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情感态度是中学生数学学习精神的重要支柱。在实际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往往受认知目标的冲击而流于形式。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情感态度和认识学习数学学科的价值倾向。
一、教师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推手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作为数学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商因素,展现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形体的对称美,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我敞开诚恳宽容的的胸怀,主动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我以积极的敬业精神、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影响学生、推动学生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数学教师的金科玉律是教师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教师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因此,数学课堂也应富于生命激情、人性化和生活化,才能将积极的情感态度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正确情感态度。
二、用美的情感催生学生的学习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英国数理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对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人们常说:有目标像百米赛跑,无目标像沙滩散步。
在教学上,我用美的情感催生学习目标。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的影。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后,我布置给学生一份特别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放学后观察一角的街景,从中去发现一些熟悉的数学图形,并让学生归纳:有哪些图形是相似的?又如:在《轴对称变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讲在美丽的校园里,哪些叶子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教室里有哪些也是对称的图形,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再如:在学习《圆的基本知识》时,我把圆同描写太阳和月亮的优美诗句、声音与色彩以及数学史上对圆的美学认知的发展历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利用网络搜集将生活中的圆展示出来,如:当小雨滴落在双龙湖面上荡起的涟漪,那种震撼的美,学生屏息凝神,看呆了,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的美。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感兴趣?新课程提出的情感目标也就落实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
美是艺术的一种追求,也是数学中一种公认的评价标准。必须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数学是美的。达芬奇说:“黄金分割是美的原则,一切符合黄金分割值的图形都是最美的图形。”所以,我在讲授“黄金分割”的知识点时,跟同学们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体形是否标准?你们回家用尺量一下自己上下身的值,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明天学习黄金分割了之后,便可以得到答案。”同学们被这一“黄金分割”所吸引,主动积极地去预习这一节课,真正达到了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的。在讲应用题时,我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这富有秩序的设置和乘法的美,从而使美的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有人说:“学习犹如一架梯子,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另外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因此,学生只要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就能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我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情绪,随时调控教学节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充满信心。
