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定情物都有哪些

中国人的定情物都有哪些,第1张

1描写离别时的诗句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

2风景离别诗句大全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嗟我久离别,羡君看弟兄。——唐·高适《别张少府》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唐·李白《长干行》

自从离别久,不觉尘埃厚。——唐·李白《去妇词》

世迫且离别,心在期隐沦。——唐·李白《酬王补阙》

往年离别泪,今夕重沾衣。——唐·徐铉《闻雁寄故人》

似叹久离别,嗟嗟复凄凄。——唐·元稹《感梦》

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沉滞游。——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

此时离别那堪道,此日空床对芳沼。——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各从微宦风尘里,共度流年离别中。——唐·白居易《酬哥舒大见赠》

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唐·白居易《长乐坡送人赋得愁字》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唐·白居易《杂曲歌辞·生别离》

离别苦多相见少,一生心事在书题。——唐·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唐·韩愈《醉留东野》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唐·陈陶《陇西行》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唐·温庭筠《菩萨蛮》

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唐·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霸陵原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唐·韩琮《杨柳枝词》

来往天地间,人皆有离别。——唐·孟郊《杂曲歌辞·古离别》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唐·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宋·苏轼《颍州初别子由》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宋·晏殊《浣溪沙》

惟有掰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宋·晏殊《破阵子》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细雨疏风天气冷,离别令人销黯。——宋·葛长庚《念奴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

带减衣宽谁念我,难忍重城离别。——宋·程垓《念奴娇》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宋·王安石《示长安君》

古往今来离别地,烟水迢迢。——宋·陈亮《浪淘沙》

3关于离别的诗句

1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3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4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5 侯门一入深似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

6 不知魂已断, 空有梦相随 (韦庄)

7 独下千行泪, 开君万里书 (庾信)

8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9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10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

11、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12、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5、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1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2、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2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6、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4写景的诗句、送别诗句、有启迪诗句

写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启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

事实上,没有多少诗是单纯写景的,而描写惜别之情的送别诗也需要用景物描写来烘托;而因人启迪的诗句也多是由自然景象引发的思考。希望能帮到LZ

5关于离别的诗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6关于离别的诗句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重别李评事 王昌龄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初秋忆金均两弟 张九龄

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

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

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

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新安奉送 刘长卿

九重宣室召,万里建溪行。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用材身复起,睹圣眼犹明。

离别寒江上,潺湲若有情。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鹊踏枝 冯延巳

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

绕砌□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

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

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7描写自然美景和离别的诗句

自然美景:四六、青玉案·殷兆森明月千里来相送,错把心事牵动。

休将白发对明镜,思潮如海,汹涌澎湃。风平浪不静。

风风雨雨同一梦,生生死死谁与共?无情岁月最无情:漫漫长夜,一人独座,叹息到天明。四七、踏莎行·簪花仕女图送走寂寞,迎来繁荣。

为谁争艳为谁红?朵朵饱含相思泪,朵朵伴我去漂零。送走寒夜,迎来黎明。

阵阵花香飘满城。丝丝缕缕都是爱,枝枝叶叶总关情。

四八、小重山买鱼沽酒图移风店里有好酒,酒香冲散了:淡淡愁。河水静静向南流,水中月,脉脉送温柔。

牧童随我走,任月色吞没:老黄牛。条条小路皆通幽,幽静处:鲜花压枝头。

四九、武陵春·玉门关欲作新诗辞旧年,提笔已忘言。天寒地寒心亦寒,独坐寒灯前。

但愿好梦能长圆,人间有笑谈。笑谈不闻人不见:夜色深,月光残。

五O、祝英台近·夏木垂荫图别君时,雨正浓。雨浓情更浓。

几经沉浮,患难见真情。带走:三尽书卷,两袖清风。

带不走:一世英名。再相逢,十里芳郊绿遍,十里桃花红。

东海踏浪,饮酒夏河城。乘醉:燃起篝火,唱起渔歌。

共祝愿:天下太平。五一、行香子四首1绿荫长话图一杯苦酒,醉在心头。

念伊人,独上高楼。愿长相守,不再泪流。

纵:伴着风,伴着雨,又何求?岁月带走,多少问候?手牵手,与谁同游?如梦如幻,问君知否?似:一段云,一段雾,一段愁。3 静听松风图潇洒此生,壮烈此举。

多少年?餐风露宿。多少问候?多少祝福?对:天无言,地无声,人无语。

天下英雄,屈指可数。问祖生,谁将天补?中流击楫,闻鸡起舞。

任:哀如弦,愁如丝,恨如缕。3后庭花玉树后庭,含泪相送。

说不尽:情深意重。泪水洒遍,天涯芳径,念:多少恩?多少爱?多少梦?思念乡井,思念亲朋,思念着,叶绿花红。

多少岁月?独自漂零。叹:多少风?多少雨?多少情?4、春山游骥图人人说道,牧童尚小。

那是我,独享最好。多梦季节,知音非少。

看:鸟儿唱,鱼儿游,马儿跑。春光依旧,红颜已老。

只可惜,旧情未了。朝思夜盼,问君知否?有:片片云,淡淡风,青青草。

参考资料:

si=1。

8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1、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出自唐代陆龟蒙的《别离》。

