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体验式教学尝试
诗歌原本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化身,是灵魂的造化。因此,诗歌教学要注重引导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以融入到文本里去,获得深层的感受,生成审美体验与情感体验。“体验”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充满灵性的心理活动,它常常需要以活生生的个体生命为根基,需要个体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富于个性色彩的、充满激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激情的创作,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没有激情也读不懂诗歌。写一首诗,就是抒发一段情感,表达一份思想,展现一种人生。而读一首诗,则是进入一段情境,品味一份哲理,感受一种人格。为了在诗歌教学中贯串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激情,我个人采取了不同寻常的诗歌教学方式,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读入境,激活学生的心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具有语言凝练、节奏和谐、韵味深长等特征。诗歌鉴赏过程中,学生处于由其自身内外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心理场”中,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并渗入鉴赏思维因素中,使整个认知过程浸染着浓郁的情感色彩。而美读讲究的是声情并茂地反复读出诗歌本身所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情感美,它极有利于引导朗读者与诗中所体现的情感产生心灵共振,从而激活读者的“心理场”,使学生走进诗的情境之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思,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仅仅是草草看一下诗歌的文字或听听他人对诗歌的评析,就很难进入诗的意境并深受感动。老师不能在安静的教室里给学生讲解与分析诗歌,而是把学生周围创设情景的同时大声朗读诗句,其目的正是要通过对诗歌的美读,来激活学生的心理场,从而为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创造必备的条件。
例如:教学《再别康桥》诗歌,就可由问题引入美读。注意节奏、重音、韵脚,还须注意表情与动作。心中充满喜悦、甜蜜、憧憬之情,才能美读好三段写景又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的诗句。徐志摩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作者来康桥寻梦。怎样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梦幻般的美读,仿佛醉了。接下去,则是低沉的、伤感的语调,因为“别离是今晚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美读,要抓住关键词语、语段细细品味,由感受语言的魅力来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这又是受情感支配的。通过美读,就有可能使学生内心的生命意识和诗歌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产生异质同构的效应。令学生心潮澎湃、情感净化。
二、寻找和利用诗境与学生情感经验的最佳契合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各种情感都有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过其表现形态展示给人的也是一种力的模式,当这两种力的模式达到同形同构时,外物便能激起人相似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最佳契合点。诗境与学生的情感经验也有最佳契合点,找到了这个最佳契合点,就能引导学生置身于诗境中再度创造诗歌所描绘或隐匿的形象,将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扩散开来,重现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诗歌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景物或物象,再造诗歌的丰富内涵。
例如:教学冰心的《纸船》诗歌时学生进行交流“备读”的内容情景。说过了“从不肯”,说过了“一只一只”,说过了“很小”的“很”,说过了“抛”。之后,一个同学一下子跳到了“有一只”上面:“我觉得‘有一只’的‘一只’要重读才好,但我还没有想好原因。你们看,就像这样读。”说完,她给大家示范了一遍。
此情此景,心扉莫名地訇然洞开,那些读过的句子如潮水般涌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于是,我们共同总结了一条情感表现定律:置之“少”地而“情浓”。
“能不能学着用诗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我试问。
“妈妈,虽然我只是一缕清风,我也要拂去您所有的疲惫。”一位同学发言了。于是,诗句接踵而至——
“妈妈,哪怕您的脸上布满皱纹,在女儿心中也是青春焕发!”
“妈妈,虽然我不是最出色的女儿,但您却是我眼中最好的母亲!”
……
事后想来,这节课我先是“猝不及防”——“为什么要重读‘一只’”,一个备课时未曾考虑的问题来到了我面前;接着是“喜出望外”——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把问题谈得清楚而又透彻;后来则“豁然开朗”——在学生的触发下,我们共同总结出了“置之‘少’地而‘情浓’”的情感表现“定律”;最后,是“异彩纷呈”——我干脆偏离了原定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们踏上“写诗”的小道,于是采撷了朵朵生动烂熳的小花。以教师的敏感抓住最佳教学契机,以导演的智慧让学生有上好的表现,以舞者的热情倾情演出,以哲人的才思归纳提升——正是学生给了我压力,我的才情才在瞬间迸发;是学生给了我动力,我的灵感才在刹那闪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歌本是有情物,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凝练的诗句中演绎得淋漓尽致,阅读主体就应该悟读出作者创作时的创作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信息,并生成自己新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真切体验诗歌本身时,必然不是在客观判断哪种分析更准确,更不是机械、理性地解析诗歌的韵律、格调、修辞方法和主体等因素,而是在内心深处充盈着绵绵不断的情感,伴随情感的升华将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真切感悟。
先对古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也就是先读熟讲解好古诗词的意思。然后把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作诗词的背景讲解清楚。可以找一些关于那个环境及时代的相关故事或者有关诗人的一些故事,影视作品,等来辅助讲解和理解。最后可以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欣赏和内心感想感受。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们演一个简短的小话剧,尝试着感受一下那个时代,感受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
想要深刻的理解一部优秀的作品或者著作,重要的是走进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走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把自己当做那个时代的人甚至自己就是作者本身。
更可以结合现在的社会生活等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做对比,做理解。很多时候我们读一本作品觉得它好,不仅仅因为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能力高,而是因为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一些人或事你经历过或者和自身的经历感觉很相似,所以会觉得写的特别好,会直击内心。因为一是来源于生活。而好的作品往往也是耐人寻味,不管时间怎样变迁,你品读的时候都会进入内心。所以让学生们能够走入生活,走入那个时代,走入作品,走入作者。这样学生们会对古诗词的品鉴记忆甚至感受会更加深刻的。
古诗词鉴赏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长期以来,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应试化、形式化,其教学模式越来越僵化。因此,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寻求有效的教学途径便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通过语言描绘引入诗词的情境
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绘,将诗词的情景创设出来,逐步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基本的一致,产生相应的共鸣。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在讲诗文的第一节时,可以对其进行这样的描述:深秋的傍晚,荻花在浔阳江边飘零,秋风萧瑟。岸边,匹马消瘦,一叶扁舟,主客相对无言,默默饮酒,以作辞别。茫茫江水之中,苍白的月影随着水波飘动。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会对主客的心情有所想象。当主客听到江边传来的琵琶声时,一个忘记了出发,一个忘记了回家,这是一个怎样的情境啊!
