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

简述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第1张

观念是教师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长远发展。

(一)、树立正确儿童观

1、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人。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求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儿童和成人一样,是享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应受到尊重并得到满足。儿童的人权就是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与幼儿交往时的态度、方式都应让幼儿感到安全、没有压力、受重视,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尊重。在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到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幼儿园工作的出发点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教师与幼儿对话时,微笑着俯下身来,目光与幼儿平视,他们会从教师的眼神、表情、话语和行为中,感到安全,感受和体验到爱和尊重,老师很可亲,从而受到鼓励得到满足。)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长大后独立生存的人。

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幼稚时期(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即最佳期)。儿童主动学习是与生俱来,孩子来自于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水平是不同的,同样的事物或现象对不同的孩子来说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要把孩子看做主动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学习,教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在活动中成为孩子的一个玩伴,跟他们一起玩,观察他们,发现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实现幼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进一步获得经验,提高原有水平。让我们从习惯于“教孩子学习”、让孩子的“学”适应教师的“教”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创设适应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3、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他们有独特认知特点

幼儿的认知特点不同于学龄儿童,更不同于成人。最突出的特点是:

直接兴趣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受兴趣的直接影响,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起来积极主动性高,而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愿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人们学习积极性的内动力,因此教师要把所教的东西变成幼儿的需要,使他们感兴趣,调动他们探究和学习欲望。(让孩子知道节约用水,老师讲中国有许多地方每水喝……可不是我们孩子经历的,没有生活经验,那教师就要设计活动情节,小水滴在哭,他找不到妈妈啦……,或水管哭啦,让孩子把水管的眼泪收起来,看是什么效果,哭了一夜的水管泪水集满一盆,怎么办?用它洗毛巾、擦地、修水管等。)

直接经验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认识事物必须以事物和材料为中介进行,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需求,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创设适宜幼儿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并接纳幼儿的看法、观点和认知水平,哪怕是错误的也要接受,但此时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

4、儿童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

幼儿性格上的差异,带来了需求上的差异,使得幼儿在对安全感的需要上、对新体验和活动的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纲要》总则第五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给予个体差异的指导和评价,提供可供幼儿选择的学习内容,促进各具特色、有差异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讲,人的智能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的发展不是均衡发展的,每个人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造成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接受差异的同时,要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发现其长处给予肯定、表扬、鼓励,鼓励其弥补不足。)

(二)、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

1、幼儿教育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纲要》总则第二条: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也就是所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幼儿教育,要为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那教师要调整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和“教与学”的方式,不是我教你学,而是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大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乐学,就是幼儿对学习有兴趣、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在幼儿期就培养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就有了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会学,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学习,他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寻求不知道的知识,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书山有路勤(玩)为径,学海无崖苦(乐)做舟)

2、教育的作用是引起和促进学习,培养终身受益的品质

当我们把幼儿看做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教了,不等与幼儿学了,教师教完了,不等与幼儿学会了。老师准确地把握把“教”,什么时候“教”,

“教”什么。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讲”和“直接告诉”,不在是拿出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和示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十条内容)。在幼儿园中重教育过程,轻教育结果。教育内容是全面地、启蒙性的,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培养兴趣为前提教育活动。活动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发展,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孩子的发展问题,是亲人们所关心的,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急着处罚,培养的能力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下面跟大家分享幼儿教师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1

1、提倡“以人为本”的信念

以往我总是习惯于把幼儿看做被动的学习者,但从学习《纲要》开始,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是一个有积极主动学习愿望的人,幼儿是能够在一定环境中积极主动学习的。

以幼儿为本,教师要尊重幼儿,也就意味着对幼儿权益的重视和保护,对幼儿的平等对待,对幼儿个体差异的认可,让每一个幼儿愉快地、有尊严地度过童年生活。

2、倡导“快乐学习”的方法

陈鹤琴先生说:“最宝贵的是孩子们自动研究的精神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这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孩子天性是好动的,好动的天性与他的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教师、

父母事事包办代替,使他没有做的机会,那么他就不能得到经验,而能力也无从发展。所以日常教学中我提倡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3、强调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我认为幼儿与教师是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共同成长的关系。在幼儿园,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幼、幼幼交往的氛围,教师要去放下自己权威者的身份,多做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观察者,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2

