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赵云的完美被很多现代人演绎,成为“当红明星”、“第一男神”。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纯粹的、未知的、历史的赵云,而是在偏差中的超越。网络时代的赵云,不仅仅属于三国,也属于一些英雄的传说。更多的时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大众心态的体现。
在一次网络“最喜欢的三国”投票活动中,十几个英雄中赵云占了37%,遥遥领先;在一些三国的游戏论坛里,他的历史、文化、情感一切都被炒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而从网络和游戏文化中走出来的赵云,除了完美,似乎也很孤独。
从755年到79000年的寥寥数语,留给后人的只有各种传说和猜测;建国以来,赵云的历史评论专著只有两部。评书的浮雕大多是中老年人;就连历史剧的导演,似乎也只对“大英雄”题材的古装片感兴趣——秦始皇、诸葛亮、曹操、岳飞子龙不是英雄吗?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是统治阶级的杰出代表,他没有扭转干坤的历史地位。他的孤胆英雄形象,被他的耳朵称赞,属于人民。如今,网络和游戏文化几乎成了新生代文化的专利。
而赵云,却越来越透明,同时,也越来越模糊。再怎么猜也只是个影子。“赵云”已经成为一个代号,一个思想的混合体,一个意识的产物。他的精神内涵以一千八百年的历史走到了今天,也必然承载着种种历史痕迹。在传统的评书和学术研究中,赵云的形象和性格大多被定位为——忠义、勇、勇、能、德并且越来越完善。网络把文化带入了一个颠覆和重构的时代。
情感和个性成为通俗文艺最广阔的切入空间——这一空间在传统民间英雄赵云的世界里自觉不自觉地扩大了。各种猜测、想象,艺术创作的延伸,打破了赵云的艺术真实完美,使他在一种“真实”的完美与人生遗憾之间徘徊。
他的人性也得到“内化”,逐渐丰富。时至今日,赵云的完美被很多现代人演绎,成为“当红明星”、“第一男神”。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纯粹的、历史的赵云,而是偏差中的超越。这是新文化的价值再现,某种程度上也是价值错位。赵云“完美”的巅峰始于上世纪80年代。长篇评书《蜀书赵云传》让赵云有血有肉——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还只是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艺术给了他完美,而完美又导致了新文化的断裂,寻找另一个方向。
男性不假,历史上的赵云
赵云
,三国里人气最旺的人物之一,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这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智勇双全,德才兼备,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代表。但由于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中,赵云的战绩比较少,尤其是缺乏统率大军、独镇一方的表现,人们对历史上赵云为将的真实能力产生了质疑。加上演义描写和民间流传里赵云的声誉和威名太盛,导致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了坚定的贬赵派,对历史上的赵云嗤之以鼻。
看了大量关于赵云的激烈争论的文章,自己也认真阅读了《三国志》后,我渐渐修正了原先赵云在自己心目中的定位,接受了“赵云在三国历史上算不得顶尖将领”的观点。但对于那些过分贬低赵云、甚至斥其为平庸的观点,我至今无法认同。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高手们指正。
一、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一般认为作者是陈寿(233~297年,原蜀国人,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于吴亡(280年)后开始撰写的。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史应为他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由陈寿自采资料。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原是各自为书,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裴松之(372~451年),南朝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史称《裴注》),元嘉六年(429年)奏上。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虽然史书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最佳依据,较之演义,其可信度绝对要权威得多,但史书并不完全等于史实。因为史书也是人写的,是人写的,就会受作者所采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影响,也必然要受作者个人情感以及当时所处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不同的史书不乏记载不一致、甚至相悖的原因。
