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报过一家,费用不低,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体会这种感觉,一直很焦虑,一直等着老师的回复,但是老师一天就只回一两句,后来我忍无可忍,没继续付费了。 第二个机构,全国都有线上老师,老师人很负责,价格也优惠很多。帮我指导了一个多月,现在复合了。 虽然被骗过,但是我也不后悔去挽回,能回来就好吧。如果不是真的很爱,我也不会挽回的,
情感相似之处有:⑴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⑵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⑶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⑷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
《京口月夕书怀》的颔联是: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长期飘泊在外,年老旅居他乡的孤独悲凉之情。
“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这是全诗中最为明确地披露了作者心迹的两句,于此诗人非常成功地运用了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
颔联是写自己:回想多年来饱经世事,历尽沧桑,虽有凌云壮志,却命运多舛,大半辈子的异乡奔波劳碌,到头来却只换得两鬓苍苍。
诗人在萧飒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飘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的孤独悲凉之情,饱含万事不如意的郁闷,感慨时光老去,年华不再,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诗歌句律清健而感慨苍凉,有杜律精神。
“凉”字是诗眼,因为全文就是围绕一个“凉”字展开的。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七步成诗才放旷,月夕花朝情荡漾出自那首诗
应该是作者自创,不过有引用的部分:
月夕花朝
成语: 月夕花朝
发音: yuè xī huā zhāo
解释: 月明的夜晚,花开的早晨。形容良辰美景。
出处:《旧唐书·罗威传》:"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
示例: 空误了幽期密约,虚过了~,天缘配合,有分煎熬。 --元·郑德辉《迷青琐倩女离魂》第一折。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良辰美景。
英语:〖the evening of the moon and the morning of the flowers〗
月夕花朝txt全集下载月夕花朝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选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四 月夕
月夕花朝最新章节TXT----- 如果有人认为这微妙的沉默是因为莫霄被纪槿的言语打动而思路停滞了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莫霄的脑子不仅在运转,而且是在急速地运转。
莫霄想:说的好听,我之前独自隐居默默无名。你怎么就单凭听筝这场闹剧,和之前短短的会面,来判断我是否真有才干?
纪槿发现莫霄的眼珠子稍稍转了转,马上想到:看着模样,似乎他怀疑我了。我或许应该稍微夸赞一下他父亲和哥哥的作为,来表示一下我对他才能的信任。
莫霄想:他或许会想到我父亲是太傅,哥哥是上卿。“虎父无犬子”,想必另一个也一定出色。可父亲有两个儿子,一个出仕为官,一个隐居靖阳,天下皆知,我隐居的时候怎么不见他来请?
纪槿想:我可不能让他知道其实他的才华对我无所谓,他的美貌才是我所看重的。哎,之前虽然听到南夏国太傅的小儿子不求名利住在靖阳村落,却不知道是个美人。若是早些知道靖阳有佳人就好了,也不至于这么晚才见到。哎……对了,这也可以用来表达……
需要别的再问
月夕花朝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选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那是他即将三十岁前的一段生活低谷,辞去在国内一家大型入口网站的编辑工作,变更了手机号码,搬离住了几年的36层电梯公寓,结清房租,带上简单行李,几件衬衫和T恤,换洗的牛仔裤和休闲裤,毛巾、牙刷、剃须泡沫,带上膝上型电脑独自出外旅行,来到隐蔽在大山中间的古生态村落,终日寄居在白墙黑瓦的古风建筑小旅馆中,终日除了吃饭和出外散步,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闷在房间里看书,看**或者抽菸,拉上窗帘,阻隔从外界照射进来的光线,黑暗使一个人具备足够的安全感,不被任何人打扰,不被光照世界的目光所窥视,也不关注电视新闻。
婺源地处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自古以来属于徽州六县中的一县,历史上属于安徽,近代由于政治缘故又将其划入江西,婺源人骨子里带有的深厚徽州情结使他们只能对外宣称自己是婺源人,不是明显的安徽人,也不是明显的江西人,他们只是安徽与江西之间厚重渊源的一个缩影。
古时的婺源,夹杂在青山环抱中,交通十分不便,……
请问成语月夕花朝的意思和解释,用月夕花朝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故事典故: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你则待要爱纤腰,可便似柔条,不离了舞榭歌台,不俫更那月夕花朝,想当日个按六么,舞霓裳未了,猛回头烛灭香消。”
曹植七步成诗,那首诗是什么《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萁:豆秸。 此句一作 “煮豆持作羹 ”。 漉:过滤。 豉:豆豉,一种把大豆加盐磨碎后做成的干酱。 本是:一作“本自”。 这首诗在有些书中没有第一、二句或二、三句,全诗由四句组成。 鉴赏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 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名为吟物, 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 诗。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物件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曹植才高八斗, 文风俊逸刚健。 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月夕花朝 朝阳丹凤怎么读文字:月夕花朝 朝阳丹凤
读音:yuè xī huā cháo cháo yáng dān fèng
声母和韵母配合规律:
1 声母n及零声母与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都有拼合关系。
2 声母f、g、k、h、zh、ch、r、z、c、s只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
3声母j、x、q只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
4 声母b、p、m、d、t不同撮口呼相拼。
月夕花朝的txt全集下载地址月夕花朝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选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正文 深闺佳人之--拨开云雾②(修改篇)
“一炷香的时间到了,不知两位可否猜到?”自是花王亲自问答案,花王不愧为花月王朝的第一美男子,虽是孩提的摸样,但是仍可看到眉宇之间的不凡气质!
