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吗?

你了解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吗?,第1张

什么是生活态度取向?

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积累了大量潜意识的决定,这些决定,共同形成了你的生活态度取向。现在,你的孩子也正在形成他们的生活态度取向。生活态度取向并不描述你是谁,他们代表着你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决定。

实际上,成年人既会形成一种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又会形成一种次级生活态度取向。

当你感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或不安全时所采取的行为,就是你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

当你有安全感时所采取的通常行为就是你的次级生活态度取向。

以控制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比其他取向的人更难以忍受批评和羞辱。这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以控制为取向的人相信,能够避免批评和羞辱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控制。记住,这是一种个人的信念,而不是事实。在具有控制取向的人看来是批评和羞辱的情形,另一种人可能会付之一笑。这是一个感觉问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控制别人通常不是以控制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关注的焦点,他们想要控制的是自己和局面,以获得安全感。然而,孩子们却容易将此理解为对他们的控制,并且可能会反抗。

很多人都想力争优秀(卓越),不愿意自己是个无意义和无足轻重的人。然而,以力争优秀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自己无足轻重和无意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注意,那些以力争优秀为己任的人极少想要比别人优越,他们只是有一种错误信念,认为如果自己不是出类拔萃,自己就不够好,这往往导致孩子感到自己无能。

每个人都想要安逸的生活,都希望能远离情感上、身体上的痛苦和压力。然而,避免痛苦和压力成了以安逸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最在意的、决定着他们的行为的事情。其他取向的人当然也不会为痛苦和压力而狂喜,但他们不会把避免痛苦和压力当做生活的第一要务。这种取向可能会导致孩子被宠坏,变得让人费心费力。

很少有人喜欢被拒绝和孤立。然而,以取悦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在感到不安全时,会把免遭拒绝当作其行为的主旨和基础。这会导致别人占据优势,或被他们的不安全感搞得不胜其烦。

有趣的事是,由每一种取向促成的行为往往造成与初衷相反的结果。

例如,一个试图取悦孩子的人可能讨不到好,因为他忘了查证这是否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想要安逸的人可能造成更多的压力,因为他们在当时避开了一些似乎会使他们不舒服的措施,但因为孩子只会提要求而不懂得合作,这些父母在将来会遇到更大的麻烦和压力。那些认为自己必须控制的人,往往会在孩子反叛时招致批评和羞辱;那些为了避免无意义的生活而力争优秀的人可能得到最无意义的结果:他们的孩子已经形成了无能为力的感觉,或者会追随父母的脚步把一生都耗在证明自己上。

不论哪种生活态度取向,关键在于其主要动力是为了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然而,正像那些为了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做出错误努力的孩子会选择错误目的一样;大人也会因为选择了“错误”的方式而适得其反。我们“行为不当”,并且会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造成疏远,而不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清醒的意识和良好的情绪能帮助我们超越这种适得其反的信念和行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有效的对待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请你对照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答: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就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一、认识和能力

《课标》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目标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离不开语言实践,其基本方式也就是听、说、读、写,包括多交际、多读书、读好书和多进行写作实践。这种实践,不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待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在过去我们只要求学生读考试文段、做与考试有关的基本练习,把语文实践理解成纯粹的考试、检测,严重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体需要。而从三维角度出发的新课程,如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除知识练习外更注重的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个性发展等。同时,阅读方法的运用、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标第六条“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第七条“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第十条“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目标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知识与能力的维度

二、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第九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指出了能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例如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所以三维下的语文实践是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类文章。因而对语文课程教学对三维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下面分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析说明。

(1)情感态度。语文课程总目标2-3条是对情感态度的具体要求。第二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第三条“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新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2)价值观。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既要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课程总目标第一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注意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社审美情趣。”第四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总结以上两点,可以得出,要学语文,更要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统一。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也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去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感,而不应该以文本烦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的蕴含的感情,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1、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

恋爱表达方式70%的女大学生继承了中国以持重、含蓄为特征的东方恋爱方式,社交时比较谨慎。在恋爱的态度上是持严谨负责的态度,爱情专一的恋爱方式。

2、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体现了现代生活的审美价值。

男性的个性气质是女大学生首选的标准,不看重对方的家庭条件、学历、职业、年龄硬件,也不相信门当户对,他们要看重个人能力这一充满了可变量的软件,普遍关注对方的事业、广博的学识和才气、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扩展资料:

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恋爱。

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恋爱而误了学业和自己以后的事业,培养自己恋爱的能力,对自己不喜欢的恋爱要及时的拒绝,对于自己希望的恋爱也要勇敢的向对方提出;

要端正恋爱动机,恋爱不是游戏,不是为了面子而恋爱,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正确处理恋爱挫折,不能让恋爱失败成为自己前进的累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扩展资料

科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促进人发展的目标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前者是科学教育本体功能的体现,后者是科学教育外在职能的体现。随着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全面,对科学价值的认识日益深刻,科学教育目标也不断发展。

总的来看,科学教育育人目标与科学教育内涵的发展是一致的。从最初的注重知识、技能到关注方法与过程,到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

科学教育育人目标的重心在发生着摇摆和震荡,并不断寻找着平衡与融合,这种平衡与融合集中反映在当代‌“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发展,也表现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实践和对科学本质的逐渐认识而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反省与进步的过程。

