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如果你指的是楷、行、草、隶、篆这五种书体的话,就主要是看你本人擅长什么书体啦。你擅长哪一种书体写起来的时候就得心应手,当然就很容易表达出你的个人情感。按我们平常思维行、草书书写的自由空间大些,写起来笔走龙蛇,挥洒自如应该是比较适合表达情感的,而楷、隶等正书体比较严整、平正些,表现的空间不大。但实际上我认为不尽然,比如柳公权为人很正直,有骨气,他写出来的楷书就很遒劲、严整,很刚强的感觉;欧阳询为人很清廉、严谨,所以他写的楷书就很挺拔;而赵孟頫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他写出来的圆笔就比较多些,显得比较妍媚些。所以我认为呢,行、草书是比较容易表达些,但是那也是有一定的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水平达不到糊乱写一通别人也欣赏不出所以然,水平到家了哪一种书体都可以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个人情感。
综合起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水平。比较可行的方法是练一段时间的楷书,打好一定的基础,再开始练行、草书,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方式,写行、草书的人比较多。不过说实话,如果真想将来在书法方面有所建树的话,最好多花些精力在楷书上,因为楷书是根基,太重要了。我也是书法爱好者,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相互交流。
1 楷书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字帖
楷书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字帖 1用楷体写中秋的诗
闰中秋月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这件《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 ”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 “瘦筋”的含意。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此册页曾经清宋荧、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2关于中秋节或国庆的诗句,可以用在书法作品上的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2009-4-7 16:08 回复 jennysxm 4位粉丝 2楼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
3有关中秋古诗七言毛笔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作者: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念奴娇 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中秋月作者: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登楼望月宋 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阳关曲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中秋节的诗句:《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登楼望月
作者: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译文:
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会撑破月亮的。
米芾[fú](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f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
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5关于中秋诗句的十个句子
诗句: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米芾(1051--1107),字元璋,襄阳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能为诗文,尤长于翰墨,书法为宋代大家。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词:中秋月圆 银盘高挂 玉兔东升 花好月圆 月明如水 月晕而风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明星稀。
6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四句
关于中秋节的四句古诗:
1、《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释义: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
2、《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释义: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释义: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4、《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释义: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5、《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宋-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释义:刚刚接近中秋,月已清圆,似是在鸦青色的幕布上挂着一团冰盘。忽然间,觉得今夜的月亮,独自行进在,与天隔离的空间。
6、《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义: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7请问有那些关于中秋的古诗,诗句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诗词——汉魏诗
