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情感与情绪的关系,第1张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如下:

一、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2、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二、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因素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在大脑中的反映,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需要是指人们由于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一种“想得到”的心理状态,通常以欲望、意志和对某个物体的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其根源就是需要和动机。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和情感,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和情感。不论是消极情绪还是积极情绪都会引起心理紧张,但并非任何心理紧张都能致病。如人们对工作和学习的高度责任心就是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它不但对身体无害,反而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又如,日本东京有一位老人,1965年妻子病故后与女儿相依为命。但流氓集团勾引其女儿,乘老人不在家时,把财物洗劫一空离家出走,下落不明。这场浩劫使老人一贫如洗,从此一蹶不振,只有好心的邻居为老人安排一日三餐。1972年冬天,邻居见他一人坐在冰冷的房间,脚上裹着破布片。在他的心中,对抛弃他的女儿怀有强烈的仇恨。愤怒和仇恨支持着他,使他得以顽强地活下去。上述情况屡见不鲜。为了某一目标、信念,机体一直维持着紧张状态,身体尚很健康,一旦任务完成,问题解决,身心一松,倒会生起病来。

消极情绪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心理活动,不一定能成为致病的因素。如,愤怒这种情绪总是伴随着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素分泌的增加,因而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胃肠蠕动减慢、新陈代谢率增高等。这一切反应都在于动员全身的潜在力量来对付面临的遭遇,人若没有这种情绪反应,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也就达不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此,“喜怒不形于色”也未必值得提倡。人遇到悲伤时,大哭一场会感到更痛快些。因为人们可以抑制声、泪、表情、动作等,却不能控制生理活动,如血管、汗腺等。表面上看来消极情绪得到了控制,实际上它会转入体内,人们称之为“体内的定时炸弹”。因此,强行关闭感情的闸门,不让其发泄将是灾难性的。

情绪是要发泄的,但要知道如何发泄。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诗泄怒。李白对当时朝廷里奸佞得意,贤才落魄的局面,气愤填膺,怒气难消。他在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但也有人在愤怒时大发雷霆。其实,大发雷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有伤身体。心理学家认为,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的人只会越来越易于发怒,而过度发怒,不管气泄了没有,都会增加患病的危险。那些爱发怒的人患心脏病和死亡率都比少发怒的人高五倍。另外,亲人惨死,骤然惊吓等都会导致焦虑、头痛、血压升高,进而会出现抑郁及严重的神经症、精神病和躯体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消极情绪并不是对健康无害。因为事物都是有限度的,如果消极情绪反应过于强烈,超过自我调节的功能,也会使人致病。

消极情绪能致病,而积极情绪却可以防病治病,有51%的患者可以通过自体机能调节而获痊愈。

  把握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许家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军队干部战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被广大带兵人所熟悉和重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同志把心理问题当作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其实,人的思维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它们之间有时好区分,有时不好区分。如果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治,则会小题大作、无的放矢;如果把思想问题当作心理问题,则会“剪不断、理还乱”,结果“号脉”不准, “药”不对“症”。因此,把握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划清二者的界限,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思想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心理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思想与心理的区别是明显的:思想是反映的结果,心理是反映的过程;思想居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心理则居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表层次。思想问题是因为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有偏差而产生的各种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往往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奋斗目标、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处事原则等,比较明显的表现有:革命斗志衰退,理想信念动摇、事业心责任感弱化、对改革政策有误解、对社会看法有偏差等等。心理问题是因为个体神经、生理变化或外界刺激而引发的心理创伤、心理障碍。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干扰或阻滞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活动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就会产生的一定的心理困扰。如失恋后的痛苦,落榜后的忧郁,工作不顺时的焦虑,受到批评或指责后的怨恨等,它以自卑、虚荣、嫉妒、沮丧、疑惑等情绪表现出来,严重的可以形成焦虚症、忧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症等心理疾病。

  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有如下的区别:

  形成的原因、过程不同。片面性、极端性等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是产生思想问题的内在原因。思想问题的形成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经过了时间的积淀、思想的碰撞、观念的嬗变。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思,慢慢地将自身所经历的、或看到和听到的综合起来,形成一些看法和观念。如果综合的方法不对,思考的方式有问题,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各种利益的变化,其看法和观念就会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各类思想问题。比如,理想信念的动摇,一般说来不会是突发性的,而多是由于长期不学习、不注意思想改造,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致。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如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刺激,就可能导致心理活动失常,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心理问题大多是“突变因素”通过个体生理机制起作用,诱发出各种心理障碍。如一个虚荣心比较强、对荣誉看得很重的人,在老乡、战友立功受奖时,就可能出现自卑心理或嫉妒心理,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表现的内容、形式不同。思想问题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以观点、立场、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反映的是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深层次精神问题。心理问题既包括感觉、知觉等感性认识过程,又包括思维、想象等理性认识过程,还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以感觉、记忆、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因失恋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会时常想起恋爱对象的音容笑貌和两人相处的美好时光,出现情绪的低落、情感的忧伤。