-科学教育

-三维目标

1、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2、《现代汉语词典》对“基调”的解释是: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主要精神,基本观点。

3、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关于感情基调有20种,感情基调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感情基调则是指文章的感情色彩,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是赞美还是批判,是歌颂还是针贬、是积极向上还是消沉等等。

常见的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等

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

感情基调文章人物感情色彩及心中的所触所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来表现出来,而读者阅读时也会产生一个从心底而来的共鸣。

有关情感基调诗歌:

1昂扬基调:王勃的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如此开阔和昂扬,离别又何妨,只要心意相通,就是知己,重情感,轻距离,经受得起考验的友谊不因距离而消逝,反而愈加温暖和珍贵。

2悲情基调:李白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人单影只,依依惜别,深情款款,回味无穷,高山流水遇知音,羌笛之声是怀友诗中的背景音。

3、豪迈基调:辛弃疾的壮志豪情:“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他回忆友人张亮舞剑起誓的英姿,道男儿死心如铁,意气风发,以手补天,挽救苍生,扭转乾坤,颇有挑灯看剑,吹角连营的豪气。

总结;感情基调有柔美抒情、轻快活泼、热烈奔放,

综合实践课新《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类界定了课程具体内容目标。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综合实践发展的角度理解,知识、提高能力。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精心备课,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确定并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资料选择,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教师应认识到: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优先目标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师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到学生身上的,它是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时要能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细化是目标落实的基础。课标中的分类目标不等于教学中的课时目标,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课标分类目标为指导,理解和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设计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二、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出来要能被学生认知和接受,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所以教学过程要讲究方法。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巧妙得当,可以改变学生认为实践课无趣讲大道理的错误认识,实现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课堂实效。 三、以作业为载体,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作业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情感目标型的作业较清晰的展现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情感目标类型的题目,有助于我们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许仅限于作业试题中,而没有真正的道德行为表现,设计实践型作业或能弥补这一不足!综合实践教学离开生活,必然枯燥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交流、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如高年级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训练,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件关心他人的事、爱心助残活动、绿色环保行动、定一个孝敬父母日、找一个家务劳动的岗位等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深体会到:实践型作业比之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是一种突破,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能将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评价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实践课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制度),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综合实践课)和个体差异等弊端。这导致教师教学重知识目标,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重实践知识的记忆,轻实践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如之前说的,书面作业优于实践性作业!)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综合实践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首先,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实际,容易挫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改变单向的评价制度。单向评价制度中被评价者无发言权,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应付心理。应该提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再次,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讲,教学要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新课标指出:“过去,课程标准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它是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前提,也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课程标准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描述。知识目标要求 “了解”、“理解”、“应用”。对 “了解”的具体描述为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对 “理解”的具体描述为理解、说明、归纳、概述、整理等;对 “应用”的具体描述为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技能目标要求 “模仿”、“独立操作”、“迁移”。对 “模仿”的具体描述是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 (缩)写等;对 “独立操作”的具体描述是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对“迁移”的具体描述为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以往,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 “了解、理解、应用”;如今,课程标准同时强调学生 “经历了什么”、 “体会了什么”、 “感受了什么”,有了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 (感受)、反映 (认同)、领悟 (内化)。对 “经历”的具体描述是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对 “反映”的具体描述是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对 “领悟”的具体描述是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教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它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也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新课程不仅追求 “知识和技能”的质量,而且崇尚“过程与方法”的完美。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比学生得到标准正确的答案更重要。方法是能力,方法是人终身受益的工具。过程是产生价值的媒体,没有过程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只有在过程中,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生才能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本领。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比如,学习符合学生的需要,那么,他就会持积极的态度,从而体验到喜爱、愉快、崇敬的情感;不符合学生的需要,他就会持拒绝的态度,从而体验到憎恨、愤怒、鄙视的情感。不管情感的形态有多少,大都可归结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或肯定的和否定的两种。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总是伴随着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发生和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认识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有的现象使人愉快,有的现象使人痛苦,有的现象使人赞赏,有的现象使人愤怒,还有的现象会使人兴奋、烦恼、忧愁、恐惧等。所有这些愉快、痛苦、赞赏、愤怒、兴奋、烦闷、忧愁、恐惧等,都是人的情感体验的不同形态,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态度。它们都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同时,反过来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态度是人对某事物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接近或背离、拥护或反对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它包括人对该对象的某种情感体验,对该对象与自己需要的关系和社会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态度产生常导致某种与之相符合的行动。态度在心理活动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态度可以是对某一位教师或者某一节课、某一个问题而产生,也可以指向生活中某一类概括的事物而产生,还可以是对整个社会、人生而产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我国当前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社会价值观方面:要坚持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辩证统一,且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道德价值观方面:正确理解义和利的关系,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权利等,正确处理利人和利己的关系。两者之间 “利己”是动力,“利人”是前提,在 “利人”的前提下实现 “利己”。成就价值观方面:要确立和增强成就意识且有正确的成就动机。生活价值观方面:把安逸、享乐的意识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进取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正确处理大家和小家、家庭和事业、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学习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在利他学习还是利己学习的价值观念上。一是表现在 “为谁而学”:是为民族的崛起、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而学习,还是为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而学习。二是表现在“学有何用”:是为修炼本事服务于民众,还是为自己的功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9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