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的美文是什么?是优美的句子,还是什么?

你认为的美文是什么?是优美的句子,还是什么?,第1张

美文 ,顾名思义,就是优美的文章。一篇文章的优劣,与作者的文字功底是紧密相连的,当然,与作者的思想境界也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品德高尚,有着正能量的人写出的文章一定是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给予读者的是鼓舞和信心。我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深受读者的喜爱,不管是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都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文学大家,从唐诗宋词元曲到当代白话小说、散文、诗歌等等,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美文 ,不是一味地追求文辞华丽,还应有一定的内涵,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能陶冶情操,能净化读者的心灵,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一个怨天忧人,心胸狭窄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写出来文章一定是充满怨气,充满负能量的。这样的文章是不受欢迎的!

现在是开放的网络时代,人们赋予 美文 的概念也更多元和自由。我们不能用过去的老套路来评论什么是 美文 。

散文是 美文 ,诗歌是 美文 ,小说是 美文 ,网文是 美文 ,这里的网文包括哪些用心灵慢慢熬制出来的鸡汤 美文 ,短信 美文 ,有些短信写的也非常优美。

美文 既有描写湖光山色的田园 美文 ,这样的 美文 读之让人如沐春风。也有喜怒哀乐的 情感 美文 ,让人跟随着作者的心路跌宕起伏。哲理 美文 发人深思,令人思考。祝福 美文 让人心里暖暖的,熨帖之至。我们可以说一切美好的,有意境的,人们喜欢的都可以说是好的 美文 。

从狭义来说 美文 就是散文, 美文 这一用语是周作人从西方引入过来的一种称谓。于现代网络时代而言,只要是重 情感 ,抒发情怀的都是 美文 。

美文 就是靠读者的直觉感知来欣赏的,不但优美抒情生动,还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好的 美文 是靠 情感 的输入,靠优美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的。

下面就用以前发过的小 美文 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故乡的小路啊 ,蜿蜒着我发颤的思恋…

故乡的溪水哟 ,流淌着我永恒的怀念…

我愿做小路 ,日夜缠绕在故乡的怀抱 。

我愿做小溪 ,时时歌唱着故乡的小调。

路旁草尖的露珠 ,滚动着我思乡的泪滴 ,湖畔柳梢的飞絮 ,拂扬着我思乡的情意 。

今夜 ,故乡的母亲一定梦见了我 ,轻轻地摩挲着我的头 ,怜惜地唠叨着孩的脸又瘦了几分…

清晨 ,母亲走过那田间的土路 ,露珠会浸湿了她的裤角 。

母亲到溪边提水 ,岸柳会温存她的白发。

母亲点起一缕长长的炊烟 ,燃着了天边一片早霞 。那轻烟 ,是母亲缠绵的心愿 ;那朝霞 ,是儿归乡的彩衣。

好 美文 不能是说教式的,那会显得苍白无力,更不能用华词丽句进行堆砌,那只能是披着华丽外衣的躯壳,没有一点感染力。

好 美文 必须有浓郁的 情感 注入,优美的意境!

“ 美文 ”一词范围很广,可以是散文、诗歌、小说,或者是论文等等,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觉得好的文章,都可以认为是“ 美文 ”。所以说,关于什么是 美文 ,个人的喜好等方面会对此产生影响。

个人觉得, 美文 ,顾名思义,首先是美的,而这个“ 美 ”又包含多种含义,意境美或现代或古风,至少当我们读到这段文字时觉得赏心悦目,用词等方面很有味道(或韵味)。

同时,它还不止于“美”,它所传达的,或抒发 情感 ,或蕴含哲理等。而它所传达的这种 情感 或哲理等,又十分饱满,让人在阅读时或产生 情感 共鸣或深刻思考等。

再者,比较重要的一点是, 美文 应该能对人的心情等起到一定的治愈效果。读一读 美文 ,会让心静下来,让人觉得特别舒服,而后慢慢地走出伤痛等。

美文 ,特别是网络时代、自媒体兴起的今天,已经开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体而存在了。

说到 美文 ,应该说,并不是什么新的事物,“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文学大师在推广白话文的过程中,写下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文章。其中,像胡适、冰心、郁达夫、徐志摩等,都是“ 美文 ”的推崇者。

美文 应该是文学、修辞和诗歌的集大成的文体。而到了今天, 美文 实际上还包括散文、散文诗、小说。而根据自己的体验,我认为, 美文 应该就是以抒情散文、散文诗为主体的文体。篇幅不太长,便于手机等终端阅读。

