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家校沟通?

如何家校沟通?,第1张

家校沟通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成绩和行为管理等方面都极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1 确定沟通渠道: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面谈或家长会等方式进行沟通。父母可以与老师或教育者建立专门的通信书和/或微信群,以便快速共享新信息和提出问题。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建立一个容易联络和交流的沟通机制。在沟通过程中,双方均应采用积极、尊重和耐心的态度,并确保信息明确和准确。

3 协作解决问题:如果孩子面临问题,如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等,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协作解决。在寻求解决方案时,应真正关注孩子的利益,并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4 识别家长关注点:对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和担忧,教育者应帮助家长理解重点。同时,家长也应该了解学校和教育者所重视的方面,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5 重视情感细节:除了要关注孩子的学术进步和教育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状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个性,以建立一个积极的家校关系。

总之,家校沟通是孩子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有助于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提高家庭参与度和的家庭支持。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协作解决问题和关注情感细节等方式,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建立良好的家校伙伴关系,以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孩子的成长既受学校的影响,也受家庭的影响。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相互关联。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家庭,学校的相辅相成。

1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提供了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知识、技能和社交经验。在学校,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文化,从而扩大他们的视野和认识。

学校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自信、自尊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机会,如体育、音乐、戏剧、辩论等,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2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孩子们最重要的社交环境,父母是孩子们最重要的角色模型。从父母身上,孩子们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家庭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稳定和安全的情感和关系。

3家庭还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可以在家里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写作、烹饪等。因此,孩子的成长既受学校的影响,也受家庭的影响。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相互关联。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以确保孩子们获得全面的支持和关爱。

      学校教育从来就不是孤岛,学校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家长是否能够亲自陪伴孩子,而如何指导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学校教育可以做出很多努力,创造出新的“成长点。”

      第一家庭教育讲师团。我们需要有人做家庭教育普及的事情,中国教育最紧要的问题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家长。让每一个家长知道他身上的责任,让他知道,如果没有了他们的陪伴,孩子身上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遗症。第二是教师家长学校。教师本人除了做好教师,还要做个好家长,这个更实在。如果我们老师连家长都做不好,那么我们对别的家长还会有什么希望呢?

        学校教育主要职能是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性格一一身体本位。”

      一、父母亲自陪伴对孩子成长有重要影响。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工与合作。家长必须让孩子在“入学前”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且在孩子“入学后”持久的关注孩子成长细节。有了孩子,父母最好减少在外面的应酬,和孩子在一起。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父母最好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家庭环境是孩子的后天遗传。父母的教育方式、生活习惯一直在持续地影响孩子的成长。为了让孩子逐步过独立的生活,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需要过独立的生活。只有父母独立,才有可能让孩子独立,不能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在陪伴孩子时,家长最好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和劳动量,“性格好”和“身体好”本身就有独立的价值。人的幸福与知识和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却与性格和身体有直接的关联。性格好和身体好除了增进人的幸福感之外,也以某种看不见的方式影响人的学习成绩。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病因可能是在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并责令孩子努力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对孩子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

      三、孩子成长的三个关键期与家庭教育的关键教育

        就孩子成长关键年龄来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3岁前后、9岁前后和13岁前后。3岁前后是孩子感性教育,尤其是情感、语感和动感的关键时期;9岁前后是孩子规则教育的关键时期;13岁前后是孩子理性尤其是意志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3岁前后,孩子主要通过看、听、触摸等感觉来认识世界。需要宽松教育,自由教育,爱的教育。

      9岁前后,孩子需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以理制欲。需要严厉教育、规则教育。严厉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13岁前后的孩子处于中学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因“肾气盛”而出现的第二性征,身体发育接近成熟状态。在卢梭看来,“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卢梭建议父母和老师要将孩子“健壮”地带到12岁。12岁之后,孩子可以接受理性的教育,也就是说,13岁前后,尤其是13岁到18岁是理性尤其是意志力发展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为3岁前后的孩子提供母亲的陪伴,为9岁前后的提供父亲的陪伴,等到13岁前后,父母最好逐步退场,让孩子逐步走向独立决策的自由生活。

简更1212‖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

文‖张爱敏

家校合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重要话题,也是一个如影随形的重要课题。一周以来,永联研修团队的50位小伙伴从不同角度审视家校合作,畅谈家校合作的双向性与伙伴关系,关注到目前家校合作的碎片化、单向性与随意性,也关注到更新家校合作理念、精进家校合作途径、落实多维常态课程才是家校合作的最佳路径。那么,笔者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成就最完美的教育。

一、更新家校合作理念。

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传递迅捷、多元,但存在随意性与片面性。这既是家校合作的机遇,也是不小的挑战。

当下,家长越来越热衷于子女教育,但却缺乏家校合作意识。如对孩子衣食住行的“过度关注”,对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的“过高期待”,“唯分数”论成败类的“内卷”比比皆是,对学校抱怨更是不绝于耳。

