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中'自'和'空'的含义,以及整诗表达的情感

杜甫<蜀相>中'自'和'空'的含义,以及整诗表达的情感,第1张

“自”是“兀自”、“徒自”的意思,空:白白的。“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出自《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原文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如下: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城官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

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

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

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尝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词句注释如下: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扩展资料: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蜀相

刘备白手起家到后面三分天下,驭将用人必有过人之处。看过老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爱哭,史书中刘备也确实爱哭,不哭不足以表达情感,坟头哭通宵,几天几夜的哭,刘备哭起来连他自己也怕。

刘备依附刘表后,驻在新野。这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注意,卧龙要出山了。

卧龙可不是随便的人,他是骄傲帝鼻祖。所以刘玄德上门三次,才见到他。第一次不在家,第二次在睡美容觉,第三次总算见到了。诸葛亮也是个高个子壮汉,估计和在南阳种田也有一些关系。然后刘备就和卧龙单独关门长谈。密谋夺取荆州、益州,三分天下的大事就这样愉快的定下来了。面基成功。

刘备与孔明的感情日益深厚,凭空多出来第四者,睡则同床的关羽和张飞可不高兴了。这时候,刘备说了:我有孔明,就像鱼有了水。这话听起来也不是很正经,关张哼了一声。

庞统在夺取益州时献了很多计策,36岁死于流箭,刘备每次提起他都止不住流泪,可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还有法正。法正先是在刘璋手下得不到重用,然后背地里归顺了刘备,法正就是后来蜀国的军事灵魂人物,与曹魏郭嘉有得一拼,也是邪才,在取代刘璋夺取益州占领汉中上面献了不少计策,为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奇谋妙计特多,军事上的才能连诸葛亮也比不上。在刘备当上汉中王后差不多1年,法正45岁去世。庞统活到36岁,郭嘉活到38岁,都是军事天才。是为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刘备为法正哭了好几天。

蜀汉上下其实大多都是无趣的人,唯独简雍,那个说:“彼人欲行*,何以不缚?”就是说那人有*具,将要行*乱的事,快绑起来。用来说刘备的禁酒令,惩罚家有酿酒工具的人。刘备听了这话就宽恕了藏有酿酒工具的人。简雍与刘备是旧交,绝对是刘备好基友,没事就与刘备坐一起八卦,孟德又看中那个寡妇啊,孙仲谋江东药丸啊,葛优躺的历史就是自他开创的,并由葛优发扬光大的。

霍峻也是在汉末乱世众多风云人物中闪现了亮光的人,也是在占领益州中有守城之功的人。出山晚,在职三年就去世,刘备很伤心,在坟前守了一夜,真的是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生都不足以谈人生。

说一个怼人的狠人,伊籍。他出使东吴,孙权说:“你怎么能劳累自己来侍奉无道的君主呢?”他回到:“我只是对您一拜一起,算不上劳累。”这回答让孙权有点懵,只好铁青着脸宴请这个使者。伊籍对刘备简直就是真爱啊!

说蜀汉,就不得不说赵子龙,他是刘备从公孙瓒那里借来的,也是早期就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名将。有名的长版一战,赵子龙孤身救阿斗和甘夫人,算起来起码也是心腹的级别,但论亲近什么的比不上关张,论心腹也比不上法正孔明,居高位但被冷处理。小学时候课本里《小马过河》中,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赵云和刘备的关系大概属于此。

……

关羽一把美胡子,张飞雄壮威猛,都有万夫不挡之勇。回忆起与刘备的情感之路,识于微时,相互扶持,睡则同床,起则出门打天下,发誓要共生死。刘备驻下邳,关羽就在小沛。刘备在益州,关张就驻荆州、汉中、襄阳,永远替刘备守着大门。刘备阳平关杀夏侯渊,关羽樊城水淹于禁。刘备建立蜀汉,关张各路助攻打野。说起关羽,也是神话人物啊,刮骨疗伤真事呐,多疼啊,光想想都会晕过切。

后来,关羽被孙权击杀,刘备冲冠一怒为基友,不顾蜀汉基业不稳东伐东吴,结果七百里连营被孙权合围,一战回到火烧赤壁前,夷陵的失败让蜀汉由盛转弱,留给二世祖刘禅的基业都不稳固。

《三国演义》有两个重要的版本,一是《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是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改评加工后的《三国志演义》(俗称毛本《三国演义》)。后者是最通行的版本。在毛本《三国演义》中,刘备因近三十件事而哭泣、垂泪、痛哭,甚至号哭至昏绝,次数达到近百。主要如下:

1“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7回),“玄德执手挥泪而别”。(11回)

2张飞失小沛欲自刎,刘备制止后大哭。(15回)

3得知刘安杀妻供己食,刘备“不胜伤感,洒泪”。(19回)

4刘备“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涕”。(34回)

5徐庶告知母亲被曹操囚禁,“玄德闻言大哭”;二人“相对而泣”;送别徐庶,“说罢泪如雨下”;徐庶走远,“玄德哭曰……。凝泪而望”。(36回)