翻译: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赏析:“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翻译: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

赏析:此两句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二首》。

翻译: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赏析: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不过他只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

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4、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出自南北朝范云的《别诗二首·其一》。

翻译: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

赏析: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5、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

翻译:落日里寒鸦归巢,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景。如果不是眼下亲自感受这离愁别恨的苦楚,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赏析: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

9雨霖铃中描写离别时开阔宏大江边景色的诗句

选自 柳永的《雨霖铃》。原文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其中描写离别时开阔宏大江边景色的句子:

1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问题一: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本质是什么 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系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本质:美术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问题二: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问题三:美术的本质基础是什么 造型

问题四: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你好

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1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工艺等。

2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例如:领导艺术。

3形状独特而美观的。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场哲学、伦理等并列。

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唯美主义是审美的最完美发挥。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

种类

绘画、雕塑、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游戏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可分为 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 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可分为 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可分为 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 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表情等

从媒介的角度分 艺术形象大约可分为视象(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听象(音乐艺术)、心象(文学艺术)和视听形象(**、电视艺术)等。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五:美术鉴赏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一、认识美术欣赏的本质。

美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依然纯在一些本质内在的普遍规律。美术欣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由局部到整体,再不断反复的循环,再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益,乃至影响到社会的文明。 美术欣赏并不是单存的画面描述,也不是异想天开的无边幻想,而是在对美术作品加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进行提炼,进行加工。

著名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是直觉,因此欣赏只有感性阶段,不存在理性判断。然而克罗齐相反,一些庸俗社会主义者认为有欣赏就一定有理性的判断,因此只准许用固定不变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作品,不加以自己的感性认识。这种冰冷空洞的概念进行的所谓的理性分析,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术欣赏,而是成了一种纯粹的理性的固定了思维运算活动。当然,艺术欣赏建立在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社会阅历、对于作品创作时的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一千个人看蒙拉丽莎的微笑,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认识。

每一个欣赏者在受作品的感染同时,其实也在进行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它对欣赏者的作用是诉之视觉的,它能够 人的视觉器官和满足人的某些对知识欲望,并启迪人的智慧。这实质上是一次审美活动,这是审美能力的提高积累的重要过程,自然也是健康的审美观的培养过程及直接的主要途径。 因此美术欣赏的本质就是通过作品的图像信息结合自己的感悟和对作品的认识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风俗,宗教习俗等方面进行解读。我们不断的欣赏美术作品,是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美术欣赏的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便知道了该怎样来欣赏一幅作品,我们应该摒除那些限制我们的条条框框,用自己的眼睛欣赏,用自己的感性认识加以描述。但是在我们欣赏作品时应该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因为优秀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或人们普遍的感情、理想和情绪,甚至于艺术家的表现方式或手法,都流露出作者的生活度。所以我们的美术欣赏必然要建立在了解艺术家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对美术作品更好的欣赏。

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罗中立画的一幅著名作品《父亲》,画面上是一个满脸皱纹的父亲,常年生活在黄土高原上,风吹日晒,因此皮肤黝黑,但是在他的没有血色的耳朵上却带着一支铅笔。罗中立的这幅《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在父亲的耳朵上画上一支铅笔呢画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就行了,为什么罗中立要把铅笔添上去?当时的中国及其落后,而落后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教育,这就是《父亲》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他想借父亲耳朵上的一支铅笔来表现老人对于知识的一种最求,来体现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谓科教兴国,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知识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强盛。

从上面的一个实例中可以看出,对于作品创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是我们美术欣赏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对于艺术家生活时代背景的了解,更有利于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三、仔细观察作品的画面结构和画面信息。

艺术作品的画面结构和画面信息是我们美术欣赏的最为基础的环节,也是我们对作品欣赏认识的直接客观来源。通过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不致于抽象或教条地理解艺术,而且有助于实质性的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只是耶稣被钉十字架前一晚上与自己的弟子们聚会共餐的情形。耶稣受罪获刑是因为他其中的一个弟子出卖了自己,但是这个人他不知道。达芬奇的这幅画中,>>

问题六:美术鉴赏 荷兰 梵高 《星夜》以及中国唐代 周P《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绢本,重彩,纵49厘米、横180厘米,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