1、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古诗: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3、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楷书是书法字体之一,从古至今,成为人们学习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联都是用楷书写的,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欣赏楷书对联书法作品1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2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3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4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5
楷书创作的艺术变化
楷书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变化。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有自己的性情,颜筋柳骨、雄壮险峻是性情;古朴、自然、野逸的墓志也是性情。每一种性情又依托于笔法、字法、章法之中,这正是学习中要理解和领悟的规律性的东西,是临摹的目的。
楷书要达到艺术性的格调,除了继承唐楷之外,还要在北碑、墓志上下凡功夫。看看唐朝之前的楷书,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楷书,而颜柳登峰造极之后则越发的失去了情趣和意境。
追求楷书轻松、自然、舒畅、体现人性理念的美,才是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和给予的有一个机遇。
楷书创作也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感情的抒发同样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这个理性就是楷书的规律——聚散、大小、长扁、欹正的变化;字与字之间生动、和谐的兼容、融合、协调;单字有精神相挽之处,通篇有气息的贯通。所以章法是第一要务(并非只是横幅、竖幅、对联、扇面、落款、钤印这些形式问题)。
楷书的结体
楷书的结体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可以说是最规范的一种字体,学好楷书,是学习和掌握其他各种书体的基础。
文字的结体和书法是楷书的结体似乎有相似之处,但其实差别甚远,前者有属于语言学范畴的,后者则是属于美学范畴的艺术情感范畴的。所以,在楷书结体的种种类型中,都不难看到那些神秘和美的原则,如对称、等分、黄金分割。
单体型字笔一般都比较简单,适合在米格作字,其重心在格子的中轴线上,两部对称型亦如此。在结字上,单体型字最难写,无照应即要八面照应。两部型上下对称的,相同笔画或字型相同的,一般下面要写的大一些,宽一些。如“昌”、“吕”等字,下面宽大些,才托得住。三部型在结字时要忌平分秋色,有的字宜两头大中间小,如“树”、“鸿”、“衍”等;有的字宜两头小中间大,如“掷”、“徽”等;有的字大小则相同。在两头笔画长短相同时,可使左边笔画写短,如“辩”字,前面的“辛”可写得紧缩一些、短一些,后面则才舒展些,竖笔可长些。全包型可依长和短处理,长者可写狭,短者可略扁一些,笔画相互穿插,避免出现直线的空隙。
以上只是基本类型,除此外,还会遇到比较繁杂的情形。因此也有的书家将此概括为繁杂型。繁杂型其实是一种复合型式,它往往是那些结构繁多、笔划繁多的字。如“音”,是由“乡”和“音”组成:“丽”“鹿”二字合成;“鹦”由四个字组成,对于这种情况,书者可将其分解成几个部分处理,原则是每个部分的字亦按常规处理。整体上,长短处理又要以方格为准绳。
关于结体,素来有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和李淳进结体八十四法之说。欧阳询的三十五法为: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挖、相让、补空、贴零、粘合、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住、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却好、大成小、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长右短、褊、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等。这些都要细细体会方悟其旨。李淳进后来又总结出结体八十四法。李是明皇朝臣,他自幼习字,后以研究名世。他先是把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徐庆祥注)中关于楷书结字一百一十三目筛为五十六月,后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总结出二十六目,成为今天为人们较熟悉的八十四法。李淳进的结字法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更为细了。具体为“天覆、地载、让左、让右、分疆、三匀、二段、三停、上占地步、下占地步、左占地步、右占地步、左右占地步、上下占地步、中占地步、俯仰勾、平四角、平两肩、勾画、错综、疏排、镇密、悬针、上平、下平、上宽、下宽、中竖、减捺、减勾、让横、让直、横勒、均平、纵波、横波、纵戈、横戈、屈脚、承上、曾头、其脚、长方、短方、搭勾、重撇、攒点、排点、勾努、勾裹、中勾、绰勾、伸勾、屈勾、左垂、右垂、盖下、真下、纵腕、横腕、纵撇、横撇、联撇、散水、肥、瘦、疏、密、堆、积、偏、圆、斜、正、重、并、长、短、小、向、背、孤、单、大。
楷体字的意义找不到,不过学楷体字的意义找到了,如下:
为什么初学书法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楷书上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技』的问题,圆熟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可以说是书法的基础,离开了这根本就很难入『道』的境界,书法艺术中的意境、神采、趣味、气韵、风度都必须凭借技巧和功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昔人有言:『君子图本,小人图末。』初学书法当必先脚踏实地,以沉着为本,而后能绝迹飞空,入痛快之境地。而楷书是锻炼沉着功夫中最为理想的书体,或以唐人楷法入手,然后流溢为行草;或彻上彻下,从篆隶入手,而后施之于金石,本立而道生,此不易之理也。学习楷法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楷书具有较为广泛的实用价值。由于楷书具有通俗易识、端重庄严的特点,故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记铭、记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以示庄重肃穆,其中还包括重要文书的誊写,经文写卷的抄录,名胜古迹的题字等亦常以楷书为载体,至于他的观赏价值则更高,一幅精美的楷书作品悬挂在展所或斋室中,不仅能与其他书体相交辉映,而且还能产生一种静的氛围,于萧斋静对中百看不厌。
