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表现手法有哪些?

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表现手法有哪些?,第1张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作用,很多人在学习古诗文鉴赏的时候都被古诗文的表现手法坑过,毕竟不少人分不清出其中的区别,很容易混淆概念,看完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作用,你了解了吗?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1

1、比喻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手法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2

1、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 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予了借昭君之怨,抒自身流离之苦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仗的表现手法。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

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全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扩展资料: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汉元帝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省识,是略识之意。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哀怨”的主题。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一.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三.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其他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绘画,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是情与景配合拿**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当**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这样的情景配合,在**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先以中国诗为例·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用典 (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1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二、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 过程。

四、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六、象征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七、对比、对照 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互相比较。

八、抑扬 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 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九、照应 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十、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十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 出的是侧面描写。

十二、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十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 上秤之作的标志。

十四、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 又叫写物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 寄托作者的心志。

十五、赋比兴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 事,随物赋形。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 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 “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兴”是“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 ” 。

十六、虚实结合 高考的“诗歌鉴赏” ,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 2 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 例如虚实相生、 比兴手法、 以乐景写哀等。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 “虚” , 什么是“实” ,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 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 这种方法。诗歌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 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 显实境。 (二)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 时却不在眼前。 (三)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 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虚景和实景的 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十六、诗歌的章法分析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十七、文章结构技巧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 笔等。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十八、其它 (一)构思精巧 (二)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 有创新, 不沿用陈旧的格式、 作法。 (三)颇具匠心 (四)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五)跃然纸上 (六)曲折 (七)层次分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