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学习心得

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学习心得,第1张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1、重认知轻情感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2、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在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老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受。一学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老师这样引导:“这位同学读得很深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说的有理有据,值得大家学习。但是,狐狸的聪明和恒心用错了地方——想不劳而获,想欺骗别人,这是心术不正的聪明、是心术不正的恒心,这种‘聪明'和‘恒心'越多,害处就越大,要不得!”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之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对教师来说,积极情感就是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积极主动,乐观进取,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待教育事业

教师对教育不仅要有认同感,而且要怀敬畏之心,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专注于职业,坚守自己的职责本分,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教师的敬业程度是衡量教育效益的重要指标。

勤业是勤劳肯干,努力作为,由于责任驱使,因而对本职工作舍得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苦着累着快乐着”。

2、对待学生

面对成长环境及性格心理各异的学生,教师要有一颗宽容博爱之心,积极的职业态度往往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唯有个体生命得到尊重,个人才能有尊严地生活,而教师的尊重,无疑将给予学生最充分的自信,唯有理解,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与鼓舞。

教师要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而不是偏激与苛责,能耐心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厌烦与敷衍,能宽容和帮助犯错的学生,而不是简单粗暴。

3、对待所教学科

善学的教师必善教,善教的教师必好学,教师首先要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读书人,以书为师,与书为友,善于从书中吸取前人经验,丰厚自己学识的教师,其课堂也必然因其广博与深入而大放异彩。

除了向书本学习,还得乐于向同行、同事、学生学习,向社会和自然学习,严谨体现在不盲从,敢于质疑,要不断探求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普遍真理研究和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依我的理解所谓在教学中不能带入个人情感可能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只让自己喜欢的学生发言,而且在感情上偏向那些家庭比较有实力有钱的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另外,教师绝不能把一些负面情绪带入课堂。但并不反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朗读,宣讲等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以情感人,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比如以具体实例让他们宛若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到公平,公正,正义的理念。这绝对不是在洗脑,而是在把教育教学活动引领进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中。这也绝非是在绑架学生的情感,因为教育最根本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发展不仅仅是指传授授知识技能,让他们适应社会。教育过程应该包含知,情,意。情感和意志的养成可全面促进人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不仅仅要适应社会,而且还承担着使这个社会变的更加美化的职责,情感情操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如果要想让学生将来成为有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感的人,教师自己要满怀情感,以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他们成为有真情实意的良好的社会主义公民,而不是成为对它人冷漠无情的冷酷自私的人。利他的道德教育是离不开情感的,这种情感如果给它定义的话非常微妙,因为这种情感包括教师个人爱国家爱人民的情感 ,含有个人情感在内。

朱慕菊副司长的回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教育思想,不必要每堂课都去贴标签。我们对朱司长观点的理解: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爱护,爱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第三,高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新课程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编写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的教科书,增加了多元文化主题,如环境、贫穷、缉毒、国防、安全、战争、金融、税收、保险、廉政、爱滋病、中医药等;化学实验初中增加了77%;物理实验初中增加了53%,高中增加了68%学校终于开门了,学科教育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第四,关注学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人文类学科与科学类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发生、生成、传播而在特定的数学共同体内积蓄下的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启迪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观念及数学精神品格等,这些都属于数学文化。具体而言,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由于数学并非对客观事物或现象量性特点的直接研究,而是通过相对独立的模式的建构,因而它有重要的思维训练功能,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尤具重要意义;其次,数学学习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需要数学地思维,因而其对于人类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次,数学看起来似乎与价值判断无关,然而数学依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善,数学学习同样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比如探索过程中的执着与坚韧;比如论证过程中的务实与谨严;比如数学规则推导过程中的理智与自律;比如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开拓与超越,甚至于耐心、责任感、敬业品质、民主精神等。正是这些,见证着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使数学可以超越知识本身,找寻到更为朴素、更为丰富,也更为动人的内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41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