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泪是什么意思?

梨花泪是什么意思?,第1张

《梨花泪》是一部以戏曲名旦一生情感轨迹为主线的催泪情感电视剧,由台湾导演张孝正执导,孙宁、王思懿、杜志国、寇振海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传奇女子叶如萍用一生的悲欢离合打造了这个如泣如诉的传说。于2011年3月23日在央视八套播出。

孩子是范国柱的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由马鲁剑执导,于漫洋编剧,张国强、陈创、温峥嵘、李琳领衔主演,戚迹、宋轶等主演的家庭伦理情感剧,于2012年3月13日在山东齐鲁电视台首播。

该剧以20世纪70年代的“五七干校”为背景,演绎了一个家庭两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里,亲情、责任、义无反顾和奉献的符号,共同组成了一场生命的荒芜。用普通人及他们后代的情感轨迹告诉人们,挥霍真爱与求之不得常以何种情态并存。这样一个纠结的故事让现在的人能够“珍惜当下幸福”。是一部以一个时代的爱情特征为表现手段的悲情剧,最终留给我们的是关于爱情与个体生命互为关系的思考。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一句出自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对于纳兰性德这个人的感觉是多愁善感,至情之人,不亏是满清三大词人之首,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英年早逝,不过他的佳作真的值得细细品,这首《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佳作就非常内含情感且丰满。正是他的佳作之一,古今传唱。

整首诗词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意思: 对于如何去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其实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与喜欢之人刚相识相恋时,总是万分甜蜜和羞怯、温馨,且申请与欢乐,然而热恋之后却变成了厌弃和分离。

何事秋风悲画扇”中运用了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本是汉称帝妃,后被赵飞燕谗害,居住冷宫,于是便有了《怨歌行》,用秋扇闲置喻抒发被弃之怨的情感。

明明是你变心了,你找的借口却说是相爱的人本来就容易变心,我们两人的相恋故事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一般,起初在长生殿一起发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最后的结果却是作决绝之别,即便如此,也从未有过怨言。可你是无法与当年的唐明皇相提并论,起码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而你,而我们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就以及结束了。

我们常常想,如果相恋的人都能如最初那般相爱该有多美好,然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相爱相恋都有一个热恋期,不过这个热恋期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当热恋期过后,互相抱怨随之而来。

又或者在相处过程中,遇见了认为更好更值得相伴幸福的那一位,于是冷落、分手便来了,应了那句等闲变却故人心”。

感情说复杂它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只不过我们都的看透,人生永远都不可能只如初见”,时间会流逝,人也会变,情感更会不同,我能做的就是不要抱有太多美好的幻想和奢求,不然最后难受的和更痛苦的只会是自己。

秋扇的说法,化用了班婕妤的团扇诗中的意象。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也是古代著名的贤妃。可惜成帝遇见了飞燕、合德两姐妹,陷在温柔乡中,成了有名的昏庸皇帝。

班婕妤不仅貌美,还很有文才,于是写了辞赋,把自己比作扇子,秋天来到时,被无情主人搁置,恩义断绝。

纳兰的这两句词,简单的表达就是被无情男子抛弃的女子,发出的一句感叹。

这两句诗非常出名,也是因为它不仅道尽了爱情的悲剧,其实也是人生的一种哲理。喜新厌旧、相看两厌确实是很多感情的结局,当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去,初见时的惊艳变成了厌倦,当时喜欢的温柔可能变成了木讷,当时喜欢的活泼可能变成了呱燥,再也回不去最初的心境。所以才会发出这种感慨,不如只是初见,彼此还能留下美好的印象。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习惯,对初次相见的陌生人,保持礼貌,展现优雅,释放魅力,只有长久相处之后,人性的丑陋暴露出来,才会生出无数的怨毒和不甘。

摇滚教父汪峰有一首歌叫河流,就唱出了这种物是人非,初心不再的悲伤:

究竟走多少路才能走回最初。

答案是再也回不去。

谁都希望一切停留在美好的初识,单纯的相视而笑,真正经历过生活的毒打的人,很容易对这句诗产生共鸣。

如果李益和霍小玉一直如初见,霍小玉断不至于临死之际,还恶声诅咒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如果杜十娘和李甲一直如初见,最后也不必怒沉百宝箱,看透这个男人的虚伪面目。