既然是散文、散文诗,特别是抒情的散文和散文诗,不管是叙述、描写、抒情,其语句应该是非常优美的,恰当的修饰性的词语,排比句式的语句结构,轻快明亮的比喻、比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将“ 美文 ”写得十分优美。戴望舒的《雨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代表作《寄小读者》《小桔灯》,无一不是 美文 的上等好篇。

至于我们在“悟空回答”中,如果是“ 美文 领域的创作者”,那自然要尽可能地按照散文、散文诗的要求去遣词造句。而不是一两句话,像做语文题一样交差了事。我前几天写的“你会留恋2018年吗?为什么?”,我就是用一系列排比铺陈的句式,层层推进写出来的。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回答。

美文 ,一般来说有可以由两个方面的分法和定义。

一是指凡是人们认为写得好的文章,不论什么文学体裁,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拟古诗词,以及论文评论等凡可以引起读者好感,有观赏和愉快 娱乐 的文字文章均可以说是 美文 。

二是以文体分类,近年来才出现的以所谓散文诗为主要载体的文章。主要是文字、语句、意境均以优雅美丽为根本,一般不长,善于打动人心,精巧于情的文学形式。

这种文体将有可能成为小说、散文、诗歌之后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且主要产生、主足于自媒体。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美文 ,发端于网络自媒体,立足于年轻人当中。现在已经逐渐成为自媒体文学的一支主为军,特点就是短小精巧,易读易记,轻松阳光,毫无负担压力,为现代和未来手机文学的发展拓展了一个正向而阳光的方向。

谢谢心雨的邀请

十年前的2008年,举办“侯雁北(阎景翰)先生80华诞暨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60周年座谈会”,我给叔叔送上贺辞:

孔孟兼容老庄 尊鲁又投孙犁

翰叔八十才不老 光前裕后期颐

这是我对景翰叔人品和散文文品的概括。至于人称“陕西的孙犁”的侯雁北怎样“尊鲁又投孙”,是不是也像孙那样的方式尊孔,就难说了。有多少个明星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投孙”者就有多少个孙犁。

文革前后,孙犁的风格变化很大。前期,深于歌、多于情,“喜欢写欢乐的东西”,阴柔之美盛;后期,衰年得道,大道低回,深于世、多于思,忧患意识强化,“衰病犹怀天下事,老荒未废纸间声”,作《耕堂劫后十种》,深沉悲壮,阳刚之美盛。

饥饿和专政让性格软弱的翰叔变得小心谨慎,他是失掉土地的空手农民,又是关过牛棚下放劳动的资产阶级“臭老九”,最底层的贱民,笔下的每一个标点都颇费斟酌,孙犁前期讴歌农民和亲人们人性美的作品投合他的创作意向。

我自己想学鲁迅也想学孙犁,学鲁迅的忧愤深广,学孙犁后期到晚年的沉郁悲愤,尤其是实为散文却自命的“芸斋小说”,说什么“时势不利,投寄无门。左砍右削,集内聊存”,指着四人帮和风派人物的鼻子讥讽捎带唾骂。我家翰叔心有余悸,内敛,把恩怨情仇埋在心底,即便倾诉也不过暗示。闹起改革开放,方才直言不讳,但像孙犁《王婉》和《冯前》这样激烈绝情的文字,他还是忍了。

而我,怒不可遏,大呼小叫,评论腔,失之直露,没修性,着实惭愧。地基有多深,楼就有多高。

气味相投从而投缘。孙犁有《黄鹂》,翰叔也写《黄鹂》,孙犁有《蚕桑之事》,他写了《蚕桑事业及其它》,孙犁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他的散文集取名《楼谷纪事》。我特别注意到前有孙犁的《亡人逸事》,后有翰叔的《给亡妇》,再有《病人和罪人》《扫墓和探母》《遗物 惊梦》《片土》和《1998年的片土》一连串。

孙犁的《亡人逸事》我常读不懈,绝对不下二十多遍。它很短,十多二十分钟可以读完;入题也平淡,不过门洞订亲和偷偷见面两出过场戏,但是读到“几乎每天梦见她……”,“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再读到临终前问他“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他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了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我任由泪湿双颊,半天平静不下来。

翰叔的《给亡妇》,先说她去世20年后,无数次的在梦中寻找她。然后,告慰她最放心不下的子子孙孙一个个如何有出息如何在国外工作和发展,一个一故事,像家史,兴衰有趣。至于他自己呢?也恢复了人的尊严。正是她离世不到一年,他被确认离休,工资提高,子子孙孙也都好了起来,便对着死不瞑目的她说:“你到这个世上来,好像就是专门为了受苦受罪的。”等到那一天到来,“落叶归根,你我合葬在一起”。教人如何不泪垂!

