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第1张

《美丽心灵》一部获奖无数的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数学家约翰·纳什在念研究生时发明了他的博弈理论,短短26页的论文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下面给大家分享《美丽心灵》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美丽心灵》观后感1

《美丽心灵》是天才约翰—纳什教授的传奇故事,主要讲述生性怪癖的纳什拒绝与同学、周边的人交往,而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数学研究上,尽管同学们的嘲笑和欺凌以及导师的失望使他无比痛苦和自卑,但他并未放弃心中的理想,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他经常说:“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但由于对研究过于深入,而情感世界又过于贫乏,种种原因导致最后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顽强抗争,经过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学奖。

看完这部**,它令我最为叹服的地方不是片中惊心动魄的或感人至深的情节,而是编剧的创作思路。该编剧不落窠臼,打破普通影片那种戏外人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蒙在鼓里的只是戏中人物,体现观众的聪明才智,角色的无知的传统创作思路,片中情节发展与所有人的人生一样,以未知的方式来演绎,不管是身在其中的角色还是旁观的我们,没有到最后都不知道事情的发生,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地发展,丝毫没有欺骗观众,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作为观众当我知道被编剧彻底欺骗后,一点都没有失落哀怨,反而被他高超的戏弄观众的技术深深折服。两个小时的**,我简直就是跟着主人公纳什一起精神病,觉得一切都那么正常和理所当然,以致于一直都没有发现问题的存在。当罗深医生说纳什得了妄想症并强压他上车时,我十分不相信这事情,并深切同情纳什,因为我认为一定是医生判断错误,纳什被认为是精神病只是因为他做地下工作,他沉迷于破译密码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而且那个室友就是出卖他的人。直到他的妻子找到纳什投放在废楼里的邮箱里的所有未开封的所谓加密邮件和纳什挖着手臂试图寻找植入其中的铅管而未得后,我才肯定他的病。我只能叹服编剧对人物性格了解的透彻,他的才智骗过了我们这批观众雪亮的眼睛。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足够聪明,自认明白一切,却不知道自己已被别人蒙骗,被人玩弄于手掌之中。片中还反映:事出必有因,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根源,疾病当然也不例外。纳什患上妄想症于他的处境密切相关。他孤独寂寞,害怕失败并渴望得到认可、支持和鼓励他的人,于是他幻想出室友查尔斯,这是纳什不善交际,有渴望与人分享内心想法的需要。美苏冷战时期,纳什成功破译了敌方的密码,为国防做出了贡献,此后,他渴望成功,希望报效祖国,于是他有幻想出国防官员——威廉—伯切尔,为了完成威廉交给他的任务,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破译密码。他对女性情感一无所知,于是在他与艾丽西亚相爱后,他又妄想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玛西,这说明他前意识里渴望了解女性。由此可见,纳什的幻想内容与他的个人需要和切身利益等存在必然联系。

看完该片,我还认识到一点: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导师的失望和同学的嘲笑都没有使纳什对自己的事业失掉信心,最后他研究出伟大的平衡理论;最终他又因为不害怕别人的嘲笑和愚弄得以康复,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妻子的爱以及朋友的支持使幻想中的人在也左右不了他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嘲笑去吧。

1994年,纳什得到普林斯顿的大学教师的钢笔,代表了人们对他一生成就的肯定与赞赏,并与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学奖,在获奖演讲中,他说:“我一直相信数字,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得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在这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里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这些话,也许是对他这一生最好的概括。

纳什的一生有坎坷、有苦痛也有幸福与成功,而且他是经历苦难,顽强拼搏后才取得成功的,我想,这种人生才是我应该追求的,因为只有这种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美丽心灵》观后感2

**《美丽心灵》以现代经济理论之父约翰·纳什既不幸又幸运一生为主线,表现了众多美丽心灵之间的不断碰撞所产生的人性的极致光辉。在这影片中,心灵的美丽表现在各个方面,到处都洋溢着剧中人物对美的追求,更以撼人心弦的表达方式歌颂和呼唤生命中的点滴人性。

首先,美丽的心灵坚持了对自己信念的追求。纳什的小学老师曾经评价他“拥有两个脑袋,却只有半个心灵”,而这半个心灵恰恰是纳什对于数学的不断的追求,这也是他在普林斯顿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的不懈动力。正是由于对数学的不断探索的欲望,促使他打破无聊的课程的约束,醉心于发展出一个具有真正创意的理论。或者,在此时此刻,仍然有人在嘲笑纳什的不善交际,性格孤僻,仅仅是对于自己信念的执着,但是我们这群自以为拥有一颗完整心灵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个只有半颗心的人做到的事呢?我们总有不同的借口来改变自己的追求,或者安于现状,不求创新;或者甚至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何追求,更谈不上什么坚持不坚持的。

除此之外,纳什总是对于自己才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自信甚至是自负,充满学术野心的他一直以发明一个绝对原创的理论为目标,这最终推动他发展出一套博弈论的新篇,大胆推翻150多年来人们对于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固有认识,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更改变了世界。然而,我们一边在为他那创举欢呼雀跃,一边却在现实中停滞不前,本来应该作为“饥渴稚嫩的脑袋”的我们却仿佛多了些冲动和浮躁,缺乏了些应有的勤奋和沉稳,在高压的现实中碌碌无为,缺乏创新精神,因而无法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看到新的亮点。