三、用积极情感态度夯实学生自信心
“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自信心是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人人都能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美国马尔腾有句名言:“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爱迪生在回答别人他成功的秘诀时常说:“很简单,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灰心丧气。”所以,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的培养,用积极的情感态度夯实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在学习中能得到成功。
四、用爱的情感态度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更需要教师的赏识。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切忌用主观的喜好来判断学生,而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无爱则无教育。”学困生就象受伤的花朵,更需要教师格外的扶持和关心、爱护。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只能促使受伤的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相反,教师如果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的人视挫折为成功的踏脚石,并将挫折转化为机会;消极的人视挫折为成功的绊脚石,任机会悄悄溜走。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使学困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使他们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情感态度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因此,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情感态度的“主阵地”。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我们应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以自己对数学最真诚的热爱、最睿智的领悟、最诗意的诠释引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数学王国,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美好的情感,让学生都欣赏并发现“数学美”;并用数学的“美”提升学生心灵美,规范学生行为美,滋养学生道德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那山那人那狗》属于乡村剧情片类似的有《暖》《图雅的婚事》《最爱》《美姐》《伞头和他的女人》。
1、《暖》
《暖》,2003年由导演霍建起执导,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影片讲述了一个很青春、很含蓄的爱情故事,在北京工作的林井河(郭晓冬饰)请假回到10年没有回过的农村老家,他在家乡的桥头遇到了昔日的初恋情人暖(李佳饰),就此展开了一段他和曾经的恋人暖之间的回忆。
2、《图雅的婚事》
《图雅的婚事》是由万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剧情爱情**,由王全安执导,余男、巴特尔、森格等主演。该片于2007年3月22日在中国上映。该片讲述了蒙古族妇女图雅迫于生活的艰辛,带着残疾的前任丈夫巴特尔一起征婚的故事。
3、《最爱》
《最爱》改编自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丁庄梦》,由顾长卫执导,章子怡、郭富城、陶泽如、濮存昕、孙海英、蒋雯丽、王宝强、蔡国庆等领衔主演。2011年5月10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村民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疾而被打乱了平静的生活,人们在恐慌中展现出人性百态。身染绝症的男女主角从相怜、相依到相爱,在这段不被祝福的感情中两人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
4、《美姐》