只可惜,终究只能是词人的感叹而已。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那日:丹桂梢头缀,黄花绽竹篱。抛情引墨顿成诗,情也依依,爱也依依。此后:天涯两相望,月人独伤悲。红笺小字寄相思,情也难追,爱也难追。

那日:聊期花共月,闲看绿着珠。滴水涌泉歌诗儒,词也狂书,笔也狂书。此后:瑶琴闲置久,知音日渐疏。往事思来总不如,词也成枯,笔也成枯。

那日:山雾新阳暖,桃花艳岸开。心词灼魂诉情怀,思也悠哉,念也悠哉。此后:寒风侵瘦骨,霜露湿香腮。灯花摇碎凤头钗,思也难裁,念也难裁。

那日:红烛撩双影,玉娇暗洒银。一杯老酒杏花村。诗也同论,韵也同论。此后:睡起贪床暖,梳妆水不温。三千眸泪印腮痕,诗也无存,韵也无存。

那日:蝶翼戏春梦,莺声啼柳弦。青梅煮酒满杯干,人也缠绵,月也缠绵。此后:雁惜诗阙晚,客恨落花残。霏微梨雨洒雕栏,人也难圆,月也难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一切都如初相见,没有后来的失望和变迁,没有后来的旧爱新欢,一切的誓言还不曾飘散,一切都如初见时的模样,在千万人的人海里,于古今更迭的时间里,不早不迟,不紧不慢,恰好遇见你。那时,我们脸上都有明媚的笑颜,相视一笑的默契里,漫不经心的陪伴里,有了淡淡的欣喜和温暖。万语千言都不说,只说一句:认识你,真好。”只是,后来的故事总是那么凄惨。

人生若只如初见,让宝玉、黛玉初会就各自转身,两两相忘,会省却多少滴不尽的相思血泪 若刘彻不忘若得阿娇做妇,必造金屋藏之”的诺言,阿娇又怎会幽居长门宫里,千金求取相如赋?让牛郎、织女天上人间,男耕女织,做一对平凡的逍遥夫妻;若司马相如不忘凤求凰的雅意,怎会辜负文君夜奔、当垆卖酒的一片痴情?若爱恋着的两人一直保持着初识时的感觉和距离,又何来以后的恩恩怨怨?

然而,一见如故的亲切,朦胧模糊的诺言,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磨灭和消散。当初千般华丽的帷幕,万种热闹的场面,也只是后来海市蜃楼一场空的铺垫。后来的变化总是莫测!人生若只如初见,愿你我把邂逅时刻的谈笑自若、百无禁忌的刹那都深深珍藏,不能前进一步也无须后退百里;不能亲密无间亦无须躲避远离!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不要爱和恨,不要恩和怨,只要记着,初见时彼此的随意和欢笑。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

人生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然而,难以逃避的现实却往往是如此现实如此扎心 : 初见,惊艳;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细腻之纳兰性德,才会有如此细腻之词句。

喜欢他诗词的人,一定会追寻着他的人生,了然于他的情感轨迹。这两句词,若乍起之风,吹皱一池春水,微澜不息。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的人,似两只相遇的蜗牛,伸出触角感知对方。清新的气息、共同的方向、一致的爱好。可爱的脸,如水的双眸,花瓣一样的唇……甚至举手、甚至投足,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是恋人的初见。

其他领域,职场上的同事,有最初的默契;朋友相交,有初识的喜悦;上级与下级,有初始的爱护与尊重……

住进刚刚装修的新房,喜爱着它的宽敞明亮,喜爱着它的簇新的家具,喜爱着它的一切。

喜爱着刚刚开放的一朵花,喜爱着刚刚摘下的一个果,喜爱着第一次走进的大山、第一次见到的瀑布,

喜爱着刚刚运营的地铁、喜爱着刚刚买到手的服装,这一切的喜爱,都缘于 人生的初见"。

珍惜爱人,珍惜朋友,珍惜同窗,珍惜职场的同事,珍惜师长、上级:珍惜一切的相遇!

