中,游戏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增强,同伴交往中,幼儿的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发展。规则意识不断提高,并且比较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与维持同伴关系,幼儿交往的主动性、目的性也有明显变化。他们更喜欢集体活动,喜欢与周围人交往,并能按自己的兴趣独立地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
3、游戏的发展
(1)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能事先计算自己的游戏,商量分配游戏的角色,而且也能更多地理解和坚持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如果发生争执,一般能用游戏规则来解决问题,而且对参加游戏的成员提出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要求;
(2)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游戏中可以经常看到反映社会政治事物为主题的游戏。如:“公共食品”、“医院”、“超市”等;
(3)在时间上,幼儿往往能好几天内连续做一种有趣的游戏;
(4)在成员上,多半是集体性游戏,这种游戏能反映较为复杂的合作关系,并且分工明确、目标明确,幼儿都能按自己的角色完成任务,社会性程度明显提高。
如何引导孩子情绪表达
如何引导孩子情绪表达,家庭是孩子塑造性格的摇篮,情绪方面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情绪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受家庭的影响很大,以下分享如何引导孩子情绪表达。
如何引导孩子情绪表达11、忘掉家长的身份,记住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做的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影响他、感染他。父亲示范给儿子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母亲示范给女儿如何做女人。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强悍的母亲和一个弱势的父亲组成的家庭大多会出现问题,因此她建议母亲们,无论在外面多么能干,回到家请一定定位为“小女人”。
2、假如孩子看上去需要一个发泄的方式,而不是想把他的感受说出来,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方式,允许孩子用这些方式释放出来。例如,用拳击打枕头,到室外活动、怒吼或跑步,或让孩子写下让孩子气愤的那个人的名字放到鞋垫上,然后出门昂首挺胸地散步。这些都是排解孩子的愤怒的好方法。留一些旧报纸,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让孩子用手撕。留一些放鸡蛋的纸板,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让孩子用脚踩,把愤怒给排解出来。
3、一些让让感受和情绪释放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用黏土、画笔、粉笔、泥塑等方式把他的感受表现出来。让孩子把感受写出来也是不错的方式,让孩子到自己房间,写出自己到底有多生气、多烦躁,然后在孩子平静下来后读给你听,这种方式是帮助孩子走出各种情绪困扰的无价之宝。孩子也可以唱出自己的感受,跳舞也行,跑步也行,摆个搏击的姿势也可以,这都能帮孩子把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你可以猜想孩子那样做的时候的感受。同样,当孩子忧伤、生气或烦躁时,允许孩子哭出来。
4、永远也别对孩子说停止哭泣,眼泪是表达和释放情绪和感受的身体语言。如果孩子不需要通过哭来表达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不哭了。
5、给孩子做示范,告诉孩子怎样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告诉孩子你会怎么做。教孩子不要把情绪和感受压在心中,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或出现各种身体疾病和症状的人往往就是不知道如何把感受和情绪表达释放出来。
如何引导孩子情绪表达21、面对面,“照镜子”
父母抱着婴儿,与他面对面,并模仿他的面部表情。当婴儿快乐地微笑时,父母也报以微笑;当婴儿惊讶时,父母也做出惊讶的表情。大多数婴儿会喜欢这种模仿游戏,并会主动变换表情来逗父母,由此产生情感共鸣。
心理学家发现,父母大多会模仿婴儿的表情,并随着婴儿的好奇、痛苦、惊讶和快乐的表情,来变化自己的表情。这种面对面的模仿游戏,使成人可以将婴儿的情绪感受反映给婴儿自己,并传达成人对婴儿情绪感受的评价。于是,婴儿可以观察到千万种情绪表达,学会跟别人沟通彼此共同经历的情绪状态,学会通过情绪来对周围施加影响。
2、给情绪“贴标签”
经常用一些情绪词汇来描述孩子当时可能的感受。比如,在孩子被同伴拒绝时,妈妈问他:“你很生气是吗?”然后,妈妈把他抱起来安抚,问他:“现在你高兴些了吗?”
孩子的'情绪感受其实非常广泛、复杂,但是却可能没有能力说出来。父母用各种情绪词汇来描述他当时的感受,可以确认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提供情绪“标签”,同时丰富孩子的情绪概念,也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3、在游戏中体验
在过家家游戏中,小红扮演妈妈,小为扮演儿子。一会儿,“儿子”生病了,“妈妈”非常着急,关照他,带他上医院;一会儿,“儿子”骄傲地告诉“妈妈”,他会自己吃饭了。
在各种象征性游戏和体能游戏(例如过家家、画画、跳舞、搭积木)中,孩子的情绪语言最多、情绪行为最生动,这可以锻炼孩子情绪表达、理解和调节的能力,让他学到更多协调自己和别人感受的方法,尽情地体验各种强烈的情绪,并不断地调适自己的情绪。
4、在交往中实习
小柱经常爱发脾气,打小朋友,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一块玩。在妈妈的帮助下,小柱明白了在愤怒和不快时,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后来,他又和小朋友很好地玩在了一起。
同伴关系对于孩子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友谊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各种情感表达的大门。蕴涵丰富情绪的同伴互动,为孩子的情绪概念发展提供了必要而原始的素材,为孩子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5、多作情绪对话
尚未学会使用情绪语言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的感觉整合起来,也很难正确地体会出别人的感觉,这会使他在调适情绪时更容易陷入困境。
东方民族在情绪表达上比较含蓄,父母一般很少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并不是不好。但是,在某些时候,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种情绪示范。父母和孩子经常谈论各种情绪,有助于孩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培养他的情绪调节能力。累积许多这样的经验之后,孩子会逐渐明白,不同的情绪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难过的时候,大人会帮助他们觉得好过一些;快乐的时候,大人会跟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当他自制力不足的时候,大人可以帮助他制定一些规范,,帮助他们控制自己。
如何引导孩子情绪表达3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1、采用适当方式教育孩子
四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了,爸爸妈妈可以采取说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到了睡觉时间,孩子执意要吃自己喜欢的糖果,不给就不睡觉。家长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会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如果睡觉前吃了糖,就会有蛀牙,牙会很疼很疼,以后再有不能吃好吃的了。在诱惑面前,也许说理不能立刻见效果,但是让孩子明白事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正的自控来自于孩子的理解。家长只要坚持下去,孩子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另外,家长也可以通过故事、动画等方式教育孩子。
2、运用正确的处理技巧
延迟满足。当孩子提出某种要求时,家长可以延迟满足他们的需要,等过一段时间再实现他的愿望。如家里要来客人了,妈妈做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孩子忍不住要吃,妈妈就告诉孩子要等客人来了再吃,表现好的话可以奖励一小块巧克力。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或学会耐心,这是自我控制力形成的前提。
合理宣泄情绪。自我情绪的控制是自控能力的重要内容。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难免会有发脾气的表现,父母不能压抑孩子情绪,要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宣泄途径如运动、在纸上涂鸦、大喊等。只有这样,孩子的情绪才能得到有效疏导,更好地控制自己。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掘更多的技巧对付孩子的不合理的行为。
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孩子只有具备了规则意识,才能提高自控水平。家长可以现在生活常规方面着手,制定规则如按时起床、睡觉,不挑食等。家长要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孩子就会逐步约束自己。除了生活常规,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孩子订立一些规矩并坚决执行。如带孩子逛商场前,给孩子明确说不能乱买东西。尽管如此,孩子可能还会乱要,这时家长就要果断拒绝。孩子经过一次次失败的体验,自然不会胡乱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