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为何古人这样感叹?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为何古人这样感叹?,第1张

这句话是著名诗人曹学佺因为一起案件,有感而发,愤而说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抨击的只是案件的两位主人公及与这样的主人公类似的人,并不是泛指所有读书人和“屠狗辈”。

相传,在曹学佺当官的时候,明朝上层社会混乱不堪,官官相护,鱼肉百姓,欺压平民,百姓叫苦连天,苦不堪言。甚至官家的奴才都可以仗着主人的势力鱼肉乡里,曹学佺对于这些腐败情况不仅早有耳闻,甚至深恶痛绝,一直想要惩处这样恶劣的状况。

当时的上层社会已经不满足都蝈蝈,斗鸡了,当时最流行的是斗犬,一次,某个皇亲国戚的下人闲的没事做,就想像以往一样,纵狗伤人,并以此为乐,这么想,也这么做了。斗犬扑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身上肆意撕咬,路人有吓跑的,有吓呆的,总之没有能帮他的,这时候冲出一位杀猪屠夫,手起刀落,将狗头剁下,保住了秀才的命。

奴才看到这情景顿时不干了,秀才命不管他的事,可是这狗的命可是名贵的很,当时就把杀猪的送往官府,想要求得赔偿,并判屠夫死罪,审理案件的正好是曹学佺,曹学佺刚正不阿,早就想要借机通过惩戒吓人来“杀鸡儆猴”,当即判杀猪佬无罪,还要让这位皇亲国戚赔偿秀才医药费,这位上层人士觉得自己丢了颜面,决计贿赂恐吓秀才,让他改口供,反咬杀猪屠夫一口,秀才贪恋金银珠宝,而且恐惧他的势力,就屈服了。

等再次公堂审讯的时候,秀才就反说,称自己和皇亲国戚是好友,正和斗犬玩乐,是杀猪佬故意杀死斗犬。曹学佺对秀才失望透顶,便施以重刑,秀才受不住,才说出自己被贿赂的事实,将真相大白于天下。

曹学佺也因此愤而说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千古名句,以此感慨像屠夫这样身份卑贱却能仗义出手相助的人,和像书生这样饱读诗书却贪生怕死,扭曲事实的人。

这当然是有典故的,这两句话出自曹学佺的对联,而这幅对联也是他根据自身真实经历所写成的。

曹学佺这个人一身正气,即使在颠倒黑白的官场也依旧是不随波逐流,而且当时因为朝廷政治原因,皇亲国戚十分的善于养狗,斗狗,而且还经常纵容他们行凶。曹学佺碍于他们的身份,一直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有一次这人皇室贵族的奴才们以遛狗的缘由,带着贵族们饲养的恶犬在街上到处的骚扰路人,甚至放狗咬人。而一个秀才因为跑不赢,不小心被其中的一只狗扑倒了。而这狗嚣张凶恶,抓住秀才就不放一口咬了下去。

 

这个时候路边一个屠夫害怕秀才被咬死,于是就出手救下了秀才,一刀把狗给砍死了。原本哪些奴才害怕被自己的主子责罚,想要狐假虎威的用权利来镇压曹学佺,没有想到他根本不吃那一套。最后曹学佺判定屠夫是为了救人才杀的狗,无罪释放,而哪些纵狗伤人的不仅不能追究屠夫的罪,还需要赔给秀才医药费。但是这些奴才平日里仗势欺人惯了,怎么可能受得了这样的审判结果。于是他们就出钱收买了秀才,让他推翻了之前的口供。反诬是屠夫无缘无故的杀了狗。

没有想到曹学佺听到秀才这样说,立马就生气的拍案而起。让衙役对秀才用了重型,秀才才说出了被人收买的事情。原本屠夫是好心救了秀才,最后却被纠缠进这样的事情中。曹学佺也因为这件事情,而写下了开头的两句话。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单看这个事情。即使是饱读圣贤书的秀才却没有一个大字不识的屠夫正直,由此他的这两句话也确实是没有错。

1、“仗义每多屠狗辈,无情最是读书人”的意思是: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仗义是指主持正义、有义气。