在《片土》和《1998年的片土》里他又写道:

我的老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很看重种菜,而我对种花有些兴趣,花菜之争常在这块土地上进行。不幸的是多年卧床,她只能躲在床上指挥她目光所能达到的那片狭长的地段。春天来了,她催我栽番茄,我就栽番茄;秋天来了,她催我插蒜秧,我就插蒜秧。望着番茄开花、结果,她知道‘立夏’了,‘芒种’了,望着蒜秧泛绿,她知道‘寒露’了,‘霜降’了。真应该感谢门前这片小小的土地,多少年来为一个足不能出户、看不见星月、看不见云天的人,报告着春秋代序,斗转星移。

后来,老伴去世了,这片土一直荒芜着,只让许多草虫住在草丛,从夏到秋整日聒噪。

再往后,他觉得对不起门前这片土地,仍按老伴在世时目光所及的地段点瓜种花,蜜蜂来了,蝴蝶来了。“她要活著多高兴啊!”

最后的话:“我就坐在老伴生前一直躺着的地方,偏着头,从那位置、从那角度向门外张望。起初,我每天清清楚楚地看见了那三种瓜——丝瓜、苦瓜和金瓜,后来,我便泪眼模糊了,连什么也看不见了。”

孙犁同新结婚的爱人《还乡》,人非物非,处处碰钉子,感情复杂,欲说还休。最后的最后,他雇的“二等”突然问他:“你们村里,有个叫孙芸夫的,现在此人怎样?我读过他的小说!”“他还活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形势如此大好,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真的,一片大好!《还乡》者,精品。

翰叔的《病人和病妻》一直到“惊梦”又何尝不是?病妻从妒意、反常的表现,主动地变怨为爱,三段式的感情折磨与“掰情”的纯真和高尚,欲哭无泪,梦里匆匆,“再也见不到她了!”掷笔三叹,聊当一哭。

伤往事,自难忘。一天,父亲要我给翰叔的女儿儿子,我的弟弟妹妹,写信,让他们准备给父母办理离婚手续,说:“一个活人,从四十多岁到六七十岁,过着不是人的日子,这不合人的本性。我是哥哥,趁我还活着,就得管管。儿女们会替父母着想的,病人照样能够得到精心的护理。马上写信,万勿延误,造成终生恨事。”父亲当时很动情,嘴唇直打哆嗦。但叔叔不为所动,一直陪伴到底,陪伴她入土直到其后二三十年每每梦中。

再看看他们读了多少书。孙犁有《书衣文录》为证,篇篇加注评点。1978年9月,我致信孙犁请求指导我如何提高评论水平,他在信中回答我应当怎样读书时,列举了那么多的书名,从俄罗斯到欧洲再到苏联和日本,又从外国转向中国,从《诗经》序和《文选》序,历朝历代一直到金圣叹评《水浒传》和王国维评《红楼梦》,一大堆,有些书我竟然闻所未闻!

翰叔也是嗜书如命,取法乎上,同世界一流的思想家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外国名著充实了他的审美体验,古文、古诗成全他炼句炼意斐然成诵:

了却心愿 抔土为安

回归太虚 薄棺成殓

——苦海终极

这样的文字,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垫底写不出来。

虽说翰叔“尊鲁又投孙犁”,篇篇用心,处处自然,但和孙犁有异有同。孙犁精短,翰叔少有孙犁的老辣,却较之细腻。翰叔文章做到陈述时段,像是刺绣,一针针一线线不能马虎草率,又像鲁迅说萧红:“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他借助孙犁,不囿于孙犁。

江山代有才人出,现在要说他是“陕西的孙犁”不合时宜了。只有一个孙犁,只有一个侯雁北,同属一个艺术流派。

到了脑梗后带病写作,他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连续出版《华山卵石》《楼谷纪事》《静夜的钟声》和《月夜》,这时,腰杆直了,指天画地,清词丽句,留下一颗性本善的赤子之心。

一言以蔽之:美哉,孙派散文的大家风范!