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能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准确地表现各种不同手势。对衣纹和衣裙图案的描绘信笔而成,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至于人物发髻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笔笔有飞动之势。敷色虽然复杂,但层次清晰,丝绸间的叠压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薄纱轻软透明、皮肤光洁细润的质感十分逼真。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星月夜,也被译为《星夜》。1889年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于在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中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饥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有人这样评价:“这简直是一篇 的汪洋。梵高的 远比高更来地激烈与外乡,在梵高的绘画中,所有的色彩与形象都必须服从他不羁的 表达。”

可能会有一些不通顺。从书上以及摘抄的。

问题七:艺术鉴赏中的内容最能体现艺术本质的是 表现在欣赏主题 和欣赏艺术作品两个方面,两者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振荡关系。,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总而言之。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问题八:大学美术鉴赏 从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看中国画的哲理性

在2011年的春拍中,齐白石的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后以425亿的天价成交,毫无疑问的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市场的里程碑,而大部分学者和收藏家一致认为,这是中国画哲理性的价值体现……虽然有呼声企图证实这是中国艺术市场的泡沫化体现。但对于收藏家、投资人、艺术家的趣味和取向等多方面的关注来看,这位集绘画、书法、篆刻、诗歌为一身的通才。通过齐白石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在现代的转变与发展,是一个发展变化中的文化产物。它的内在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而环绕于它的外在则是其相关的形、色、结构、表现方法等多元素。中国人以诗意的目光看待大千世界,宇宙洪荒,这种生命精神对绘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这种生命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绘画理念与哲学思想,而这种理念与哲学思想的凝结,就造就了中国画的灵魂――哲理性。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形与神”、“意与象”、“气与韵”、“理与法”四个方面:一“形”与“神”是中国绘画的核心范畴之一。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 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创作于1946年,已经是他成熟期的作品,松鹰是齐白石最喜欢也是观赏者最熟悉的画题之一,“鹰”寓意“英雄”,刚健有力,而“松柏”则有长寿之喻,亦有基业常青之隐寓。可以说齐白石的作品是继承了文人画的全部特点,去其繁冗、留其精粹,形神统一,物我统一,是画家“心之所熟”经过提炼,化心中之象“使知为手”。艺术形象的创造,和画家的感受物象内在生命、气息。中国绘画艺术中提到的“形神论”正是哲学上讲到的,当然亦是绘画对文学精神的衍发。文人画趋向于重神轻形,重视形与神的统一;化形质神用为神质形用。也就是有表象本身的精神,并渐由“取神”,发展为“表意”,从“神似”发展为“意思”;“意”比之“神”是一种更高的审美层次。这就是中国绘画表现与创造的发展轨迹。 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应该说是――写意。“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对中国画“写意”要有一个完整的全方位认识。不能把写意限制于笔墨形式,如果这样的话就太过狭隘了,写意的侧重在于“意象”。 二以这幅《松柏高立图》来赏析,主角是一只立于松枝上的苍鹰,它傲然独立,以浓墨焦墨阔笔点出主羽和尾羽,主次分明,层次清晰,雄健的羽翅收拢,鹰爪有力的紧抓树干。用焦墨勾勒鹰喙和点睛,这只苍鹰目光如炬,遥看远方,炯炯有神。再看,鹰身侧立,精神饱满,头微微扭转,雄视苍茫大地,伺机而动,突出了形象的力量感,与生命力。从这只写实笔墨的苍鹰可见,齐白石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在刻画形象细节上的现实来源。看画家大笔如椽,以篆书之法写松柏,虽金石之气悍然,而松柏之形具然,画面上绘一松一柏。“松柏”暗喻寿长,在画幅中有着顶天立地的独特气派,早已跳脱出了“祝寿”的功能,却以“基业常青”的喻指成为对历经战乱而枯木逢春之美好愿景的期许。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中国画是受材料的限制的,而这种限制恰恰促成了画家自己主观思想和追求,用笔墨书写心中之意。可见中国画的思想主题“运虚入实”的“表意”之中,具有“不到之到”的特色。中国画反对“历历具足”,追求的不是毫发不爽的真实,而是“一墨大千,一点尘劫”的艺术感悟。 三 从齐白石的作品看,“气”表现在用笔方面就是“力”――松的苍劲,也就是画松要注意气到力到,笔中有物。松枝则从右上方由画面外伸入,松干也从右>>

问题九:关于美术鉴赏的3个问题 1西方现代美术流派大致可分为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又称野兽主义,/现主义/来主义五大类五大流派都各有特色,很难分清谁高谁下,本人比较喜欢未来主义和后印象主义,未来主义(Futuri )首先是一场文学运动,热情讴歌的是现代机器、科技甚至战争和暴力,未来主义绘画致力表现的是“现代生活的漩涡――一种钢铁的、狂热的、骄傲的、疾驰的生活。”后印象主义传承字印象主义但不受印象主义的束缚,艺术家门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2美术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功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3雕塑作品《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正因为没有双臂才能被人称颂,她的残缺将人思维空间打破,扩大了想象的空间,使得她的艺术价值更高所体现的是残缺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想象无限扩展的没的体验