2、“仗义”例句:《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这并不是一首诗中的句子,而是对联。“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同样的话还有“文人无行”、“文人相轻”、“文人无骨”等形容词汇,甚至还把“犬儒”的意思引申到像狗一样谄媚的文人身上,算是对读书人轻贱到了极点。

对联的来源:

曹学佺是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毕生好学,对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等都有研究,尤其工于诗词。万历二十三年,21岁的曹学佺高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广西右参议等职。“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一联,就是创作于他广西任职期间。

当时的明朝的皇室宗亲,多散居各地,天空皇帝远的他们,常常骄横不法,好养斗犬,家奴们也依仗自己是皇亲奴才骄横跋扈,不仅欺压百姓,甚至连官府都不放在眼里!曹学佺为官清正、执法不阿。到任广西前,他就了解到桂林宗室素来骄横,常有不法行为。到任后,暗下决心要好好的杀杀这帮恶棍的威风。

大抵是说曹学佺治下的一个案件,有钱人家的狗咬了个秀才,一个屠夫见义勇为把狗给杀了,有钱人家反过来买通秀才,让屠夫给狗偿命。曹学佺看破勾当,公平处置了此事,也因此对秀才的忘恩负义气愤不已,就有了这副对联。

曹学佺重判:

屠夫无罪;秀才,与狗相好、认狗做友、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皇亲当狗!

并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联。

中国社会经历几千年发展,古人根据自己的平生经历和社会经验,为后世总结出了许多至理名言。短短的一句话,教会子孙后辈为人处事的真诚道理,提醒后人不要在人生之路上走太多弯路。比如古人口中常说的这句名言:“仗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在告诫后人,那些没有读过书的市井普通人,远比读过圣贤书的文人更加仗义。这种说法到底源自何处?古人为何又要这样说?

曹学佺剧照

据文献记载,这句话乃是明朝才子曹学佺所写的一副对联。曹学佺出生于贫寒农家,年幼时母亲便已去世,靠卖烧饼为生的父亲将他含辛茹苦地养大。虽然出身贫寒,曹学佺却非常懂事,他自幼饱读诗书,研究诸子百家和儒释道,是难得一见的全才。万历23年,曹学佺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天启二年,曹学佺任职广西右参议,就是在广西桂林,他写下了这幅流传后世的对联。

古代读书人

曹学佺前往广西任职之前,早就听闻桂林的那些皇亲国戚,整日欺压百姓、目无王法,所犯罪行累累,只可惜碍于他们皇亲国戚的身份,官府不敢过问,百姓也不敢埋怨。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曹学佺,就打算趁着这次机会,好好管教这些骄横跋扈、令人痛恨不已之人。当时这些生活在桂林皇亲国戚,最喜欢的游戏为当街纵犬行凶,经常放纵凶犬,咬伤无辜的平民百姓。

古代百姓蜡像

有一日,皇亲国戚的这些奴才们,又带领着恶犬,在街头明目张胆地追逐路人。正巧有一秀才路过,因奔跑不急,被恶犬扑倒在地。那恶犬紧咬着秀才不松口,纵犬行凶的那些奴才们却在周围哄笑一团。这个时候正巧路过一位屠夫,他看到秀才被恶犬撕咬,恐有都有性命之忧,屠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杀死了那咬人的恶犬,这才救下秀才姓名。

古代屠夫

那些奴才心有不甘,平日里嚣张跋扈惯了,哪能让一屠夫打了自己的脸。他们以屠夫擅自杀狗为由,将秀才与屠夫一同送到官府,想要凭借着皇亲贵族的势力,严惩屠夫。审理此案之人正是曹学佺,他一身正气,根本不理会皇室宗亲的这些奴才,问明此案缘由以后,曹学佺判屠夫无罪,皇室宗亲也必须向秀才赔偿医药费。这些人何曾受过这等侮辱,为了治屠夫于死罪,他们暗中收买秀才,申请再次审理此案。

曹学佺壁画

迫于皇室宗亲威逼利诱,秀才推翻自己昔日口供,他对曹学佺说道,那日并不是奴仆众犬行凶,只是自己在与狗嬉戏,谁知屠夫过来,二话不说便杀了王府之犬,这分明是以下犯上,恶意滋事,蔑视皇家尊严。曹学佺听闻秀才的这一番话,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他对秀才大怒道,屠夫好心救他一命,谁知秀才还在这里颠倒黑白、污蔑好人,简直是丧尽天良。

