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抚摸胎儿或轻轻拍打胎儿。妇产科专家的实验所证实,抚摸胎儿或轻轻拍打胎儿是通过隔着孕妇的腹壁对胎儿施以触觉上的剌激,以促进胎儿的大脑发育,增加胎儿的心率。胎儿对触觉剌激有着较灵敏的反应。2、通过触摸动作和声音与胎儿沟通。父母都可以通过触摸动作和声音,与腹中的胎儿沟通信息,这样做可以使胎儿有一种安全感,使他感到舒服和愉快。实验证明,在母腹中经常被 父亲抚摸过“体操锻炼”的胎儿,出生后翻身、抓、握、爬、坐等各种动作的发展,都比没进行过“体操锻炼”的早一3/4 3、给胎儿做体操。怀孕4个月后开始有胎动了,准妈妈可以仰卧平躺,尽量放松,双手捧住胎儿轻轻抚摸,轻轻按压,等待胎儿的反应,逐渐与胎儿建立起“游戏”关系。不但能训练胎儿的反应,还能增进感情。 4、光照胎教。光照胎教是在胎儿期适时地给予光,促进胎儿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功能尽早完善。7个月的胎儿视网膜才具有感光功能。光照后胎儿立即出现转头避光动作,同时心率略有增加,脐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量亦均有所增加。 4、光照胎教。光照胎教是在胎儿期适时地给予光,促进胎儿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功能尽早完善。7个月的胎儿视网膜才具有感光功能。光照后胎儿
听觉训练能够丰富和陶冶宝宝的情感情操: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人们的心情也会跟着愉悦起来,并且乐于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好心情。宝宝同样也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美妙的声音像一块磁铁一般地吸引着他们。相信很多家长也都注意到这样一个情景,几个月大的宝宝听到动感、有节奏的音乐时,身体也会跟着扭动,从这个情景中我们可以明白声音对于宝宝的重要影响——而这些,都离不开听觉。假如没有听觉,或者听觉不敏锐的话,宝宝就无法享受生活中更多美妙、动听的节奏和声音。所以,蒙台梭利的听觉训练对丰富和陶冶宝宝的情感情操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听觉训练,能够使宝宝的听觉越来越敏锐,从而也就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其音乐智能,陶冶其身心和情操。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发育成长,还是从将来的发展来说,蒙氏听觉训练对宝宝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在平时应当重视对宝宝进行听觉方面的训练,得以让宝宝能够更加快乐、积极、健康地成长。
提高教育者情商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是培养孩子情商的第一所学校。无数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的情感生活有着长远而深刻地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中的重要关系,它能使婴幼儿身心和情绪得到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研究显示,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对子女的情感世界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想要孩子具有高情商,家长必须力争做到:
(1)加强自身的情感训练,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基本的情商。
(2)对孩子细心一些,发现孩子情绪不佳时,要懂得理解孩子的感受,努力去了解引起孩子情绪不佳的前因后果,进而协助孩子以适当的方法抚平情绪。
(3)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促进其情商的发展。
其次,幼教工作者要树立情商培养的意识,掌握情商培养的基本技能。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高情商方面应做到:
(1)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每天都应带着高昂情绪走入幼儿园,给幼儿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的渲染。
(2)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千万不要偏爱其一个或某部分幼儿。根据研究,忽略比更糟糕。被忽略的幼儿易冲动,看问题偏激等等。
(3)要积极地,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好奇心,这不仅是情商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
情商的培养建议
(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进行自我诱导的能力,使他们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积极乐观的创造。
(2)通过各种有益的群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受社会的影响是多渠道的。不仅同家庭、学校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通过各种交往活动,同社会各个领域身身相关。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都是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渠道。
(3)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兴趣是一个人乐于积极地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乐于从事某种实际活动倾向时,便成为爱好家长和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求知欲、兴趣、爱好要细心地加以爱护,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培养起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情感。
(4)培养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或目标,自觉地调控或制约自己认识或行为的一种能力。自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和情感发展水平。
与孩子一起阅读
读书,别以为这只是大人才干的事。对于幼小的婴儿来说,他/她也可以有来自美丽图画、妈妈动听讲述的阅读享受。特别是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来说,帮助他/她形成一种态度或观念,比教给他们某种具体技能(比如 识字、数数)要重要得多。早期阅读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书中得到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对书的有益的态度,养成一生的欣赏趣味。做一对时尚的父母,即使再忙,也要在一天的某个时刻和孩子共同进入阅读时光。
早期阅读BB心智成长关键
Step1:每天半小时亲子阅读,是引导宝宝思维的最佳方式
如果你能坚持每天给孩子讲一段故事,你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妈妈。别小看这每天半个小时的亲子阅读,它能让你的孩子在无限的想象空间中获得巨大的乐趣,你嘴里的“小狗生气啦”、“小猫找不到家啦”全是生动的画外音,而画面中的小草、小花、小动物的表情、色彩和动作,也因为妈妈富有表情的讲解而成了鲜活的画面。
0-3岁的宝宝,她/他能记住什么呢?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坚持吗?