其次,美丽的心灵是对家人的扶持。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作为一个麻省理工物理毕业的高材生,在纳什精神病发,一再伤害她的时候,不仅没有抛弃纳什,反而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丈夫疾病复发的震惊与哀伤,终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里迎来丈夫的康复,在颁奖台下绽放出欣慰的笑容,但她对于丈夫的不离不弃,更是人性光辉的体现。尽管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焦躁与无奈之感随时席卷而来,人性的光辉随时被贪婪、嫉妒所遮挡,但是金钱、名誉终究归于虚无,在人生的最后,跟着我们离开的,只有亲情的温暖,或者我们这一代对于家的概念只是源于书本对“家”的定义,也可能这个“家”曾经给予我们数不清的伤害,也没有多少家庭能够经过像艾丽西亚家的经历,但是家人之间总是被一种无形的羁绊所联系,即使在多大的困难面前,这道防线总是能够坚守到最后,只因为这是家,而我们是家人,家人的坚持和鼓励会成为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前行的动力,正如艾丽西亚说过的一句: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我看着纳什并且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因为家人的爱,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最后,美丽的心灵是对朋友的真诚帮助。尽管在同窗时期,苏和马丁不止一次嘲笑和戏弄纳什,但在纳什遭受精神分裂的折磨的时候,除了妻子艾丽西亚的不离不弃,他们亦伸出了援手,正因为苏的帮助,纳什才能发现自己生活在幻想当中,正因为马丁的帮助,纳什才能从孤独中走出来,从新融入到社会中去。正因为是同窗也是敌手,在困难前,朋友间的深厚友谊正如黑夜中星光,虽然微弱,却一路相伴;正如沙漠中的甘露,虽然量小,却甜入心头。在伤心时,朋友会给你坚实的肩膀;在郁闷时,朋友会给你鼓舞的微笑;在困难时,朋友会伸出宽大的手掌。因为朋友的真诚帮助,我们才能勇敢的坚持人生的目标并且能无后顾之忧地朝着人生的目标奋进。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曾几何时也是充满朝气地朝着天空盟誓——总有一天会把自己的信念和目标贯彻到以后的生命中,但是面对社会上形形式式的诱惑,曾经的朋友的出卖,家人的不理解和我们自暴自弃,曾经的信念难道已经不能寻回?坚持只是徒劳无功?我曾经质问自己——流水总能够把尖石磨得圆滑,残酷的现实总能够把人驯服,时间总能把信念抹杀?当时的我迷茫了,但是《美丽心灵》唤醒了我,当初的信念模糊的重现,每天总是为了抓紧那么一点时间,从五楼飞奔到饭堂,打水洗澡洗衣不过15分钟,家里人每周送汤送菜,三五知己朋友在操场打闹,在课室吵着谁背的课文熟练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我更愿意相信其实美丽心灵不仅存在于**中,它就在我们身边,伴随着我们的信念和人生。

《美丽心灵》观后感3

画面一开始,就是一个孤僻的男生在做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事,身为著名大学的学生,却选择跷课呆在在宿舍里,在玻璃窗上解题。那孤僻的眼神,怪异的举止,一度令我怀疑这真的就是那部经典之作?

好奇这部**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便耐着性子看下去。

普林斯顿大学的迎新招待会上,在纳什的眼中,阳光透过玻璃杯和柠檬的影像,漂浮在空中,然后刚好与旁边一个学生的领带图案重合。纳什微微一笑,对那个同学说:“知道吗?我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你的领带有多么难看。”这就是纳什,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在他的思想中,数学似乎可以解释一切。他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并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推理来表达生活中的一切。如橄榄球比赛、鸽子的活动周期、一个女人在追抢了她钱包的男人的表现等等,他那著名的博弈论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对酒吧里的男女社交活动的观察。透过写满公式的窗户,可以看到纳什那若有所思的脸,在他眼中的世界是充满数字、逻辑和推理的理性世界,并且在他所理解的理性世界中孜孜不倦地追求。

与他在数理世界中的追求相反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不大。他生性孤僻,言语不多,拒绝社交,与其他同学的生活格格不入。无疑,纳斯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比如他害怕失败,拒绝失败,并且不能接受失败。**中有一个片断是他的竞争对手汉森向他挑战下棋比赛。汉森说:“怕了吧?”纳什充满自信地说:“怕了,非常害怕,但怕的人是你。”然而当纳什输了棋之后,他愣住了,不能接受事实,并说:“你本不该赢的,我先走的棋,天衣无缝,这棋肯定有陷阱。”纳什紧张地站起来,慌乱中把棋盘也打翻了。后来,他与幻想中的室友谈起这件事时仍然耿耿于怀:“我输给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我本来掌握了主动权的,不知道怎么搞的就失了手,一定是他暗中搞的鬼。”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纳什在惧怕失败时的焦虑表现,在他没有写出得到认可的论文时,他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一头撞向写满复杂公式的玻璃窗上,痛苦地说:“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纳什追求成功,追求荣誉,他的情感被这欲望深深地占据着。

后来,纳什患了精神分裂症,老实说,在**的前半场,我一直以为他幻想出来的那三个人都是真的,因此,当看到后面发现那三个人都是虚幻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很害怕,真的可以变成是假的`,精神分裂太恐怖了。不过,还好,纳什遇到了一个很伟大的妻子,整部**中,我最敬佩的就是艾丽莎了,一直勇敢地陪着深爱的但却不幸患有妄想症的丈夫,太伟大了!

《美丽心灵》观后感4

当我看完《美丽心灵》的时候,脑中的存留片段不断回旋!想感叹人的意志力有多么强大,赞叹人的爱能如此伟大,不离不弃……

回想刚刚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主人公纳什看到学术有成的人获得钢笔的那一场面,没有太大的注意,现在才明白,那给他多大的压力,多大的嘲讽……当结尾纳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学者们把钢笔纷纷把钢笔放到他面前时,纳什的心里肯定是多么地激动,他这一路走得太坎坷了,受到嘲讽不被理解,无助,精神分裂的困扰等等,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关了一道门,一定会为你开扇窗”,上帝为他带来了一个美丽坚强、对他不离不弃的妻子,可以说纳什能有如此大的成功,跟他妻子是分不开的。

先说说主人公纳什,他为什么会得精神分裂症,幻想出了室友等人物,正是因为他一直不被理解,缺乏安全感,没能实现心中报效祖国的报负,需要虚构一些人物来撑起他那颗满足的心,来填补那颗孤独的心灵。但是,他有那颗坚持不懈的心,能够坚持自己的兴趣,能够在困难中一点点走出来,这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在感叹纳什的艰辛的同时,更是难忘他的妻子——艾丽西亚-拉迪。她用她的爱,用她那真诚坚强的心,在困境中扶持着这个家,支持着丈夫,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她一个人挺过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她看着他在治疗的样子,她在外面痛哭,让人心痛。)走过了唯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和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当她的白发苍苍的时候,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纳什渐渐康复,并且在博弈论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走上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艾丽西亚的不离不弃,让每位观众的心灵都深深地受到震撼。