不要让时光黯淡了爱情,不要让时间消磨了友谊,不要被熟悉磨灭了味蕾,不要被习惯冲散了惊喜。 不要让秋风的凉气,冰冷了画扇的美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白色相簿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动漫,也被很多人称之为“白学”,那么白色相簿为什么叫白学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白色相簿叫白学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白色相簿叫白学的原因

 白学,是研究日本动漫游戏《白色相簿2》(简称WA2)的一门学问。“白学”一词原指来自于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红学”。由于WA2这部作品的剧本有着相当高高的完成度,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极为复杂,《白色相簿2》被许多粉丝拿去深入研究其中主人公们的情感轨迹,久而久之,就有了“白学”一说。虽说成为一门“学问”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得不说这也证明了《白色相簿2》魅力 之大。

 所以,最本义的白学家,指的就是那些深入研究WA2,并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而喜欢白色相簿2却认为理解深度不够的人,一般自称白学 爱好 者/入门者。

刮起白学风潮的原因

 不是白学家多了,而不过是喜欢玩梗的人玩儿到了白学。就好比duangduangduang早几年就有了,然而成为梗之后,又一次传播得飞起。江南皮革厂的那个清仓 广告 ,几年前街边儿就放烂了,这几天又在网上火了起来因为源儿跳的那个舞。可见,梗火不火不在于它老不老,而在于它能不能被玩儿得转。而白学这种可以任意嫁接三角恋关系的王道梗被人用起来自然也是得心应手,再加上B站的投票,S1的投票,各二次元相关官博的配合与转发下,火起来也是在情理之中。

白色相簿的介绍

 《白色相簿》是由Leaf会社制作的一款十八禁恋爱游戏,于1998年5月1日发行。2010年6月24日发行PS3重制版《白色相簿:被点缀的冬之回忆》,年龄限制为17+。2012年3月30日发售由PS3重制版逆移植的PC重制版。

白色相簿的游戏设定  

 游戏的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大学生,而他的恋人则是朝气蓬勃人气歌星“森川由绮”,游戏以冬天为背景,讲述了以两人为中心而发生的 故事 。相比PC版,PS3版的文字和原画都经过了重制,而女主角“ 森川由绮”的声优将由 平野绫担当,而游戏中另外一位人气偶像“ 绪方理奈”的声优则由 水树奈奈担任。

白色相簿的人物介绍

 藤井冬弥(CV:前野智昭)

 平凡的男主人公,大学二年级学生。

 从小性格软弱,经常受到欺负。软弱、爱哭,和父亲关系极差,大学后在外租房独立生活,自觉意识很差,把所有见到的女性都称为“女神”,让一同在ECHOES打工的好友彰都无奈(TV版)。

 小时候和由绮、遥是青梅竹马,一次遥被几个年长的男孩欺负,冬弥却没敢上去帮忙,急的哭了而且还尿了裤子,却一边大哭一边把尿往那几个年长的男孩身上抹,事后在冬弥的父亲的鼓励下由绮给了冬弥一块写有“做的很好”的奖牌却被他扔掉了,后被父亲训斥,但奖牌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一连串的体验成了心理阴影,一直背负着未能向由绮道歉的罪恶感而强制将这段记忆遗忘了。高中再次遇到由绮时没有印象,大学时开始与由绮交往,可是由于成为偶像由绮过于繁忙,两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只能每晚电话通信。

 藤井冬弥

 藤井冬弥

 森川由绮(CV:平野绫)

 生日:12月24日

 血型: A型

 星座: 摩羯座

 身高:160cm

 年龄:19岁

 三围:80/56/77

 冬弥的恋人,小时候和主角认识后转学,高中后再遇。感情细腻敏感、爱哭,但其实内心很坚强。绪方事务所旗下的大学偶像歌手。在 唱歌 事业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被社长绪方英二寄予厚望,认为有可以超越自己和妹妹理奈的才能,但为人却稍微有些欠缺职业意识。和绪方理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同时也是值得尊敬的前辈。游戏中是观月麻奈的表姐。随着人气的上升和工作的繁忙,无法继续进行学业,和自己男友冬弥在一起的时间也很有限,但是对冬弥的思念丝毫没有减退。即使在知道冬弥和众多女性纠缠不清的关系之后,依然一人默默的忍受,努力工作等待冬弥回心转意。

 绪方理奈(CV:水树奈奈)