问题十:简述美术欣赏三种类型叙述方式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关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indexquote]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为探讨美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要求和作用,研究活动的方式和学习领域,促进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分别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价、综合・探索作为美术教育的四个学习领域,为了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认识及其质量,今天就美术欣赏课的基本要素(美术欣赏的地位、作用、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讨论、基本方法,教学设计及其常规要求)进行一些探讨,供大家讨论、研讨。

一、美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内容一般有三个方面,即艺术知识技能、艺术表现、艺术欣赏。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艺术课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只注重于知识技能的教学,艺术欣赏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甚至有些经济不发达,边远落后地区基本上是个空白,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另一方面教师素质和教学设备等原因,教学中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教师的美术教育理论不够系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二是必备的欣赏教学设备(幻灯片、挂图、音像资料等)缺乏,无法进行欣赏课教学,三是美术欣赏教学不被重视,教学研究不可能摆到应有的位置。

根据上述情况,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充分认识美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重视美术欣赏课,提高欣赏教学的质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外的优秀作品,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共享人类社会的艺术资源。

美术欣赏应在艺术教育中有什么地位、作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认识,明确其地位和作用。

1、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美术欣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中外优秀作品的专门欣赏,另外二种是随堂欣赏和参观欣赏。

从美术欣赏的要求来看,我们要通过欣赏课,让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的美,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逐步提高对作品的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要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①美术欣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美术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了重新构建,它把欣赏者潜在创造性充分发动起来,欣赏者动员着自身种种内在储备来进行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美术的审美对象带上了独特的个性创造力印记。(千万个欣赏者走进同一美术馆,蕴藏着千万个不同的艺>>

仕女指以美女,也作“士女”。叫仕女的原因:仕女图是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一种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行有很大的关系。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

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扩展资料

《唐宫仕女图》是一幅中国画作,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该画描述唐代美女众生像。主要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

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仕女

-仕女图

花鸟画

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参见“四君子”。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叙事性的作品在采取横幅或长卷构图中,尤善于以环境景物或室内陈设划分空间,采用主体人物重复出现的方法,把发生在时间过程中的事件一一铺叙,突破了统一时空的局限。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在工笔设色、白描和小写意作品中,更重视笔法的基干作用,为此创造了十八描。笔法或描法一方面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另方面也要传达作者的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在写意人物画中,笔墨相互为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一笔落纸,既要状物传神,又要抒情达意,还要显现个人风格,其难易程度远胜于山水花鸟画。被称为行乐图的人物肖像画,一律把人物置于最易展现其气质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于一般肖像画的特点。在色彩使用与诗书画印的结合上 ,人物画具有一般中国画的特色。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1求一首关于离别、分别的现代诗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朝代现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二、赏析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搜狗百科—再别康桥

2关于离别的现代诗

《别》

顾城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掠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赠别》

杨牧

人生有多少别离

唯天山下,这多急切

我骑着马

你也骑着马

我要去追赶我的马群

你要去赶最后一班车

送你什么?

冰雪太冷

炽沙太热

野草带走容易凋萎

小溪给你容易枯竭

残阳不错,诗意很多

但那过分得有些像血

人总是要离别的

阴晴圆缺,天山月

唯有心,像这草原

一岁一荣,消了残雪

地球没出都是中心

随便那里都可辞行

别就别在这马背上吧

在同一张鼓面

敲出鼓点

为了连结往后的思念

赠一个背景给你看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首诗简短有力,完全符合要求。

若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追问

还有没有别的

回答

是觉得太长了还是拗口?

3关于描写离别的古诗或是现代诗

四一、减字木兰花八首

1 文姬归汉图

天遥地远,

光阴一去不复返。

一叶浮萍,

伴我孤身万里行。

极目远望,

雁起晴天数万行。

视死如归,

化作白云天上飞。

2 别老师逄伟

难分难舍,

字字读来都是血。

各奔西东,

从此相逢在梦中。

暑来寒往,

羽扇轻摇天下广。

叶落雪飘,

我自逍遥天自高。

6 十里长街

鞠躬尽瘁,

山河为你久垂泪。

十里长街,

天地与我共悲哀。

雪白花红,

万众一心祭英灵。

英灵安在?

洒向人间都是爱。

四三、南歌子两首

1泊里

常念遇见君,

不再去流浪。

一生相约莫相忘:

留在故乡,

留在青山上。

挥毫太潇洒,

泼墨最豪放。

百鸟飞出芦苇荡:

声声传情,

齐为我歌唱。

四四、点绛唇两首

1 春怨

一枝迎春,

送走寒冬万里云。

一片丹心,

为谁苦追寻?

问声郎君:

谁是梦中人?