6三顾茅庐,诸葛亮不愿出山,“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38回)

7刘表托孤,“玄德泣拜曰”;刘表死,“玄德闻之大哭”;孔明、伊籍劝乘机夺荆州,“玄德垂泪曰”。(40回)

8路过刘表墓,刘备“哭告曰”。(41回)

9逃离樊城,“玄德于船上望见(百姓惨状),大恸曰”;“船到傍岸,回望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有人劝刘备弃百姓先行,“玄德泣曰”。(41回)

10刘备战败,见手下随行只百余,“玄德大哭曰”。(41回)

11赵云救阿斗回,见刘备,“下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42回)

12刘琦病亡,“玄德闻之,痛哭不已”。(53回)

13东吴相亲时,得知有伏兵,“玄德乃跪于国太前,泣而告曰”。(54回)

14赵云催刘备回返,于是“玄德见孙夫人,暗暗垂泪”;夫人问何事,“玄德跪而告曰……言毕,泪如雨下”;追兵到,看锦囊后玄德“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55回)

15逃离吴境,玄德“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55回)

16东吴鲁肃提出归还荆州,“玄德闻言,掩面大哭”;鲁肃问原因,“玄德哭声不绝”;孔明作了一番解释,“触动玄德衷肠,真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哭”。(56回)

17迎张松来,“玄德举酒酌(张)松曰……。言罢,潸然泪下”。(60回)

18入蜀见刘璋,“礼毕,挥泪诉告衷情”。(60)

19庞统死,“玄德闻言,望西痛哭不已”。(63回)

20刘璋出城投降,“玄德出寨迎接,握手流涕”。(65回)

21廖化报知关羽危急,“玄德泣曰”。(77回)

22关羽父子死讯传来,刘备“哭倒于地”;关兴号恸而来,玄德见了,大叫一声,又哭绝于地;“众官救醒。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刘备“出南门,招魂祭奠,号哭终日”。(78回)

23传言汉帝遇害,“汉中王闻知,痛哭终日”。(80回)

24刘备在众人的劝谏下未出兵伐吴,张飞得知赶来,“拜伏于地,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81回)

25关兴来,“先主见了关兴,想起关公,又放声大哭”。(81回)

26张飞死讯到来,“先主放声大哭,昏绝于地”;张苞到来“先主曰:‘见此二侄,能不断肠。’言讫,又哭”;“先主曰:‘二弟俱亡,朕安忍独生!’言讫,以头顿地而哭”。(81回)

27“先主见张飞首级在匣中面不改色,放声大哭”。(83回)

28刘备在白帝城染病不起,“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梦中见关、张,“先主扯定大哭”。(85回)

29诸葛亮到白帝城,见刘备,先主“抚其背曰……,言讫泪流满面”;“先主令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 。(85回)

30。托孤时,“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85回)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记载了刘备因六次事件、六个人而涕泣,与“六哭”比较,《三国演义》对刘备哭的事件作了删、换、不变、增次数和增事件等,达三十事、百次之多。哭法正、哭刘封被《三国演义》删去;哭田豫换成了哭赵云;在剩下的三件事中,除见髀肉复生的流涕和哭庞统之死不变外,增加了哭刘表的次数;然后就是大量地增加哭的事件,竟达二十多次;以及大量增加每件事哭的次数,使之难以准确统计;大量增加哭的烈度,使人难以置信。

从哭泣的情感分析,史籍中的哭,都含有真情实感的流露,都是内心受到冲击、震撼而落泪,不是虚情假意和做作。这从他每次哭的背景和人物事件可以清楚看出。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则不然,很大一部分哭成为因政治、军事斗争之需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是做秀去获得同情或信任,给人留下假、伪的印象;一部分哭虽然有真情又因其极度夸张而让人难以信服;只有少数哭是因真情而发。那数十次假哭和夸张的哭,效果事与愿背,反而揭示出刘备枭雄的诡诈、伪善。

从哭泣的原因分析,史籍中刘备的哭简单明了,《三国演义》中的哭其性质则变得复杂繁多。有表示对汉室忠心的哭,如传汉帝被害的“痛哭终日”;有突出刘备为国为民仁德形象的哭,如请诸葛亮出山时的哭,百姓追随罹难时的多次大哭;有表现刘备仁义的哭,如哭刘表,哭刘琦之死,刘璋投降之哭;有突出重义气、重兄弟情义的哭,如哭关、张之死;有表现器重人才的哭,如哭徐庶离去,痛哭庞统之死;也有人性真情流露的哭,如与赵云分别的哭,得知刘安杀妻供己食的伤感等。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将刘备的形象作了新的定位,为了强调突出刘备的仁德、义气,在尽可能多的地方运用了哭这一形式。《三国演义》用哭的形式来凸显刘备的仁德、义气,则有过犹不及、弄巧反拙的地方。因此,《三国演义》所增刘备诸多过分的哭,并不成功,可以说是该书的败笔,一直受到评论家的诟病。