这一看,看的林清不免有些惘然,望着花王的深邃的双瞳,竟然有一点失神。
传闻说花王本乃花月王朝第一美男子,不过还有和花王并称的两大才子,林清那时候也是隐约听父亲说过,一位是已经下台的前朝宰相--刘敏,还有一位好象是什么世外高人的徒弟
“姑娘!”这位姑娘到底是怎么了?花王一看林清这样痴痴的看着自己,不禁觉得好笑!
“啊!~花王,我已经猜出来了`但是不知道对不对,小女子斗胆一试!”诶呀``糗死了!今天到底是怎么了!竟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失了那么多次礼!林清暗恼不已。
“那不知这位公子猜的如何呢?”花王手一扬,举手投足之间无限风情!
“秉花王,在下也已准备答案好了!”那仁兄一拱手,犀利的眼神望向林清,满目的挑衅。
林清也撇过头……
确认后请采纳
月夕花朝电子书txt全集下载月夕花朝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选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本站提供的小说《月夕花朝》作者韩凛版权所有。阅读更多月夕花朝最新章节请到阅精小说网阅读,支援正版小说。 ①若读者发现耽美小说小说月夕花朝最新章节本站未能及时更新,请通知我们,以便及时新增。
②《月夕花朝》是一部优秀的耽美小说小说。会员转载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分享,如果作者韩凛不同意本站转载请联络我们,以便及时处理。
月夕花朝最新章节TXT----- 首先关于名和表字的问题,做一个古代文化常识解释。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摘自中文wikipedia)
比如说莫霄,字观岚。便是只有亲近的人和自己方能称“莫霄”,平日他人相称,都是叫“莫观岚”的。
因为本文会涉及到这个常识,所以先解释一下。
……
典故七步成诗的典故七步成诗七步成诗
成语解释
七步之内能完成一首诗,比喻人的才思敏捷,知识渊博。
成语典故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译文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月夕花朝人设》韩凛》最新txt全集下载《月夕花朝人设》韩凛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选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公子欢喜大人另一篇妙文,而且非常虐心。
《大城小事》
依旧是微笑的猫大人,一群律师排除万难营救朋友的故事。
《不疯魔不成活》
微笑的猫大人的另一篇经典作品。
《考古手记》
个人最喜欢的微笑的猫大人的文。而且今年又开始更新了,非常期待。
《晏怀惜》
微笑的猫大人的第一部作品,好笑啊好笑,经典啊经典
《犹记斐然》
自己觉得这是天籁纸鸢大人最好的文,文字内敛,结局凄美
《纨绔风流劫》
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公子欢喜没有写多余的话语,却叫人亦意犹未尽。
公子欢喜大人另一篇妙文,而且非常虐心。
《大城小事》
依旧是微笑的猫大人,一群律师排除万难营救朋友的故事。
《不疯魔不成活》
微笑的猫大人的另一篇经典作品。
《考古手记》
个人最喜欢的微笑的猫大人的文。而且今年又开始更新了,非常期待。
《晏怀惜》
微笑的猫大人的第一部作品,好笑啊好笑,经典啊经典
《犹记斐然》
自己觉得这是天籁纸鸢大人最好的文,文字内敛,结局凄美
《……
秦月夕顾梓晨小说叫做穿越傻女有灵泉。秦月夕顾梓晨是穿越傻女有灵泉小说中的主人公,作者是语语子,小说内容是一朝穿越,秦月夕成了人尽皆知的傻子,还嫁了个双腿残疾的相公,面对一家子肩不能提手不能抗,家徒四壁,吃了上顿没下顿,她一挥袖子,这都不是事儿。
带着相公小姑子开荒种地,治病救人,开饭馆,日子过的风生水起,眼看着他们家生意越做越大,有人坐不住了,景安侯府,这是我秦家的女儿,所有收入归侯府所有。
穿越傻女有灵泉小说节选
唔,头痛得像是要炸裂一般,偏偏周围还吵吵嚷嚷的,她挣扎着睁开眼睛,一道阴郁冷沉的视线陡然落在她头顶,出于杀手的本能,秦月夕从床上一跃而起,警惕地看向视线来源,目光却凝住了,入目是男子坐在床沿边的轮椅上,身上穿着质地粗糙的红色喜袍。
手里紧紧的撰着喜帕,那五官生的极为精致,活像是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雕刻而成,但他的眉眼间却浮现着明显的怒意看她的目光充满了厌恶,怎么是你,不是秦月染,秦月夕愣了一下,秦月染,166小说她不是被组织内的人背叛追杀。
中枪后一命呜呼了吗,脑门忽然针扎似的痛了一下,原主的记忆蜂拥而至,原主叫秦月夕,本是景安侯府庶出女,因出生异常,被定为不详,且天生痴傻不通情智,故而被众人诟病,在府中过得连下等丫鬟都不如,受尽欺负。
中秋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1]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编辑本段]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到最后,也没能将那树木砍倒。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玄宗漫游月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编辑本段]中秋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拜月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各地习俗
燃宝塔灯
抛帕招亲
乞月照月爬月
偷菜求郎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客家习俗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走月亮、走三桥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祭月、烧香斗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中秋诗词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太多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2568htmltp=1_1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