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琼瑶式的苦情,没有大陆剧的独白,简单的几句话确实感动了我!。“你可以的,我们明天再试试号码?别放弃!”“我让你感受什么是真实,这是真实……也许问题不是在这里(她指着脑袋),也许问题可以在这里(她按着心口)解决”,这是艾丽西亚在纳什病情反反复复,连他自己都绝望和愧疚时,温情拉着纳什的手,低头轻轻说的几句话。是啊,爱不需要多少甜言蜜语,真心便是真。相爱,不是一句话,而是用一生去守护。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财富名誉权利都变成不重要了,而家人的关心鼓励和守护,是我们快乐的源泉,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还记得艾丽西亚说过:“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着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这是她对丈夫的爱最好的诠释,最真诚的说明。因为她爱他,所以她有勇气,所以她坚持了下来,这就是爱的力量。她们的爱,已不是可用文字说得清楚的,或许已经不能用“爱”这个字来形容了,因为她们已经超过了爱的界限,她们更多的是一种融入,一种包容,一种理解。抛开了热情之后,依然坚持。正如在获得诺贝尔奖时的获奖感言中纳什的话:爱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是没法用正常的逻辑去推断的。

看完《美丽心灵》,我脑海里立马就浮现了“坚持”两字。他的坚持,她的坚持,造就了最终的成功。美丽心灵,美在坚持。所以,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应该坚强,应该相信家人会一直支持着自己。

《美丽心灵》观后感5

《A Beautiful Mind》,在香港译为有你终生美丽,你看,咱们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汉字的语言美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美丽心灵这个译名。若译为美丽境界,境界一词让人感觉有点虚幻,有种可望不可即的距离感。若译为有你终生美丽,觉得译者的“你”指代的应该是艾莉西亚,但这是个人传记改编的**,主人公应是纳什,所以又觉不太妥。

好吧,不纠结在译名上了,想说的是,名字不是重点,就像外貌不是重点那样。对于**,内容重要多了。对于人,内涵重要多了。

纳什对上课无兴致,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社会交际于他而言也似乎是无意义的。他沉迷于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而且,他深信这才是他应该从事的事情。每个人成才成功之路并不相同,少有人走的路也是一条路。盖茨没有完整的大学,中途辍学,却创造了微软时代。目前上演激烈,而且卖座还挺不错的“方韩之战”的主角韩寒在高一便退学,但在写作和赛车上都取得骄人成绩。那是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念书,没有必要接受高等教育了呢?请不要这么偏激地思考。

盖茨虽然辍学了,但他并没有停止学习,他深深知道自己的追求和如何追求,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并不懈地努力追求。是的,纳什一直深信寻找真正有创意的理论是他的追求。最后,他的博弈论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并因博弈论获得诺贝尔奖。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迪克西特曾说:“如果每次有人说起或写下纳什均衡这几个字,纳什都能拿到一块钱的话,那么他现在会是个大富翁了!”

然后想想我们,虽然都在求学的路上,但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呢?是不是都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呢?我们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但要记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忘记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是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得走完。”

纳什患妄想精神分裂症时幻想了三个人:室友、小女孩、帕彻。

纳什不擅长和别人交流,不乐于交际,很多心里话无法倾诉,他的内心是孤独的。我想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幻想了室友,一个能在自己无助时倾诉的对象。室友能在自己遇到困

难时陪着自己,给自己意见,甚至是骂醒自己。纳什需要这样的朋友,在现实中却得不到,因而在虚幻的世界里寻找慰藉。其实,不仅是纳什需要这样的朋友,我们同样需要。朋友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拥有真诚的朋友比腰缠万贯要幸福得多了。同时,我们要明白的是,交朋友是需要自己主动的,要付出我们的真心,要拿出我们的热情,要走出自我的囚牢。倘若关上自己的心门,即使阳光再灿烂,也只能停留在门外。

对于小女孩,她是天真可爱的,单纯的,快乐的,没有烦恼的。幻想出的小女孩一直没有长大。我想,纳什也愿像个孩子般拥有简单的快乐吧。对于帕彻,一个肯定纳什、使纳什才华得以施展的人。是呢,千里马也需伯乐。当然,这都只是我的猜测和想法而已。

天才患精神病,上帝好像真的好残忍。但上帝也是仁慈的,派艾莉西亚这样的天使到纳什身边。得知丈夫患病仍是不离不弃,坚强地面对,努力帮助丈夫痊愈。她是个正常的人,她也会抱怨上帝的不公,让原本完美的家庭有了裂痕,但她说,这是我的义务。如果没有艾莉西亚的爱,纳什如何能挺过这精神病的煎熬阿!请相信,爱能创造奇迹这话一点也不假。纳什获奖时说,“在事业上我有了重大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艾莉西亚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忠诚何不让人动容和向往?

现在是21世纪,是个开放的时代,但在我们面前谈起爱情仍是不太开放的。想起韩寒说的一段话,“中国的情况是,很多家长不允许学生谈恋爱,甚至在读大学了还有很多家长反对恋爱,但等到大学一毕业,所有家长都希望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想的很美啊。”大人们不让孩子恋爱,离不开两个原因,一是影响学习,二是认为孩子不懂爱情。难道孩子不知道大人们的顾虑和担忧吗?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利用博弈论吧,可惜现在不懂,不然还真想知道结果。

最后想说的是,这部**是改编的,请不要以为这是纳什真正的人生。艾莉西亚曾和纳什离婚,但又复婚了。她说,“我们都渐渐变老了,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像社会保险,退休补助,医疗补助什么的。如果你们没有一个很正式的关系,要处理起来就很麻烦。再说我们本来就很亲密,复婚就显得很自然,也很实际。”是的,很实际,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是很实际的。真实的历史大部分事实是白开水,喝起来很实际。优秀的**则是鸡汤,不仅刺激你的味蕾,还能补充营养。希望你我的心灵变得美丽,而且会更加美丽。

之前我有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我家的孩子最近正处于形状敏感期,非常迷恋《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这三本书。从早上睁开眼睛到睡觉前,只要目之所及处有这几本书的影子他就会拿着让你读,没日没夜反反复复,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也要捧着看。

本来孩子喜欢看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作为妈妈的我却越来越抓狂,这些书我已经讲了N遍,然而我知道还有N+1遍在等着我。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会不会影响孩子接受新故事呢?