《美姐》是由华夏**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制作发行,郝杰执导, 叶兰、冯四、葛夏、冯云、李玉琴、郝帼英、杭志鹏、杜焕荣等主演的家庭伦理片。该片讲述了一个铁蛋儿与美姐一家母女四人的情感纠葛的故事。
5、《伞头和他的女人》
《伞头和他的女人》是由吕梁黄河民间艺术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牛建荣执导,褚栓忠、丁柳元、彭婧等人主演。于2015年1月9日上映。影片讲述了伞头艺人聂得人和青梅竹马的初恋吕翠花、首任妻子张爱兰之间悲惨的爱情故事。
喜欢《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是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献给曾经有过10岁和即将进入10岁的观众的一部影片,它以现代的日本社会作为舞台,讲述了10岁的小女孩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世界中经历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过程后,终于回到了人类世界的故事。 佛教说,入世的生活是物质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与千寻》正是借由小女孩千寻的经历,在积极探索一条入世的道路。千寻由一个物质世界跌入一个对于她来说全然陌生和充满着困境的神灵的世界,“回归”将是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取胜的魔法只有一句话——“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寻最终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她于是努力以成长的主题去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怀疑与期待。
“在万物重生的早晨,来到静寂无声的窗前,一切归零之后渐渐充实,不再去追寻海的彼岸,耀眼的宝物一直就在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发现。”
宫崎骏没有迪斯尼那么花哨,他甚至有些落伍,直到现在,他还坚持用手工绘画而不是电脑绘图来完成自己的卡通片。但他懂得一部卡通片,或者说是一部**,用什么去打动别人,这就是人文。所以,宫崎骏笔下的形象是一个个人,而不是一个个没有知觉的卡通。
**的力量在于动人,卡通的力量在于纯真,宫崎骏掌握了这些力量,他取得了理所当然的胜利。《千与千寻》是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献给曾经有过10岁和即将进入10岁的观众的一部影片,它以现代的日本社会作为舞台,讲述了10岁的小女孩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世界中经历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过程后,终于回到了人类世界的故事。
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1840-1926)
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
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崭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风景画中光影变化的描绘,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
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
爱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 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德加的重要性在于他的抽象的形式和色彩的感觉,在这一点上他超过了其它的印象主义画家。
在巴黎出生和去世的德加是银行家之子,生来便是大资产阶级。他对古典主义的浓厚兴趣和他行为的谨慎似乎与出身十分合拍。不过,他那异常强烈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却又把他抛入革命阵营。
他在美术学院安格尔弟子拉莫特的班级里习画,并且,始终对安格尔极为敬仰。不管他的天才如何演变,他却从不背弃过去。毫无疑问,这种对于人类创造的崇敬,对于行善的明确意识是其性格的基础,也是人们指责他的根源。其画风的演变也比较清楚地表明德加对印象主义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立场。他的绘画作品都无可争辩地面对着素描严谨、古典之极的艺术。这种手法渐渐地让色彩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过,这种色彩始终为现实主义服务。天才的德加赋予它以扩大的视野和独特的画面布局,并永远地离开了学院主义,其作品意义远远超过人们在印象派中给予他的地位。
奥古斯特·雷诺阿(Auguste Renoir,1841-1919)
雷诺阿基本上是一个人物画家,而且一直是最伟大的色彩画家之一。