点绛唇,

垂下云鬓,

着我绿罗裙。

2 西窗剪烛图

字字伤心,

笔下处处留泪痕。

句句销魂,

容颜尽愁损。

一语未尽,

窗外西风紧。

是可忍,

孰不可忍?

叹红尘滚滚。

四五、少年游

·张家界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谁泪沾巾?

山川有情,

日月留痕,

白雪染双鬓。

无边乱叶舞纷纷,

大雨落黄昏。

归心似箭,

长路漫漫,

梦中听乡音。

四六、青玉案

·殷兆森

明月千里来相送,

错把心事牵动。

休将白发对明镜,

思潮如海,

汹涌澎湃。

风平浪不静。

风风雨雨同一梦,

生生死死谁与共?

无情岁月最无情:

漫漫长夜,

一人独座,

叹息到天明。

四七、踏莎行

·簪花仕女图

送走寂寞,

迎来繁荣。

为谁争艳为谁红?

朵朵饱含相思泪,

朵朵伴我去漂零。

送走寒夜,

迎来黎明。

阵阵花香飘满城。

丝丝缕缕都是爱,

枝枝叶叶总关情。

4作者是舒婷席慕容顾城冰心的四首现代诗

童话诗人——给G·C

舒婷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

心也许很小很小

世界却很大很大

于是, 人们相信了你

相信了雨后的塔松

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

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

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

无数被摇撼的记忆

抖落岁月的尘沙

以纯银一样的声音

和你的梦对话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

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无怨的青春

席慕容

在年青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麽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意

长大了之后 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 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 城

纸船

冰心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5有关于离别的现代诗吗

徐志摩先生的《沙扬娜拉》。

这组诗写于1924年6月徐先生随泰戈尔访日期间,组诗收在初版本《志摩的诗》里,再版时作者筛除了前十七首,仅存最后一首,并加了一个副题:“赠日本女郎”。(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乌塔:日语为歌唱;沙鸡:日语为酒。)

一 我记得扶桑海上的朝阳, 黄金似的散布在扶桑的海上; 我记得扶桑海上的群岛, 翡翠似的浮沤在扶桑的海上—— 沙扬娜拉! 二 趁航在轻淘间,悠悠的, 我见有一星星古式的渔舟。 像一群无忧的海鸟, 在黄昏的波光里息羽优游, 沙扬娜拉! 三 这是一座墓园;谁家的墓园 占尽这山中的清风,松馨与流云? 我最不忘那美丽的墓碑与墓铭, 墓中人生前亦有山风与松馨似的清明—— 沙扬娜拉!(神户山中墓园) 四 听几折风前的流莺, 看阔翅的鹰鹞穿度浮云, 我倚着一本古松瞑悻“ 同墓中人何以似墓上人的清闲?—— 沙扬娜拉!(神户山中幕园) 五 健康,欢乐,疯魔,我羡慕 你们同声的欢呼“阿罗呀喈”! 我欣幸我参与这满城的花雨, 连翩的蛱蝶飞舞,“阿罗呀喈”! 沙扬娜拉(大阪典祝) 六 增添我梦里的乐音——便如今—— 一声声的木屐,清脆,新鲜,殷勤, 又况是满街艳丽的灯影, 灯影里欢声腾跃,“阿罗呀喈”! 沙扬娜拉!(大阪典祝) 七 仿佛三峡间的风流, 保津川有青嶂连绵的锦绣; 仿佛三峡间的险峻, 飞沫里趁急矢似的扁舟—— 沙扬娜拉!(保津川急湍) 八 度一关湍险,驶一段清涟, 清涟里有青山的倩影, 撑定了长蒿,小驻在波心, 波心里看闲适的鱼群—— 沙扬娜拉!(同前) 九 静!且停那桨声胶爱, 听青林里嘹亮的欢欣, 是画眉,是知更?象是滴滴的香液, 滴入我的苦渴的心灵—— 沙扬娜拉!(同前) 十 “乌塔”:莫讪笑游客的疯狂, 舟人,你们享尽山水的清幽, 喝一杯“沙鸡”,朋友,共醉风光, “乌塔,乌塔”!山灵不显粗鲁的歌喉—— 沙扬娜拉!(同前) 十一 我不辨——辨亦无须——这异样的歌词, 象不逞的波澜在岩窟间哞嘶, 象衰老的武士诉说壮年时的身世, “乌塔乌塔”!我满怀滟滟的遐思—— 沙扬娜拉(同前) 十二 那是杜鹃!她绣一条锦带, 迤逦着青山的青麓; 啊,那碧波里亦有她的芳躅, 碧波里掩映着她桃蕊似的娇怯—— 沙扬娜拉!(同前) 十三 但供给我沉酣的陶醉, 不仅是杜鹃花的幽芳; 倍胜于娇柔的杜鹃,最难忘更娇柔的女郎! 沙扬娜拉! 十四 我爱慕她们体态的轻盈, 妩媚是天生,妩媚是天生! 我爱慕她们颜色的调匀, 蝴蝶似的光艳,蛱蝶似的轻盈—— 沙扬娜拉! 十五 不辜负造化主的匠心, 她们流眄中有无限的殷勤; 比如熏风与花香似的自由, 我餐不尽她们的笑颜与柔情—— 沙扬娜拉! 十六 我是一只幽谷里的夜蝶; 在草丛间成形,在黑暗里飞行, 我献致我翅羽上美丽的金粉, 我爱恋万万里外闪亮的明星—— 沙扬娜拉! 十七 我是一只酣醉了的花蜂; 我饱啜了芬芳,我不讳我的猖狂。