  展现的特点、特征不同。思想问题具有社会性、政治与道德倾向性、稳定性的特点。从社会性看,它是个体对社会的看法,不是纯粹的个人私事;从政治与道德倾向性看,它一般不是生活类的问题,而带有政治与道德色彩;从稳定性看,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心灵深处对现实的看法、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一旦形成便有较大的解决难度。心理问题则具有自然性、自发性、情境性、易变性的特点。自然性即自觉的神经活动,自发性即正常的情绪波动,情境性即容易受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影响,易变性即忽而产生、忽而消失。认识并把握这些特点和特征,就能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区别开来。

  当然,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时会相互转化。人的思想与心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产生的源泉都是客观现实,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即人脑机能活动的产物。它们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基础之一,思想又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结果,心理活动的质量决定思想水平的高低,思想一旦形成又对心理活动起调控作用。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发展为思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把握二者的界限,又要认清其联系,把握问题的本质。

  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有时非常复杂。比如, “压床板”可能是思想问题,可能是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兼而有之,需要具体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素质、思想状态、家庭背景、工作情况等。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引发的问题也会不一样。心理素质稳定的战士考不上学,出现情绪波动,可能是思想问题;性格内向的战士考不上学,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可能更需要在心理上加以引导。总之,把握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涉及到具体问题时,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地判明问题的属性。对比较复杂的、界线模糊的问题,要防止草率决策,草率定性,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你好,你所提到的情感、情绪和心情,都属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自然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如果你因为这些方面的问题而困扰自己的话,那么,我建议你,可以考虑寻求我为你提供的情绪管理与控制方面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来帮助你能更有效地解决好你的心理问题,使你能尽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什么是情绪  我们会因为自己入团、入党而高兴,也会因为少数人不顾社会公德,胡作非为而气愤。这种高兴、气愤以及不安、苦恼、紧张、惊异等等,都是大家熟知的心理活动,也是人们对周围世界各种物体和现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是属于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通常,人们将这种心理活动叫做情绪,或情感。

严格说,“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动物和人都有情绪,但情感只有人类才有。人的情绪,往往含有情感的色彩。情绪在生活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心情,则是情绪的总和。

情绪,是复杂而多样的。一般可以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人们都有体验,情绪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人在高兴的时候,干事情浑身是劲,精神抖擞。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就是这类积极情绪的体验,它可以增进我们的健康,提高我们生活的活力。相反,人在颓丧的时候,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干什么事都没劲,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长此下去,还会“积郁成疾”。这类的情绪体验,具有消极性质,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情绪是怎样影响健康的

情绪与健康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祖国医学很早就记载了“内伤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如“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这都是解释情绪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关系。有些学者还用动物来做模拟人的实验。如古代的一个学者,把一窝生的两只羊羔安排在相同的条件下生活;不同的只是在一只羊羔旁边拴一只狼,让这只羊羔总是看到自己面前有一个可怕的威胁。结果这只羊本能地处于极度恐惧状态,不吃东西,逐渐瘦弱下来,不久就死了。而另一只羊,由于没有狼的威胁,没有这类惊恐情绪的体验,就能好好地活着。

有一个人怀疑自己误吞了一枚针,于是他就感到有许多可怕的病象,甚至感到喉部已经肿了。后来,他在无意中发现了遗失的那枚针,才明白自己并没有吞针,满腔的疑虑解除了,一切病象也就消失了。

为什么情绪对健康有如此大的影响呢?这是由于伴随着情绪出现的同时,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兴奋时,会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脸涨红;恐惧或突然吃惊时,脸色会变得发白。这种感受说明,任何情绪表现,对有机体的器官会发生影响。

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人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脑的活动的结果。而脑器官同有机体的其他生理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情绪的起落往往对有机体的各种生理器官的活动发生作用。比如,由于不好意思,脸马上红了起来;由于生气,脸马上变得苍白,这是因为血管舒缩神经的活动与我们的感觉和情绪的变化是非常密切的。呼吸机能与情绪状态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心情很好,我们的呼吸就顺畅,深度大。情绪一变坏,声音的音质,呼吸的节奏和性质都会随着变化。肌肉紧张与人的情绪状态也有密切的联系。当情绪安定时,我们的肌肉紧张就降低,就能有效地进行休息,迅速消除疲劳。相反,如果我们让愈益发展的坏情绪所控制,肌肉的紧张度就会愈益增高。

弄清了情绪的产生与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时,我们就不难理解情绪和健康的关系了。