要问孙派散文的艺术品位和风味,总起来六个字:淡淡的,浓浓的。

第一乐章:淡看人生,淡泊明志,像平常人说话,用亲历的生活场景感悟人生,用典型的细节和鲜活的形象传神,七情六欲、五光十色,铸就一款新结构,自然、明丽、冲淡,淡入。

第二乐章:呈现部,变奏曲浪漫曲,潇洒笔墨,真情记述。有诗、有画、有节奏、有旋律(难怪孙犁多面手、有奇才,小说、散文、杂文、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作诗、治印,书法也见功力。翰叔博览群书,通古博今,自小写诗、写小说、爱秦腔、学画画,也治印,长期从事写作课教学,出版写作论专著两部,出版长篇小说《天命有归》。他写人物,个个小说笔法;他亲情浓郁,笔下的阎姓亲人家族性格格外突出。我想要写的族人,他只要写过,我不得已整段地偷来,反以为荣。)

淡淡入题,追之忆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越读越有味。俟情绪的震动深化到了沸点,读者再也出不来了。

第三乐章:最后浓出。精心经营结尾,感叹人性的缺失与人情的美丽,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余味曲包,发人深省。曲终人未散,此恨绵绵。

孙犁推崇欧阳修,几句话总结出欧阳散文的写作经验:

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储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而留下的印象,比大声喧唱者,尤为深刻。

又在写给 的信中仅仅用两句话进行概括:

有方向而能作曲折。

在浓重之中,能作深远之想。

这是孙犁的真传,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翰叔也总结过自己的经验。

“寓悲于乐或寓乐于悲这种越轨的笔致是常常有的,但最后还是会回到‘一倍增哀乐’上来。这好像牵连到美学中的‘悲剧 ’问题。”“简单说来即通过一些手法,把生活加以‘过滤’,除去原来的粗糙和鄙陋,更生动深刻地给人一种生活本身不能提供的审美 ,净化人们的感情,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认识美,憎恨丑,同情善,反对恶,使人从悲痛中产生力量,为实现美好的愿望和理想而奋斗。”(《静夜的钟声》后记)

又写道:“《红楼梦》中写林黛玉从傻大姐嘴中知道宝玉将娶宝钗为妻直到焚稿断痴情,心里充满痛苦和悲愤,但作者前后共13次写到她的笑,这一连串的笑,多么震憾人心!”“以乐写悲而一增其悲怆,这种独特的反衬手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拙作《美丽的夭亡》封底题词)

综上所述,验证我所谓“淡淡的 浓浓的、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信而不诬!

语言至关重要,语言的韵涵关乎散文的成败。语言在他们手里实在太神奇了。

平易,隽永,含蓄,明白如话,不把话说尽,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一句话甚至一个留白就交代了。惟陈言之务去,几乎找不出一处陈词滥调,不卖弄,不作伟语,标题一般不超过五个字。

不但表意而且表声表象;既演述悲欢离合之事又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案头作品又是口头作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以至于“观听咸宜”。诗中有画,语言美学的高境界。

语言是他们的名牌,一色的白话,融入多种因子:古典的,民间口口相传的,日常的生活用语,(包括谚语),同时从《红楼》和“笔记”、“话本”中拿来,娓娓道来,涓涓细流,像“话本”讲故事,像《红楼》文绉绉地说事。

他们对语言宗教般地崇拜,语言神奇无比,它是魔杖,能激活文思,人们读着读着堕入爱网。依我看来,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走的都是这个路子。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散文就是用活生生的景象同自己对话,用真情传神和亲友们谈心,恂恂如也,谦卑逊顺,不摆架子不训人。

美哉,精致的白话文!

侯雁北的散文就是他精致的语言,读侯雁北就是读他的语言。

偶尔,兴之所至,放纵笔墨,叙事状物,铺陈过细,但绝非卖弄。

真难想象,苦了一辈子、坚守一辈子、晚年“脑梗”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病人,竟然在三年内出版《华山卵石》《楼谷纪事》《静夜的钟声》和《月夜》四大部散文集,百多万字,了得!《给亡妇》不让《亡人逸事》,《静夜的钟声》(再加上《致夏末秋们》)这样长而好的散文似乎要续成钱钟书《围城》的小妹篇,不容易啊!

