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姥姥,奶奶的作文:人间至爱祖孙情深

写姥姥,奶奶的作文:人间至爱祖孙情深,第1张

写姥姥,奶奶的作文:人间至爱祖孙情深

 作者/湖北王代福

 引言

 常言道: “隔辈亲,亲又亲。”亲情是人间至爱。 “舔犊之情”与生俱来,对于老年人而言,享受祖孙之间的天伦之乐,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快乐。每当看到祖慈孙孝、其乐融融的情景,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动。

 美文一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舍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想得到这个评价,很不容易。

 外婆说,人在找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块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儿工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非常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块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肯定也是激动并充满期待的,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很伤心。

 记忆中,每次缝衣前,外婆都要先洗手,而且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神情显得质朴、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我在童年,只有在春节或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等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叫声和影子会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会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水里游着两条小鱼,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我说: “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 “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脚下有温水流淌,夏天,有清凉在脚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的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我让妻子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其他的给女儿。可是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 “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 “早过时了。”

 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我看见天空中,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第12期)

 赏析

 文童以外婆的针线活好为线索,赞美外婆心灵手巧、勤劳朴实、热爱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无限怀念的真挚感情。

 首先,写外婆做衣服时的心理和习惯,这种习惯,体现了外婆热爱生活和“认真”做人的特点。然后,写“我”穿新衣和穿旧衣时的心情,虽然写“我”穿衣,实为突出外婆补衣。接下来,写外婆绣花的灵感来自生活,源于大自然,进一步表现外婆热爱生活。最后,写“我”一针一线临摹外婆的手纹和外婆的心境,让外婆身上的美德不失传。

 作者用心观察生活,发掘人性的真善美,通过最典型的细节,生动描摹,掀起了读者情感的波澜。

 美文二

 姥姥奶奶的战争

 郭爱萍

 奶奶今年90岁,姥姥80岁。

 我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小时候,我对奶奶没有特别的'记忆。

 奶奶不喜欢东北人,而我的母亲恰恰是她唯一的东北儿媳妇。不记得她抱过我们,只感觉她缠足的小脚远没有姥姥搪瓷缸里的假牙可爱。和姥姥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相比,对奶奶,我们更多的是敬畏。

 爷爷病逝后,奶奶被父亲接到我家,也许从那时起,血浓于水的亲情开始慢慢渗透。当终于能听懂奶奶的山东话时,我已经在外上学,没有时间来了解她的喜好,每次回去,虽然是两份同样的东西,但也是姥姥喜欢的。

 姥姥从来不在我家吃饭,她说不端别人家的饭碗。每次看见奶奶正襟危坐地端坐在炕头,姥姥就 会小声地嘟囔: “你奶奶

 这个小脚老山东棒子,

 底气还挺足呢。”

 那年回去,我给奶奶买了一盒蛋糕,奶奶喜欢甜食,姥姥正相反,可姥姥就是不能容忍奶奶那种得意的神情,就好像她辛苦栽下

 的树被别人轻易摘了果实。姥姥像个孩子似的撅着嘴,骂我是白眼狼。

 后来我学乖了,干脆给钱,回来后却发现那些钱都原封不动地放在包里,我知道她们要的其实不是钱也不是物,不过是我能常回去看看而已。

 今年的正月初九,是奶奶的90大寿,奶奶让我去接姥姥,可是姥姥就是不肯来,她说奶奶是借机炫耀自己已经五世同堂,而她才四世同堂,然后她又大声地抱怨说我给她拍的照片没有奶奶的清晰,还赌气把奶奶的照片放在相框最下边。第二天,奶奶踮着小脚要拿回来,姥姥便用胶布把相框封起来,两个人像孩子似的争论不休,看得我们哭笑不得。后来奶奶说她要回山东了,照片就留给姥姥做个纪念吧,姥姥听后沉默半晌,说: “你都老掉渣了,火车都不能让你上,再说了,哪里黄土不埋人,你这把老骨头就扔东北算了。”

 “那可不成,叶落归根,火车不让坐我就坐飞机回去。”奶奶立刻反驳。

 “那你可真成这世上最老的候鸟了,真要回去也得等哪天咱俩一起去镇上,重新买一套新衣服,以前的都过时了。”说完两个人都不再说话。母亲在一边小声说: “你们不在家时,她俩天天在一起聊天,可好了,怎么你们一回来她们就开始‘明争暗斗’了。”

 其实我们知道她们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而我倒希望她们真的成为两个老小孩,这样辛苦一辈子的她们就不用再为那些孙男孙女操心了。