如今,在归途上嘤允着我的小嗓, 想赞美那别样的花酿,我曾经恣尝—— 沙扬娜拉! 十八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梦离别, 梦里捧住你的脸。 一半残桓,一半嫣红, 憔悴又新鲜。

梦离别, 梦里拉紧你的手。 有点僵硬,有点潮湿, 冷淡却疯癫。

我没有尾声的甜言蜜语, 佝偻了你温柔的背影。 渐行渐远的你的脉搏, 荒凉了我紧握的掌心。

珍惜,变成一种滑稽。 痴狂,只能称作尴尬。

灵魂,仅作修辞手法。 就算掩耳盗铃, 都听见破碎的声音。

时光已流逝的只剩下那么一点点手中的笔却怎么也描绘不出心灵的变迁总是想也想不通空气为何这般潮湿却没想到这本是个多雨的秋天有谁能够娶走流水有谁愿意嫁给春天。谁不渴望那久违而又纯真的欢颜谁对快乐没有丝丝缕缕的怀念该走的路你要好走也许明天我们不再相见请你记住,只要天空有阳光便是我对你的思念! 离 别 文/贺雯琦 有人说离别是一种新的开始, 有人说离别是感情的结束, 也有人说离别是一种别样的味道。

离别到底是什么? 它是我起飞的起点, 还是让我因留恋而停滞不前的障碍? 它是芬芳而温馨,还是酸楚而苦涩? 它是令人伤心的现在, 还是满怀未来的憧憬, 离别近在眼前, 让我们慢慢口味。 离别母校, 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是我们人生的新开始。

离别母校, 留给我们的 是甜美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离别就是这样, 辛酸而美好, 只有经历过的人, 才能体味。

《大学毕业离别歌》① 男生们,请干一杯,从今以后就要说再会; 女生们,请碰碰杯,今天团圆不用抹眼泪; 同学们,互敬一杯,有缘相聚今生已无悔。 朋友们,请共举杯,我们今天不妨带微醉。

四年来一起共读寒暑夜,相处如兄弟似姐妹; 情谊似海深,转眼要分别,纵万言难描此刻心中味。 同学间话别不须太伤悲,且请展笑容开心扉; 就当是小别,还可再相会,何必学儿女情长泪纷飞? 注: ① 这首诗歌其实是歌词,系按照庞龙的《两只蝴蝶》曲调填的词(因为本人对于作曲一窍不通,只略懂填词而已,所以就只好借用他人现有的曲调。

实在不好意思拉)。所以只要懂唱《两只蝴蝶》,那么就应当。

6舒婷关于朋友的现代诗歌

好朋友

好朋友不宜天天见面

顶多两天打一次电话

好朋友偶尔在一起吃饭

最好各付各的帐

好朋友禁止谈恋爱

宁可给他心不要给他嘴唇

好朋友不幸成了你的上司

赶快忘记他的绰号

北京深秋的晚上

当你仅仅是你

我仅仅是我的时候

我们争吵

我们和好

一对古怪的朋友

当你不再是你

我不再是我的时候

我们的手臂之间

没有熔点

没有缺口

7舒婷的诗歌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8有关“送别”的现代诗有哪些

一次离别(现代诗)

刘新吾

阳光猛烈 不知道想和谁说话

她把一张纸和一支笔 抚摸了很久

却一个字也没写

她只理了理自己的头发 就出门了

路正长 她抬头看看无云的天空

又俯首看看脚下的大地

她根本就无视我的存在

身后的房子 她似乎一点儿也不留恋

阳光猛烈 她跳上了一辆车

她把阳光灿烂的世界 关在了外面

我想透过窗户 看她一眼

一道窗帘 认真而执着地划上了一个句号

这天晚上 我独自回家

看着桌子上的那张白纸与那支笔

我就想点一盏灯 可是空荡荡的屋里

我翻天覆地 也未能找到一根点亮光明的火柴

======================

讲不出再见

是对是错也好不必说了

是怨是爱也好不须揭晓

何事更重要比两心的需要

柔情密意怎么可缺少

是进是退也好有若狂潮

是痛是爱也好不须发表

曾为你愿意我梦想都不要

流言自此心知不会少

这段情越是浪漫越美妙

离别最是吃不消

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转面

要走一刻请不必诸多眷恋

浮沉浪似人潮那会没有思念

你我伤心到讲不出再见

讲不出再见

=======================

徐志摩《沙杨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杨娜拉!