心理学家美珊说,婴儿时期是需要环境刺激的,和孩子一起阅读,可以刺激她的听力、视觉,很大的五颜六色的卡片,和妈妈对宝宝的注视、抚爱、甜美的声音对宝宝都是 一种刺激,这样的刺激千万不能理解成要获得某个很成型的结果。早期教育就像春风拂过大地那样自然,不可看成是一种教学。它是我们生活的形式,是我们和孩子间绝美的生命状态。
要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选书很重要,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这样有声有色地给宝宝讲书,宝宝有很强的参与感,阅读成了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这个时期是孩子语言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宝宝从咿呀学语,到重复说字“车车”、“帽帽”等,一直到他能说简单的句子,表达完全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宝宝的巨大进步。妈妈给宝宝讲故事是很好的益智训练,我们要懂得反复给孩子讲故事的重大意义。
当妈妈们充满戏剧色彩、热情洋溢地一遍又一遍地给宝宝朗读故事时,倘若它引起一个诗的思想,暗示一个美的感情,触动人的心时,我们的宝宝一如我们一样,他们也能感觉到美的存在。正是这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将孩子自己的想象力和由于你的参加而带来的无法比拟的魔力糅为一体,使得故事成为影响孩子思维的最好方式。
Step2:轻松温馨的气氛中,开始与宝宝做阅读游戏吧
每天,我们与宝宝在轻松而温馨的环境中开始我们的阅读游戏。即使他/她滔滔不绝地说出一串莫名其妙的话,我们也要用鼓励的眼睛望着他/她:哇, 和妈妈讲得一样好呀。让他/她模仿你的面部表情,手势和音调变化,你会发现,他/她真的很聪明。当你和他/她讲到新词时,你要向他/她打手势去强调它们, 并像做游戏一样,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新词,宝宝非常喜欢妈妈陪着他/她看书,讲图书中的故事,对宝宝来说,书是一种能打开合上的、能学说话的玩具。
在他/她看得到的范围里,摆好他/她的小画书,最好有个可爱的小书架,让宝宝感受到那些色彩鲜艳、耀眼的被妈妈叫做书的东西里面,有很好听、很好玩的故事和游戏。
引言:其实宝宝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它就会有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和自己的情感发育,所以妈妈要注意观察,这个时候跟宝宝进行很好的交流沟通,会让宝宝的情商得到发展。所以你知道6个月龄的宝宝社交和情感发育是怎么样的吗?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6个月龄宝宝社交与情感的发育其实这个阶段的宝宝是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和情感发展方式,对一些比较熟悉的面孔和熟悉的声音感觉都有自己的认识,对爸爸妈妈以及身边的亲人都有了解,喜欢和这些人在一起玩。他比较喜欢父母陪着他玩儿,而且宝爸宝妈要多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孩子玩耍,一起游戏,这个能增加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当宝宝这个时候陪他玩耍,他会笑,他会发出笑声,而且他也会通过一些物体或者是镜子看到镜子里面的字迹有一系列的反应,这是他情感的发育特征。而且当在生活中宝宝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他也会发出一些声音来回应,会说一些简单的字和词,喜欢与父母进行交流,从而爱笑爱动和开心。
二、注重培养宝宝的情感当发现宝宝有一些情感上的交流就要加强培养,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比较活泼,好动是性格养成的最好时机,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聪明伶俐并且比较活泼,就需要父母进行很好的培养和注重。当宝宝喜欢看周围的环境的时候,也会将一些物品右手拿起来往嘴里塞。所以对一切事物都比较有着好奇的感觉,会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发出简单的语言,这个时候父母跟他多交流就会让他变得更加开心聪明。所以对孩子这些动作和情绪都要做到一个仔细观察,进行正确的培养,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很多职业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不得已再入进入工作岗位中,但是母爱除了生理荷尔蒙促使产生一种自然的感情外,母子感情还需要后天培养。那么,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1哄睡宝宝
对于半岁以下大部分宝宝需要妈妈哄睡。妈妈可以在哄睡宝宝的时候给宝宝唱唱歌,读点故事,虽然宝宝还听不懂,但是妈妈温柔的声音可以让宝宝安静下来,能增进跟宝宝感情并能帮助宝宝入睡。
妈妈跟宝宝的私人游戏时光
在宝宝吃完饭之后,给自己和宝宝留一段专门的游戏时光,可以玩玩球,垒垒积木,。我们成人的关系不就是在游戏跟活动中促进的吗?
妈妈跟宝宝的学习时光
宝宝的身体及智力发育需要妈妈的持续关注,在婴儿时期,正是他探索世界最好奇的阶段,妈妈可以在睡前给宝宝讲讲故事,学习识别等,帮助宝宝认识世界。
与宝宝进行户外散步
下班回家,气温合适的情况下,多带宝宝出去走走。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有益于孩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孩子宽广的性格,并能避免孩子容易害怕事物。
给宝宝吃饭
上班的妈妈们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往往力不从心,长辈们在锻炼孩子吃饭方面又太过宠溺,往往造成孩子的不好好吃饭,需要追着吃。妈妈一定要在有时间的情况下陪伴孩子吃饭,训练孩子自己独立吃饭。
给宝宝洗澡
宝宝在比较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妈妈的抚摸,而洗澡是妈妈和宝宝情感沟通和身体接触的最佳方式。宝宝在舒服享受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2新生宝宝跟妈妈交流的四种方式
1、触觉交流
很多时候,妈妈和宝宝最频繁的触觉交流就是喂奶的这一件事情,而且在喂奶的时候,妈妈通过抱着宝宝,轻柔地拍拍宝宝等动作,都可对宝宝的智力产生一定的刺激,因为宝宝的大脑在接收到这种刺激之后,就会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而正是这种反应恰恰就有利于开发宝宝的智力。
而且这种说法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很多实验表明了,女性通过给宝宝喂奶这一行为,除了可以给宝宝提供他们所需的营养之外,还会为宝宝之后的触觉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妈妈和宝宝接触的越频繁的话,交流的越多的话,宝宝也会变得越聪明,性格也会很好。但是相反那些没有进行这些交流的宝宝,性格大多孤僻,很难和人和睦相处。