浅谈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教育目的: 幼儿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幼儿教育只是作为初等教育的附属品,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儿童上小学做好准备,而忽视了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来,由于大力提倡幼儿教育以及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的目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长们认为借助各种幼教的手段大力开发幼儿的潜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神童来。所以就从胎教开始一直到孩子出生之后提前认字提前走路,然后又是上英文班,又是上艺术班,给孩子安排了无穷无尽的学习内容,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其实,孩子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神童,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头脑灵活、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品质优秀、人格健全的孩子。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这种教育目的观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幼儿园的教育开始以儿童自身发展为最终的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观的转变直接引起了其他方面的转变。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相对与世界幼教来说是比较晚的。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不教,父之过等等。作为幼儿教育最初的承担者,这些父母们显然没有专门幼教知识,有的只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其中有好的也有坏。当然,这一方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但是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幼儿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到近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的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了幼教的新探索。一直到现在,中国的幼教界一直都没有停止这种探索的脚步。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中国幼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幼儿教师的观念也得到了重大的转变。我认为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教育内容: 幼儿园曾经长期存在着一种惟智现象,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教育开始进入幼儿园。依照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的面发展。从最初的重视智育到现在的五育并重,这种转变反映了了中国幼儿教育的一大进步。

三、教育方式: 传统观念上,我们习惯与整齐划一,因为这样便于管理。在很长时间内,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跟小学、中学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前在幼儿园里,老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乖乖坐好不准动”;“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还有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会在黑板上画一副示范画,打分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限制和束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逐步屏弃了这种刻板的、不适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允许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允许自由选择伙伴,允许有自己的见解,,推行赏识教育,尽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尤其是新技术蓬勃发展以后,许多幼儿园引进了多媒体教育手段,使幼儿园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许多幼儿园开始改变以前的“家园不同步”的现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做到家园同步,发挥幼儿教育的最大作用。同时开始最大程度地利用社会其他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从总体上讲,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教育方式是为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服务的。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相对于以前已经是很大的转变了。

四、师幼关系: 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师总是权威的化身,老师总是对的。不光幼儿这么认为,甚至连老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就给幼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从本质上看,教师与幼儿都是独立的人,都有人格的尊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都有生存、学习、游戏、娱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幼儿的意见,赏识幼儿的优点和进步。目前提倡的是一种与幼儿对话的师幼观,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教师“蹲下来与幼儿说话”——当然这种“蹲下来”的主张并非只是形式上的蹲下来,实际上这要求幼儿教师彻底转变自己的幼儿观和师幼观,把幼儿当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人,尊重幼儿的观念和选择。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一、爱孩子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心理品质

幼儿教师要做好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如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等,但有研究表明,首先要有一颗爱心——爱事业、爱孩子。由于教师队伍的年轻,总有少部分教师对幼儿缺乏应有的爱心。因此,对幼儿教师教育情感的培养是当前提高师资素质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是搞好幼教工作的基础建设。

(一)教师的爱是幼儿发展的精神需。要爱学生是对所有教师的起码要求,但对幼儿说来,更需教师以爱来滋润幼小心灵。在幼儿园里,我们常见在新孩子入园之初,往往会出现孩子有“追人现象”,他们只追要某一位老师,而孩子所追要的老师必定是态度可亲,热爱獐的。这种追人现象便是反映幼儿对爱的需要和追求。孩子人家说得来 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天南地北那种对家人的依恋感便很自然地迁移到教师岙上来。我作了一项调查,随机抽问大、中、小班的幼儿:“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喜欢她?”调查结果发现,占首位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有爱心,在于一点上年龄越小越突出。可见,教师的爱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和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二)教师的爱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动力因素。爱是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无形的 力量,在幼儿教育中,各种教育手段的运用固然重要,但出于教师爱心所创设的良好精神扭转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它能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积极愉快的心理状态,牌这种心理状态的幼儿易于产生活动动机和积极性;爱孩子的教师还必然以自身良好的情感、心态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大量教育实例表明,幼儿教师的爱具有巨大的动力作用,它是培养幼儿良好智力品质的能源,是培养幼儿良好情感、性格的乳汁,是变幼儿消极心理品质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催化剂。

再有,教师爱孩子才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是爱的深化,受尊重的孩子才会产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添成长的内在动力。

另外,由于幼儿处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常稚嫩,需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切为了孩子、精心护理孩子的思想与工作态度,没有爱心的教师是不可能到的。

(三)、幼儿教师的爱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点

作为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对幼儿怀着一颗深沉爱心的教师就必定会为了教育好孩子而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每一个孩子,每天都不一样,只有特别爱捉摸幼儿爱孩子、爱事业的情感推动不知疲倦地去研究、去探索幼教规律,才能具有高的专业水平与教育技能。教师只有自己表现出在孩子面前做到冬不抄手,夏不摇扇,才能培养出有吃苦精神和耐力的幼儿。可见,爱孩子、爱事业的情感是实现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点。