===============

顾城的《别》 (强烈推荐!!!)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中国古代定情物讲究“情”而不讲究“物”,一块玉佩、一个香囊、一束秀发、甚至一枚瓜果,都可以作为定情物,都可以表达自己对“情”之诉求。

 古代定情信物包括:手镯、缠臂金、戒指、耳环、香囊等,或者是家中祖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纪念品等。不管信物为何、价值是否贵重,信物总会有一定来历或与自己有特殊的关系,其精神上的含义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钱来衡量的。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

  1、手镯 -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均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从出土的手镯实物来看,有动物的骨头、牙齿,以及石头、陶器等。手镯的形状有圆管状、圆环状,也有两个半圆形环拼合二成的。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必须臂钏。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到妇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可见当时戴臂钏的女子并非少数。

 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等。造型有圆环型、串珠型、绞丝型、辫子型、竹子型等。到了明清乃至民国,以金镶嵌宝石的手镯盛行不衰。在饰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艺制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手镯虽然被认为是作为手臂的装饰物,是人们最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手镯最初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出自于爱美,而是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关。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

  2、缠臂金 -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钏”字的造形从“金”,从“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来。

  3、戒指 -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云溪友议》写韦皋与玉箫相恋,依依惜别时韦皋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五至七年后来娶玉箫。但后来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再后来韦皋成为西川节度使,知此事后悔恨不已,遂“广修佛像”以赎罪,最后玉箫托生为歌姬,又回到了韦皋的身旁,再续一世的情缘。

  4、耳环 -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是否也因为这首诗让人觉得以耳环为信物透着悲情元末张惠莲悼念亡夫的《竹枝词》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忆把明珠买妾时,妾起梳头朗画眉。郎今何处妾独在,怕见花间双蝶飞”。

 靖康之难以后,宋徽宗派官员曹勋逃回南宋,让已经成为皇帝的儿子赵构起兵相救,曹勋带回了赵构许多至亲的随身物品作为凭信,其中有赵构发妻的一只耳环,当年康王与康王妃情深爱浓,耳环或许能唤起苟安的赵构解救苦难中亲人的奋发,然而家国巨变,情随事迁,半壁河山尚无力收回,更何况一个“失节”的妻子,可怜的王妃留着另一只耳环,残生唯有望断归路泪空流了。

  5、香囊 -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安史乱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让她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架,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爱只留下眼前这只香囊!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八十年过去后,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写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诗:“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没有人再能为玄宗解开这只小小的香囊了,说不清楚是爱还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环谁人能解得开呢

 《晋书贾午传》中记载了贾充的小女儿贾午与她父亲贾充的幕僚韩寿相恋的故事,幽会时贾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赠,不料上朝时韩寿身上的香味被贾充察觉,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后,没有责怪女儿,而是让女儿嫁给了韩寿,并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这西域之香应该由贾午装在自己亲手做的香囊里相赠,才不算辱没了贵重礼物和女儿家的一番情意。

 《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6、玉佩 -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7、同心结 -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言为心声,所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结”这个汉字就象是一张“不舍心怀、情用牢结”的网,却网不尽天下痴儿女故事的万一,目睹神伤。

  8、簪 -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宋书行志》记载:“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宋代陆游《入蜀记》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明清时期,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它常是男士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女子也经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因一支发簪而发生。现在流行的发簪几乎完全复制了古代发簪的外形和用料,金、银等贵价原料依然是女子的最爱。

  9、钗 -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10、裙 -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古代的绢称为纨素,而裙是从“裳”演变而来。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称。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这首《如意曲》,这诗是她为谁写下的呢一样骞累于千丈红尘和茫茫人海,人世间的女子哪怕豪气干云如武则天看到月光下的桂树,仍旧没逃过夜夜绵长的思念……

  11、红豆 -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是粒粒鲜红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果实,伴着姑娘心中思念,慢慢变成了地球上最美滴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12、梳子 - 接发同心,以梳为礼。

 接发同心,以梳为礼。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有结发、私订终身意思。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祝愿,也有爱意传递。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习俗。

 送梳子有几种说法:

 1梳子代表相思,代表着很想念很挂念!

 2梳子每天都梳理头发也代表着密切性,代表着白头携老!

 3梳子还代表爱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意思!

 4梳子也代表健康,快乐!把烦恼一扫而过,把心结打开,而且梳头会给人精神,带给人自信!

 还有一种说法是梳子不能送朋友,代表绝交,若送情人代表白头偕老!