二、能陶冶人的情操。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人们在工作之余暇,总想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调节一下紧张的气氛,当然遣兴游戏的种类很多,但亦不妨以练字作为一种选择,最好先营造出一个比较幽雅的环境,窗子十分明亮,书桌亦很干净,案头置几本古帖,墙上悬挂名人字画,泡一壶茶,燃一支烟,然后焚香默坐,随意取一册字帖翻阅,看到会心处,不觉心中技痒,手下欲书,则铺纸濡笔,于静坐中作楷法数十字或数十行,自能使人平矜释躁,万虑消沉,写到得意处,自觉心花怒放,眼前一片化机,此非人生之乐事乎!作书不仅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更能酝酿一个人的学问。书法艺术古人视为小道,是博学余暇,游手于斯的末技,但他却与文学、诗词、音乐、绘画、舞蹈乃至哲学和美学等有着密切联系,若要写好字就必博涉这些与之相关的姐妹艺术,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在超脱凡俗的胸襟里升华自己的理想。作书写字又能寄托怀抱,排遣心性,人生或时有窘困、潦倒、落魄、失意之时,古之文人因牢骚愁怨之感,发沉雄伟博之辞,诗人则以万种苦心不得已而寓之于诗,而书家则于笔墨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在一种虚一而静的境界中澡雪自己的精神。艺术创作应该是一种超然于功利之上而不计较利害得失的活动,作书是一种游戏,又是一种消遣;既是一种雅事,亦是一种闲事,如果功利性太强,过分地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果自我感觉太良好而肩负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势必就会在挫折中给自己带来一连串的痛苦。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艺术的商品化亦确实促使一些人躁动不安,以急功近利之心,行舍本图末之举,朝学执笔便暮夸己能,理法未备便奢言抒情,规矩未谙便自诩创新,气格未成便狂言个性,希荣慕势,博浮誉于一时;弛逐声利,与时俗之共好,于是学道入魔,野狐惑世,则未有不踬者也。故学书之道,入门要正,心态要平,入门正则能达其变,心态平则能通其灵,排除一切杂念,在这微妙的天地里通灵达变。作书写字还可以颐养身心,古人要求作书前宜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而作书时宜收视返听,绝虑凝神,一心一意注意到笔尖在纸面上的运动,这和气功中的意守丹田有同功异曲之妙,书画家多长寿,是笔墨氤氲,有烟云供养,能给人一种无穷的乐趣,历史上有多少骚人墨客、文人雅士乐此不倦,虽终老而不以为厌,原因就在于他们已深切体会到这种甘苦,由是可知,作书不仅可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亦可以消磨时日,颐养身心,而不仅仅在于名利二字。
实际上,楷书是最符合大众的审美理念的一种字体,也是最漂亮最见功夫的字体。有些人特别是一些所谓大师名家认为,楷书呆板,没有生气灵气,不能舒发人的情怀等,而认为行草才是最高境界,最能表现情感,其实是很肤浅很错误的,他们把书法说的很神秘很难懂,说大众不懂艺术云云,以此来抬高自己的本事技能,可现实并非如此,现实中,书法比其他任何艺术都大众化,它工具简单,是人人必备的信息传递工具,因而也有其规范性,它无法创造创新,也只能通过变变笔划和形态来制造点所谓风格。所以它门槛低,入门易,没那么多道道,由于没有评判标准,也给一些人带来摭丑辩解的余地,也正由于楷书费时长,见效慢,结构严谨,容易看出毛病,那些不具备这种能力,又急功近利,鱼目混珠的人对此大贬特贬,而反过来看看他们的行草,也并没什么特殊,也反映不出什么情感,有些甚至胡写乱画,荒唐之举,真俗真滥,平庸之极,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使人越来越乏味,越厌烦,没什么突破,还有什么脸强词夺理,人们并不认可,只是有些名声罢了,随着盖棺,这些人也就消声匿迹了
我学书法的感悟
楷书最为难学难掌握,但是楷书是书法规律的基础典范,所以从目前学习者绝大多数是从学楷书开始。当你感觉怎么写也写不好的时候,一方面是楷书难写,另一方面是你在不断地进步着,你感觉写的不好,就会努力地去写好,因为你看到了差距。这是一个痛苦的而且是必须经过的过程,有的人时间经历的短,有的人时间经历的长,时间的长短一看悟性,二看造化。有的人没有熬过这段时光,最终与书法擦肩而过。如果你感觉写的不错了,这反而是你进步将会减慢的征兆,许多貌似写书法的行家,为什么成不了大家,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感觉自己写的不错了。
我们在学习楷书时候也可以练习着行书、隶书、篆书等,这样可以有助于更好的练习楷书,也可以减少练习中的疲劳感。
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颜真卿写楷书的特点是:点画起笔和收笔有明显顿挫,因而提按变化明显,尤其是横画,一般两起笔要粗,中段提细。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楷书以雄浑有力、激情澎湃、气韵生动、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颜真卿的楷书创作集中在记叙碑、奏碑、祭文、颂词、诰敕等官方文字上。以下是对颜真卿楷书的详细介绍。
一、艺术特点
1、气韵生动,大气磅礴
颜真卿楷书笔力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他的楷书笔画粗而饱满,铁骨铮铮,每一笔都充满了气势和节奏感。整个作品在视觉上富有震撼力,给人以沉稳的力量感。
2、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颜真卿的楷书富有激情,蕴含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他的作品内敛而富有表现力,每一笔都凝聚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思想。其作品不仅是文字的表达和传播,更是一种意境和情感的流淌。
3、博大精深,审美价值高
颜真卿的楷书造型简洁大方,构图严谨,笔画精湛有力,欣赏性和观赏性非常高。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都非常高,成为了中华书法艺术的瑰宝。
二、代表作品
颜真卿留下的许多代表作品都被后人称为“颜体”,比如《祭侄文稿》、《多宝塔碑》、《祭孔笔记》等书法作品。其中,《祭侄文稿》作为颜氏一代佳作,被认为是颜氏楷书的代表之作。
三、影响和价值
颜真卿楷书以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为瑰宝,不仅对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影响颇为深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顶级大师,颜真卿楷书为后人树立了学习书法、研究书法的标杆。同时,作为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载体,颜真卿楷书在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发展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
颜真卿楷书的重要性
颜真卿楷书以其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和审美价值高等特点,成为中国书法瑰宝之一。其楷书艺术不仅影响深远,同时也为后世书法家树立了学习书法、研究书法的标杆,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