 导语:幼儿园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也要根据孩子智商的发育和身体的发育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阶段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我们不排除发育过早和过晚的可能,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多多观察孩子的成长状况。有啥可根据孩子的天赋,能力进行定向的培养。

幼儿教师怎样教育幼儿

 一、以家园配合为依托,营造“情感教育”氛围

 洛克的《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成人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则更持久、更深远。老师和家长应该互相配合互相督促,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浸润在情感教育的环境里,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将所受教育逐渐地内化于孩子的人格之中。

 二、以一日活动为依托,渗透情感教育

 1利用晨间谈话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每天的晨间谈话是很好的教育时间。幼儿园的孩子小,给他们讲大道理是听不懂的,我们就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讲感恩父母、关爱他人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我与孩子一起眼含泪花。慢慢地,孩子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的不易,行为上发生了变化: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向他们祝贺;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爸妈下班回家,给爸妈拿拖鞋、倒水、捶背等。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心父母,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如:我在组织大班社会活动《亲情树》和《我当爸爸妈妈》时,孩子们通过我创设的环境,借助具体生动的事例,体验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幼儿了解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家里的亲人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爱心,鼓励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亲人。另外,我还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游戏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体验“情感教育”的内涵,促进了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

 3通过游戏活动捕捉情感教育契机。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体验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只要教师方法得当,组织得好,就能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存在。如在组织角色游戏“妈妈生病了”时,我充分利用创设的情境,启发幼儿思考:妈妈生病了,我们该如何照顾妈妈呢有的说:给妈妈倒杯茶;有的说:帮助妈妈揉揉酸痛的地方,要比平时更乖巧;有的说:要和妈妈聊聊天,让妈妈多笑……

 4通过照顾植物,体验关爱之情。在班级的自然角内,摆放着幼儿自己种植的小植物。每天清晨,孩子们进园第一件事便是观察自己的植物,看看发芽没有,是否需要浇水了,有没有长虫子。在照料自己植物的同时,有的孩子见自己临近的植物还没浇水的,也会帮助别人的植物浇上水。大家互帮互助,在他们悉心的照顾下,自然角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三、以节日为依托,进行情感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结合不同时段与季节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三八”妇女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些传统的节日将民族之光闪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是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真实写照。如在“三八”节前夕,我先请小朋友讲讲自己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再说说妈妈为你们做了什么事情。孩子们有的说:妈妈为我织毛衣;有的说:妈妈为我洗衣服,烧香喷喷的饭菜……我接过孩子们的回答,顺势推舟:妈妈这么爱你们,为你们做那么多的事情,那你们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要谢谢妈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响亮地回答着。在“庆三八夸妈妈”活动当天,孩子们为妈妈献上歌曲和赞美诗,并献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礼物,整个活动始终洋溢着一股温情,体现着孩子对妈妈的爱,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妈妈的辛苦,知道感恩母爱,并能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妈妈的爱,是很好的情感教育活动。

 四、以幼儿生日为依托,进行爱心教育

 班里的孩子经常带生日蛋糕来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庆祝自己的生日,我就抓住这机会,让孩子明白妈妈把自己养这么大,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请妈妈来园跟孩子一起庆祝生日,然后,由孩子亲口跟妈妈说出感谢妈妈的话,或让孩子给妈妈打个电话,说出感谢妈妈的话。记得班里的明明小朋友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生日那天,明明的妈妈终究抵不住思念,一路风尘仆仆赶来了。当时一见到明明就满眼充满泪水,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讲,但一张口,眼泪像开闸的水直泻而下。明明抱住妈妈边帮妈妈擦着眼泪,边对妈妈说着:妈不哭。孩子们被温馨感人的场面感动,当天的生日歌唱得特别地深情。

 五、以关心弱势群体为依托,体验关爱别人的感受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一些需要我们关爱、帮助的人群。如:山区的孩子、因灾难家破人亡的孩子、残疾儿童……对于这样一些人,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关爱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更应从精神上关爱他们。在为四川地震受灾的捐款活动中,孩子们都把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给灾区孩子带去了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中的智残儿童,我们更应该尽力帮助他们,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巧手义卖献爱心”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全园孩子把义卖活动中的所用收入,捐给了六位品学兼优的聋哑儿童。孩子们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来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幼儿教师怎样教育幼儿