在问了周围的一圈人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不只是我,基本上每一个父母都会遇到同一个苦恼: 孩子要反复听一个故事或者反复做一件事。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重复”这件事不只是对早期阅读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今天的文章就来探讨一下孩子的重复行为,以及怎样的重复阅读是有效的。

01

“重复”对孩子的成长意义

孩子从出生后就一直喜欢重复一件事,比如反复地吸允手指、乐此不破地玩一个玩具、做同一个 游戏 、看同一部动画片等等,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身心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对宝宝来说, “重复做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 ,儿童心理学家把这种活动称为幼儿专有的 “常同行为” 。著名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 玛丽亚·蒙台梭利将其称为“重复练习”现象。

蒙台梭利认为,宝宝之所以会出现“常同行为”,是因为孩子接触到的世界较小,他们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都还很有限,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讲是不可知的,会带来不安全的感觉。 而在重复做同一件事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体验到安全、快乐以及来自家长的关爱。 所以说,重复做某一件事,对孩子来讲就是呆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能感受到安全和愉悦,因此,孩子重复听一个故事、玩同一件玩具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02

“重复”对孩子阅读的意义

“重复听故事”也属于“常同行为”,虽然成人可能会觉得反复阅读很没意思,但是对孩子却有着莫大的益处,同时这也是 健康 成长必经的过程。要知道, 一个孩子可以对一个故事痴迷到百读不厌的程度,其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孩子愿意并且反复让你给他读一本书,最大的原因就在于, 他是真的喜欢这本书。 我之前也很不理解,每天都要读上几遍真的不会腻呢?但是我后来回想了一下自己的行为,作为一个几乎不二刷的人,只有那些我特别喜欢的书籍和影视剧我才会反复观看。就像之前看《红楼梦》,因为太喜欢,我不仅看了三遍原文,还看了《刘心武品红楼》,带着红学家的解析又看了一遍,那时也总有人问我,你怎么一直在看这本书?

想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其实孩子跟我们是一样的,只是重复的次数比成人多,行为看起来较为幼稚而已。

但是通过重复阅读,孩子获得的却比成人要多很多。

01

通过重复阅读获得安全感

我们通常称呼孩子为“神兽”,因为他们的行为总是出其不意,令成人头疼又无法理解。但是这些看起来精力无限的小神兽们,在每天面对未知的信息,更新对世界的理解时,内心也是无比慌张的。

这就好比将在现实生活的成人突然扔进了一个巨人国,你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自己在这里是不是安全,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带来巨人的反击等等,这一切都让你充满了不安。但如果你具有魔法能操控所有的扫帚,你会不会获得一些自信,减少一些恐慌呢?

在阅读一个熟悉的故事时,孩子对其中的情节了如指掌,哪里有惊喜,哪里有悬念,哪里会流泪哪里又会欢喜,他们不需要费心猜就能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好像他们自己控制着故事一样, 这样的稳定和掌控感,可以缓解他们 探索 世界的焦虑,让他们放心,安心,有信心。

02

在重复中获得新知识

早在1979年,塞缪尔斯(Samuels)等人就提出了 重复阅读 (repeated reading)这一概念。它是指 通过反复阅读材料,以提高理解力并达到一定的流畅性水平。

他们将阅读信息的加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低层次理解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进行的是词汇识别、词汇拼写以及对语音等信息的编码,并逐步实现对字词识别以及语音信息解码的自动化。

二是高层次理解阶段。 它是建立在低层次理解阶段已经充分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注意从低层次的解码加工转移到对语句、篇章以及段落的理解等高层次的解码加工上。

通俗来说,孩子反复阅读并不是在机械地重复,而是在一遍又一遍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比如,在看《彩虹色的花》时

在第一遍,他会知道有一朵有着各种颜色的彩虹色的花;

到第三遍时,他会注意到动物的各种需求;

第四遍时,他发现花朵花瓣的消失是有顺序的;

第五遍时,他能将动物的需求和花瓣的颜色对应起来;

第六遍时,他已经能体会到“彩虹”出现的寓意

……

03

重复让知识的学习和输出成为可能

我们常说孩子的记忆力很好,并且越小越是如此。但事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其实孩子并不是生来记忆力就好,相反,由于3岁前大脑中负责记忆的部分也就是前额叶皮质还没有长好,孩子就像一只忘性很大的金鱼,大人才说过的话,几分钟后孩子就会忘记。

听故事也是一样,这个故事可能才讲过,但是10分钟后,因为其他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吸引,孩子就不记得这个故事的情节了。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常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不知不觉就能复述一本书的故事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正是“重复”的结果。我们上学时也经常要背语文课文,那我们是怎么记下来的呢?不正是靠一次次的重复阅读吗?

孩子在拿起某本书的时候,开始可能只喜欢听,然而通过重复阅读,孩子却突然把听进去的东西“吐”出来了,会在家长的面前复述书中内容,甚至通过“移花接木”对已经吸收的故事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这就是多次重复之后的“突变”。

04

重复阅读让孩子有机会直面内心体验

重复阅读带给孩子的并不仅仅是认知和知识,还有日常生活中他缺乏的某些 情感 体验。

比如生在平原地区的孩子们几乎不可能经常接触到马,也体会不到拥有马和失去马的心情。但是通过《苏和的白马》,孩子们就能体会到苏和与白马之间的 情感 ,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与主人公获得共鸣。

松居直先生认为,当孩子喜欢重复阅读某本书的时候,他不过是希望重新体验一次阅读那本书时带给他的 情感 体验,不管是因为共鸣主人公的感觉还是可以借此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这样的体验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03

“重复阅读”的最佳次数

重复阅读确实能够改善孩子的阅读能力,但这是不是说明重复阅读的促进效果能够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呢?

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学界尚未对重复阅读的最佳次数达成共识。根据已有研究来看,在进行3~5次重复阅读之后,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流畅性水平以及文字学习水平都得到了适宜的发展,其眼动指标变化也在3~5次重复阅读之后逐渐趋于平缓。

当然这个数字也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4岁以下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重复次数。

04

怎样的“重复阅读”是有效的?

如果孩子能自然而然地在重复阅读中精进自己的能力,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每次家长只用重复相同的句子,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呢?