  13、罗帕 - 手执罗帕,巧笑嫣然。

 古代罗帕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缠绵之意多有这般场景,一女子面对心上人,含羞敛眉,面飞红霞,双手无措,便送帕于手。几分无助,几分娇怯,几分心喜,让人怜爱之意顿生。古书有云“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伫立于万花从中,借着帕角飘忽,暗送秋波。既掩去了露齿尴尬,又可平添几分娇媚,更可在转身之时,轻笑向那失了神男子抛下一句“呆子”,万般风情俱在其中,勾起他人心底之情愫,便是又引出一段千古佳话或是绝唱,何乐而不为呢。

  14、花椒 - 直截了当,多子多孙。

 花椒是香料作物,因为多籽粒,含婚后“多子”寓意,因此春秋时男女有用花椒来作为定情物习俗。《诗经·陈风·东门》中,就讲到一个男子在舞会上收到姑娘送滴一束花椒作为定情物故事。定情时就说好将来要生很多孩子,古人在爱情上其实很直白。

  15、瓜果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讲一个男子得到心爱女子所赠送滴木瓜、木桃、木李后决定回赠以各种佩玉,表达永结同心意愿。古时候,“男任狩猎,女任采集”,所以“蔬果之属为女子所有”,女子要向心上人表达爱意,通常会赠送瓜果。

  16、对半之物 - 狗血剧情。

 古装电视里常有将玉佩等物件掰成两半,各执一块以定情桥段。这也是古代常见定情方式。还有将胭脂盒拆开,将盖子送情郎、将镜子拆成两半、或将钗一分为二等。古时候交通不方便,上京赶考或者远游,一去就是许多年,等回来时已是物是人非,所以这类定情物往往是寻子认亲证物。

  17、同心锁 - 永结同心。

 记得有一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善良女孩和忠厚后生相爱了;可是做商人父亲不想让女儿过穷苦日子,偏偏把她许给官家公子;婚期来临时,后生勇敢抢出了新娘逃到了山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之际,他们挽着手从山上飞身跳了下去,后人寻找他们时只发现了两把锁在一起滴石锁。

 这是一个美丽寓言,一个虔诚祈愿,还是一个永恒不变承诺。同心锁是将一对相爱恋人名字刻在锁上,锁在众佛环绕锁链上,将两个人滴心紧紧“锁”在一起,使他们爱情将永恒不变,只要相互真诚,佛祖都会见证保佑他们永恒感情。爱可以无语!默默无语中已经倾注了自已爱滴同心锁,锁上了,希望一辈子也不打开,只要爱存在,就能享受到阳光雨露般生活。

  18、如意 - 万事如意,帝王之选。

 古代宫廷里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信物,在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礼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

  19、头发 - 青丝一缕随身寄,妾身如丝永相随。。

 女子的发,承载了太多的情思。流云、堆鸦、雨鬓风鬟……这美丽的文字太多。最早的《诗经》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凌乱的发丝,那是对远行的良人的思念;汉乐府《羽林郎》中“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 形容胡姬极致之美;庾信《春晓诗》中更甚,“萦鬟起照镜,谁忍插花钿”,写发鬟之美使这个女子连花钿都不插了;苏轼《洞仙歌》中“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是何等的风情;司马光一句“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亦曾令我羡极那样淡定娴雅的美丽。而至于《白发魔女传》中,为情所困一夜白头的练霓裳,云样的白发,是那女子的情伤,亦曾令多少人为之动容呵。

 “青”与“情”,“丝”与“思”,青丝,这个词想想,就该与缠绕有关吧。杨贵妃第二次被唐明皇逐出宫后,对传话的太监说“妾罪合万死,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赐。唯发肤是父母所生。今当即死,无以谢上。”说完铰下一缕头发让太监转交唐明皇。唐明皇见后心恸不已,结局自然是和好如初。日后生死相隔,雷雨交加中,她的三郎坐在破龙椅上,拿出她多年前相赠的青丝贴在胸口上嚎啕泣绝,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终相见了。

 青丝一缕随身寄,妾身如丝永相随。长亭送别,莺莺送给张生一缕青丝,让他贴身收藏。虽然在后人的演绎中,他们终成了眷属,但是起初,不是这样吧青丝妖娆,依然缠不住故人的心。男子负心,女子伤痛。他以轻慢的口吻说起那个“尤物”,他的抛弃,倒像是是迷途知返一样。及至多年后他路过,许是记起那女子的笑靥,于是以表兄的身份求见,她回复了一首诗:“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人们用各种信物来见证他们的爱情,每一信物都被赋予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文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经远离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现在还在相爱的人之间传递。

 附上中国古代十大定情信物:1、正妻范儿——簪;2、君子之情——玉佩;3、情香怡人——香囊;4、直截了当——花椒;5、温良贤惠——瓜果;6、受之父母——头发;7、狗血剧情——对半之物;8、纠结缠绵——同心结;9、神仙专用——手镯;10、帝王之选——玉如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2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