二、品味诗词的深远意境
学生能够在诗词的意境中品味词、句的优美是诗词鉴赏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要想很好地对诗词进行鉴赏,就必定要对词、句进行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审美教育与诗词教学的结合点。例如对李白《送友人》一诗进行鉴赏,只要准确把握“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就能较好地理解全诗的整体情感。具体说来,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把握词类活用、句式变换等语法现象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的运用就非常神奇。
2能够辨明诗词中的语言手法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文,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凄苦孤独却坚定不移地保持自己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的爱国诗人形象。
3能够对典型的语言风格进行理解
古诗词语言风格多样,有严肃与诙谐、风趣、生动;委婉与豪爽、细腻、热烈。如杜甫的《兵车行》,其语言风格就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三、建立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未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古诗词的鉴赏变得枯燥乏味。这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重新将学生们吸引到古诗词的意境中来。
1流行元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添加一些流行的元素,就会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对诗词鉴赏的兴趣,如音乐、绘画等元素的应用。在《明月几时有》、《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诗词的弹唱版本,让学生们体会古词的声乐和音律,在轻松的环境下解读诗词的情感,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意犹未尽。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疲惫,反而会激起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加强诗词诵读训练
学习古诗词,语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其最主要的培养方法就是加强诵读训练,让他们放声朗读,熟读成诵,使他们在语义、语音、语法的感受力上得到增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登高》等这些经典的诗词鉴赏中,能够对其进行反复地朗读,就很容易把握好诗词的结构,并可以深刻体会到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与思想。
一般来说,一首诗词所具有的平仄相配、句式整饬、句末押韵、节奏鲜明的特点是不容易被理解和体味的,但通过反复朗读,就会对诗词的音乐美和情感美有所把握和体会,进而感知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真实情感,并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运用脑、耳、眼、口的结合,通过多层次的感知和想象以及情感的散发,使诗词的含蓄美与形象美变得更加形象和清晰。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诵读训练,即朗诵比赛与教师范读。其中的教师范读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朗读功底,并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进行有效地诗词诵读。教师在泛读时,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感,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就会使学生们受其情感的感染,更易领悟诗人的情感与诗词的情境。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可以达到良好的鉴赏效果。学生在朗读比赛中跃跃欲试,表现自己,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激烈的比赛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并对作品进一步地理解和感知。最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同学们感情饱满、字正腔圆地朗诵,远远超过在课堂上的朗诵效果。此时,学生们就会对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进行深刻的揣摩,并逐步体会诗文的内容,进而增强自身的语感能力,使自己的鉴赏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3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教师传授相应的理论和内容,只会是一种强加式的教学方式,但若是能做到“授之以渔”,则是教学中的大突破。研究性学习就属于这样的“渔”。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研究性学习能够借用学生的自主和探索,进行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究。这一学习形式是由多个人员组成一个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亲身经历来获取所需的经验,并最终促成小组成员运用综合知识对实际问题做出解决和处理。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作品阅读,并能够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有微观与宏观的认识,从而全面的认识诗词所抒发情感内容,得到有效地鉴赏效果。
在研究性学习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研究方向做出明确的选择。如研究山水诗人或边塞诗人的作品,这些诗歌所表现的意象的特点和哀怨感伤都是值得学生们探究的内容。在研究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合作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等形式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并再次与老师进行交流,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认知。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会使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有所培养,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获得对诗词的独特审美。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中,应摒弃应试化、形式化的教学形式。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一同体会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曲塘中学(22666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