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座:具备多种风格,但好在擅长把控
说起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个体,很容易想起双子座,有时的他们,天真无邪,充满着欢声笑语;而有时的他们,满腹心机,常常把人算计的一文不值。其实双子座是一个“多重人格”的人,或许是感性,或许是理性,或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变化无常,无法揣测。 总而言之,他们的发展潜力是无限大。由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时,能够交叉几类风格。 他们想要实现目标,就立马充分发挥自己隐性的才可以,用各种方式协助直至做到。双子座的个性很容易被贴了“喜怒无常”标签的,但这是他们最想实现的理想情况。 由于他们越发各种各样风格,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越神密。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能让他们平常自由自在地提升很多伞。 他们明智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必担心别人会抢。 终究对方压根就不了解他们,因此他们可能在企图报仇方式。
射手座:糊涂/精明,只是演绎自我的方式
有句俗话叫:“难得糊涂”。有情况下看上去漫不经心的人其实并不是傻子,他们仅仅追求更豁达大度的生活,不想与你斤斤计较。射手座可以这么说对这句话有着完美演绎。 他们一会儿理性,一会儿感性,一直挣扎在二者之间,捉摸不透,无法了解。他们有自己想想要的生活,由于他们的生活在理想中,不由自主的越来越“感性”,想像孩子一样生活,为了能寻找随意而对世界越来越愚昧。同时,他们也理解人性严峻性和多元性。 当他们必须还击时,他们会发掘自己心里的“理性”,在自己最清醒的上进行还击。 这个情况下他们越来越昏暗聪明,无法服输。很多人由于射手座的浅薄印像而看不起他。 其实他们心的明明很深,却有结构,有想法。 多数前提下,他们不想和别人争执。他们通常是意气用事的; 并不等于他们的内核没有合理的一面。 也正因为他们有充足实力,因此想成为“孩子”,表显现出更为憧憬的自己。
巨蟹座:情感丰富,相反更擅长隐藏自我
对于许多人来说,巨蟹座是个“理智、冷静”的人。做什么都不冲动。 不如说是一点不受自己的爱情影响,因此会十分谨慎,对待我最用心。只有真正了解他们的人了解。 他们的表面行为都不过是隐藏自己的一种方法。 他们表面越理智,心里就越惊慌。 他们仅仅逐渐被压抑感,不想被看透。简言之,巨蟹座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艺人”。 由于他们最擅长的事情是饰演各种各样自我,把最不足的一面藏到内心深处,成为难以捉摸的人。他们习惯维持平静优雅的姿态,十分留意别人对自己的观点,一举一动都像是利刃一样,随时刺中心头。和生疏人相处,总能得到恰到好处均衡。 他们只有在对待自己人时,才愿意学会放下掩藏,展现自己敏感、委婉、受保护的一面。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同时这种形式我们同学因平时接触较多而容易掌握。如果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和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得丰厚深刻,获得阅读者的认同。
1)并行式 并行式结构中联缀文章的两条线索往往是并列存在平行发展的,文章中出现的两个事件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们或是同向映衬或是反向对比,借助两者间的关系共同指向文章中心,更强烈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
2)寓言型 寓言性材料的发展与故事合拍,就可以把故事的许多内容和情感蕴含在寓言性材料的得到表现,使主题显得丰厚而有意味。
3)包容式 是最常见的双线结构。故事的发展以一条线索为明线,另一条包容在其中的为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文章始终的,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一般是故事发展的情节,在表面用来穿针引线的线索)暗线是相对来说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暗线很多种类可能是人物的心理变化,可能是在某个时代下社会思想意识的变更,还可能是贯穿始终的关系,或者暗中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等作者的想法也是可以的)
情感的意思介绍如下:
1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2感情:两人~很深。
情感的造句如下:
1, 这位作家善于用简短的话语,十分贴切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2, 作文要描写积极的内容,抒发健康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
3, 情感上的缺失是无法用金钱补偿的。
4, 悲伤、仇恨、惋惜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让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5, 我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情感的熬煎了。
6, 小说中所洋溢出的作者那炽热的情感,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7, 对独生子女的情感教育,千万不可轻视。
8, 世上最真挚的情感就是父母对子女那无私的爱。
9,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种情感上的伤痛将逐渐被淡化。
10, 港澳同胞对祖国怀有炽热的情感。
11, 这个缠绵悱恻的情感故事真让人百感交集。
12, 这是一首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的优秀诗歌。
13, 一个人必须会克制自己的情感。
14, 我们应用理智战胜情感。
15, 爱心是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1《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2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3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志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4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讨论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开朗、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5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觉得和自己眼中的苏东坡差别甚大。印象中的苏东坡是文学才子,才高八斗;可是在林语堂先生的叙述里,苏东坡的主业是政治家。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不问鬼神的儒家,可是在林语堂先生的叙述里,苏东坡有些迷信,还炼丹给龙王写信……关于苏东坡,林语堂先生还想告诉你什么?