2、视觉交流
一般情况下,当宝宝出生满月的前后,他们的视网膜就会形成,但是这个时候,宝宝眼睛发育的还不是很成熟,几乎是只能看见自己的正前方,但是与此同时,宝宝对于人脸识别已经开始了,如果妈妈在给宝宝喂奶的时候细心观察的话就可以发现,宝宝在喝奶的时候会努力地寻找自己的眼睛,他想看着自己。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尝试着想要和妈妈进行视觉交流。
如果在妈妈看着宝宝的时候,宝宝只要吃饱了就不会再吃了,因为他们拥有满满的安全感,但是如果宝宝发现妈妈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可能就会很烦躁,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吃多少,而且可能还会闹出动静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但是妈妈要知道:除了喂奶,妈妈还要把和宝宝对视作为日常活动,因为这对宝宝的身心健康是很有益的。
3、嗅觉交流
妈妈们不知道吧?刚出生的宝宝嗅觉是十分灵敏的。有一些生物学上的研究表明,宝宝能够记住母乳的味道。如果不相信的话,妈妈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小测试:在宝宝闹的时候,可以把浸过自己奶水的试纸给宝宝闻,宝宝就会乖乖不哭,并且开始四处寻找奶水。
除此之外,宝宝还能够很机智地闻出到底是不是妈妈的味道,如果经常陪伴着宝宝的人陪着宝宝睡觉的话,宝宝就会睡得很安心很踏实,但是如果宝宝发现这个人身上的味道不对,宝宝就会表现出紧张、烦躁的`情绪。
所以,妈妈们如果可以陪着宝宝睡觉的话 就尽量不要缺席,如果频繁换人陪伴宝宝睡觉的话,对他们的成长发育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的,甚至可能还会使宝宝患上心理疾病。
4、听觉交流
其实一般来说,在宝宝离开妈妈肚子的一刻,就已经可以对一些声音做出反应,在一周左右就可以分辨人声了。在宝宝出生之后,宝宝其实就已经可以分辨出来妈妈是不是在和自己说话,而且在妈妈和宝宝进行言语交流的时候,宝宝是很开心的。
与此同时,和宝宝多进行言语交流的话,还可以促进宝宝学会说话的速度,可以让宝宝更早地学会说话,反之,如果不经常和宝宝说话的话,宝宝的发音就会有一些迟缓,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3孩子跟谁亲近取决妈妈
不是取决妈妈,孩子会跟谁更亲近,取决于生命早期在谁那里得到了足够的爱与安全感,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前提。
不是所有的妈妈都会辞职照顾孩子,更多的时候是一边上班,在下班之余陪伴孩子,那么陪伴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个24小时陪伴孩子的妈妈,如果只是身陪心不陪,还不如每天1小时高效陪伴孩子的妈妈。
1、提高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可以选择一些亲子游戏。
这些游戏不需要多复杂,孩子喜欢的就可以,比如读绘本、唱歌、画画、吹泡泡、玩积木、躲猫猫等等,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角,陪他玩,这才是真正触及到孩子的内心,让孩子记住快乐的时光都有妈妈的陪伴。
2、经常给孩子一个爱的抱抱,有仪式感的抱抱,建立联结。
这种拥抱不是随便想抱就抱,而是需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当我们回到家之后,可以先给孩子一个微笑,“妈妈回来了”,先打个招呼,然后告诉孩子,妈妈洗完手后就过来陪他,需要他耐心等几分钟。
然后再用愉快的语气对孩子说:“妈妈需要你的一个拥抱”,看看孩子是否有前倾的动作,如果孩子不愿意拥抱的话那就下一次再试试。
其实这并不是简单的拥抱,而是在跟孩子建立信任,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孩子并不是大人的私有物品,像拥抱这种亲密的行为,也是需要建立在双方都愉悦的状态下,感受彼此爱的流动。
如果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亲近,说明父母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是提醒父母需要改进方法。
幼儿的行为是充满情绪色彩的,有的人甚至认为,幼儿是“情绪的俘虏”,不少心理学家都承认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认为情绪不只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和副现象,情绪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他心理过程中所不能代替的。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它的这种作用在学前儿童身上更为突出。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幼儿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6岁男孩对老师指定的图画内容不感兴趣,他愿意按自己的意愿去画。老师检查时,问他画的树叶在哪里,他说:“风都刮跑了。”记得有一次,班上小朋友抓了蜗牛,老师强制他扔掉,谁也不肯,爱不释手。于是老师用纸折了一个“房子”,让他们把蜗牛都放进去,并答应他们吃完饭可以带回家去。那一天孩子们吃饭都特别快。可见,强制会使孩子们产生不良情绪,而适合幼儿需要的措施,则使他们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幼儿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情绪对幼儿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不少实验研究已证明了情绪对认知的作用。张述祖的研究说明: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比有恶感的词在识记上效果比较明显,保持效果更显著。武进之的研究说明:情绪态度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孟昭兰的研究中证明: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愉快强度和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倒“U”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近似的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的程度越大,操作效果就越差;强烈的情绪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幼儿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他在学前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表情动作。