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他还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说 “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
雷诺阿在印象派绘画集团中是属于较年轻的一个,比莫奈也小一岁。这位艺术家一生的作品大多以明快响亮的暖色调子描绘青年妇女,尤其是她们的裸体形象。他以特殊的传统手法,含情脉脉地描摹青年女性那柔润而又富有弹性的皮肤和丰满的身躯。他虽也画了不少外光风景画和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然而裸体与妇女形象占据他一生作品的主流。他的人体油画不同于以前学派画家所追求的那样虚伪和做作。雷诺阿的女人体,洋溢着一种欢乐与青春的活力,一个个都象是伊甸乐园里从未尝过禁果的夏娃,她们悠然自得,魅力惑人。
雷诺阿运用印象主义的原则,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幻般的世界,一个新的“爱神维纳斯之岛”,然后把它送到十九世纪末的巴黎。这幅《红磨坊街的舞会》集中体现了他所处的那个最具有印象主义精神的时刻。虽说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飘渺的仙境,可里面的人却穿着当代的服装。男人们都戴着高帽或草帽,女人们均穿着用箍扩撑着的裙子和腰垫。在这幅画中,一个室外的波希米亚舞会的平凡景象,变成了美丽的女人们和殷勤的男人们的充满光感和色彩的梦。一束束光线,忽隐忽现地在人物的色彩形体上摇拽着——有蓝的、玫瑰红的和黄的,细部交融在浪漫的烟雾之中,使得所有这些愉快人们的美感柔和起来,并提高了这种美的价值。
雷诺阿起初追随画家库尔贝,非常同情和支持库尔贝对学院派艺术的对立。他自己也严格遵循现实生活,善于在寻求印象派的光与色之中和欧洲的古典传统画法相结合。由于他年轻时在瓷器厂作过学徒,故在人像创作中运用了这种细腻的工艺手段。在与印象派画家合作以前,他在官方沙龙展出过一幅以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公为题材的风俗画《埃丝米拉达》,画她在圣母院广场上跳舞卖艺的情景。但过后他觉得自己过多地摹拟前人画法,毫无个性特色;尽管有沙龙给他以好评,他总觉得愧对于自己的艺术追求,悄悄把这幅画撕了。
自从追随库尔贝的绘画以来,他的画能放开一些,可是从构图上看,无论所选人物和画上细节,仍然存在摹仿库尔贝的性质,尽管画上的女神形象是取民间妇女作模特儿的,后又遭到沙龙的拒展。走人家走过的路这不是他心甘情愿的事。雷诺阿从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画被谩骂之中悟出一条真理:迎合官方展览,将永远是自己艺术的绝路。要寻求新的道路那就必须敢于接受挑战。
1870年,雷诺阿已29岁,事业上还未露头角,经济上又处于拮据状态,不时要光顾当铺,不得不多次地从一个阁楼搬到另一个阁楼。就在此时期,他去阿让特依,跟随莫奈去户外写生,去理解和感受大自然中的光色效应。
《青蛙塘》就是他跟随莫奈到巴黎近郊的一个风景区画成的。这个"青蛙塘"离塞纳河不远。当雷诺阿与莫奈一起在那里作画时,已知附近有一家为福奈斯大爷开设的饭店,莫奈是那里的食客。他俩一同作画,雷诺阿当然也经常光顾此家饭店。雷诺阿画《青蛙塘》是完全听从了莫奈的劝告,着重表现水与倒影的关系。他以这一相同构图画了两幅,试着以清晰的小笔触来展现光色感受。水面光彩闪动,色彩极易体现出来,视觉印象强烈。这幅画因而也成了雷诺阿印象主义的"入门"创作。
《包厢》则是雷诺阿正式参加印象派美展的第一次参展作品之一。他一共送去七幅油画。这幅画根据他在剧院里所得的"印象",回到画室里请人摆模特儿画成的。画上前面那个盛装贵妇是一名叫尼尼·洛比丝的模特儿扮成的。后面手拿望远镜的中年绅士形象,则是由雷诺阿的一个兄弟充当模特儿的。有趣的是,印象派画法也可在画室内制作,他成功地画出了剧院一角的气氛。尤其是画面上两个人物的神情,丝毫没有摆姿势的痕迹,他们似乎全神贯注地在观剧,陶醉在此时此刻的舞台演出中。这幅图版,虽然画框四周被切割了许多,只突出包厢里那个贵妇人的形象。由于雷诺阿渲染了色彩氛围,使观者从中能感受到剧场观众的气氛。贵妇人那张化了妆的脸容与后面那个男绅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度。《包厢》的色彩基调是暖色。它由玫瑰、黑、白三色组成。贵妇人身上的黑条纹衣服异常显目。这些粗阔的黑条子与她的白色相间的浅色,恰好与绅士身上的黑色外衣与白色衬衫相呼应。运用黑色,在印象派画家中本来是犯忌的,因为外光很难体现纯黑。可能雷诺阿是用小笔触,逐步地添上去的,所以丝毫无斧凿的生硬感。
肖像画在欧洲画史中有过一段相当长的繁荣阶段,而印象派画家的肖像作品更富有色彩的活性。雷诺阿的肖像画就深得后学者们的赞赏。雷诺阿是以画女性裸体著称的。他对女人体的热爱早从普法战争以后就开始了。战争期间,他参加过骑兵队。当和平一宣布,他立即丢下马枪,回巴黎重操旧业--坐在画架前用画笔去创造他所钟爱的肖像画去了。
19世纪70年代印象派最著名的肖像画,就是这里要欣赏的三幅画。
《莫奈夫人像》作于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举办期间。当时他跟随莫奈,共同创建了印象派"沙龙"。在这幅画上,对光色的追求使雷诺阿几乎入了迷。坐在草地上的莫奈夫人及其儿子,完全沐浴在一种和煦的阳光中。她的衣裙在**的草地上接受阳光的强烈反射,因此画家只用淡淡的玫瑰色来铺陈,用笔相当简练。