《苏东坡传》是客观史料的主观剪裁,毕竟我们所见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林语堂将苏东坡的特殊地位归功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坚持原则,始终坚定不移,这和其旅美背井离乡多少有些共性。在林语堂眼中苏东坡是自由的象征,苏东坡一生的故事,在林语堂先生的思想里,俨然也成为了一幅巍峨壮观的人生风景,“不喜亦无惧”,“人生过得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一个有趣的灵魂从来不惧世间的苦难。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英文名字是《The Gay Genius》,直译过来就是“一位愉快的天才”,可以想象苏东坡在林现身心中的光辉形象是多么的伟岸。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安德烈斯·费尔巴哈所言,宗教的本质之一就是认识到“人有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至少是人站在宗教立场上想象到、感觉到的限制,譬如说,人不能知道未来,不能长生,不能连续不断无忧无虑地幸福。”在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经历着人世间的美酒与美女,也经历着人世间的禁欲生活。也许林先生在美国的时候真的是太羡慕苏东坡先生了,羡慕苏东坡用“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驱逐对现实和政治的不满,云淡风轻的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许这只是林先生想象中苏东坡,一生坎坷还算不上,只是在官场不太顺风顺水,其他方面都还好,真的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位苏东坡。林先生眼中的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乐天派的苏东坡一边面对挫折一路高歌,在文坛上留下了姹紫嫣红般的成果,还徜徉在女人和美酒美食之间。这种坦荡,这种豁达,林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才气与其所具备的性格存在天然的某种关系,借着描写苏东坡认识将自己的价值观也抒发下:“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让我们热爱生活,并享受生活,做一位愉快的天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6“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题西林壁》,我从小就能朗朗上口地背出来。而作者苏轼,也名不虚传。从《饮湖上初晴后》到《惠崇春江晚景》,从《念奴娇 赤壁怀古》到《水调歌头》,人人无不熟知。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轼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精通各个领域。他是诗人、词人,写过数千篇诗词;他是书法家,于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是美食家,发明了流传至今都赞不绝口的东坡肉、东坡鱼;他还是艺术时尚家,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是奇人,他也是神人。
我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但却对他诗词特别感兴趣。
还记得从小就背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在他官场失利时所做。但是这首诗给人的意境没有任何的抑郁,它表现了虽然表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何人不曾面对过离别,何人不曾面对过伤心。然而有人从此一阵不起,有人却乐观向上,创造出了“不可能”的奇迹。苏轼,虽然被一贬再贬,却在此时创造了他诗词辉煌的最高峰。他因第一任妻子去世,伤心万分,多年后写下感动千古的《江城子》。他的种种遭遇也炼成了他豪放千古的诗,炼出了他乐观的精神,炼就了他亘古不变的痴迷!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自嘲诗是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时所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短短24个,却包含了作者多少年来的情感!我不禁对他有敬意几分。
他,就是那个豪放的诗人,他成就了词的豪放派。他就是那个奇人——苏轼。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7《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苏东坡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苏东坡“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苏东坡。我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欢苏东坡。”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8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轼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轼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轼,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9最近,刚刚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苏东坡不禁感到无比的崇拜。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新派的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他还是工程师,酿酒师……每次想到他,脑海中东辉浮现他那慈祥的微笑。