 一、拥有爱心

 一切从热爱幼儿教育工作开始,只有热爱幼儿教育,才能立足岗位,用真心和真情滋润这些幼芽,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教育工作者从选择幼儿教育那天起,就注定要和三五岁的孩童打交道,和他们的家长打交道,面对这些蒙童稚子,拥有爱心是我们融入幼儿园工作的`起点,不热爱幼儿教育,就不能做好幼儿教师。不热爱关心每一位幼儿,就不能做幼儿教师,要把幼儿看成是一群圣洁的天使,我们的工作是第一个给他们插上翅膀的工作,拥有爱心,才能拥有翅膀,才能点燃幼儿飞翔的梦想。

 二、做事细心

 一切从幼儿教育的细节开始,面对这些小孩,指导他们成长,他们的父母都感觉棘手,何况我们的班级有这么多小小孩,所以,每天都要细心细致、体贴入微地指导他们活动、休息。做好他们一日的成长记录,每个幼儿的生活和禀性都是有差异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做到每时留心,每事用心,每课专心,把幼儿教育这项琐碎、细腻的工作做实做细。课堂上一定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各种情况,及时化解消除不良的隐患,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颇具耐心

 一切从尊重幼儿的成长开始,指导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和游戏活动要颇具耐心,要善于蹲下身子和幼儿沟通,对于幼儿的良好习惯难以形成和难以保持,要不厌其烦、极具耐心地反复训练和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全身心地融入幼儿群体中,有耐心的同时要有耐力,正视幼儿教育的反复性,面对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困难,特别是好习惯的反弹,有时令我们束手无策,在平时的行为培养、语言沟通中,幼儿的行为幼稚,幼儿的语言更幼稚,所以,要有耐心容纳行为的反复和语言的反复。幼儿教育就是一个反复习得的过程。同时,还要耐心与幼儿家长沟通,形成积极有效的教育合力。

 四、生长童心

 一切从发现童心的地方开始,生长童心和发现童心是一个合格幼儿教师的修为。事实上,谁都不能否定从生理和心理上我们与一群幼儿的巨大差异。但我们要想把幼儿工作做好,就必须培育自己的童心,善于发现童心,尊重童心,把幼儿的童心世界装点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要学会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幼儿以及他们心中和眼中的世界,要善于用教育艺术把幼儿带入美好的童话世界,用美丽的童话来培养幼儿的精神。幼儿教师要相信童心生长的地方才有适宜幼儿茁壮成长的土壤。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培育颗颗童心,呵护幼儿的童心。要每时每刻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最纯洁,同时也最脆弱,最易被“菌”感染,幼儿教师还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安全工作,防患于未然,因为幼儿是一个极易被伤害的弱势群体,有时家长的监护不力,会直接殃及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学会用童心捧起童心,用童心传递童心,用童心滋养童心。

 五、立下恒心

 一切从做好幼儿教育的恒心开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但要把这群幼儿视为挚爱,还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计得失,坚持不懈为爱付出。爱是责任,有了恒心,有了责任心,那么,你做幼儿教师就不单单是一份工作,而是关乎每一个家庭幸福,每一个生命尊严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

 六、具备美心

 幼儿教师要把幼儿教育事业看成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幼儿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美育修养和较高的审美情操,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善于汲取团队的智慧来做好日常的幼儿教育工作。合格的幼儿教师就应该是一个能歌善舞,会讲故事,会唱儿歌,有天使般的微笑,在幼儿的眼里就像白雪公主一样有吸引力,是美的化身,幼儿的世界充满童话和未知。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塑造美,要不断发现幼儿世界的精彩,展示他们不一样的美丽,让幼儿的世界魅力四射。同时,幼儿教师还要有敏锐的美感,培养自己的审美心理,提升自我的审美情趣,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美学修养,你的心是美的,你是美的,你看幼儿才是美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开始。

幼儿教师怎样教育幼儿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民间游戏

 我们的童年没有“机器猫”、“布娃娃”,但我们的童年却很快乐,至今都回味无穷。因为它有泥巴巴、石子、橡皮筋和许多同伴。这些东西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游戏简单易学。

 其实,幼儿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兴趣趋向、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幼儿把什么都当成玩,当然,学习也成了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养成品质。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幼儿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自身的活动进行学习,因此,幼儿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他们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

 传统文化许多是通过玩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民间玩具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各种物质几乎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把玩具和材料一体化,材料既是玩具,也是学具,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寓教于乐。例如节令玩具,民间指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通常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宵节所用的花灯;春节所用的鞭炮、烟花;端午节所用的香包、布老虎;中秋节所用的兔儿节;清明时节所用的风筝等。通过这些节令玩具,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一些节日的风俗、意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还有许多妇孺皆知的玩具像七巧板等等,不仅让幼儿了解这些玩具也开发了幼儿的智力。