 生日:11月26日

 血型: A B型

 星座: 射手座

 身高:165cm

 年龄:19岁

 三围:83/54/82

 绪方事务所力捧的偶像歌手,她完美地发挥了不亚于哥哥绪方英二的音乐天分,靠幼时开始的努力和自身的才能而在艺人之路上取得成功,虽然性格比较冷淡,不过心怀坦荡,从不执着于权力和地位,因为之前曾被人偷拍,为了不再显露出弱点,性格表现的很强硬,其实是个对人十分温柔和且善解人意的女孩。一直和由绮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 由由绮引荐在ECHOES相见之后喜欢上了冬弥,多次为冬弥和由绮创造见面的机会。先后多次雇佣冬弥为自己的助手或经纪人,之后因为参加维纳斯音乐会的关系和哥哥英二产生分歧,跳槽到对手[M&M Music]事务所(其实是被自己的哥哥以画为交换卖给「M&M Music」的),这时接受了前来探望的冬弥的好意,并表达了自己对其的感情。维纳斯演唱会前被其经纪人下毒精神受到创伤,得了暂时的失语症而住院。因为冬弥的原因而康复,赶到演唱会现场和由绮一起合唱了POWDER SNOW,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在化妆室的镜子上留下了“Thank yougood-bye!”的信息同主角告别。

《春》为朱自清的写景佳作。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写春天,再到赞颂春天,作者有条不绦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作者表露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他喜爱春天。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并按照盼望春天---描写春天---赞颂春天的次序去深入而细腻地进行描写,使本文的层次清晰,结构紧密。文章第一层是盼望春天,作者一下笔即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也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连用透露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殷切心情。而「东风」两字则预先透露了春天的到来,「春天的脚步也近了」这一句话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它亦是文章主题之所在。接着作者进一步申述春天怎样来到,他透过具体而典型的春天的景物如「春山」,「春水」,「春日」等「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来表现春天的确来到人间了,因为山脉「朗润起来」,水「涨起来了」,太阳「脸红起来了」,这一切事物都说明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段是总写,作者藉此先点明春天己来到,同时也为下文描写春天作了铺垫。文章的第二层次是描写春天,这亦是文章重点所在,因此作者在此着墨特别多。作者运用活泼的笔触深入而细腻地描写春天的典型景物,这里采用的是分写。首先作者选取了小草来作描写对象。作者说小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偷偷地」「钻出来」将小草拟人化了,使小草的生长显得生动而活泼。另外,「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句则点出了小草之多,从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朱自清选小草来写是因为小草有着「春风吹又生」的特点,透过小草的描绘可以揭示春天的来临。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练习说明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心品味,入情入境。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二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设题意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所以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设置本题的主要意图。解题思路:(1)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要看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因此,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语境品味语言,应该成为解题的重要思路。(2)如果就语言论语言,那将索然无味,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该以语言为载体、为中介,品味语言所表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对于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充分想像,让学生想像的翅膀自由地飞翔。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是合乎情理,都要予以肯定。如“温暖”“亲切”“慈爱”“幸福”“深含感情”等均可。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还觉得像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引导学生充分联想与想像,只要合乎情理即可。三(题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个比喻各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此题也是开放型的联想拓展题,应引导学生放开思路,根据春天的特点,寻找恰当的比喻赞美春天。研讨这道题,既要体会课文语言运用之妙,又要学一点有关比喻的修辞知识。本单元比喻很多,头一课学点这方面的知识,后面各课都可运用。教学建议一、反复诵读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二、理清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这一步宜采用跳读的方式进行,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三、品味语言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四、联想拓展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搞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关资料一、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二、板书设计示例三、春的赞歌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吴周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诗人写这首诗时,他所爱恋的对象正值青春年少,有着靓丽的容颜和迷人的风韵。人们常说,“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古往今来,爱情似乎总是与青春、美貌联系在一起。当人们沐浴在爱情的光辉中,脑海里只有当下,总是潜藏着一种拒绝时间、拒绝变化、将瞬间化为永恒的欲望。而诗人偏要穿越悠远的时光隧道,想到红颜少女的垂暮之年,想象她白发苍苍、身躯佝偻的样子。

对一位正享受青春之果的少女宣讲她的暮年,这太残酷了,就像对一个刚出世的儿童说他一定要死一样,但这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这样写并非只是要向她说出这个“真理”,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向她表达自己的爱。诗人仿佛是一个孤独者,远远地、却又执著地注视着,爱恋着那位被人们众星捧月的姑娘,向她献出自己独特的却真正弥足珍贵的爱情,因为别人或真情、或假意的爱,只是爱她的容颜,独有诗人爱着她高贵的灵魂。红颜易老,青春难留,而少女高贵的灵魂、内在的美质却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永驻,就像酒,藏之愈久,味之弥醇,因而诗人的爱情也得以超越时光,超越外在的美丽。