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对于散文写作,仅仅凭借“不畏劳苦”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我表示怀疑。

我现在明白了,才情不济,无论孙犁还是“陕西的孙犁”,单凭“不畏劳苦”是学不来的。

劳苦加天分成就才俊。

2018年9月12日于北京古园

附识完稿之日,适逢景翰叔九十华诞,赞曰:

一生顿踣 半世跎蹉

何以解忧 长歌当哭

凤兮凤兮 余味曲包

我曾劝翰叔加入作协 笑而不答

阎纲 戊戌秋日

 2018年是孔子诞辰2569周年,几经周折,历经历届政府的努力与文化抢救,迄今在世界130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时光穿过二千年,存放于孔子纪念馆有着重大纪念价值的物品自然不多,但人们仍不以余力地想还原,想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孔子的精神与思想的支撑点,于是作为弘扬国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孔子的故乡曲阜建立了“孔府孔庙孔林”。

 我忽然想,正在历经中国城镇化历史巨变的我们这代人,正在失去村庄、土地、老屋、乡邻、祖宗墓园的年轻人,当“故乡故土故人”都不在了,游子们的乡愁将如何安放?灵魂与信仰将寄居何处?我们的后人在建立现代化农庄的时候,村落的一棵棵百年的老树,千年的寺庙,古老又淳朴的乡俗文化,谁来抢救,谁来传承?或许到那时,我们早已忘了自己的原乡?若如此,未来寻根的人们会不会落得像今天抢救孔文化一样结局呢?

 最后一头牛

 我回乡的时候是清明前后。我总想再看一眼故乡油菜花盛开的春天,我怕日后家乡的巨变,故乡的春天已不复从前的模样。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田野,正如上个世纪村高音喇叭里传唱的“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村邻们在高高低低的梯田里劳动,一个个戴着草帽,弯着腰,赶着水牛,扬着竹鞭,握着犁铧,哼着小曲,抽着烟袋,翻新着一块块稻子收割后的泥土。而一片片,一丘丘的油菜花正在田野里争先恐后地怒放,整个村庄被包裹在春天的香气中……

 而我抵达村庄时,水泥路代替了黄土路,平整洁净的村道上路断人稀。为不扰乡邻,我早早下车步行。我奔向我儿时玩耍的乡间小路,奔向我少年时代摸过鱼的池塘,奔向我青年时代挥洒过汗水的庄稼地,奔向我与同伴采过草蘑菇的田梗……

 我想用脚亲近每一丘黄土地,亲近每一块泥土,每一丛野草,亲近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南来的季风带着温润的潮气,像姑娘的手抚摸过每一缕炊烟,像姑娘的唇亲吻过每一片庄稼地。葱嫩的水草正从池塘边露出头来,想一嗅春风的味道,熏衣草拼命吸取芳华拔节长高,想一探春娘的腰肢。我深深地呼吸,竭力将每一缕故乡春来的气息纳入心田,将他们置入我最柔软地方,填满我经年的相思。

 然而,我极力寻找的绿油油的菜畦,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没有出现在我的眼帘,田野一片荒芜,空旷得令人揪心。

 在村东转角的一偶,我发现了一头牛。

 牛在草垛边低头嚼着稻草,十分的悠闲、慵懒。它的头顶是灰蒙蒙的苍穹。牛看上有些颓唐,那是一头老牛。可能因长期的赋闲,毛发长长的几乎要触到地面,尾巴有气无力的摆动着,缺乏胶原蛋白的'眼态也有些呆滞,体态也有些羸弱不堪。

 这头牛是大堂哥养的。

 据大堂哥说,因为机械化在村里普及,大多数耕牛已无需下地劳作了。五年前全村大约有300多头牛,可这几年卖的卖,杀的杀,现在整个自然村就剩下它了。

 “这头牛呀,买来时还是个小头牛犊,养到能下地犁地,打耙子,打谷,套板车拉粮……可是一步一步调教过来的,能长成壮劳力不容易呀。它前后跟了我10多年,在过去的年月,泥里水里,是它陪着我一起趟过来的。它是有功的,它曾养活过一大家子人。到现在,它还能动,耕耕边边角角的小菜地,它还是能胜任的。以后,即便它不能下地了,我还会继续养着它,就当是个伴。养到老去,养到它死去。只要我还活着。”

 大堂哥讲这番话时十分动情,眼里含着浑浊的泪。可我的胃忽然有种特别难受的感觉。像是刺痛又像是痉挛。我仿佛又看到一轮浑圆的红日下,芳草萋萋,菜花飘香,牛羊满坡,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都是喊春的号子,都是人与牛趟过春泥春水春天的声音。