其实不然,同样是砍柴,工具的不同会严重影响效率。在给孩子进行重复阅读时,家长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01

选择能带来安全感的书籍

重复阅读的前提是孩子喜欢这本书,并且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能找到能带来安全感的画面。比如我的孩子就是因为对形状感兴趣、在形状 游戏 中获得安全感所以才会特别喜欢“形状三部曲”。

选择的书籍中一定要有孩子能看懂的元素存在,这个元素可以只占绘本中比较小的一部分。比如同样是讲车子,你给2岁的孩子看《100层的巴士》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不理解100层的概念,也无法理解车子层数叠加的乐趣。但给孩子看《宝宝最爱的 汽车 推拉书》就是合适的,因为图画里大部分车子,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会给他带来熟悉感和安全感。

所以家长在进行重复阅读之前,可以选一些符合孩子认知并且有孩子熟悉或喜欢元素的绘本。

02

注意阅读次序

拿到一本新书,前两遍的阅读,我们可以将阅读的重点集中在孩子熟悉和了解的实物上。等到孩子已经对这些熟悉的事物了如指掌了再慢慢地进行扩充。

比如《好饿的毛毛虫》,前两遍可以集中于常见事物的认知上比如认识毛毛虫、蝴蝶、食物等,后面可以进行数量概念的认知,再之后可以了解毛毛虫破茧成蝶的生长过程。每一遍阅读的信息重点都可以不同。

不过家长千万不要按照阅读次数机械地进行扩充,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信息的加工能力有所不同,是否可以转移阅读的重点,其实有一个可以依据的信号: 孩子已经能对你读错的内容进行纠正了。

所以家长也可以在重复阅读时故意“遗漏”一些信息,当孩子能大声喊:“你讲错了!”时,就代表他能进入下个Level的阅读了。

03

改变原有套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改变阅读套路,再加上和孩子进行互动,重复枯燥的阅读也能变得新鲜有趣。

也可以在讲到某个节点时,停下来,让孩子说出内容, “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或者问问孩子 “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办?” 让孩子来改编结局。

这其实就是亲子阅读中提问的技巧了。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将孩子的阅读变为精读,而这也是在重复的基础上进行的“突变”。关于如何给孩子提问,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泛读10本不如精读1本,让398元的绘本发挥出398的价值》(点击链接可以观看)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前往观看。

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于早期阅读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在成人看起来读100遍绘本幼稚又无聊,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有着非凡的意义。

所以即使讲了799遍,当孩子想要听,我们也要讲第800遍,即使嘴巴都秃噜皮了,也比孩子对图画书视而不见要好上太多了。

嗯,我来说两句吧,首先我想说的就是你很成功,有着远大的报复!

三个人的恋情,不会有好的结果!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真正爱的人是谁,如果不爱她,那就放手,不要再给她任何希望,让她觉得她还有希望,您一再的对她宽容,可最终会结局,如果你最后的挚爱不是她,那将是对她莫大的伤害,对彼此都没有什么好处!

爱她就不要在乎她的过去,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改变她,去爱护她,让她知道有你的存在,她会更幸福!