这首爱情诗是独特的,其独特来自诗人独特而真挚的情感,没有这种情感,刻意去别出心裁,只会让人觉得做作。因而,本诗与其说是诗人在想象中讲述少女的暮年,不如说是诗人在向少女、向滔滔流逝的岁月剖白自己天地可鉴的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动我们的正是诗中流溢出的那股哀伤无望、却又矢志无悔的真挚情感。

整首诗韵律齐整,语言简明,意境优美。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平淡的文字背后却潜藏着磅礴的情感。叶芝在诗中表达出来的情感轨迹正可比喻为一条河流:先是在峡谷奔流,尔后汇入大江,最后平静地消失在大海中。但是,就在平静的海水下面,相信一定有滚滚波涛,埋葬着他全部的希望、失望和绝望。任何一个青春的心都不会也不情愿去面对苍老、靠近死亡、层叠的皱纹、如银的白发,这是一种怎样的沉重。然而年轻的叶芝却站在时间的这一头,始终以一种平静的、娓娓的语调来叙说、想象老去后的情景,将自己对莫德·冈的爱恋之情发挥得淋漓至尽。

全诗共分三节。这三节诗,有起有结,相互照应,颇具匠心。第一节开篇点题,以一个假设性的时间状语开头,诗人想象若干年后年迈的恋人在炉火旁阅读诗集的情景。她满头染霜,独自坐着,但是她并不孤单,因为叶芝的诗陪伴着她。当她轻轻吟诵时,将回忆起过去的一切,她美丽的眼睛、柔美的光芒和幽深的晕影。叶芝写这首诗时才二十九岁,而莫德·冈才二十七岁。但“当你老了”这种假设却因为“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这些意象而具体起来,“老了”的那一刻一下子来到了我们面前,它是朦胧的、静止的,然而又是那么的生动,让人触目惊心。站在时间的彼岸,与昔日的自己两两相望,你会看见什么?诗人在写下这首诗之后所经历的情感历程及漫长的岁月都证实了当初他写这首诗时的感知,诗人仿佛一直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假设的时空走去,如同走向一种信仰。

第二节是全诗的重心,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深情。“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候,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诗人指出,他人爱的是你的青春欢畅和你的美丽外貌,而我爱的是你那为民族自由奋斗不息的圣洁心灵。哪怕青春的绿荫纷纷落尽,“我”也会依然深爱着“你”脸上的哀戚和皱纹。与那些人相比,诗人的爱无疑更加深沉、更加真挚、更加忠贞。时间给爱情带来了重重的考验,然而时间也验证了爱情。只有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爱情才能坚如磐石、历久弥新。

第三节又转向未来虚拟的意境之中。诗人的语言像羽绒一样轻柔,温和地引导恋人提前进入那时光隧道——“当你老了”,“你”昔日的秀发已白发苍苍,“你”的脸庞不再光洁灿烂,“你”的身子佝偻,靠着炉火打盹,“我”却依然为“你”的衰老而心痛,“我”却依然为“你”敲响爱情的钟声,到那时“你”才会明白“我”的深情与忠诚。诗人在现实中的爱情是那么无望,他只好引导对方设想多年后的场景,希望恋人看到这首诗后能早一点明白他一片痴情,而不要等到多年以后,当一切都已成为永久的痛。接下来诗人写道:“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诗人的爱情并没有烟消云散,而是在头顶的山上流连,不忍离去,最后在一群星星之间,隐藏了自己。这两句中的“山”和“星星”的意象,拓展了诗的意境和空间,让人感到一种圣洁的美丽,诗人的爱向着纯净的崇高境界不断升华,升华到无限的空间中,成为一种永恒。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对叶芝而言,爱情永远不会消亡,在这个以时间为命题的诗歌中,诗人不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传达出生命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更为可贵的是,诗人从个人的感受领悟到全人类的普遍而又共同的经验,从而实现了个体对人生及世界的超越。 张力

在这首诗中 ,诗人突破了个人的不幸遭遇 ,把心中的感伤化成了缱绻的诗魂 ,以柔美曲折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凄美的艺术世界,实现了对人生及命运的超越,全诗体现了饱满的张力美 。