 最后一口井

 我在老家有位老邻居忠叔。今年七十多岁的他替我家看老房子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一直都没有当面道谢。这次回乡正好去他的家坐坐。

 厅堂白墙白天花板,中央挂着一个日光灯。厅里除了摆满了往年收获的粮食,一麻袋一麻袋地码成“品字型”。厅堂的另一侧摆放着一些农具、木椅。厅堂后有台液化器灶,灶上摆放着小铁锅,锅里还有未盛完的青菜。旁边有罐汽坛子。看来忠叔生火做饭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土锅灶了。

 过了厅堂的后门便是后院。后院的牛房、猪房还在,只是空落落的,不见栏里的牲口,一条条的木栅栏立在门外。对面的厨房歪歪扭扭,倒了大半边,一条条赤裸的木椽子有些弯曲地耷拉下来,残余的瓦片摇摇欲坠。忠叔好象一直没有修葺的意思。

 后院的院中有一口水井。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打的,与我们家打了深度差不多,因为房子建在原来的水田里,大约在15米左右才能见到地下水。人口兴盛时期,足够一家人的饭用及生活用水。

 忠叔说,现在子女们嫁的嫁,工作的工作,儿子媳妇们也十年前就搬到镇上去住了。这水井的水变得富裕了,久了不吃便会变味发臭,特别是在春夏季。因此装了一台抽水泵,把多余的水抽出来去抽到院后的田沟里去。

 我记得在自然村里,最早打水井是的我们家。想当年,村邻们都担着水桶过来挑水,排着队,说说笑笑,唠唠家长里短,开着媳妇与小叔子之类的玩笑。小孩子们有时跟着,等清澈的水打上来抿一小口,让清甜的水在喉咙里转悠,孩子们是惬意的,村庄是温暖的,日子是充满朝气的。

 而今二十年前的老屋多已失居,水井便荒弃了。而其它的家的水井由于人口的急剧减少,其本处于休眠状态,闲得久了,取水的机械杆会生锈,换过几次,便懒得再换,结果就弃置不用了。

 忠叔说,他这口井恐怕要成村子里最后一口井了。可还能坚持多久呢?

 最后一道坡

 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北上或南下到大城市里打工,村里的土地大多失耕了。失耕的土地流转到留守村民的手中,村里便动员建机耕水泥道,开路挖渠,稻田改鱼塘,建养鳖经济区,旱田也都改作养驼鸟孔雀养蛙养虫了……之前的野花飘香,青草满坡,儿童成群,牛羊相顾金海雪山的自然景观渐渐消失了。

 我走到童年常常溜过坡的村南。发现坡上的桑树、苦李树、苦楝(lian)树、外国槐,木梓树都被砍伐殆尽。春夏结满月亮花的河坡被开成了水渠。

 屋后的小河,河边不过两三米宽,或许是集体劳动时期开凿的跨县市的灌溉渠,绵延近百里。河面水草丰美,河坡绿草肥嫩,枯水季节时,是我们自然村小孩上学大人上街必经之路。河两侧过是一片片碧绿的菜园。儿时常帮着妈妈、姐姐们挑着农家肥种黄瓜、西红柿、辣椒、长豆、扁豆、茄子、胡萝卜、红薯之类的。后来也有迁来的人家种些玉米、向日葵等。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春秋冬夏,清晨黄昏,远远望着,都是给菜地浇水施肥的姑娘——弯着腰,低着头,扬着脸,盘着辫子。总让人想起《山楂树之恋》之类的描写乡村爱情的剧本。而每到春夏天,那菜花豌豆花特有的芬芳,那挂枝的红的白的紫的果实,总让不自觉地流口水,猛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口唇齿生香。

 忠叔说,“那小河两侧的菜地没人再种了,河里长满了新生的芦苇。“你想看的河坡,只能到隔壁村去看。在通往乡道的小路旁还有一道长长的坡,那个抽水机台还在,只是很少人使用了。这个时节,应该长满了杂树杂草,没人走的小路也怕是被杂草封住了,也没什么看头了。”

 最后一间土屋

 村里,有着四个小自然村,我们管它叫塆子。三十年前一例住着土屋。一户的屋檐接着一户,一处雨水百家流。村落是一户户,一排排,一字排开立在田野的空地上,保障每户都能同时接春纳福,都能迎接东升的红日。