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挚爱是谁,你的内心深处最难以忘怀的人是谁,尽快做出决定,不要让彼此每天都在痛苦中度过!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男,1889年4月20日(也有一说为7月23日,但无从考证,故存疑)下午18时30分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Braunau am Inn,林茨,莱茵河上的Braunau),1945年4月30日下午3时30分卒于柏林。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国社党(缩写音译为:纳粹党)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名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事家。 希特勒早年梦想做画家而来到维也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军,是一名传令兵,获得了两枚铁十字勋章。作为士兵能获得两枚铁十字勋章是很少见的。战争结束后偶然间接触法西斯主义并开始传播。曾因于1923年11月8日发动啤酒馆暴动入狱,并在狱中写下《我的奋斗》一书,表达出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屠犹和独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打击异己党派(德国***)。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该词起源于古罗马,意为:元老院首席公民),拥有无限的权力,并命令所有军队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执政期间的德国正式名称为大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通常被称为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或希特勒德国。  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某些经济措施一度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泥潭,轻松摆脱经济危机,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动性的群众运动而获得下层民众的支持。  不过在政治体制上,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相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倾向于民族保守主义的。他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东条英机领导的日本联盟结成轴心国,这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朗哥政权,并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法国、等国家。  国内方面,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即为关押***之用,在国内建立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等独立于国防军外的纳粹军事组织。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营,犹太人以及其他人种的遭到了大屠杀。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它人种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在军事占领期间用残酷的掠夺手段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  在战争方面,希特勒在军事上摒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模式,创立了并且实践了闪电战等新型战争模式,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当天夜里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30日15时30分,希特勒夫妇双双自杀身亡。1945年5月8日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阿道夫·希特勒家世是非常混乱和复杂,希特勒这个名字的由来,应由他的祖父说起,这位德国未来元首的先祖,世居在瓦尔德维特尔,这位于多瑙河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边境之间奥地利的一个县城,此处属森林茂盛的丘陵地区,也算是奥匈帝国的穷乡僻壤,此处有如捷克农民般的近亲通婚,而后来阿道夫·希特勒的父母便是,他们的私生子女很多,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本名叫做约翰·格奥尔格·希特拉,希特勒(Hitler)这个姓氏是阿道夫的祖父把原本的姓氏希德拉(Hiedler)改掉而来,阿道夫的父亲本从母姓,这是因为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拉也是私生子,他出生于1837年6月7日,在39岁之前一直袭用母亲姓氏施克尔格鲁勃,因此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这个名字伴随了阿道夫的父亲大半生,虽然人们没有证据证明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便是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的父亲,但后来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在销声匿迹30年后在瓦尔德维特尔、威特纳镇出现,为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认祖归宗,在公证上承认父子关系,此时他们的姓氏希德拉已改成希特勒,此时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已经84岁了。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半,在流经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边境的莱茵河河畔奥方的布劳瑙小镇的一家名叫波默的小客栈里,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年轻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婴。由于克拉拉前面生的三个孩子都早早夭折了,所以她对这个儿子就特别疼爱。这个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是布劳瑙边境小镇的海关官员,是一个42岁的农妇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亲是其叔父的外孙女。阿洛伊斯结婚时,已经48岁,新娘刚25岁,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结婚。此前他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阿道夫是他此次婚姻的第四个孩子。也可能是这种在世人看来极为奇特的身世来历和血缘关系,造就了希特勒的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家庭暴力导致了他的残暴。阿道夫·希特勒3岁那年,他们一家随父亲搬往德国巴伐利亚的帕骚市,他父亲要在那里管理一个属于奥地利的海关,在这个德国城市里的生活以及与德国儿童们的共同玩耍,给希特勒留下了终生不泯的影响,他一生都操着帕骚时期学会的那种巴伐利亚南部的口音。  1895年,希特勒6岁,他父亲被调往林茨任职,全家又搬回奥地利。在林茨郊外,他们置办了一所环境清幽的漂亮住宅。不久,希特勒就被送到一所乡村学校上小学。学校离家很远,每天早上,他要和其异母姐姐走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学校。就在这一年,干了40多年公务员的父亲退休养老。但他很难适应这种退休生活,于是开始与酒为友,消解烦闷。日子一长,就开始酗酒,变得脾气暴躁、易于激动,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用马鞭乱抽,以致于14岁的异母哥哥小阿洛伊斯被逼离家出走。于是,小阿道夫·希特勒就经常成了他爸爸的“出气筒”。  1896年,7岁的阿道夫·希特勒随父亲搬往拉姆巴赫小城居住。在新学校的学习,希特勒是个佼佼者。但希特勒的父亲很快又对这里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又于1898年在林茨附近的莱昂汀村买下一所房子和花园,不久便举家搬迁此地。到了新地方后,希特勒在新学校的学习仍很轻松。这时,他发现自己有绘画天赋。于是他转而幻想将来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他父亲却坚决要儿子成为和他一样的公务员。因此,在希特勒四年制小学毕业后,决定送他到林茨市的六年制中学就读。但希特勒到了这所学校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终因数学和自然考试不及格而留级。1903年1月,希特勒的父亲在早晨散步时中风而死。对希特勒来说,这是一个转折。14岁的他成了家庭中唯一的男子汉,形单影只的寡母对他没有任何约束力,甚至家庭中的事务也要受到他的支配。  中学三年结束的时候,希特勒没能通过法语考试,补考虽然勉强及格,但却因成绩不理想而失去继续在林茨的六年制中学就读的机会,他不得不转学到离林茨市40公里处的州立四年制中学去继续读他的四年级。这一年秋天,在他补考及格后,领到了四年制中学的毕业证书。他虽可继续进入综合性高中就读,但他却不愿吃这份苦,终以自己患过肺结核,繁重学业对健康有害为理由,说服溺爱他的母亲,让其中断了学业,进行休养,在林茨过起他自己称之为“好像梦幻一般”、“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虽然他母亲、亲戚劝他、催促他去做工学得一技之长,但他却在此后两年半的光景里,陶醉在将来做艺术家的美梦里,在多瑙河畔逍遥闲荡,做“妈妈的心肝宝贝”,打发“懒洋洋的日子”,享受“空虚的舒适生活”。他也贪婪地涉猎书籍、大量作画、欣赏歌剧、参观博物馆,这时的希特勒虽然只有16岁,但已经热衷于政治了,已经成了一个至死不改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他日煽动家的希特勒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落落寡合,一种带有自怜情调的唯我独尊和经常突发的一种压抑不住的演讲欲,他对制订“宏伟计划”有着一种强烈的欲望,而对于任何一种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的活动则都嗤之以鼻。1906年,希特勒过完17岁的生日之后,带着他母亲和亲戚们给他的钱,去他早就向往的维也纳住两个月。维也纳这座金碧辉煌的巴罗克式的奥匈帝国帝都令希特勒神迷目眩。他成天在街头闲逛,兴奋地瞻仰环城公路附近的宏伟建筑,在博物馆、歌剧院、剧场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缭乱、如醉如痴。至少在此刻他已深信不疑,要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的话,就必须在维也纳求学。于是他千方劝说母亲同意他到维也纳的艺术学院去就读。1907年夏,母亲终于同意他带着从父亲的遗产中提取的可以在维也纳生活一年的700克朗,来到维也纳参加入学考试,以圆他那做画家的梦,他共参加了2次考试。第一次他通过了第1轮考试,却止步于第2轮。第2年,希特勒再次参加维也纳艺术学院的考试但却第1轮也没通过。考官甚至连他的作品看都没看就否定了他。因为考官认为他并不会有什么进步的,来参加考试只是浪费时间。校方告诉他:他的天赋是在建筑方面、而进入学院的建筑系则必须念完整个六年制中学并具有毕业证书,可希特勒只有四年制中学证书。(没考进维也纳艺术学院,对于他以后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也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面对这一情况,希特勒束手无策,神情沮丧。他没有给家中写信,也没有回家,而是独自留在维也纳,闭门谢客,埋头读书,听听歌剧或在大街上茫然无主地游逛。直到10月底,他才返回林茨。这时身患乳癌的母亲克拉拉已气息奄奄。12月21日,他母亲终告不治,离开人世。