在此诗中,张力首先体现在对立又统一的内容与形式上 。也许我们首先会注意到,全诗实际上是由一句话构成,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简单地浓缩成这样一个句子 :你取下诗集慢慢读 ,想起了过去 ,叹息爱的消逝。然而在形式简单的背后,却是内涵的深刻 。这与诗中“想起”(dream)一词的妙用是分不开的 。正是由于“想起” ,岁月的长河才在回忆中波峰顿起。全诗也因为有了这一词后空间感豁然而出。所以我们看到诗中的时态在第一、三节指向现在 ,而在第二节中却回溯过去。时间的包孕形式一方面体现了主人公的意识的流动轨迹 ,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在于拓展了诗的意境和空间。联系到诗歌最后两行中的“山”和“星星”来看,我们不难发现 ,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时空既跨越了过去与现在 ,又衔接了天上人间。在过去和现在、天上与人间编织成的时空里面,流淌着诗人的爱。由于爱的无所不在,爱的贯穿古今 ,诗人的个体性之爱升华成了人类的永恒之爱。这正好契合了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 :追求从有限到无限,亦即从个人的感受出发,表达对永恒的思想的追求。

张力除了体现在内容和形式间 ,还体现在韵律节奏的变化上 。从总体来看 ,全诗押韵 ,节奏基本整齐 ,每行五音步(pentameter)、抑扬格(iambic)为主。但在诗中一些关键的地方,节奏产生了变化 。从而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言:“格律要约束,诗人要反抗 ,两个相反的力量便形成了张力。”在《当你老了》中,节奏的变化最主要体现在抑扬格变为扬扬格(spondee),这样的变化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语词间的张力 。比如在第二节第三行,诗人首先在/man loved/处使用了扬扬格 ,对“man ”词的重读是别有用心的。 “man” 一词不仅在表面上是指与其他追求者相对应比较的诗人,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暗示了诗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其中寓意深远 ,因为在毛德·冈的眼中,叶芝女人气十足 ,一如他的名字,不像真正的男子汉,她倾心的是英武的战士,而叶芝,诗人终究是诗人 ,他的咏叹 ,无论多么刻骨铭心 ,也终难俘获伊人的芳心。事实上,毛德·冈对诗人的评价也不尽然。叶芝在辞世前的两月写的一首诗《布尔本山》中,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向生活 ,向死亡/冷冷看上一眼 ,/骑士啊 ,向前! (Cast a cold eye/On life,on death/Horseman,pass by !)从如此刚毅的诗中,不难看出诗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在这里重读“man”一词,其中多少幽怨 、委屈、误解以及无言的反驳都得到了淋漓尽致而又巧妙含蓄的传达 。在此行中,另一个扬扬格是/ -grim soul/ 。由于对“ -grim”的重读,使得“pilgrim”一词获得了更丰富的涵义 。在诗中 ,它原本修饰“soul” ,可理解为情人的心灵是圣洁无暇的,情人从事的爱国事业是光辉伟大的。但是 ,对“pilgrim”一词后半部分“ -grim”的重读,使得“ -grim”又具有了意义 。一般而言,“ -grim” 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冷酷的、无情的” ;二是指“ 坚强的、毫无畏惧的”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心态 :他赞赏毛德·冈坚定的革命立场的同时 ,是否也有那么一丝幽怨 ,抱怨她对自己那份爱情予以的无情而又冷酷的回应。

不过,在《当你老了》这首诗中,最重要的张力也许来自或者说建构了诗歌的主题 :现实中的爱情和理想中的爱情之间不可弥合的差距。诗人为了想象中的爱而失落了现实中的爱,因为现实中的爱情最经受不住摧残 ,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天长地久,才能永远围有一圈闪闪发亮的诗的光环。但是,愈是想象中的、理想的东西 ,愈没有力量,为了爱的实现,就应当让想象让位给现实。这是何等可悲的悖论!诗人从个人的感受悟到了全人类的普遍而又共同的体验,实现了自我对人生对世界的超越。