精神愉快,可以使工作时头脑清醒,不至于抓东忘西;可以增进食欲,不至于愁肠满腹,难以下咽;可以使睡眠安稳,不至于辗转反侧,夜长梦多。病者愉快,有利于康复。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是完全有道理的。根据学者们对长寿老人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长寿老人的精神状态都很不错,情绪良好,对生活充满希望。而且他们都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亲密,感情上融洽,思想上没有压力的非常适当的心理环境中,这说明,良好的情绪是人们得以长寿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长期处于苦恼、烦闷、忧愁、痛苦的状态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以消化系统为例。根据科学家研究情绪对胃机能的作用表明,

当人生气、焦虑时,整个大脑皮层对皮层下的调节、控制减弱了,由于植物性神经功能处于不正常状态,从而使胃液的分泌发生变化;而抑郁、悲伤、失望则使胃的运动功能下降。长期的情绪激动,如焦虑、生气会使胃酸分泌持续升高,使充血的胃粘膜发生糜烂,而由此发展成溃疡病。人们常说“气得吃不下饭”,说的就是情绪对胃的影响,道理就在这里。

以癌症为例,虽然目前离开彻底揭开致癌的秘密还很远,但根据大量研究表明,人的个性特征和情绪体验与癌症有关。一些充满着心理矛盾、压抑、不安全感和不愉快情绪体验的人容易患癌症。这样的人,由于大脑处于紧张状态,使激素的分泌发生了变化,减弱了人的免疫能力,因而容易致癌。

现代医学表明,有些疾病的发生,并不是器质性的病变,而是由于精神状态不佳,情绪异常而引起的,神经衰弱症的产生就是如此。过去有些人认为,这种病是由于过分劳累所致,其实不然,心理因素是神经衰弱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工作学习中不适当的紧张,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协调和生活中的不偷快事件是他们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旦病人的心理因索解除了,病情就大大好转。高血压,心率不齐,月经不调,支气管哮喘等,都与情绪有关。近年来,心身医学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所研究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要学会控制情绪

情绪状态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反映,那么,我们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呢?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情绪带有主观性质,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施加影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人们都知道情绪与大脑的皮下组织有联系。情绪的兴奋产生于大脑的深部后,扩散于整个有机体,在心脏、血管及其它重要器官的工作中留下痕迹。借助适当的教育和训练,有助于学会克制自己情绪的本领。不少人有时是本能地觉察到需要心理上的缓和,自觉地去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一般还可以用自我暗示的形式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什么叫自我暗示呢?简单地说,广义的自我暗示是以思想、语词对自己施加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及心理治疗的方法,目的是调整自己的心境、情绪、情感、爱好、意志过程及控制情绪的能力。通俗地说,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说服。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善于控制自己,控制自己不随意的冲动,在必要时可将它压制下去。这种人沉着、冷静,就不大容易轻易发怒、悲观失望或恐惧。

语词能够通过心理对整个的有机体起作用。语词不仅能使人惊恐、不安,而且也有使人宁静下来的奇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常见到这种现象,听到好消息会使人感到高兴、微笑,有时脸红、心跳。听到坏消息则相反,心情沉重,面色苍白。当你第一次坐飞机时,心情有些紧张,只要你暗自默念:“要沉着,一切会平安的”,你的心情很快就会平静下来。人的一切概念、感受和状况都用语词来表示。语词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有刺激物,对人的健康状况发生直接作用。因此,医生的话能够治病,心理疗法就是以语词的这种非常的效力为基础的。医生可以利用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性来制定医疗方案。

当然,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也是调节自己情绪生活的组成部分。以光线和色彩来说,生活在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之中,一定会感到心情舒畅。声音也是如此,欢快有节奏的音乐,能消除神经的疲劳,给人以愉快。气味也同样有改变情绪的功能。

总之,怎样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既与人的个体状态(性格、意志、爱好等)有关,又与客观环境有关,但只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也是不难做到的。

不要忧伤,不要生气,要经常保持心境的平静。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可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乐观主义,高尚的情操,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这就是每个年轻人应争取的精神状态。

(插图 刘效义)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多数心理变态者都在情绪上有困扰,因此,情绪的调适与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

自20世纪90年代“情绪智力”概念产生以来,情绪智力对人的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探究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学生情绪智力问卷,运用自编问卷,探索中学生情绪智力在各个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性。此外本探究还进行了中学生情绪智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通过分析和讨论,本探究得到的结论主要为:

(1)中学生情绪智力为一个二阶八因素结构,八个因素为:对自己情绪的体验能力、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能力、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对自己情绪的表达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观察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调控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表达能力。这八个因素又可以分别归为两个二阶维度:前四个因素归为“自我维度”(处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后四个因素归为“他人维度”(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2)中学生情绪智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情绪智力显著好于男生。

(3)中学生情绪智力存在年级差异,初中生的情绪智力显著好于高中生。

(4)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存在着差异,而差异主要来源于城市学生和乡镇学生及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

(5)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存在着差异,独生子女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