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句和表达情感

杜甫的诗句和表达情感,第1张

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杜甫的诗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生活的创作道路。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的核心内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创作的典范。他敢于接近劳动,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瘼。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的根源:一 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安吏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重了杜甫的深忧。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的思想主题。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有时一想到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石壕吏》描述了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文体图景,形象地呈现了安史之乱中唐朝的社会现实。杜甫诗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在经细节描绘来揭示生活本质。

  (二)因叙生感,因感生议,感事与写意有机地结合。杜诗因事生感,推己及人及世。诗人在回奉先县探家时,耳闻目睹华清宫内君臣宴乐而联想到“寒女”的置帛纳税;由听说达官贵人生活的骄奢而概括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又由自己“入门闻啕,幼子饥忆卒”的遭遇联想到自己享受“生常免租税,各不隶征伐”的待遇还如此辛酸,平民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因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又呈吴郎》替打枣的寡妇向吴郎求情。他将心比心,深切地感受到四海涂炭的时运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他富感于叙。如《兵车行》诗人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否定和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完全寄寓在咸阳桥边送别征人,“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青海边古战场新鬼烦冤旧鬼哭的描写叙述之中。如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把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的国事虚化为一年一度的春景,诗人角景生情,感慨万端。

  (三)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内心、思想情怀抒情方式,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如《北征》描述自己离别朝庭的忧虑,沿途所见田野的荒芜,战争白骨遍地,百姓受难的景象,家中饥寒将近的情形,思虑国家借用回纥兵力平叛以来时局的变化,表达对肃宗中兴的期望,感情深沉复杂,忧虑中有讽刺。《自京赴奉先县五百字》、《壮游》、《洗兵马》、《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等,都通过这种万转千回的抒情方式抒发出丰富复杂、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形成了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三、在文学史上,杜甫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最早从周代民开始。到了两汉乐府民,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到了建安时代的长诗《孔雀东南飞》,更是一个突出的奇峰。

  (一)杜甫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并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杜甫继承了古体诗的创作成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摆脱了乐府古调的拘束。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描写、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典型事件的场景,描实的生活细节和刻画人物的心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溶抒情于叙事中等。他掌握和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说杜甫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其中之一则是“杜诗无所不入”,凡是别人能写文章的素材,杜甫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写。他还广泛地吸收前人成功的艺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撷取了《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以及同时代的文学成果,总结丰富的社会人生阅历,使诗内容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学习古人,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新题,直接开创了中唐新乐府的先声,为后代诗人指出了一条通向现实、通向生活的创作道路。

  (二)杜甫以写诗为祖传的事业,很注重艺术的锤炼,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力求创作出诗的完美,杜甫诗讲究苦学、苦思和功力,注重炼字、炼句、炼篇章。例如,杜诗学习民运用对话和口语,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字字敲打得响、字字不得闲的诗句,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诗更接近生活,接近众。在炼字上,杜诗具有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炼出字义的伸缩性,言浅而味远,表情彻要,写物传神。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的“垂”字和“涌”字,就历来被人们称绝。在炼句(炼意)方面,也是炼出个性精神。例如《秋兴八首》其八中的诗句“让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枝”,用错综倒装句法。《曲江二首》其二,描写精微自然的诗句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等,上下句的关系既相承又相对,既相合又相离。

  (三)杜甫诗在审美意识上,成为儒家正统诗学的典范。杜甫以儒家诗教作为创作的准则,用自己最真诚、最纯厚的态度和爱国热情、忧思的博大情怀,集儒家诗学的大成,开创“诗史”感事写意的新风尚,直接引发中唐诗人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创作精神的转变。无稹、白居易一派的新乐府诗人,就是继承了杜甫诗的感 事写意,偏重于教化,走向感事美刺的创作道路;韩孟一派诗人,继承了杜甫诗的感事写意,偏重于抒写内心世界,走向追奇求变求新的创作道路。杜甫的爱国情怀在我国文学史上和历史上都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宋朝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就受到杜甫的影响,陆游从杜诗中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路,创作出许许多多可可泣的爱国主义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特别酷爱杜甫诗,在燕京坐牢的几年,更是专读杜诗,并集杜诗为五言绝句二百首。正是因为杜甫民忧国忧民的情怀感事叙事,所以杜甫诗在文学史上才引起历代仁人志士的感情共鸣。

  总之,不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表现手法上,杜甫的诗都超越了他先前同辈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丰富的社会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成就了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更是将现实主义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成为后世儒家正统诗学的典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在夔州,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其实情景是融于一体的。

  首句如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次句却平缓而出,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这一片空阔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万象纷繁和百感交集。"无边"的丰富纷繁,"不尽"的悠远深长,"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类示范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如此一来,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样的审美精神: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艰难困苦,穷愁潦倒,玉汝于成。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丰富、深沉、有力度的。

  此诗四联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这种写法历来受到评家注意。

  《诗薮》云:"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后游》;

作者唐·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这首诗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先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词,后游也就是重游,重游修觉寺;怜的意思是爱;有待有所期待;烟光是云霭雾气;暄的意思是暖;此指的是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哪里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先来看诗的前两句,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用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接下来两句,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这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说,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自私的;

我们再往后看接下来的两句,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都在此处,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最后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

杜甫《绝句》表达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结束的欣喜,以及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这首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春。唐肃宗宝应元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变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全诗用词简练,用字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描写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6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