 二十多年前,土屋少了一大半。十年前,土屋只剩了不到五户。如今听说还剩下一两幢土屋。

 我路过村后的一条黄土路,这是我从前去后塆堂哥家常走的路。路许是早已无人行走,被满地的杂草高高低低地覆盖,仅留下两道车辙。

 后塆所剩的人也不多了,早建的瓦房拆走了几户,中间落下一大片空地。后塆的背后还坚守着一户人家。户主叫赵叔。他家一直住着老屋,灰瓦土墙。赵叔是一位精明的老汉,自己曾是村里的种田能手,风光过好长一段时间。赵叔的勤劳、智慧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

 我在村里生活时,常去赵叔家窜门。他的儿女们都是有志向的人,幺女清儿是位十分有文气的善良姑娘,是我的发小。在那个刚刚长开的年龄,我们一干半大的同龄人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煮酒弹琴。我爱吃赵姨做了的家常菜,喜欢清儿家的那幢冬暖夏凉的土房子。清儿的哥哥是位村里的帅气且有文化的书生,我们管他叫牛哥。牛哥写得一手好书法,家里有很多的藏书。我是他家的老主顾。

 我去拜访的时候,赵叔不在家,门上上了一把铜锁。大门两侧的屋檐有条晾衣服的长竹篙,竹篙两端用绳子悬吊在梁上。一侧竹篙上晾着几件洗过的棉衣,另一侧挂着一排玉米串。屋前堆了些生火用的木柴,一把锄地用的锄头。一条灰狗见我走近,汪汪地叫着。

 这是我熟悉的模样。这幢土屋立在这里应该有五六十年了。大门有些歪倾,露出极不规则的门缝。

 主人不在家,我也不便打扰。况且我若是见了赵叔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双方是否还能认出彼此。20多年的变化,赵叔还是不是当年手执长鞭,赶着驴板车走村窜乡一声吆喝回音悠长的庄稼汉?

 赵叔曾两次提议要买我们家的砖瓦房,都没能如愿。他继续住着那幢土屋。如果哪天他倒下或者土屋没了,那承载着太多童年的记忆也将不复存在了吧。

 最后一位老人

 我所在的自然村里原来有五六十户人家,二三百人。如今只剩下十来户,人口不到三十。且大多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忠叔说,以前村道上人来人往,常常听到村邻们为了争河水灌溉庄稼,或者为瓜田李下的小事发生争吵,现在连找个吵架的人都找不到了,更别说有什么生气了。

 我们塆子里最老的人是88岁的三德叔。两个儿子及孙子们陆续搬到镇上、县城里,分别做着豆腐、蔬菜生意。村里的两幢瓦房,如今靠三德叔看守。一个人照看两幢房,有些吃力。老人家的眼睛看不清三米外的东西了,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像不少老人一样,三德叔每顿饭吃得很少很清淡,饿了就去田里摘些大白菜或者萝卜回来,用白开水加点油煮了将就着吃。

 我回到打谷场时,自然村的人都聚集过来。偌大的场地,站着稀稀拉的五口人。历经坎坷的青姐说,“你瞧瞧,现在塆里就剩下这几口人了。”她瞥了一眼坐在屋门口廊檐上晒太阳的三德叔,“你都瞧见了,三德叔目前这状态,不知能否熬过今年的冬天?”

 谈到我想修整老屋的计划时,忠叔说,“还整个啥,把钱花在这里不值得。你看村里几家的房子开裂的开裂,损毁的损毁。就是盖了两层小洋楼的都没人住了,保不齐过几年,镇上就派人来拆房子了。听说现在其它村在试行土地流转新政策,将大部分的田地集中化,把小块不平的地推平扩道建农庄,村里没盖正经房子的一户主都被迁到新农村去住了,我们村的老房子被推掉的日子怕是不远了……”

 青姐接话道,“现在村里最年轻的一对夫妇已满五十多。她们的儿女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尚念着大学。等儿女们念完大学有了工作,怕是也要接他们走的。最后,能留下来的会是谁?”

 村里的泥瓦工师傅德安哥点燃一支烟,用力吸了一口。“你是个有心人呀,还知道回来看看乡亲,看看老房子。现在想回来的孩子们都不多了。有的找了对象,结了婚就更不想回来村里住了。说是嫌呆在家里没地方洗澡,上厕所也不方便。”

 德安哥说这话时,我看见打谷场边临近水田处,种着一块细长的菜地。有几株野生的油菜花春风中绽放,粉红的花朵,引来了几只小蜜蜂。菜花丛里,有几只小鸡仔正低头觅食。这满是春意的场景与一排排早已人去房空且了无生气的老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村子安静极了!