在苏东坡坎坷的一生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他的“女人缘”。宋朝汹涌澎湃的朝廷中,坚持正义的苏东坡总是遭人排斥。好在历代的皇后们总是在关键一刻帮助苏东坡化险为夷。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一命;接着,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在晚年时,若不是神宗的皇后摄政,苏东坡估计早就放逐蛮荒了。虽然,在宋朝有几个不明事理的皇帝,幸运的是还有几个贤德的皇后。她们总能看透一切大小事情,能明辨是非黑白。神宗皇帝一去世,太后便废除一切王安石的政令,重召苏东坡、司马光,并皆以重用。这些皇后们的庇荫总是让我赞叹又惋惜。
苏东坡退出一切朝政,重返“山林”时,他便又称为百姓之友。他每治理一个地方便都受到百姓爱戴。他帮助百姓们治水挖井,并用竹子做管子连接起来,千家万户便都能喝到干净的水。他还为当地修建医院,这个“安乐坊”便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仅三年之内,治好了一千个病人,人们的健康得以有了保障。他也干平常太守不干的事——修缮房屋。经过岁月的侵蚀,原本古老的房子变得破烂不堪,苏东坡为了更好的保护他们专门请人修理。可以这么说,他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欢喜。
浪迹天涯的时候,苏东坡还迷上了酿酒与养生。闲暇之余,苏东坡便在自家屋子里酿起了酒。偶尔也有人向他求教,但他在做酒方面只是个外行中的内行,有些人甚至尝了他的酿的梅子酒,腹泻了好几天。睡前他时常盘起腿打坐,他认为调整好呼吸节奏并平息心律便可延年益寿。
苏东坡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以前耕作过一块田,那块地方叫做东坡,于是便有了东坡居士这个称号。他总是在不同时期遭受不同的打击与fei谤。 正如人们所说,做好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更何况苏东坡呢?我的心底,他却做了一个大写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1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了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如果说,这一首家喻户晓的《江城子 记梦》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苏轼,那么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极深的,而他笔下的东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看到了那个文学伟人的跌宕起伏。
现在人们评价一个人,第一个看的已并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苏东坡的美名能够流传至今,自然也与他的人格魅力无不关系。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作者概括他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家,一个新派画家,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一个酿酒的实验者,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瑜伽术修炼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士大夫,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饮酒成癖者,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下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远不是这几个词能够概括的。林语堂老先生也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却又“望尘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那应该是充满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你有没有浩然之气,就决定了你有没有成就,他会在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的。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牌》中说的:“浩然之气,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顾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总共读了两个星期,每每沉浸其中,我就好像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方,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奇怪的是,我一直没有完整的想象出过苏东坡的相貌,只有一个高大的背影。或许是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那才是万古不朽的。
它是文章脉络人体中大概没有这一脉
脉络,中医指人身的动脉和静脉;文章脉络,作为文章学的一个术语,引申为文章的条理线索。人身脉络是人的命脉,文章脉络是文章的生命线。宋代陆游说:“论文有脉络,千古著不诬。”是说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将传之千年,永葆生命力。我们平时读文章就是把脉、品脉,写文章必先按作文法则造脉、设脉。文章脉络大体可分意脉、情脉和语脉。下面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三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怎样区分意脉、情脉?
