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的诗意是什么

八阵图的诗意是什么,第1张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诗意: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古诗《八阵图》的意思?

八阵图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绩:法度,规模。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遗迹曾见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相传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处,都在四川,以夔州最为有名。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古诗意思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①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②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简析

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

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

作的一首怀古诗。《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

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

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

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

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八阵图乃是由天、地、

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

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

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著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

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

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

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

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

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

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

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

谜,他们都在探究著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八阵图》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于杜甫初入夔州时的大历元年(766年),他在凭吊相传是由诸葛亮所首创的八阵图遗迹时即应创作了此篇。这首诗的内容,既有对诸葛亮功绩的全面概括和总结,也有对诸葛亮军事成就的高度赞美。

头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在写法上是对仗,“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的凭吊遗迹做了铺垫。后两句对“八阵图”的遗迹抒发感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实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毋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中渗透了杜甫“伤已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八阵图全诗意思是什么?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这是歌颂诸葛亮的诗。先是把诸葛亮的功绩歌颂一番,然后又叹息了诸葛亮没能完成蜀汉光复大业。

古诗八阵图意思

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简析: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八阵图》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意思是杜甫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八阵图》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 杜甫 系列:唐诗三百首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是大历元年(766),初至夔州时作。

按《东坡志林》:“诸葛造八阵图于鱼腹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又《成都图经》:

“武侯八阵有三。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在弥牟镇者,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阵法也。”又《刘宾客嘉话录》:

“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波涛汹涌冲击)。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

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

这些都说明八阵图的确存在,行列依然。前人大率皆以吞吴失计之恨,与武侯失于谏止之恨,而不从八阵图之徒然存在,成为千古之恨迹上理解。

“ 功盖三分国”,是对孔明功绩的大力肯定,而孔明之心力也尽显于这五字。

“ 名成八阵图”,指孔明设此阵隐以制止东吴寇蜀之路。东和孙权,北拒曹魏,乃是孔明三分胜算,而关羽却奋其一朝之勇,先主刘备又逞其一击之忿,三分胜算化作泡影。

“ 江流石不转”,是指诗人目击阵图,见大江日夜奔流,而八阵图至今屹然不动。赞颂八阵图实是赞美诸葛孔明。

“遗恨”承“石不转”生出。八阵石图不被江流所转,千载屹立。不亲吴而欲吞吴,反为吴所败,失掉设立阵图之本意而空存阵图之名,实为孔明留下的遗恨。

全诗雄深浑涵,奇警精湛。

整理:zhl201702

〔题解〕

“八阵图”:古代兵法上关于战斗队形和兵力部署的一种阵图。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关于诸葛亮八阵图的遗址,传说有数处,这里指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八阵图。关于诸葛亮造八阵图,苏轼《东坡志林》云:“诸葛亮造八阵图……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聚聚正圆,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

这首诗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立下了丰功伟绩,并批评蜀国的吞吴失策,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与感慨。

品析〕

这是诗人在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诗人在漂泊西南期间,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诗篇,而对诸葛亮则情有独钟,《武侯庙》、《蜀相》、《诸葛庙》、《古柏行》、《夔州歌》十绝之九、《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八阵图》等诗,都是诗人在蜀期间所写。这首诗更体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与惋惜。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充分肯定诸葛亮在东汉末年创建蜀汉,三分天下中的重要功绩。上句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句中的“盖”,胜过,超过;“三分国”,指魏、蜀、吴三国,因魏居北、蜀居西、吴居东,形如鼎足对峙,故称。这句中,诗人用一“盖”字,表明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其功劳在三国诸臣中,是最卓越的,最杰出的,是没有人能和他相比的。诗人对诸葛亮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下句偏重于从军事的角度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显赫。在诗人看来,诸葛亮造八阵图,是最值得称道的功绩,是诸葛亮的成名所在,可以说,这是诗人的独到见解。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上有“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的诗句,可以说是这句诗最好的注脚。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诸葛亮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是诗人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上句极精炼地写出了八阵图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是一句双关语,既写出诸葛亮的八阵图阵列十分坚牢,任凭江水急流冲刷,自岿然不动;也称赞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统一大业未成而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下句是说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举兵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句中的“遗恨”,遗留下来的恨事、憾事;“失吞吴”,失,失策;吞吴,吞并、消灭吴国。据史书记载:219年,孙权令吕蒙袭取荆州,擒杀关羽。4年后,刘备借口为关羽报仇,尽起蜀国之兵,大举伐吴,结果在彝陵之战中遭到惨败,蜀国从此衰落。诸葛亮一向主张联吴抗曹,进而统一全国,恢复汉室。无疑,刘备的伐吴之举违背了诸葛亮的根本策略,致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对此,诸葛亮是多么的心通啊!

诗的第四句,由于汉字的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大致有四种解释,一是认为以不能灭吴为恨;二是认为以先主伐吴为恨;三是认为不能制主东下为恨;四是认为先主伐吴不能用其阵法为恨。事实上,刘备伐吴之举,实在有违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是蜀国在政治上走下坡路的开端。虽有八阵图,也无济于事。《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武侯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八阵图思考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谜,可以说是得其要领。

这首诗既是怀古,又是抒怀,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在绝句中别树一格。诗中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诗人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诗人的郁郁不得志,终老无成的抑郁情怀

白话释义: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唐·杜甫《八阵图》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杜甫在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文章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生命。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其原文以及翻译过来的意思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意思是:(指诸葛亮)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指诸葛亮)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扩展资料:

“八阵图”的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而《八阵图》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初到夔州时对着“八阵图”遗址,咏怀诸葛亮所作的一首诗。

诗中前两句首先对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丰功伟绩的赞颂。以肯定了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而后两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则是作者就“八阵图”的遗址发出感慨。以此表达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

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的同时,也暗地表达了自己“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八阵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8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