曹学佺下令让衙役重打秀才,秀才这才说出了那些皇室宗亲让他做假口供的缘由。此事解决后,曹学佺心中怒火仍然难平,提笔写下了“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名言。虽说这句话也有几分以偏概全,但是单从此事来看,没有读过书的屠夫却远比那个饱读圣贤书的秀才更加仗义,这才让曹学佺寒了心。

真实世界,往往是布衣多竞争而权贵多合谋。

之所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多是把历史故事当成了真实世界。慢慢地,这就成了我们的一种聚焦错觉。

再加上为富不仁的又一经验认识,然后这个错觉也就越来越强了。

先讲一下这个典故的出处吧。

明朝末年,广西右参议曹学佺审理了一起恶犬伤人案件。

桂林的宗室家奴纵容斗犬随意撕咬路人。恰逢一个路过秀才躲闪不及,被恶犬扑倒撕咬。秀才性命危急,一个屠夫冲出来,用刀砍死了恶犬,救了秀才性命。见自家斗犬死了,这伙宗室家奴不干了,要屠夫以命抵命,仗着人多势众就把屠夫绑到了官府。

审理此案的曹学佺,早就想整治一番这伙为非作歹的宗室家奴。于是,判决屠夫杀犬无罪,而且家奴们还要赔偿秀才的医疗费。

但,后来,这伙家奴仗着属地藩王的背景,硬是花钱买通了秀才,让他做出假口供,说是与斗犬相好、互相嬉戏,屠夫却无故屠戮斗犬。

曹学佺再审此案,怒斥秀才忘恩负义、与狗为友,陷害救命恩人。于是,顶住各方压力,判屠夫无罪、秀才革去功名。同时,在案卷中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只是一起个例案件。但,曹学佺借题发挥了,把秀才归为读书人一类、把屠夫归为屠狗辈一类,然后在认识上做了抽象。凡事一旦被抽象,往往就具备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用。

一提起兵书,我们往往都会想到《孙子兵法》。但,古代将军真是按照《孙子兵法》来打仗吗?

同时,你很少听过哪个将军天天研究《孙子兵法》的。吴起求学儒家曾申,但儒家也讲兵法吗?吴起大概率学的是《左传》。关羽夜读春秋,但春秋是列国大事记,真得没啥可读的。其实关羽大概率读的也是《左传》。西晋名将杜预,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同时还是《左传》大家。杜预注的《左传》成为通行版本。与其说《孙子兵法》具有指导战争作用,不如说《左传》才是将军作战的指导教材。因为《左传》里面有大量的战争战例。

但《孙子兵法》为什么火到现在?不仅打仗可以用,而且经商、政治都会言必称《孙子兵法》。原因就是抽象,孙子把一般战争抽象到了规律这个层面。于是,《孙子兵法》就具有了某种普遍意义,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就是抽象的意义。

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抽象的认识可能不对,往往只会成为胜利者的注脚,而失败了却可以说你没有活学活用。

所以,抽象出来的东西、传承下来的经验,都需要进行认真思考,辨析真伪。特别是“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种格言式的抽象经验,一定要仔细审视。

历代王朝末期都有农民起义,但农民起义从第一次开始就一直在为权贵做嫁衣裳。农民起义颠覆了旧王朝,但往往却是旧权贵开创了新王朝。

陈胜吴广起义,但陈胜吴广全被自己人给干掉了。最后是刘邦攻入关中、项羽章程天下。刘邦不算农民起义吗?开始算,但加入楚国集团以后,就不能再算了。

汉末黄巾起义声势连天,却没有打出一个农民政权,崛起的全是旧时代的军阀豪贵。三分天下之中,就刘备的起点低,但刘备也是汉室后裔。这里面有一个农民政权吗?