《莎玛丽夫人像》是两幅同名画中最精彩的一幅。这位在巴黎沙龙中经常露脸的著名女演员,也是上流社会的风流名媛,她名叫珍妮·莎玛丽。这幅胸像完全采用印象派技法的碎笔触,将年轻的美人处理在一种光色的氛围中。她左手托腮,正面对着观众,丰满的胸部已被强烈的灯光所渲染,轮廓已是不很明晰了。不能低估雷诺阿的陶瓷画工出身,因为那种对透明颜色的表现能力对他个人的风格有很大影响。雷诺阿画过不少着衣和裸体的肖像,但他从来不赋予他的肖像以任何思想性。他用一种真挚的观察者的情感去探索新的塑造形式。他把一切可塑的细部,以三棱镜分析光谱的原理,打碎成无数色彩的小笔触,相互并列地涂到画布上去。
《亨利奥夫人》的肖像画上(1876年作)看到了他所运用的这些早年从陶器艺术中学得的手法。亨利奥夫人恬静地坐在那里,色调是极其柔和的,色彩的纯净透明,给人以一种充满着雾一样的大气感觉,把周围的一切都融合了。如果稍离这位夫人远一点,就会产生一种捉摸不定的色彩幻境,说不清人物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背景几乎和这位娇美的形象混成一体,而脸部却刻画入微。给人以起伏感的胸部不是靠平涂,而是以多种细笔触的调和色构成的。
这是画家在这一时期的造型特色。 雷诺阿被看成印象派,是他在印象派画展上展出过几幅画。其实,他在21岁进格莱尔画室时,是拜倒在古典主义的脚下的。1874年,从他参加首届印象派联展后,才决定了他的基本倾向。不久,他又脱离了印象派,转靠沙龙并获得成功。在雷诺阿的全部人体作品中(估计大约有4000幅),没有丝毫阴暗和不安的调子。由于他作为印象派画家而受到政治上的攻击,并给他的道路设置了许多障碍,使他早年的经历充满着苦难。
从41岁起,他经常生病。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中,他受关节炎病痛的折磨,几乎离不开轮车。他得把画笔捆扎在变硬了的手上才能画画。令人惊异的是,他这时的作品中没有留下一丝个人痛苦的痕迹。他的艺术总是肯定着生活的美。他本能地选择他所熟悉的那些快乐事物:街道生活、乡村景色的恬美、鲜花或水果、钢琴前的消遣性演奏家、健康而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女人体。他对于小孩似花一般的娇嫩特别敏感。他对周围的生活有非凡的鉴别力。阴影和悲痛是全部被他排除在外的。
晚年,病魔使他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从而在画人体的题材上进入了一个死胡同里。尽管如此,对他的探索作轻率的评语是不适宜的。雷诺阿不是一个轻浮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始终让人们看到生活的快乐和甜美的一面。
在雷诺阿的绘画中,一个重要领域是肖像。正如我们在欣赏《亨利奥夫人》肖像中所注意到的,色彩的纯静与透明是雷诺阿的肖像画的一大特色。70年代时,雷诺阿画了几幅最成功的肖像,即两幅《维多·肖凯像》(1876年)、两幅《莎玛丽像》(1877年)和这里要欣赏的一幅多人物肖像画《夏班提埃夫人和她孩子们》。正迈入艺术生涯的全盛时期的雷诺阿,其个人生活还未走运。贫穷使他不得不和莫奈合种一块土豆田,以出售土豆来糊口。第一次印象派画展遭到社会的冷嘲热讽后,第二年他拿出《煎饼磨坊》等14幅风俗画,也招致不少非议。有人在《费加罗报》上以教训的口吻写道:"要向雷诺阿先生提醒,一个女人的身体不是一堆有着已彻底腐烂了的尸体的绿色、紫色斑点的烂肉"。当然,为他辩解的正义人士也大有人在。可是为了生计,他也不得不为别人绘制大量肖像画。
在肖像画上他赚回了声誉。上述几幅肖象画,就是当时的例证。维多·肖凯是雷诺阿的一位艺术的崇拜者。他颇有鉴赏见地,但他只是一个巴黎的公务员。雷诺阿和塞尚都为他画过肖像。《莎玛丽像》是画家为女演员珍妮·莎玛丽所绘的最精致的两幅肖像,一幅是全身像;另一幅是胸像。在这些肖像上,色彩充满激情和热诚。
这一幅《夏班提埃夫人和她的孩子们》是他70年代的成名之作。
夏班提埃夫人是一位著名的出版商的妻子,社交界的名流,沙龙的女主人。她广交文艺界知名人士。常在她的沙龙作客的有作家左拉、莫泊桑、福楼拜、爱德蒙·龚古尔、屠格涅夫等人;艺术家有亨纳、卡罗勒斯·丢朗等。雷诺阿很快也成了她的沙龙中的常客。画家就在那里认识了当时的名演员珍妮·莎玛丽。此画系受夫人的预订而绘制成的。
充分发挥了他那根底深厚的造型技巧,这是他在年轻时从格莱尔画室学艺时取得的,他为之感激不尽。以空间宽广的室内环境和衬托这位夫人与两个天真的女儿的精神状态。夫人坐在孩子们的右边,悠闲恬适地注视着两个女儿。孩子的纯真表情描绘得很生动,两个人似乎在异想天开地对话。左边一个女孩正坐在一条大狗的背上。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富裕家庭所特有的天伦情趣。背景为棕红色,人物间的衣服色彩有强烈对比,夫人的黑色衣裙压住全局,使左边两个孩子的天蓝、白相间的裙子更显跳突。
这幅画在1879年的巴黎沙龙中获得了好评。雷诺阿也从此有了生活转机。他获得1000法郎的酬金,这对当时这位贫困的艺术家来说,似乎是天降甘露,而且从那时候起,向他订制画像的主顾接踵而至,经济上的转变自不必说了。雷诺阿除了为夏班提埃夫人画过肖象外,还为这位夫人的母亲以及夫人的女儿们画过单独的肖像。所以沙龙画展中入选的已不只是这一幅《夏班提埃夫人和她的孩子们》了。尽管如此,雷诺阿也没有因沙龙的赏识而忘掉自己既定的目标,他珍惜这种真实的生活感受,但也珍惜他长期努力而获得的对外光的色彩技艺。