《三国志》中的魏书和吴书,以当时已经传世的两国原有史书为基本材料,也就是说这两国的史书应该是在魏国、吴国未灭之时写成并存世的。当朝统治下所作的当朝史书,很难避免为本国讳恶扬善、为他国讳善扬恶的现象,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多少是要打个折扣的。
《三国志》成书于晋,因此必然要为晋朝统治者――司马氏讳恶扬善。比如魏甘露五年,年轻的魏主(高贵乡公)曹髦不甘为傀儡,率数百侍从欲攻司马昭,被弑。《汉晋春秋》等史书对此事都有详细记载(1)。但在《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中却只有区区的十二个字: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曹髦之死的背景、过程都完全隐去了。
虽然魏、晋实际上都是由权臣篡位而立国,但在形式上,它们都是禅让的产物――魏受汉禅让,晋又受魏禅让(2),是正当的朝代更替。因此《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主的传记称为“纪”,而蜀、吴两国君主的传记则称为“传”;因此也存在相应的讳恶扬善的问题。比如赤壁之战,是奠定鼎足三分局面的关键战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等史书对此亦有详细记载(3)。但《三国志·武帝纪》对曹操此次惨败的大战是这样记载的: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虽然如此,但魏书、吴书毕竟是以当时已传世的两国史书为基本依据,因此其材料相对还算比较完整而切合史实的。而蜀国则没有现成史书,完全是由陈寿自采资料撰写。因此,在魏、蜀、吴三书中,蜀书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蜀书的不完整性以及与史实的偏离度,应该是三书之中最大的。
二、关于《三国志》里的赵云
《三国志·赵云传》十分简短,即使加上裴松之注所引的《云别传》等史料,整体上仍然很简短,战绩记载很少。很多人以此为依据,对历史上的赵云给予了质疑和否定,认为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对此,我持异议。
1、关于赵云只是一个保镖。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网友“天变雨纹”曾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里面否定了这种说法,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不能因为赵云早期做过刘备的主骑,长阪时又救过甘夫人和后主,就断言他的身份是保镖。象典韦和许褚,《三国志》里都是明明白白点明了他们是曹操“中军宿卫”、主要职责是护卫主公的。倘若赵云的身份和他们一样,《三国志》里不会不点出来。另外,先主入蜀,云留荆州,刘备统兵入川,而赵云却留在荆州,他不是保镖就已经很清楚了。至于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明显是一员统兵的将领,典韦和许褚都没有过这样的统兵经历。
2、关于赵云的战绩记载。
在《三国志》里,赵云的战绩记载确实很少。但是,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蜀国原本无史,也就是说原始的史料记载缺失,完全是靠陈寿去采集的;加上陈寿奉魏为正统,因此蜀书是三国里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的一书。不仅仅是赵云,象关羽、张飞这样公认的名将,在《三国志》的记载里都是很简略的。关羽除了白马刺颜良以及襄樊之战外,并无其他战绩记载;张飞除了长阪据水断桥、与诸葛亮入川、巴西败张郃以外,也缺乏其他的记载。这两个人的战绩记载,比起魏五子良将、曹、夏侯等人远远不及,但陈寿对他们的评价却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可见,《三国志》里对蜀将的战绩记载都很少,有其客观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赵云一人,也不足以成为否定赵云的理由。
3、关于赵云的谥号。
赵云死后,追谥“顺平侯”。有人觉得“顺”、“平”二字均和骁勇善战挂不上号,因此把这也当作赵云能力和功绩平庸的一个证据。但是,谥号只是一个尊荣称号,不是非要使用“勇”、“猛”、“壮”这样的词的。比如:夏侯敦和曹仁均谥“忠侯”,夏侯渊和乐进均谥“愍侯”,曹洪谥“恭侯”,张飞谥“桓侯”,这些名将的谥号又能说明什么?
4、关于陈寿对赵云的评价。
陈寿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看到“爪牙”一词,很多人把这个评语也当作贬低赵云的依据,其实是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陈寿将黄忠和赵云并论,喻为“爪牙”,比作“灌、滕”。
(1)、强挚壮猛:是强壮勇猛的意思,黄忠和赵云都是猛将,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了。
(2)、爪牙:这是猛兽最具杀伤力的两件武器,如果没有了爪和牙,猛兽就成为废物了。所以,“爪牙”一词在这里显然是褒义词,形容黄忠和赵云是蜀汉集团里最骁勇的将领之一。
同样曾被喻为“爪牙”的,还有曾以七千人大破东吴十万众的曹魏名将张辽和李典。《三国志·张辽传》:六年,(文)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张辽在魏五子良将传中位列第一,战功赫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喜爱,恩遇极隆(4),被不少人视为三国第一名将。张辽死后,曹丕“为流涕”,后来又追念他和李典之功,下诏表彰,以“爪牙”称之。“爪牙”怎么也不会是一个贬义词吧?!