顾名思义,意脉也就是文章意旨的脉络。文章意旨,提炼出来也就一两句话,那是经过对文章脉络充分把握之后得出的结论,如果还原到文章当中,那就是一种线性展开的脉络,是由若干个分意旨结合成一个总意旨。有时还可能有复合意脉,即明暗两种意脉。
同理,情脉也就是文章情感的脉络。文章情感在文章当中也是线性开展的,其中必然有一些高低强弱的变化,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的曲折,可以分出若干个小阶段或小分支,有时还可能含有隐显不同的情脉。
意脉和情脉是文章中两种不同性质的脉络,事实上它们在文章中展开的时候又常常交织在一起,呈贴合状、浑融状,难解难分,不过为着认识和解说的方便,还是各自单独分析体会,试以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先看意脉
第一、二部分说明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步,先说写作此文的必要性,再提醒庸人不能忘却这笔血债。
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部分写,从事件概况写到遇害细节。
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全盘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我们再总的察看文章的意脉:先交代文章缘起,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从文章意旨看,文章视野开阔,笔触所涉甚广,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现实、历史、伦理、哲理,个人、群体,古今中外,无不包容,可见文章意脉丰厚、充实、深邃。
再看情脉
第一部分:作者独在礼堂外徘徊,心情极为沉重;两次说“只能如此而已”,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一些重要词语也透露出作者的心情:“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这一部分主要混杂着两种情感:一是对烈士的哀痛,一是对反动派的痛恨。
第二部分:将“真的猛士”与“庸人”作对比,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对庸人很快忘却惨案的遗憾。
第三部分:叙述刘和珍在当初学生运动中的表现,表达“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同时也表达对反动校长的蔑视与憎恨。
第四部分:转述惨案经过,对杀人者痛恨,对流言家愤怒,对衰亡中的中华民族现状忧愤。
第五部分:描述现场惨状和惨案后果,表达对无辜青年的怜悯,对杀人者的痛恨。
第六部分:总结惨案的教训,继续表达对流言家的憎恨,对青年学生的怜惜,对庸人们的失望。
第七部分:结束全文,再次表达对“中国女子”的敬仰。
我们再总的察看文章的情脉:文章依托叙事,先写追悼会情况,再写对刘和珍最初的印象,又写惨案情景,最后写惨案后情景,以叙事作为抒写情怀的基础,其间情感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明显地成为一条脉络。作者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地、单向地发展的,而是复杂地、混合地展示的,其中有哀痛、怜悯、愤怒、憎恨、忧伤、失望、期待……多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体现作者丰富充沛的情感、深刻广阔的胸怀。
由此可见,意脉、情脉在许多有情有理的文章中可以各自理出一条线脉,二者的区别较为明显,但是二者总是交织在一起,互为发明,相得益彰。
二、意脉、情脉的最佳呈现方式是怎样的?
人们很难用一种所谓“最佳呈现方式”来衡量和规范所有的文章,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意呈现方式,不同作家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意呈现方式,同一作家的文章又有不同的情意呈现方式。如果一定要统而论之,那么不妨这样描述各类文章情意呈现的最佳或较好的方式,其共同要点是:循规而不逾矩,纵横而不泛滥,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多重意义,留有余味。专就多重意义和留有余味方面说,也就是《文心雕龙》里说的“义生文外,秘响(隐秘的音响)旁通,伏采(潜伏的文采)潜发”,“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义深而含蓄,留有的余味全都隐藏着)。
先看意脉。常见的意脉呈现方式有“分—总”“总—分”“总—分—总”等,但这些是一般化的;所谓最佳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时难以尽举,试述之:
多重意味,复合主题。文章的意脉都不是单一的,细细推敲可以发现多重意脉。我们往往提炼出单一的意旨,其实是抓到了文章主旨,还应有其他一些意旨。
层层推进,渐行渐远。好文章的意脉,应是线性地、渐进地、有序地、深入地展开的,给读者传达对事物或道理的感受、思考,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明暗两说,真意文外。作者为了追求含蓄的艺术,或因为外部环境不容明说,而明述一义,暗藏一义,其实暗藏之义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
……
再看情脉。常见的情脉呈现方式有伏隐和张扬两种,但这样论说似乎过于概略了;情脉的最佳呈现方式也是难以尽举的,试述之:
情多味厚。其情脉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多头分进,并列展现,给读者以丰富多样的感受和复杂深刻的体验。
淡而悠远。其情脉从头到尾都是淡淡的,没有大起大落。但这种淡不是心灵的干枯、情感的冰冷,而是表面淡然,实则内蕴丰富,没有较为深刻的眼光看不出来。所以读那些表面上味儿淡淡的文章要认真领会其中的深味。
跌宕起伏。其情脉大起大落,如长江大河波澜狂涌,高空长天乱云飞渡,读来叫人荡气回肠,久而不能静息。
隐秘深含。其情脉深隐暗藏,含而不露,或起始深隐,最后才见端倪。或是作者个人风格所致,或是为着本文表达情意的需要,寻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作者以比喻或整体的象征来创设情脉。
三、语脉和关键语句是一回事吗?语脉的呈现方式有哪些?