雷诺阿从1881年40岁起,到1888年这八年间,是他的风格转变时期。当他于1879年在沙龙获得成功后,就开始外出旅行。肖像画订货使他的生活转贫为富。前半生苦苦地踯躅在巴黎城内和塞纳河边,这一回,他要实现渴望已久的远行观光的愿望。第一个目的地是诺曼底海滨,后又到了克罗瓦西。1881年春,去了阿尔及尔。是年夏,再赴诺曼底,秋季即登程赴意大利,在那里走访了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庞贝等地,而促使他的画风转变的机制,则是这次的意大利之行。雷诺阿在庞贝参观古罗马壁画时,发现了它单纯、浓重和绚丽的色调。那些古代壁画偏施红色调,这种红色属于浓艳的朱红色。晚年雷诺阿画过一幅采用这种"庞贝红"色调的裸女像。古代壁画一般用的色彩不多,效果却极丰富。这使他懂得,一幅画上的主调往往起着关键作用。 1883年,他在法国一家旧书店买到一本属于14世纪后期意大利画家钦尼诺·钦尼尼撰写的《绘画论》,此书使他入了迷。加上他从意大利学得的古典绘画色彩单纯化的秘密,进一步对前辈大师安格尔的古典主义产生了热情,所以有的研究者也称雷诺阿在1881~1888年的时期为"安格尔式时期",或叫新古典主义时期。他后来在与画商伏拉尔谈起他的艺术倾向转变的原因时说:"1883年左右,我随印象派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终于不得不承认,不论油画还是素描皆已技尽。总之,对于我来说,印象主义是一条死胡同"。
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欣赏他的《亨利奥夫人》等肖像时所提到的关于他脱离印象派的内因。
这里的两幅画《伞》与《乡村舞会》,就是画家转变画风所出现的代表作。
在《伞》上,还没有彻底摆脱外光作用下的色彩描绘方法。画上所表现的是一个巴黎的春日。熙熙攘攘的行人突遇阵雨,于是张开的伞群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弧形线网。画家意识到伞本身在画上的装饰趣味。他把这些弧线重叠地画在画面的上半部。观众通过这些弧形的伞,再往下看到了一幅繁杂热闹的景象:前景左侧是一位秀丽多姿的年轻夫人,她臂挽篮子,篮内装着几顶待售的帽子。后面一个绅士模样的人,正用眼睛盯着她,想要上前以遮雨的伞来讨好这位妇女。在前景的右边,有两个赶集市的小姑娘,更小的一个手拿着滚铁环玩具,眼睛注意着观众。在中间,有两个穿着华贵的妇女站在中景上。前面一个似乎对那个手拿铁环的小女孩发生兴趣;后面一个妇女刚把雨伞打开。这幅画的人物并不多,但由于交叠处理,伞的弧形线的不同方向以及整个色调气氛,使画中的景象显得异常热闹丰富,给人以一种拥挤感。雷诺阿采用了一个主调,即以蓝紫色为基调,从而使画面充满一种富有节奏的单纯感。场景十分动人。春雨绵绵的巴黎街景,给这个拥挤的集市增添了生活节律。
《乡村舞会》一画被切割掉多余部分,突出描绘了一对舞侣。据知,雷诺阿就这一对舞侣画过好几幅同一题材不同构图的油画。女舞伴的艳丽礼服和男舞伴的庄重的黑色礼服在交互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画家把主要精力放在描摹女舞伴的肤色与多褶的绸缎的夜礼服上。为了画好这个丰满匀称的女舞伴,画家让当时一位著名的女模特儿苏珊·瓦朗东作姿式(这位女模特儿由于长期受到印象派画家们的培养,后来也成了一名画家)。就总体效果看,《乡村舞会》更具古典风格,因而也惹恼了一些印象派同道们。但雷诺阿是一个从不满足于既得成就的人。当他渐渐感到古典绘画的稳定的线条与他对色彩的强烈感受相冲突时,他又想改变自己的画风,甚至连题材也改弦易辙了。
《金发浴女》(约1882年)这里的画风属于他去意大利游学期间的风格转变时期,更多地倾向于对象的固有色。鲜艳而柔和的色调,接近于客观真实。物体的空气感与光色感被冲淡了。据学者推断,这幅画最早的创作动机可能来自他在凡尔赛宫看到的一块17世纪的浅浮雕。此浮雕系席拉东所作。雷诺阿为此浮雕画过好几幅草图和习作。加上他这时对古典主义的画法看重些,最后在画室内完成了这样一幅构图严谨、人体质感表现得充分的裸体画。从裸女的一头细密流畅的金发,明快的肤色,精确而柔顺的线条来看,此画一直被人们视为雷诺阿在新古典时期的一幅代表作。
雷诺阿所画的女人体,在后期的数量要大大超过前期,而且质量也高。他画的女裸体,往往具有鲁本斯画上的那种容光焕发的特性,又具有丰腴的官能美特色。画家喜欢把女人的肌肤画得有如珠光一般柔亮光润。有时,女人体头发蓬松,眉宇间还散发出一种青春荡漾的风韵。有时又显得天真未泯,而健康成熟有余。少数女人体作品还带有某种野性的单纯。总之,他的人体画风格,与他本人的性格与生活似乎对不上号。如这幅《浴后的女人》(1888)上的女裸体,玫瑰色的肤色显示了少女的壮实和健美。极细琐的笔触组成了这个女性丰满柔滑的皮肤表面。她那富有弹性的、充满诱惑力的女体形象是无法与雷诺阿当时自己的生活现状联系起来的。
这位画家的全部热诚都付诸于他的笔端。1894年,雷诺阿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年过半百的画家深感病魔之苦。此后几年每况愈下,至1903年,他不得不迁居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卡纽去疗养一段时期。那里有着南方的温和气候,也许对他的病体有利。他也曾多方求医,膝盖、脚、手,几处都开过刀。初时还可以撑着拐杖走路。1910年后,他下肢瘫痪,只得终身与轮椅作伴。至1912年,一度全身瘫痪,经过治疗,略有好转,上身已恢复了生理机能。可是就在这样不幸的病痛时期,他却强抑止住肉体的折磨,坐在轮椅上画出大量表现女性青春美与充满生命欢乐的裸体画来,确是令人感动!雷诺阿在后期所画的女人体,能真实地展现人体丰富细腻的色彩和肌肤质感。鉴赏他的人体画,会使人感觉到这些皮肤下面的血液在流动,滋润的肤色,现出粉红的肉色。
据说是雷诺阿后期最喜用的一个模特儿,名叫加布莉尔。画家有时让她扮作洗浴、擦脚;有时让她装扮成不同身份的妇女,带领着小孩;有时让她穿上粗布衣服,或让她读书等。至于裸体的形象,一般都置于晴天丽日之下。阳光充足,以便在柔和的自然光色中展现年轻妇女晶莹光滑的皮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