假设想象

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大胆地使用假设想象的艺术手法,如: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这是诗人在诗歌的开始就假设了一种老态龙钟的场景,这种场景随着诗歌的继续立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展现出一幅老年的图画: 在阴暗的壁炉边,炉火映着已经衰老的恋人的脸颊。在这安静而寒冷的环境,恋人怀着疲惫而寂寞的心在了然地度着她剩下的光 阴。紧 接着,诗人继续写道: 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这几个诗行将恋人和读者一起带入对过去的回忆中。在那样的时光里,诗人依然矢志不渝地深爱着恋人,即使她老了,满脸皱纹,在炉火旁打盹,诗人依然渴盼能够在恋人的身边,看着她“柔和的眼神”,能为恋人最后的时光带去些许的温暖和快乐。诗人借助假设来想象老年时回忆青春年少时的温馨,目的是想抒发自己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可见,诗人在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着年轻的恋人步入垂暮之年,满头白发,睡意昏沉,眼神中过去那柔和耀眼的光泽已不复存在。当爱神消失得无影无踪时,留给恋人的是无限的孤寂与悲哀,留给诗人的却是无穷的思念与回忆,留给读者的则是巨大的遐想空间和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对比

然而,诗人一直以来所表达的爱的誓言、爱的坚定并没有得到恋人应有的回应。不知什么原因,恋人一直拒绝着诗人的追求。诗作在第二节采用强烈的对比法,“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恋人的美丽、年轻吸引着那些世俗的人们同时真情假意地爱慕着追求着她,这注定了诗人爱情的艰难和曲折。紧接着诗人表白:“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诗作用“多少人”与“只有一个人”进行鲜明的对比,来反衬诗人的爱与众不同:诗人不仅爱恋人欢欣时的甜美容颜,同样爱恋人衰老时痛苦的皱纹。更爱着恋人的灵魂——那是朝圣者的灵魂;诗人的爱也因此有着朝圣者的忠诚和圣洁,诗人的爱不会因为爱情的艰辛而有任何的却步,诗人的爱不会因为情人的衰老而有任何的褪色,反而历久弥新,磨难越多爱得越坚笃。这种强烈对比的表现方式,既可以理解为是诗人希望恋人在老了的时候能对经历感情有一个透悟反思,也可理解为诗人对正处于被众人追求的恋人的即时提醒,同时也是希望恋人能够真正明白诗人对恋人真挚爱情的内心。“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流传到今天,这仍然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最好表达,比时下流行的“我最爱你”的诺言表白要厚重而有力得多。

意象

“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是诗歌表现的内心”。诗作的第三节,“埋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再次呼应诗首“炉火旁”,既是一种前后呼应,又是对“炉子”、“炉火”这些重要意象的反复和强调。“炉子”、“炉火”作为本诗中为数不多的意象前后出现,诗人有着特殊的表现意义。“炉”可以是生活熔炉,可以是爱情熔炉;“炉火”能最给人以温暖,让人以回想,引人以思索。在诗人“红光闪耀”、“炉火”般炽热的爱情前,在“炉火”这一极易引人回忆的场景中,恋人会“埋下头来“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诉说失去之后的珍贵。虽然自己的苦恋毫无结果,诗人仍希望恋人会回忆那被爱情追求的过程,追思那逝去的岁月,会在年老的时候为这失去的爱而有一丝丝忧伤和后悔。通过“炉火”意象,极易引发“老时设想”的情感体验的,仍然是为了让恋人能够珍惜诗人的感情,明白诗人的真心。

象征

诗作的最后两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译文版本,但总都是让人无法读懂。诗作的真正本意恐怕只有诗人自己才准确。切合全诗的情感及写作逻辑,诗尾两句用意译取代直译可能更能体现诗人的情感。作为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叶芝在此采用象征的表现方式,抒写了自己对爱情的不渝、贯穿终生的坚贞。“山”象征着坚韧,“星”象征着永恒。尽管爱得很曲折艰辛,很痛苦无望,但在恋人可能面对的老来回忆时,众相迷惑时,疲惫孤独时,伤感无助时,误解我心时,诗人的爱已经升华。那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爱——在头顶的高山上,在繁密的群星中,诗人依然坚贞不移地永远爱着自己的恋人,深情地关注着祝福着恋人,愿恋人获得永恒的幸福。诗人的爱情故事感人深切,诗人的爱情佳作世人传诵,它与脍炙人口的中国古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有着何其相似的真挚情感爱情没有地域国界,没有时间今古,只有一样的真挚坚贞,一样的唯美感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24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