3、灌、滕:即汉朝开国名将灌婴、滕公夏侯婴。灌婴年纪虽轻,但冲锋陷阵,作战英勇――疾斗、战疾力、疾战、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为刘邦骑兵统帅,曾率兵穷追项羽,破之,迫使项羽自杀,扫平了刘邦称霸的最大障碍。夏侯婴(即夏侯敦之祖)统领兵车部队快速攻击,作战勇猛――以兵车趣攻战疾。其战车部队虽然攻坚不如步兵,却可横扫千里,长驱直入,为刘邦迅速入关、攻破咸阳立下大功。在刘邦开拓帝业,以及称帝后平定诸王叛乱的峥嵘岁月里,此二人均历战无数,战功赫赫,封赐极隆,俱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5)。陈寿将黄忠、赵云比作此二人,是一种很高的赞誉。只要看看《史记》里灌婴和夏侯婴的传记,就很清楚了;而“赵云只是一名平庸将领”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
三、总结
虽然《三国志》里关于赵云的战绩记载很少,但蜀书与魏书、吴书不同,本身就缺少原始的历史资料;加上陈寿著《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整部蜀书都相当简略,对关、张、马、黄、赵的战绩记载都很少,因此不能凭此而否定赵云。陈寿将这五个人同列一传,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至于陈寿最终的评价,显然是对赵云的高度赞誉而非贬低。因此,赵云在历史上的能力虽然不能与演义中那样相提并论,但肯定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出色将领,绝非象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平庸。
另外,赵云忠、义、仁、谦,在人品上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他“劝刘备将成都田宅归还百姓”、“力谏刘备伐吴”,都是战略层面上的眼光,是具备政治智慧的人物,在见识上比一般谋士还要强,这对于一名武将而言是很不简单的。
注:
(1)、《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王经曰:“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太傅孚奔往,枕帝股而哭,哀甚,曰:“杀陛下者,臣之罪也。”臣松之以为习凿齿书,虽最后出,然述此事差有次第。故先载习语,以其馀所言微异者次其后。世语曰:王沈、王业驰告文王,尚书王经以正直不出,因沈、业申意。晋诸公赞曰:沈、业将出,呼王经。经不从,曰:“吾子行矣!”干宝晋纪曰:成济问贾充曰:“事急矣。若之何?”充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济曰:“然。”乃抽戈犯跸。魏氏春秋曰: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会雨,有司奏却日,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於怀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当决行此事。”入白太后,遂拔剑升辇,帅殿中宿卫苍头官僮击战鼓,出云龙门。贾充自外而入,帝师溃散,犹称天子,手剑奋击,众莫敢逼。充帅厉将士,骑督成倅弟成济以矛进,帝崩于师。时暴雨雷霆,晦冥。魏末传曰:贾充呼帐下督成济谓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倅兄弟二人乃帅帐下人出,顾曰:“当杀邪?执邪?”充曰:“杀之。”兵交,帝曰:“放仗!”大将军士皆放仗。济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车下。
(2)、《三国志·文帝纪》:汉帝以众望在魏,乃…禅位。
《三国志·三少帝纪》:十二月壬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
(3)、《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4)、《三国志张辽传》:
战功:袁绍破,(曹操)别遣(张)辽定鲁国诸县。、太祖还许,使辽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复从攻邺,邺破,辽别徇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从攻袁谭,谭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陈兰、梅成叛,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
器重宠幸:还邺,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增邑,假节。、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分封兄汛及一子列侯。孙权复叛,遣辽还屯台肥,进辽爵都乡侯。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十六百户。、辽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5)、《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夏侯婴:
虽然夏侯婴的一大功绩是曾在兵败危难之时救护幼主――刘邦战项羽溃败,为了自己逃命,几次三番要扔掉自己两个孩子,每次都被夏侯婴拉上车子(刘邦为此气得多次要杀他),使他们免于一死。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刘邦子,后来的孝惠帝)、鲁元(刘邦女,后来的鲁元公主),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这一点和赵云相似,又长期只是担任太仆(掌管车马)这样的官职,且单独统率大军作战的战例很少,但夏侯婴绝不是一个保镖,而是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将领。
从攻胡陵,与萧何降胡陵;从击秦军砀东,攻济阳,下户牖,破李由军雍丘下;从击章邯军东阿、濮阳下,破之;从击赵贲军开封,杨熊军曲遇。婴从捕虏六十八人,降卒八百五十人,得印一匮。因复常奉车从击秦军雒阳东,从攻南阳,战于蓝田、芷阳,至霸上。沛公为汉王,赐婴爵列侯,号昭平侯。
汉王既至荥阳,收散兵,复振,赐婴食祈阳。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至鲁,益食兹氏。
汉王立为帝。其秋,燕王臧荼反,婴以太仆从击荼。明年,从至陈,取楚王信。更食汝阴,剖符世世勿绝。以太仆从击代,至武泉、云中,益食千户。因从击韩信军胡骑晋阳旁,大破之。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益食婴细阳千户。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赐所夺邑五百户。以太仆击陈豨、黥布军,陷陈却敌,益食千户,定食汝阴六千九百户,除前所食。
灌婴:
灌婴不仅随在刘邦、韩信麾下征战四方,而且常常被派遣独自统兵,战功赫赫,官至丞相。
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杠里。从攻秦军亳南、开封、曲遇。从攻阳武以西至雒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阳城东,遂定南阳郡。西入武关,战于蓝田,疾力,至霸上,赐爵执珪,号昌文君。
从还定三秦,下栎阳,降塞王。从东出临晋关,击降殷王,定其地。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赐婴爵列侯,号昌文侯,食杜平乡。
王武、魏公申徒反,从击破之。攻下黄,西收兵,军于荥阳。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破之。击破柘公王武。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破之。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
三年…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于历下。降下临菑,得其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攻下嬴、博,破齐将田吸于千乘。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于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
齐地已定,韩信…使婴别将击楚将公杲于鲁北,破之。转南,破薛郡长。攻阳,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度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
项籍败垓下去也,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
汉王立为皇帝,赐益婴三千户。其秋,从击破燕王臧荼。明年,从至陈,取楚王信。还,剖符,世世勿绝,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号曰颍阴侯。
从击反韩王信于代,至马邑,受诏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相,破胡骑于武泉北。复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受诏并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于硰石。
从击陈豨,受诏别攻豨丞相侯敞军曲逆下,破之。降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攻下东垣。
黥布反,攻布别将于相,破之。又进击破布上柱国军及大司马军。又进破布别将肥诛。追北至淮上。益食二千五百户。布已破,高帝归,定令婴食颍阴五千户,除前所食邑。
赵云一直跟随着刘备征战天下,其间立下不少战功,打赢了不少战争,经常被称为“常胜将军”。那么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大臣,在他死后,诸葛亮只是哭泣了,而并没有什么格外的表现。
然而他却在听到张飞的儿子张苞死后,又是吐血又是晕倒的,难道张苞比赵云名气、影响还大么?难道张苞有什么格外的身份,在他死后让诸葛亮感到心痛不已?