 走的时候,我分别亲吻了姥姥和奶奶满是皱纹的面颊。

 回来后,我一直在淘宝网寻找老年人的衣服,却悲哀地发现寥寥无几,偶尔有几件,也难得有一模一样的,惹得店主打来一串怀疑的问号:你为什么一定要完全一样的呢?他们哪里知道,如果不一样,就会在两个老掉牙的老小孩之间引起一场战争,而在我心里,至亲至爱的她们早已不分薄厚,完全一样。虽然奶奶缺席了我的童年,可我却不能缺席她的晚年,感谢老天让奶奶长寿,让我人到中年后,看见她眼里和姥姥一样慈爱的目光。人生迟暮,我能做的就是常回去看看,哪怕挑起她们的战争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我却一定要买到完全相同的东西,送给还在这世上牵挂我的她们。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10年第5期)

 赏析

 文章写了姥姥和奶奶之间的“明争暗斗”,但这“战争”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伤害感情而展开的,只是她们内心深处希望儿孙辈能多关注她们、重视她们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她们的争斗非但没有伤害亲情,反而给家庭生活增加了温馨和欢乐。

 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发掘美点。两位老人日常的琐碎言行,折射出了亲情的可贵和淳美。

《呼兰河传》 祖孙情结

说到家族当中的人伦关系,祖孙情结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东方文化,这两者一个是黄昏,一个是黎明,它们处于生命的两极,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共同点,但却能滋生出不同的情感模式。萧红和她祖父之间便是较为和谐的一种。在萧红的童年里,祖父是她的避风港,当父亲打了她之后,她常会坐在祖父房里,那个时候就觉得一切又都是美好的。因为祖父给了她无限的爱,使她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祖父对于萧红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就是因为祖父,萧红回忆里的那片后花园才会让她陶醉了一生。她曾在一篇作品中提到:

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可以说,正是祖父的爱培养了她善良、热爱自然和美的天性。

萧红的祖父“在客观上培养与浇灌了萧红心灵深处任性不羁的性格之花,极度的爱与极度的恨情绪的自由蔓延,绝对的任性与绝对的部受约束,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等,再加上敏感与适量的后天教育,这几乎就是作家的胚胎了。”因为热爱自然,在萧红的作品中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突出。因为童年的孤寂和祖父的早逝,使得那无处不在的寂寞让萧红最终成为独特的萧红。她的独特,她的悲剧,她的犀利和魅力,都是这寂寞氛围不断的衍生。文学上的萧红是成功的,可她的人生却是失败的。因为童年时代父母的冷漠和环境的封闭,她几乎没有朋友,童年的日子仿佛只有祖父和后园,这也使得长大后的萧红虽然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但在心里却依然与社会以及人们保持着无形的距离。祖父去世后萧红彻底的被寂寞包围,一生都没有能够走出来。这样的寂寞虽然成就了作家萧红,却无法成就一个平凡的萧红。童年的萧红因为祖父的宽容和爱,性格倔强却又不自立,到后来流浪他乡之后依然没有改变。从萧红个人的写作及她朋友们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她虽是极端地渴望着能自持自立,但事实上却证明她是个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的人。萧红也曾经对朋友说过:“我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人独立的生活呢?因为我是女人吗?”她这样的倔强敏感又依赖他人,使得她的人生变得很艰难。

在当今家庭,有不少儿童与祖辈与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系密切,而与父母相对要疏远一些,甚至有些祖辈与孙子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互相间的精神寄托。这种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俗称"隔代亲"。老人对孙辈的疼爱,大大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仅用血缘关系解释还不够,其中还有心理上的原因。孙辈犹如旭日之东升,祖辈恰似夕阳的余辉,他们之间有相同性,更有互补性。俗话说"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说这隔代人相同之处;祖孙在一起,幼者受到爱抚,长者得到欢乐,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了中间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务繁忙而留下的时间空间的空白及遗缺,这就是形成隔代在当今家庭,有不少儿童与祖辈与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系密切,而与父母相对要疏远一些,甚至有些祖辈与孙子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互相间的精神寄托。这种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俗称"隔代亲"。老人对孙辈的疼爱,大大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仅用血缘关系解释还不够,其中还有心理上的原因。孙辈犹如旭日之东升,祖辈恰似夕阳的余辉,他们之间有相同性,更有互补性。俗话说"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说这隔代人相同之处;祖孙在一起,幼者受到爱抚,长者得到欢乐,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了中间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务繁忙而留下的时间空间的空白及遗缺,这就是形成隔代亲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年龄的关系,父子辈在生活观念等问题上更多具有自己的主张而易产生隔阂、矛盾,甚至冲突;而祖孙辈同样由于年龄的关系而互不设防,所以更易亲近,这无疑也是形成隔代亲的重要

从一般的情况下来看,祖孙情感与父子情感是没有太大区别的,都是一家人的亲情关系!

但是一般祖孙情感可能更融洽一点,毕竟自己的祖辈更疼爱、更袒护自己的孙辈。

而自己的父辈更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求可能会更严格一点。

但总体来说都是希望自己的后辈成长,长江后浪推前浪,所有祖辈们都是有一个一辈强一辈的最大愿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242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