更有甚者,对校方的高期待与自我的低陪伴自相矛盾,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学不好是教师的事”“出了问题是学校的事”,这一系列的错误认知往往导致家校沟通不畅,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现象。

与此同时,教师往往也认为家长不懂教育教学规律,把学生问题都归结于家庭问题、家长素质,深陷家校合作的困境。

众所周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使命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唤醒家庭、唤醒家长比唤醒孩子更重要。2017年,我又接了一届学生。组建家委会,创建“并肩、同行、携手”家长群,举行“父母共读”“亲子共读”等开营仪式,召开“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做父母温和而坚定”之类的周末座谈、微型讲座,让父母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让家校一起携手为孩子成长助力。正如马克思所言:“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呢?”

更新家校合作理念,重塑家校合作行动,与家长共建平等的伙伴关系,让家长成为班级的合伙人。这种合作是心甘情愿、心满意足的,是服从成长、服务成长的,是遵循规律、遵守规则的,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久而久之,家校情感融通了,父母情绪平和了,师生关系良性发展了,班级愿景、班级目标家校越来越契合,一切都向着最美好的教育出发了。

二、精进家校合作途径。

当下,常见的家校合作形式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联系手册、教师家访、家长参与学校(或班级)活动等。如此家校合作,多随意性,少计划性;多阶段性,少连续性;多单向灌输,少双向交流;多相互抱怨,少彼此配合。扪心自问,这样的家校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吗?答案是否定的。

朱永新教授曾指出: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惟有家校合作,才能激活教育磁场。诚然,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两大场域,家长与教师是孩子生命中的最重要的贵人。家庭与学校,亦或家长与教师的关系状态,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表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那么,如何精进家校合作途径呢?这就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优质的学校教育鼎力协作,为了共同的愿景,以全面的、常态的、持续的合作为径,在时间与空间、手段与方法、主体与客体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科学协同,组织一系列有效率、有价值、有成效的家校共育活动。

如新教育实验学校关于家校共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采取了六大行动,精进家校合作途径:

一是依法依规,完善家校合作共育制度;二是拓展平台,创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新父母学校”“新父母俱乐部”“萤火虫工作站”;三是亲子活动。遵循新教育实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推动亲子师生共读共写共赏活动;四是家校沟通。通过家校读物、微信群与QQ群、家校叙事、家校互访等畅通交流渠道;五是共享资源,资源互补。如资源室、学校社团、新父母课堂、父母志愿者、社区大讲堂、社会实践基地等有关各方资源进行多种组合,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与可能;六是榜样示范引领。家校合作共育的多方一起成长,在为孩子做榜样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真正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而让学生成为更有温度、更具质感、更加聪明、更为高尚的自己。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家长,这对教师无疑不是一种考验与挑战。处理好了皆大欢喜,处理不好危机四伏。

回眸班主任生涯,特别是年轻时,经验不足,能力不够,更谈不上专业化,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遗憾。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一定会多读书,更敬畏,少说教,多活动,在思想碰撞中激活教育磁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如结合具体的校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目标相关、内容有序、系列化呈现的家庭教育课程设计。如围绕“学会做好父母”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学会陪伴,学会沟通,学会评价等;开展一系列的亲子活动,让共读、共赏、共写成为交流的常态;再如围绕“教会孩子学会学习”“教会孩子学会生活”“教会孩子做好毕业规划”等做一些具体的规划。

总之,惟有专业,才有尊严,才有发言权。如遭遇沟通不畅,遇到奇葩家长,更应该以高姿态、高素养自居,切不可自损形象,伤身伤及他人。

为人之师,眼里应该没有学霸,也没有学渣,只有一个个等待唤醒,需要看见的孩童。遭遇“熊孩子”,恰逢“熊家长”,也应以礼待之,本着“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原则,以礼感召,感化,有正气,有骨气,更有勇气,决不跪着教书。

如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以便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化解矛盾,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此时,教师要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查。以礼相待,不卑不亢;告之以事,晓之以理;供之以据,动之以情。阐述事实,不评判;提供证据,不虚假。在有图有真情、有理有共情的沟通氛围之下,家长往往也会化干戈为玉帛,与教师理念契合,与班级管理达成共识,谱写出家校共育的和谐篇章。

另外,家校合作,要树立起边界意识。我们是人,不是神,千万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所谓的爱绝不等同于“大包大揽”。特别是班主任,千万不可迷信“爱”的力量,见错就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定要有“边界意识”,决不盲目扩大自己的责任。

总之,为了提升家校共育水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以及公益组织、社会力量的多方合作,不断更新家校共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体系,强化课程意识,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生动样本,可复制的鲜活经验,可学习的制度建构,以此夯实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点,使家校合作更加富有成效,更加温馨完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60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