不过,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历史上的刘备从来就不好哭。

刘备年幼死去父亲,“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孤苦贫穷的社会底层生活给予他的心志、性情极大的磨练。《三国志·刘备传》说,年轻时的刘备“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平常少言寡语,善于尊重他人,喜怒不露于形色,性格深沉内向。检阅《三国志》(含裴注)的记载,关于刘备的“喜”“大喜”“甚喜”“大笑”“大悦”“怒”“大怒”等情感描述各自仅数次而已。比较三国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创业之主的哭,曹操一生哭泣流泪十四次,孙权哭泣十三次,而刘备仅六次。从这横向比较可以清楚看出,不管是真情或假意,哭泣不是刘备的性格特点。在逆境中成长的刘备并不好哭。

《三国演义》以关、张之死的哭最为突出,最为悲切。书中用了“哭倒于地”“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号哭终日”“哀痛至甚,饮食不进”“以头顿地而哭”等极致的词语来描述,然而史籍却没有关、张之死而刘备痛哭的只言片语。

性格内向的刘备,遇事难得流泪。年少时他怀有一颗不甘沉寂的心,拉帮结伙投身于乱世,在漫漫的打拼征途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绝不放弃,不懈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直至霸业成功。从184年起兵到221年称帝,三十八年的闯荡,三十八年的征战,三十八年的坎坷,三十八年的艰辛,这期间部众多次被击溃,妻儿四次被俘,他没有哭泣流泪,已学会了隐忍,日益变得刚毅、顽强。当他年近花甲之时,面对关羽、张飞的死,虽然“愤痛已深”,然而已是欲哭无泪,只剩下愤怒了。

因此,哭泣不是刘备的性格特点;不哭,少哭,才是刘备的真实性格和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就非常情投意合,同一张桌上吃饭,同一张床上睡觉,情感极为深厚,然而他们之间的情谊真如大家看到的这般,不能同生就要共死么?至少从最终三人的结局可以看出,当初结义的誓言并没实现,那他们之间的情义究竟如何呢?

其实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手足之间都会有间隙,更何况是三位异性兄弟了。只不过在大的利益上方向一致时,那么在外人看来自然是一体的。同样的,虽然当时刘关张三人各有心思,但最早都是想在乱世之中立足,关张二人需要刘备皇叔的身份来造势,刘备则需要关张的骁勇来支撑乱世之中接踵而来的纷乱征伐,同时有此二人在自己身边,也能彰显出自己的仁义亲和,因此看上去三人的关系一直很好。然而刘备是脸厚心黑的人,从当年他顾及名声,宁可抛下妻子,也不愿放弃百姓,还当着赵云的面将自己的儿子摔在地上,可见其收买人心的功力。毕竟在乱世之中,他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关羽大意失荆州时,刘备当时的反应如何?书上说,刘备当时口中喊着关羽的名字,大哭不止,以致晕厥过去。而此时刘备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呢?失去的可是荆州啊!要知道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乃是是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提及的,蜀汉要一统天下的重要支点,一旦失去荆州这个支点,那就意味着刘备难以从蜀汉出兵远征,从此蜗居在蜀地再也没法一统天下了。所以当时刘备会昏厥过去,主要还是因为荆州被东吴夺走了,但关羽毕竟是自己的二弟,如果在这之后不将为关羽复仇的话挂在嘴边,并付诸行动,怎么能获得将这份巨大的损失换回军心的好处。毕竟大家看见刘备这般心痛,自然会有一种倘若自己身死,主公定然也会为我这般悲痛的感觉,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虚假感受,才是支撑刘备最终继续披着仁义外衣装作为关羽伤心的原因,因此,刘备这一次的哭泣,完全只是为了自己。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不太认同,毕竟刘备心念二弟身死而泣也无可厚非,但若真的意气相投,为何不真应了那句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甚至于假借关羽之死出兵东吴的时间,也是在关羽死后的三年,若真是意气相投,为什么不当即出兵征吴?这就说明所谓的情义,依旧是自己发展之外才需要考虑的东西。这一点在张飞被杀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刘备得知张飞死后,他的反应是,顿足曰:“三弟休矣!”。

当时刘备夜观星象,发现情况不对劲,当即请教算无遗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诸葛亮掐指一算,当即回答刘备,说只怕我蜀国又要失去一名上将,果然没过多久,阆中张飞的部将赶来称有急事要奏,这个时候刘备才觉察到不对劲,猜测到可能就是张飞出事了。当时刘备的反应确实就是如此,大家可以理解刘备当时仅仅只是略有惊讶:“啊?三弟出事了吗?!”

等前来的部将将事情一五一十的道出后,刘备这才证实张飞确实继关羽后又战死沙场,于是“先主放声大哭,昏绝于地”。毕竟有了上一次经验,这一次驾轻就熟,说晕就晕了。

关羽死的时候反应如此强烈,三弟死了就仿佛没什么事一样,实在是让人心寒。可张飞毕竟是蜀中重臣,当时蜀中人才断层,这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不过关羽之死损失了荆州,让刘备很难再逐鹿天下,与此相比,张飞之死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78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