所谓语脉,是指足以显现文章脉络(包括意脉、情脉)的语句。语脉是由散见于全文的一系列特殊语句构成的。它是否等于单个的关键语句,这要看对关键语句作何理解。如果光从语句内容和表意效果来分析,把关键语句看作精彩语句、精警语句或抒情性最强的语句,那么语脉不等同于关键语句;如果从文章章法来分析,把关键语句看作文章中显现文章思路、文章脉络的语句,那么语脉全然等同于关键语句。
我们找一篇文章来具体讲解一番吧。请看《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一些关键语句: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这些语句散见于全文各部分,可以连缀成一条抒情表意的线索。细读它们,可以体会出这样一些意思、情味和表达效果:
1.表达作者必欲说出才痛快,却难于开口、欲说还休的矛盾心理。
2.表达作者既痛苦悲哀又憎恶痛恨,还失望无奈的心情。
3.它们具有抒情表意的一致性特点,由于它们的存在,文章变得紧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只是从作者写作《记念刘和珍君》时表达的两难心境来分析文章语脉的,其实本文的语脉还可以从其他语言现象来查寻并分析,比如从描写情绪、描写心理活动的词句“悲哀”“出离愤怒”“沉默啊,沉默啊”等来分析,这将是另外一些思路,不过还是“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一类语脉覆盖面更广,条理更为清晰。
由此可见语脉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理解和考查。
四、语脉与意脉情脉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脉与意脉、情脉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显与隐的关系:如果说语脉是具体而微的话,与之相比的意脉、情脉则是抽象的;如果说语脉是显性的话,那么意脉、情脉则是隐性的。意脉、情脉通过语脉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脉是意脉、情脉的载体,我们把握意脉和情脉,都得通过分析语脉来进行。还是借用上面《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语脉,来深入分析其间各句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考查文章的意脉、情脉。
第一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此话的背景是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
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作者说这话表现出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之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三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
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
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
说话了,接下来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以“说不出话来”文章结尾,表示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文章意脉、情脉中含有对学生的爱,对段政府的恨,对流言家同样的恨,对大众庸人的失望,对中国现状的批判,对中国未来的希望,这些思想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的复杂感情,以及对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理性的判断,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想法,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复仇愿望和对社会的看法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才是真。
林纾说:“命脉之所在曰枢纽,文中有此,虽千波百折,必能自成条理。”(《文微》)我们读文章能看出文章命脉(包括文章三脉),能看出优秀文章“必能自成条理”,就差不多练就了一双慧眼。
语脉关乎文章的语言流程,意脉关乎文章的思想流程,情脉关乎文章的情感流程,学会了抓文章三脉,就学会了解剖文章细节和把握文章概貌。查寻并分析语脉,可以训练语感,并学会从某些细小的入口深入地探寻文章广大丰富的底蕴;查寻并分析意脉,可以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并学会整体地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看清文章各部分各层次的逻辑关系;查寻并分析情脉,可以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并学会整体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情调、情味,看清作者情感变化的层次和规律。更高一层说,不仅可以训练我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训练抽象思维,丰富和纯净我们的情感世界,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