隋末乱世也是如此,瓦岗寨就是一众屠狗英雄,而且这里面满是情怀。但开创新王朝的,却是出自关陇贵族的李氏父子。

唐末乱世,冲击力最强的是黄巢起义,但黄巢首先遭遇的不是沙陀骑兵,而是自己人的背叛。接下来的五代乱世,除了后梁朱温,余下权力游戏的主角全是豪贵和军阀。

农民起义能成功的,可以说只有朱元璋。但朱元璋杀起功臣来,则是雄冠整部中国历史。这里面不要说没有屠狗辈的仗义,就是连一般的合作都没有。

权贵们呢?为什么权贵最后能成功?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人脉算计和人性善恶。搞合作就是权贵的一贯本色。即便有权力斗争的你死我活,但只要有合作的可能,权贵往往都会合作共谋。

秦末乱世,就是一场六国权贵余党的合谋。除了齐国田氏小家子气、不合作,其他诸侯的合作程度,已经到了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步。

章邯围攻巨鹿,巨鹿在今天的河北省。最强援军来自哪里?来自于今天的山东南部和江苏地区的楚国集团。

东汉乱世,虽然打得你死我活,但诸侯之间却一直在合作中竞争。你看刘备的依附轨迹就知道了,到哪里都能受到礼遇,都能谋得机会。群雄兼并战争,那是天下大乱以后,而但凡合作能产生利益,权贵们就一定要把合作贯彻到底。

为什么权贵多合谋?

一个原因是权贵能够控制的利益足够大,而权贵的数量又一直非常有限。

而只要合作的利益足够大、参与的人数不多,那就一定会出现合作的局面。而这个局面就是博弈的终点,合作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这样做不仅对大家都有好处,而且能够达成博弈的终局。

一个原因是权贵之间构成一种熟人社会网络,大家的博弈次数会足够得多。

宇文泰关中改革,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关陇贵族内部搞通婚,结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其实,通婚只是加强了合作,没有通婚这伙人也一定要合作。因为关陇贵族之间构成了一种熟人社会网络,大家不是博弈一次而是频繁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会结成某种同盟。旅游景点的饭菜又贵又难吃,因为人家就要做一锤子买卖;而小区附近的饭店却要苦心经营,因为要与常客合作。

这就是权贵合作的道理,合作也就成了权贵的路径依赖。

而布衣为什么多竞争呢?

利益本来就不多,参与的人数却是无限的,所以往往都是算计者胜出而善良者吃亏。但凡遇到某种混乱的局面,就往往是有今天没明天,合作也就一次了事。

所以,这里没有什么人性好坏之分,都是博弈局面所决定的。

至于“负心多是读书人”,读书人可能看得更通透,或脑子更快,能够看到什么时候最该算计。至于“仗义每从屠狗辈”,也是可以讲通的,因为在一个熟人社会的网络中,大家都是频繁博弈的。你这一次背叛了,以后也就没法混了。读书人和屠狗辈,可能只是所处的博弈局面不一样,或者各自认为的博弈局面不一样而已。

在我看来这句话说的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在法家的思想当中,自古以来就有着以文乱法,以侠乱世的认知,可以说这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而且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喜欢去勾心斗角,而且他们是十分喜欢搞事情的,因此古代有一些人就认为是文人误国,而且这种思想在武将当中最是流行。

而那些屠夫因为书读的少,并且是社会上文化不高的低下阶层,他们做坏事也最多做一些偷鸡摸狗之事,而相比他们做坏事,他们做的好事是更多的。因为只有穷人才能同情穷人,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读书人是不会去同情穷人的。因此这才说,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说法。

而这句话到了后世的明朝末期的东林党人乱政那一阶段尤为流行。这是因为东林党人在当时的确把明朝的政治搞得一塌糊涂,可以说最后明朝的灭亡就有着东林党人的一部分责任。所以后世对于一部分文人的态度可以说是更加的恶劣了。

更深远的来说,其实屠狗辈代表的是江湖上的那些仁义侠客,而那些读书人的则是代表着的是封建朝廷的官方势力。而官方势力在普通的百姓眼中就是代表了恶的,而那些江湖侠客代表的就是善,因此在社会上才会有这种说法。其实说到底这种思想只是两种不同思想的对撞,并没有谁对谁错的这种绝对的判断性,这就像儒学中所说的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这些都是谁也不能说出谁是对、谁是错误的判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0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