 谁会是村里留守的最后一位老人?是青姐?是德安哥?……

 我不敢想下去。

 乡土,乡土,没了房子没了土地没了亲人,那还算是乡吗?

 情感的归属,生命的念想,心心念念的将是我已不再熟悉的乡,那是别人的乡,别人的土。远方的游子,你日后的乡愁,不知在何处安放?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光中)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73gy   

书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作者:余光中

译者: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8-3-1

页数:296

内容简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余光中先生散文代表作的精选集。作为“诗质散文”的代表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跳出传统散文语言的窠臼,把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引入散文创作中,使散文具有现代诗的密度和张力。在建构异彩纷呈的语言形象过程中,他的散文语言运用密集型聚合的叠音、新颖的词汇和意象、多 姿多变的语言节奏、综合运用多重修辞格方面,闪烁着余光中散文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语言风格。

余光中亲选全新散文集,本书中包涵四大主题:生命的爱与孤独;生活的智慧和意趣;文化的美和体悟,在路上的思考。余光中文风不拘一格,其散文能带给读者多重美的享受:既有壮阔铿锵的大手笔,又有细腻柔绵的小写意,更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和思考,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在这本书里作者回顾一生的爱与孤独、记忆与思考,为每一个读者提供生命的启示和前行的力量。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

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2017),诗人,散文家,文学家。祖籍福建永春,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文学影响力既深且远,遍及华人世界。

著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太阳点名》等;散文集《逍遥游》《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青铜一梦》等;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举杯向天笑》等;翻译《理想丈夫》《不要紧的女人》《老人和大海》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大系》《秋之颂》等,合计七十种以上。

跳跃的微山湖水逐波赶浪,一望无际的湖面上偶尔有被水托出的村庄,柳荫下,一碧青砖瓦房,白云深处隐约可见几里长的渔网。

乘坐小舟驶向湖心,你便看到夹岸湖苇向你招手,湖苇丛中摇荡出成群结队的牛羊,在低头觅食。勤劳的农人开始一天的忙碌。我们的小舟顺风驶在辽阔的湖面上。成群的鸭鹅在老汉的吆喝中争先出巢,欢叫着,纷纷跳入水中,翅膀拍打着水面。悠闲的渔人光着脚板在村头的树荫下谈论着,秀美的村姑系着白裙、红裙在石台上揉洗着衣服,看到远客到来,都抬头相望。如果你和好客的渔人攀谈,他们会热情地做你的导游;假若你与姑娘们交谈,她们会爽朗地和你说笑。再放眼四望,你便会发现碧如盘的荷叶掺杂着点点红光,团团雪球,成片成排地几十亩、几百亩地出现。那瞪着圆圆眼睛的老荷果和人摇头,渔人会笑着说:“那半闭着的莲蓬才是生吃的佳果。”小舟欢快地穿过鸡豆塘,越过菱角池,划向空白水处。长长的渔网不在眼前,一叶小舟在一村姑的驾驶下,从荷塘中穿出,驶向下网处,村姑用手里的船桨拍打水面,吆喝着,样子逗人。渔人说,她遇上了大鱼,在向网中赶。远处的青山近了,层层树林、果林遍布群山。山脚下,宽敞的柏油马路人来人往,宽阔的码头,排排船队在静候着。

夕阳如光屁股的孩子,一溜烟地跑进西天的山脚。远处的村庄绕上一层薄雾,渐渐模糊。河曲摇渡的老翁唠叨着收工,我们的小舟在烟波中流去,身后,那苍山、那小树、那近水……呈现出一个金黄的世界。(摘自《人民日报》)

[赏析]文中描写的是水乡夏日的风物情调。以湖为中心,放眼四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牛羊鸭鹅尽在画中,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在作者的妙笔涂抹下,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有生命没生命的东西都具有了人的感情,比如“跳跃的微山湖水逐波赶浪”“湖苇向你招手”“那瞪着圆圆眼睛的老荷果和人摇头”等,使画面的调子更加明快。另外,文章用词看似信手拈来,却极为准确、传神,比如“湖面上偶尔有被水托出的村庄”中的“托”,“摇荡出成群结队的牛羊”中的“摇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80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