  母亲死后,希特勒面临着想办法谋生的问题。他虽完全独立了,但他并无一技之长,又一向轻视体力劳动,从来没想靠自己的力量赚一分钱。然而他并不气馁,仍信心十足,他向亲戚告别,宣布他若不得志,决不回乡。 1908年2月,希特勒重新回到了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行将覆灭之前回光返照下的灿烂帝国。但也有住贫民窟、穿破衣服、营养不良的穷人。这时的希特勒开始变得富于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常常为世道的不公和豪门贵戚们所榨取的不义之财而感到愤愤不平。到维也纳之后,希特勒根本不去想方设法进建筑系,也不想学什么手艺,或者从事任何正常的职业,相反他倒宁愿干些零活——扫雪、拍打地毯、在车站扛行李。第一年,他主要就靠父亲的那点遗产和每月25克朗的孤儿补助金生活,到1909年,父亲的遗产用完了,只还有每月25克朗的孤儿费,他完全成了一个流浪汉,夜晚宿在公园的长椅子上或随便哪家的大门门洞里,白天在小酒肆和候车室中以廉价食品充饥。  1909年圣诞节前夕,穷愁潦倒的希特勒把自己的最后一些冬服悉数典当,失魂落魄地进入了一个流浪汉收容所。但不久,希特勒在一位朋友的鼓动下,又离开收容所,搬进一个廉价的单身汉公寓,决定靠自己的本事挣钱糊口。他每天呆在房间里画他的明信片,由他的这位朋友去兜售,销路竟然十分理想。他还画一些大的水彩画让朋友去兜售,销售情况也不错。他就靠画这些画赚来的钱和还可继续领取的孤儿费,过上了吃住不愁的生活。但没过多久,这位一直热衷于政治的“画家”就把单身汉公寓里的阅览室变成了一个政治俱乐部。希特勒向那些聚在此处的房客中的“上流人士”和市民阶层中的失意者高谈阔论。他按其需要,热忱地维护一切他所赞同的社会口号和政治口号,激烈地抨击那些造成他失败的社会口号和政治口号,对自己周围纷乱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简单化的解释。在这期间,希特勒经常阅读大肆鼓吹极端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反犹主义的小册子。特别是一本名叫《东方天坛星》的杂志,希特勒更是爱不释手。该杂志的宗旨是创造一种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优秀人种,反对所谓的“劣等的杂交人种”、尤其是所谓犹太人那种“堕落不堪”的影响,并以万字旗作为其标志。在这种氛围中熏陶,几年时间,希特勒的政治世界观的坚实基础就被打下了:这就是反对宽容和全世界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世界观,反对民主和议会制度,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集团,反对社会平等和政治自由。其中核心和他一生都始终不渝的“真正信仰”,从当时看,就是反犹主义。他笃信他所属的“雅利安种族”天生就是高贵的,而犹太种族则恰恰相反是低贱的。这期间,希特勒还注意观察奥地利各政党的活动,他特别注意阅读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报刊,分析该党***的演讲,总结经验,他在反复琢磨后,终于得出结论:政党必须与群众运动结合,必须掌握在群众中进行宣传的艺术,否则将一事无成。 1913牟5月,对大德意志民族充满着狂热情绪的希特勒,离开维也纳移居慕尼黑。他想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追求。此时,他仍无正常职业,继续靠卖画为生。这段时间,他常常闭门谢客,一头扎进从图书馆借来的一大堆政治书籍中,并特别集中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战争始终充满热情的希特勒,一下子“完全被一种异乎寻常的冲动感情支配着”,他“双膝跪地,衷心地感谢上苍有眼”,使他“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8月1日,德皇对俄宣战,8月3日,这个侨居德国无意为哈布斯堡王朝效命的奥地利人,立即上书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恳求国王能批准他参加巴伐利亚军队。8月4日,希特勒获准作为志愿兵加入了巴伐利亚步兵第一团,成为陆军下士,担任团队传令兵。他干得相当不错,甚至还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曾有数次他凭着侥幸死里逃生,这使他突然产生一种奇怪的信念:他“将肩负天下大任”,他只是在等待“时辰降临”,以便一鸣惊人。希特勒对战争的目的和德国的命运始终极其认真而敏感,他反对战友对战争的诅咒。他常常坐在食堂的角落,双手抱头,默默沉思,有时会突然跳起来,激动地走来走去,说德国得不到胜利,是因为德国人民无形的敌人比敌人最大的大炮还要危险。接着他就会对“无形的敌人”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一场激烈的攻击。但是,不管希特勒怎样期待着战争胜利,最后德国还是打输了这次战争。德皇退位逃往荷兰,德国在贡比涅车站签订了投降协定。当时希特勒正在医院里治疗在战场上被毒气攻击而失明的眼睛。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犹如五雷轰顶,痛哭失声。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我简直一刻也坚持不了了。我感到天昏地暗,眼前又重新变得漆黑一团,我摸索着,踉跄着,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寝室,一头扑到行军床上,把疼痛欲裂的脑袋埋在了被子和枕头下面”。随后他就“过着可怕的日子,甚至更加可怕的夜晚”。“在这些夜晚,我的心中滋长了仇恨,对那些干出这件事来的人……卑鄙堕落的罪人的仇恨”。于是他看清了自己的前途,“决定投身政治”,“当一个政治家”。  开始政治生涯1918年11月底,希特勒伤愈出院,到驻扎在慕尼黑的他所属的补充营去报到。这时十一月革命浪潮席卷整个德国,在慕尼黑成立了“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他所属的营已处在“士兵委员会”的掌握之中。他对此情况十分反感,于是迅即离开慕尼黑到靠近奥地利的边境附近的一个战俘营去当警卫。次年春天,他又回到慕尼黑。这时那里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慕尼黑出现短暂的苏维埃政权谁应负责的问题。希特勒向该委员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从而受到了赏识,并被调到陆军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新闻局工作。1919年6月,德国政府被迫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该和约只允许德国保持一支10万人的常备军,因而当局非常重视军队的忠实可靠,并为此设立了一些负有专门使命的特别委员会,负责报告部队中可能出现的政治颠覆活动,还负责对工人组织进行监视。被选中执行此种“侦察”任务的头一批士兵中就有阿道夫·希特勒。在他们开始执行任务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战友被一道送进慕尼黑大学的一个特种训练班受训,老师发现希特勒是一个注意听讲的学员,而且口才过人,就提请希特勒的上级对此予以注意。这样一来,希特勒不久就被派到慕尼黑的一个团队去演讲,宣扬与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危险思想作斗争。对希特勒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机,在他想进入的政治领域中,这是他第一次得到承认,而且他自己也发现,他所具有的东西——擅长演说,一下子被证实了。  希特勒的上司十分赏识希特勒的才华,于是把一项特殊使命交给他去完成。1919年7月底,希特勒奉命和其他“侦察员”一道前往莱希弗尔德的收容所,肃清那些曾在大战期间被俘虏过的德军战俘们中间滋长的斯巴达克思想倾向。1919年9月,希特勒又接到陆军政治部的一项命令,要他去调查一下一个自称“德国工人党”的小小政治团体的情况。就这样,希特勒以一个可以说是特务的身份第一次结识了当时只有54名党员的这个党。这个党的纲领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大杂烩。