幼儿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也有帮助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必须依靠成人而生存,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婴儿得到照顾。例如,新生儿在饥饿或疼痛时会哭叫,温饱、舒适时会出现面部微笑,对恶臭的气味会产生厌恶的表情,对大声震动会出现恐惧反应,并迅速转为大哭。在幼儿期,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例如,两三岁的孩子就知道,爸爸在家的时候不哭,奶奶在的时候哭,“哭给奶奶听”。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来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达。
另一方面,幼儿在与父母、同伴和教师的交往中,逐渐体会到必须遵守不同交往情境中的“情绪常模”,有时表现出与其真实情感不同的表情(即情绪外壳)。这样,幼儿在多样的交往情境中,逐渐掌握了一些交往的技能技巧,社会交往水平也会不断的提高。
摘要: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增进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学习和扮演简单的社会角色,引导幼儿社会行为技能的过程。建立宽松与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亲子关系的建立,积极保持家园教育的—致性,是培养幼儿社会性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关系家园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在不断扩大的社会认知中,体验积极的社会情感,学习社会行为技能,建立初浅的人际关系的过程。概言之,就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对社会适应的—个动态过程。
—、培养幼儿社会性的主要目的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社会性是为公民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二、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幼儿社会性形成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都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过程涉及的基本内容。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形成的关键。幼儿社会性形成固然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认知,但认知只是一个基础,它与最终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尚无必然联系,因此在幼儿自主观察、体验、实践基础上的情感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此外,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受制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的生存与交往环境、幼儿自主活动的质量及所受教育的全面性。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也离不开其品质的发展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它们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十分有效。
三、培养幼儿社会性的主要途径
1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包括师生、亲子、伙伴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首先要建立宽松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视同仁,关心爱护不同类型的幼儿,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做到和蔼可亲、正确引导幼儿行为。同时,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精神面貌,一言一行,幼儿都将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转化就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应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良好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都市化的生活日益普及,幼儿的伙伴越来越少,“自我中心”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良好的伙伴关系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健康发展。
2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不同行业的人的社会生活,学习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他们会通过不断的观察、模仿学习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相互交往的经验和技能,在幼儿园与家庭的正确引导下,形成自己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是非观。
为幼儿创设实践活动场所,是帮助幼儿将学习的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与自身的实践行动联系起来,有效实现幼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让幼儿在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中,进行情感迁移,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逐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家园共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幼儿园与家庭一致要求,共同培养、共同引导,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使家长了解到用正确方法适时地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行为的巩固。同时,也可通过“家长园地”沟通家园联系,使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得以在家庭活动中延伸。家长也要积极参与配合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帮助与陪伴幼儿成长。
与此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的前提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学习同伴的长处,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培养合作的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
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包容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要想培养性格开朗、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努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是时代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由于他人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则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感更多的是与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当幼儿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对幼儿来说,情感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推动幼儿行为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尊重他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心。产生了同情心,幼儿才可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经验,即传统的社会常识部分。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比较容易忽略这一方面。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幼儿认识各种残疾人的标志及知道要帮助残疾人,但却相对忽视了让幼儿学习去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以及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认知就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因此,行为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方面内容,做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有机统一。
二、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要仔细分析教育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以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嘻嘻哈哈的信”为例。单从题目上看不出这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然而事实上,“嘻嘻哈哈的信”讲了两个好朋友嘻嘻和哈哈在分别一段时间后互相给对方写信表达情感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导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并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而使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一个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者美术教育活动。
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许多年经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及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导致目标设计不适宜,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班、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辅以行为技能训练及习惯养成;大班则以社会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例如,“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个社会教育活动,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重难点是体验残疾人的情感,而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体验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心理需求。
在关注发展普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个别教育问题。有些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已经具有任性、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教师要注意矫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矫正个别幼儿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总之,要使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准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要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内涵,明确一些社会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社会教育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