诸葛亮对张苞和赵云的感情并不相同
很多人可能对张苞并不了解,张苞是张飞的儿子,也是蜀汉著名的将二代,想想张飞和刘备的关系,再想想刘关张与诸葛亮的关系,就可以看出,张苞与诸葛亮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张飞十分看不上诸葛亮,其实这并不是真实历史的情况,在真实历史上,关羽对诸葛亮表现的很傲气,但是张飞很客气,只要诸葛亮用到他,他都在所不辞。
可以说,诸葛亮与张飞之间是有着很默契的合作,在张飞去世后,诸葛亮对张苞更是很照顾,毕竟蜀国的未来还是要看这些二代。说诸葛亮将张苞当作亲生儿子培养,也不夸张,张苞去世,对于诸葛亮来说,有一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没落,情感上很难以接受。
这种亲如血缘的关系,在张苞死后,诸葛亮对张苞的感情也是猛然爆发。其中复杂的心情主要表现在对张苞的不舍和对张飞的愧疚,他没能守护住张飞的儿子,诸葛亮更是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
再来诸葛亮与赵云的感情,其实就有点单薄了,在《三国演义》中,似乎诸葛亮与赵云关系很好,诸葛亮每次点将都会依赖赵云,在正史上,赵云的表现并不是很多,甚至有人质疑他算不上蜀汉五虎上将。
而诸葛亮与赵云的相识,也都是在成年之后,很多合作都是工作上的合作,而且都是对刘备负责,诸葛亮与赵云私下交情未必会有多好,赵云死后,诸葛亮只是心中有些失落,但是并不至于吐血昏倒。
诸葛亮对张苞和赵云的期待值并不相同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自己对刘备赏识的感激之情,因此他想要完成刘备的统一天下的夙愿,所以在出师北伐之际,留下了《出师表》给刘禅,既是诸葛亮向刘禅表忠心,也是想要劝谏刘禅做一个明智的君主。
而且在蜀国晚期的时候,蜀国有能力的大将也是渐渐减少。甚至后来有一句话说,“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也是一种嘲讽了。
赵云的确是刘备手下核心将领之一,但是其职责主要是卫戍部队,在独当一面的战术战役中,并没有多少表现。
而赵云,当时年龄也大了,《三国演义》中讲赵云七十五岁上战场还能力斩武将纯粹是扯淡,在古代打仗绝对是力气活,岁数大的人,只能是混吃等死。
如果蜀汉发生战争,看的还是看蜀汉的将二代,张苞作为张飞的长子,根正苗红,是蜀汉最值得信赖的种子选手。
张苞不幸去世后,诸葛亮自然感觉痛心疾首,这一点对赵云去世来说,影响也是巨大了。
诸葛亮对赵云的去世有准备,而对张苞的死亡却是没有料到的
另外,赵云在诸葛亮北伐时就已经病重了,当时的赵云已经七八十岁了,已经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所以诸葛亮也是有了心理准备。而且赵云是自然死亡,不可避免的会有那么一天,所以诸葛亮对赵云的死亡,尽管心中是很伤心,并不是那么吃惊。相反,张苞的死亡是突如其来的,诸葛亮没有一丝一毫的准备。
当时诸葛亮讨伐魏国,魏兵大败,张苞奉命斩杀魏国大将郭淮、孙礼,但是在追捕的过程中,张苞不慎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当时张苞头已经跌破,现场很是惨烈。
诸葛亮得知后,很是惊慌失措,便命人送张苞回成都养病。几天后,噩耗传来,张苞身亡,因此诸葛亮一时伤心过度,竟然口吐鲜血,晕厥过去了。
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很相近,在接受时间上就给了诸葛亮双重打击
最后,在死亡顺序上,赵云先去世的,也许诸葛亮还能承受得住,然而不过一年时间,张苞也去世了,诸葛亮先后经历了两位大将的死亡,必然无法忍受这锥心之痛,吐血昏倒了。
如果说一开始在得知赵云去世的消息,诸葛亮还能依靠、安慰自己,那是赵云的解脱,那么在张苞也去世之后,诸葛亮再也不能用任何理由宽慰自己,对张苞的死,他没有任何的借口。
所以说,不管是赵云的死还是张苞的死,对诸葛亮而言,其实都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人总是有感情的,只是对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情依赖。
可能诸葛亮对张苞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上下级的关系了,更多的是父子之情,所以,在张苞去世后,诸葛亮才会觉得肝肠寸断。对诸葛亮而言,他不仅仅失去了一个大将,更是失去了一个“儿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