由于希特勒在旁听这个小党的开会发言时,痛斥了一个主张巴伐利亚脱离普鲁士并与奥地利组成一个南德意志共和国的言论,他立即引起与会者的注意和兴趣。两天后,希特勒突然接到一张明信片,通知他己被接受参加了德国工人党,开始这令他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希特勒决定成为这个党的第55名党员,并担任了他坚决要求的党的主席团的第七名委员。希特勒考虑到,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目标来改造这个党,然后他就有可能把自己在维也纳时期的思想和前线经历所得出的认识,在一种政治运动中付诸实现。此外,这还为他提供了一种生活保证,从此,希特勒跨出了他一生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希特勒加入工人党后,他在履行“侦察员”职责的同时,就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去。他从事多方面的社会交际,在国家主义者刊物《慕尼黑观察家报》上刊登党的启事,组织群众集会,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竭尽全力扩大党的影响。希特勒在群众集会上施展演说才能,竭力向到会的大学生、小业主和军官们煽动对凡尔赛和约、“十一月罪人”及犹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说不咬文嚼字,开门见山,通俗易懂,大量使用民间语言和战壕中士兵们的行话,因此其听众、特别是大战中的士兵倍感亲切,从而也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狂热。就这样,希特勒组织的群众集会不久便名闻遐迩。他演讲的内容、语言的才华、雄辩的论据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党对他顿然刮目相看,党的主席力排众议,遂将希特勒任命为“宣传部长”。  希特勒大权在手,就着手进一步巩固其在党内的地位,他重新安排了党的日常管理工作。接着又和党的主席起草了新的二十五条党纲,基调是反犹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要求”,其内容,除了犹太人,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一点甜头。为煽动、吸引群众,希特勒在党的名称上煞费苦心。他利用德国当时盛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股潮流,将德国工人党正式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这便是纳粹党,纳粹是该党正式名称缩写字中前两个字母的音译。党纲和党的新名称都是在1920年2月24日的群众大会上向世人公布的。由于新闻界对此事作了简短报道。所以希特勒在这一局部地区遂变得名声大噪。  1920年3月31日,希特勒被解除军职,他领了50马克的复员费、一身军装、一件大衣和一些内衣。从此以后,希特勒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党的工作中去了。他筹划了党旗和党的标志,党旗以黑、白、红三种颜色为底色,标志是一个卐字。万字几个世纪以来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中都是日轮的象征。希特勒很早就认识到了卐字标志对党员以及外界所具有的价值。万字和1924年发放的褐色衫以及口呼“卐岁”的抬臂礼,给党员们一种庄严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属于一个生死与共的整体,属于一个理所应当对大众实行领导的精粹核心。希特勒组织的这种国家主义的符号和标志以及军事化的风格,立即对小市民阶层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力。  随后希特勒又在赞助者的支持下,买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观察家报》,使党有了自己的机关报。在此期间有一批为希特勒的学识、胆量和惊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方人士加入到了纳粹党的队伍中来,使纳粹党的能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由于希特勒的积极活动,一年之内,纳粹党就迅速壮大起来。1921年7月,希特勒前往柏林,准备同北德的民族主义者建立联系,把纳粹运动扩大到全国。这时,纳粹党内不满希特勒的委员乘他不在慕尼黑,准备推翻他的领导,希特勒闻讯后,立即赶回慕尼黑,组织力量反击。他以退出纳粹党相威胁,逼使党同意他担任了党的第一主席并享有“指挥一切的权力”。他还对党章作了修改,取消了党的委员会,废除了选举制,确立了“领袖原则”,实行独裁统治。不久,希特勒自诩为纳粹党的元首,不仅对党的整个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控制权力,而且还要求其党徒们对他要无条件地效忠。1922年1月22日,纳粹党在慕尼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至此,希特勒终于把一个原来专事清谈的俱乐部,改造成了一个群众组织,并且成为其中最为重要和最为著名的一个成员。 魏玛共和国初期,经济十分困难。接受凡尔赛和约之后,德国要支付巨额赔款。法国为保证得到赔款和在德国面前有一种安全感,遂出兵占领了鲁尔地区,虚弱的德国政府无力抗击,只能实行消极抵抗,结果导致德国发生了空前的通货膨胀,货币体系瓦解,经济陷于崩溃。希特勒把发生这次灾难的原因都归罪于魏玛共和国和凡尔赛和约,归罪于犹太人和布尔什维主义。最后古诺政府发起的这场耗尽血本的消极抵抗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只好垮台,由施特雷斯曼继任总理。  新总理一上任,立即宣布结束这场斗争并准备愿意恢复赔款同法国达成了和解。但施特雷斯曼的这两项决定却遭到了死硬的保守派德意志民族人民党和所有的极右派民族主义团体的抗议,而这种抗议运动主要集中在巴伐利亚邦。那里的分裂主义势力企图举行暴动,对抗柏林政府。敏感的希特勒看到这种经济困难和政治动荡的形势,正是他推翻共和国的良机。他要以巴代利亚为跳板,攫取全国政权。  十月底,巴伐利亚和柏林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希特勒决心利用这一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亚邦政权趁柏林尚未向慕尼黑下手之时,就向柏林进军。希特勒自认为时机对己有利,他执意要效仿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一年前“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的榜样,着手策划“向柏林进军”,以建立由他个人施行独裁的专制政权。但巴伐利亚邦政府头目优柔寡断,无意按希特勒的意愿行事。1923年11月8日晚,巴伐利亚邦政府三巨头等要员在慕尼黑南郊的比格布劳凯勒啤酒店举行集会,希特勒乘机率领其600名冲锋队员,强行冲人会场,并首先向天花板开了一枪。接着希特勒在戈林、赫斯等人的簇拥下登上讲台,高声喊叫道:“国民革命已经开始,大厅现在已被包围,任何人不得擅离一步!”“如今巴伐利亚政府已经崩溃,我从现在起就是全德意志的领导者!”但希特勒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劫持巴伐利亚***搞政变的企图以失败告终。然而希特勒并没有死心,次日,他又与被迫参与其事、一心要建立军人专制政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商讨对策,决定在慕尼黑进行示威游行以扩大宣传和唤起士兵与居民的支持。于是希特勒与鲁登道夫一起率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从啤酒馆向慕尼黑城内进发。但他们立即遭到了警察的镇压,16名纳粹党徒被击毙,希特勒则逃离了现场,但11月11日被逮捕入狱,随后邦政府下令禁止纳粹党,封闭纳粹党报。至此希特勒苦心策划的“向柏林进军”的夺权尝试,就这样失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82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