 我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活动中。如语言游戏,我和幼儿玩童谣诵读、绕口令、问答游戏等;体育游戏时,我和幼儿玩跳房子、贴烧饼、丢手帕、吹泡泡、抓布子、打纸炮、滚铁环等,使幼儿既体会到传统游戏的快乐,又丰富了运动技巧,有效的发挥了身体运动的潜能。如跳皮筋的童谣《马兰花》,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幼儿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学。

 (二)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

 幼儿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的途径和内容,生活即学习。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幼儿学习的规律,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例如“吟之有韵,诵之有味”的古诗词,它的音韵美、节奏美,使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幼儿诵读的兴趣。我们每天在用餐前、离园前组织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大大激发诵读兴趣,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古诗词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让幼儿更加亲近并热爱母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

 《三字经》,它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饭前、教学活动之余,我们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幼儿们讲解《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幼儿学习《三字经》的兴趣。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幼儿良好品质形成的目的。我们还给《三字经》配上适当的轻音乐来朗诵来播放,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朗读兴趣,还能使幼儿情绪放松,把学习经文当成一种美的享受。这样,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幼儿营造一个书香的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自愿地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形成优雅的人格。

 《弟子规》这本书它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虚心向他人学习,它是古人教育幼儿生活规范的经典,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经典。《弟子规》句式整齐,朗朗上口,道理简单易懂,便于幼儿接受,如幼儿犯错或有坏习惯时,它当中的一句就是很好的教育,“事虽小,勿擅为……”幼儿听了,很不好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它为规范教育幼儿。以前,班级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每当这时我就和幼儿一起背诵《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让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常常丢掉的东西又悄悄地回来了,丢失东西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现在幼儿挑食的现象相当普遍,经过多次的谈话,效果不大,有一天,又发现这种情况时,我给他们朗诵了古诗《锄禾》,并解释了它的意义,描绘了农民伯伯劳动时的辛苦,幼儿一下子好像理解了它的意义,赶紧把丢在桌上的米粒都捡了起来。以后,吃饭前我们都朗诵一下这首诗。

 饭前、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我们给幼儿讲一些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典故、美德故事:《卧冰求鲤》、《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孔融让梨》、《大禹治水》、《葫芦娃》、《牛郎织女》、《黄香暖席》、《司马光砸缸》等,让传统文化渐渐影响着幼儿,陶冶着幼儿的情操。

 (三)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探究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

 中国的民间工艺构思巧妙、工艺精巧,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民间艺人的慧心巧手,另世人惊叹。为了让幼儿了解、学习、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有选择地把这些工艺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了解、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并把这些技艺传承和创新,让中国文化在幼儿心中打下烙印。我们创设了许多民间游戏坊,如:“民间剪纸”、“绣花”、“捏泥人”、“拓印”、“蜡染”、“编中国结”、“书法”、“陶吧”、“国画”等活动区域,让幼儿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们在传统工艺的学习中,感知民族文化的独具匠心,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每年的春天,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和幼儿一起制作风筝,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风筝的特色,讨论怎样才能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我们提供许多材料,引导幼儿制作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他们知道了平衡的概念,也总结了放风筝的方法。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幼儿还有家长一起去郊外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体验过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让好动的幼儿安静下来,让安静地幼儿动起来,幼儿也学习了与同伴合作的方法,学习自己尝试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融会了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审美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它相关的活动、礼仪、与相应的食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过节风俗。现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

 我们以“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每逢节日,我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充分的和环境、家长、同伴、老师进行互动。所以,为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地发展,根据不同的节日,我们都布置相应的环境。我们充分利用楼梯、走廊墙面及三维空间布置“中国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食品、节日的吉祥物、节日的活动等等;并根据节日的到来而更换,还有民间艺术长廊,如:剪纸一条街,包括剪纸的含义、工具、方法、作品、代表人物、作品的寓意等;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不同的形式的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传统文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这些“无声的教材”,它能从感官上带给幼儿刺激,从情绪上带给幼儿愉悦。它通过幼儿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使幼儿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

 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我们和幼儿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制作节日玩具。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幼儿园和幼儿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爸爸来幼儿园搓汤圆、一起闹花灯、猜灯谜;清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重现一些传统习俗。大家在一起过节,浓浓的亲情,良好的氛围影响着幼儿。幼儿在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中感知民俗风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86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